A. 西安哪有賣足球隊服的
豸山寺位於縣城沱江鎮東面,屹立於瀟水之畔,「峭壁摹空,懸崖俯流。」因山形似古代傳說中的獨角獸(豸獬)而得名。沱江鎮作為江華的縣城已有近550年的歷史,豸山這一風水寶地也就成了江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這里集中體現了佛、道、儒、俗等各類文化在江華這片土地的碰撞、融合。
豸山寺建於明朝萬曆四年(1576)距今四百餘年,豸山寺有兩個獨特的地方,一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建築格局。古代這一片建築依次是佛教的豸山寺觀音閣、道教的呂祖閣、儒教的文昌閣,一字排開,連為一體。現在我們看到的是1984年縣城從水口鎮回遷沱江鎮之後重建的格局。左邊是豸山寺,右邊是望江樓,還有前面建於民國年間的代表俗文化的六角涼亭——望江亭,為古今義渡小憩之所。呂祖閣與文昌閣毀於歷代兵火,早已不復存在。�走進山門,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第二個獨特的地方,就是豸山寺建於岩隙中,可以說是鑲嵌在豸山的山體裡面,我們沿著山勢走進觀音閣,可以直達山腰岩腹。這就是所謂的「山中有佛,佛在心中」。
地址: 湖南省永州縣城沱江鎮東面
[永州]永州月岩
月岩,是開放性的岩。一般的岩都是封閉的,從洞口進入,裡面陰暗幽明,或高大寬敞,或深不可測,封閉在石山裡面。月岩則是開放的,它實際上是一座頂腹皆空的大石山,依據遺留下來的岩石結構和自然走勢,天造地化,鬼斧神工,自然地形成東、中、西三個岩洞。月岩洞門,高大巍峨,宛如城闕。岩口恰如月形,遠遠望去,陽光照射,宛如一輪明月懸掛在半山腰中。三個洞口,相互對峙,三點成一直線。因此,月岩又名「穿岩」,即一眼可以望穿也。宋代淳熙年間,趙?\在洞壁上刻下「穿岩」二字。東岩高40米,寬29米,長28米,有頂。中岩高90米,寬72米,長85米,中洞頂虛,天光直射,滿眼耀明。西岩長180米,寬166米,有頂,洞中削壁萬仞,怪石林立,白石璀璨,是為主洞。月岩幾乎全然裸露在大自然之中,呈開放態勢。這種開放性的岩,在國內,乃至全世界都是少見的。
地址: 湖南省永州道縣城西20公里處
[永州]永州市富家橋異蛇村
「異蛇村」並非一個行政村,而是坐落在永州芝山區富家橋鎮的一家股份合作公司。1993年,由當地10戶農民自籌4.5萬元起家,如今已擁有固定資產800萬元,年創利稅近500萬元。「異蛇村」佔地120畝,建有標准化的養蛇場,飼養了數以百萬計的各種毒蛇。我們來時趕上下雨,蛇都躲了起來。蛇場的捕蛇能手周健濤為讓我們見回世面,從高高的水泥圍牆跳下去,在草叢之中拽出一大堆,看著一條條引頸發怒的五步蛇、烙鐵頭等,背上不禁有些發涼。與毒蛇長年作伴的捕蛇者,雖說不怕它「嚙人」,但平常投食抓捕格外小心。他們飼養的一種俗稱「草上飛」的眼鏡王蛇,圍牆之上就罩著鐵絲網。
蛇並不是一種好養的動物,「異蛇村」人介紹說,他們在蛇的產卵孵化、避暑越冬、防病治病以及蛇傷防治等多方面,攻克了不少技術難關。我們對這些技術不大明了,但對他們「家繁外養」的做法很感興趣。「異蛇村」每年要將人工孵化的幼蛇放歸大自然,並規定「放三捕一」,以保護蛇類自然資源。僅今年夏秋,「異蛇村」就放生了100多公斤幼蛇。蛇的一身都是寶。「異蛇村」很少賣活蛇,而是開發蛇系列產品。主人領我們參觀他們精心泡製的蛇酒,品種不下20種,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此外,他們還研製開發了蛇血、蛇膽等保健葯品及蛇皮製品。
地址: 湖南省永州芝山區富家橋鎮
[永州]綠天庵
綠天庵,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人稱草書聖手的懷素出家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著零陵縣志記載:綠天庵清咸豐壬子年毀於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後一處刻有「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冢」塔,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於此。庵正北七十餘步有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
[永州]石羊五當山
五當山位於新田縣城南面,距縣城21公里,地處石羊鎮境內,屬丘陵地帶,石灰岩質山體。宋朝時建有佛殿,明朝有廣西僧人明賢在舊址上立庵,重塑玄帝、觀音像。登上山頂,南看陶嶺歷歷在目,西觀新田八景之一的"古洞石羊"栩栩如生,北翹縣城雲霧繚繞。五當山岩內有冰洲石(是制光學儀器的上等材料)。其境內還有風景宜人的鵝井,及古軍事設施"石鼓寨"遺址,可供游覽。
[永州]新田縣文廟
新田縣文廟位於縣城龍泉鎮立新街東側。始建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文廟坐東向西,廟院長97米,南北寬分別為27米、29米、32米不等,總面積2500平方米。廟院由西向東依次為:泮池、靈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
靈星門,全部採用青條石構築而成,通高7.8米,寬6.7米,設中門和左右便門,三條門上方均用漢白玉石分別陰刻"靈星門"、"太和"、"元氣"、"金聲"、"玉振"。上下橫梁深雕刻雙鳳朝陽、二龍戲球、八仙過海等圖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工藝十分精湛。
大成門,封山頂,磚木結構,高10.5米,寬24米,設門三條,正中東面石刻五龍丹墀圖。
大成殿,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高16米,面寬18.7米,內外共20柱,屋脊置陶制雙龍,脊中設彩陶葫蘆寶瓶,面蓋琉璃黃瓦,正殿內設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整體建築充分體現了古代宮殿式建築特色。
崇聖祠,重檐封山頂,內高11.7米,寬20.7米,室內北間豎清乾隆二十年刻的《御制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碑文》石刻一方。
新田文廟整體保存完好,1982年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5月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屬全省可供旅遊的8處文廟之一。
[永州]金陵水庫
金陵水庫位於新田縣東北面,日東河上游,距縣城9公里。1958年興建,次年竣工。全庫匯水面積109平方公里,正常水面5270畝,正常水庫容3800萬立方米,主壩高45米,壩底長26米,寬228米。金陵水庫是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養魚和水上娛樂的綜合工程,庫區水質清澈,泥沙含量少,是縣城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地。四周青山環繞,果木成林,有板粟、柰李、桃子、楊梅以及多種葯材間種期間,是人們假日休閑,垂釣和遊玩的好去處。
[永州]道縣五龍圖
五龍圖是清乾隆(1735)年間建置。石雕上刻五龍,俗稱五龍圖。圖中龍游雲涌,昂首騰空,造型精美,鑿法勁細,實為珍品。
[永州]道縣古城牆
古城牆創建於隋大業十一年(615),比西安古城牆早築三年。城周長5里96步,高2丈6尺,寬1丈5尺,樓閣眾多,宏偉壯觀。
[永州]道縣寇公樓
道縣寇公樓始為北宋宰相寇準貶道州司馬時所建。樓層坐南向北,左右與民宅相鄰,佔地面積36平方米,高9.1米,共三層。正樓前楣上懸丹漆金字"寇公樓"匾,正中板壁上刻《寇公樓簡介》。
[永州]狀元山
古"道州八景"之一,因宋代吳必達中特科狀元而得名,其山勢如同金雞獨立,一峰挺拔,十分秀麗。宋代著名詩人陸游曾題為"詩境"。
[永州]道縣紅軍牆
1934年1月紅軍長征經過道縣,一名14歲的紅軍戰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外牆上寫下:"工農革命努力奮斗,工農革命勝利萬歲"十六個大字。
[永州]瀟湘源頭
江華大瑤山有「九江十五河五十一源」之稱,溪澗縱橫,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在這里都可以找得到它們的源頭。湖南古稱「瀟湘」,其中瀟水河的源頭就在江華境內。這里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在中華文明的源頭,舜帝南巡逝於南嶺,其妻娥皇女英一路揮淚尋來,淚水匯流成河,就是今天的瀟水。江華的水,如翡翠,似碧玉,清澈明凈,純潔無瑕,與大森林溶為一體,被稱為「綠色的河流」。盪舟穿行在無邊的綠海之間,不由你心曠神怡,凡塵盡洗。而那些在山峽間飛珠濺玉的大大小小的瀑布,又讓你感受到另一種山水之美。
[永州]陽華岩
陽華岩位於縣城東五公里的竹園寨村回山腳下。岩口向東敞開,洞中怪石嶙峋,岩下有清泉從石縫流出,泉水晶瑩透澈。江華縣名就是因為唐朝時縣城在陽華岩附近的河邊而得名。因風景之勝,歷代文人墨客在岩壁留下詩文題刻四十多處。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陽華岩銘(有序)》石刻。這是唐朝大文學家元結於公元766年任道州刺史時游陽華岩所作,文中贊道:「吾游處山林幾三十年,所見泉石,如陽華殊異而可家者,未也。」並稱:「九疑萬峰,不如陽華」。銘文由時任江華縣令的名書法家瞿令問用隸書、小篆、大篆三種字體書寫,刻之岩壁。因景絕、詩絕、字絕,一千二百多年來傳為名跡。現為江華縣唯一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州]天下瑤族第一殿
盤王是瑤族人民的始祖。瑤族人民每到一地都要建立盤王殿,以紀念先祖。江華瑤族進入縣境後,曾立有數座盤王殿,但風雨剝蝕,早已毀壞。為緬懷祖先,昭示民族傳統文化,開發旅遊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根據瑤族人民的意願,將原建於姑婆大山中的盤王殿遷建於縣城沱江鎮。遷建的盤王殿,座落在風景秀麗的平頭岩公園內,佔地21畝,地勢依序為低、中、高三級,與平頭岩相對應。
盤王殿座北朝南,為混凝土仿古式建築。在寬敞的停車坪下車後即進入高8.9米的瓠聖門(由雲南省政協副主席趙廷光〈瑤族〉題寫),兩旁是瑤家的吊腳樓。沿著拼花鵝卵石路踏上一級連著一級的青條石台階,彷彿走進了瑤族那悠久的歷史畫卷中,越往前走就越容易看見瑤族先祖盤王笑容可掬地在大廳里迎接您,與君暢談瑤族久遠的歷史。而後拾級而上,則是亭閣式的後殿。整座盤王殿遠望錯落有致,紅牆琉瓦,金碧輝煌;近看雄偉、古樸、典雅,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堪稱中國瑤族第一殿。
中殿是盤王殿的主體建築,長26.2米,寬17.8米,高20.23米,建築面積466.36平方米。正門上方「盤王殿」三個金色大字和廳內的「盤王始祖隨身帶,木本水源不可忘」均為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題寫。廳內的盤王座像高4.5米。盤王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其旁放有弩箭和神鼓。牆上是四幅反映瑤族歷史的大型壁畫,東為《盤王狩獵圖》,是瑤族原始社會時期采獵經濟的一個縮影;西是《飄洋過海圖》,再現了瑤族先民遷徙不定的生活場面;北是《瑤族長鼓舞》和《度曼尼》,體現了瑤族豐富多彩的文化。樑上的彩繪則取材於瑤族傳說故事《千家洞》和《南京十寶洞》,以及瑤山秀麗風光,內容豐富,畫面賞心悅目。
盤王殿的彩繪,板面約有1200平方米,有930條龍,608隻鳳,蘇式彩繪346幅,民族服飾232幅,瑤家山水78幅,以及不計其數的花草、鳥獸。觀之,使人心高意遠,如入畫中,流連忘返。
吊腳樓式的廂房是瑤族歷史文化的陳列室。陳列著各級領導的題詞、瑤族生產生活用具、典祀、婚俗、文化活動,以及軍事方面的實物和照片,用直觀的手法再現了瑤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盤王殿的建設從1993年冬開始籌備,1994年7月2日奠基,1995年11月20日交付使用,總建築面積1300餘平方米,總投資418萬元,得到了海內外瑤族和縣內外漢族等兄弟民族的大力支持和關心。
盤王殿已成為自治縣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海內外瑤胞尋根訪祖的活動中心。
[永州]雙牌縣陽明山
陽明山位於雙牌縣東北隅,瀟水東岸。距縣城直經31公里左右。屬卻龐嶺陽明山系主峰地帶,總面積17萬多平方畝,山峰116座,主峰海拔1625米。據《永州府志》記載,因其「群峰高聳,晨熙先顧」而得名,尤以「雄、幽、秀、野、佛」為最。
山高谷幽,石怪峰奇,森林茂密,樹種繁多,松濤和鳴,秀竹滴翠,流泉飛瀑,雲山霧海,路轉峰迴,鳥語蟲鳴,奇花異草,相互輝映。身臨其境,宛若進入「鳥鳴山更幽」的人間仙境。
據地方誌載:「陽明山,名山也。荒蟠百里,秀齊九疑。」又雲:「其麓險絕,幾疑無路。有銀沙十里,鳥道盤折,上與天齊。及登頂峰,左衡(山)右(九)疑,極目千里,身在雲際,超然出塵。」景緻奇特,人多嚮往。早在唐代,柳宗元就到過陽明山下不遠的地方,著有名篇《游黃記》。蓋黃之源,正出於此。祖國名山,多為佛教選勝。陽明山及周圍宋時建立了僧寺。明嘉靖年間,據說秀峰禪師居於陽明山寺中,歿後其身不壞,供在寺內,號曰「七祖」。此後便成了參禪拜佛的勝地。寺院寬敞(大部已毀),善男信女,來往不絕,而墨客騷人,藉瞻佛以覽勝者,亦往往接踵而至。清尚書陳薦,留有題詠。其餘,贊美自然景色的詩篇很多,佳作亦可成冊。
[永州]九疑黃家大院
在距寧遠舜帝陵0.5公里處,有一組結構嚴謹、構造奇特的清代民居——黃家大院。此院建於清道光21年(1841年),磚木結構,馬頭牆,共有218間,飛檐216頂,房屋套套相通,房房相連。院內36口天井環連,青石鋪地,木雕門窗,手工精美,古色古香,為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築群,極富觀賞價值。最近,黃家大院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九疑山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作為九疑名勝之一的黃家大院初展芳容,以奇特的結構、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眾多的專家學者和遊客去考察和觀光旅遊。每一個節假日,來此尋舊訪古的人絡繹不絕。現大院居住著130多位村民,他們純朴、善良、熱情、好客,在維護好黃家大院的原貌的同時,更期待客商來開發黃家大院。
[永州]道縣玉蟾岩遺址
道縣玉蟾岩遺址,首次發掘在1993年,1995年第二次發掘,被評為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文化堆積厚1.2-1.8米,出土遺物主要為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製品及大量的動物遺核,呈現出由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過渡的面貌,時代約在1萬年前。特別在兩次發掘中均發現有稻穀遺存,經專家鑒定為栽培種,尚保留野生稻、燦稻及粳稻的綜合特徵,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刷新了人類最早栽培水稻的歷史紀錄。這也是探索稻作農業起源的時間、地點及水稻演化歷史的難得實物資料。此外,出土的火候很低,質地疏鬆,外表呈黑褐色的陶片,與江西萬年仙人洞等遺址出土陶扯均為中國已知最早的陶製品,對探計中國制陶工藝的起源與發展出有重要價值。還令人吃尺的是,在這里發掘出大量的螺殼化石,而且去掉了尾端,這說明在古代永州人就懂得吃喝螺了。
[永州]石棚
石棚,位於芝山區城西十五公里處黃田鋪鎮老街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棚由四塊大小不等的巨型石灰石堆壘而成,頂面形似山峰,頂石九棱九面,面面光滑,留有人類加工痕跡,重量約10噸棚口坐地朝西南,前後口相通,長約3。4米,其間可以通人,棚底前後有槽,前槽內嵌有一小石塊,形式別致據考證,石棚為距今二萬年前的石器時代遺物,被考古學者稱之為「世石文化」。石棚的作用,學者們看法不盡相同,有的說是古人類居住的洞穴;有的說是世石墳墓,意義如同埃及的金字塔;有的說是一種宗教祭祀建築物;有的說是古代氏族舉行各種活動的場所。
[永州]九嶷山銘碑
九嶷山銘碑位於九嶷山玉琯岩上。碑高0.53米,寬0.63米,銘文9行,字徑約0.05米,跋語作5行,字較小,於銘事後。銘事為東漢蔡邕作。據《金石文錄》雲,碑文「取法漢隸,結構有體,在宋人中亦有可多得」。其銘文是:「岩岩九嶷,峻極於天,能角膚合,興布建雲。明風嘉雨,浸潤下民,芒芒南土,實楨厥勛。建於虞舜,聖德光明,克諧頑傲,以孝蒸蒸。師錫帝世,堯而授徵,受終文祖,璇璣是承。大階以平,人以有終,遂葬九嶷,解體而升,登此崖嵬,托靈神仙。」碑文為宋淳佑六年(1246)郡守李襲之所刻。
[永州]紫霞岩
紫霞岩又名重華岩,為一宏大的石灰岩溶洞,因洞是一高數丈的岩石,在日光的斜照下,變得紫氣縹繞,故稱紫霞岩。紫霞岩分外岩和內岩。外岩甚為寬敞明亮,下有石田,級級相承,水從石頂洗涮而下,流入石田之中。內岩從外岩右側一洞口進入,岩內曲折黑暗,鍾乳或垂或立,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入內百餘步,即聞潺潺流水之聲,有蓮花般的鍾乳立於水中,此曰:「水打蓮花」。再入內,依次還有「猴子把洞」、「無為洞」、「讀書堂」、「仙人田」、「八音石」、「九曲黃河」等景觀。「九曲黃河」景觀最具特色,入內只見流水清冽,淙淙作響,卻不知來自何處,流向何方。因其有九渡回環,故曰「九曲黃河」。
[永州]三分石
三分石又名三峰石,離舜廟約25公里,為九嶷第二高峰。那裡三峰聳立,高插雲天。山峰岩縫間,有清泉脈脈下瀉,如瀑布垂練。峰頂常有浮雲繚繞,平常很難見到它的真面目,只有秋高氣爽、萬里無雲之時,才向人們展現其雄姿。三分石南面萬山中,有荊竹叢生,竹尾下垂著地,如碧線帶,隨風飄拂沙沙作響,後人稱之為斑竹掃墓。三分石下面,有斑竹遍布。斑竹因有淚痕似的斑點而得名。相傳當年二妃尋找舜帝來到三分石下,遇一老翁告知舜帝憤斬孽龍,負傷身亡,葬於峰下,悲痛萬分,哭了七天七夜。她們的眼淚灑在竹上,留下了點點斑痕,是為斑竹。
[永州]舜帝廟
舜帝廟位於舜源峰腳下,與娥皇峰對峙。原是一座紅牆綠瓦建築,座北朝南,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由照壁、午門、拜亭、正殿、寢殿、省牲亭及左、右朝房構成。圍牆長約540米,佔地約80000平方米。左右兩房有二井,名龍眼井。廟前照壁上的「九嶷山」三個大字,為玉琯岩石刻的拓片,出於宋代道州刺史方信孺手筆,白底黑字,於三里遠的涼傘坳即清晰可見。入午門,有左、右、中三個石階上於拜亭。拜亭三楹,氣勢雄渾。歷代皇朝派官祭舜陵,即在拜亭舉行祭祀儀式。亭式有一石碑,高2.7米,寬1.8米,為明代萬曆年間所建立之「撫瑤頌碑」。拜亭左壁曾做有清代人李永紹所繪「九嶷山圖」石刻一方,長0.8米,寬0.5米,刻九峰全景。正殿為舜廟之主體建築,重檐斗拱甚為壯觀。其結構與歷代帝王宮殿相同。左右兩側為朝房和碑亭。右側靠圍牆處,大石擁立,樹木清幽,石上刻有「正穴」二字。過正殿沿石級而上為寢殿。內奉舜陵石碑一塊,高3米,寬2米,上刻隸書「帝舜有虞氏之陵」。舜廟四周,楓柏扶蔭,顯得庄嚴而肅穆。旁有香杉15株,大可連抱,質地堅韌,旃香如旃檀,與常杉有異,故名香杉。舜帝廟的大部建築早年已毀,目前正在進行全面修復,但華夏子孫祭祀舜帝的活動,不論官方還是民間,從來沒有停止,特別是每年清明節前後,前往拜祭的人絡繹不絕。
[永州]淡岩
淡岩,又名淡山岩,在永州市芝山區(原零陵縣)城南二十五華里的富家橋鎮淡山腳下,今湖南省建華機械廠所在地。「淡岩秋月」是永州八景之一。
淡岩以它獨特風光和人文歷史名聞遐邇,1959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建華機械廠於岩內建廠房,填洞塞邊,石刻大部分被毀,岩壁石刻現僅存30餘方,1983年取消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洞內現存石刻大多為宋、明石刻,有名的有柳拱辰題刻、零陵郡守衛樵詩刻、張學勉詩刻、管大勛詩刻等,1996年恢復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恢復省保單位後,市、區兩級黨委、政府和建華機械廠非常重視,採取了積極措施,保護現存石刻,建華機械廠亦搬出淡岩。
[永州]永州武廟
武廟又名關聖廟、關帝廟、關雲長廟,座落於永州古城東山上高山寺右側,東西向,建築面積約700平方米,系磚木結構,歇山重檐式,紅牆青瓦,翼角高翹,端莊雄偉。
現存正殿,殿前有寬三米的檐廊,廊前有六柱,直徑約0.6米。其中青石龍鳳柱四根,浮雕雌雄蟠龍,龍頭碩大,張嘴含珠,勢動欲騰,其中兩雌龍懷抱小龍,小龍形態活潑天真,精美絕倫,是現已存在不多的古代雕刻藝術精品。殿內關雲長神像前原有「秉燭豈避嫌此夜心中思漢,華容非報德當日眼底無曹」等對聯,五十年代毀。殿正門上方原掛有一橫匾,正書「與天地參」四個大字,系光結十二年(1886年)零陵總兵才勇巴圖魯長明敬獻。殿台基前有石獅二尊,青石丹墀浮雕雲龍,氣勢雄偉,「文化大革命」中,地區農具研究所修房時埋於地下,殿後有歌頌關雲長功德的聖誥碑一塊,亦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武廟建築,造型宏偉,石刻石雕富有民族藝術風格,年久失修,四檐殘破,石龍拆縫。1988年永州市人民政府撥專款維修,1996年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可供遊人觀賞。
[永州]九龍井天然檵木林
在縣城東北僅5公里處的蓮花地,有一片百餘畝的原始次生林,四季常綠,千姿百態,其中13株銀杏樹樹齡達300年以上。在這片風景秀麗的「袖珍森林」旁,還有一個神秘的九龍井,生長著一群千年古樹。樹林中除了一株覆蓋了大半個林子的巨樟以外,其它百餘株形態奇異的樹木,誰也說不上是什麼樹。直到1996年,經中南林學院的專家學者再三考證,最終證實這是在當今世界上幾近絕跡的檵木林。
九龍井天然檵木林位於沱江鎮東北方向五公里處之蓮花地村白竹園自然村。這是一片神奇的檵木林。總面積8.5畝,174株,平均胸徑24.7cm,樹高7.6m,平均樹齡500年。其中最大胸徑48.4cm,樹高12m,樹齡1000年以上。據考察,在湖南省內乃至全國像該群落之結構的古檵木林群落實屬罕見。特別是該群落內還點綴了壹株胸徑17.8m,樹高20m,冠幅18×16m2的千年古樟,樹干根部湧出甜潤的清泉(九龍泉之發源處),實乃旅遊避暑之佳境。該群落所處的地形為丘陵石灰岩的地基部,土壤為石灰性紅壤,縱觀植物界,橫窺旅遊森林群落,該群落不失為江華一顆璀燦的明珠。
[永州]豸山
豸山位於縣城沱江鎮東面,屹立於瀟水之畔,「峭壁摹空,懸崖俯流。」因山形似古代傳說中的獨角獸(豸獬)而得名。
沱江鎮作為江華的縣城已有近550年的歷史,豸山這一風水寶地也就成了江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這里集中體現了佛、道、儒、俗等各類文化在江華這片土地的碰撞、融合。
豸山寺建於明朝萬曆四年(1576)距今四百餘年,豸山寺有兩個獨特的地方,一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建築格局。古代這一片建築依次是佛教的豸山寺觀音閣、道教的呂祖閣、儒教的文昌閣,一字排開,連為一體。現在我們看到的是1984年縣城從水口鎮回遷沱江鎮之後重建的格局。左邊是豸山寺,右邊是望江樓,還有前面建於民國年間的代表俗文化的六角涼亭——望江亭,為古今義渡小憩之所。呂祖閣與文昌閣毀於歷代兵火,早已不復存在。�走進山門,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第二個獨特的地方,就是豸山寺建於岩隙中,可以說是鑲嵌在豸山的山體裡面,我們沿著山勢走進觀音閣,可以直達山腰岩腹。這就是所謂的「山中有佛,佛在心中」。
在山頂,是江華縣的兩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凌雲塔。凌雲塔建於同治八年(1869年),距今一百三十餘年。建塔的初衷是為了鎮住一方文運不隨江水流去,所以又叫「文塔」。凌雲塔為磚石結構閣式建築,塔身7層,高21米,八方四門,俊俏挺秀,集佛教、伊斯蘭教之建築風格於一體;塔的外形為中國傳統建築形式,斗拱、出檐、起翹為中國建築特點;塔內部為中空穹窿頂曲線流暢,屬西方建築手法、伊斯蘭建築風格。此塔可謂中西和壁之建築,有專家稱豸山為全國獨有的「四教合一」的聖地。凌雲塔高距峭壁之上,位於縣城的制高點,登臨遠眺,縣城全貌盡在眼底,是重九登高的最佳去處。清代有文人題詩贊曰:「天造奇峰境最幽,睛光倒影漾江流……兩河到此岩橫峭,勝景悠然萬古留。」
[永州]陽明山
巍峨的陽明山位於瀟水之東,雙牌縣境內東北隅,與零陵、祁陽、寧遠等縣接壤。主峰海拔1625米。五黃公路直通山下。方圓數十里間,山高水秀、林木茂密,環境幽美,景色迷人,是個天然游覽勝境。
據地方誌載:「陽明山,名山也。荒蟠百里,秀齊九疑。」又雲:「其麓險絕,幾疑無路。有銀沙十里,鳥道盤折,上與天齊。及登頂峰,左衡(山)右(九)疑,極目千里,身在雲際,超然出塵。」景緻奇特,人多嚮往。
早在唐代,柳宗元就到過陽明山下不遠的地方,著有名篇《游黃記》.蓋黃之源,正出於此。祖國名山,多為佛教選勝。陽明山及周圍,宋時建立了僧寺。明嘉靖年間,據說秀峰禪師居於陽明山寺中,歿後其身不壞,供在寺內,號曰「七祖」。此後便成了參禪拜佛的勝地。寺院寬敞(大部已毀),善男信女,來往不絕,而墨客騷人,藉瞻佛以覽勝者,亦往往接踵而至。清尚書陳薦,留有題詠。其餘,贊美自然景色的詩篇很多,佳作亦可成冊。
陽明山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陽明山境內70%的山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群山連綿,山峰環立,主峰望佛台海拔1624.6米,登峰遠眺,極目千里,上可達九嶷,下可見衡岳,芝城冷區和蜿蜒瀟湘,無不歷歷在目。山高谷幽,石怪峰奇,森林茂密,樹種繁多,松濤和鳴,秀竹滴翠,流泉飛瀑,雲山霧海,路轉峰迴,鳥語蟲鳴,奇花異草,相互輝映。身臨其境,宛若進入「鳥鳴山更幽」的人間仙境。
陽明山氣候宜人,全年平均氣溫14.2℃,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不低於-5℃,降雨量1700毫米,無霜期240天,夏無酷暑,冬無極寒,被譽為「不裝空調不搖扇,伏暑午睡蓋被毯」的仙境。空氣中負離子濃度極高,最高達61018個/立方厘米,具有降塵、滅菌、促進人體代謝功能、治療疾病、增進人體健康之功效,使遊客感到頭腦清醒舒適,心曠神怡。實乃建設避暑、療養場所和夏秋會議中心不可多得的地方。
陽明山土質肥沃,資源豐富,列為省自然保護區。山中盛產竹木,有竹鄉林海之稱。國內名貴稀有的華東黃杉,這里有成片的次生林;頻臨絕種的白鷳,亦時在山裡行走翻飛。其他稀有葯材,珍禽走獸,種類繁多,難以勝記。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動植物寶庫。繞而巍峨的陽明山,是令人流連忘返的勝地。登上高橋峰,俯瞰四圍,永州古城,蜿蜒瀟湘,盡收眼底。陽和山一雲封,靜若太古的幽境;
龍潭在潮霧迷漫時則呈汪洋瀚海的奇觀。北陰山樹形奇特;好漢嶺號稱「三天
B. 湖南道縣哪裡有古建築
濂溪,清塘那撒
C. 湖南道縣是屬於哪個市
湖南道縣隸屬於永州市。道縣別名道州,雅稱「蓮城」。是湖南省永州市南部的一個轄縣,素有「襟帶兩廣、屏蔽三湘」之稱。道縣是宋代大思想家、理學鼻祖周敦頤、清代書法家何紹基及近代革命家何寶珍的故鄉。被稱譽為「天下谷源、理學聖地」。
道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建制史有2200多年,其中1500多年為州府郡所在地,曾與衡州(今衡陽)、郴州、永州並稱湘南四大古城。
(3)道縣的寇公樓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永州市氣候
永州市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一年四季比較分明。年均氣溫為17.6~18.6℃,無霜期286~311天,日最低氣溫0℃以下的天數只有8~15天。多年平均降雪日數為3~7天,極端最低氣溫在-4.9~-8.4℃之間。
日平均氣溫≥0℃的積溫達6450—6800℃,≥10℃的積溫為5530~5860℃。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300—1740小時,太陽總輻射量達101.5~113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1900毫米,一般是山區多於平崗區,南部多於北部。
D. 道縣 14個鄉和9個鎮的祥細名稱
截止2001年末,道縣轄9個鎮、14個鄉(其中4個民族鄉)。
道縣9個鎮分為:道江鎮、梅花鎮、壽雁鎮、仙子腳鎮、清塘鎮、祥霖鋪鎮、蚣壩鎮、四馬橋鎮、白馬渡鎮。14個鄉分為:富塘鄉、樂福堂鄉、橋頭鄉、營江鄉、萬家莊鄉、新車鄉、上關鄉、白芒鋪鄉、柑子園鄉、東門鄉、審章塘瑤族鄉、井塘瑤族鄉、橫嶺瑤族鄉、洪塘營瑤族鄉。
道縣,隸屬湖南省永州市管轄,位於瀟水中游。截止2001年末,道縣總人口65.84萬人,總面積為2448平方千米。有「襟帶兩廣、屏蔽三湘」之稱。縣政府駐地濂溪街道辦事處。2013年,道縣全年完成地方生產總值127.1億元。
道縣,始建於秦始皇二十六年。稱道州,歷史上與衡州、郴州、永州並稱「湘南四州。1949年,道縣和平解放,屬湖南省永州專區。2000年,屬永州市,道縣轄9個鎮、14個民族鄉。東鄰寧遠縣,南界江華瑤族自治縣,西面與廣西全州縣相鄰,北面相連雙牌縣。
道縣入選湖南省旅遊資源重點縣,被評為中華詩詞之鄉、中國龍舟之鄉,清塘鎮納入湖南省特色旅遊小鎮名錄。是湘南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核心區、全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和中國臍橙之鄉,道縣獲批湖南省歷史文化名城。
E. 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小甲村附近的旅遊區
1、陳樹湘紅色文化園,位於湖南省道縣梅花鎮,距離縣城5公里。
?
?2、鬼崽嶺遺址,位於湖南省道縣西南30餘公里的祥霖鋪鎮田廣洞村境內。
?
?3、都龐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4、古代石像群。
?
?5、清塘「樓田慘案」遺址。
?
?6、周敦頤故里。
?
?7、寇公樓。
?
?8、月岩。
?
?9、道縣回龍橋
?
?10、濂溪故里古建築群。
?
?
?
F. 道縣有圓通速遞嗎
有的~~
地址是:道縣紅星東路79號 電話:5222840
http://www.yto.net.cn/service/hotline/company.asp?id=2240
G. 道縣的風景名勝
綜述
道縣境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蟾岩,出土了距今12000多年稻穀遺存和陶片,被列為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有都龐嶺國家自然保護區、湘源溫泉生態景區、鬼崽嶺祭祀遺址、省級風景名勝區濂溪故里、月岩國家森林公園、兩河口風光。
濂溪故里
濂溪故里,是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的故里,位於道縣清塘鎮樓田村,距縣城10公里,景區內主要有周敦頤誕生故居、濂溪祠、道山、道岩、聖脈泉、聖脈礦水廠、濂溪風光、濂溪河、愛國主義教育展覽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寇用火薰死數百人)、太極廳、觀音洞、安心寨、石臼、聖人相會、一洞天、古寨門、蓮花池、小月岩。道岩中有:掣天柱、龍宮洞、石象戲珠、蓮花等二十四個景點。故里景區曾在古道州八大景中占兩景(即道山和濂溪風光)。
紅軍牆
紅軍牆在道縣縣城西州公園內,原在縣委招待所前,近臨濂溪河,舊制為文廟照牆,牆高10米,面闊45米。紅軍牆含有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雙重價值,在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中不可多見。1979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千家峒
千家峒是瑤族先民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的聚居地之一,只有一個石洞入內。峒的四周有高山、森林、怪石、瀑布;峒內寬廣,土質肥沃 ,有一條大河貫穿峒中。
H. 我要去永州市旅遊,哪些地方好玩
概括起來是:一個旅遊中心,兩個品牌,六條旅遊線路,八大特色旅遊區。
具體說明:
1、一個旅遊中心,即以永州城區(含芝、冷兩區),這是永州市旅遊重重看點
2、兩個品牌,即舜文化品牌和柳文化品牌。
3、六條旅遊線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
(1)永州——浯溪;
(2)永州——陽明山——九嶷山;
(3)永州——舜皇山;
(4)永州——青龍洞——道縣名人故里——千家洞;
(5)永州——道縣——沱江;
(6)永州——九嶷山。
4、八大特色區域
(1)歷史文化古城——永州中心旅遊區 有柳子景區、永州八景、永州八記、市博物館、懷素公園、文廟、武廟、法華寺、李達故居、音山景區和壽星岩溶洞。可以古文化觀賞、水上游樂、觀光旅遊……
(2)天然摩崖碑林——浯溪旅遊區 包括浯溪碑林,大江風景區和羊角塘、溶洞群等景點景區。那裡有書法研討、觀光旅遊這些特色。
(3)尋根祭祖聖地——九嶷山旅遊區 有舜帝景區、寧遠文廟、下灌百里畫廊、三分石斑竹自然保護區和牛亞嶺瑤寨等景點,可以尋根祭祖、觀光旅遊、度假休閑,領略瑤寨風情特色。
(4)生態健身奇境——舜皇山旅遊區 有揚江源、馬頸山、御陛源三個自然風景區和武術館,那裡有生態觀賞,森林度假,武術健身這些特色。
(5)度假休閑勝地——陽明山旅遊區 有萬壽寺、黃江源、歇馬庵、自然保護區等景區,那裡以度假休閑和森林療養為特色。
(6)國際瑤城——沱江旅遊區 有盤王殿、豸山寺、凌雲塔、陽華岩寒亭、暖暖谷等景點和霧江度假村,那裡以瑤族考古、瑤族風情表演、觀光旅遊為特色。
(7)瑤族桃花源——千家峒旅遊區 可以觀看瑤寨風光,瑤族生產、生活習慣,品味瑤族風情,考察女書。
(8)名人故里——道州旅遊區 有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和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湘源溫泉、東洲草堂、雙江渡、西洲公園、寇公樓、月岩、兩河口、玉蟾岩等,那裡以名人故里旅遊、度假、療養、觀光旅遊為特色。
I. 道縣有哪些鎮
縣人民政府駐道江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道縣轄9個鎮、10個鄉、4個民族鄉。 道江鎮 為道縣縣城。轄:城中、西洲、濂溪、寇公樓、東陽、良田、獅子嶺、小江口、石廚頭、荷葉塘10個社區居委會。地處盆地中心,瀟水、濂溪河匯合處,背山面水,形如不規則長方形。東與上關鄉隔河相望,南與萬家莊鄉毗連,西與營江鄉接壤,北與富塘鄉、東門鄉交界。鎮人民政府駐道州北路。原轄城中、前進、建設、紅星、五星、西州、民生、東陽、東坊、次山、濂溪、小江口、石廚頭、荷葉塘、高山腳、羅漢壩、大坪子等17個居委會,2004年3月合並劃為10個社區居委會。 道江鎮是歷史悠久的古城。漢朝時,營浦縣城從橋頭遷來此地後,一直到現在都是州、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解放前為舂陵鎮,以舂陵山(都龐嶺)定鎮名。後改文安鎮,以何凌漢(東門人,書法家何紹基父)之謚號命名。解放後,1950年為縣轄鎮,改名道江,寓鎮在道縣瀟水江邊之意。1958年建立道江鎮人民公社。1961年改為道江鎮公所。1969年復為道江鎮。 全鎮總面積26平方公里,耕地41.3公頃,林地173.6公頃,18783戶,64948人。境內街道主要有:道州路、瀟水路、紅星路、文化路、月岩路、營江路、濂溪南岸路、濂溪北岸路、長征路、狀元路、荷葉塘路、富塘路、小江口路、公園路、東洲路、紹基路、寇公街、舂陵街、次山街、灣里街、寶珍街、勝利街、民生街、豆子街、渾水塘街等。鎮內駐有:道縣縣委、縣人民政府以及公安局、氣象局、廣播電視局、鄉鎮企業局、旅遊局、電業局、審計局、財政局、勞動局、煙草局、烤煙辦、經貿委、農機局、物價局、郵政局、電信局、供銷社、林業局、技監局、縣科協、縣科委、物資局、商業局、外貿局、房產局、國土資源局、城管局、環保局、市場服務中心、交通局、公路局、縣法院、縣人民檢察院、地稅局、濂溪山莊管委會、教育局、移民局、工商局、政法委、人武部、房改辦、衛生局、水電局、民政局、司法局、國稅局、縣紀委、人事局、農業局、計生委、城建局、糧食局、縣祁劇團、汽車站、人民銀行、農業銀行、信用聯社、發展銀行、人民醫院、中醫院、縣皮膚病醫院、婦幼保健院、計劃生育指導站、保險公司、移動公司、道州賓館、雅園賓館、新天賓館、金通賓館、穗興賓館、鴻雁大酒店、曙光超市、好運多超市、城中超市、紅星大市場、城中農貿大市場和工業品批發大市場、糖、果、酒批發大市場。工業有:永州市棉紡廠、縣建材廠、瓷廠、氮肥廠、化工廠、皮革廠、汽車修配廠、大米加工廠、縣一中印刷廠、飼料公司等。轄區內年工農業總產值25767萬元,年財政收入26.7萬元。
梅花鎮 轄:梅花、虎頭碑、江南、斜皮渡、蔣莫、赤源、大路邊、砂路源、修宜、盤家、西田、正鵠、黃土洞、貴頭、石下渡、車頭、井頭、仙田、上仙田、直洲、玉崗、斯屋、司空岩、廊洞、新屋、洞中、社灣、老母宅、周家、棠下30個村委會。 壽雁鎮 轄:道全、壽清2個居委會;壽雁、壽佛、社下、芽洞、排樓屋、雁峰、周家嶺、陽家鋪、塗家、萬家、何家、太家洞、農科站(陽家)、義家、大塘、禾述塘、鐵樂灣、平地尾、水源頭、下壩、下蓮塘、潭福、太家、永豐、伍家、大劉、下龍洞、胡家、唐家、小劉、接龍頭、丙田、長田、鯉魚壩、文家、上李家、新竹洞、龍腹、朱子腹、社尾、大洞、李家洞、高梘、石壩、上螺海、金家寨、山口鋪、深田、新村、李家、梅子園、下螺海、牛路口、杜蓮、周塘、蔣家灣、上灣、坦背、汪家、白芒、安村、井頭、水尾洞、毫福、斯屋嶺、白石寨66個村委會。 仙子腳鎮 轄:塘頭、嶺背、蔣家嶺、齊家灣、仙子腳、楊梅嶺、仙熊家、羅敏、洞尾、小尾、小洞尾、黃田崗、周家洞、存富、白土塘、大源口、煙竹坪、沙熊家、向明、竹王廟、車田洞、下石塘、下柏、水頭壩、堡子嶺、下壩洞、下源、老福田、石山腳、沙田、布竹源、大尾、神仙頭、長余洞、紅鞍嶺35個村委會。 清塘鎮 轄:小坪、中坪、棉竹源、小月田、上面、廖家、蔣家、土牆、清塘、石梘、月岩、獅子頭、幸福洞、大塘、洪家宅、上塘家、大神山、新立、達一、達二、蓮塘、上塘面、孟家、新久佳、塘梘、老久佳、尹家、泥鰍塘、陳熊、室家、樓田31個村委會。 祥霖鋪鎮 轄:向陽、園田、分江頭、岑江渡、興坪、港口、白面下、赤竹元、赤壩塘、常青、光明、筆架山、胡家、板塘、大車、幸福洞、趙家洞、白露塘、吊高樓、郎龍、祝福、達頭山、白家田、祥霖鋪、青松、石家、上渡、顧家、銀山、小盤、大盤、王家、田廣洞、立福洞老村、立福洞新村、大井、香花、下蔣、朱家、陽家、張家、農科站、致福、鄭家、毛坪、土壩頭、麥山洞47個村委會。 蚣壩鎮 轄:金雞洞、沿河塘、蓮花塘、木累洞、黃家、新油榨、上雲壩、馬家嶺、桃李園、蚣壩、後江橋、下福洞、豐村洞、中福洞、沙仂江、洪家壘、草魚塘、光家嶺、長興洞、長江圩、軍洞、南塘尾、金星、興橋、神背、松柏塘、小塘復、許家、葉子山、油榨屋、豹岩、蓮塘尾、夏柳、麥子塘、張家、洲背、塘榨屋37個村委會。 四馬橋鎮 轄:東關嶺、卜石塘、滴水營、廖家(八畝洞)、社頭、魏家、陳家、楊家、塘坪、三角洞、婆仂園、早禾田、毛里坪、羅家山、周塘營、鄭家、彭家、大井頭、富足灣、四馬橋、農科站、密里洞、華山、梁木洞、岩頭、上屋沖、燕山腳、立山腳、周家山、鳳興洞、雞公神、坳背洞、麻汪、金獅庵34個村委會。 白馬渡鎮 轄:鴨子坪、社福、白馬渡、東山、瓜地、清溪、報國、海龍、南沖、泉家塘、大陽、泥江口、唐家山、雷家洞、申尾、樟武坊、武家灘、廟頭、宜山坪、青口、古木洞、倒水洞、大坪地23個村委會。 富塘鄉 轄:五候、鳥梨樹、李家園、石板沖、旦家塘、富塘、春秋塘、上莫、立埠、塘背、曹家、五里牌12個村委會。 樂福堂鄉 轄:大蓮塘、土橋、塘碑、龍山角、泥口灣、石橋頭、樂福堂、車弄、圳頭、中村坊、清塘坪、龍村、楊柳塘、甘塘坪、富頭15個村委會。 橋頭鄉 轄:石馬山、獅子山、大車壩、漢舂陵、落洞、大地夫、丘塘、石排樓、會譚、上壩、橋頭、三桂、大江洲、坦口、桂宅岩、鄧家、魚田、神仙背、熊家灣、烈馬、白竹田、石硯、沖嶺、坪崗24個村委會。 營江鄉 轄:小洞、白地頭、雙橋、曾家、芒頭寨、上源頭、崗下、陽家、唐家、正崗頭、社頭、車邊、陽樂田、勝利14個村委會。 萬家莊鄉 轄:幸福、七一、長興、青山、小清塘、上洞、萬家莊、五一、五洲、下六洲、華岩、天堂福、下洞、沿河14個村委會。 新車鄉 轄:上車洞、洞尾、秀水洞、土崗、新車、老高壩洞、藕塘、新高壩洞、貓兒山、桐溪尾、百丈洞、三十工、祥樂福、龍眼塘、雷洞、莫家洞、八家、下汶、上汶、新屋、麻元里、石壩頭、新茶、塘下、壩背、寺下、蔣家洞、午田28個村委會。 上關鄉 轄:七里崗、白石岩、上關、水南、湘源、虎子岩、鄭家、向陽、龍江橋、東方、丁塘、蓮塘、東源、車崗、石門、壩子塘、董家沖、鹿家、寶塔19個村委會。 白芒鋪鄉 轄:楊家嶺、牛橋、龍嶺頭、陀仂復、木柵、黎家興、柱興、仁和圩、小甲、岩口、西源、馬壘、洞仂口、精華、鄧家、三里井、楊家、吳家、彭家、潘家、白泥山、灣田、繞塘、下洞、白芒鋪、竹山、何家、野竹福、廣文鋪、黑泥山30個村委會。 柑子園鄉 轄:五福、新屋牆、內嶺、三海洞、善祥、周鄺、燕石洞、岩口、柑子園、興隆、同心、劉家、軍民、洲子上、糧林、小江口(農科站)、油湘、脈地、欣榮、黃金20個村委會。 東門鄉 轄:下塘、白泥塘、北門、上塘、東洲山、甫口、烏家山、高車、下關、香元樹、東門、馮家、崔家13個村委會。 審章塘瑤族鄉 轄:審章塘、黃泥洞、黃土壩、九井、皂角壩、馬家車、葫蘆岩、茶園、黃家、馮家、上追塘、送洲、鴨婆井、洞民、松柳、向榮、蓮花宅17個村委會。 井塘瑤族鄉 轄:魯草坪、福六田、井塘、馬江口、桃花井、加六洲、沙子河7個村委會。 橫嶺瑤族鄉 轄:蓮花、文明、大坪嶺、大河、民族、棉竹江、兩岔河、深海、老屋地、浪石、沙窩、小路窩、菖梧洞、楓木山、枇杷山15個村委會。 洪塘營瑤族鄉 轄:大洞田、插花坪、牛欄洞、老何家、陳家、東江腳、貓兒嶺、黃家塘、香花樹、太平坳、洪塘營、灣子嶺、佳竹洞、浪泥湖、楠竹坪、東江源、陡山灣17個村委會。 道縣月岩林場 轄:桐絲井、營樂源、長樂、小塘、空樹岩5個村委會。 道縣橋頭林場 轄:庄村、奔塘、毛巾田、龍塘江、蔣包、清壽源、臘樹坪、倒江原、黃公漯、謝家、半沖漯11個村委會。 道縣大坪鋪農場 道州網,道縣古稱道州,位於湖南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1°17′—111°56′,北緯25°09′—25°50′。全境南北縱長77公里,東西橫跨62.6公里,土地總面積2442平方公里,轄26個鄉鎮場、576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72萬。 道縣區位獨特。緊鄰廣東、廣西,素有「襟帶兩廣、屏蔽三湘」之譽,自1988年原零陵地區(即永州市前身)被國務院列為改革開放過渡試驗區以來,道縣就成為湘南改革開放的重要前沿,對沿海發達地區的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具有良好的吸納作用,在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協作中,發揮了承東啟西、通南達北的樞紐作用。被稱為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 道縣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活動。自秦始皇統一中國設縣以來,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制史,其間1500多年為郡、州、府所在地。 道縣文化燦爛。境內玉蟾岩出土的稻穀遺存和陶片,被列為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距今120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時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和陶片,道縣因此被譽為「天下谷源,人間陶本」。 道縣地靈人傑。這里孕育了宋代大思想家、理學鼻祖周敦頤,晚清大書法家何紹基,我黨早期革命活動家、已故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夫人何寶珍;唐代著名文學家元結、宋朝名相寇準等在此為官。紅軍師長陳樹湘等眾多革命先烈在道縣留下許多氣壯山河的英雄事跡。2008年,道縣被列為革命老根據地。 道縣交通便捷。洛湛鐵路、207國道縱穿南北,323省道橫貫東西,通鄉、通村水泥硬化道路遍布全縣鄉村。建設中的廈蓉、道賀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規劃中的福貴(福州至貴州)鐵路、洞道(洞口至道縣)高速也將從道縣經過。從道縣北上長沙,南下廣州,西出南寧,均可半天抵達,距桂林國際機場、永州機場也只有兩小時車程。 道縣資源豐富。水稻、臍橙、厚朴、油茶、蔬菜等均在全省佔有一定位置,優質稻、優質水果、優質工業原料林、優質煙、優質蔬菜、優質家禽等已發展成新農村建設的「六優」產業。道縣是湘南重要的有色金屬儲藏區,已探明的礦藏有錳、鉛、鋅、錫、鎢、鋰、銣等30多種,其中錳鐵礦儲量居全省之冠,具有發展冶煉工業的獨特優勢。道縣山水旖旎,風景秀美,唐朝文學家劉禹錫贊為「營陽(即道縣)鬱郁,山水第一」,玉蟾岩遺址、鬼崽嶺祭祀遺址和湘源溫泉、周敦頤故里、月岩等風景名勝分別在國內、省內擁有較高知名度,特別是月岩,岩洞酷似三輪形狀各異的月亮,堪稱天下奇觀。境內水系發達,水能蘊藏總量達36.2萬千瓦。特產方面,道州皮鞋、道州蔬菜、道州紅瓜子、道州灰鵝等久負盛名,遠銷沿海及港澳市場。 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自2006年啟動以來,已完成131個示範村的規劃編制工作,改造空心房12.6萬平方米;完成通村公路硬化1400公里,完成水利工程64處;規劃建設了白馬渡大陽萬畝臍橙示範片、祥霖鋪下蔣萬畝臍橙示範片、蚣壩金星冰糖橙示範片、四馬橋鎮後山烤煙示範片、洪塘營大洞田萬畝厚朴示範片,清塘鎮久佳養魚示範片、壽雁白石寨萬畝優質稻示範片、新車鄉桐溪尾臍橙烤煙示範片等八大產業片,較好地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與此同時,農村醫療衛生、文化等事業也得到了協調發展。 道縣經濟發展迅速。近年來,道縣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加速崛起,躋身全省經濟強縣」目標,全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大力深化改革,強力招商引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全力夯實發展基礎,經濟社會得到了全面、快速發展。2008年,完成地方生產總值59.04億元,增長13.6%,三次產業比為31.9:22.9:45.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5億元,增長44.9%;實現財政收入2.16億元,增長2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0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4788元,增長18.3%。特別是工業經濟來勢較好,完成工業總產值35.8億元,增長27%,農林產品加工、冶煉、電子、化工、紡織、模具等產業發展較快,道縣工業園初步建成製鞋、五金電子模具、能源化工、紡織制衣、紙品包裝五大基地;以優質稻、優質水果、優質工業原料林、優質煙、優質蔬菜、優質家禽等 「六優」產業為主的農業經濟平穩發展,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6億元,增長8.8%,萬畝基地、萬頭豬場不斷涌現,規模農業實現新的突破。目前,道縣已被確定為全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湖南省承接產業轉移發展加工貿易試點縣,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厚朴生產基地縣、秸桿養牛示範縣、長江流域柑桔優勢帶項目縣以及全省外向型蔬菜基地縣、生豬調出大縣和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網路地圖
J. 道縣西洲公園導游詞
西洲公園位於湖南省道縣縣城南面瀟水與濂溪河交匯處,四周綠水環繞,洲上草木蔥蘢,翠竹叢生。是道縣唯一的公園。公園因地處西洲而得名。西洲乃兩河交匯處一河洲,東北西南走向,長400,寬100。公園分為兩部分,沿瀟水西岸一狹長帶狀區域分別有「紅軍牆」「老年活動中心」、溜冰場及公園售票亭。西洲為公園主體,由一座三拱石橋與西岸相連。洲上分為兒童游樂區、吊腳樓及水土娛樂區等多個項目。
道州自古也是旅遊勝地,應接不暇的旅遊地點讓人驚嘆,如月岩望天,文化廣場,樓田石窟,錫礦溫泉等等著名旅遊景點,甚至與鄉村小道都是一幕幕美麗而又清新的景觀.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的眼球!增加了不少財政收入和外匯儲備。道縣主要有濂溪故里、月岩賞「月」、都龐嶺:瑤族迷失的祖居地、鬼崽嶺祭祀遺址、濂溪秋色、道縣鄉村印象、都龐嶺國家自然保護區風光、湘源溫泉風景區、綠色千家洞、中朗岩、水上迷宮—兩河口、道州八景圖、神奇古村田廣洞、千年古村小坪、道州摩崖石刻、天然博物館-樓田村、道州古涼亭、樂福堂古民居—龍村、白馬渡鎮武家灘鄭家百年桂花樹、紅軍牆、西洲公園、何寶珍故里、何紹基故里、東洲草堂、永安關古戰場、玉蟾岩遺址、福岩洞古人類遺址、道縣文塔、敦頤廣場、寇公樓等多處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