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需要遵循怎樣的原則
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事件應遵循的主要標准和方法:
1 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2 是否推動生產力發展
3 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
4 把歷史事件置於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加以評價,主觀目的和客觀作用分別評價
5 具體歷史事件具體分析
6 全面的觀點,辯證的一分為二的方法,看主流----比如歷史人物的功過(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歷史評價的基本原則
歷史評價,是指用辯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歷史事件、人物、觀點等進行分析、評判,作出正確的、符合客觀規律的論斷。在評價歷史時一定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
一、堅持一個標准。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動力,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歷史現象最根本的標准。在歷史上,凡是促進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人和事都是進步的,反之,則是消極的落後的。
二、運用兩個觀點。一方面要用歷史的觀點,把歷史事件、人物、觀點放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考查、評論,不能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辯證的觀點,全面的、一分為二的去考查、分析評價對象,講清評價對象的積極性和消極性、進步性和落後性。
三、注意一個方法。「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是學習、研究歷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評價歷史不能空穴來風,不能主觀臆斷,所有的結論都要來源於事實,堅持「不惟書、不惟上、不惟師」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觀、合理的結論。
◆歷史評價的基本層面
1.性質: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所具有的特性
2.實質:事件、現象反映的根本性問題(即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 3.消極作用:從危害/局限/不足等角度思考 4.積極作用:通常又稱之為意義
◆歷史評價的基本方法
歷史人物評價:
(1)定性評價即整體評價;---康梁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毛澤東是無產階級革命家。
(2)定量評價,即以史實說明。
(3)一分為二和看主流相結合。
歷史事件或現象評價:
(1)根據要求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評價。
(2)需要結合背景、特點、作用、影響等等,看評價角度。
歷史評價的原則
一般而言,歷史評價首先應該恪守求真的原則,即該評價應客觀如實,應符合對該人該事的總體描述。為達到這個目的,歷史主義地看問題,即發展變化地看問題、設身處地地看問題是必需的。以此為前提,歷史評價總體上說有歷史評價尺度和道德評價尺度。
歷史評價或評價上的歷史尺度,指的是把所評人或事放在較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看其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大趨勢,重在考察其較深遠的影響和意義;道德評價或評價上的道德尺度,指的是用一般善惡標准來衡量所評人或事。比如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從道德尺度出發,它使數以百萬計的人死於非命,經濟遭到巨大破壞,顯然是一件壞事;從歷史尺度出發,它破壞和平,逆歷史潮流而動,致使歷史發展出現停頓甚至倒退,因此應給予它否定性的歷史評價。但是,評價上的歷史尺度和道德尺度也會出現矛盾,如秦修長城和隋修運河,都造成數以十萬計的人民死亡,並成為大起義的導火線,道德評價是不好的;但前者有利於國家疆域的穩定、農業生活有了保證,後者則成為溝通南北的經濟命脈、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故於歷史評價是好的。在此種情況下,我們雖應把上述兩方面都一一指出,但二者間應尤重歷史的評價,因為歷史的評價是較為長期的、比較客觀的,而道德尺度是因時因地而變的、主觀性較強的。
㈡ 如何辨別我們從小到大所學到的、讀到的「歷史」的真實性
對比參照:一般的說的史書都是正史,比如24史這樣的存在,但在正史之外還有野史,還有一些文人的筆記詩詞或者是小說等流傳,只是因為這些筆記,野史一般記錄的多摻雜了記錄人自身的看法,很少能做到客觀,所以其價值不如正史,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些毫無價值,它可以與正史的記載互相參照,從中找出不對應的地方,並通過其他方法看看到底是哪裡的不對。從而確定歷史的真實性。
㈢ 你認為評價歷史事件的標準是什麼
你好。我認為評價歷史事件的標准有以下三項,僅供你參考。
一、堅持以是否促進生產力發展為首要標准
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動力,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歷史現象最根本的標准。在歷史上,凡是促進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人和事都是進步的。反之,則是消極的落後的。
二、堅持歷史觀點與辯證觀點相統一的標准
要運用兩個觀點。一要用歷史的觀點,把歷史事件、人物、觀點放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考查、評論,不能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辯證的觀點,全面的、一分為二的去考查、分析評價對象,講清評價對象的積極性和消極性、進步性和落後性。
三、堅持以正確的方法為標准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研究歷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評價歷史事件不能空穴來風,更不能主觀臆斷,所有的結論都要來源於事實,只有堅持不惟書、不惟上、不惟師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觀、合理的結論。
㈣ 中國史料記載的真實性
時間越久遠,歷史記錄越不可信。正史由宮廷命官編寫,皇室機密等皆不記載,有很多重要的事件人們都不知。野史是個人編寫,大多是民間傳說。所以,歷史記錄的真實性綜合評價為70%.
即便是正史,也會存在著有虛構的成分。誰也不敢打包票說《史記》里所記載的歷史事件是完全真實的。有些撰書的學者,他們在編寫一部史書的時候,對於歷史人物的記載。多少會摻一些個人情感進去。但是畢竟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過歷史。許多故事還是靠民間代代流傳下來的。對於歷史,只有那些出土的歷史文物才最有資格向後代講述他們所經歷的歷史。
說實話任何歷史書都不是真實的作者在編寫的時候很容易被當年的時代背景所影響,寫出有利或不利歷史人物的史實,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好多人把他當做國賊,編寫的史書很多就帶有偏向性(尊劉貶曹)。再比如上千年後人們看到金庸的小說還有可能真的認為歷史上有郭靖楊過等人呢,所以要想保證歷史記錄的真實性是不可能.
㈤ 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事件應遵循哪些主要方法
首先要有一顆公正、客觀、中肯的心,第二對一些歷史事件不能站在現實現在的環境做考量,而要從當時的主客觀環境做考量。另外一些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事件總有自己的立場與觀點,你要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從客觀公正的立場出發評價這些歷史事件。也就是就事論事。
㈥ 真實的歷史的標准如何才叫真實怎樣判斷真實
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五項原則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目前眾說紛紜。我試著提出五項原則,供大家一哂。何謂歷史人物?我想,簡單地理解,已經故去的過往的人物就是歷史人物。這里包括兩點,一是肉體上已經不在人世了;二是時間上已經是過去時了。當然,過去的時間有長有短,涉及的人物有大有小。這就有古代的近代的現代的當代的各色人等,都是我們所說的歷史人物。
怎樣評價他們,我想應該有五項原則。
第一,階級原則。簡言之,也就是階級分析的原則。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的原則,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應該是毫無疑義的。即使是現在,也應該運用這個有效的原則。
當前,不是運用不運用的問題,而是如何運用的問題。
在階級社會中,我們當然要站在被剝削階級一方,謳歌他們反抗壓迫、反抗剝削的英雄行為。但是,這種謳歌,不應該是教條的、僵化的,而應該是辯正的,唯物的。不能無原則地美化,無限制地拔高。如對農民起義的研究就存在這個問題。我們常常不自覺地美化或拔高農民起義。在太平天國起義的研究中就存在這種現象。太平天國是完全應該肯定的。但是,對它的研究存在過分美化的傾向。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現在,就應該恢復太平天國的本來面目。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把豐富多彩的歷史簡化為農民起義斗爭史或儒法斗爭史,就是階級分析原則的教條僵化運用的極端典型。
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面,則是對剝削階級的全盤否定,否定他們的一切所作所為。他們的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文化的藝術的所有作為,都一概予以否定,其實就是徹頭徹尾的民族虛無主義。這種錯誤的理念就導致了歷史的虛無主義。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種錯誤的觀點發展到極端,中華民族的輝煌燦爛的歷史已不復存在,被「四人幫」否定得所剩無幾。在他們看來,是「紅洞縣里沒好人」。歷史上的剝削階級應一律打倒,再踏上一隻腳,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好端端的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在這種極左的所謂階級分析觀點的糟蹋下,竟然被塗抹得漆黑一團。那時,關於中國的歷史,學者寫什麼呢,教師講什麼呢,學生學什麼呢?都只能望天興嘆,一片茫然。
第二,歷史原則。這是一個不可或缺而又經常被亂用的原則。歷史原則,就是要用彼時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我們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這里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把歷史人物現代化,賦予他們很多現代色彩。農民起義領袖,則被美化為「高、大、全」式的無甚瑕疵的英雄。現在,銀幕上的帝王,則被過度美化了。另一種是把歷史人物妖魔化,文革中間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一律視為歷史垃圾,統統加以擯棄。這兩種傾向都是要不得的。
第三,大節原則。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偉人往往不是聖人。偉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喜怒哀樂。因此,偉人也必然有失誤,也必然有錯誤。這些,有的是有意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總之,我們歷史學者看待歷史人物,應該看他們的大節,看他們對歷史的貢獻。如秦始皇,我們看他,主要是看他對統一中國所做出的貢獻。他的所作所為促進了歷史的發展。但是,他的焚書坑儒,無論如何是不能肯定的。我們既不能因為他大搞焚書坑儒,而否定他的歷史貢獻;也不能因為他的歷史貢獻,而美化焚書坑儒。
難道有什麼歷史著作美化「焚書坑儒」嗎?有的。手頭有一部歷史著作就說:「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打擊了復古思潮,維護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焚書』,並沒有把所有的書都燒光了,國家圖書館之書、醫葯、卜筮、種樹之書,均未燒;『坑儒』,也並未坑殺所有的儒生,朝中仍有著名的儒生伏生、叔孫通仍受重用。」[1]這是什麼話?在這樣一部煌煌巨著中,居然說「焚書坑儒」「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而且還說,「『焚書』,並沒有把所有的書都燒光了」,「『坑儒』,也並未坑殺所有的儒生」。怎麼?還嫌秦始皇燒、殺得不夠勁嗎?我們的歷史學者,居然為秦始皇的封建文化專制的殘酷手段尋找理論根據,把議論時政的儒生一律打成「復古派」,然後就說殺他們是合理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我真是不知道說什麼好。人家殺你,你還為人家叫好。當然,這部著作出版於1979年,文化大革命剛過不久,內容上不免摻有時代的印記。該書的作者都是我素來景仰的學有造詣的名家,現在再讓他們寫,我想,大概不會這樣著墨了吧!
扯遠了,打住。盡管秦始皇「焚書坑儒」,因為他統一了中國,還是應該肯定他的。但是,他的「焚書坑儒」畢竟如阿Q的瘌痢頭,怎麼也不能艷若桃花。
此外,我提出一個個人見解,就是對歷史偉人不能進行道德評判,亦即道德評判不能改變偉人的歷史地位。在常人看來的十分重要的如男女生活作風問題,或者真誠虛偽問題,對於歷史偉人來說,都不成其為問題。因為有很多問題,不能證實。即或證實,我看也毫無意義。因為,這些都是小節。歷史學者評價歷史人物,是看他的大節,而不是小節。搜索細節、小節,那是小說家的事。
第四,雙贏原則。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國。在她形成的歷史進程中,在現在疆域的版圖內,曾經多次出現過國中有國的歷史現象。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遼金史專家張博泉教授說:「國中有國,族中有族,這是歷史上常見的。」[2]他在分析金與宋之間的關系時說:「應當承認在中國境內的各兄弟民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女真族是中國民族的一個成員,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政權,而且構成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朝代。這是分析金、宋戰和史所必須肯定的一個前提。這就是說,不能用中國民族的主體漢族來代替整個中國民族這個概念,不能把女真族視為中國民族以外的外來入侵的民族,不能把金政權視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外國,女真是中國民族中的民族,金朝是中國之中的國。」[3]這個觀點是很有說服力的。我完全贊同這個觀點。
由此,便引出兩個觀點。
一是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時兩國之戰。國中之國的戰爭,也不是全無正義非正義可言。依據張博泉教授的觀點,金、宋之戰應劃分為三個階段,而第一階段就是金侵宋的掠奪戰爭,宋則是反掠奪的正義戰爭。[4]
但我認為,既然是一國之內的民族戰爭,大多不好提正義與否。因為民族之間的融合,就包括粗魯野蠻的殺伐。這里有以強凌弱,以大壓小,以眾暴寡,以硬欺軟。不講道理,不講信義。有理的一方,也可能因為無力,而被消滅。開始是十惡不赦的侵略者,隨著全國的統一,這十惡不赦的侵略者又可能變成功莫大焉的統一者。因為他成了新王朝的奠基者。所以,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時的戰爭,評價歷史人物亦然。
不管以後如何,當時當地歷史人物的表現,應該成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回還」。受命燕太子丹刺殺秦王的荊軻,就應該一如既往地予以肯定。因為他是為了反抗秦國的侵略的。我們不能因為秦始皇後來統一全國,成了歷史偉人,就把過去凡是反對他的人都說成是反動的。岳飛愛國,秦檜賣國,這都是歷史的鐵案,是翻不得的。洪承疇只能入《貳臣傳》[5],清朝人撰寫《清史列傳》也是這樣看的。因為他們背叛了明朝。當然,他對清朝統一全國立了功。吳三桂反叛則又是另一回事了,他入了《逆臣傳》[6]。對這樣復雜的歷史人物的評價就要多費些口舌。
二是依據當時的表現,各評各的,也就是雙贏原則。例如,清攝政王多爾袞在南下統一全國時,在攻打揚州之前,曾給明朝兵部尚書史可法去了一封勸降信。勸其交出揚州,就地投降。史可法在威嚇利誘面前,毫不動搖,堅決抵抗。待到清軍包圍揚州後,又五次發信勸降。史可法將信一一燒掉。後終因寡不敵眾,城破被俘。勸降三日,許以高官後祿,史可法說:「我,頭可斷,身不可屈。」而英勇就義。像這樣的抗清將領就應該予以肯定。
但是,他的對立面,如清攝政王多爾袞也應該予以肯定。學者周遠廉研究員、趙世瑜教授說:「[多爾袞]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滿族歷史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代表人物之一。」[7]
多爾袞和史可法在歷史上是對立面,各為其主。多爾袞為清朝統一全國立了大功。而史可法至死不降,表現了可貴的民族氣節。都應該予以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這就是雙贏原則。這是在中國這樣大國的歷史上有時還存在小國,而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出現的特殊現象。
第五,兩點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兩點論,不能一點論。如評價曾國藩,就存在這個問題。曾國藩曾經嚴酷鎮壓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由此,他數十年來一直被定為劊子手、賣國賊、衛道士等,成了歷史上反面的典型。但是自90年代以來,人們對他的評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毛澤東對曾國藩的評價也公諸於世,使世人受到很大的震動。毛澤東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這是1917年毛澤東24歲時在一封信里寫的。
馬東玉教授說:「毛澤東是對曾國藩評價極高者。他在探索『本源』、自我錘煉、治學態度、生活習慣、文章氣質、鍛煉身體、軍事原則等方面,都曾把曾國藩作為楷模去學習。這雖是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前的事情,但曾國藩對他諸多方面的影響卻是深刻而長久的。這是個很大的題目,這里不過是舉例而已。」[8]
他又說:「本世紀中期到80年代,大陸是全盤否定曾國藩的,原因是他鎮壓起義,他捍衛封建傳統,而當時是全盤否定封建意識形態的。如今政治思想解放,人們又在文化上、精神上、人格學問上肯定曾國藩,並形成熱潮。這充分說明,曾國藩是一個影響歷史的人物。」[9]
我們過去評價曾國藩是一點論,只看到他鎮壓農民起義的一面,而全盤否定他。現在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兩點論來評價他,就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好東西。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不應該丟棄的。
評價歷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試提出5項原則供學者參考。不周之處,請予指正。
㈦ 國內外對歷史的記載有所不同的原因是什麼如何判斷真實性
國內外的歷史記載之所以不一樣,主要是因為不同國家的記錄者,看待史實的眼光是不一樣的,而且不同國家的記錄者所寫的歷史資料,必然是要美化自己國家,而且討好自己國家的統治者的。那麼,我們在分辨這些歷史的真實性的時候,就要看史料記載者的身份,如果多部史料中記載的內容都是一致的,那麼可信度也高得多。
最後,很多人都喜歡因為民間野史來看待歷史,其實民間的野史都是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罷了,很多故事都不具備真實性,最典型的就是清朝時期雍正皇帝篡位的野史,基本上都是被競爭者造謠而產生的,但是大家對於這種精彩的野史更感興趣,所以願意將其當作是真實歷史。
㈧ 歷史如何證明其真實性
歷史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是文獻法和考古法。
考古法不用說了,是證明歷史最直接的方法。而文獻法則是最常用的方法。
如何在沒有考古的前提下證明歷史的真實性,就看文獻記載的情況。第一要看文獻的來源,是誰寫的,怎麼寫的。比方說寫的是一個皇帝的生平,當朝史官寫的無疑是最真實的。第二要看一個歷史事件是是否能從別的文獻得到印證。如果一個事件在很多文獻當中都有記載,那麼這個事件可以肯定是真實的,否則就是所謂孤證,可信度不高。第三則是看該事件的邏輯關系是否成立。如果一個事件雖然記載的很詳細,但是時間和年代對不上號,或者事情發生的過程在邏輯上講不通,則可信度也不高。
㈨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要做到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分析,從古代的角度看古代歷史,要有邏輯思維。
1,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分析。沒有哲學思想的評價歷史那等於沒看書一樣,要有唯物主義,不是你說什麼就什麼,要不然變成唯心主義。所以要根據唯物主義歷史觀,客觀全面的分析歷史,不要有偏見和極端思想。
2,從古代的角度看古代歷史。而不是現在的發展眼光看古代歷史,古代殺人和現代殺人的性質和制度不一樣,沒有可比性,不能現代的法律道德價值觀來衡量古代歷史。古代沒有手機,現代有,這樣不可能對比的,看看那些狗血劇,穿越劇,不符合歷史。
(9)如何評判歷史事件的真實性擴展閱讀: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性、協調發展,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第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條件;第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社會發展必須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將發展科技與生產力與生態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將人類社會的內在尺度和生態環境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
㈩ 請問我們應如何看待歷史的真實性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也有人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們都說,我要知道真相,可是究竟何謂真相?對於同一段相同的歷史,每個當事人都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按照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進行記錄。歷史的真相猶如極限,只能逼近而不能達到。而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歷史,其存在意義甚至不是為了還原真相,而是為了滿足特定利益集團的需求。因此對於歷史我們應抱著探求的精神去看待,而不是就把它當做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