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唐代陶瓷讓我們如何了解唐朝的歷史

唐代陶瓷讓我們如何了解唐朝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22 12:28:54

① 唐代瓷器的歷史發展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迅速發展。瓷製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瓷器的器類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製作精細,遠遠超越了前代。
唐代瓷器的發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瓷窯系統,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稱之。
瓷器做為日常生活器皿與時代和社會的風尚密切相關。唐代如飲茶之風盛行,促進了茶具的發展。因為制瓷工藝的改進,瓷製器皿品質的提高,瓷製的實用器皿就大大的發展起來並部分代替了金、銀用具。唐代的陸上和海上的對外貿易的發展也促使了瓷器的發展,當時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絲綢外,瓷器也隨之銷往國外。為適應外銷的需要,以及西亞文化的影響,瓷器的造型、文飾也吸取了一些外來的因素。唐代後葬之風很盛,主要做為隨葬用的三彩器,也隨之迅速發展。上述種種因素,形成了唐代陶瓷器的特有的風貌。
魏晉南北朝流行的雞首壺,在唐代已不在出現,常見的是一種多棱形式圓柱形短流的執壺。壺柄也由以前的龍柄變為曲柄,在流與柄之間的立系耳的形式也少見。盤口壺壺口也有盤口變為喇叭口,壺腹一般作橢圓形,有的呈瓜形,唐代文獻上,稱為「注子」,顧名思義應當是當時一種酒具或茶具,在南北各窯中均大量生產,形制也大體相同。和注子一同使用的是酒杯,從唐人的「舉杯邀明月」、「會須一飲三百杯」和「銜杯樂聖稱避賢」等詩句中,可以知道當時飲酒是用杯。唐代的酒杯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帶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等,還有一些直接仿製金銀器燒制的。
隋代最流行的四系罐,唐初還保留了它的基本形制,中、晚唐以後就不再出現。一種廣口外卷、無頸、豐肩、無系耳、平底的罐卻大量興起,這種罐一般腹部豐滿、有蓋,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南北各地的瓷窯都進行生產,尤其在北方廣為流行,在三彩陶器中也常常可以見到。
隋代的高足盤,唐初的北方瓷窯中,尤其是三彩陶器中仍然燒制,但形制有改變。隋代的喇叭狀高圈足已改為矮圈足或三足所代替,其製作也較隋代精緻。
碗是生產量最大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器,南北各地瓷窯都普遍燒制,形制也大體相同。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另一種碗近似缽形,但體積小,器壁一般較厚重。唐代中期,開始出現一種身淺、敞口外撇、玉壁形底足的碗。晚唐以後這種碗式大量出現,碗的胎壁從厚重逐漸轉趨輕薄,從玉壁形底向寬圈足方向發展。這種碗式的流行,與唐代飲茶之風盛行有直接關系,唐代稱這種碗作「茶甌」。陸羽《茶經》曾對當時各地瓷窯所產茶碗,作了細致的比較和評論。孟郊、盧仝、皮日休、鄭谷、徐夤、陸龜蒙、韓偓等詩人,也都有贊美茶甌的詩句,給瓷製茶具增添了聲價,促進了茶具生產的發展和工藝的改進。與茶碗相配套使用的式碗托,亦稱「茶托」與「茶船」。
越窯茶托的托口一般較矮,浙江寧波市出土的一批唐代越窯青瓷茶碗中,還有碗托連燒的。有的茶托口沿捲曲作荷葉狀,茶碗則作花瓣形,非常和諧,再加上越窯翠青的釉色而更顯雅緻,所以唐末詩人徐 將茶和盛茶的茶具比為「嫩花涵露」,是絕妙的描述。刑窯白瓷壺與玉壁形底的碗、盞托等與越窯所生產大體相同,都具有共同的時代特徵。
瓷枕在隋代已經出現,唐代有較大的發展。唐代瓷枕一般為長方形的小枕,以三彩陶枕為多,常出土於北方唐墓中,南方則較少見。
瓷硯多為圓形,魏晉時期多具三、四、五、六不等的蹄足。隋代除蹄足外還有珠足和滴足。唐代瓷硯則向多足、鏤孔圈足發展。硯面較前代更向上凸起。唐代南北各窯均產硯,有大、有小,小者數厘米,大者近尺,這與唐代書法藝術普及有關。
唐代陶瓷器也受到了西亞波斯文化的影響。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龍柄鳳頭壺,造型巧妙,器身堆貼瑰麗文飾,壺蓋塑成一個高冠、大眼、尖嘴的鳳頭,與壺口相合,由口沿平底部連以形狀生動活潑的蟠龍柄,這是唐以前所未見的新樣式。雙龍耳瓶的器形也同樣可以看出式吸取了外來胡瓶的特點,壺身與隋代李靜訓墓出土的雞頭壺大體相同,無頭,而用一對龍形耳作為裝飾,這種雙龍耳瓶與鳳頭壺均盛行於初唐,唐高祖兒子李鳳墓中出土的白瓷雙龍耳瓶,就是此種造型。

② 歷史上各朝代陶瓷器有什麼特點

各朝代特點如下:

1、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2、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3、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4、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5、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6、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

7、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2)唐代陶瓷讓我們如何了解唐朝的歷史擴展閱讀:

瓷器產地分類:

1、越窯:

該名稱最早見於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一詩,系對杭州灣南岸古越地青瓷窯場的總稱。其形成於漢代,經三國、西晉,至晚唐五代達到全盛期,至北宋中葉衰落。中心產地位於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區,始終以生產青瓷 主,質量上乘。

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評述茶碗的質量時寫道:"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 ;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煮飲綠茶,故極推崇越瓷。

2、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臨城一帶,唐代屬邢州,故名。該窯始於隋代,盛於唐代,主產白瓷,質地細膩,釉色潔白,曾被納為御用瓷器,一時與越窯青瓷齊名,世稱"南青北白"。

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邢不如越,主要因為他飲用蒸青餅茶,若改用紅花比較,或要反映真實的茶湯色澤,則結果正好相反,所以兩者各有所長,關鍵在於與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一帶,因北宋屬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制青瓷,是古代第一個官窯,又稱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4、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禹縣,此地唐宋時為鈞州所轄而得名。始於唐代,盛於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至今仍生產各種藝術瓷器。

5、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北曲陽潤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時屬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燒制白瓷,五代有較大發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稱為"芒口"。

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宋代除燒白瓷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6、南宋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室南遷後設立的專燒宮廷用瓷的窯場。前期設在龍泉(今浙江龍泉大窯、金村、溪口一帶),後期設在臨安郊壇下(今浙江杭州南郊烏龜山麓)。

兩窯燒制的器物胎、釉特徵非常一致,難分彼此,均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鐵足"之稱。

16世紀末,龍泉青瓷在法國 場上出現,轟動整個法蘭西,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稱呼它,只得用歐洲名劇《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長袍來比喻,於是"雪拉同"成為青瓷的代名詞。當今龍泉窯又有新的發展。杭州南宋官窯遺址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7、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

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於宋代龍泉官窯。

8、建窯:

在今福建建陽。始於唐代,早期燒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面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面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藍色光澤。

種茶盞傳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稱之,如"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等,現都成為日本的國寶,非常珍貴。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達10%左右,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

9、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始燒於唐武德年間,產品有青瓷與白瓷兩種,青瓷色發灰,白瓷色純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之譽。它在宋代主要燒制青白瓷。元代為宮廷燒制青白瓷,上有"樞府"字樣,還燒制青花、釉里紅等品種。

至明代它成為全國瓷器燒制中心,設立了專為宮廷茶禮燒制茶具的工場。這時青花瓷有很大發展,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愛。此時,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還燒造了多種名貴藍、紅釉、甜白釉瓷器。

清代時它又創制琺琅彩、粉彩等多種新品種。自宋代開始,景德鎮瓷器就遠銷日本,明清時大量輸入歐洲,同時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興窯:

在今江蘇宜興丁蜀鎮。早在漢晉時期,就始燒青瓷,產品造型的紋飾均受越窯影響,胎質較疏鬆,釉色青中泛黃,常見剝釉現象。於宋代開始改燒陶器,及明代它則以生產紫砂而聞名於世。

11、德化窯:

福省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它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如今德化縣內保存著宋元時代的碗坪和屈斗宮等窯址。

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燒造印紋陶器,唐代已開始燒制青釉器,宋代生產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緻,瓷器產品開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經進貢朝廷,得到帝王的賞識。明、清兩代,德化瓷器大量流傳到歐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對歐洲瓷器的藝術產生很大的影響。

③ 唐朝的瓷器簡介

唐朝時,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葯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越窯
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製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製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邢窯
邢窯所產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而薄,器型穩厚、線條流暢。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風氣。
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 ,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精品。

④ 唐代瓷器的介紹

唐代主要著名的是青瓷與白瓷,其光潔如玉,蕙質秀雅在那個時代分別用「類冰 類雪」來形容。而相對於白瓷,唐時期的青瓷無疑在特色和藝術性上更為知名。

⑤ 陶瓷業在唐朝有很大發展唐朝

唐代陶瓷
唐代陶瓷在隋代青、白瓷成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同時還燒出成熟的黑、黃、花瓷。最引人注目的是創燒出中外聞名的唐三彩和釉下彩。《陶錄》上說「陶至唐而盛,始有窯名」,一些制瓷中心逐漸形成名窯,如越窯青瓷(秘色瓷)、邢窯白瓷、長沙銅官窯釉下彩繪等。由於海、陸絲綢之路的進一步暢通,促進了陶瓷大量出口,對世界陶瓷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唐代青瓷是唐代陶瓷的主流,窯址遍布南北,其中南方越窯青瓷最有名,最有代表性,主要分布於對外貿易港口明州(寧波)附近,窯場林立,大量生產,大量出口,唐、五代、北宋時盛行

唐三彩陶器是唐代陶瓷中獨樹一幟的奇葩,它以豐富多彩的釉色和美妙高超的造型馳名於世。

希望對你有用

⑥ 對唐朝的陶瓷有什麼感想和啟示

隋唐、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1) 隋唐時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楊堅篡北周並南陳,統一中原,改國號為隋,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貼花,就是一例。

(2)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葯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越窯
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製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製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邢窯
邢窯所產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而薄,器型穩厚、線條流暢。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風氣。

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 ,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精品。

⑦ 唐朝時期最巔峰的為何會是陶瓷燒制,唐三彩是怎麼製作的

唐朝是我國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朝代,作為一個集合多民族特性的朝代,他擁有盛大而絢爛的美麗,藝術品位也帶有時代的特點,而唐三彩作為唐朝的代表作之一,同樣令人移不開目光。

研究唐三彩的藝術形態,有助於我們了解唐朝的藝術審美和藝術形態有所幫助,更能讓我們更加了解唐朝,作為陶瓷燒制的巔峰,唐三彩集合了人文,經濟,審美於一體,讓我們目睹了一種全新的技術誕生於世。



貴婦俑

唐朝的美人大多豐滿,這是我們唐朝遺留下來的繪畫和文章中得出的結論,而唐朝墓葬的唐三彩也向我們證實了這一點,雍容優雅的貴婦俑,體態豐腴,色彩艷麗,真實而又慵懶的形態,好像她就生活在我們面前一樣,只是一個靜態陶瓷,就能讓我們感受到唐朝的審美。

這種具體而直接的形勢遠遠超過了書面所描述的美人,這並不是通過我們的想像而索引出的美人而是像照片一樣真真正正的存在。

而在同一墓葬中發現身姿裊娜的侍女,更是反映了當時真實的生活。對於貴族來說,墓葬不僅需要器物,同樣需要有人伺候自己,所以才會出現侍女俑。

⑧ 唐朝的瓷器有什麼特點

唐代盛行的瓷器及其特點:
唐代瓷器北方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而南方則以越窯和長沙窯為代表的青瓷最為著名。
唐代邢窯瓷器從胎土淘煉、制坯定型、刻紋施釉及入窯燒成後的工藝性和美觀度來看毫不遜色於唐代越窯和明清官窯瓷器,但陸羽《茶經》中邢瓷雖似銀類雪,但色白而茶丹,邢不如越的評價,直接影響了千年來人們對邢窯瓷器的全面認識。
唐代邢窯白瓷有精細和一般之分,精細者胎體輕薄,造型規整,釉色瑩潤,釉色有白中閃青,玻璃感較強和釉色乳白呈半透明狀兩類。胎質細白並印刻有精美的紋飾,但數量較少。而邢窯一般白瓷胎色黃白,有的通過施白色化妝土來增加瓷器的白度,造型亦較隨意。如唐代邢窯花口缽,可以從殘片上看到同樣的器型卻有不同的釉色。
其一胎質細白,施釉均勻肥厚,釉層透明感很強,積釉處呈淡青綠色並有小型氣泡密集,與兩宋時期景德鎮湖田窯白影青瓷又十分接近。
其二胎質細白,施釉均勻略薄,釉層略失透,釉色乳白,積釉處微閃青色。
其三胎質較黃,使釉色較暗,白中閃黃。
唐代早期越窯瓷器胎體呈淡灰色,緊密細致,釉汁很薄,均勻縝密,溫潤似玉,青綠色,有的略閃黃。器型還有隋代的風格,立型器多瘦高,碗都大口淺腹,口、腹垂直,下腹斜折內斂,平底。唐中晚期的越窯瓷,胎體比以前更緻密,灰白色,釉面均勻光潤,有鱔魚黃、淡青和青綠等色,通體施滿釉。這時的碗、盤多撇口,底足寬矮,像玉璧,中間小圓內凹中施釉。底足有三、五、七個不等的方形或條形支釘痕。
晚唐時出現了荷葉式或花口式盤和碗,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刻、堆貼和鏤空紋飾的,以劃花為多,常見紋飾是花鳥、山水和人物等。
長沙窯主要生產一些生活及文房用品,此外還有玩具、瓷佣等,種類很多。長沙窯瓷胎細密堅致,磁化程度較高,胎色有灰白、灰黃、灰青、灰紅及肉紅;釉面潤澤,以青色為主,也有藍、綠、醬、褐、黃等顏色。裝飾品種極為豐富,有釉下彩斑、釉下彩繪、印花、貼花、貼花彩斑、刻劃、雕刻、鏤空等。

⑨ 唐代陶瓷的介紹

唐代在隋代青瓷、白瓷成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同時還燒出成熟的黑、黃、花瓷。最引人注目的是創燒出中外聞名的唐三彩和釉下彩。

⑩ 從出土的唐代碗身上,能看出盛唐文化有多麼豐富嗎

碗作為今日最常用的飲食器皿之一,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當時的陶碗主要用於飲水和盛食,以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出土的紅陶碗是迄今考古發現最早的實物(距今約7000年)。自戰國以後碗逐漸成為人們常用的生活器皿,東漢以後逐漸發展為瓷碗,形制也逐漸開始變化。

到唐代時,碗已經成為了生產量最大的一種陶瓷日用器皿。唐代是瓷器發展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從材質上看,唐代時期的碗可分為瓷碗、金屬碗和木碗,從外觀上看,口大底小、碗底有足這兩個特徵始終沒有太大變化,此從形制上對古代各個時期的碗進行斷代便有很大的難度。

一般首先從碗足的變化來進行斷代,從初唐到五代時期碗底的足有明顯的變化,碗底由餅底演化成為圈足,經歷了餅底、玉璧、圈底(足)三個變化階段,在碗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歷史意義,且各個類型的流行時期基本對應著初唐、中唐至晚唐和晚唐五代這三個階段。

二、製作工藝及特徵

其製作與傳統木器製作方法基本相似,首先選取木胎,然後用刀在木胎上進行旋刻,挖出多餘部分。木碗成型後再進行髹漆,因為木雕工藝在唐代早已發展成熟,因此唐代木碗製造沒有任何技術障礙。

唐代是中國最強盛的朝代,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都有多項革新,這也給今天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唐代的瓷器製造經歷了重大的技術革新,主要體現在足部的變化上,唐代以瓷碗為主,經歷了餅底、玉璧底、圈足的發展階段,最終定型為圈足,並成為後世一直流行的形制,顏色以“南青北白”為主基調。

而金屬碗則以圈足為主要特點,因為製造技藝來源於西域,採用捶打、焊接工藝,但花紋裝飾仍體現出大唐風范,這也是唐代兼容包並社會風氣的體現,在這種空前繁榮的交流融合環境下,吸取了諸多從外族文明,使金銀器製造工藝突飛猛進的發展,迅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木碗的製作技法則與前代進本無異,且不存在任何技術障礙,外形上以模仿同時期的金銀器碗為主,同時採取髹漆工藝。總之,唐代的各種碗可謂是盛唐技術文化鼎盛的物質化代表之一。

閱讀全文

與唐代陶瓷讓我們如何了解唐朝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