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是什麼

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22 12:30:09

Ⅰ 中國二十世紀經歷了哪三次歷史性巨變

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

1、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2、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

3、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從沿海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的執政黨。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Ⅱ 毛澤東實現了中國歷史的第二次巨變是指什麼

首先要說的是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
(1)辛亥革命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3)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

毛澤東在近百年來中國三位偉大人物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和他的小夥伴們一起,領導中國人民在探索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歷史進程中,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勝利地實現了近百年來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

Ⅲ 20世紀中國歷史的三次巨變是什麼,請簡單的介紹一下

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

1、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兩個月內既有鄂、湘、陝、贛、晉、黔、粟、浙、桂、皖、粵、閩、川等省先後宣布獨立。清政府迅速解體。孫中山先生於12月回國,經十七省代表會議推舉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推翻了。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9月21日,中國共產黨聯合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民主人士、少數民族代表,在北平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組成了以周恩來為總理的國務院(當時叫政務院)。

會議還確定了國旗,規定了國歌,決定把北平改名為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3、改革開放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到1983年初,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作為吸收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的窗口。

1984年4月,又進一步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為經濟開放區。隨後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

(3)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是什麼擴展閱讀

1、辛亥革命意義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在亞洲的歷史上也是一次偉大的轉折。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辛亥革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意義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9月29日,會議通過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政協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

9月30日下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產生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其他56人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3、改革開放的意義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Ⅳ 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3次歷史性巨變 是哪3次 理由是什麼

第一次是指1911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點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第二次是指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它是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各階段經驗教訓的總積累,標志著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最後勝利。這是100多年來中國歷史的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里程碑,也是中華五千年歷史中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它結束了鴉片戰爭以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中止了中國可能走向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發展趨勢,結束了極少數壓迫者、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國家四分五裂、征戰不已和人民生活貧困、生靈塗炭的局面。中國人第一次看到一個獨立、統一、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屹立於世界。
第三次是指1978年的改革開放。為盡快提升經濟發展速度,鄧小平與黨內的開明派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Ⅳ 怎樣認識20世紀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

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
1孫中山,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
2毛澤東,建立新中國,推翻了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建立了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3鄧小平,改革開放,基本解決了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並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次歷史性巨變的意義:

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
2、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Ⅵ 20世紀中國經歷了的三次歷史性的巨變分別是指什麼

分別是指: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

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3、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6)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是什麼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新時期

1979年,在中共中央指導下,全國農村逐步開始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即「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經濟特區。

改革開放初期,引進外資基本上處於嘗試階段,主要來源是外國政府貸款。引進外資,提供免稅優惠期,合作辦廠,學習吸收國外企業資本管理營銷方法。

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加速了對外貿易發展,提高了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1982年農村改革開始如火如荼地進行,承包生產責任制在農村得到普遍推廣,農業生產大幅提高,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困擾中國多年的糧食問題得到大幅度解決。

1984年10月1日,首都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閱兵儀式和群眾遊行,鄧小平檢閱受閱部隊並發表講話[37]。

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紀要》,決定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廈漳泉三角地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

1985年,中國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

Ⅶ 20世紀,中國經歷了哪三次歷史性劇變,產生了哪三位站在歷史前列的偉大人物

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是1911的辛亥革命。
第二次歷史性巨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二次歷史性巨變是改革開放。
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閱讀全文

與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