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安南國是現在的哪裡
越南。
歷史上的越南長期臣服於中國中原政權,所以「安南」、「越南」這兩個國名均與中國官方有關。「安南」之名,最早見於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
唐調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護府(治所在今河內)。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
(1)安南省在歷史上是現在哪裡擴展閱讀
越南國名來源於中國清代嘉慶皇帝。歷史上,越南北部長期為中國領土,968年正式脫離中國獨立建國,之後越南歷經多個封建王朝並不斷向南擴張,但歷朝歷代均為中國的藩屬國。19世紀中葉後逐漸淪為法國殖民地。
1945年八月革命以後,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86年開始施行革新開放,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南共產黨是該國唯一合法的執政黨。越南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之一。
㈡ 印度省和安南省以前是中國的嗎
印度不是,安南是現在的越南,唐朝的時候設立安南都護府。不過歷史上越南對中國叛服不定。中央控制力一旦下降,它立即叛亂。只有在中央國力頂峰時才可以控制住它。
㈢ 安南是什麼地方
安南是現在的越南。安南為越南古名,安南得名於唐代的安南都護府。自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秦朝開始成為中國領土,至五代十國時吳權割據安南脫離南漢,北宋無力統一,故正式獨立,此後越南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
越南歷史: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3月,莫登庸遣使至鎮南關請降,將安南土地冊及戶籍獻於大明。1540年十一月初三,莫登庸與大臣數十人自縛跪拜,入鎮南關向明朝官員納地請降,明朝將安南國降為安南都統使司從屬國降為屬地,改其十三道為十三宣撫司,各設宣撫、同知、副使、僉事,聽都統黜陟。自此至明亡,越南始終是作為明朝版圖內一個行政自治單位的地位存在。
㈣ 中國安南省包括那些地區
安南指越南古稱,包括現廣西一帶。安南一詞,最初作為地區—政區名出現於中國載籍,是唐代初葉的事。
現如今的越南國在清嘉慶前稱安南國,是當時中國的屬國。乾隆帝曾出兵安南,支持黎維祁與安南國王阮光平交戰,並作為「十全武功」之一,大肆宣揚。 嘉慶即位以後,安南的局勢一度更加動盪不安,阮光平死後,其子阮光纘繼位,不僅與故廣南王的後裔阮福映發生內戰,還暗中支持中國廣東省一帶「洋盜」的活動,而嘉慶卻無力象乾隆時那樣耀武揚威,只得採取克制優容態度,終於釀成嚴重問題。「洋盜」事件從最初就有阮光纘支持的安南人參與,嘉慶深知此情,但只是說:內地人民出洋為「匪」,還無法官為禁止,何況外國人,怎麼值得為這種事興師動眾去征討該國呢? 阮光纘與阮福映交戰之後,都想討好清廷以讓清廷支持自己,阮光纘一改過去做法,把60多個「洋盜」解送到廣東;阮福映得知,也縛送「洋盜」到廣東正法。嘉慶對比,卻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態度,囑咐粵督吉慶,說安南兩派自相吞噬,與我國無關,不必過問.如果安南有人內投,自應妥為安置,如果來我國請兵,則一定要據實奏聞。對一直向自己朝覲納貢的小國如此挑釁置之不理,如此內亂又公然表示不幹涉,這在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清廷,實是少見之事。
嘉慶七年(1802),阮福映擊敗阮光纘而登上國王寶座,遂遣使清朝,請求以「南越」為國名。嘉慶對此類問題.倒是非常敏感,立即指令軍機處:以「南越」二字冊封,斷不可行。因為南越之名,包羅甚廣,考之前史,如今的廣東、廣西地界,都包括在內。嘉慶認為,阮福映即使領有整個安南,也不過是交恥故地,怎麼竟敢稱為南越,他到底想要干什麼?於是,嘉慶讓軍機處密飭廣東、廣西一帶海道邊關的地方官留心防備,以防阮福映圖謀不軌。
㈤ 北進蒙古,南征安南 安南是哪裡
安南占城
秦漢以來,交趾為中國郡縣之地,唐置安南部護府治之。五代時,交趾諸姓土豪相繼稱雄自主。968年,丁部領削平諸豪,始稱帝建國,國號「大瞿越」,都華閭(今寧平);其後李朝(1010——1225)遷都升龍(今河內),改國號「大越」。自立國以來,一直與宋朝保持朝貢關系,宋朝冊封其帝為「安南都護……交趾郡王」,南宋時改封「安南國王」,仍稱其國為交趾或安南。
1257年,蒙古大帥兀良合台從雲南遣使到安南「招諭」,時安南陳朝(1225——1440)初興,國力頗盛,國主陳煚(太宗)將使者投入獄中。1258年初,兀良合台率軍侵入安南,陳煚撤離升龍,蒙古軍入據之,但九天後就退回。其年,煚子光昺(聖宗)繼位,派人到雲南與蒙古通好,兀良合台即遣訥刺丁前往諭其「內附」。
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後,以孟甲、李文俊為南諭使,至安南傳詔,許其「衣冠典禮風俗一依本國舊制」,「已戒邊將不得擅興兵甲,侵爾疆場,亂爾人民」。三年,安南使臣來貢方物並上書「乞三年一貢」,遂封光昺為安南國王,授虎符,依其請定每三年一貢之例,同時設置安南國達魯花赤,以訥刺丁充任,往來其國督察(繼任者先後有忽籠海牙、張庭珍、李元、合撒兒海牙等人)。自此安南王依例納貢和遣使入朝,但對要求其履行君長親朝、子弟入質等臣服「六事」以及索取儒、醫、工匠等人員,則托辭拒絕,並且不肯拜跪受詔。至元十二年(1275),光昺又上表申訴達魯花赤和來使「凌轢小國」,請求免置達魯花赤。十四年,光昺子日煊(仁宗)繼位,遣使來朝。元朝因他「不請命而自立」,不予冊封,只稱為「安南世子」。次年,遣禮部尚書柴椿等待詔至安南,令其親身「入朝請命」,日煊以體弱不堪道途艱難為辭推託。十六年,再遣柴椿、梁曾等前往傳旨,措辭嚴厲:「若果不能自覲,則積金以代其身,兩珠以代其目,副以賢士、方技、子女、工匠各二以代其上民。不然,修爾城地,以待其審處焉。」日煊仍託病不朝,只令其叔陳遺愛隨使巨入覲。十八年,使臣還奏,忽必烈遂決意強行實施對安南的統治,置安南宣慰司,並將陳遺愛立為安南國王,命宣慰使都元帥兼達魯花赤卜顏鐵木兒帶兵護送回國。但當時元朝侵日新敗,還來不及作好用兵安南的准備,宣慰司官兵被拒於境上,遺愛歸國後被害,扶植傀儡國王的計劃未能實現。
忽必烈在滅南宋後,就把眼光放到海外,目標不僅是通市舶之利,還企圖使海外諸國臣服。占城是通海外必經之地,至元十五年福建(泉州)行省左丞唆都受命「經營海外」,就派人到占城招諭。十六年,占城使者來進方物,元遣兵部侍郎教化的、總管孟慶元等出使,諭其王來朝。占城國王失里咱牙信合八刺麻合迭瓦(Sri jaya Sinhavarma ba(ri)deva,1265——1287)遣使上表稱臣、納貢,十八年,詔封其為「占城郡王」,同時設立占城行省,以唆都為右丞,劉深為左丞,亦黑迷失為參政,准備在其境實行直接統治,並以為出征海外諸國的前沿基地,令占城備供軍糧。十九年,占城王子補的(即占城碑文之Harijit=JayaSinhavarman世)執掌國政,不願屈服於元朝。元遣萬戶何於志等出使暹國,宣慰使尤永賢等出使馬八兒,舟經占城,皆被扣囚。其年十一月,占城行省唆都等率軍進征,由廣州航海抵占城港(即新州,其國都之港口,今越南歸仁),依海岸屯駐。占城軍民修治木城,架回回炮備御。唆都屢遣人招降,都被拒絕,二十年初,令諸軍發船攻城,經激戰破之。占城王殺所囚元使,退入山中,聚兵立寨拒守,憑山林險阻擊敗來攻之敵。元軍受挫,只能在沿岸立木城屯守。二十一年,占城王遣使來大都上表,請求召回唆都軍,願歲貢方物,而唆都已奉旨領兵北上與鎮南王軍會合攻打安南,遂離占城。
至元二十年,忽必烈決意發大軍征服安南、占城,命荊湖行省主管其事,將荊湖、占城二省合並為一。二十一年,以皇子鎮南王脫歡統領南征軍,聲稱假道安南往徵佔城,令陳日煊出迎,並納糧助軍。其冬,脫歡率軍侵入安南,遭到興道王陳國峻指揮的守軍步步阻擊。二十二年一月,攻佔升龍,陳日煊率官屬退往清化,脫歡遣軍追襲,不能及。元軍分兵攻略諸地,日煊弟陳益稷等歸降,但陳國峻及其他堅決抗元的將領聚集了更多軍兵和戰船,分屯要害之地,針對元軍勢如風火,迅猛而難持久的特點,採取避免決戰,「不求速勝」,「如圍棋然,隨時制宜」的策略,使敵陷於困疲。唆都軍從占城進入安南,至天長(今南定),遭安南軍阻擊,未能如期與脫歡大軍會合。五月,暴雨疫作,元軍益困,安南軍乘機反攻升龍,迫使脫歡率軍撤出安南,回軍途中又遭截擊,死傷甚眾,大將李恆中箭死。唆都聞大軍已回,也向烏里(順化)撤退,被安南軍前後追堵,敗死。
二十四年十一月,脫歡復統大軍海、陸並進侵入安南,進至升龍,陳日煊撤往海上。二十五年二月,脫歡引兵退屯萬劫。由海路運糧來接濟的船隊在綠水洋被安南軍攔截擊潰,不能達,元軍糧盡兵疲,又到處受到安南軍民的進攻,所佔關隘皆失,至三月,只得全軍撤回。安南軍在白藤江布伏截擊,重創元軍,俘殺大將烏馬兒、樊楫等,行省右丞來阿八赤亦中箭死。
安南、占城為免於再受戰禍,在元軍退後隨即遣使修好。元朝方面,征南之役導致「公私煩擾,郡邑騷然」,尤其是湖廣、江西等省供應船隻、軍糧,賦役沉重,民多離散,或起義反抗。忽必烈雖欲再次動兵,終被廷臣諫止。元成宗即位(1294)後,詔罷征南,遣李衍、蕭泰登出使安南,作為和平使者受到歡迎,其國王陳日燇(英宗)也遣使朝貢,恢復了傳統邦交,自此使節往來不絕,除皇慶年間(1312——1313)發生的邊界領土爭端外,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友好關系。
元代中國與安南、占城的經濟、文化交流雖然受到戰爭的不良影響,但並未中斷,戰後又有所發展。安南陳朝儒學興盛,儒土地位提高,來元使者多以儒臣充任,他們按例要拜訪翰林院,贈送一份禮品,從而與元朝文人學士結文學之交。當時安南雖已創制了「字喃」(十三世紀初),但開科取士、著書立說仍用漢文,科舉考試也遵用元制。和宋時一樣,安南也向元朝求取儒學、佛教典籍,得到了《九經》和《大藏經》。大德五年(1301),安南使者因偷畫大都宮苑圖,私購輿地圖及禁書,受到元朝的責備。安南君臣有不少漢文化水平相當高,如陳國峻,不僅是軍事家(著有《兵法要略》),詩文亦佳;黎文休仿《史記》體例著《大越史記》(1272年成書,失傳);隨陳益稷入元寓居漢陽的黎崱,善作詩詞,精熟載籍,仿中國方誌體著《安南志略》,是現存其國人撰寫的最早一部史地著作。因此,元朝出使安南的使臣也選擇善文辭、通典故者擔任,以免被輕視。他們往往撰詩文記其使事、見聞,如至元二十五年出使的徐明善、至治元年(1321)出使的文子方都著有《安南行記》,元統二年(1334)出使的智熙善著有《越南行稿》。元代入居安南、占城的中國人很多,為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崖山之戰前後就有不少南宋官員避難於二國。元優人李元吉從軍入安南被俘,後在其國傳習元曲,創作「古傳戲」,將雜劇傳入安南;另一被俘從軍醫生鄒孫,傳醫術於安南,其子承父業,被越人稱為「神醫」。安南、占城與元朝除傳統的貢賜貿易外,民間貿易也很活躍,《島夷志略》交趾、占城條記載了當時的「貿易之貨」和舶商販易情況。
㈥ 古時「安南」是什麼地方
指的是現今的越南。
早在秦朝時(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就在嶺南(泛指大庾嶺、始安嶺、臨賀嶺、桂陽嶺、揭陽嶺等五嶺以南的地區)地區設立了桂林郡(今廣西貴港市境)、南海郡(今廣州)、
象郡(今廣西來賓象州縣)三郡,並遷徙五十萬人到五嶺,與越人居住在一起,和睦相處,共同開發,加強了民族的融合。
漢文帝時(公元前207年),南越王趙佗歸順。趙佗自稱是中原漢人(太原一帶),為避秦末戰亂,帶族人逃到這里。現在國家安定,所以率部歸順。漢文帝封其為南越王,永鎮南番。(史記、漢書、資治通鑒都有記載)
漢武帝時(公元前111年),設立了交州(今廣州)。下轄交趾郡(今越南河內附近)、九真郡(今越南清化附近)、日南郡(今越南廣治附近)、南海郡、蒼梧郡、玉林郡、合浦郡共七郡。後四郡由於文化較高,交通便利,漢族的政治文化影響較強,
越族人便逐漸朝著與漢族人融合的方向發展;而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由於文化較低,交通不便,受漢族政治文化影響也小一些,少數漢人就朝著與越族人融合的方向發展。
秦漢時期,交趾郡、九真郡和日南郡仍處在氏族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漢朝雖在其地設立郡縣,但基本上依俗而治。郡守、縣令的統治很松,基層政權仍掌握在雒王、雒將、雒侯手裡,故稱其民為雒越。東漢初期,錫光、任延分別任交趾、九真太守,教其民耕稼,
制衣冠履,設媒娉,立學校。這些措施,客觀上有利於交趾地區的氏族社會和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自此後,越南處於中國封建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直至中國宋朝以前都是中國的郡縣,稱為「郡縣時代」。公元10世紀前70年內,出現了12個割據政權,史稱「十二使君之亂」。公元679年,唐朝在南越設安南都護府,「安南」的名稱由此而來。
(6)安南省在歷史上是現在哪裡擴展閱讀
越南的文化
文字
越南古代使用漢字達兩千年之久,阮朝嗣德帝曾說「我越文明,自錫光以後,蓋上自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喪、祭、理數、醫術,無一不用漢字」。越南古代典籍《大越史記全書》、《欽定越史通鑒綱目》、
《大南實錄》及家喻戶曉的《南國山河》、《平吳大誥》等作品均用漢文寫成。封建時期的越南發展出民族文字「喃字」;越南著名的喃文小說《金雲翹傳》(阮攸著)便大量採用了喃字。此間的胡朝(1400年~1407年)和西山阮朝(1788年~1802年)的統治者曾經重視喃字並且將其提升到官方文字的地位。
16世紀末經由西歐傳教士傳入羅馬字來書寫越南語。經過不少傳教士的努力之下,法國籍傳教士亞歷山大·德羅(Alexandre de Rhodes)在1651年出版第一本越南羅馬字辭典《越葡拉辭典》。亞歷山大·德羅的羅馬字方案經過不同時期微幅修改後,才發展成越南普遍使用的正式文字——國語字。
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上半段,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在法國殖民統治時期,法語取代漢文及越南語而成為越南的官方語言。1945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並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後,
他並隨即宣布採用越南語和越南羅馬字為官方語言的政策。自此,越南語和越南羅馬字取代法語、漢字而成為當今越南唯一的口語和書寫語標准。
㈦ 安南國是現在的哪裡
安南國是現在的越南。
安南為越南古名,安南這個名稱來自唐代的安南都護府。安南自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秦朝開始成為中國領土,至五代十國時吳權割據安南,再到明朝宣德年間安南徹底獨立。此後越南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
至明宣宗時,宣宗全面戰略收縮,楊士奇、楊榮等大臣乘機進言,宣宗決計罷兵,詔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軍八萬餘人北返,撤銷交趾布政使司,安南從此徹底獨立。
與宋朝的戰爭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對李朝轉為採取強硬態度。李朝於太寧四年(1075年)入侵宋朝,由李常傑領兵,攻破中國欽州、廉州、邕州等地。在邕州一役中,知州蘇緘奮力抵抗,城破後自焚殉國。
而李軍則大行殺戮,在欽、廉、邕三州屠殺數十萬人,並俘擄民眾而回。宋朝旋即作出反擊。太寧五年(1076年)三月,大宋命郭逵、趙卨等領兵,並與越南鄰近的占城、真臘等國聯合出擊。
郭逵部隊奪回廣源州,又於富良江大敗越南軍,擊殺越南將領洪真太子。李仁宗震恐,便向宋朝要求停戰,願意歸還所擄掠人眾。大宋亦將廣源州(已改名為順州)交還李朝,兩國重歸與好。
㈧ 今天越南北部曾是大明王朝的一個省嗎
是的,越南北部在明朝時被設為交趾省,這個地區在歷史上又稱為安南,從秦國開始就屬於中國的屬地了,後來在歷史上又是數次地獨立和歸附,最終也是稱為越南的領土。在明朝時期也有一個從歸附到獨立的時期。
但是這個地區一直不安寧,反反復復發生叛亂,明朝當時也是無力完全平復這些叛亂,後來乾脆就直接放棄了這一地區,承認了交趾的獨立。誰知道到了嘉靖年間,交趾突然又派使者到中原,要求請降,希望歸附明朝,於是明朝又將交趾納入了自己的屬地,直到明朝滅亡,交趾也一直是作為明朝的一個省存在的。
㈨ 有誰知道在古代的安南國是那裡還有就是關於安南國的歷史
安南國
越南古稱,包括現廣西一帶。
歷史背景
歷史上的越南長期臣服於中國,所以「安南」、「越南」這兩個國名均與中國官方有關。「安南」之名,最早見於唐調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護府 (治所在今河內)。「安南國」之名,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即見於記載 ;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國王李天祚遣使入貢,南宋孝宗始正式「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次年八月,又「賜安南國王印」 。「安南國」之名自此始 。此後,其國王屢為元、明、清各朝封為「安南國王」。嘉慶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國」為「越南國」,冊封阮朝創立者阮福映為「越南國王」。為何國名叫「越南」?《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有一個簡短的說明:「先是,阮福映表請以『南越』二字錫封。上諭大學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廣。考之前史,今廣東、廣西地亦在其內。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過交趾故地,何得遽稱『南越』?該國先有越裳舊地,後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賜國號,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於下,表其新賜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於《時憲書》內,將『安南』改為『越南』」 。 「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㈩ 安南的歷史
安南國
安南國
越南古稱,包括現廣西一帶。
歷史背景
歷史上的越南長期臣服於中國,所以「安南」、「越南」這兩個國名均與中國官方有關。「安南」之名,最早見於唐調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護府 (治所在今河內)。「安南國」之名,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即見於記載 ;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國王李天祚遣使入貢,南宋孝宗始正式「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次年八月,又「賜安南國王印」 。「安南國」之名自此始 。此後,其國王屢為元、明、清各朝封為「安南國王」。嘉慶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國」為「越南國」,冊封阮朝創立者阮福映為「越南國王」。為何國名叫「越南」?《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有一個簡短的說明:「先是,阮福映表請以『南越』二字錫封。上諭大學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廣。考之前史,今廣東、廣西地亦在其內。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過交趾故地,何得遽稱『南越』?該國先有越裳舊地,後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賜國號,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於下,表其新賜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於《時憲書》內,將『安南』改為『越南』」 。 「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