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武漢的歷史介紹
一、先秦至南北朝
武漢市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1956年,湖北省博物館對東湖之濱的放鷹台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石斧、石錛以及魚叉等新石器時代遺存,經認定屬於屈家嶺文化。武漢最早的傳說是關於大禹曾在此治水成功的故事,至今武漢漢陽江邊的禹功磯上建有禹王廟。在黃陂區發現的距今約3500年前的盤龍城遺址,是迄今中國極少數已發現並保存完整的商朝古城之一,被認為是「武漢城市之根」,也是目前武漢擁有著比北京、西安等更為悠久的建城歷史的考古依據。
春秋戰國時代,武漢屬於楚國范疇,留下了一些遺跡傳說。《列子·湯問》所記載的俞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鍾子期,名徽,楚國漢陽(今武漢蔡甸)人。至今,漢陽仍存有古代留下的古琴台、鍾子期墓等建築遺跡和「琴斷口」等歷史地名,武漢也因此被稱為「知音」故里。
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武漢新洲地區文化昌盛,成為儒家重地之一。《論語》載:「孔子周遊列國至楚國時,使『子路問津』於長沮、桀溺」。西漢時期有庶民在邾縣(即新洲區)孔子山掘出一塊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八個秦隸大字,淮南王劉安遂就地建廟徵召學士講學,是為「問津書院」,被喻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學」,史上曾與嶽麓書院、東林書院等齊名。
現代武漢的起源,是東漢末年軍閥劉表命江夏太守黃祖在今漢陽月湖附近所建的「卻月城」和東吳孫權於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所築的「夏口城」。卻月城是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址。孫權築夏口城時,在蛇山附近的城牆上修築了一座瞭望塔,這便是後來舉世聞名的黃鶴樓。
公元208年,在武昌附近的赤壁(今咸寧赤壁,一說在江夏區赤磯山)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這是中國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發生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武漢及其周邊第一次發生了改變中國政治格局的事件。三國時期,當時的武昌(今鄂州)成為東吳政權的都城,孫權在此稱帝,使武昌及其周邊第一次成為中國割據政權的政治中心。南朝時,夏口城擴建為郢州城,成為郢州的治所。
二、隋至清中期
隋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期間,武漢經濟文化逐步繁榮,成為文人墨客的匯聚之地,其中,位於武昌長江之濱黃鵠山巔的黃鶴樓被崔顥、李白、白居易、王維、劉禹錫、蘇軾、陸游、黃庭堅等無數唐代乃至後代著名詩人吟詩頌贊,一時之間,使武昌成為中國南方的文化重鎮之一,其中,崔顥所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和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黃鶴樓名揚天下,而李白的另外一首「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使武漢從此擁有了「江城」的別稱。
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郡。南宋時期,武昌再次成為中國僅次於首都地區之外的第二大政治軍事據點,抗金英雄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興師伐金,因此岳飛也被朝廷封為「鄂王」,武漢也曾遍布「岳王廟」的遺跡。南宋詩人陸游在經過武昌時,寫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錯,城外南市亦數里,雖錢塘、建康不能過,隱然一大都會也」來描寫武昌的繁華。宋代武漢的制瓷業極為發達,經過發掘,在武昌城區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磚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在市郊江夏區湖泗、梁子湖等地發現了宋代大型瓷窯群100多座。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湖廣行省為全國10個行中書省之一,轄境包括今長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廣西、海南全省及貴州大部、廣東雷州半島、重慶東南部。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的治所,也是武漢正式成為中國中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的開始。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時,第六子朱楨出生,因而在朱楨長大後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擴建,成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武昌一地繼續成為湖北乃至中部地區的政治中心,明楚王之布政使司衙門駐武昌府。明代中後期,武漢的漢口崛起。
由於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水新河道北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來自徽州、山西、陝西、江西等各幫商人紛紛前來經營,以鹽、典當、米、木材、棉布、葯材為六大行業,發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規模,主要街道漢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前期,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被世人稱為「楚中第一繁盛」,成為全中國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美譽,也因漢口扼長江、漢水兩大水道咽喉,成為天下商賈聚集之地,歷史上也被稱為三大茶市和天下四聚之一。
三、晚清
具有「東方芝加哥」之稱的老漢口
清代後期直至二十世紀初的武漢享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是中國第二大城市,也是中國主要幾個經濟、金融、工業、交通、文化中心之一。
19世紀中葉,中俄萬里茶道源於漢口。從18世紀至20世紀初中葉,漢口一直是中國三大茶市之一。1900年漢口僅出口俄國就達39萬擔,佔中國輸出俄國茶葉的80.9%。由於茶葉貿易的帶動,漢口也成為中國近代最大的農業輕工產品加工出口中心,被中外茶商稱為「東方茶港」。
1862年英國人修建的江漢關大樓,現已改建為江漢關博物館
1858年清朝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闢的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由此,漢口開始了由傳統商業市鎮向近代國際大都市的轉型。此後,漢口先後開辟了英、俄、法、德和日五國租界,40餘個歐美國家在漢設立領事館。
外國各路商人先後來漢通商,從此武漢的對外貿易大幅增長,貿易量穩居全國前四,成為全國四大港口之一,其中有40年對外貿易總額佔全國外貿總額的10%左右,居全國第二位,呈現出了「駕乎津門,直逼滬上」的態勢。隨著漢口在商貿更趨國際化,大批外商在此興修碼頭,設立銀行,成立公司,極大提升了漢口的國際輻射能力。至清末,外商在漢開辦的經營土洋貨銷售、金融、航運、房地產的洋行劇增。到1911年,漢口外國公司增至125家。就具體的實業經濟而言,制茶是當時漢口最大的工業,出口佔全國6成。
1889年,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其執政期間,大力推行洋務運動,特別是興建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使漢陽造成為聞名東亞的品牌,進一步刺激了武漢近代工業興起和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使武漢在原有以商貿金融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基礎上拓展為近現代中國的工業發源地。他主持修建了京漢鐵路,使武漢成為中國的南北交通樞紐,成為名副其實的九省通衢。他還興辦西式現代教育,創建了「兩湖書院」、「自強學堂」等新式學堂,進一步推動武漢成為了中國的教育文化重鎮。
1905年,張之洞修築了後湖長堤,建成後堤內乾涸土地10萬畝,基本奠定了現代漢口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城市輪廓。1907年,張之洞將後城城牆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漢路的後城馬路並成為漢口第一條近代馬路,這條路也是民國時期中國各方政治勢力在武漢地區角逐的主要舞台。
甲午戰爭後,中國開展「實業救國」運動。民族資本主義勢力紛紛進駐中國最大經濟、交通中心之一的漢口,大力發展民族經濟,並進一步推動漢口等中國大城市向現代城市轉型。1906年,宋煒臣等人在漢口創立了「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民營公用水電企業。1909年,該公司為調節供水,在中山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修建了漢口水塔,成為當時武漢最高的建築。
四、中華民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爆發,革命成功後,起義軍宣布脫離清朝,建立軍政府,成立中華民國,隨後中國各省響應,清朝被推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時代宣告結束,武漢成為改變中國命運的地方,於是每年十月十日的武昌起義紀念日,定為中華民國的國慶節。1912年1月,黎元洪成為臨時總統兼湖北都督。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武漢經濟繼續迅速發展,尤其是民族資本主義迅速崛起,民族資本勢力在武漢興建、擴建約600家工業企業。武漢持續作為中國主要的工業中心之一存在,但是工業的迅速崛起也帶來工人階級的迅速壯大和階級矛盾的不斷擴大,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爆發,這是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中最有影響的事件。
隨著中國北伐戰爭的推進,1926年9月,北伐軍攻佔漢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26年10月7日成立漢口市政府,劉文島為漢口市第一任市長。1926年11月21日,國民政府遷都武漢,並決定將漢口、漢陽、武昌合並為一個城市,設為京兆區(首都),定名武漢,這也是武漢三鎮首次在行政上統一於一個城市之內。次年3月24日,中華民國武漢國民政府正式成立。
同年,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也一起搬到武漢,武漢隨即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焦點所在,也成為了中國政治、軍事中心。然而到了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頭目汪精衛默許寧漢合流並發動七一五事變宣布制裁中國共產黨後,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8月7日共產黨在漢口召開會議,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確立了武裝暴動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方針,第一次國共合作宣告失敗。11月起,桂系軍閥建立了在武漢的統治,直到1929年被蔣介石軍攻克。
20世紀20年代直至抗日戰爭前夜,武漢城市規模急速擴大,到1936年末有民營近代工廠516家,人口超過120萬。
1930年日本人繪制的武漢三鎮地圖
抗日戰爭初期,南京國民政府將武漢作為戰時首都據此抵抗日軍入侵,為國民政府內遷爭取時間。1937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軍事委員會等部門陸續遷至武漢,蔣介石來到武漢指揮全國抗戰,中國共產黨有關方面力量也陸續來到武漢,國共兩黨在武漢展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武漢作為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各重要機關的臨時辦公地點,成為中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1938年6月,武漢會戰打響,國民革命軍經歷大小戰斗數百次,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日本三個月亡華的圖謀,此戰也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武漢也因此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焦點城市。
1938年6月,國民政府決定將武漢的各類工業、軍事設施或內遷或破壞,武漢工業的損失達到70%。10月27日,武漢全境被日軍佔領,中國抗日戰爭全面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0年9月,日本扶植的汪精衛政府將武漢特別市改為漢口特別市,期間,武漢人口銳減,常有騷亂發生。1944年11月,美軍為報復日軍,對武漢進行輪番轟炸,武漢市區遭到嚴重破壞。
1949年5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部隊進入漢口中山大道。
1945年9月,國民政府收復武漢後,將武昌和漢陽組建武昌市,漢口仍為直轄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武漢行營,白崇禧坐鎮。1946年10月,僅管轄武昌地區的武昌市政府成立,漢陽市區劃為漢陽縣,1947年8月漢口成為中華民國行政院院轄市。1948年秋,白崇禧在武漢謀求劃江而治,同時向武漢工商業募捐以備戰。1949年5月16日至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了漢口市區、武昌市區和漢陽縣,接管了武漢三鎮。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直到1954年6月以前,武漢是中央直轄市,並且是中南地區黨政軍機關所在地。1954年6月,武漢市被並入湖北省,並被改為湖北省省會。一五計劃時期,武漢被確定為「重點城市」進行建設。根據中央「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指導思想,國家在武漢地區投資新建大型國營企業32個,奠定了武漢引以為傲的工業基礎。
自此,武漢由「工商金融和近代工業中心」迅速的轉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基地,成為「共和國」的「長子」之一。到1956年,公有制經濟在武漢取得了統治地位。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大橋聯通京漢、粵漢鐵路組成中國最重要的南北鐵路干線——京廣鐵路,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南北交流,也使武漢三鎮從陸上連成一體,成為完整統一的武漢城區。
1965年開始的「三線建設」,武漢收獲了一批國家級大項目,使武漢的經濟地位更加穩固。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初期,武漢經濟規模長期位居全國第四位,僅次於北京、上海、天津,位居廣州等市之前,武漢也成為計劃經濟時代全國三大工業中心、三大交通商業中心、三大教育中心之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1974年,毛澤東曾48次下榻武漢東湖賓館並主持國家政務,使武漢成為他自1949年以後除了中南海以外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也使武漢成為北京之外的另一個國家政治中心。期間,在武漢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八屆六中全會等多次中央會議。
1975年,武昌縣、漢陽縣劃歸武漢市。1983年,新洲縣、黃陂縣劃歸武漢市。1984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市為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計劃單列。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的第一站來到武昌,指示武漢在原有的基礎上,建成新的全國三大製造業中心、三大科技開發中心、三大金融貿易中心,在全國經濟中起龍腰的作用,隨後幾年,武漢發展速度連年突破16%,經濟總量一直保持全國前三甲,城市規模始終排名全國城市前列。
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20年間,由於國家奉行「非均衡發展戰略」,中部、湖北和武漢成為「政策窪地」被不斷邊緣化。同時,武漢還是一個「重稅區域」,自身結余極為有限,嚴重影響了武漢城市建設。至此,武漢逐漸被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區拋在了身後。此外,當時的湖北省委省政府對省內武漢「一城獨大」的現狀,提出「削峰填谷」政策,即平抑武漢的發展並將行政資源全部用於發展湖北其他城市,造成武漢經濟進一步下滑,這種情況直至2001年湖北省委領導班子調整後才有改變。
隨著中國經濟由出口拉動向內需拉動轉型,武漢的區位及科教優勢被重新認定。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0年3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重新確立了武漢市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
2008年前後開始,湖北及武漢兩級政府抓住國家經濟環境變化的大勢,全市經濟大幅增長,並被認為是國內「唯一能夠實現製造產業升級換代的城市」和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極少數城市之一,目前全市高新技術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次於深圳等極少數城市,城市創新能力在全國排名第二,創業環境在中國大陸排名前十強。
武漢初步改變了傳統印象中「重工業基地」的形象,變成一座新型經濟城市。武漢城市功能日趨完善,硬體建設突飛猛進,城市面貌顯著改善,對外來人口的吸附作用日漸增強,特別是備受年輕人青睞,年輕人口凈增率現僅次於深圳排名全國第二,是近年來全國吸引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亦是除北上廣之外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海外留學生主要求職目的地之一,城市活力排名全球第七[26]。
2016年8月,中央正式批復同意武漢設立「自由貿易區」,武漢自貿區主要是落實中央關於中部地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的要求,發揮其在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示範作用。2016年9月,中央正式印發《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武漢被列為超大城市,提出發揮武漢核心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2017年1月25日,國家發改委公布《關於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復函》指出,武漢要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1)武漢是歷史上哪個朝代的首都擴展閱讀: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也是中央軍委武漢聯勤保障基地駐所。全市下轄13個市轄區,總面積8494.4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091.4萬人。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中心城區一分為三,形成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構成了武漢濱江濱湖的水域生態環境。武漢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春秋戰國以來,武漢地區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清末洋務運動促進了武漢工業興起和經濟發展,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武漢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開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將武漢列為超大城市;同年12月,國家發改委明確要求武漢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Ⅱ 武漢是啥時的首都
武漢市民國時期的臨時首都。
抗戰時期:
【武漢】國民黨寧漢分裂時期的偽都。中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中央由南京遷都武漢。
Ⅲ 武漢號稱九省通衢,為何沒做過封建王朝的都城
所謂的都城最早是指帝王或諸侯王的封地,後指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長居的城池,統治者長住在哪裡,哪裡就是都城,都城的歷史與中國歷史朝代發展的歷史息息相關,同時最高統治者指定的都城往往是和他發展的歷程息息相關的,既有歷史的原因,又有統治者的原因,比如明朝的燕王朱棣,他的封地在北京,靖難之役贏了朱允炆之後,朱棣就將自己封地的北京作為都城,而他父親朱元璋定的都城南京只能作為陪都。
現在的武漢從地理上看,位於中國的正中間位置,南來北往,東進西去都要經過武漢,所以武漢的交通特別便利,四通八達,號稱九省通衢,地理位置如此重要,水路有長江、漢水,可以通往整個長江水域與漢水水域,在鐵路和公路還沒有大規模開發的古代尤其重要。
武漢最早的歷史發現是東湖放鷹台遺址,這個遺址離現在有6000多年,那可是三皇五帝時期,當時只能算原始社會了,只能說明在6000年前,就是原始人在武漢地區活動,但武漢地區正式建立城池則是在秦漢時期。
華夏族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但實際上早期的華夏文明都在黃河流域為主的中原地區,夏朝和商朝都城並不是固定的,經常遷都,都城主要是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然後山西和山東也曾經作為都城,到了西周時,政治中心移到了陝西一帶,東周時再次遷都到洛陽,直到周朝滅亡。
清朝疆域
武漢地位真正開始發展就是在明朝和清朝,由於南方經濟遠超北方,雖然政治中心在北京,但全國經濟中心實際上已經移到了南方,四大名鎮除了朱仙鎮之外,其他都在南方這本身就說了問題,但經濟再強,也不能作為政治中心,所以武漢一直沒有被選為都城。
清末,辛亥革命是在武漢發生的,成功後並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武漢短暫成為軍政府駐地,也可以說是臨時都城,但不久就被南京取代了,北洋崛起後,都城選在了離北洋更近的北京。
武漢,號稱九省通衢,地理位置如此重要,所以經濟非常發達,再加上地處中國正中間,四通八達,良好的地理環境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所以武漢經濟一直在華中是最強的,但在封建社會,武漢的發展在整個華夏來看,由於歷史發展原因來看,開發是比較晚的,到了明清時期經濟才發展起來,可是經濟再強,也不是政治中心,因為政治是需要氛圍和底蘊的,比如西安、洛陽、南京、北京等等,所以武漢沒有做過封建王朝的都城。
Ⅳ 武漢在各個朝代叫什麼
武漢在各個朝代分別叫做:
隋朝武漢叫做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
江城之稱亦始於隋唐。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此後經宋以迄明、清,均為歷代州府治所。
兩宋時武漢叫做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八年,在此興師北伐。
地勢:
武漢市地貌屬鄂東南丘陵經漢江平原東緣向大別山南麓低山丘陵過渡地區,中間低平,南北丘陵、崗壟環抱,北部低山林立。全市低山、丘陵、壟崗平原與平坦平原的面積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間,大部分在50米以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武漢
Ⅳ 東漢三國時期,武漢叫什麼名字
武漢在東漢以及三國時期稱為江夏郡。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
江夏郡從西漢時開始設置,兩漢皆治西陵縣(今武漢市新洲區境內),屬荊州刺史部。
三國時,魏、吳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初治石陽縣(今武漢市黃陂區西南),後遷上昶城(今湖北省雲夢西南)。
吳江夏郡初治沙羨(羨念邑音,縣治在塗口,今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孫權自公安都鄂後,立武昌郡,旋復名江夏郡治武昌縣(今鄂州市)。
吳黃武二年(223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隋朝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於隋唐。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此後經宋以迄明、清,均為歷代州府治所。
(5)武漢是歷史上哪個朝代的首都擴展閱讀
近代以來武漢的發展狀況
清中後期,武漢經濟發達,是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國際大都市,繁榮程度位居亞洲前列,被稱為「東方芝加哥」。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發生在這里,中華民國誕生於此。1927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武漢三鎮合並為京兆區(首都),並將其設為中國的第一個「直轄市」。
同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遷到武漢,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也搬到武漢,使其一度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戰爭初期,國民政府在內遷伊始將武漢定為臨時陪都,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焦點城市。
1949年以後,武漢轉型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教研發和新興產業發展基地。截至2011年,武漢大學生人數已超過100萬,在世界所有城市中名列第一。截至2015年,武漢高等院校高達82所,僅次於北京。
近年來,武漢經濟大幅增長,被認為是國內「唯一能夠實現製造產業升級換代的城市」和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極少數城市之一,目前全市高新技術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次於深圳等極少數城市,城市創新能力在全國排名第二。
武漢近年來對外來人口的吸附作用日漸增強,年輕人口凈增率現僅次於深圳排名全國第二,是全國吸引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城市活力排名全球第七。
Ⅵ 在歷史上有多少個朝代定都武漢
歷史上沒有王權在武漢定都。
武漢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並非真正處於中原地區,先秦時期的前後,它都與當時的政權中心相距較遠。唐以前,政權中心大多都在關中平原一帶,宋以後,政權又開始遷往北京。
特殊的地理坐標,位置十分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武漢不僅上接巴蜀,下至江南地區,向北還可抵近中原,向南則是與瀟湘地區相通。如此便利,在軍事上自然是當時各國所想要的。但在政治上,卻不適宜建都。武漢地理位置屬於南方地區,在此定都,北部邊防得不到應有的加強。
受限於地理位置。武漢位於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一帶,江河湖泊眾多。這種天然的地理環境非常利於農業的發展,但也有一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容易內澇,這樣就不利於城牆的修築。
得益於先天的地理位置優勢,如今的武漢不僅是中部地區最大的城市,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雖然在歷史上沒能成為政權中心,但在其它方面卻也因為位置而有所收獲。這座有著深厚底蘊的歷史文化古城,如今的發展有目共睹。
Ⅶ 歷史上每個朝代的都城 今是哪兒
中都,現在的北京。
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燕京為中都,定為陪都。故城仍在今北京市區西南部廣安門一帶。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定為首都。中都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與當時的元大都(今北京)、元上都(今內蒙正藍旗) 並駕齊名。它的建造者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孫子元武宗海山。他即位10天就下令撤銷上都,建行宮中都於此。據史籍記載,白城子一帶古稱旺兀察都,是「天蒼蒼,野茫茫,鷙鵝鴻雁水中盪,獐狍鹿兔草中藏」的肥美草原,是南中原漢地,北通漠北草原的交通要道及軍事重地。元中都是元代除大都和上都之外的第三大都城,其政治地位、城市規模、經濟文化在當時世界上享有盛譽。
Ⅷ 武漢一名起源於哪個朝代
武漢有武昌、漢陽、漢口三鎮,其發展的歷史、規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於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於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台和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許家墩和棋子墩等處,就是古人棲居之地。 舊時的武昌手工業發達,以造船、冶金、鑄造錢幣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黃鶴樓的屢次興廢,從三國時代至今已歷十餘次,每次重建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反映出各個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和特點。 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 漢陽,特別是鸚鵡洲一帶,歷來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業手工業很是繁華。同時,漢陽還是游覽勝地,位於漢陽的歸元寺是武漢市佛教叢林保護得最好的一處,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和漢陽築城起始於同一時期,約有1800年歷史。 歷史上,漢口,漢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同步發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漢水改道(漢水在歷史上改道不下8次)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後,漢口才獨立發展,僅有500多年的歷史。漢陽、漢口很早就築有城牆,分別被當作過縣治之所在。 漢口後來迅速成為一座新興商埠,名聲和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武昌和漢陽,明末清初,漢口已與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鎮,海外譽為「東方芝加哥」。漢口的港口貿易運輸業頗為發達,成為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居民填溢商賈輻樓,為楚中第一繁盛處」。頗能反映其盛況。清乾隆年間,漢口更盛於世,僅「鹽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下」。 清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905年在漢口修築張公堤。這條堤對逐年降低後湖一帶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陸地,對起初狹小的漢口擴建面積提供了方便條件,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
Ⅸ 武漢地名的來歷
武漢名稱的來歷是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臨時聯席會議宣布,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從此定名為「武漢」。武漢即為武昌、漢口、漢陽的統稱,武昌、漢口、漢陽又被稱為武漢三鎮。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漢三鎮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
截至2017年末,武漢市下轄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東西湖區、漢南區等13個行政區 。武漢市人民政府駐江岸區沿江大道188號。
(9)武漢是歷史上哪個朝代的首都擴展閱讀
武漢地區的歷史沿革
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
吳黃武二年(223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隋朝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於隋唐。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此後經宋以迄明、清,均為歷代州府治所。
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八年,在此興師北伐。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相當於現代的省一級)的治所。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楨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於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奠定了武漢三鎮的地理基礎。
明末清初,漢口與北京、蘇州、佛山並稱「天下四聚」,又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
清咸豐八年(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漢口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
咸豐十一年(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老漢口鎮的下游沿長江先後開辟了漢口英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和漢口日租界五國租界,這些租界獨立於中國政府管轄之外,在界內分別設置工部局、巡捕房、領事法院(庭)等迥異於中國政治體制的管理機構。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分漢水以北地置夏口廳,治所即今漢口。至此,漢口與漢陽城區、武昌城區統稱「三鎮」。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宣布脫離清朝,成立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武漢成為革命中心。
民國元年(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民國三年(1914年),同屬江漢道。民國十三年(1924年),湖北省在武昌設立市政籌備處。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12月成立市政廳),夏口縣與漢陽縣城區並為漢口市。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臨時聯席會議宣布,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作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
Ⅹ 古代中國每個朝代都有都城,古中國的歷代都城分別是哪裡
一、夏
1、陽城,今河南登封;
2、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3、陽翟,今河南禹州;
4、斟鄩,今河南洛陽偃師;
5、商丘,今河南商丘;
6、帝丘,今河南濮陽;
7、綸城,今河南商丘東;
8、原,今河南濟源;
9、老丘,今河南開封杜良鄉國都里村;
10、西河,今河南安陽東南。
二、商
1、亳,今河南商丘南湯;
2、囂,今河南鄭州;
3、相,今河南安陽西;
4、耿,今山西河津;
5、庇,今山東菏澤鄆城;
6、陳留,今河南開封;
7、奄,今山東曲阜;
8、殷,今河南安陽小屯;
9、朝歌,今河南淇縣。
三、西周
1、岐周,今陝西寶雞;
2、豐京,今陝西西安;
3、鎬京,今陝西西安;
4、成周,今河南洛陽;
5、犬丘,今陝西咸陽。
四、東周
洛邑,今河南洛陽。
五、秦朝
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六、西漢
1、洛陽,今河南洛陽;
2、櫟陽,今陝西西安;
3、長安,今陝西西安。
七、新莽
常安,今陝西西安。
八、東漢
1、洛陽,今河南洛陽;
2、許昌,今河南許昌。
九、三國
1、魏:洛陽,今河南洛陽;
2、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3、吳:建業,今江蘇南京。
十、西晉
洛陽,河南洛陽。
十一、東晉
建康,今江蘇南京。
十二、南北朝
1、南朝:宋、齊,梁,陳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2、北朝: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後遷洛陽(今河南洛陽),西魏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東魏都鄴(今河南安陽)。北周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北齊都鄴(今河南安陽)。
十三、隋朝
大興(今陝西西安),後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十四、唐朝
長安(今陝西西安),後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十五、武周
洛陽(今河南洛陽)。
十六、五代
後梁都東京開封(今河南開封)、西京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唐都洛陽。後晉都洛陽,後遷開封(今河南開封),後漢都開封(今河南開封),後周都東京開封(今河南開封)。.
十七、北宋
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十八、南宋
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遷行在臨安府(今浙江杭州)。
十九、遼朝
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後遷中都(今北京)。
二十、金朝
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後遷都燕京(今北京),南京(今河南開封),末遷歸德(今河南商丘)。
二十一、西夏
興慶(今寧夏銀川)。
二十二、元朝
大都(今北京)。
二十三、明朝
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後遷順天府(今北京)。
二十四、清朝
北京(今北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