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府城街道的名勝古跡
人文景觀(按始建年代排列)
丘濬故居
丘濬故居位於府城金花路三巷9號,故居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已有640多年的歷史。曾為多進式院落,規模最大時有「丘氏十八屋」之說。院門口懸掛著著名古建築專家、書法家羅哲文題寫的「丘浚故居」牌匾(此處牌匾用了「浚字,而用「濬」才更符合歷史,才能體現對先賢的尊重)。其建築是海南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丘濬故居庭院草木蔥綠。進院門,院內栽種著人參果,枝繁葉茂。可繼堂兩邊有副門題:可繼堂中承德澤,尚書萬里傳字香。可繼堂神案上供俸著一尊丘濬的金色塑像。堂內擺著4張太師椅,神案供桌和椅子上雕著精美的圖案,技藝精湛。可繼堂前,一棵結滿石榴果的石榴樹下滿地落果,使這座名人故居有種寂寥的況味。
瓊山縣學宮
瓊山縣學宮位於府城文庄路北側,坐北朝南。學宮又名聖公廟、孔廟、文廟等。據清朱為潮篡《瓊山縣志》載:文廟始建於宋代,原設在海口浦,歷代多次遷移,最後置於古城南門和護城河北邊300米處,即今遺址。
明代洪武四年(1371),瓊山知縣李思迪遷建於府城東北東坡書院內(即今蘇公祠)。九年,知縣陳概又遷建於府城南郊。
弘治十一年(1498),廣東按察司副使陸淵遷建於府學之西,即今遺址。遷建後的縣學宮居於城內鬧區,靠近府署,接鄰府學宮,方便了生員習禮和各種慶典活動。
光緒二十三年(1897)秋,瓊山名士林之椿、曾對顏、粘世王召、王國棟、柯玉珊、王駿聲、孫生英等人發起重修,這次修建工程浩大,是瓊山學宮歷史上最後一次重修。
瓊山學宮原有後殿、大成殿、東廡、西廡、欞星門、丹墀等建築,十分雄偉壯觀,為瓊山歷代儒學教育機構,佔地面積最大時「直500尺,橫128尺,面積64000方尺」。瓊山學宮現僅存大成殿,面闊5間,進深3間,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式頂。梁架結構為七架木結構式,梁檁之間雕刻精美的龍獅、蓮花、卷雲、紋刻,莊重典雅,為海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
府城鼓樓位於府城鼓樓街,原名譙樓,又稱文明樓。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台基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擴建而成,長28米,寬24米,高6.39米。兩拱門,寬4.6米,高7.1米,門額分刻「海南壯觀」、「奇甸文明」。現存鼓樓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坐北朝南,面闊五間19.9米,進深三間9.95米,高7.56米,歇山頂,脊飾二龍朝日。樓內原有明正統元年(1436年)銅禁鍾一口,鍾銘記述了捐資鑄鍾情況及祈求國泰民安之意,現存五公祠。
瓊台福地
瓊台福地紀念館位於府城關帝巷內,瓊台福地遺址坐落在抱珥山上。在古代人們習慣尊稱朝廷官衙為「台」,故這里稱「瓊台」。 瓊台福地的說法由來已久。觀象家曾說,華夏大陸的陽剛紫氣,越海潛入南方,首先聚集於瓊台之下,故稱「福地」。又相傳海南地形極像一隻縮頭神龜,宋太祖怕它伸出頭來威脅王朝的統治,便將州城遷來神龜縮頭處,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在瓊州城內設立瓊管安撫司統管全島政務,藉此鎮住龜頭。因此,當時人們稱此地為瓊台。
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海南衛指揮使楊義在山頂立「抱珥山」石碑一塊,還在山南樹立「瓊台福地」石牌坊一座。明弘治初年(1488年),抱珥山被村民挖掉,建關帝廟一座。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道張介祺順民意修復瓊台福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時任瓊山知縣汪篆刻「瓊台」二字勒石為記。後來福地上建起關帝廟、文昌閣、聖母祠、獻台、戲台、石牌坊等,這里成了文人墨客游覽之地、平頭百姓祈求安康之鄉。古代的建築現已無存,只留有遺址。
1999年,瓊山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了瓊台福地紀念館,重建後瓊台福地紀念館的建築有:瓊台福地坊、福地軒、瓊台閣、關帝殿、媽祖廟、觀音廟、影壁、東西廡廊和福泉等。
瓊台書院
瓊台書院位於府城文庄路和中山北路的交界處,相傳是後人為紀念海南第一才子、明朝大學士丘濬而建。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據傳由於丘濬號瓊台,人稱瓊台先生,故書院由此得名。
現今是瓊台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校址。其主樓奎星樓高二層,綠瓦、紅廊、白牆,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磚木結構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奎星樓二樓中梁正中懸掛一匾,上書「進士」二字,字大如斗。這是當年該書院的高材生張日中進士後朝廷所賜。樓內雕梁畫棟,異常別致;樓前綠樹成蔭,環境秀麗雅靜。
這里曾是瓊州的最高學府,是古代海南人士登科入仕的必經階梯。著名的粵劇、瓊劇《搜書院》的故事就發生在此。當時,書生張生和瓊州府鎮台的婢女產生愛情,鎮台震怒嚴懲婢女,婢女逃進書院求救,鎮台派人追至,書院掌教謝寶仗義執言,門前擋駕,並機智地乘夜將婢女送出城外,使張生與婢女終成眷屬。瓊台書院隨著《搜書院》而蜚聲海內外。
海瑞故居(海瑞紀念館)
現今在的海瑞故居位於府城紅城湖路,並非海瑞的舊居現現,這是一座紀念性的仿古建築群,海瑞並沒有在此住過,真正的明代海瑞故居原址就在附近,現今並無建築遺存。新建「海瑞故居」建築形制也和原來的有所不同,現今的「海瑞故居」應當叫做「海瑞紀念館」更為恰當。
今海瑞故居是1997年瓊山各界籌資重建的。重建後的故居由前廳、正堂、後屋、書齋、花廳、書童間、雜用間、廚房等單體建築組成,於海瑞誕辰480周年之際落成,對外開放。1998年列為瓊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弘揚海瑞剛直不阿、正氣凜然的精神,把海瑞故居融入環境優美的紅城湖公園總體景觀中,2002年5月,海瑞故居增建廣場、雕立塑像、牌坊等,總面積為3300平方米。2003年1月,又完善海瑞故居及附屬設施。海瑞故居整體風格為明代海南民居風格。這里已成為後人敬仰先賢的憑吊場所,為成一處繼承傳統文化、廉政勤政為民的教育基地。
② 周口關帝廟的歷史
始建於康熙三十二(1693)乾隆、嘉慶擴 修至道光十六(1832)全部建前歷145東西寬105米南北158米面積達12590平米佔20餘畝清代文高麟超《洗凡文抄陳游紀勝》欣贊:關聖帝裝塑威嚴雙石坊鏤刻精妙春秋閣飛檐建瓴鐵旗桿直插雲霄集公輸巧薈冶煉精……勝跡
③ 關帝廟的歷史沿革
新鄉市關帝廟建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年—1368年)明代萬曆、崇禎,清代康熙、
乾隆年間相繼重修
。民國初期將關羽與岳飛合祀,關帝廟又名「關岳祠」。
④ 誰知道解州關帝廟的歷史
解州作為關公的故鄉,關帝廟興建的歷史頗早。據有關碑刻記載,遠在陳隋之際,解州關帝廟已經修建。宋元到明清,隨著社會各界對關公美化、聖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斷高漲,又對解州關帝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復、重建和擴建。清朝末葉,該廟曾數次失火,損失慘重,但在民國年間又予以修復和重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人民政府對解州關帝廟這座古老的建築群落極為重視,不僅將它列入了國家重點文物單位予以保護,而且一再撥款,對這座廟宇進行維護修復,使之基本上恢復了歷史的原貌。
在河東古代名人燦若繁星的天穹中,有一顆耀眼的星宿,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被後世封為「大帝」、尊稱為「武聖」的關公。關公姓關,名羽,字雲長,生於公元一六O年,卒於公元二一九年,為今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常平村人。相傳,關公從幼年開始,便喜讀《左氏春秋》等儒家經典,深明大義。青年之際,因打抱不平,殺死鄉里惡霸而遠走他鄉。遇劉備、張飛後,與之結義,發誓輔佐劉備,匡扶漢室。此後多年,便跟隨劉備滅董卓、破袁紹、戰呂布、退曹操,屢建戰功,實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政權割據,後因大意失荊州而敗走麥城,悲壯去世。蜀漢丞相諸葛亮評關公曰「絕倫逸群」。
目前的解州關帝廟,總佔地面積有七點三萬平方米之多,為海內外眾多關帝廟佔地面積之最。該廟宇眾多建築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軸線,分四大部分有序展開:中軸線的南端為「結義園」,為紀念劉、關、張桃園結義而建。園內古木參天,山水相依,並建有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等主體建築,往往使人在觸景生情中,沉浸於「桃園結義」的美好傳說之中。中軸線北端的主廟,是一個單元甚多而又層層展開的巨大建築群落,主要由琉璃龍壁、端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刀樓、印樓、春秋樓和眾多牌坊組成,是進行關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主廟內的主體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非凡,雕梁畫棟而又庄嚴肅穆,身臨其境,不能不使人對關公肅然起敬。中軸線南端的東側,建有「萬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軸線南端西側建有「威震華夏」木牌坊一座。這兩座氣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著關公及關公文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顯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軸線北端東西兩側,為基本對稱的主廟附屬建築,如追風伯祠、長壽宮、崇聖祠等等。這些附屬建築,與主廟一樣,無不籠罩在庄嚴肅穆的氣氛之中,但卻又有著主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們對關公生平、身世的理解,延伸和加強對關公的崇拜與敬仰。
解州關帝廟,以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氣勢非凡而享譽華夏,揚名海外。
⑤ 晉城關帝廟牌坊上的大河朝陽是什麼意思
摘要 府城關帝廟,位於澤州府城村村東青龍崗上。坐北朝南,四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戲台、關帝殿、三義殿。2014年11月完成了修繕與擴建工程。在西側圍牆外建有廣場。廣場上一簇新的木石結構坊樓上書:大河朝陽。當時看到這座牌坊並沒在意,現在回想起來,府城關帝廟東臨丹河,西鄰玉皇廟,前望浮山媧皇窟,遠眺珏山青蓮寺。端的了得!府城關帝廟以石雕精美於2013年5月晉級國保單位。這木石姻緣的牌坊也算是府城關帝廟的代言。
⑥ 中國最大的四個關帝廟在哪有什麼歷史說法么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是正義的化身,歷代帝王將相,平民百姓無人不為之敬仰。在全國各地都有關帝廟,來看看都在什麼地方。
1、解州關帝廟
解州,可以說是關羽的老家,做為關公的出生地,自然是要有其廟宇了。關帝廟規模可謂全國第一。
2、許昌關帝廟
許昌關帝廟,位於河南省許昌市許繼大道西段7號霸陵公園內,是全國八大關廟之一。
許昌關帝廟簡介
3、荊州關帝廟
4、當陽關帝廟
關帝廟就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的。關帝廟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與後人尊稱的"文聖人"孔夫子齊名,被人們稱之為武聖關公。 一座關帝聖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風的展示;一尊關公聖像(商賈們專門由關帝閣請回關公),就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託;一塊青石古碑,就是一個感天動地的忠義教案。
概述
關帝廟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的,它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與後人尊稱的「文聖」孔子齊名,被人們稱之為武聖。 一座關帝聖殿,就是那方水土
的民俗民風的展示;一尊關公聖像,就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託;一塊青石古碑,就是一個感天動地的忠義教案。
鄉以上級別的轄區都建有關帝廟,河南是這樣,不知道是否全國都是這樣。最初有關羽事跡的地區會建關帝廟,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了地域限制。就好比在堂屋請來一尊關羽像,每逢初一十五供奉,足不出戶即可祈求美好願望。這也是中國人注重儀式,但不拘泥於形式的表現,也可以更好理解為何關帝廟林林總總,處處可見了。要想很好了解當地的風情,關帝廟也是不可缺少的一課[2]。
⑦ 陝西面積最大的城隍廟是哪一座距今有多少年歷史了
城隍廟早在古代時數量非常多,截止明朝末年時,單是中國的城隍廟就多達1245座,現在遺留下來的城隍廟,已經成為人文古跡了。吸引著大批遊客前往,城隍信仰可以稱得上在中國擁有悠久歷史,尤其在古代,大部分城池都建有城隍廟。在陝西省內,也有數量較多的城隍廟,不同地域的城隍廟,建設風格也是各不一樣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是不收門票的,免費供遊客觀覽,古代建築物能夠保存到現在,真的很不容易。如果有機會到陝西的話,一定要前往陝西規模最大的城隍廟一游。千萬別讓自己留有遺憾,所到之處,還可以拍些美照以示留念,你們是否來過陝西城隍廟一游呢?
⑧ 泉州關帝廟的歷史淵源
600年來,泉州七個城門的這七個關帝廟香火興盛。由於當地人非常信仰關帝,除了這七座廟外,各處街道都建了一些小廟宇。到了清末,泉州城服侍關帝的廟宇達到了100多座。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今僅剩下了幾座,而香火最盛的依然是這座通淮廟。在很多人心目中,關公是神通廣大、有求必應的神明。因此,不論是婚姻、生意、疾病、求職,他們都要到關帝廟抽簽,希望得到指點,以求心理上獲得安慰,而簽詩就成了人們與神明溝通的方法。與其它寺廟相比,關帝廟的這部簽詩文字更文雅,內容更豐富,這無疑也吸引了更多的信徒。
宋元以來,泉州當地商業貿易盛行,傳統商業文化強調經營者要具有「守信用、重承諾」的美德,而關公形象則成了這種美德的代表,被奉為商業的保護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武財神」。凡作生意的人,都要到廟里來求財祈福,並捐一些香火錢。特別是近年來,泉州經濟飛速發展,晉江、石獅等縣市經商致富的人常到通淮關帝廟來燒香捐錢。而關帝廟也將這些香火錢的一大部分拿出來作善事,救災辦學。
現存廟宇為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進行全面整修。廟座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義廟三座並排的廟宇組成,均為三進,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民國三年(1914年)大規模重修時,將三義廟前殿退後同主殿的前殿並列,使三座神廟連成一體,形成結構對稱,廟形壯觀的建築群。修復後的殿宇,裝飾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龍雕,造型各異,其間配有花鳥走獸,體現閩南古建築的藝術風格。
通淮關帝廟始建年代和初始規制無考,相傳建於南唐至宋代。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長史李一德重修,時廟有左、右堂,各有前廳、正殿、後殿三進;左堂祀壽亭侯(關羽),右堂祀平浪侯晏。明·萬曆(1573—1619年)間,右堂改為三義廟,祀劉、關、張,附祀諸葛。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修關帝廟,廣僧道住持居室,並於左堂後殿塑關羽袞冕像。清·乾隆間(1736—1795年),增建崇先殿,祀關羽之曾祖、祖、父神牌。又於正殿前越道建禮樂亭(禮樂亭於光緒年間改為學校,取「立於禮、成於樂」之義,名立成小學)。民國十六年(1927年)火災,左堂化為灰礫,三義廟、崇先殿尚存;當年按舊制重建左堂,取賜恩岩大樟木雕成關帝座像。
⑨ 關帝廟的歷史故事是怎樣的
在北京的廟宇中,關帝廟修建的最多,加上北京郊縣的關帝廟,全北京的關帝廟總數達二三百座之多。
這些關帝廟塑像大體相同,中間坐的是關公,手捋長髯,微閃丹目,手持《春秋》,白臉捧印的關平和黑臉托刀的周倉分列兩邊。廟門口的一副對聯,寫道:
"赤面秉赤心,赤兔追風,一片忠心照赤膽;
青燈觀青史,青龍偃月,千秋義氣對青天。"
橫批:"亘古一人"。
北京城的關帝廟中,正陽門月城西側的關帝廟香火最盛。從明代開始,每年五月十三日,皇帝必遣太常寺上官行禮。除此之外,凡是國家有大災大難,皇帝或百官也會到關帝廟上香,焚表祭告。
這座關帝廟得到朝廷的青睞,據說跟明永樂大帝朱棣有關。
據說明成祖定都北京之後,四方臣服,天下太平。一年,漠北異族突來侵擾,成祖於是御駕親征。兩軍激烈交鋒,大敗敵軍,敵軍逃入沙漠,成祖帶兵追趕,由於不熟習地形,竟不辨東西,幾乎迷路。
正在彷徨之時,突見前方霞光萬道,金光籠罩之下,一個頭帶夫子盔,身穿綠緞子蟒袍,外披墨綠色的斗篷,上綉狻猊戲火,面如重棗,卧蠶眉,丹鳳眼,面生七痣,五絡長髯,手提青龍偃月刀的大將,驅著白龍馬在前方領路。成祖哪管那麼多,命令大隊人馬跟隨此將在大漠之中前行,終於全殲敵軍。大軍得勝後,成祖尋訪帶路大將,卻渺無蹤影。他細細回味帶路大將的容貌,突然省悟是關公顯聖。
明成祖凱旋迴到北京,受到了百姓的歡迎。大隊人馬走到正陽門,突然從路西跟來了一匹白馬。見到皇帝,白馬淚如泉涌,四蹄刨地,迎天長嘯。
成祖定眼一看,這不正是關聖下凡的坐騎白龍馬嗎?白馬似乎有冤情向皇帝稟告,它將文武將官帶到了一個小酒店裡,最後在院子里一棵老槐樹下刨出了一具屍體。
原來這個酒店是馮初面夫妻倆受人資助開辦的,資助他們的是山西布商楊閃鳳。酒店開張後,生意非常紅火,此前楊閃鳳來店重敘舊誼,不想兩口子不知報恩,卻心生歹意,蓄意謀殺了恩人,並將屍體埋了自家院子的老槐樹底下。
馮氏夫婦原以為此事做的滴水不漏,不曾想,楊閃鳳的白馬逃出去,攔御駕告發了他們。
成祖下令將二人就地正法,以儆效尤。行刑完畢,人們正准備安撫白馬,白馬卻早已不知去向。在旁的大臣都說是天降關聖,庇佑大明。大漠殲敵,得關聖佑護,回朝又遭神馬鳴冤。大明王朝真是國運天長,神明庇佑。
之後,北京城的關帝廟日漸增多。地安門的白馬關帝廟也因傳說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