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端午節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系

端午節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系

發布時間:2022-06-23 09:27:44

㈠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哪幾為名人

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紀念介子推等。

1、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2、伍子胥

夫差賜予伍子胥寶劍,讓他自我了斷,伍子胥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介子推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1)端午節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系擴展閱讀:

各地端午節習俗:

1、秭歸屈原故里

一個端午三次過,五月初五小端午掛菖蒲、艾蒿,飲雄黃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龍舟競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親友團聚。尤為獨特的是,秭歸農民自發組織騷壇詩社,於端午時吟詩唱和,四百餘年傳承不息。

2、黃石

西塞神舟會以製作神舟、唱大戲、祭祀、巡遊、送神舟下水等活動為主,從農歷四月初八佛祖誕生之日舉行龍舟開光,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正式會期,整個活動歷時40天,是目前國內端午節時間較長的祈福和祭祀活動。

3、汨羅江畔

一般從五月初一開始,十五結束。沿江一帶除了辦盛宴、吃粽子、插艾掛菖、喝雄黃酒、賽龍舟外,還有雕龍頭、偷神木、唱贊詞、龍舟下水、龍頭上紅、朝廟、祭龍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風俗,這些民俗儀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留下了如「寧荒一年田,不輸五月船」等許多端午民謠。

㈡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哪位歷史人物

1、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2、伍子胥
夫差賜予伍子胥寶劍,讓他自我了斷,伍子胥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介子推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㈢ 端午節與什麼時代什麼人有關

端午節與春秋戰國時代的屈原有關。他是一個愛國的人。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3)端午節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系擴展閱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㈣ 傳統節日端午節,除了祭奠屈原還跟哪些人有關

在我國上古時期的歷法,常常以天乾地支來紀年、月、日。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經看到完整的歷法紀年。在以干支紀歲的歷法中,就有"值五曰午"的說法,凡逢五之日都稱午。因此有專家學者著書認為端午的"午"就來源於此。著名學者於省吾認為:在傳統的紀年歷法中,夏代以寅為歲首,夏歷建寅為正月是毫無疑義的。則五月其實為"午月",可以說五月五日最初來源於"午月午日"。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據說屈原在寫下《懷沙》之後,於五月五日抱石投入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和緬懷他,相傳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賽龍舟、包粽子。

在歷史傳說中,除了屈原,端午節還和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踐等歷史人物相關。

在《荊楚歲時記》中寫有:"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青,不關屈平。"這些傳說,雖然人物性格不同,有屈原的忠君愛國,曹娥為救父親投江、越王勾踐操練水師,忍辱負重。

㈤ 端午節與什麼時代的誰有關,他是什麼的人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龍升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中所說:「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端午祭龍習俗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反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食粽子與扒龍舟是普遍習俗。[1][2][3][4][5][6]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龍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7][8][9]

端午節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㈥ 端午節與我國哪位歷史名人有關他的著作 是什麼

端午節與我國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有關,他的著作是《離騷》《天問》《九歌》等。

㈦ 中國端午節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系

1.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二十二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大夫,輔助楚懷王.其時楚懷王受到奸臣的進讒,沒有接受屈原關於聯齊抗秦的主張,被說客張儀騙到秦國軟禁起來,逼他割地獻城,後因憂慮成疾,不久便死於秦國.
屈原知道後悲憤欲絕,上書請求頃襄王為懷王報仇.但頃襄王窕寵信奸佞,不思振復,將屈原削職放逐江南,其後楚國被秦國攻陷,亡在旦夕.屈原救國的願望破滅了,在極度憂憤悲慟的心境下,於公元前278年(屈原六十二歲時) 農歷五月五日縱路投入波濤洶涌的汨羅江.
楚國人民聞訊,紛紛劃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屈原的身影.這便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之後,人們每年這個時候,都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但由於人們祭屈原的米,都讓江上的蛟龍吃掉,故後來人們改用粽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此後,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棕子的風俗.
2.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伍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伍子胥寶劍,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伍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作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4.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望採納

㈧ 端午節和哪位歷史名人有關

紀念屈原說
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㈨ 端午節與下列哪一個歷史名人有關系( )A

端午節與歷史人物(屈原)有關,人們最初為了紀念古代愛國詩屈原,屈原是五月初五這天,懷著悲痛的心情投江自殺,人們每年這天為了紀念他都到江邊,把煮好的米飯用粽葉包好,投入江中,後來逐漸直接演變成包粽子的習俗。

㈩ 端午節相關人物

端午節相關的歷史人物有屈原、伍子胥和曹娥。關於端午節來歷的說法有很多,比如是為了紀念屈原投江、紀念伍子胥忠良為國、紀念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等等。

端午節相關人物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其代表作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其主要成就有修築了姑蘇古城,以及率眾開挖了歷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江,還有率領吳軍大破楚國。

曹娥是東漢時期著名孝女,因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為盡孝她晝夜沿江哭尋父親,最後投江尋父。

閱讀全文

與端午節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