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洋務運動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作用
對軍事的作用:清軍隊戰鬥力有所提高,對外國的侵略勢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洋務運動的軍事自強,使中國軍隊以近代新式武器裝備投入反對日本侵略的甲午戰爭。開始了中國軍隊的近代化進程。
對經濟的作用:在洋務派的倡導下,許多達官顯貴以興辦洋務為榮,深深的動搖了從商鞅變法開始的,中國幾千年文明中「重農輕商」的概念,促使中國近代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在社會經濟中明顯增長,對中國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洋務運動是近代教育的開端。要開始洋務運動,興辦洋務就必須要有精通洋務的人才,但是中國傳統的科舉制教育卻遠遠無法滿足洋務運動對人才的需要。因此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就成了洋務運動進行下去的一項重要的舉措。
洋務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學生,為洋務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西學知識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對中國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准備了最初始的文化條件。開辦新式學堂,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派共創辦24所新式學堂。
⑵ 簡答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洋務運動以「自強」為名,興辦軍事工業 先後從60年代開始開辦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等近代軍事工業,但是在興辦軍事工業的過程中,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資金、原料、燃料和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困難。 於是,洋務派在「富國」的口號下,從70年代起採取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等方式,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等民用企業。在官辦企業的倡導下,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進行,那些達官顯貴以辦洋務為榮,再不以經商為恥,從根本上動搖了幾千年的中國農業文明「重農輕商」的觀念。
⑶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是什麼
(1)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洋務派繼承了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和以自強求富為目標,通過所掌握的國家權力,集中力量發展軍事工業,同時也發展若干民營企業;
(2)成為中國近代教育的開端.洋務派開辦了一系列學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3)傳播了新知識,打開了人們的眼界.洋務派翻譯了一批西學書籍,介紹西方近代的科學文化知識;
(4)引起了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念的變化.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重義輕利、商為四民之末的觀念都受到很大的沖擊
⑷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是什麼
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
洋務運動的認識:
1.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的生產力的發展,同時還促進了民族資本主語的產生。
2.由洋務派引領的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入。
3.洋務運動建立了三支水師,促使了中國國防的近代化,同時他們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派遣留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封建教育。
⑸ 洋務運動歷史作用
洋務運動給中國歷史帶來了深遠影響。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震動。但是洋務運動的許多成分,即使在整個20世紀也一直在中國延續,包括工業化、經濟發展、鐵路建設等。
洋務運動積極作用表現在:第一,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第二,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第三,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⑹ 洋務運動的內容和影響
主要內容:
1、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除此以外,還有福州船政局、天津機械製造廠等一系列軍用工業生產廠。
2、以「求富」為旗號,興辦輪船、鐵路、電報、郵政、采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創辦的最大的民用企業是「輪船招商局」。同時推動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3、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就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
影響:
洋務派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以富國強兵,抵抗外國侵略,挽救民族危機。洋務運動,是從軍事自強開始的,為實現軍事自強,洋務派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軍事工業;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軍,同時改進陸軍的武器裝備和訓練;三是建立近代軍事學堂,培養新式陸海軍人才。
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軍事工業相繼問世。1885年設立的海軍衙門,統領海軍、海防事宜,推進了海軍建設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清軍隊戰鬥力有所提高,對外國的侵略勢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
洋務運動的軍事自強,使中國軍隊以近代新式武器裝備投入反對日本侵略的甲午戰爭。開始了中國軍隊的近代化進程。
指導思想:
洋務運動的口號是「自強」、「求富」,其分類思想就是「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系,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後四個字「 中體西用」 ,表明洋務運動與本國封建主義傳統文化的關系,表明中學與西學各自在洋務運動中的地位,即以中學為主體,西學為輔用。「師夷制夷」 、「 中體西用」,也是洋務運動中洋務派處理中西民族國家關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
在洋務運動時期,從馮桂芬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到薛福成的「今誠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為一種理論服務於「求強」、「求富」這一洋務運動主導思想的。
⑺ 洋務運動的內容和影響是什麼.
內容:
1、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
2、以「求富」為旗號,興辦輪船、鐵路、電報、采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創辦的最大的民用企業是「輪船招商局」。同時推動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3、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就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
影響:
1、對近代軍事的影響:洋務派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以富國強兵,抵抗外國侵略,挽救民族危機。
2、對近代經濟的影響:在洋務派的倡導下,許多達官顯貴以興辦洋務為榮,深深的動搖了從商鞅變法開始的,中國幾千年文明中「重農輕商」的概念。
促使中國近代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在社會經濟中明顯增長,對中國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對近代政治的影響:洋務運動的創辦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導致了洋務運動的失敗,而洋務運動的失敗使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務運動的缺陷,刺激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4、對近代文化的影響:洋務運動是近代教育的開端。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會文化風氣,為後面科舉制的廢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派遣留學生,為了更系統的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洋務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學生,為洋務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西學知識的新式人才。
一方面也對中國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准備了最初始的文化條件。
(7)洋務運動歷史影響和作用是什麼擴展閱讀:
背景:
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內部看到了自身的問題,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他們開始反思,開始結合先進的學者提出的一系列主張,如「師夷長技以制夷」等進行改進。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因為清政府用領土主權和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例來跟西方列強談條件,同時農民戰爭進入低谷,所以國內出現了短暫的「穩定」局面。
也就是常說的「中為和好」的「和局」。就李鴻章、曾國藩等執掌大權的洋務派人士而言,他們在「和局」期間,並沒有放鬆對農民運動的警惕。
甚至藉助西方列強的侵略用以剿滅當時轟動一時的農民運動「太平天國」。簡單來說,國內的背景就是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旗號,在國內環境「和局」的狀況下,謀求中興,並且打壓太平天國。
洋務運動的國際背景是從十三世紀開始,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農業以及手工業者經過長期的勞動,積累經驗,從而改進了生產工具。
紡織業和冶金業等開始出現機器生產,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等級的分化。在新航路開辟以後,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的資產階級的改革,推動了西方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在洋務運動發生時,西方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經初步完成。世界局勢開始向整體化邁進,屬於守舊行列的中國則是被動的卷進了整體化的局勢中。
關於這場救亡圖存運動,洋務派打出了兩張大旗,分別是「自強」和「求富」,並且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具體來說,洋務運動的口號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的口號是「自強」。
在他們看來,西方列強之所以強大,是他們的武器強大,晚清政府的軍隊大多使用的是冷兵器,而西方侵略者則是堅船利炮。
所以他們祭出了「自強」這張大旗,用以號召人們學習西方的器物已達到自救的目的。在「自強」的號召下,洋務派建立了一系列的軍工企業。
但是面對生產製造所需要的高費用,他們無力承擔,所以在後期,他們又進一步的提出來「求富」這一口號。
企圖通過「求富」來引領更過的民族資本家加入到機器製造的行業,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賺取更過的資金用以購買軍工製造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運輸費用。
說到洋務運動的口號,很多人首先想到了恐怕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是這並不是洋務運動的口號,他是魏源的思想,先進的洋務派在打出了「自強」和「求富」的口號之後,主張借鑒了魏源的思想,用以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參與。
⑻ 簡述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第一,洋務運動的洋務派繼承了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強」「求富」的主張,通過所掌握的國家權力集中力量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同時發展若干民用企業,在客觀上對中國的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某些促進作用。
第二,開辦了一批新式學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學生,翻譯了一批西學書籍,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新的知識,使人們打開了眼界。
第三,傳統的「重本抑末」「重義輕利」等觀念都受到沖擊,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念開始變化,工商業者地位上升。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社會風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