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知道河北梆子的歷史
河北梆子是由流入河北的山陝梆子演化而成的,最早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逐漸流傳到河北全省和省外。光緒二十六年(1900)前後,稱在北京盛行的河北梆子為「老派」,稱在天津盛行的為「新派」。老派在演唱上雜有山陝韻味,新派則以普通話為基礎,講求唱工,既用本嗓,也用背工嗓。
❷ 河北梆子是京劇嗎
不是啊
1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梆子腔的一種(梆子腔:戲曲聲腔之一,因用梆子加強節奏得名。)解放前,它有許多名稱,在河北本地叫直隸梆子、河北梆子、梆子腔;外地人稱之為京梆、笛棒子、反調等;此外,也有人稱它為衛梆子或山西梆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52年統一稱為河北梆子。除北京、天津、河北廣大鄉鎮以外,河北梆子還流傳山東、河南、黑龍江、吉林、遼寧以及內蒙古等地,在長江以南的活動基地,主要是上海、武漢等地。
2 京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粹」、國劇,已有200年歷史,享譽海內外。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現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級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另外,「京劇」也是一個網路用詞,意思同「驚懼」。
❸ 河北梆子脫胎於什麼劇種
河北梆子脫胎於清代康熙年間即已流入河北的山陝梆子。
經河北人民按照自己的語言音調、生活習俗、文化傳統等進行改造後,於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年)形成了河北梆子,光緒初年進入興盛時期。
歷經五十餘年,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衰落下來。至20世紀40年代末期,已瀕臨滅絕邊緣。新中國建立後,河北梆子得到了挽救,進入復興時期。
(3)河北梆子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河北梆子早期的演員有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紅(孫培亭)、十二紅(薛固久)、元元紅(郭寶臣)、五月仙(商文武)、撈魚鸛、大金鍾(韓金福)、童子紅、魏聯升等。
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專業藝術人才,其中建功立業的老一輩藝術家有裴艷玲、張慧雲、彭蕙蘅、許荷英、王洪玲、劉鳳嶺等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
❹ 河北梆子介紹
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其的一個重要支脈,形成於清朝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清朝光緒初年進入興盛時期。河北梆子在劇種方面不僅僅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還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
在舞台藝術上,不管是表演,還是音樂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都有極大的變化和明顯的提升,因此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剛勁、華麗、委婉等特點,流行於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東、河南、山西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北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
(4)河北梆子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唱腔分類
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丑三行。屬於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屬於旦行的花旦、刀馬旦、彩旦、老旦等則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凈行有一套自成體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種,但不甚完備;醜行也有一套自成體系的唱腔,除無大慢板外,其他板式俱全。
男女聲唱腔,採用同宮同腔,男演員唱來較為吃力。正調唱腔是微調式,反調唱腔為宮調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進,是旋律進行的突出特點。演唱上講究「齶嗽」、「噴口」、「砸夯」等特殊技巧,聽來慷慨激越,淋漓痛快。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河北梆子
❺ 河北梆子是如何興起的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光緒二十六年(1900)前後,稱在北京盛行的河北梆子為「老派」,稱在天津盛行的為「新派」。老派在演唱上雜有山陝韻味,新派則以普通話為基礎,講求唱工,既用本嗓,也用背工嗓。新派以天津為演出基地,曾向山東、東北的一些中、小城鎮和農村發展,1911年以後還盛行北京和上海等地。
❻ 什麼是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至今仍然活躍在舞台上的古老戲曲劇種之一,至今約有兩百多年歷史。它源於山西、陝西的梆子腔,屬梆子腔系的一個支脈,流行於河北省南部、天津和北京。河北梆子唱腔集三地的民風音韻為一體,曲調高亢激昂,有「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風范,適合演唱悲壯內容的戲劇。
歷史上,河北梆子曾有過「直隸梆子」、「京梆子」、「衛梆子」等幾種名稱,但這些名稱只是不同階段的稱呼,不是指派別。河北梆子進入第二個階段——「衛梆子」之後,形成了固定的唱腔體系,然後在三個地區中依自身的條件繼續發展。
著名的河北梆子大師裴艷玲的演出曾轟動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尤其是她飾演的鍾馗,形神兼備唱腔高亢,突出地表現了鍾馗因為貌丑落第的無奈心情。和河南梆子的風格完全不同,河南梆子曲調詼諧有趣,適合演輕松的喜劇。
❼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主要的地方劇種,它脫胎於清康熙年間流入河北的什麼劇種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主要的地方劇種,也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它脫胎於清康熙年間流入河北的山陝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清光緒初年進入興盛時期。河北梆子在劇種方面不僅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在舞台藝術上,無論是音樂、表演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都有極大的變化和明顯的提高,從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剛勁、華麗、委婉的特點。
(7)河北梆子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陝梆子蛻變而成,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山陝梆子流入河北的歷史較久,在清代有關記載中,有的稱秦腔、有的稱亂彈、有的稱西部,有時也叫弋陽梆子。
其具體流入時間,據劉獻廷之《廣陽雜記》載:秦優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劉生於清順治五年,逝於康熙三十四年(1648--1695年),所記是十七世紀末他在北京及其周圍地區的見聞,證實此時京畿地區已有「秦聲」或謂「亂彈」(即梆子腔)在流行。
❽ 河北梆子脫胎於清康熙年間流入河北的什麼劇種
河北梆子脫胎於清康熙年間流入河北的山陝梆子劇種。
陝梆子流入河北後,在長期的演出過程中,為了贏得當地群眾的賞愛,根據當地群眾的語言習慣、情趣、愛好等,在藝術上進行不斷改革、創造。
特別是後繼人才和從業群體的當地化,在演員隊伍中,河北人逐漸增多,這更是導致山陝梆子發生變化的重要因素。到了道光年間,長期活動在河北的山陝梆子逐步發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了。至遲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河北就有了直隸梆子科班。
延至道光末年,在京南雄縣馬務頭和定興相繼又涌現出三慶和、祥泰等直隸梆子科班。學生多系當地窮苦農民子弟。教師中既有梆子藝人,也有高腔、梆子兼能的藝人。
此班出科的藝徒,主要活動於定興、徐水、容城、高陽、霸縣一帶。道光年間的科班,當屬最早的河北梆子科班,也是河北梆子誕生的重要標志。
(8)河北梆子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河北梆子具有了有別於山陝梆子的獨特面貌之後,發展甚為迅速,延至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與七十年代之交,省內已出現許多班社。隨著班社的大量產生和大批優秀演員的涌現,河北梆子遂於清同、光之交開始呈現繁榮昌盛景象,這也是它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發展高潮。
河北梆子的蓬勃興起,同彼時在北京稱雄的皮簧(即京劇)形成爭妍斗盛、分庭抗禮的局面。河北梆子科班和戲班,幾遍布河北各地。班社的大量產生,使河北梆子在農村成為無可抗衡的劇種。
❾ 關於河北梆子的介紹(歷史發展概況和基本特點。)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陝梆子蛻變而成,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山陝梆子流入河北的歷史較久,在清代有關記載中,有的稱秦腔、有的稱亂彈、有的稱西部,有時也叫弋陽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