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橋的故事
奈何橋2006-11-12 16:03"相傳"有一條路叫黃泉路.有一條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橋叫奈何橋.走過奈何橋有一個土台叫望鄉台.望鄉台邊有個老婦人在賣孟婆湯.忘川邊有一塊石頭叫三生石.孟婆湯讓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記載著你的前世今生.我們走過奈何橋.在望鄉台上看最後一眼人間.喝杯忘川水煮."今生有緣無份"又何必強求?
"孟婆湯"是一個中國的古老傳說,這在瀾子家一本古書上記載著。在那個傳說中人是生生世世輪回反復的。這一世的終結不過是下一世的起點。生生世世循環的人無法擁有往世的記憶,只因為每個人在轉世投胎之前都會在奈何橋上喝下忘記前程往事的孟婆湯。所以,走在奈何橋上時,是一個人最後擁有今世記憶的時候。這一刻,很多人還執著於前世未了的意願,卻又深深明白這些意願終將無法實現,就會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這也是這座連接各世輪回的橋命名為奈何橋的原因。
奈何橋的來歷:
橋可通神、通仙、通天國,也可以通鬼、通冥府、通地獄。從民間文化的層面看來,橋梁及其象徵性甚至更多地被人們用來在人與鬼、生與死之間建立聯系或形成過渡與中介。
與「神話」與「仙話」相映成趣的是,中國民間口碑文學中,另有一類獨特的「鬼話」。雖然我們常用「鬼話連篇」,來形容某人所言荒誕不經或不足為信,可是在民間「鬼話」里反復出現的「橋」,卻不是偶然的,在我們看來,它並不荒誕。在中國民間信仰里,「鬼」是由於死亡而產生的一類消極的超自然存在。中國各地流傳的許多鬼話中,橋梁往往是鬼,尤其是溺死者的鬼魂出沒之所。
那些水死或從橋上跌落水中而死者的鬼魂,總是在橋樑上下或左右橋頭,為自己尋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夠托生而轉世。在這個意義上,橋梁既是死者的鬼魂脫離陰間,轉生到陽世的所在,又是新的死者不斷續出,由陽間去冥途的所在,生命與死亡的交替和轉化,是以橋為中介而實現的。在日本,也有冤死者的鬼魂或者怨靈,徘徊於橋上,常在「橋普請」時,弄歪橋板使人落水的說法。
一些心地善良,不忍拖人落水做替身的水鬼,在鬼話中雖然不能馬上託身轉世為人,卻往往能夠在冥府陞官,或最終總能感動冥府閻王,甚至得到閻王的特許轉生為人。
有一則題為「陸阿唐」的鬼話,說寶山境內練祁河上原本有座陸家橋,橋南為陸家宅,橋北為唐家宅,兩姓人共利此橋,故雙方協議於每年的三月份要輪流維修此橋。有一年,陸家修橋時,不幸有一人落水成了水鬼。第二年三月,這個水鬼拖唐家修橋者落水為替身,使自己轉世回到了陽間。從此,每年三月修橋時,總要有人落水死亡,人們害怕,遂不敢再修,致使該橋淪於荒廢。後來,有一個從唐家入贅陸家,名叫陸阿唐的人,自願成為替死鬼,讓大家放心去修橋。陸阿唐成了水鬼後,不僅不忍心拖他人落水,還在橋下保佑修橋者。於是,他備受陸、唐兩姓的奠祭與供性。後來,凡路過此橋者,均要先在橋頭拱手,表示對陸阿唐的尊敬,然後才過橋。每年一度到三月修橋時,人們供奉給陸阿唐的香火便更加興盛,最後終於驚動了陸、唐兩家的「土地」。
土地公上天廷告玉帝後,玉帝封陸阿唐為陸橋的橋神,並賜給他一根打鬼棒。從此以後,陸家橋就更加安全了,即使有落水者也不會被淹死,因為陸阿唐受封為橋神以後,一心為民除害。有時候,有人被鬼驅趕,但只要跑到橋上,就會受到橋神陸阿唐的保護。
從這則鬼話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生與死之間的聯系,還可以看到玉帝與閻王之間的聯系、「人柱」與橋神之間的聯系,以及橋在兩姓人之間形成的聯系等等。
有趣的是,有一些關於橋的鬼話里,還常有女鬼在陰間生子,又為嬰孩求食於橋上或橋頭的情節。其中有一個故事說,嬰孩被命名為橋,後來還中了頭名狀元。此外,甚至還有閻王命令他的心腹助手陰才,治理水鬼之患,命他為人們搭架浮橋,從而將功贖罪的鬼話。
奈何橋的民間信仰在中國由來甚久。唐人張讀所撰《宣室志》上曾提到,奈河出自地府。中國古代向來就有地府與陽間有河流相隔,亡魂須過渡以橋的觀念。唐人段成式撰《酉陽雜徂》上提到冥途,便說「……有水東西流,……一橋飾以金碧,過橋北,入一城,……疑即冥司。」傳統中國的地府觀念,後來與佛教的地獄閻王、來世輪回等觀念發生了契合,於是便逐漸形成了現在民間十分普及的奈何及奈何橋的俗信。約到南宋時,民間的地府傳說,逐漸將冥府鬼都確定在四川省的豐都縣。此後,歷代在豐都鬼府均有營建,其中包括人們常說的陰陽界與奈何橋。豐都鬼府的奈何橋,大概算得上是中國最有名的一座了。
根據人類學家衛惠林先生於1935年刊行的《豐都宗教習俗調查》的記載,在豐都鬼府,通過山門即為大雄殿,殿前有一座石拱橋稱作奈何橋,橋下一個石池即為血河池。此奈何橋東首為地藏殿,西首為血河將軍殿,相傳奈河是鬼魂要過的第一道關。為了附會這一類的「鬼話」,明代蜀獻王朱椿曾在豐都平都山,建造過三座連拱石橋,並稱之為奈何橋。據說,舊時香客在渡過這里的奈何橋之前,必先燃香、化紙,求神保佑:而廟內的僧人,又常常故意在其青石橋面塗以桐油,使過橋者經常滑倒,嚇個半死,從而可獲得更多的香火之錢。
關於四川豐都的奈何橋,有兩幅橋聯分別為:
積德修行,奈何橋易過
貪心造孽,尖刀山難逃
三步跨過奈何橋,知爾是善是惡
一氣走通金銀道,賜汝發福發財
在有關鬼府豐都的文學描寫中,除了夢筆生的《金瓶梅》之外,另一則關於明代名士王世貞游地府的鬼話說,陰府的茶亭王婆,只給出鬼城過橋的人喝茶,而不給過橋進鬼城的人喝。王世貞來到橋上,但見橋下泛著七色浪花,變幻莫測,他想這大概就是情慾禍水了。王婆以橋下之水煮茶,讓投胎之鬼吃了,就會使之情慾迷心,良知頓失。…這則鬼話中的「橋」,或者就是奈何橋的另外一種說法吧。
中國各地關於奈何橋的說法,有很多異傳。或說陰間有奈河,河上有橋為奈河橋;或說在去陰間的途中有「血水池」、「血污池」、或「血河池」,池上有橋名為奈何橋。據顧炎武《山東考古錄》講,人們甚至把奈何及奈何橋附會確指為山東泰安附近的一條實在的河流。
Ⅱ 家鄉的青石橋 課文
繁星點點,綠光茵菌,在這個多彩的世界裡,我最愛的是我們的城市。它歷史悠久,美麗富饒。在它的搖籃里生長,我感到無比自豪。
我愛這里的小吃。一到夜晚,這里的人群紛紛擁向小吃攤,五顏六色,形態各異。各種的香味,飄入了街頭巷尾,傳到了我的鼻子里……
這時,我總會嚷著吵著讓媽媽帶我去吃好吃的。每當看到我吃得滿嘴的東西,媽總會忍不住說:「你這個饞貓,吃得滿嘴……真拿你沒辦法。」
我愛這里的茶。只是那淡淡的幽香,便能令我陶醉。特別是潮州的功夫茶,光是茶具就有十幾種講究,分別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12件。茶葉一般用半發酵的烏龍、奇種與鐵觀音,不必一定要上等茶。當然,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沖,也全功盡廢。功夫茶的功夫全在於烹法。有所謂的「十步法」:活火、蝦須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沖、蓋沫、淋頂與低篩。據有關資料介紹功夫茶還被稱為中國的「茶道」呢!你如果要我說潮文化,我只有兩個字:豐富。只是一種莫名的感動,只是一種單純的想法,不管是怎樣的潮州,在我的眼裡,它只是被愛包圍著,被感動包圍著,密密地斜織著屬於我們的文化……
Ⅲ 平江古橋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南宋紹定二年,就是1229年,由碑刻家李壽明刻繪的《平江圖》,是蘇州最為古老的一幅城市地圖,其中就有平江路這條街道。平江路因蘇州又名平江而得名,是當時蘇州東半城的主幹道。
平江路在原有的基礎上保留了它河路並行的格局以及肌理和長度,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房屋的體量、街道的寬度和河道比例恰當,顯示出疏朗淡雅的風格。
因此,平江路一直被人們稱為最有水城原味的一處街區,和只有一巷之隔的觀前街相比,獨特的清靜古樸氣息和咫尺外的鼎沸喧嘩迥然為兩個世界。
平江路的路是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古老路道,平直通達,中無雜樹,左右穿插精緻的水巷,阡陌交通,其中很少有商業店鋪,往來的人也很少,仍然保持著多年前的嫻靜與恬淡。
平江河的水呈現出一種碧玉般的綠,似乎還平添了一絲絲嫻靜的味道。平江路上的石橋很精緻,雖然可以通車,但是卻很隱蔽。有時一路走過,都未必可以發現腳下流淌過的涓涓細流。
拱橋通常坐落在平江路邊的水巷上,一拱似虹。在這里,船和橋不僅僅是人們看風景的工具,而是組成風景的鮮活器官,也正是有了船和橋的存在,才使得這條條的水巷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平江歷史街區的主河道上共有18座橋,絕大多數為梁橋,僅胡相思橋為拱橋。有些梁橋原本是拱橋,後來由於需要而改建,大部分已經改成鋼筋混凝土梁式結構。這些橋大部分都保留了原有的名稱,並保存著宋代的墩台結構和武康石構件,十分難得。
相傳,岳飛曾多次在太湖附近剿匪,戰果頗豐,後奉詔回京時,在平江府的馬交橋附近遇到了皇帝派來的欽差,要將岳飛捉拿回臨安。
當時,在岳飛身邊有兩員大將,一是張保,號稱馬前張保,一是王橫,號稱馬後王橫。王橫從馬後走上前去阻止,卻被欽差喝令亂刀斬於橋上,血濺當場。
後來,岳飛在風波亭遇害,蘇州百姓思念忠臣,就來到馬交橋,想起當日岳飛曾在這里經過,又看到石頭上的斑駁血跡,就將石塊珍藏了起來。
宋孝宗時期,岳飛的冤案得以昭雪,平江府的百姓就將那塊石頭鑿成一尊石像,並在王橫殉難的橋上修建了一座小廟,將石像供奉起來。
由於馬交橋上的馬茭草沾染上了王橫的鮮血,朱紅一片,所以,人們就將橋叫做了朱馬茭橋。朱馬茭橋為花崗石樑橋,橋面以6條石樑並列而成,橋長6米,寬4米,高2米。
唐家橋是平江路上一座跨河的梁式石橋,橋上有一圓一方兩個橋孔,與胡相思橋互為犄角。唐家橋也可以在宋《平江圖》中找到蹤跡,橋長4.4米,寬3.5米,跨2.7米,高1.9米。
橋面為6條石樑並列而成,其中兩條為武康石,4條為花崗石。橋台兩邊立武康石條柱,中間橫疊花崗石條。
胡相思橋是平江河古橋中最能誘發人想像力的一座橋,也是平江歷史街區唯一一座拱式單孔石橋。宋《平江圖》有所繪制,不過當時名為「胡廂使橋」,廂使據記載是宋代設置的一種官職,負責處理治安和民間糾紛。至於什麼時候開始轉化為胡相思橋,就不得而知了。
胡相思橋全長14米,凈跨4.1米,中寬3.2米,矢高2.9米。橋的拱券採用縱聯分節並列式砌置,又稱「連鎖法」,蘇州清代的石拱橋大多都是採用的這種方法。
條石欄板的南北兩側都鐫刻有「重建胡相思橋」6個字,橋孔兩旁的明柱上則鐫刻有「乾隆九年署元和縣正堂加六級張曰謀重建」等字。
胡相思橋的橋面中心石板上浮雕著輪回紋,意在宣揚佛教「生死六道輪回」的觀念,勸誡人們及時行善積德。橋孔拱券的外沿還有一圈凸起的拱眉石,增強了橋的立體感。
胡相思橋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花崗石拱橋,但金剛石牆體上夾雜的青石和武康石卻有著悠久的歷史記錄,在橋南側的金剛石牆上有一方「橋神土地」刻石。根據清朝所著的《吳門表隱》記載:
崇正宮橋南堍塑橋神、喜神、宅神、井神、灶神、廁神,皆出名手,肖像如生。
說明以前在民間一直都有祭祀橋神的習俗,胡相思橋上的「橋神土地」已是極為罕見的遺跡了。
蘇軍橋又稱蘇錦橋,俗稱青石橋,是座單跨石樑橋,東接衛道觀,西接南石子街。宋代《平江圖》上有繪制,從橋身上疊砌的武康石、青石和花崗石3種石料可以得知這座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
蘇軍橋橋長7.5米,跨2.5米,寬2.6米,高2米。欄桿為花崗石材質,橋面由5條花崗石樑並列而成,橋西南北兩側有一寬一窄的河埠。北河埠已被後來修築的河岸石欄攔斷廢棄,南河埠仍然可以拾級而下。橋東北有一幢古色古香的臨河小樓,與古橋相映成趣。
蘇軍橋再往北百餘米,一座與平江路和平江河並行的石樑小橋叫做小新橋,與被稱為大新橋的眾安橋呈掎角之勢,形成「雙橋」和「三步兩橋」的格局。
小新橋又名新橋,在宋《平江圖》上稱為北張家橋,清同治《蘇州府志》中改名為新橋。
通利橋距離小新橋不到百米,單跨石樑的通利橋與朱馬交橋相銜而成「雙橋」格局,曾於1814年進行過修葺。
通利橋橋長6.4米,跨2.8米,寬3.5米,高2.4米。橋身主要以花崗石構築,橋面由6條並列的石樑組成,其中兩條為寬約0.4米的武康石,為宋代遺物。橋台立有石排柱,橋欄為簡潔的通長條石構築。通利橋兩邊的橋台並不相等,西橋台有長長的緩坡引橋,有一種不對稱的美感。
通利橋所在的地段,既是兩條河道的匯流處,也是兩座橋的直角相連處,所以就將通利橋的西引橋延長,在橋畔形成河灣,供往來的船隻停泊、轉彎和掉頭。
相傳在通利橋的橋孔中原有一段宋代的題記刻石,鐫刻著:
星橋、朱馬茭橋,年深坍壞,蒙運判府鄭侍郎助錢三千貫,提舉寶章判部趙郎中助錢二千貫,長洲判縣龔郎中助錢一千五百貫,並系十七界會重行展闊建造。勸緣崇禧、上官古史,干緣碧雲庵僧守常,淳祐十年十一月朔題。
據此可以得知,古代造橋修路的事宜大多都是由僧人發起和主持的,費用來自於官員、士紳和商民百姓的捐助。
積慶橋跨平江河,橋名與宋《平江圖》一致,俗稱吉慶橋。積慶橋橋寬7.1米,長6.9米,單孔,跨度5.3米。
雪糕橋在宋代《平江圖》中也有繪制。相傳有一位書生家住橋西肖家巷,非常孝順,但生活非常困窘。一年冬天,大雪飛揚,病重中的母親囈語要吃糕。但是恰逢家中斷糧,哪裡還有糧食為母親做糕呢?不得已,書生只好含淚把雪捏成糕狀拿給老母看,聊以安慰。
誰知,當雪糕送到母親面前時,竟然真的變成了一塊熱氣騰騰、香味誘人的米糕,人們都說這是觀音菩薩顯靈的結果,橋上也憑空多出個觀音堂來。書生故去後,鄉鄰湊錢將他安葬在了橋的附近,這座小橋,也就稱之為雪糕橋。
雪糕橋橋長5.8米,跨3.6米,寬3米,高2米。橋面以5條花崗石樑並列而成,其下長系石上留有擱置托木的凹槽。橋台由4根條石組成排柱,青石與花崗石混雜在一起。橋面上原先建有一座觀音堂,俗稱橋馱廟。
思婆橋是一座單跨石樑的東西向古橋,在宋代《平江圖》上已有此橋,名為寺東橋,因為橋西有唐代古剎資壽寺而得名。叫思婆橋據說是因為資壽寺是座庵堂,每天都會有尼姑從這座橋上經過,尼姑俗稱「師婆」,屬於「三姑六婆」之一,所以這橋早先也就叫做師婆橋,後來訛傳為思婆橋。
思婆橋橋長11.2米,跨4.4米,寬3米,高2.9米。橋面以4條寬0.5米的花崗石樑並列而成,橋欄是高約0.4米的不加雕飾的長條花崗石,可供過橋人坐在橋頂上休息賞景,東西兩坡各有10級石階。
石欄外側橫刻著楷體大字「重修思婆橋」,橋台南側石柱上刻有「嘉慶乙丑四月」等字,北側石柱上刻有「里人」等字,都是在1805年重修時留下的。
思婆橋歷史悠久,曾進行過多次修葺,橋身還保留著許多比花崗石更早用於造橋的武康石和青石。尤其是主要結構橋台的排柱以及兩頭雕有靈芝和寶蓮的長系石都為武康石,從材質、結構和雕刻看應是宋代遺物,證明思婆橋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了。橋西北金剛牆上還嵌有青石碑一通,字跡已經漫漶不清。
壽安橋在思婆橋北面三四十米處,是座單跨石樑橋,在宋代《平江圖》中稱寺後橋,因為橋位於資壽寺的後方。清初稱資福橋,同治時改名壽安橋。
壽安橋橋長4.4米,跨3.8米,寬4米,高2.3米。橋面由6條石樑並列而成,南側邊梁及北側第二根梁為武康石樑,其餘4條花崗石樑呈現深淺不一的色彩。
東西橋台排柱各由5條武康石組成,鐫有「癸亥」、「拾兩」等捐銀題字,為宋代建構。壽安橋的石樑保存明以前古制,略有拱勢,即下部平直,上部兩端稍低,當中微隆,遠遠望去,造型十分流暢。
這些橋大多跨水架橋,意境非常優美,橋上雕琢裝飾千姿百態,也是體現我國審美觀的一種民族傳統。橋的建築不論大小,工藝都精益求精,如同一幅圖畫,不許有一處敗筆,雖歷經百年,卻依然煥發著驚人的魅力。
蘇州平江路上的石拱橋
Ⅳ 石花酒的美酒與古鎮
石花是一座古名鎮,縣志和鎮志上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上溯到公元前260多年。
「石花鎮」其實是近代官方的叫法,在民間,人們一直習慣的將古鎮稱之為「石花街」,其在歷史上的名聲與當年的「四大名鎮」——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漢口鎮相比毫不遜色。時至今日,外省客商不知道有谷城縣的大有人在,不知襄樊市者亦有之,但卻很少有人不知道「石花街」。
按志書上的說法,石花街的盛名是因為其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用歷史的眼光看,這種說法當然不無道理。在公路和鐵路沒有出現以前,石花是通往山、陝、川和寧夏、內蒙古驛道的咽喉重鎮——由西往東,出了石花就將進入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東瞰吳越,沃野千里;由東往西,過了石花鎮便進入連綿的崇山峻嶺,西望秦巴,莽莽蒼蒼。漫長的漢唐時期,無論對於西京長安還是東都洛陽,石花古鎮都是戰略要沖和物資集散中轉中心。而宗教因素更不可忽視,石花西北不遠處即是道教聖地武當山,石花往西北的路因此被稱作「神路」。對於遠道朝拜祖師爺的信徒們,石花是他們最後的驛站,朝拜前夕正好在這里歇上一晚,洗掉疲乏,備足香火,以飽滿的精神和良好的心境去攀登金頂。
石花之所以有名,還因為古鎮充滿了各種足以吸引各色人等的神奇傳說。如龍王的四太子受命下凡布雨救旱被女妖所惑誤了玉帝使命,被罰到石溪一帶降雨安民,魯班為石溪鎮的戲樓砍楗栓,東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殺逃至石溪被深潭所阻,策神馬飛躍深潭僥幸脫險……印證這些傳說的確有不少實物,如印證龍王四太子的有石花酒廠仍存在的雙泉井遺址、印證魯班傳說的有文革才被拆掉的古戲樓等等。
不過流傳最廣的還是石花鎮的街名,而且有好幾種版本。通常的說法是:石花原本名為石溪,因流經街邊的石溪河而得名。河上的那座石橋比老街歷史更為古老,古老得每一根橋柱都有著自己的典故。那座古石橋寬一弓,長三弓,通體青石結構,兩側雕有二龍戲珠等多種圖案,每根欄柱頂端雕有荷葉蓮花,工藝考究,栩栩如生。每逢夏汛水沒橋面時,橋欄上的蓮花便如荷塘中的真蓮一般令世人稱奇。人們遂將街名石溪改為石花。又一說法是,青石橋年代久遠,生出仙氣,欄柱頂端的雕花見太陽就放出耀眼的光芒,如寶石一般燦爛。更有一種說法是:橋中一根欄柱最為神奇,晴日正午,貼臉透過石蓮仰望天空,可見一輪滿月如金盆,滿天繁星燦爛……
無論哪種說法,都在共同印證古鎮曾出現過「寶石開花」的奇觀,石花鎮名由此遠播四方。
相對於正史,傳說只是給古鎮增加了神秘色彩,而石花鎮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本身就久遠得令人咋舌。史載戰國時期楚國伐庸,秦末楚霸王項羽率大軍討伐劉邦,戰車鐵騎都曾從這座橋上隆隆開過;站在今天仍為咽喉要道的石花大橋上,遙想當年「車轔轔、馬嘯嘯」的景象,仍令人壯懷不已!
古鎮內在魅力源自酒文化的浸潤
悠久的歷史和神奇的傳說固然能給古鎮增色,但隨著現代交通的發達,新型工商業的興起,不少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古鎮由於缺乏經濟的支撐,都一個個先後衰落。對於當代人來說,當年地位顯赫的古代「四大名鎮」概念已不復存在,襄樊乃至湖北的許多繁華古鎮也早就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唯有石花古鎮能夠穿越漫長的歷史時空,仍保持著往昔的盛名。這個特殊現象曾引起了不少學者的興趣,不少經濟界人士與新聞記者曾為此作了專門探討,結論大抵都是「石花鎮一直站在改革的潮頭,與時代同步快速發展」, 或是「地方工業的繁榮促進了古鎮經濟的起飛,從而使石花鎮盛名不衰」雲雲。然而本鎮居民和真正了解石花鎮發展史的人士卻不肯苟同,他們認為:石花歷史固然悠久,但是若沒有著名的石花大麴酒,石花鎮同樣擺脫不了被人遺忘的命運。客觀分析這個觀點,確實令人信服。如果單純從經濟的角度,廣東、浙江等工業發達地區崛起的許多新型名鎮的光輝早已將石花靠歷史交通地位和「寶石開花」之類傳說聞名的小鎮遮蓋。而石花古鎮之所以盛名不減當年,經濟快速發展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始終在全國、全省白酒行業占據重要地位的石花大麴系列白酒。如同茅台酒始終維系著茅台鎮的知名度一樣,石花酒廠出產的上好白酒從民國初年至上世紀末,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悠遠時空里,始終同山西汾酒等著名清香型白酒平分秋色,保持著穩定的市場份額,而在湖北本省名聲更盛,長期與「白雲邊」並駕齊驅,占據著湖北白酒市場的半壁江山。從北國邊陲到椰島海南,到處可以看到包裝簡朴、質地優良的石花酒的身影;無論在大飯店的盛宴上還是尋常百姓的餐桌上,都可聞見石花大麴的清醇酒香。
Ⅳ 《青石橋》為什麼是莊周的一篇散文
應該這么表達:周庄是一篇散文,推手則是青石橋。 青石橋宛如一條線索將家家戶戶連成了一個莊子,擁有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這體現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故稱「周庄是一篇散文,推手則是青石橋」。
周庄,位於蘇州城東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被譽為「江南第一水鄉」。
Ⅵ 武定橋和文定橋的歷史文化
武定橋初建於南宋淳熙年間,題名「嘉瑞浮橋」,亦稱上浮橋,與朱雀橋(下浮橋)相對。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馬光祖重建。明初易名「武定橋」,取「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之意。此名又與文德橋相呼應,俗稱文、武二橋。明代與舊院相鄰,四周街衢相連,景色清麗,紈絝子弟來往不絕,為名噪古城的鬧市區。1999年拓路時加寬橋體,古橋猶存。文德橋
此橋原為六朝金陵二十四航之一,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建成木橋,萬曆二十六年由錢宏業改建為石橋。橋名取儒家「文德以昭天下」之意。清咸豐年間毀於戰亂,同治五年(1866年)復建木橋。1987年改修為漢白玉橋欄,青石橋面。因文德橋位於子午線上,每年農歷十一月十五日子時,月亮正臨子午線,橋影將河中明月分為兩半。此時人立橋上,俯身可見橋下兩個「半邊月」,稱「文德分月」;立身自顧無影,即為「月當頭」奇觀。每逢此日,橋上人山人海,觀月者常將橋欄擠斷而落入水中,故又有「文德橋欄桿靠不住」的歇後語傳之於世。
文源橋
秦淮區美景明初安徽貴池人黃觀原住東石壩街,其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取第一,稱「三元及第」。後燕王朱棣大肆殺戮,黃觀力主反對,他的夫人被俘後逃脫,在淮青橋跳秦淮河自盡。黃觀聞訊,在貴池面向金陵投河而死,後人為紀念黃觀,便在他曾居住之處建黃公祠。又在此處建木橋,名叫黃公橋。民國二十年(1931年)重建,後多次整修。解放後,因從夫子廟通過此橋可直達白鷺洲,又更名「白鷺橋」。1986年整修橋梁,在橋上發現清同治八年(1869年)中秋重刻「黃文貞公傳」石碑一塊,便證實此橋古名確為「黃公橋」。1997年有學者建言,橋的北岸為儒學及科舉文化的重地,橋名應與「文德橋」相呼應,故再更名「文源橋」。
文正橋
此橋以西20米原有利涉橋,建於清順治三年(1646年)。康熙二年(1663年)木橋改建石橋,民國時期利涉橋嚴重破損拆除,橋墩尚存。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利涉僑東側建鐵路橋。1958年拆除貫穿市區的鐵路,此鐵路橋改為人行橋,定名文正橋,寓於「夫子廟儒學內涵、科舉考試為金陵文化正統、正宗」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