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畢業論文的研究背景怎麼寫
般主要是從三個方面進行表述:
1、要寫明本課題相關領域內研究對象的簡要歷史回顧。如歷史由來、目前現狀、未來發展趨勢
2、要做國內外情況的橫向比較。
3、要對這些研究作出自己的評價。
本部分的內容也可以將開題報告與文獻綜述中的內容加工後完成。在論文中,研究綜述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是缺少分析評價。有的只是開列出了別人研究的論著,沒有任何分析,以開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綜述。
寫畢業論文的研究背景的注意事項:
1、研究背景是否清晰有趣,是否令人感覺值得深入細讀。
2、研究方向是否從背景中自然引出,且此探索方向引人入勝。
3、是否簡要回顧相關研究軌跡和學術基礎,為引出本文觀點提供足夠准備。
4、是否對相關現有研究進行簡要評估和批判,以引出當前研究的不足和缺陷。
5、是否從審視當前研究現狀中實現認知飛躍,以突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是否通過前述內容和觀點評估提供一種立論基礎,引出本文觀點的創新性和突破性。
2. 論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有什麼區別。
1、內容不同
研究背景就是主要是國內外現狀、發展歷程之類的;而意義主要是指這個東西在當下還不行,就諸多不足而言還存在著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在某些方面可以改進。
2、行文順序不同
背景就是對現狀的描述,而意義則是對背景研究的結果。所以在論文中研究背景在研究意義前面。
畢業論文的基本教學要求是:
1、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鞏固與擴展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學生處理數據和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正確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3、培養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文獻資料收集、閱讀和整理、使用;提出論點、綜合論證、總結寫作等基本技能。
畢業論文是畢業生總結性的獨立作業,是學生運用在校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去分析、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的實踐鍛煉過程,也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是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3. 怎樣研究歷史
學習歷史是為了牢記過去,研究歷史是為了珍惜現在和展望未來。
唐太宗李世民說的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泱泱浩大的五千年文明史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傳承,中華民族的永續,祖先用丹青墨筆記載下了寶貴的信史資源,這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深刻體會中華民族是如何從黃河岸邊的一個部落歷經滄桑,飽經磨難,堅韌不拔,風雨兼程一路走來的艱辛和不易。
會增強自己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一份情感。
學習歷史會在心底記錄下曾經發生在中國大地的重要往事,因為歷史會帶我們走進戰爭與和平的交替,體會發展與進步的艱難,感受文明與野蠻的抗爭,回味輝煌與落後的反差,見證民族遷徙和民族融合結出的文明碩果。
學習歷史會讓我們懂得辨別人的忠與奸,正與邪,善與惡,善政與惡政,輕輕觸摸古人的精神世界,與古人進行對話,遙想遠去的風煙往事。
學習歷史會讓我們從沉痛中得到堅強,讓中華民族懂得如何更好的保衛自己,在歷史的『鳳凰涅槃』後得到發展,在燦爛的輝煌中增強民族自豪,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
翻閱歷史的演進過程會讓目光變得深邃,遠大,思維變得跳躍而豐富,個人的品味和修養得到提升,這都是學習歷史帶給個人的好處。
僅僅學習歷史不是最終目的,如果能夠通過學習的基礎再去思考和研究歷史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作為非歷史專業人士我們該如何研究歷史呢?
簡要談點個人心得;
一;首先必須尊重歷史;
這是研究歷史最最基本的要求;中國歷史是國家聖器,是中華民族的人生歷程,是中國的國家尊嚴,是民族的體面,以崇敬的心情看待中國歷史,像安撫和關心親人一般地愛護她是對喜愛中國歷史者的最基本要求。
但網路現實卻很遺憾,總有那麼一些人夾帶著濃厚的偏見,情緒和性格化來』咒罵研究』歷史,並且『振振有『義正詞嚴』,只要他們一開口侮辱,謾罵,抨擊,羞辱,詆毀中國歷史,王朝,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言語就源源不絕而來,比如有人辱罵宋朝是『慫朝』,清朝是『蟎清』,漢族是』綿羊,軟蛋,慫漢『,更甚者辱罵『靖康之恥』時期宋朝受害的皇室女性是『雞』,聽到這樣殘忍無情的言語,血都要噴出來。在中國古代皇權和皇族就是國家的象徵,就是華夏民族的象徵。我們的祖先都曾經無怨無悔地為王朝,為國家流盡自己最後一滴血,拋下一顆頭顱,祖先用生命捍衛國家尊嚴,守護民族自尊。這些辱罵中國王朝,侮辱皇室的人,民族情感何在?國家情感何在?對得起那些流血犧牲的祖先嗎?
中國王朝政權在後人眼裡永遠是一個靜態存在,因為他們所有的一切功過是非,大惡大善都融化進了中國歷史,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份,成為中華民族人生的一部份。
沒有尊重的心態就不要說研究什麼歷史,最好的選擇是連歷史都不要去看,徒留下不健康的心理,反而得不償失。
二;客觀,公正的立場研究歷史;在用心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通過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是研究歷史問題的最佳利器,因為歷史是過往,曾經的事件,人物,政策,作為等一切都是過往,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功過善惡都成過去,所以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重點必須放置在歷史的天平,重點考察對歷史的影響,其次是把研究對象放置在他們對當時的時代影響,以歷史影響高於當時影響為決定標准。
而研究對象往往又具有復雜的兩面性,一正一反,一榮一辱,一功一過,一善一惡,因此不能用簡單,粗暴的』一刀切』不是好,就是歹來判定,而是結合歷史行為綜合比較,權衡之後,最後得出結論,是功大於過,或是過大於功。
比如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應該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
功在千秋;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基中國本部版圖,統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權,完善郡縣制,為中國的大一統做出巨大貢獻。
罪在當代;『焚書坑儒』毀滅先秦時期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同時也是罪在千秋],嚴刑酷法,耗盡國力民力修建阿房宮和秦始皇陵,不重視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安定民心,給當時的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
站在後人角度和立場一比較,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秦始皇功大於過。
三;用串聯的思維研究歷史;
研究歷史非常忌諱那種僅以一點,一事,一言,一行確定歷史某人,某事不是好就是歹的『一根筋思維』。應該把某人,某事用歷史串聯起來進行比較,區分和判斷。
比如網友攻擊漢武帝的『罷黷百家獨尊儒術』是錯誤的決策,而應該延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國策,這就是典型的孤立看待歷史問題,缺乏對歷史的綜合考量。
思考視角要放置到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各家核心理念的比較。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大戰亂時代的獨特歷史產物,是百家各展所長,激烈角逐政治統治思想的產物,從百家爭鳴到漢武帝時代已經相距300-200多年,假若百家爭鳴的狀態依然繼續延續,歷史上就不會出現秦始皇統一了,也不會有漢朝的誕生了,漢族也不會出現了。自秦孝公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變法』開始,法家成為秦國的絕對主導
政治思想,隨著商鞅變法的成功,秦國率先走上封建社會制度的國家體制,實現富國強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國家大一統後,社會本應由大亂走向大治,與民修養,愛惜民力,恢復生產,增加人口,建立社會秩序,建立人文倫理觀念的最好時機,但法家卻反其道而行,逆社會需要安定的潮流而動。
法家首開中國歷史文字獄,『焚書坑儒』,毀滅先秦以來大量中華文化典籍,一味以『性惡論』和『法,權,術,勢』作為治國理念,而嚴刑酷法,徭役深重給百姓和國家帶來巨大災難,導致農民起義,秦國經歷30年就滅亡。
法家豈能贏得當時民心?
豈能在當時社會潮流前站穩統治腳跟?
法家自此成為輔助儒家,區居第二的統治理念,也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
其次;在考察道家
漢初70多年一直執行『黃老之學』的觀念治理國家,道家清靜無為,講究無為而治,重視休養生息,愛惜民離,恢復生產,增加人口,這是道家治國思想的優點。
但道家的短板也是根深蒂固,[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老子描述的理想國境界。
道家之長在哲學,而不在政治觀念,『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超脫境界是和『大一統』理念背道而馳的。漢初政治面臨重大問題,國家統一和行政管理面對破壞,郡縣制面臨嚴峻挑戰,國家面臨再次分裂的危險。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和武帝時期的淮南國之亂就是明證,劉嚊和劉安就是『黃老之學』的忠實信徒。再次;墨家
後人看來,最吸引人的是科技,的確如此。但墨家的核心理念卻問題多多,兼愛,非攻,選君,選賢。什麼意思?兼愛,就是無條件的愛,非攻,就是不打戰,反對戰爭,這和不拘手段的統一主張也是背道而弛的,墨家的『鬼神觀』,假如墨家成為治國理念,中國可能就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家了,墨家主張『天選君』,即天子通過天選舉確立,這種主張是直接和皇權對立的。所以墨家是四大家裡最早消亡的。
最後研究儒家,漢武帝時代董仲舒向武帝建言推行『罷黷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綱領,而儒家的核心政治觀念『天人合一』『仁政』『仁德『人本思想』,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的修身觀,教育人的最高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契合了當時社會需要安定和統治者治國的實際需要,由春秋戰國經秦,漢初延續幾百年大亂的徹底結束,大亂走向大治儒家開始登上政治舞台。
政治思想的確立給完成文化,疆域,社會,民族等大一統創造了條件,在大一統理念的指導下漢族誕生了。漢族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從學習歷史到研究歷史的過程可以看出,歷史帶來的最大作用;
一;中國歷史具有不可割裂的延續性,任何歷史事件,政策或人物都不能用孤立,靜態的眼光去看待,認為是想當然的結果,事實並非如此,而是經過漫長的不斷演變,運動,角逐和轉化最後才成為必然的結果。
二;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文,影響一直延續至現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國情』,即使在西方價值觀念不斷充斥下的今天,任何外來事物,無論是先進或落後,首先都必須面臨是否符合『中國國情』的考驗。
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展望未來。
4. 什麼是歷史,怎麼才能了解歷史
那麼歷史就是過去的事情,想要去了解歷史,那麼就應該要了解過去的事情,特別是中國上下五千年,可以好好去看看。
5. 如何去追溯某一課題研究的歷史來源和研究過程
答案:可通過文案、RFID、設備互聯等方式基於流程卡採集物料、質檢、生產過程、包裝等信息,實現從備案、生產、過程、交付等環節的全過程追溯追溯某一課題研究的歷史來源和研究過程,
6. 畢業論文的研究背景寫些什麼
論文研究背景的寫作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
1、社會大環境如何【可利用國家數據網站發布的數據做支撐】;
2、行業環境如何【可以利用行業報告做支撐】;
3、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自己論述】。
這些內容首先需要使用比較寬泛的語言進行論述,然後利用大環境的數據做支撐;行業環境寫作也是這樣,先論述行業環境情況,然後引用行業數據報告作支撐;解決問題也就是其應用現實生活那些方面,還有在理論方面具有哪些指導意義。
(6)如何了解研究的基礎背景和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選題的意義與價值
選題的意義與價值寫作要點在於論文為何寫作本論文,告知寫作的原因和意圖。也就是論述論文的意義和價值,一般明確下面兩個寫作要點會使得寫作難度降低,如下:
一、理論方面
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就哲學的高度而言,需要研究的價值意義。
2、就專業或學科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價值意義。
3、就某個理論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價值意義。
二、實踐方面
主要包括:
1、就實際的工作實踐活動未來發展趨勢、前景而言,需要研究的價值意義。
2、就實際的現在工作的實踐活動而言,需要研究的價值意義。
3、就實際的現在工作的實踐活動改進而言,需要研究的價值意義。
7. 課題研究中如何交代背景
「背景」一詞是對應「前景」而言的,是對人、物、事件等主體起襯托、支撐、渲染效果等作用的要素,是人們理解事物所依存的「土壤」。因此,掌握背景是我們了解一件事情、做出一次決定之前必須要掌握的信息。如果我們在不了解背景的情況下做出判斷,將有可能導致錯誤。例如,只聽到某人說了一句「活著真好」,你不會有太大的認同感,但是當你知道他是經歷了幾度生死而活下來的這一背景信息之後,你可能會比較同意他的說法。
在課題研究中,背景信息同樣重要,它是指與研究課題主體相關的環境、條件、歷史等外力因素。背景信息既是課題研究者展開課題研究的基礎,也是課題採納者全面理解課題研究成果的必備信息。課題研究者在開展深入研究前,必須全面掌握課題背景信息,以判斷課題是否可行、預計能產生什麼成果等,在研究過程中,必須以背景信息為邊界,進行相關域內的信息分析以及對策制定等;課題採納者在評估課題報告時,也應當對背景信息有所掌握,以判斷研究成果是否合理、是否適用,在課題項目實施過程中,也應當以背景信息為實施前提,保障項目實施的准確性。背景具有以下特性:
1、基礎性。
作為襯托元素,背景信息是為主體服務的,因此,它具有突出表達主體功能的基礎價值作用。比如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經濟、資源、地理位置等背景信息後,才能在此基礎上為該地方的未來發展制定合適的發展戰略。
2、限制性。
背景是在特定地點、特定時間和特定條件下的產物,我們在給某個研究交代背景的時候,也就給其劃定了一個研究的域和邊界,這就體現了背景對課題研究的限制性。比如我們要研究某一景區的旅遊發展,我們將會從很多方面來交代出景區的背景,如區域經濟、旅遊資源、區位優勢等方面。這樣一來,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在這一個域內進行思考與研究。
3、主觀性。
交代一個背景是為滿足特定的研究課題的需要而產生的。因此,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帶有主觀性,它會隨著課題研究者的不同需要而發展改變,或者說不同的研究者對於同一個課題,由於研究角度存在差異,也將會出現不同的背景。例如,對於同一個地方,在研究旅遊項目的時候交代的背景信息,與研究農業項目時交代的背景不一樣;即便都是研究旅遊項目,而從提升景區服務質量角度的研究與從完善景區功能角度的研究其背景介紹也存在差異,因此,背景信息是隨著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存在一定差異的。
第一、背景信息應當具有吸引力。背景信息一般是一個研究報告最先呈獻給讀者的文字,它是否具有吸引力將直接決定讀者是否會繼續閱讀報告。具有吸引力的背景信息應當讀者比較容易理解的淺層次信息,其次是讀者較為感興趣的的信息,最後,背景中應當突顯出一種「沖突」,類似於推動讀者繼續思考的因素,而後面的研究內容將對這個沖突進行解決,從而吸引讀者繼續閱讀。
第二、背景信息要簡言意賅。背景信息不是說越多越好,繁雜冗長的背景信息不但不能幫助讀者理解研究報告,反而會讓讀者不清楚研究者想表達的主題意圖。另外,背景信息太多反而會沖淡研究主題內容的重要程度,造成喧賓奪主的結果。好的背景信息應當是抓住重點、簡言意賅的文字內容,讓讀者能夠清晰、輕松、快速的了解主要背景信息,一遍快速理解和吸收報告內容。
第三、背景信息要能正確反映研究意圖。
8. 如何快速捕捉到課題的發展歷史&研究背景信息 以scie資料庫為例
SCI屬於SCIE,但SCIE不一定是SCI
SCI是光碟版的,SCIE是擴展版的(網路版),我們在ISI上能夠查到的就屬於SCIE的,ISI公司每年都要出光碟版,光碟版里的內容只是網路版的一部分,但這不是按影響因子決定的
SCI和SCIE的關系就像是中國的核心和普通期刊的關系一樣,但是SCI和SCIE論文都是被SCI收錄的,收錄號上看不出區別,除非你刻意的去查哪些期刊是SCI,哪些是SCIE。目前國外已基本不區分,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從2000年後檢索的也都是SC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