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西賀州有哪些只有當地有,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動
人丁節:又稱廟會,稱「本地人」的漢話大部分村寨都有,日子各村不同,相沿老祖宗所定下的日子,如農歷正月十九、二月二、四月十六、六月六、八月十五、十一月十八等。人丁節本為姓氏節日,時間長了,遷來村寨定居和有依附關系的異姓人也隨俗,便轉化成一地多姓或多村的節日。這天家家戶戶備豐盛酒餚,親戚朋友必來坐宴,非親非故亦可乘興參宴。軒有「越吃越旺」之說,「食客」多,主家人丁會旺,故主家招待客人不會吝嗇。為使來客吃得稱心,玩得高興,節日里有坐歌堂、唱戲、搶花炮、放電影等文化活動。
花炮節:里松和開山鄉的瑤族聚居區,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盛行花炮節,節日由各村選定沿習不變。節日這天清早,由師公帶領花炮、長鼓、獅子隊到盤王廟前,由獅子隊、長鼓隊各獻藝,師公則向盤王燒香,祈請盤王降臨與瑤民一起歡度佳節。儀式畢,隊伍轉到野外空曠之地搶花炮。別村的人既可圍觀熱鬧,也可以參加搶花炮。倘若去年的花炮由別村的人奪得,今年的節日里,那個村裡的人便打著長鼓,舞著獅子將所獲得的炮鏡如期送來。兩個村子的長鼓隊、獅子隊相會一起,自有一番比賽的熱鬧。長鼓隊除比舞姿外,還要比樁技藝,先是舞蹈擊鼓上矮樁,次而舞上高樁,最後登上高台,一招比一招高,獅子隊則比舞獅子頭舞得活靈活現,舞的矮有功底。搶完花炮後,長鼓隊和獅子隊將眾多圍觀的客人迎進村裡,由各家各戶款待筵席。夜裡,先是舞火龍,火龍由一個個中間燃有蠟燭的龍珠組成,珠能轉動,夜裡觀看只見一條火龍在盤旋翻滾。火龍舞擺後,即轉入歌堂對歌。些時,老人們會知趣的迴避,讓一幫幫青年男女圍火塘而坐,唱著纏綿情歌,尋找意中人,盡情地度過一個歡樂的不眠之夜。
牛節:漢族多數以農歷四月初八為牛節。這天,用楓樹葉煮烏色糯火飯,先用菜葉包一團喂牛,同時念誦:「牛呀牛,你幸苦,好好吃飽肚;牛呀牛,你能幹,犁田粑地是硬漢。」待牛吃飯後,主人牽牛下河洗澡,之後放到預先選好的草地上讓牛飽食一天。這天,決不用牛勞作。南鄉壯族以四月八日為「牛王節」,這天打掃牛欄,並在住房大門頭和牛欄門頭插楓樹枝,在牛欄門口祭奉牛王。養水牛的以楓樹蕊作汁蒸黑色糯米飯,養黃牛的則以山羌根塊捶爛取汁蒸黃色糯米飯,除用菜葉包糯米飯喂牛外,還灌一杯糯米灑給牛吃。水口鄉漢族四月八日除吃「烏米飯」外,晚上禁點燈,偉說這天夜裡點燈會惹蚊子入屋,整年人們會有招致蚊子搔擾之苦。
補天穿及粘鳥嘴
鋪門人以農歷正月二十日為「補天穿」,這天,各家各戶做糍粑,藉以補天上所穿窟窿,不致遭水災;並用竹技串掛糍粑插在在自己田中,讓鳥飽食,意在避其來日害稼。水口鄉的漢族也在這一天做一臉盆般大的糍粑「補天穿」,傳說只有如此,才不會春雨綿綿面爛秧。 瑤族以農歷二月初一為粘鳥嘴日,這天,各家各戶做糍粑,並用竹篾織成四隻小鳥,分別插在大門口兩邊和神龕兩邊,從做好的第一個糍粑上掐下一片粘在竹織鳥嘴上,意在使其不能啄食五穀。
尖頭瑤服飾:(又分東山尖頭和西山尖頭)婦女頭飾,先用1塊長60餘厘米寬16.5厘米的黑布,將頭發包紮成竹筍關尖形,然後用10-30塊長方形白色、紅色飾邊的青色布帕一圈圈重疊沓成尖形斗關的帽子。帽緣16-20厘米厚、高40厘米左右。
土瑤服飾:婦女剃光頭,戴桐木皮製作的羅斗關圓形帽,以白紙染成黃或綠色貼於帽的外緣,漆光油,再用黑色畫上一條條豎線,之後糊蓋上透明的玻璃覆蓋10-20條對折毛巾。土瑤男子一般用3-4條毛巾裹頭,參加婚禮時增至10條左右,上穿4個口袋的對襟布扣短衫,短衫長約40厘米,只齊肚臍,下擺肥大前翹,一藍一白搭配,白里藍外,下穿褲管口徑40餘厘米的長褲。
端陽節:每年農歷五月初一至初六,鋪門、信都、仁義3個鎮沿賀江兩岸的村寨便開展龍舟竟賽活動。龍舟長10米,船身窄似梭形,在船頭擊鼓、船尾打鑼,中插名色旗幟,兩邊劃槳。劃手40多人,由鼓手擊鼓協調劃槳節奏。沿岸各村的埠頭渡口,均以榕樹技扎青門,上貼橫批對聯,村內場上設東海龍王供位。三鎮各村龍舟隊於五月初一自鋪門鎮最南端的扶隆圩起游上溯,行至每一處村莊的埠頭渡口,都要在江面上奮力劃數圈,以示向村裡的父老鄉親致敬,而岸邊村莊民眾則敲鑼打鼓迎龍舟隊員入村,設宴款待,筵席由村裡的民眾分設,有一戶設兩三席,較貧者則一戶一席或幾戶共設一席的。筵席除肉類菜餚外,有兩大碗酒和4碗糍粑。如此反復登岸,游完鋪門、仁義、信都3個鎮沿江兩岸村莊要費時四天。初五日休息,五月初六日,龍舟游江數十里,劃手往返回家住宿不便,便有兩地村莊互結「龍船親」,劃手可以就近食宿。結「龍船親」的兩個村莊情同手足,當龍船兄弟入村作客時,主村的人以八音樂隊迎接,留宿一夜,招待兩餐,次日離村登舟里主村又以八音吹吹打打相送。初六日開展龍舟竟賽,龍船親還會各自選出最好的劃手集於一舟,以最強的實力爭先奪標。結「龍船親」雙方倘有一方遭災,另一方會慷慨解襄,以金錢、糧食或其他物資援助,可謂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六日為「禾黃節」,雙稱「田頭翁生日」、「中天節」、「天貺節」,家家戶戶備三牲酒醴到田頭奉拜「田頭翁」。拜畢,入田摘取幾枝將熟禾穗,掛於廳堂的門頭和神龕上,以表向祖先神靈報喜並請他們嘗新。蓮塘鎮漢族以此日為「中天節」,家家戶戶備酒肉供奉立琴廟的鍾立琴判官,祈禱豐年,形成縣內的最大廟會之一,從六月初一至初六都要供神。南鄉壯族以六月六為「天貺節」,「天貺」賜豐,皆大歡喜,因之家家包粽粑以樂食。大平鄉的漢族以六月初二為「求含(穀粒飽滿)節」,以酒肉奉天地和祖先,保佑稻穀粒粒飽滿。
盤王節是瑤族最為隆重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又稱為「還盤王願」。各地時間不固定,由師公擇吉日舉行,一般選在農歷十月以後,多集中在農歷十一、十二月。各地「還盤王願」形式不同。典型的要請還願師、招禾師、賞兵師、五穀師4位師公和歌娘、歌師、長鼓手、嗩吶手等藝人以及6位童男童女,還有廚官、廚娘等參加。整個儀式要進行3天3夜或5天5夜。儀式主要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招禾、祭五旗兵馬、引禾歸倉、祈求保佑來年豐收;第二部分主要是請瑤族祖先盤王同瑤族人民一齊歡慶節日,瑤語稱作「圍堂」。「圍堂」時,長鼓藝人表演36套長鼓舞;歌娘帶著童女與歌師帶著童男互相對歌,唱24段或36段盤王大歌以慶賀盤王。
定情筷:熱戀中的男青年,會精心製作一雙筷子(稱情感人筷)送給心上人。筷子選擇質地潔白的千里香木製作,上端4個方面雕刻有山水相依、蝴蝶採花、藤花蔓纏、並蒂蓮花、樹枝連理等象徵愛情的圖案,還在每面都刻上一首4句的蠅頭小字情歌,飾以綠、紅兩種色彩,外塗光油,繫上五色絲線連結。也有男青年精心製作扁擔、鋤柄、木刀鞘之類工具,並在其上雕刻精美的圖案和一首首情歌相送情人作定情信物的。
酒歌長:土瑤青年結婚時不拜堂,無八音,只辦喜酒。男家在新娘過門的頭天夜裡設筵,請六客房(新郎的親朋賓客)飲宴。客人入席酒過三巡,便唱歌互相敬酒,邊吃邊唱,不休不歇,總不離席,睏倦了只趴在桌邊小憩,醒來後又投入唱和吃。筵席亦長設不撤,只調換熱酒菜。第二天送新娘過門的親家客(新娘的親朋賓客)隊伍臨門,即參加長飲,直至第三天上午客人辭去。宴間,姑娘和小夥子會入席佐酒助興。姑娘陪男客,小夥子陪女客。密密圍坐,互喝交杯酒,有時佐酒者會有意以大塊肥豬肉敬客,客人如不領情,他們則先自食一小口,將餘下的一大半強行喂入客人嘴裡。男女青年入席陪酒,使氣氛活躍。
Ⅱ 端午節的習俗和故事有那些
2. 關於端午節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 在江淮地區, 家家懸鍾馗像, 用以鎮宅驅邪。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 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趕迫拯救, 是為尤舟競渡之起源, 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 盛行於吳,越、楚。
台灣開始有尤舟競渡是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 由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均舉行尤舟競賽, 香港有競渡之舉,近英國人亦仿效我國人作法, 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據近代著名的愛國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說:「端午節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妃的節日, 而賽龍舟便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性節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圖騰社會的水鄉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蟲、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脅,為了抵禦這些天災, 他們尊奉想像中的具有威力的龍作為自己的祖先兼保護神(即圖騰), 並把船建造成龍形、 畫上龍紋, 每年端午舉行競渡。以表示對龍的尊敬,也說明自己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塗於頭額。耳鼻,手足心。 並灑牆壁問, 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為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時左右, 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藏有硃砂。 雄黃。香葯, 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Ⅲ 現在的廣西賀州市有一個(信都)鎮的名字歷史源自那裡
素有「桂東第一鎮」、「桂東南大門」之美譽的信都鎮位於廣西賀州市南部。 據歷史記載:西漢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封陽縣。 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廢封陽縣為鄉,始稱信都鄉。這是最初信都的定名。 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信都鄉為信都廳。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信都廳為信都縣。 1951年,信都縣並入賀縣後設立信都鎮。 如今,信都鎮隸屬廣西賀州市八步區。
Ⅳ 端午節廣西都有哪些習俗
廣西端午節習俗大觀
過端午節,這一習俗在我國已經延續了2000多年。每到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按其傳統的風俗過節,廣西人也不例外。廣西人過端午時,為紀念屈原而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備牲醴等;而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則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體現在掛艾葉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葯浴、泡飲草葯酒和雄黃酒上
賽龍舟
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習俗,賽龍舟由來已久。民間傳說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於是每年農歷五月五日便劃龍舟以示紀念,並借劃龍舟驅散江中的魚,以免魚兒吃掉屈原的遺體。如今,賽龍舟已成為一項大眾化的傳統競技運動,每年端午,廣西的各地都有賽龍舟的活動,屆時江邊河畔,人山人海、熱鬧無比。
其龍舟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旁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頗具表演色彩。另一種就是競賽用的小龍舟。比賽時,小龍舟繞著大龍舟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和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沉,而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
南寧市的賽龍舟活動自解放後至今一直在邕江舉行,今年第一次移師南湖公園,賽程以南湖大橋為起點,碧湖路為終點,全長600米。6月20日,51支男女船隊在此角逐。
吃粽子
端午節,廣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習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講究。在南寧生活了7年多的陳大媽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訴記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戶戶都煮糯米飯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嘗外,還要將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們為了防止魚將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進江里,後來漸漸用方便簡單的粽葉包米代替竹筒。廣西人包粽子,也沿襲了這一習俗。
掛艾葉菖蒲、泡飲草葯
酒往年端午,記者家住的院子里,樓上樓下都有不少人將菖蒲、艾葉、蒜頭、龍船花等中草葯葉紮成一束,掛在門邊。一問才知道這也是廣西人過端午的傳統習俗之一,除此之外,一些人家還將這些中草葯泡酒飲用。
草葯浴
家住南寧市城北區南鐵機務段的韋家昌是老南寧了,他說小時候一到端午,母親就會到菜市買回一把一把的中草葯回來熬水後給自己洗澡,說是洗了之後就不會生瘡長痱子。現在自己有了孩子,就每年給孩子洗。韋先生說,這種端午「草葯浴」在廣西流傳已久,不但是南寧,很多地方都有這種習俗。
端午節故事與傳說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有些人都將它視為是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這一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據文獻上的記載,以及歷代相傳流行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後來的後來,端午節的意義起了變化。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將這個一直流傳的端午原意給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紀念屈原的劃龍船及包粽子等習俗,聯繫到他的身上。
現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記得端午節和屈原有關,而其實一些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於屈原的故事也沒有多大的印象了。他們知道的是,這是吃粽子的節日,如此而已。
關於端午節賽龍舟,其實現在不是端午節的到來賽龍舟的比賽項目也是處處有。從驅邪避疫,到紀念屈原,端午節的意義起了很大的變化。
這個節日的原意,在年復一年的社會變遷中漸漸的受到「 蠶食」。
今天,這個節日變成了一個中國人美食的節日。從舊有的角黍,粽子製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包粽。許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點在粽子中。
其實,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賽龍舟。關於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於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後,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現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誌中,共有227種方誌有龍舟競渡的記載。
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這些都讓人聯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國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帶的華族,都還會舉辦龍舟競渡,提倡端午龍舟賽。
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Ⅳ 信都鎮的歷史文化
信都人民一向都有著勤勞朴實的美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信都有幾個大型的年節習俗,如大年初二開始的舞獅舞龍,端午節的賽龍舟,七月初七的飲銀河水,中秋節,冬至吃咕嚕糍等,最為有名的是每年五月初六的信都龍舟大賽。此龍舟賽,是信都鎮傳統的民間活動,自乾隆嘉慶年間流傳至今。每年的五月初五下午五點到六點,信都的群眾都會到河提接「龍船親」,到了農歷五月初六日,信都及毗鄰的仁義、鋪門、靈峰等鄉鎮的群眾,會自發到信都鎮河段的賀江河面上參加民間龍舟競賽活動,年復一年,從未間斷。信都靠近河邊的村寨創制龍舟泛舟劃游。龍舟的長度大約20米,20座,每座2人,一隻龍舟可以坐20到30人,龍舟兩旁畫有魚、蝦、蟹等圖案,船頭裝上龍頭,船尾裝上形似龍尾的木舵。劃船時,船頭擊鼓,中間打鑼,船尾掌舵,隨著鼓聲的節奏,水手大力劃槳,你追我趕,場面猶為壯觀。因為有些龍舟水路較遠,當天在信都比賽後返回去比較困難,所以信都兩岸的村莊就把比較遠的龍舟和人留宿,第二天吃飽飯後再回去,一來二往,相互之間加深了感情,此習俗一直延續至到今天,當地人稱之為「龍船親」。曾有詩人作對贊頌信都當地的賽龍舟習俗:
渡水競龍舟旌旗雲動人若海
南疆歌舞日鑼鼓喧天聲如雷
Ⅵ 廣西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發展歷史是什麼
http://ke..com/view/4781365.html
第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1982年4月21日至27日在南寧市舉行。參加運動會的有南寧、柳州、桂林3市和南寧、柳州、桂林、百色、河池、欽州6地區共10個少數民族的運動員204人(男137人,女67人),其中壯族89人、瑤族25人、苗族22人、侗族29人、彝族6人、仡佬族1人、京族15人、仫佬族4人、朝鮮族1人、回族12人。 運動會表演項目39個:打扁擔(分南寧市、南寧地區、河池地區)、打磨秋、打銅鼓、跳蘆笙、蘆笙舞、蘆笙踩堂、跳台、跳卡洛、跳斑鳩、跳竹杠、推竹杠、打雞毛球、高空舞獅、踩高蹺賽跑、踩高蹺負重跑、爬坡竿、單人綉球、投綉球(分百色地區、南寧市)、打陀螺(分欽州地區、河池地區)打手毽(分桂林地區、南寧市)頂壇、頂棍、推杠、鬥牛、搶花炮、促鴨、拉鼓、猴鼓、鳳凰護蛋、匏勁龍、牙力表演、力抱重缸、騎馬術、射弩、摔跤(分柳州市、桂林市)苗棍、三叉、響叉和武術(包括象步虎拳、拳術、雙劍、雙刀、刀術、對打、三節棍)。 第二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1983年1月9日至12日在百色舉行,參加運動會的有南寧、桂林、柳州3市和南寧、桂林、柳州、梧州、玉林、欽州、河池、百色8地區共11個民族的運動員和教練員296人(男186人,女110人),其中壯族129人,瑤族60人,苗族40人,侗族15人,毛南族2人,仫佬族2人,仡佬族1人,彝族6人,京族17人,回族6人,漢族18人。 經評定,南寧地區的壯族打扁擔,百色地區的壯族投綉球、壯族打礱、壯族女獅、壯族高空舞獅、瑤族打銅鼓、彝族打磨秋、,欽州地區的京族跳竹杠,河池地區的壯族板凳龍,桂林地區的瑤族推竹杠,柳州地區的苗族拉鼓、侗族搶花炮等12個項目獲一等獎,52人獲個人一等獎。 第三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1984年12月21日至26日在河池舉行。參加運動會的有南寧、柳州、桂林、梧州4市和南寧、柳州、桂林、梧州、河池、百色、欽州7地區共11個民族的運動員和教練員365人(男260人,女105人),其中壯族190人、瑤族73人、苗族23人、侗族24人、毛南族4人、仫佬族11人、水族3人、彝族5人、京族3人、回族1人、漢族19人(註:桂林市有9人未報民族成分)。 運動會設競賽項目4個,表演項目33個。競賽項目是搶花炮、投綉球、頂竹杠和大象拔河。表演項目有單獅、女獅、高空舞獅、跳蘆笙、蘆笙踩堂、蘆笙長鼓舞、羊角舞、跳八仙(片斷)、蜂鼓、黃泥鼓、打扁擔、打磨秋、打銅鼓、打手毽、毽球、同頂、混合同頂、匏勁龍、木頭獅、關刀舞、劍皇舞、芭芒燕、桌術、射弩、打棍、白手雙刀棍、板凳龍、打旗功、打榔、鬥牛、拉鼓、同填和武術(包括猴拳、拳術、拳術連環反掛、單人棍、雙人棍、雙刀、雙刀對打、單劍)等。 競賽項目,柳州市獲搶花炮冠軍,百色地區獲投綉球團體第一名,河池地區獲大象拔河團體第一名。百色地區曾松、龍鳳美分別獲投綉球男、女個人第一名。頂竹杠男子各級別個人第一名獲得者:55公斤級以下為百色地區羅俊友,56~69公斤級為百色地區黃祖全,70公斤級以上級為欽州地區黃志華;女子各級別個人第一名獲得者:50公斤級以下為梧州市任善香,51~65公斤級為南寧地區黃連梅,66公斤級以上級為梧州地區王永平。 經評比,百色地區的獅子上金山、打磨秋,柳州地區的打磨秋、蘆笙踩堂,河池地區的板凳龍、打銅鼓、射弩,南寧地區的打榔,梧州地區的單獅,桂林地區的打旗功等10個項目獲一等獎。 第四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1985年10月25日至29日在柳州地區融水苗族自治縣舉行。參加運動會的有南寧、柳州、桂林、梧州4市和南寧、柳州、桂林、梧州、玉林、河池、百色、欽州8地區共11個民族的運動員和教練員341人(男257人,女84人),其中壯族176人、瑤族58人、苗族17人、侗族23人、毛南族4人、仫佬族4人、水族1人、彝族10人、京族9人、土家族1人、漢族38人。 運動會設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競賽項目是搶花炮、投綉球、頂竹杠和大象拔河等4項。表演項目有16項:男子高空舞獅、男子獅子上金山、男子童獅、女子舞獅、女子蘆笙踩堂、男女磨子達、打磨秋、打扁擔(分河池地區、南寧地區)、打銅鼓、射弩、跳高台、板凳龍、同頂、同填、賽角格和武術(包括拳術、拳棍、象步虎掌)等。 競賽項目,柳州市獲搶花炮冠軍,百色地區獲投綉球團體和大象拔河團體第一名。百色地區陸偉業、李蘭花分別獲投綉球男、女個人第一名。頂竹杠男子各級別個人第一名獲得者:輕量級為百色地區莫建忠,中量級為百色地區黃祖全,重量級為柳州市覃桂利;女子各級別個人第一名獲得者:輕量級為玉林地區李蘭萍,中量級為桂林地區余石妹,重量級為梧州地區王永平。大象拔河各級別個人第一名獲得者:輕量級為百色地區王光明,中量級為柳州市梁輝珍。 表演項目中,百色地區的男子高空舞獅、男子童獅、打磨秋,河池地區的打扁擔、打銅鼓,柳州地區的女子蘆笙踩堂,南寧地區的打扁擔等被評為一等獎。 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由自治區民委、體委聯合主辦、南寧地區行署承辦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於1987年10月25日至30日在崇左縣舉行。 參加這屆運動會的運動員共358人(其中男244人,女114人)。運動員中有壯族247人,瑤族52人,苗族7人,侗族3人,仫佬族13人,毛南族6人,回族12人,京族28人,彝族4人,土家族1人,滿族4人。 運動會進行了搶花炮、射弩、投綉球、頂竹杠、大象拔河共5個項目的比賽,柳州市隊以全勝成績獲搶花炮冠軍,梧州地區隊獲大象拔河第一,南寧地區隊獲投綉球團體總分第一,河池地區藍愛文、藍海標分獲男、女射弩第一,頂竹杠男女輕量級第一名落玉林地區隊黃金光、藍海燕手,中量級男、女第一名分別由梧州、玉林地區的奉禮忠、李雪英獲得,重量級第一名由柳州地區隊陳忻、梧州地區隊王永平獲得。運動會還進行了具有悠久歷史,富於民族性、地方性、群眾性的高台梅花樁、舞獅、獅子過天橋、獅子上金山、花山壯拳、三人穿板鞋、螞蚱舞、跳竹杠、爬坡桿、武術等16個項目的表演。與此同時,還舉行了9省、自治區搶花炮邀請賽,雲南、河南、湖南、四川、貴州、廣東等省應邀派隊參賽。 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於198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欽州地區防城各族自治縣舉行。參加這屆運動會的共有489人(運動員404人),其中男357人,女132人,包括壯族301人,苗族36人,仫佬族1人,侗族3人,毛南族2人,京族5人,彝族2人,瑤族76人,蒙古族1人,回族12人,滿族3人,漢族46人。 運動員進行了搶花炮、射弩、投綉球、頂竹杠、大象拔河共5個項目的比賽,還有富有民族特色的女子單獅上金山、花山蔭手棍、跳嶺頭、舞翡翠鳥、盤王王旗兵、獅子過天橋、三人穿板鞋、打銅錢、花山壯家伏虎掌、蘆笙踩堂、雙獅上金山、打泥腳、打狗、花山八掛榔棍對練、舞麒麟、爬坡桿、王八護蛋、獅子長鼓舞、童獅、高腳球、舞獅等21個優秀項目的表演。柳州市、南寧地區和柳州地區隊依次獲得搶花炮比賽前三名。射弩男女團體前四名為河池地區、桂林市、南寧地區和百色地區獲得。投綉球團體第一名為桂林地區,第二名為百色地區,第三名為南寧市,第四名為梧州地區。大象拔河梧州地區獲第一,柳州市獲第二,南寧市獲第三,桂林地區獲第四,玉林地區獲第五,百色地區獲第六。 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由自治區民委、體委聯合主辦,桂林地區行署承辦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於1989年10月15日至20日在恭城縣舉行。 南寧、柳州、桂林、梧州4市,南寧、柳州、桂林、梧州、玉林、欽州、百色、河池8地區代表團共470人(運動員390人)參加了這屆運動會。其中壯族289人,瑤族97人,苗族30人,仫佬族2人,毛南族1人,京族2人,彝族2人,回族9人,滿足3人,布依族2人,漢族33人。 運動會進行了搶花炮、射弩、頂竹杠、大象拔河、投綉球、民族武術等6個項目的比賽。表演項目有富有民族特色的背簍球、踢沙球、打後紅棍、絞釣、飛爪球、打粑粑、打彈弓、蛙跳等新項目和獅子過天橋、打扁擔、高腳球、三人穿板鞋、蘆笙踩堂拉鼓、舞獅、瑤族長鼓舞、彝族打磨秋、童獅、女子單獅上金山、女子單雙獅上金山等19項。 柳州市、柳州地區、南寧地區依次獲搶花炮團體前3名。射弩男、女團體前5名分別是河池地區、桂林市、桂林地區、百色地區、南寧地區和桂林市、河池地區、桂林地區、百色地區、南寧地區獲得。大象拔河團體桂林第一,桂林地區第二,梧州地區第三,柳州市第四,玉林地區第五,南寧市第六。投綉球團體第一名百色地區、第二名桂林地區、第三名南寧地區、第四名南寧市、第五名梧州地區。頂竹杠男、女輕、中、重量級第一名分別由桂林市、梧州地區、柳州市和桂林地區、玉林地區、梧州地區獲得。 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1993年10月11日至14日,由自治區民委、體委聯合主辦,梧州地區行署承辦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富川瑤族自治縣舉行。 本屆運動會社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兩大類。競賽項目有搶花炮、射弩、投綉球、頂竹杠、三人穿板鞋競速、珍珠球、爬坡桿等7項。表演項目有童獅踩樁、女子南拳、夫妻舂碓、羊角舞等18項。 來自全區12個地、市的體育代表團共374名各族運動員參加了競賽和表演。比賽共決出金牌27枚,梧州地區代表團獲10枚,名列第一。桂林地區、梧州地區代表團獲「體育道德風尚獎」。 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由自治區民委、自治區體育總局聯合主辦、貴港市人民政府承辦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於1998年10月24日至28日在貴港市舉行。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是本世紀最後一次大型綜合性的民族體育盛會,是適逢自治區成立四十周年大慶前夕的一次民族團結盛會。全區14個地市(桂林地市合並派出一團、二團)和廣西民族學院共派出了16個體育代表團。還有一些地、市、縣組織了觀摩團,雲南省、貴州省有關部門領導和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北京市籌備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有關人員也前來觀摩本屆民運會。本屆民運會共接待四方賓客共1000多人。 10月24日開幕式隆重舉行。出席開幕式的領導有:自治區主席李兆焯、自治區黨委常委李紀恆、自治區人大副主任李振潛、自治區副主席孫瑜、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俞曙霞,自治區各有關廳局的負責人,各地、市和廣西民族學院的負責人和貴港市黨政軍的領導以及國家民委、雲南省、貴州省和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北京市籌備工作辦公室的有關領導共80多人。李兆焯同志宣布民運會開幕,孫瑜同志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致開幕詞,貴港市市長梁勝利同志致歡迎詞。開幕式由貴港市副市長韋廣雄同志主持。國家民委、國家體育總局和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及廣東、雲南、貴州、湖南、江蘇等省給大會發來了賀電。貴港市2000餘名各族群眾、武警官兵表演了富有濃郁特色、多姿多彩、氣勢宏大的大型團體操《荷城秋韻》。 28日晚,廣西第九屆民運會在貴港市燈光球場勝利閉幕。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楊基常、自治區副主席孫瑜、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陳震宇等領導出席了閉幕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楊基常致閉幕詞,自治區副主席孫瑜宣讀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廣西第十屆民運會2002年在桂林市舉辦的通知。閉幕式在團結奮進,2002年相會在桂林的優秀民族體育表演和五彩賓紛的節日焰火中結束。 民運會期間自治區民委、體育總局首次聯合表彰了全區民族體育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還舉辦了《廣西少數民族體育成就展》。貴港市還舉辦了規模宏大的』98貴港商品展銷暨經貿洽談會。商品展銷和項目合作資金總額達到21.33億元。 本屆民運會宗旨是:發展民族體育,增強民族體質,加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第十屆全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於2002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桂林市舉行。本屆運動會社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兩大類。競賽項目有花炮、珍珠球、射弩、陀螺、投綉球、毽球、龍舟、高腳馬、武術、三人板鞋10項。表演項目分綜合、競技、技巧三大類共27項。 來自全區15個地、市(含廣西民族學院)的體育代表團共3000多名各族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參加了競賽和表演。比賽共決出金牌29枚。柳州市隊奪得「花炮」冠軍,廣西民院、桂林市分別奪得第二、三名;男子珍珠、女子珍珠冠軍由南寧市統攬,廣西民院、南寧地區分別獲得第二、三名;男子毽球、女子毽球冠軍分別由梧州、南寧市奪得;男子、女子龍舟500米競速冠軍均由廣西民院奪得;男子、女子龍舟800米競速冠軍及男女混合500米、800米競速由桂林市包攬;男子陀螺團體、女子陀螺團體冠軍分別由河池地區、南寧地區各得1枚;男子陀螺個人、女子陀螺個人冠軍分別為彭克添(南地)、鄧廣鳳(南地)獲得;男、女子高腳馬100米冠軍分別由柳州市的劉雄、韋柳妹獲得;男、女子高腳馬200米冠軍分別由桂林市的周強和柳州市的鄒劉瓊獲得;男、女子高腳馬4×100米接力冠軍分別由桂林市的周強、吳偉陽、唐卓和柳州市的韋柳妹、鄒劉瓊、染小燕獲得;混合高腳馬4×100米接力冠軍由柳州市的鄒劉瓊、劉雄、陳海鳳、韋周高獲得;武術男、女子棍術冠軍分別由南寧市的劉懿翀和柳州市以思思獲得;男子刀術冠軍由桂林市的陸國軍奪得;武術女子刀術冠軍由南寧市的方雲奪得;武術男、女子南拳冠軍分別由貴港市的陳文富和柳州市的高婕奪得;男、女子對練冠軍分別由桂林市的何文明和南寧市的方雲奪得;高桿背簍投綉球男、女子團體全部由桂林市囊括;背簍投綉球男、女子集體冠軍分別由桂林市和河池市奪得;高桿投綉球男、女子團體冠軍全部由桂林市包攬;男、女子高桿投綉球個人冠軍是百色地區的黃文海和柳州市的李華秀奪得;男、女子三人板鞋冠軍分別由貴港市和柳州地區奪得。表演項目成績綜合類二等獎:擠油(桂林)、舞春牛(南寧市);三等獎:八音(貴港)、武龍(欽州)。競技類一等獎:埃達配(柳地)、竹連球(河地);二等獎:鬥牛(柳地)、僚球(河地);三等獎:馬革球(河地)、壯族月牙刀(民院)、螞拐武術(民院)、銅鼓的遐想(民院)。技巧類一等獎:舞龍(桂林)、金山群獅雄風(百地);二等獎:女單獅上金山(百地)、壯族會鼓(南地)、獅子過天橋(百地)、刀尖獅技(百地);三等獎:打陽台(河地)、樓台獅藝(百地)、高蹺搶龍珠(民院)、竹杠舞(防港)、高樁獅技(百地)。射弩男、女子個人、全能、混合、團體賽冠軍是桂林市的王國強、朱繼華、白行通、謝麗、白英、莫宇璇。 本屆運動會產生金、銀、銅牌各47枚;表演項目第一名4個、第二名8個、第三名11個。有12個地市(含廣西民族學院)獲集體「體育道德風尚獎」。 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第十一屆全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於2006年11月21日至26日在河池市舉行。 自治區人大副主任潘琦、自治區副主席孫瑜等與區直單位及河池市四家班子的領導出席了開幕式。楊才壽市長主持,孫瑜副主席代表政府致詞,潘琦副主任宣布開幕。國家民委、國家體育總局發來了賀信。在開幕式上,2000多名各族幹部、群眾、武警戰士和大中學生冒著大雨、頂著寒風,進行了兩個小時的《民族之光》大型文體表演,他們以飽滿、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博得了現場3000多嘉賓和各族觀眾的熱烈掌聲。來自全區14個市、廣西民族大學的15個代表團的各族運動員共1400多人參加搶花炮、珍珠球、射弩、打陀螺、投綉球、毽球、高腳竟速、板鞋竟速、劃龍舟、武術等10個比賽項目和8個表演項目的比賽,除龍舟賽場設在宜州市外,其餘項目全部在河池市進行,共設金牌210多枚。這是廣西歷屆民族體育運動會中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體育盛會。整個賽事進行了6天。 南寧、柳州、桂林、梧州、北海、欽州、貴港、玉林、來賓、防城港、賀州、百色、崇左、河池、廣西民族大學等15個代表團榮獲體育道德風尚獎先進集體;花炮、珍珠球、陀螺、射弩、投綉球、毽球、龍舟、高腳競速、板鞋競速、武術等競賽項目184名運動員榮獲體育道德風尚獎先進個人;27名表演項目運動員榮獲體育道德風尚獎先進個人。 期間組織了全區民族體育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玉林市人民政府從河池市手中接過了會旗,將承辦第十二屆廣西民族體育運動會,為本屆民族體育運動會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第十二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第十二屆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於2010年11月18日至23日在玉林市舉辦。這是廣西歷屆民族體育運動會中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一次體育盛會。 來自全區14個地市和廣西民族大學組成的15個少數民族體育代表隊近千名運動員匯聚玉林展開較量,展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魅力。同時,本屆運動會還將為廣西參加2011年舉行的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做好人才選拔和練兵准備。 本屆運動會設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兩大類。競賽項目有搶花炮、珍珠球、毽球、龍舟、射弩、打陀螺、高腳馬、武術、拋綉球、板鞋競速等10項,極具民族傳統體育特色。其中,搶花炮和珍珠球是廣西民族體育運動的傳統強項,在歷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屢創佳績。
Ⅶ 廣西賀州特產是什麼…
廣西賀州特產有富川臍橙 、黃姚豆豉 、信都三黃雞 、昭平銀杉茶 、信都紅瓜子等。
1、富川臍橙
富川臍橙品質極桂,以其色澤鮮艷,肉質脆嫩、風味濃郁、無核、化渣而著名。曾在2001年泰國國際農牧業科技成果暨產品推廣博覽會上獲優秀產品金獎,同年中國綠色食品中心批准使用綠色食品標志;2004年創建全國無公害水果生產示範基地縣。
2、黃姚豆豉
黃姚豆豉,因產於黃姚鎮而得名,古"昭平三寶"之一。選用黃姚鎮特有的黑豆、仙井泉水和土著人古老獨特的手工藝精製而成,產品顆粒均勻,烏黑發亮,豉香郁馨,隔壁聞香,無任何化學成分,屬純天然調味佳品。
3、信都三黃雞
信都三黃雞其因毛黃、嘴黃、腳黃而名之。主銷廣東、海南、港澳,異乎暢銷。三黃雞個體適中,體型緊湊,骨細肉嫩,肌肉結實,味美可口,香而不膩。
4、昭平銀杉茶
昭平銀杉茶產於廣西昭平縣。銀杉採用優質茶樹的一芽一葉為原料。挖掘茗明、清炒茶秘訣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獨特方法精製而成,茶葉外形微扁、披毫隱綠,湯色嫩綠明亮,清香濃郁,滋味純爽,葉底綠亮、肥嫩露芽。銀杉茶色、香、味、形具佳,具有名茶風格。
5、信都紅瓜子
信都紅瓜子亦稱「八步紅瓜子」、「賀州紅瓜子」,在賀州栽培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賀州市傳統出口產品之一。信都紅瓜子亦稱「八步紅瓜子」、「賀州紅瓜子」,在賀州栽培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賀州市傳統出口產品之一。
Ⅷ 信都鎮位於廣西賀州哪個位置
本人是信都人,信都在賀州市南部,周邊的鎮是南仁義(挨梧州市蒼梧縣沙頭鎮)、鋪門,北埠頭,東靈峰(廣東懷集),東南 廣東封開縣南豐鎮。
地圖地址:http://map..com/?newmap=1&ie=utf-8&s=s%26wd%3D%E4%BF%A1%E9%83%BD%E9%95%87
信都鎮位於廣西賀州市南部,總面積237平方公里,歷史悠久。據記載,西漢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封陽縣;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廢縣為鄉,稱信都鄉;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鄉為廳;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廳為縣;1951年,信都縣並入賀縣後設立信都鎮,今信都鎮隸屬廣西賀州市。
Ⅸ 賀州信都鎮賽龍舟
沒有比
Ⅹ 賀州有哪些特色的藝術表演請用幾句話來介紹。
賀州當地特色 賀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除了春節是大家共同的節日外,在賀州各地,民間中還盛行著五花八門的帶有濃郁民族風味的民俗節慶。 富川鬧元宵 正月十九大廟山廟會 鍾山正月二十五吃節 ,黃田二月二,昭平五月十三藝術節,浮山炮期、廟會、歌圩,信都賽龍舟,還有令人回味無窮的賀州美食。然後再寫一句總結的話。因為我不在賀州,網上找了一些習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