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定位中學歷史教學論的學科屬性

如何定位中學歷史教學論的學科屬性

發布時間:2022-06-23 17:36:42

Ⅰ 初中歷史教學法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

《中學歷史教學法》是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於友西。
中學歷史教學法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適合作為高等師范院校歷史教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教材。也適合中學歷史教師閱讀參考。

Ⅱ 高中歷史如何進行學科素養教學

培養高中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途徑和方法    
1.以本為本,扎實掌握和熟練運用教材基礎知識。目前高中歷史教材雖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作為教學的第一手材料、學生獲取知識的直接來源,素材形式多樣,信息量較大。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首先要緊扣課本,用好課本,扎實落實基礎知識,布點連線,縱貫橫聯,立體構建起充實豐滿、有血有肉的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達到對基本歷史知識扎實掌握和熟練運用的目的。    
2.課堂教學是平台。課堂教學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基本平台。這就要求課堂教學優化結構,整合各種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尤其要將傳統的知識傳授變為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針對性地實施教學,自覺地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素養,包括基本知識傳授、學科思維、觀點、方法與能力的培養。    
3.過程與方法是關鍵。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過程與方法是關鍵,這也是目前高考考查的重點目標。對老師而言,即怎樣實施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這就要求老師有科學的計劃、引領、點撥。對學生而言,即重在體驗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的過程,掌握科學方法,總結一般性規律。    
4.強化訓練是途徑。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主要通過練習實現,既包括課堂練習,又包括課外練習。在課堂練習中,老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通過講授、談話、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討論、辯論、題目檢測等形式開展。課外練習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通過學生開展閱讀、調查、撰寫歷史小論文等形式的活動實施。這就要求師生共同搜集資料,進行科學整合,針對性地、科學地設計為不同形式的題目強化訓練,實現對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    
5.及時反饋,科學評價是動力。課堂及課外的練習都要求老師及時反饋、科學評價。只有這樣,老師才能把握實施過程的推進和目標的變化,也才能不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成就感,從而穩步推進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的有效開展。   
6.有效發揮老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是一項極其艱難復雜的工作,主題是學生的提高,主導整個過程的是老師。學生在思維、方法、能力諸方面尚有欠缺,這就要求老師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

Ⅲ 如何提高中學歷史教師的學科素養

1.知識要淵博:要具備足量的學科專業知識和綜合的科學文化知識
首先,作為一個歷史教師首先要有足量而精深的歷史通史知識,起碼要具備比中學教材更高深和廣博的知識,這也應當是成為一個中學歷史教師的底線。
其次,在當前社會多元化影響下,學科的多元化趨勢日漸加強,這就要求中學歷史課教師,除了具備豐厚的專業知識外,還得具備相當綜合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深與廣博相結合的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上述三個層面的知識相互支撐,相互滲透,有機整合,才能保證學科教學的科學性、藝術性和有效性。另外,作為歷史教師,在當今時代,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不能只局限於教材,還得不斷學習,能夠追蹤歷史發展的動態,不斷更新和發展自己的知識結構。
2.教學是能手:要具備嫻熟的專業教學技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課堂主渠道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有效備課、講解分析、啟發提問、組織學習活動、引導提升、電化教學等專業教學技能。
另外,傳統的歷史教學,重在「傳道、授業、解惑」,即繼承人類歷史過程中的知識客體。但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要改變舊的歷史教育觀點,要把重點放在「積能」和育人上。歷史教育不僅要客觀地再現歷史的本來面目,理清錯綜復雜的歷史現象,更重要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法國著名教育家弗雷內說過:「提供知識並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獲得探索方針,培養思維能力,具有創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教育技能素質,才能制出精良的精神宴席,便飯也好,要富於營養而易於消化。
3.理念要前沿:要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素養
教學是一門科學,不能憑教師主觀意識或行政命令實施課堂教學。教師的備課、上課、教學設計等都應該符合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符合學科知識的特點,所以,要想教學科學、有效,教師就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基礎教育理論、學科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讓教育理論成為教學改革的有效支撐,同時,教師也要結合理論反思實踐,結合實踐研究理論,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增強對教育工作的理性解讀能力和變革能力。
4.信息能整合: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
掌握現代化教學技術將成為教師職業素質的重要一環。教師的信息素養也成為歷史教師整體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教師的信息素養,應該有以下幾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層,是教師的信息品質,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觀念、信息覺悟、信息道德等。第二層,是教師的信息知識,主要是指教師的知識面及擁有信息的總量與質量的素質狀況。第三層,是教師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教師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最佳篩選和利用信息以及創新信息等能力。
二、關於歷史教師學科專業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水平確實不容樂觀,亟待提高。在教學中有以下幾個常見、普遍的現象能夠反映出這一點:
1.歷史教師專業知識積累不足。
雖然大部分歷史教師在高等學院受過歷史專業教育,滿足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專業方面的底線,符合初中歷史教學的入門條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很多教師的專業知識沒有增加和更新,反而是在減退。有些歷史教師,尤其是新教師或非專業教師,對所教內容了解熟悉的不夠足量。
2.重視教學技能的提高,忽視知識的提高和更新。
我覺得從課改開始實施後,幾年來,歷史教師的素質應該說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我認為在教學技能方面提高,可能要好於在專業知識方面的提高。很長一段時間來,關於專業知識提高的問題沒有被提到一個必要的高度。很多教師熱衷於「術」的研究和實踐,看書學習也是首選提高教學技能、提高教學成績方面的書籍,聽報告也是希望聽到切實可操作的做法,「你就告訴我怎麼做」,不善於研究「道」,在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方面太過於功利了。
3.重視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研究,忽視對知識的把握和研究。
我們很多教師可能要教的內容還沒有搞懂,就先去設計教學過程了,先想什麼樣的教法、什麼模式,重視怎麼讓學生記住,怎麼考好。這實際上就本末倒置了。我覺得如果先把這個教學內容在知識和認識上搞得圓融無礙了,然後再想怎麼教,就可能想出很多非常精彩的教法來,課堂教學也就真正有效了。
4.教教材而不是教歷史。
教師大多是為了考試成績而教,努力達成眼前的功利性的目標,忽視課程本身的目標,目標中有的是知識,有的是效果,而忽視育人目標。忽視了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這其實是反映出教師對歷史教育理解的偏頗。
三、關於提高歷史教師學科專業素養方法和策略
1.讀書學習
我們歷史學科提高專業素養的途徑,讀書是最關鍵的,這也是學科特點所決定的。教師要讀歷史通史知識方面的書籍,也要讀一些歷史學術研究和動態方面的書,還要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假期開始,我計劃組織開展青年教師的讀書學習活動。向教師推薦書目,平時通過博客上傳和交流讀書摘要和學習心得,定期進行讀書報告會的交流研討,達到智慧共享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2.抓好集體備課
以後要通過落實全冊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等,幫助教師准確解讀課標,正確構建知識,全面掌握教材,夯實教學基本功。
3.活動推動
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備課活動、說課活動、研討課活動,推動教師自主提高學科專業素養。另外,還要重點開展對青年教師的培訓,為年輕教師的成長成才搭建平台,盡快提升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水平。
4.同伴互助
一方面,讓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分小組或結對進行教研和學習,進行共同實踐研究和提高。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優秀教師的引領作用,請他們給歷史老師們開講座,上示範課,指導評點年輕教師,提高全體老師的專業素養。

Ⅳ 對初中歷史課堂如何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幾點思考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首先豐富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積累,再來一點點從思維層面上、認知層面上對於學生加以引導,逐漸構建學生的學科素養,讓學生對於這門課程的掌握程度更充分,學到的內容更加豐富立體。
一、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
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很有必要,這是學生學科素養能夠一點點形成的根基。對於歷史知識的學習來說,教師要在教學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慢慢構建學生自身的知識網路及體系,要讓學生對於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的掌握更充分。歷史知識間的關聯性體現的較為明顯,教師為了讓學生學得更輕松,不妨在學習方法和技能上加強滲透。比如,可以有意識的構建理論知識聯系的橋梁,可以以時間為軸線串聯同一時期內發生的歷史事件,方便學生理解記憶。教師還可以嘗試將那些存在內在聯系的歷史知識進行綜合教學,這也是夯實學生學科基礎,讓學生知識的體系化更強的一種方法。
比如「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這一節當中,教材的定位是處於封建社會解體過程當中的歐洲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主要是新型的資產階級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與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在其的指引下,歐洲人開始向外進行探索擴張,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的殖民掠奪使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可以說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對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以及世界的近代史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要能夠有效的構建這段歷史發展演進進程中的內在聯系,讓學生保持清晰的思路認識這個歷史階段的一些典型事件,從而加強學生對於這一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
二、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
隨著學生知識積累的不斷豐富,學生會慢慢自主展開對於很多問題的思考與分析,會逐漸形成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眼光。這其實是學生思辨能力形成的一種徵兆,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但是,仍然有一些問題值得教師留意。學生在對於歷史的認識不夠充分前,很容易在一些問題的理解上有失偏頗,會片面的或者偏執的認識一些事物,形成對於問題的過激或者不當看法。這時教師一定要多留意,並且給予指導點撥,讓學生以正確的思路和方向來理解與看待問題。
歷史課程的教學必然會和愛國主義情懷相聯系,這在很多課程的實施中都有所體現。但是,我們經常會看到,在教師不當乃至過度的引導下,學生愛國主義熱情泛濫,甚至失去了理智的認識與判斷事物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加以警惕。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辯證的看待我們民族經歷的這些歷史進程,理性愛國,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念。比如中國與蘇聯都是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蘇聯失敗了,中國卻成功了,這是為什麼?可以引導學生從我國有別於蘇聯,我國立足於本國的國情,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進而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引導學生進行史料分析的時候,要通過歷史知識,運用歷史思維貫串歷史線索,最終學以致用,能通過歷史的學習正確的看待當今的現象與事物,在這樣的基礎上理性愛國,形成正確的民族情懷。
三、加強思辨能力的培養
加強對於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鍛煉,這是基於歷史課程的一種非常值得培養的學科素養,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充分關注的問題。隨著學生知識積累的不斷豐富,教師要逐漸將關注點放在學生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上,讓學生具備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技能,可以對於一些典型歷史事件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教師還可以列舉一些有一定開放程度的問題在課堂上和大家分析討論,這也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方法路徑。
教師首先要從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著手,讓學生擺脫對於教師的依賴,以自主學習作為依託來獲取知識,這樣的背景下學生更容易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同時,要讓學生養成勤於動筆的習慣,將自己的見解、觀點記錄下來,以便能夠在以後的學習、閱讀當中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鏈條,並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實現學科內的遷移。只有養成了這些習慣與技能,學生才能夠利用相關的歷史知識去評價歷史事件、揭示歷史現象、分析歷史的發展脈絡並最終形成歷史思維能力。

Ⅳ 如何實現高中歷史教學論從史區,史論結合

做為一名優秀的高中歷史教師,我認為最重要的要具備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如何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才能讓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表面化,更加體現教學的實質,還原歷史原貌,也更能提高學生的真正素質和能力,體現素質教育。我認為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不斷提高中學教育教學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史論結合」的能力
做為歷史學科教學工作者,要提高對史論結合重要性的認識,並把這一思想在平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傳授給學生,歷史教學方法是豐富多樣的,除了對學生進行教材教學之外,教會讓學生熟練的運用史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掌握的原始史料越多,對史事的理解力就越強,也更容易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新穎的觀點和獨到的見解,反之「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知識狹窄、淺薄,常使學生的視野受到限制,把目光只是停留在課本、課堂教學上,那麼,學生的綜合歷史知識就很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不會得到提高。
而教學者不僅要豐富的歷史知識,還需要有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歷史資料的運用,全面地、嫻熟的掌握、各種不同的史料,並且把這種理念、方法融入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就必須對歷史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對「歷史」這一概念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就無從談起。從而使整個中學教學質效難以提高。對於「史論結合」,教學大綱有明確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落實得如何,反映了對教學大綱的貫徹程度,實際上也關繫到對學生的能力培養,關繫到素質教育的成敗。對考試而言,既然考試說明對此也有明確的要求,那麼對史論結合問題落實的狀況,就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科能力。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就必須在研究教學大綱與考試說明要求的基礎上,拓寬、挖掘教材內容,並採取科學的 教學方法,把具體史料的學習與歷史理論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果,落實能力培養。要學會區分史料和史實。史料不等於史實。史實是指對史料進行考證、鑒別後,提煉出來的客觀事實。要懂得鑒別史料的基本方法。一些史料有很強的主觀性。引用時要考慮其時間、背景和作者(立場、動機、傾向)等因素,剝離史料中的主觀因素。此外,史料可分為一手資料和轉手資料;原始史料和非原始史料;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口碑資料、實物資料和遺址遺跡;等等。史料形式不同,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不一樣,其證據力也有所不同。要學會區分史實和結論。史實是經過考證的,毋庸置疑。結論是思辨的結果,見仁見智。不要把如名人的結論、偉人的結論作史實。在史料不足的情況下,提出初步的假設,或者提出進一步尋找史料的方案。懂得隨著新史料的出現,結論往往會發生重大變化。即使是面對相同的史料或史實,不同素養的人、不同立場的人、不同史觀的人、不同時代的人得出的結論差異很大,甚至尖銳對立。
二、還歷史本來的面目,從歷史真相中得出與之相關的理論(要認識到只是相對的真實性)
中學歷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重史輕論,理論分析不到位,是目前中學歷史教學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什麼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為了證明教師所言甚確、知識淵博,還是為了註解教科書?都不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最根本的方法,其目的應在於啟迪學生的思維。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探究,而非灌輸。如果是灌輸,無需呈現史料,更無需費力進行史論結合。既是探究,則必須有探究的空間,有討論的餘地,有真理與錯誤的交鋒。必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去分析研究歷史材料,自覺地、經常地和有針對性地通過歷史表面現象去發掘歷史的真相,注重理論分析,使史論有機結合,且以理論統帥教學。對具體歷史知識的教學同樣要注重理論分析。史論脫節,是中學歷史教學最常見、也是最實質性的問題。從表面上看,學生對有關題目作答時既有史也有論,尤其對高中生而言,結合政治學科背背理論條文是沒有多大困難的。但是,學生對某些理論條文往往是死記硬背,而對其精神實質不甚了解。在答題中,真正需要這些理論時,他們往往只能從做題的操作方法上加以利用,而不是從思維方法上進行使用,更談不上運用這些理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當然,在史論結合中,最重要的是要用廣為接受的理論來解釋歷史。每種史學理論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和弊端,因而也各有自己的適用范圍。歷史是一門史證的科學,此種說法誠然不錯。但僅僅局限於此,就遠為不夠。眾所周知,歷史既指過去發生的事情,又指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復原與解釋。因此,歷史同時又是一門解釋的科學。史料需要考證,史實需要解釋。而考證和解釋就必須憑借方法,依據邏輯。
在處理材料時,教師不可不作鑒別,不能依據孤證的方法,亦不能進行簡單材料、結論的堆砌。史料浩如煙海,學者盡平生所能都力所不逮,何況我們面對的是未諳世事的中學生?而且,歷史事件復雜異常,僅僅列舉其單方面的史料,從而造成片面的印象,不啻於用史實來撒謊。教師應精心選擇有價值、有意義的史料,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過程中,鍛煉學生豐富的想像和嚴密的邏輯。「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方法體系,而非具體方法,絕非一節課所能完成。在教學設計中,很多老師愛將教學目標定位於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卻有意無意的迴避、忽視這個問題,從而使這一教學目標成為空談。
三、在教學中要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必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及豐富史料知識
中學歷史教師,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史料,才能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時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不斷學習歷史學科的知識,是為了掌握歷史專業的基本知識,提高歷史教學的專業水平,培養教師具有從事歷史教學的素養和能力,以便更好的完成中學歷史教學工作。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熟練運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就必須有廣博的史料知識,並有駕馭史料知識的能力。結合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做到有的放矢。
就以隆德縣中學初中和高中兩個年級從2010年到2011年兩年時間的問卷調查來分析學生獲得史料知識的途徑,來說明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Ⅵ 名詞解釋: 中學歷史課程中學歷史教學論

中學歷史課程,中學生(初中生)在國中時代所有學習歷史的課程內容
中學歷史教學論,指針對(中學老師)如何加強中學歷史教學的方法論述

Ⅶ 歷史必修科目教學如何定位

江蘇省大港中學 鄧衛忠距離2009年江蘇省必修科目學業水平正式測試還有27天,由束老牽頭組織的這次丹徒區高二歷史必修科目教研活動,既及時,又有意義,更有實效性。眾所周知,各學校抓學業水平測試就集中在年後的兩個月,給我們歷史教師復習備考的有效時間非常短,所以要想提高歷史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必須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教學效率。歷史學業水平測試涉及到三本必修歷史教材,個人認為人民版歷史新教材編寫得不夠緊湊,知識點重復現象較多,因此復習時讓學生鑽進教材,以人民版教材來引領歷史復習,顯然是錯誤的選擇。目前時間緊,任務重,若想有效提高歷史學業水平成績,必須學會取捨,考試說明不用掌握的堅決不講,對考試說明要求掌握的知識點,教師教學也要學會定位,講多少,講到什麼程度,這里也要研究,束老布置由我來拋一塊磚,談談歷史知識點教學中如何把握難易,我也希望我下面的發言能引起大家共鳴,並產生熱烈討論,進而形成統一認識迅速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第一,我來談談教材和考試說明使用。新課程改革以來,教材觀由「教教材」逐步過渡到「用教材教」,一標多本使得我們可使用的教材多樣化,人民版歷史教材只是眾多教材中的一種,即便是高考,教師也不能死扣教材,何況目前我們面對的只是小高考,所以更應正確使用教材。我個人認為,在小高考歷史復習中,教師要善於整合知識,依據考試說明,把人民版和人教版兩種歷史教材都涉及到的知識點作為考試復習的重點,如果只是其中一個版本寫到的知識點,尤其是死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大膽地舍棄,完全不用講給學生。例如,人民版必修二冶金技術的發展,講到西漢漢武帝時,創立了鐵業官營制度,另外還提到漢朝用煤作燃料冶鐵,但人教版則沒有這兩個知識點,那教師在課堂上完全不用講,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同時還可以強化重點。但若是兩種版本都涉及到的重要概念,則要作為重點講,如宋朝的市,兩種版本不僅詳細介紹了宋朝市的特點,另外還比較了宋朝市與宋以前市的區別,教師應敏銳地捕捉到這一信息,把這一知識點作為重點講解,甚至延伸到講解宋朝市與前代相比變化的原因,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就這一知識點從不同角度編寫題目給學生練習,強化學生的認識。在有限的時間里,讓理科班學生翻看厚厚的教材,既沒有必要,效率也低,我認為教師要學會依據考試說明編一本簡明教材,作為學生復習備考的主要學習工具。其實這個工作各個學校都可能做過了,有的地方把簡明教材稱為復習提綱,不管稱呼什麼,但簡化原教材這個工作必須要做。第二,我結合必修一《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以及必修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兩個專題談談歷史教學如何定位?知識點講解難易如何把握?准確定位必須要弄清測試說明中的測試能力要求,「了解」、「理解」是測試要求中經常出現的行為動詞,大約佔95%。「了解」表達的是要學生知道相關歷史知識,能力要求側重於識記,且不必擴展原知識點,而「理解」則不僅要求學生識記相關歷史知識,且能敘述和闡述歷史事物,有個人的認識。例如「了解雅爾塔體制」,只要讓學生知道是美蘇主導的並延續了40多年的國際關系格局即可,不必再給學生講它形成的背景,比如二戰末期的國際會議。「理解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則既要在宏觀上給學生講清它們是美蘇冷戰的表現,是兩極格局形成的重要步驟,又要在微觀上讓學生理解: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講,表示要援助自由國家,其目的是遏制共產主義,稱霸世界,馬歇爾計劃同樣要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美國二戰後大規模援助歐洲是有著強烈的政治目的的,培養學生深刻的歷史思維能力。我個人認為諸如用「理解」描述的測試內容應是考試重點,尤其是主觀題出題的集中區域,所以在講述這些知識點時稍微延伸一些、擴展一些完全有必要。如可以作如下設問:美國在歐洲幫助西歐各國恢復經濟,對抗蘇聯,遏制共產主義,那麼在亞洲為了遏制共產主義,它有沒有類似的行為?從而引導學生得出二戰後美國不僅沒有削弱日本,反而扶持日本,這樣延伸後,也為後面講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基礎。當然這些延伸必須基於與其他知識點關聯並有助於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再如「了解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表現」,雖然很多老師講到這里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講述日本二戰後成為經濟大國的原因,甚至能由日本政府重視教育追溯到日本明治維新時的措施,然後再對比中國感慨一番,但這些教學活動依據歷史學業水平測試教學要求評價則是不合格的,既浪費了時間,又沖淡了重點,是無效教學。我個人認為只要講清二戰後日本經濟經歷了恢復、高速發展、發展放緩三個階段以及日本在60年代末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就可以了。必修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第一個測試要求「了解一五計劃的建設成就」,學生知道一五計劃的起止時間,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一五計劃成就集中在重工業部門,集中在東北,並要學生識記鞍鋼、長春一汽、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製造廠,注意強調一五計劃中國並未實現工業化,讓學生對照課本朗讀「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等語句。對於一五計劃內容則沒有必要提及,更不用延伸到成就為什麼集中在東北以及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等內容。「理解三大改造」則有必要讓學生理解三大改造的實質是實現生產資料由私有制過渡到公有制,在這個知識點里,理科學生是很難理解私有制和公有制,也很難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與三大改造聯系在一起,這就是教學難點,那怕多花時間,也要盡可能幫助學生搞清這一點,甚至可以藉助多媒體或者練習題來深化認識,總之對於測試說明中表述為「理解」的知識點應更為關注。

Ⅷ 中學歷史課程的性質是什麼

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一點認識

在高中歷史課程改革中,如何把握和認識高中歷史課程,明確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是進行歷史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之一,同時也是廣大教師在實施歷史課程的實踐中應該好好把握的。下面本文將就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談一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依然注重「基礎性」

在以往的概念界定中,更多的是把基礎教育范圍定義在九年義務教育,只是少數人把高中階段的教育納入基礎教育范疇。而這次的課程改革,把高中也歸入到了基礎教育階段。《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就說道:「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由此可知,高中歷史課程依然是一門基礎課程,依然屬於基礎教育的范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堅持基礎性」。這種基礎性,不僅僅是歷史知識上的基礎性,更應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維度、多層次的基礎性。

高中歷史課程屬於基礎教育階段,可以說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之一,要為學生進入高層次的教學學習做鋪墊,也為學生進入和適應社會打基礎。因而,《課程標准》中指出「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上,根據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質、任務以及課程目標和基本要求,遵循時代性、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的原則,規定適合高中學生學習的課程目標和學習內容,為其進入社會和高一級學校奠定基礎。」把高中歷史課程定位為一門基礎課程,這對於指導歷史課程改革、教學等,都具有很重大的意義。

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比較,具有獨特的「歷史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以歷史學知識為載體的,與其他課程相比,歷史課程有獨特的「歷史性」。歷史課程中的歷史知識具有時序性、過去性和一度性等特徵。這些特點可以說是其他學科知識都不曾具備的,是歷史知識的特性,而這些特性也決定了歷史課程與其他學科有著很大的區別與差異,同時也決定了與其他學科課程有巨大的不同。基於歷史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的不同,歷史課程在教育目標、教育功能等方面也與其他學科課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

《課程標准》強調「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注重歷史課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這些教育目標的實現是其他課程所不能代替的。只有歷史課程才能很好地實現這些教育目標。

三、普通高中歷史課程不能等同於歷史學,更加強調其「歷史教育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雖然是以歷史學知識為載體的,但這並不是說歷史課程就等同於歷史學,歷史學重在進行歷史研究、窮盡追尋,而高中歷史課程更加強調的是其歷史教育性,教育已經被論證的知識。歷史教育的重要目標和內容,它需要歷史學研究的支撐,卻不等同於歷史學的研究。歷史學研究立足於爭鳴和創新,而歷史教育立足於傳承和行動。以往的教學大綱更多是注重歷史學知識的專業性,《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中說道:「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這種過於強調歷史學知識的專業性,導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等現狀。

高中歷史課程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系統歷史知識的課程,它應是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和幫助學生發展的課程;高中歷史課程屬於非專業歷史教育課程,它是面向全國中學生的基礎課程,應擺脫長期受大學專業歷史教育模式和歷史研究成果(模式)影響的束縛,不去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避免內容的專業化、成人化傾向;它應只向中學生介紹最基本、最重要的歷史知識,構建符合中學生認知水平和中學生學習需要並有助於學生發展(終身學習)的課程新體系。

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注重公民教育,同時具有很強的「人文性」

《課程標准》強調「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歷史課程將公民教育列為課程的基本功能,公民教育功能的正確定位,適應了課程的基本特點以及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新世紀歷史教育的重大進步。課程標准所提出的公民教育目標,形成了新的歷史教學理念,將對歷史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方法產生重要的影響。加強歷史課程公民教育目標的研究,有利於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科的課程功能,有利於促進教師公民教育觀念的形成。

與以往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我國歷史課程標准開始用公民教育的理念解釋歷史課程的功能、性質,公民教育己成為歷史課程目標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歷史課程標准中的公民教育目標以其內容的豐富性、人文性,體系結構的層次性和深入性,教學規范的系統性、可操作性,體現了社會的需要、時代的發展,同時也體現了歷史課程對人本身的終極關懷,體現「人文性」。人文性是新課程的鮮明特徵,而歷史課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課程,其人文教育的功能是其他任何學科所不可替代的。歷史屬於人文社會科學,其學習和探究的對象主要是人及人類社會的活動情況,人和人的活動是歷史學科關注的中心,這就奠定了歷史教育人文性的基礎,從這個角度出發,歷史教育應承擔起新課程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務。因而,歷史課程注重歷史課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強調學生的發展,具有「生本」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歷史課程同樣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亦即「注重人的生命可持續發展」。

《課程標准》強調了高中歷史課程要「堅持基礎性、時代性」,「體現多樣性」,指出歷史課程要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更新教師教學理念,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以上這些課程基本理念都體現了以學生為本,有助於「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Ⅸ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2015年)》提出的歷史學科六大核心素養:(1)時空觀念: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2)史料實證: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3)歷史理解: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4)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5)歷史價值觀: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
素養1: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能夠知道分割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並能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並據此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素養2: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知道史料是認識歷史的唯一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並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精神;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重構歷史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
素養3:歷史理解
歷史理解是指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認識。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努力理解各種歷史敘述及其語境的含義;能夠對歷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態度,即依據可靠史料設身處地認識具體的史事,對歷史境況形成合理的想像,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的各種事物;能夠理解歷史敘述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差異;能夠在同情理解的基礎上盡可能實事求是地建構自己的歷史敘述;在對歷史和現實的認識中,能夠體現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觀處理問題的態度。
素養4: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知道歷史解釋可以不同形式出現在歷史敘述中,並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理解和評析;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面對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
素養5:歷史價值觀
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對歷史的價值判斷是以史實為基礎的,但又是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對史實做出的主觀評判;能夠認識到分辨歷史上的真偽、善惡、進步與倒退,以及公平、正義與否,是學習歷史的重要目的;能夠將對歷史的認識延伸到對自身成長和現實社會的認識上,能夠從歷史中獲取有益的養料,從實踐的層面體現歷史的價值。
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及其培育 余文森
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重要、不可缺的素養。就一門學科而言,核心素養的內涵包括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品質,但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任何一門學科的目標定位和教學活動都要從素養的高度來進行。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是學校和教師的三大核心任務。
一、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
任何學科知識就其結構而言,都可以分為表層結構(表層意義)和深層結構(深層意義)。表層意義就是語言文字符號所直接表述的學科內容(概念、命題、理論)(內涵和意義),深層意義是蘊含在學科知識內容和意義之中或背後的精神、價值、方法論、生活意義(文化意義)。表層結構和意義的存在方式是顯性的、邏輯的(系統的)、主線的。深層結構和意義的存在方式則是隱性的、滲透的(分散的)、暗線的。但它是學生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決定性的東西)。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學科教學要有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價值意義,即人的意義!
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遺憾的是,在我們中小學,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學生學科知識掌握得很熟練很牢固,解題能力也很強,但是你跟他相處,馬上就會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麼東西,這東西就是素養!學科教學要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知識豐富、思維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靈自由的人。
二、學校教育要重點培養學生三大核心素養
我們把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看成學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們也把正確的價值觀、科學(先進)的思維方式和優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
價值觀是一個人心靈的風向標(管「心」的)。一個人首先應該對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有意義的、好的、對的,什麼東西是值得追求的、堅守的、效仿的,有正確的基本的認識和判斷,這是為人之根本(是人的觀念系統的「根目錄」,其他觀念都是「子目錄」),學校教育若不在這上面紮根,就會迷失方向,人的素養就會有根本的缺陷。
思維方式是一個人腦力勞動(認識活動)的武器(媒介)(管「腦」的)。它是由思維方向、思維品質、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等構成的綜合體。科學的思維方式決定一個人腦力勞動的水平和質量。學校教育教學不能只在知識點和能力點、知識和能力的細節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導和啟迪學生學會正確的思維上下功夫。
品格是一個人的行為(廣義)表現和為人形象(管「行」的)。它是一個人素養的直接反映。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內隱的,那麼品格則是外顯的。一個人言行粗俗、舉止不端、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禮貌、禮節、涵養、教養,其他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若失品格,一切皆失。」這三大核心素養是學生整體素養的三根支柱,缺失會造成人的素養大廈的坍塌。
學校教育教學要不遺餘力地培養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是學校和教師的三大核心任務。
(一)價值引領(正確價值觀的培養)
價值引領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講,價值觀是關於如何做人做事的觀念、准則、規范,它是一個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內核),決定一個人的精神品性。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第一,要對價值觀有較全面的認識。從價值指向的范圍來看,我們可將價值分為:
(1)人類基本價值,即為全人類所普遍認可和提倡的價值,如人道關懷、同情感恩、自由平等、公平正義、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雖然不同國家在意識形態、政治理念、社會觀念上有著較大差異,但在倫理價值、行為價值特別是善惡區分上卻有基本的共識,有著一定的同一性,從而形成人類的基本價值。
(2)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價值,它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淀下來的積極的、健康的並被全民族共同認可的基本價值原則,如愛國、孝親、仁愛、勤奮、禮讓謙遜、恪守誠信等。
(3)現代社會價值,它是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如個體獨立與自主、社會公正與平等、經濟市場化等。教師要充分理解各類價值的內涵和意義,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和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解、價值准則,這樣才能以鮮明的價值追求和價值立場引領學生、啟發學生,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第二,要著力提高自身的價值判斷能力。在價值多元和社會實踐日趨復雜的今天,要引領學生做出理性的、正當的、合適的價值選擇和判斷,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教育教學中如果缺乏理性的觀照,缺乏價值判斷的基本能力,價值引領可能淪為一種盲從,失去正確方向,甚至陷入「非價值」或「反價值」的誤區。
所以,教師要全面正確地理解各種價值並擁有價值判斷能力。教師本人對做人、做事推崇什麼樣的價值觀都外顯或內隱地傳遞著價值,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價值引領從「正面」的角度講,就是價值引導,直接引導學生接受社會認可的主流價值觀;從「側面」的角度講,就是價值澄清,即對學生不正確、片面的價值觀進行澄清。
第三,要結合學科教學有機地進行價值引領。學校里的各門學科知識都是學生建立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基礎,不同學科中蘊含著具體豐富、不盡相同的價值內容及形態。學科教學內容按照蘊含價值目標的程度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含有顯性價值目標的教學內容,即教材通過文字材料直接體現出價值目標,比如高中語文《包身工》一文,該內容直接體現出的是反抗壓迫,維護與熱愛正義的價值觀。二是內隱價值目標的教學內容,這類內容主要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似乎不含價值因素,但在反映客觀現實、揭示客觀規律的過程中同樣蘊含著價值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善於發現教學內容背後的價值因素,把教學內容中內隱的價值因素挖掘出來,形成價值目標。比如,進行生物學《遺傳病》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描述病人患病時生理上的痛苦以及他們心靈上遭受到的折磨,從而引發學生的同情心,並培養學生的愛心。還有一類教學內容,本身並未隱含價值目標,對這一類內容的教授,如果教師具有價值教育的意識與能力,可以通過師生交往、教學組織形式等方式,在行動中達成價值目標。」
(二)思維啟迪(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從認識論的角度分析,可以把思維方式看作人的認識定勢和認識運行模式的總和;從個體的角度分析,思維方式是個體思維層次(深度)、結構(類型)、方向(思路)的綜合表現,是一個人認知素質的核心。美國教育學家克羅韋爾指出:「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不是責任感,而是……去發現新的思維方法。」
生命是一種開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維也應該具有開放性、生成性的特點。這是人的能力不斷發展的內在機制。思維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創新,能力發展也就停止了。
學校和教師要將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提升到奠基學生能力基礎、關乎學生人生長遠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當前,要從以下兩個維度著力:第一,從客觀性、科學性的角度講,要注重科學精神和客觀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學會用事實、實證、邏輯、推理和論證進行思維的能力。以《論語》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是指做事不能憑空猜測主觀臆斷,一切以事實為依據。「勿必」是指對事物不能絕對肯定或否定,要有辯證思維。「勿固」就是不能拘泥固執。「勿我」就是不要自以為是。第二是從主觀性、主體性的角度講,要注重學生批判精神和質疑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獨立、獨特、個性、新穎的思維和想像能力。
從教學的角度講,第一,要積極倡導原生態的教學(學習)。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以知識授受為任務和以「記—練—考」為特徵的教學方式、模式,這種教學幾乎把思維都剪輯和閹割了,學生沒有多少再思維的意義和含量。要把原生態的核心性的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直接面對原生態的問題情境和文本本身,從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態的思維介入。「例如,語文需要直接的讀和想,而不是進行語言分析、搞字詞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語文素養形成的基本過程。」
第二,要積極倡導有高階思維的深度教學。沒有高水平的思維參與和投入,知識學習就永遠只能停留在符號知識(表層結構)的學習上,而不能深入知識內涵(深層結構),獲得知識的價值和意義,進而使知識和思維能力獲得良性循環的發展。思維水平的發展主要包括思維能力的提高、思維品質的提升和科學思維態度的養成。實施深度教學,是實現知識教學的豐富價值、使學生知識學習與思維能力實現同步發展的必經之路。深度教學是指「超越表層的符號教學,由符號教學走向邏輯教學和意義教學的統一」。也就是說,教師要引導學生超越表層的符號知識學習,進入知識的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將符號學習提升為深層意義的獲得,使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做人。
第三,要注重原生態的問題。一是根據提問概念的性質不同,提問可以分為「生活提問」和「邏輯提問」。前者主要是以現實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後者則以抽象的邏輯思維為主要方式。我們知道,教科書知識本身和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知識是有根本區別的。教科書的編寫主要遵循學科知識體系邏輯,它是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並加以概括的,更多偏向於「邏輯提問」。從學生的知識學習任務來看,需要將學科知識還原並運用於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而不是僅僅學習孤立、靜止的學科知識內容。二是原始問題與課本習題。原始問題是指對自然界及社會生活、生產中客觀存在、能夠反映科學概念、規律本質且未被加工的科學現象和事實的描述。而課本習題則是把科學現象和事實經過一定程度抽象後加工出來的練習作業。
(三)品格塑造(優秀、良好品格的培養)
有一名記者采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記者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呢?」諾貝爾獎獲得者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便後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一直是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答記者問告訴我們:一是良好的品行和習慣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本條件,二是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對人的終身發展作用非常大。我認為,這兩點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特別要重視的問題。孩子品格形成的關鍵期在少兒時期,少兒時期忽視甚至放棄對孩子的品格教育,必然給孩子留下隱患甚至危險。
有專家指出,衡量一個人是否是「受過教育的人」的根本標准,不在知識,而在美德,除了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誠實、寬容、講信用等。
從廣義的角度講,品格可分為:行為習慣、個性修養、道德品質(風范)三大組成部分。品格突出一個「品」字,一定要把學生培養成有品質、有品位的人,這才是「受過教育的人」的形象。「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應該成為每個學生常說的話語;「誠信、寬容、感恩」應該成為每個學生常懷的意識。
多年的教育實踐已經證明張揚個性的必要性,但決不能忽略對孩子的公德教育,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禮讓仁和、合作共進的為人智慧。值得強調的是,品格只能由品格來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來培養,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先做到。教師的勞動有特殊性,在引導學生認識周圍世界的同時,自己也作為周圍世界的一個重要成分(活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參與到學生的認識過程之中。這是因為教學不僅是知識的輸出,也是教師內心世界的展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風貌、學識、才能、作風、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和熏陶學生的心靈。學生有向師性,從幼兒園兒童到大學生都有模仿教師的傾向。所以,無論教師是否意識到,事實上教師的言談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都被學生視為榜樣,被學生竭力模仿。
總之,素養導向的教學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積極的生命情態,是心地善良、有情有愛、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對社會肩擔道義,對工作愛崗敬業,對生活樂觀向上,對困難愈挫愈勇,對他人團結合作,對自我勤奮進取。其次要具有強烈的育人情懷。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書是途徑、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Ⅹ 如何理解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摘要:對教育學學科特性的思考,有助於人們正確認識教育學,擺脫迷茫和困惑。筆者認為教育學應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本文論證了其必備的三個特性。
中關鍵詞:教育學 學科特性
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自其誕生之日起,「躁動、迷惘、困境、危機、解體、終結」以及「教育學成為別的學科領地、殖民地」之類驚呼依舊不絕於耳。教育學研究者自感「底氣不足」,既無法確立自身的獨立性,又無法就教育學的學科特性達成統一共識。教育學究竟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還是應以「指導實踐」為主的學科,爭論之聲不絕於耳。一方面,教育學的研究無法規避借用其他學科如心理學、哲學的理論;另一方面,為了爭取教育學的獨立地位,研究者們又必須探討出本學科的學科特性,以此來區別於其他學科。教育學至少具備以下三個特性:
一、實踐性
教育學本質上是一門關於人類教育生活實踐的學科,與科學、藝術、宗教等社會意識形式和思想的社會關系一樣屬於社會精神生活,具有精神價值的特徵。
教育學應在直面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加強自身發展的原創性,改變被動地接受和選擇相關學科知識資源的狀況,最大限度地拓展接受和選擇相關學科知識資源的范圍,主動地參與相關學科的學科建設和知識生產。
有不少人認為,過去的教育學之所以難以發揮指導教育實踐的作用,主要是因為這些理論在追求普遍性的過程中,忽略了教育實踐本身的多樣性、情境性、不確定性、生成性等內在特徵,漠視了教師在實施教育理論過程中的主體性,以及教師個人經驗或知識的支撐價值。也就是說,它們造成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的斷裂。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者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索。一是重新定位教育學研究與教育實踐的關系,如有人摒棄二元論思維,強調教育學研究與教育實踐的雙向滋養關系;有人在質疑「指導說」的基礎上,把教育學之於教育實踐的功能歸於「理智的啟迪」,等等。二是側重分析教師實踐的個人特徵,如有人廣泛汲取波蘭尼的認識論,探尋教師個人知識的樣態;也有人深入借鑒亞里士多德、伽達默爾的實踐哲學,開掘教師的實踐智慧或教育智慧,等等。此外,像「行動研究」、「敘事研究」、「反思性教學」等概念,無不透露出回歸教師的實踐經驗、訴諸教師的實踐理性的初衷。
二、「人」性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
我們的教育太看重有形的教與學,認為明明白白的傳遞是教學和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實際上,「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東西教給人,另一方面還要使某些東西靠其自身發展出來:因此人不可能知道,在他身上自然稟賦到底有多大」。以往缺乏對人性的關注,缺乏對人的自然稟賦的關注,導致了一系列的教育問題,「以人為經驗對象的人文科學在數學、語言學和生物學的夾縫中生存,人的主體性價值在精神科學與人種學中不停地被拆解與消解。……人的價值信仰喪失之後,在現代社會,人的意識、靈魂、主體性和人性遭遇到知識和權力的限制,人的意義和價值也跌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此時,現代教育不再是針對人的內在靈魂而傳授人文知識,而是對人的肉體進行制度化權力運作,把人規訓成為一個能自動生產和再生產權力/知識關系與話語的主體。正是因為這一點,教育學應重新立足於研究怎麼培養人,人才是教育學的邏輯起點,「人」性才是教育學的最重要的特性。詳言之,人性化教育具體體現在生命實踐、勞動實踐、交往實踐和審美實踐等教育實踐形式之中。
對人性的研究需以人性的可教性為前提。「如果人性是不變的,那麼,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註定要失敗了。因為教育的意義的本身就在改變人性,以形成那些異於朴質的人性的思維、情感、慾望和信仰的新方式。如果人性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可能只有訓練,但不可能有教育。」
此外,教育學研究者應向文史哲以及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學等學科的研究者學習,把研究的基礎從單純的學科基礎擴展到更為廣闊的生活基礎,不僅利用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來研究教育問題,而且更要從師生的生活和整個的社會生活中探尋自己的價值根據和方向,進行價值的批判和引導。教育學研究者只有對現代人生和社會問題有更為深切而直接的人文關懷,真正關注師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和生命領域,才能對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不僅真正避免教育學成為其他學科的園地,而且改變教育學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邊緣位置,在有關人的學科中,從邊緣走向中心。
教育用什麼來穩固自己的根基,只能立足於它的本體價值和本體功能,這就是培養人這一永遠不變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有了這一穩固的基點,教育才有可能比較清醒和恰當地去應對紛繁復雜的社會變化,才能清醒和理智地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教育學亦是如此。
三、復雜性
教育學是立足於人類的教育活動上的一門學科,這個先天性的學科特點,就讓教育學的研究在對於人類自身的影響上無法避開。所有的教育學都存在著傳授者,接受教育者,這兩個角色構成了基本的教育因素。而由於角色的特性,人類本身的主觀能動性與理解性都會隨著不同的個體而有著不同的教育過程的變化。並且,在教育目的與手段上,由於人類的個體不同,對於所有的教育手段都會有著差別與方法上的變化,同時對於教育的目的來說,每個傳授者的側重點與關鍵點鋪設都會不一樣,那麼再加上受教育者本身的主觀性因素,就讓教育學研究的復雜性得以提高。所以,在實際的教育學研究中,研究的高度是要站在人類與社會的背景下的,同時還要結合每個不同學科與人的不同,再來進行教育學的研究。所以,教育學研究的復雜性不僅體現出了強烈的社會性質還體現出了強大的人為性質。
結語綜上所述,由於社會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程,對於教育學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教育學是一門關於人的學科,有人的地方就有廣義上的教育,不管是研究其學科特性還是比對與其他關聯學科的特點,其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為人類社會發展所服務。

閱讀全文

與如何定位中學歷史教學論的學科屬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