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陳望道是陳獨秀嗎
不是!
陳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原名參一,筆名佛突、雪帆,浙江金華義烏人。中國學者、教育家。他參與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主要從事進步語文運動和語文科學的教學研究,建立了中國修辭學的科學體系,對哲學、倫理學、文藝理論、美學等造詣較深。
⑵ 《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的譯者是誰
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的譯者是陳望道。
1919年冬,受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委託,陳望道翻譯了《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經李漢俊校閱、陳獨秀審定之後,於1920年8月第一次在上海出版。
陳望道所譯《共產黨宣言》初版,既沒有精美裝幀,也沒有採用優質紙張,但在那個年代卻猶如一面旗幟,指引著革命者前行。毛澤東1936年接受美國記者斯諾采訪時說:「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其中就包括其在1920年夏秋讀到的《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在中國的出版,不僅使當時中國思想先進人士對馬克思主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堅定了他們追求共產主義的信念,而且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備,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的革命實踐中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陳望道所譯《共產黨宣言》已存世極少,目前所知國內僅存寥寥數冊,非常珍貴。
陳望道畢生從事文化教育和語文研究工作,是中國現代修辭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所著《修辭學發凡》出版於1932年,全書共分12篇,分別講述修辭學的各個方面。其特色之一是引例豐富。所引用的書約250部,單篇論文約170篇,方言、白話各種文體兼收並蓄。
二是歸納系統,闡釋詳明。該書在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對漢語文中種種修辭方式作了系統而詳盡的分析歸納。在批判地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首先提出了「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兩大分野的理論,進而把積極修辭分為辭格、辭趣兩種。
辭格歸納為38格,每格又分若乾式,對漢語文中的修辭格式作了全面的概括。陳望道是中國第一個把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帶進漢語修辭領域的學者。
⑶ 陳望道等人的活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哪些准備
陳望道先生是我國共產黨的發起人和黨的早期成員之一,深深懂得幹革命需要共產黨的領導,辦教育同樣離不開黨的領導。在他主持復旦大學行政工作期間,自覺堅持黨的領導 ,忠誠於祖國的教育事業。民國9年(1920年)5月,與陳獨秀等在上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並參與社會主義青年團籌建工作。同年春翻譯並出版了《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8月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民國10年脫離共產黨。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講義》(民智書局)一書,是中國有系統地講授作文法的第一部書,在社[陳望道先生夫婦]陳望道先生夫婦會上產生很大影響。 1920年4月末,陳望道終於譯完《共產黨宣言》全文,再經陳獨秀與李漢俊二人校閱,當年8月便在上海首次出版印刷1000本,很快售盡,當即再版,仍然售空。到1926年5月止,已經達到了重印17版之多。
然而,由於後來國民黨將《宣言》定為「禁書」,不準再版,見之即查繳,陳望道本人手中一本都未能保存。1975年1月,陳望道去北京圖書館參觀,副館長鮑正鵠教授取出該館珍藏的1920年9月版《共產黨宣言》,特請譯者陳望道簽名紀念時,年已85 歲高齡的陳望道才得以重見他所翻譯的《宣言》版本。
⑷ 粽子蘸墨汁吃的是哪位先驅
一百年前的春天的一個夜晚,浙江義烏分水塘村一間年久未修的柴屋,裡面有兩張長凳架起一塊木板,既是床鋪,又是書桌。桌前,有一個青年在奮筆疾書。時值早春,天氣還相當寒冷,到了夜晚,刺骨的寒風襲來,凍得他手足發麻,但他始終廢寢忘食地翻譯著文章。
陳望道1891年出生在義烏分水塘村的一個中農家庭。先後就讀於義烏綉湖書院、金華中學、浙江之江大學。1915年赴日本留學,先後在早稻田大學、東洋大學、中央大學學習文學、哲學、法律,獲中央大學法學士學位。
⑸ 影響中國近代史的幾位偉人,你知道哪幾位
1、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
2、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3、陳獨秀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
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4、朱德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5、鄧小平
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
⑹ 陳望道的首譯宣言
「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記在我的心中,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它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後,就一直沒有動搖過。這三本書是: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考茨基著的《階級斗爭》,以及柯卡普著的《社會主義史》,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經在理論上和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且從此我也自認為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這是毛澤東在1936年回顧自己的思想轉變情況時說的。
陳望道,浙江義烏人,1891年1月生。1915年東渡日本留學,1919年6月回國。我國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先驅。 在經歷了聞名全國的「一師風潮」後,陳望道感到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應該從制度上進行根本改革。因此,必須有一個更高的判別准繩,便是馬克思主義。基於這一認識,他潛心研究新思潮,翻譯《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第一個最重要的綱領性文獻,內容博大精深,表述文采飛揚,要翻譯這部經典著作,把這些都通過中文確切地傳達出來,是非常不容易的。《共產黨宣言》在中國雖然早有不少人作過介紹,但有的只是摘錄,有的半文不白。所以,完成一部完整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就非常必要了。翻譯者起碼得具備三個條件:對馬克思學說有深入的了解,至少得精通一門外語,要有很高的漢語言文學的素養。這樣,才有可能把這部經典著作譯得准確無誤。
於是,陳望道擔負起了這個重任,應上海《星期評論》社的約請,依據英文本和日文本,在1920年的早春,回到故鄉——浙東的山村分水塘,開始了他的翻譯工作。 1920年4月末,陳望道終於譯完《共產黨宣言》全文,再經陳獨秀與李漢俊二人校閱。 陳獨秀想方設法給予出版。這部書的出版,還得到了共產國際維經斯基以及他的翻譯俄籍華人楊明齋的幫助。當時,共產國際派維經斯基來中國,與中國的共產主義者建立了聯系,商討在中國發起建立共產黨的事宜。他們得知出版《共產黨宣言》遇到困難,便立即決定從帶來的共產國際的經費中抽出一部分資助出版。於是,就在上海拉斐德路成裕里12號建起了一座名叫「又新」的小型印刷廠。1920年8月,《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問世。1920年8月17日,維經斯基在給共產國際的信里講到,中國不僅成立了共產黨發起小組,而且正式出版了《共產黨宣言》。
這部譯著的初版本為豎排版,小32開;全書用3號鉛字刊印;水紅色封面,印著一張馬克思的大照片,是半身坐像;還印著幾行小字「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共產黨宣言》書影第一種,共產黨宣言,馬格思、安格爾斯合著,陳望道譯」。書末版權頁上還印著「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印刷及發行者:社會主義研究社;定價:大洋一角」。
此書一出版,就在社會上,尤其是文化思想界引起強烈反響,受到廣泛歡迎,在上海首次出版印刷1000本,很快售盡。當即再版,9月重印,仍然旋即售罄。後來又一次一次地再版重印,到1926年5月止,已經達到了重印17版之多,成為國民黨統治時期,國內流傳最廣的一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是國內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著,它的刊行,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對促進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接受共產主義,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論上的准備。 20世紀20年代,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陳望道參與了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工作。
1920年5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等人以《新青年》編輯部為中心,經常開座談會,研討中國社會的改造問題。在研討過程中,他們都覺得有組織中國共產黨的必要。於是,就先秘密組織起來。8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法租界老漁陽里2號《新青年》編輯部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早期共產黨組織。在中共「一大」召開前,先後參加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有十餘人,陳望道是其中之一。
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實際上擔負起了成立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乃至籌備組的任務。陳望道作為這個小組的負責人之一,在黨的創建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除了參與和主持把《新青年》雜志改組為共產主義小組的機關刊物,陳望道還與邵力子一起把《民國日報》副刊《覺悟》變成了小組的外圍刊物;他又翻譯了《空想的和科學的社會主義》一書及《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唯物史觀的解釋》《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等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對梁啟超、張東蓀等人攻擊馬克思主義、鼓吹基爾特社會主義的言論進行了批判;他參加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出版的內部理論刊物《共產黨》月刊(1920年11月始)和《勞動界》(1920年8月15日起)的創刊和編輯工作——這些都是為黨的創建從思想理論上進行准備工作的一部分。
陳望道擔任共產主義小組的勞工部長,在組織工人運動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1920年5月1日,他和陳獨秀、施存統共同發起和組織了「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紀念大會,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紀念自己的節日;1921年5月1日他又參與組織了「五一」紀念活動。1920年11月、12月,他直接參與籌建上海機器工會、印刷工會及紡織、郵電工會,他到滬西工人區宣講勞工神聖和勞工聯合;他參與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籌建工作,1920年8月22日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把青年團的中央機關設在霞飛路新漁陽里6號,他是早期負責人之一;他參與上海外國語學社(共產主義的幹部學校)的活動——這些都是為黨的創建從群眾基礎和幹部培養上進行准備工作的一部分。 由於後來國民黨將《宣言》定為「禁書」,不準再版,見之即查繳,陳望道本人手中一本都未能保存。1975年1月,陳望道去北京圖書館參觀,副館長鮑正鵠教授取出該館珍藏的1920年9月版《共產黨宣言》,特請譯者陳望道簽名紀念時,年已85歲高齡的陳望道才得以重見他所翻譯的《宣言》版本。
⑺ 陳望道的主政上大
陳望道,原名參一,筆名佛突、雪帆,浙江義烏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語言文學家和文學家。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本全譯者。1923年至1927年擔任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學務長、代理校務長、行政委員會主席等職。1952年至1977年為復旦大學校長,是復旦任期最長的校長之一。
1923年,陳望道受黨的委託,出任上海大學學務長,1925年後代理校長工作。他的教學風格民主空氣濃厚,學生學習活潑生動;學術研究也非常活躍,僅研究文藝的學術組織,就有春風文學會、青風文學會、湖波文藝研究會等。上海大學無論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學校的管理等方面,在當時都是別具一格的。
當時,中國文學系設有古文名著選讀、詩詞、戲曲、小說、修辭學、古籍校讀法、語言學、社會心理學、倫理學、歷史哲學、科學方法論和第一、第二外語等課程。在這所大學簡陋的教室里,可以聽到當時最新涌現的文學家、社會科學家的講課。在學生眼裡,講課的都是最新的人物,他們的言論、思想、風采和才幹,給學生留下一生難忘的印象。在陳望道的主持下,上大的文學系編輯了《文學》,作為《民國日報》的文藝副刊隨報發行,先是半月刊,後改為周刊。
在陳望道領導下的上大學生,幾乎全部參加了「五卅」運動,在「五卅」運動中,上大學生起了不小的作用。上大是共產黨用來為自己培養幹部的一所學校,陳望道接受黨的委派在上大工作四年,為黨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幹部,如陽翰笙、丁玲等都是上大畢業生。
大革命失敗後,上海大學被查封,陳望道開始任復旦中文系主任,1931年7月,因保護左派學生,南京國民政府密令加以迫害,陳望道被迫離開復旦。新中國建立後,1952年9月,陳望道由毛澤東親自任命為復旦大學校長,他還擔任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語言文字組副組長、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等職,還擔任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職。
1977年10月29日,陳望道因肺部感染逝世,終年87歲。
⑻ 《共產黨宣言》和《國際歌》對中國革命產生怎樣影響
尹愛熙您好,針對您所提問題,我們負責任的給予您如下回答
《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黨綱,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宣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代表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他們都受到《宣言》的直接影響和教育。
1896年,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留居英國期間,就在大英博物館讀到《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論著。他曾敦促留學生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1899年3月上海《萬國公報》刊載節譯的英國社會學家頡德的《大同學》一文就涉及到《宣言》的有關內容。1905年底,資產階級革命派朱執信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第二號上發表的《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一文,記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學說,並第一次簡要介紹了《宣言》的寫作背景、基本思想和歷史意義,還依據《宣言》的日文本並參照英文本摘譯了該書的幾段文字和第二章的十大綱領全文,並作了解釋。作者將該書的書名譯為《共產主義宣言》。1908年3月15日,劉師培(署名申叔)在《天義報》發表了《〈共產黨宣言〉序》。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為《宣言》作序。此後,有關《宣言》的文章不斷見諸報端。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進一步喚醒了中國的先進分子。「五四運動」前後,中國出現了許多介紹和討論《宣言》的文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1920年3月,李大釗倡導成立的「北京大學馬克斯(即馬克思 ――編輯注)學研究會」集體翻譯了德文版《宣言》的全文,印發了少量油印本在當時的先進分子中傳閱。1920年8月,由陳望道根據日文和英文版本翻譯的《宣言》的第一個中文譯本在共產國際的資助下由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正式出版。陳望道譯本在以後的20年中,多次重印,廣為流傳。毛澤東在1920年第一次閱讀了考茨基著的《階級斗爭》、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和一個英國人作的《社會主義史》。周恩來對陳望道就說過:「我們都是你教育出來的。」
《宣言》對當時在國外勤工儉學的青年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20年初,蔡和森在法國先後翻譯出《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在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中廣為流傳。鄧小平也是在法國勤工儉學時讀到《宣言》並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他後來說,我的入門老師是《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ABC》。
隨著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對《宣言》的需求與日俱增。《宣言》的第一個中文譯本出版後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又有5個中文譯本陸續問世,譯文質量不斷提高,所收序言不斷增加,發行數量日益擴大。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1月在北京印了蘇聯外交出版局出版的收有馬克思恩格斯寫的全部7篇序言的《宣言》百周年紀念本。1958年中共中央編譯局校訂了《宣言》的中譯本,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1964年根據德文並參考英法俄等文本再次作了校訂,出版了單行本,是中國流傳最廣的版本。1972年5月,新編的四卷本《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正式出版,其中收入了《宣言》的正文和馬克思恩格斯寫的7篇序言。1995年6月,又編輯出版了第二版。這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對收載的文獻作了較大調整,並按原著文字對譯文重新作了校訂。1997年8月人民出版社又根據《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第二版第一卷中的 《宣言》的新譯文出版了單行本,並作為馬列著作的系列書《馬克思列寧主義文庫》之一種出版發行。這是《共產黨宣言》迄今在我國出版的最新版本。
《宣言》不僅對中國革命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宣言》將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紅軍在跨越草地極其艱難困苦的時刻,紅軍戰士攙連臂膀唱響了《國際歌》,紅軍戰士精神鼓舞,頓刻增添了無窮力量,最終跨越了生死地,踏上革命勝利的道路。我不相信這個鏡頭是臆造,應當說共產黨革命取得成功,確實是《國際歌》給紅軍戰士以無窮的力量。《國際歌》是窮人的歌,是無產者的歌,是窮人的吶喊,是無產者的傾訴,代表著受壓迫心聲。
《國際歌》自1888年6月在法國里爾一次工人集會上第一次唱出後,這首法國工人的戰歌經四十多年的傳播,已成了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戰歌,蘇聯人民就是唱著它戰勝敵人,最終走向新勝利的。但是,在當時的中國,《國際歌》並沒有流傳開來。《國際歌》傳入中國後,有兩種譯文,可惜都譯得不理想,歌詞晦澀不上口,廣大勞苦大眾很不容易接受。這也是這首偉大歌曲一直沒有能在中國傳唱開來的原因。
早在20世紀之初,中國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現過未曾署名的《國際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應該是鄭振鐸與其好友耿濟之在1920年10月翻譯發表留下來的。但是以詩的形式出現, 沒有附曲,不適合唱頌。
1923年,瞿秋白從蘇聯回到國內,擔任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刊物《新青年》主編,同時著手翻譯《國際歌》。他在蘇聯出席了第九次全俄蘇維埃大會,見到了列寧;他更在這個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裡受到了蓬勃發展的各項事業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他早就下決心,要將《國際歌》重譯,讓它在中國廣泛流傳,成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首戰歌。
重譯《國際歌》的宗旨,就是要讓翻譯過來的歌詞,既准確又易唱,讓它很容易在勞動人民中間流傳開來。當時,瞿秋白住在北京黃化門西妞妞房他叔叔的家裡。守著一架風琴,他開始著手譯《國際歌》了。他對照原文,一字一句的推敲。時而沉思斟酌,時而自彈自唱。每一句歌詞定稿,都要如此反復再三。他譯著,唱著,譯到「國際」一詞時,他站了起來。這個詞,漢語只有兩個字,而外文卻是老長一串音節。如果照例譯成「國際」一詞,配上原譜,將成為「國際———,就一定要實現」,「國際」一詞,拖得這么長,那將是很難唱也是十分不悅耳的一句。
瞿秋白為這個詞怎麼翻頗費思索,他在小屋裡來回走動,不時地哼著,想著。在莫斯科的經歷,又一幕幕浮現在他眼前:那嚮往社會主義而來到蘇俄的各國無產者激動歌唱的聲音,那解放了的蘇俄人民幸福歡歌的聲音,以及他自己為求真理而慷慨高歌的聲音,都匯集成一片氣勢磅礴、無往而不勝的雄渾壯麗的旋律,回盪在他的耳際。他忽然停下腳步,若有所悟地走到琴邊,手指按在琴鍵上,有力地彈奏著《國際歌》的這一段。隨著琴聲清晰的節奏,他用不很高的,卻十分庄嚴的聲音唱出了:「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歌詞和歌曲是那樣和諧地融和成一體了!瞿秋白終於用音譯的辦法,解決了這一難題。
《國際歌》譯成後,他曾對曹靖華說過:「『國際(英特納雄耐爾)』這個詞,在西歐各國文字里幾乎是同音的,現在漢語用了音譯,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唱時可以和各國的音一致,使中國勞動人民和世界無產者得以同聲相應,收萬口同聲、情感交融的效果。」
1924年,瞿秋白在上海大學任社會學系主任,5月5日馬克思誕辰紀念日那天,在上海大學的紀念會上,瞿秋白登上高高的講台,在一群愛國青年中間,與任弼時等師生一起唱起了《國際歌》。從此,這首響遍全球的偉大旋律,就一直伴隨著中國人民向反動黑暗勢力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直到取得最後勝利。
瞿秋白在重譯《國際歌》11年後,於1935年2月在江西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並殺害。臨刑時,他昂首高唱著自己翻譯的《國際歌》,他用歌聲向敵人宣布:「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而我們今天在各種集會上所傳唱的《國際歌》,則是1923年詩人蕭三從俄文版轉譯,陳喬年配歌,副歌譯為:「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1962年,中國音協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邀請有關專家,對《國際歌》譯文重新加以修訂。
《國際歌》節奏抑揚頓挫,慷慨激揚,感情豐富,蘊涵深刻的道理。國際歌代表著社會底層人民的一種反抗精神,一種反抗壓迫、反抗專制、反抗剝削的一種精神。哪裡有壓迫,哪裡有專制,哪裡有剝削,哪裡就有著國際歌的聲音!
以上回答希望您滿意,祝您獲得新知愉快
:)
⑼ 劉燁胡軍合作新戲《望道》,這部戲的題材是關於哪方面的呢
劉燁胡軍合作的新戲《望道》,這部戲的題材主要是講述了知識分子為了追尋真理從而堅守大道,為中國共產黨創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強大的思想武器,為後期中國革命提供了正確的方向。
一、《望道》時間背景
劉燁胡軍合作的新戲《望道》的時間背景主要是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那個時候已經開始有大部分熱血青年為了建設更好的祖國,為了中國革命開始走上了留學、辦學、擴大教育宣傳保衛祖國等積極思想,其中以陳望道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青年們,他經歷留學日本以及接受了上海漁陽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洗禮之後,陳望道決定走上為保衛祖國、為完成光復使命的建黨和抗日,陳望道等青年知識分子們決定將自己的個人命運融入到歷史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