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軍閥混戰時期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

軍閥混戰時期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

發布時間:2022-06-23 21:09:07

① 民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軍閥混戰的狀況

辛亥革命成功後,清帝退位,建立民國,隨後中國南北陷入軍閥混戰之中。
袁世凱的死標志著軍閥混戰時期的開始。北京接連處於幾個軍人的控制之下,各省的地方勢力對這些軍人的服從常常僅停留在口頭上。袁世凱死後在北京政府掌權的是國務院總理段祺瑞。為了使他的權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開被袁世凱非法解散了的國會。這次會議的進展並不比上次順利,因為1917年6月12日,保守派將軍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企圖擁護清廢帝溥儀復辟。同年8月,南下的一百五十餘位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了非常會議,決定成立以孫中山為首的"中華民國軍政府"。
原因:
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與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有關。因當時的中國經濟主要是地方性的農業經濟,各個地方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這為軍閥割據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採取了劃分勢力范圍的政策,它們分別在中國扶植各派軍閥作為自己的代理人。這樣帝國主義爭奪中國的矛盾也就促進了中國各派軍閥的割據紛爭。
評價:
軍閥混戰是民國時期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也可以說是民國時期的主要特徵。民國軍閥派系眾多,每個軍閥都控制著一片固定的區域。軍閥混戰發生的社會原因:從主觀上說,軍閥想要獲得更多的地盤和權力,所以開始發起爭奪戰爭;從客觀上說,中央政府缺乏威信,無法管制軍閥,軍隊缺乏法紀,人民生活貧苦,國庫財政空虛,列強對不同軍閥的扶持,加劇了軍閥之間的利益沖突。
影響:
北洋軍閥統治的前幾年,戰爭的規模已經不小。國民黨上台後,軍閥混戰的規模更大了。軍閥混戰造成政局的動盪,軍閥的割據、紛爭乃至混戰,使社會生產無法正常進行,給廣大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

② 如何理清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歷史

一:北洋軍閥

袁世凱。北洋軍閥的創始人是清末權臣李鴻章,袁世凱於1895年受命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並成為清廷的精銳武裝力量。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擔任大總統,民國實現第一次形式上的統一。

二:直系軍閥:

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起首領。主要人物有李純、王占元、蕭耀南、陳光遠、蔡成勛、孫傳芳等。

三:皖系軍閥:

以安徽合肥人段祺瑞為首的一派,被稱為皖系軍閥。系北洋軍閥的主力,勢力最大。主要頭目有徐樹錚、盧永祥、靳雲鵬、倪嗣沖、陳樹藩、段芝貴等。

四:奉系軍閥: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派系之一,因其首領張作霖系奉天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吳俊升、張作相、孫烈臣、張景惠、楊宇霆、張宗昌等。

五:晉系軍閥:

晉系軍閥集團統治山西38年之久。晉系軍閥集團以閻錫山為首領,還有幾位主要將領徐永昌、楊愛源、商震、傅作義等。

六:滇系軍閥:

滇軍是舊中國軍閥割據時代一支很有代表性的地方軍閥勢力。以唐繼堯為首的一些新軍軍官熱衷於獨裁專制、窮兵黷武。它們靠在反清反袁斗爭中鑽營,把雲南新軍變成一支控制滇政,稱霸西南的軍閥隊伍。

七:桂系軍閥:

民國時期以廣西及當地人為中心結成的一個軍政派系。依時間和代表人物可以分以下兩派:陸榮廷等為代表的舊桂系以李宗仁、白崇禧等為代表的新桂系。

八:西北軍:

西北軍泛指清朝末年、中華民國初年在中國西北地區發跡的軍閥,主要成員有馮玉祥所統帥的「國民軍」。後來楊虎城所部17路軍也被稱為西北軍。於1919年改編為「西北邊防軍」,名稱之始。

九:黔系軍閥

黔系軍閥也是西南軍閥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由於貴州是一個貧瘠、弱小的省份,因而它具有依附性和掠奪性兩個突出的特點。所謂依附性,是指黔系軍閥在其形式和發展過程中,常常要依附鄰省如滇系軍閥等大勢力;所謂掠奪性,是指黔系軍閥在對外發展過程中,矛頭常指向四川、湖南等比較富庶的地區。

其他還有一些軍閥,比如湘系軍閥:譚延闓,程潛,趙恆錫;四川軍閥:尹昌衡,胡景伊,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等;浙系軍閥:孫傳芳。在此不一一介紹。

軍閥割據,在當時只要是手裡有錢有兵就能有地盤,今天依附於他,明天又依附於另一個他。

③ 誰能詳細講一下民國軍閥混戰時的歷史么

即:

【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利用同盟會的內部分化,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實現了中國短暫的穩定與統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後大借款」後,李烈鈞奉孫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江蘇、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先後獨立。由於國民黨人倉促應戰,缺乏統一領導,「二次革命」被北洋軍打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便開始了積極發展民族經濟的活動,為了盡快皇袍加身,同時也加緊復辟帝制的步伐。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興師討袁,發動護國戰爭。隨後,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等省相繼宣布獨立。為了避免北洋軍和國家分裂,袁世凱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國系孫中山在日本扶持下廣東成立軍政府。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勛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吞我並,爭斗不已。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職位,與在中央掌實權的段祺瑞爭權奪利,發生「府院之爭」。1917年7月,張勛應黎元洪「調停」之邀,率領三千「辮子軍」入京,復辟帝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國務總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權後,投靠日本,企圖以武力手段統一南方軍閥。段祺瑞的武力統一行為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軍閥的反對。1917年8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隨即討伐段祺瑞的第一次護法戰爭拉開帷幕。在北洋軍的鎮壓下,北伐軍受挫;加之軍政府內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戰爭失敗。護法運動的失敗,再次證明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瀕臨絕境】。

④ 如何理清民國時軍閥混戰的歷史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通常指從1912年民國成立,到1937年日寇入侵這段時間。確實比較混亂,要理清楚,建議根據幾個重要時間點,進行分段。

第一段:孫中山和袁世凱的混戰。具體是從1912年成立到1916年袁世凱死。這幾年主要戰爭都是圍繞國民黨和北洋政府之間的南北戰爭。包括辛亥革命之後的南北對戰,孫中山的二次革命,孫中山的護國戰爭。中間還摻雜袁世凱追剿白狼的戰爭,張作霖在東北割據的戰爭等。

第二段:南北大混戰。具體從1916年袁世凱死到1925年孫中山死。這幾年,北方由於袁世凱死,造成北洋軍閥分裂為直系(馮國璋、徐世昌、曹錕、吳佩孚)、皖系(段祺瑞、段芝貴、徐樹錚)和北洋外圍的奉系(張作霖),彼此混戰不休。南方孫中山一心北伐,但他依靠的滇系(唐繼堯)、老桂系(陸榮廷)、粵系(陳炯明)等也都各懷鬼胎。因此,既有南北之間的戰爭,也有南方內部和北方內部的戰爭,而且每一邊的內戰都會拉另一邊的人結盟。是民國軍閥混戰最混亂的一段。
這一段的混戰包括:護法戰爭(南方對北方)、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孫中山鎮壓滇桂軍閥叛亂、第一次和第二次東征(孫中山對陳炯明)浙奉戰爭(直系孫傳芳對奉系張作霖)、桂系內戰(新桂系李宗仁統一廣西打敗陸榮廷)、滇桂戰爭等。中間間雜的,包括北洋軍閥參與14國干涉蘇俄、徐樹錚收復外蒙古等戰役。而在1925年,隨著黃埔軍校的建立,孫中山以蘇聯模式建立了一直新式軍隊,預示著新的時代將要到來。此外必須要說的是,這一階段四川軍閥門關起門來打得非常非常之high。

第三段:北伐戰爭。主要是從1926到1928年的北伐戰爭。這幾年核心就是南方的國民黨對北方北洋軍閥的進攻。國民黨方麵包括蔣介石系、新桂系(李宗仁)、湘系(唐生智)、粵系(張發奎)等,北洋軍閥則包括直系吳佩孚、直系孫傳芳、魯西張宗昌和奉系張作霖等。中途晉系閻錫山和西北馮玉祥加入了國民黨一面。最終在1928年北伐軍盡數殲滅直系、魯系,佔領北京,奉系退回東北,張作霖被炸死,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國民黨從名義上統一中國。中間最重要的插曲是412/715的清黨,國共決裂。

第四段:新軍閥混戰。主要是從1928年國民黨名義統一開始,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為止,國民黨旗號下新軍閥之間的混戰,也可以看做是蔣介石用各種手段鏟平各路軍閥的過程。其中包括蔣桂戰爭、蔣馮戰爭、唐石反蔣、中原大戰等。最終是桂系、粵系、晉系軍閥退守本省,馮玉祥西北軍瓦解,唐生智基本成為光桿司令,唯有蔣介石的盟友張學良佔領東北、華北做大。同時劉湘基本統一四川。

此後大規模的軍閥混戰就結束了。蔣介石主力開始投入對紅軍的圍剿。在紅軍長征過程中,蔣介石順勢收拾了湖南何健、貴州王家烈等地方軍閥,並開始把觸手伸入四川。

⑤ 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給後來的中國社會帶來哪些影響

民國軍閥混戰分為兩個階段:

1、北洋軍閥時期:自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各派開始了爭權奪利,比較著名軍閥戰爭包括,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

2、國民黨新軍閥時期:北洋政府倒台後,新興起的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的戰爭,著名的有,蔣馮戰爭、蔣桂戰爭、中原大戰。

此外,各地方軍閥之間的戰爭更是不計其數,僅四川省內的軍閥戰爭就有數百次之多。

民國軍閥混戰給中國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1、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各地軍閥,各自為政,分裂分治,中央政府從來沒有形成對地方的強有力的控制,國家基本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鐵路軌制復雜,沒有統一的全國鐵路網,公路左右混行。各地電力供應也互不相同,電壓各異,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2、給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民國時期,蘇聯控制了外蒙古,並插手疆事務;英國積極實行侵略西藏的政策,拉攏威脅西藏地方政府,使之與央政府離心離德;日本帝國主更是展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

說句公道話,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中國大陸現在恐怕也不一定統一。

⑥ 關於軍閥混戰

軍閥混戰是民國時期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也可以說是民國時期的主要特徵。民國軍閥派系眾多,每個軍閥都控制著一片固定的區域。文章主要探討了軍閥混戰發生的社會原因:從主觀上說,軍閥想要獲得更多的地盤和權力,所以開始發起爭奪戰爭;從客觀上說,中央政府缺乏威信,無法管制軍閥,軍隊缺乏法紀,人民生活貧苦,國庫財政空虛,列強對不同軍閥的扶持,加劇了軍閥之間的利益沖突。 中華民國國庫一貧如洗,財政狀況十分緊縮。民國政府甚至只能借外債來彌補財政的巨大漏洞,就更沒有資金去支持軍閥的軍隊建設了。正是因為國家財政狀況不佳,政治局面相當動盪不安,而且政府也不會撥太多軍費給各大軍閥,所以各大軍閥都不會聽命於中央政府。各個軍閥的軍費主要從各自管轄的地方進行搜刮,或者依靠鴉片買賣。因為各個軍閥都是自給自足,所以更加劇了自我保護的意識。在自我保護的影響下,各大軍閥就會為了保護自己的地盤,甚至擴張更大的地盤,而發生混亂的軍閥戰爭。正如范德溫所言:「軍閥主義不僅僅是太平天國運動導致的權力變化的結果,也不是因為辛亥革命後政治領導人未能達成共識。相反,外國對中國的蠶食、國內動盪的局面和現代的、工業化的軍隊在世界范圍的興起,刺激了中國建立自己的軍隊,傳統財政體制的財政危機和去中央化意味著追求軍事效率導致中央權威的式微,而省級權威則很大程度上涉入了對現代軍事的財政支持。稅收改革和稅收增長的壓力和焦慮也導致地區軍事力量贏得對公共財富的爭奪,也導致了以省或聯邦主義爭論為形式的抵制。」 在民國時期,各大軍閥盤踞在固定的地區,維護各自的統治,軍閥本身有權力慾望的追求,他們想要擴大自己的地盤,獲得更多的權力。軍閥混戰還起源於民國軍隊缺乏法紀,人民的生活非常貧苦,國庫財政不足,沒有軍費來源。而且不同的外國侵略者還支持不同的軍閥,引起軍閥之間的連帶利益沖突。中央政府缺乏威信,不再能管制軍閥。因此,軍閥混戰的局面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 來源: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閱讀全文

與軍閥混戰時期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