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何一些英國人輕視中國歷史上的「乾隆盛世」
英國人看不起「康乾盛世」是源自他們對康乾盛世的實際觀察。
18世紀的啟蒙運動使歐洲人著從蒙昧中清醒過來,中國在這個過程中給了歐洲人許多啟示。歐洲人發現,沒有教會的中國似乎處處比歐洲優越。歐洲人熱衷談論孔夫子的學說、中華帝國的悠久歷史,甚至還有聖明的康熙大帝的生平。
然而,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徹底打破了之前歐洲人對中國文化的崇拜。
從此,18世紀盛行於歐洲的關於中國強盛富庶的看法開始改變 ,英國人開始認識到清朝的虛弱,斯當東的兒子小斯當東當時也一道訪華,幾十年之後就是他強烈主張對中國動武,發動了鴉片戰爭。
Ⅱ 英國人如何評價鴉片戰爭
於鴉片戰爭,我們從小看的是同樣的歷史教材,我們都知道1840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正是因為鴉片戰爭,我們從傳統的封建帝國走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鴉片戰爭是西方列強為了掠奪東方財富的不義戰爭,所以我們比較容易在鴉片戰爭這個方面產生一些共識。
Ⅲ 談談你對近代英國歷史發展模式的看法
在近代歷史上(主要是在十八九世紀),英國的經濟發展曾經長期居於歐洲和世界的領先地位,它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尤其是在19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工業在世界上幾乎居於壟斷地位,主要工業品的產量遙遙領先於其它國家,號稱「世界工場」。在1840年,英國的工業生產佔全世界的45%。到1870年,盡管歐洲其它國家和美國的工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仍佔有1/3的份額。近代英國的經濟發展為什麼能夠長期居於領先地位,這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之一。另一方面,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開始進入了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時期,其增長速度明顯低於其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被美國和德國趕上。進入20世紀以後,英國的經濟也一直是發展滯緩、步履維艱,即使是在二戰之後整個西方世界普遍的繁榮時期,英國的經濟仍無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後被法國、日本趕上。到80年代,甚至連原先很不起眼的義大利也幾乎趕上了英國。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英國的經濟長期疲軟、增長乏力呢?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另一個問題。
一、決定一國經濟發展成敗與否的深層因素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系統理論,我們可以推導出,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濟上能否成功和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下列五大深層因素:1.政治和經濟制度;2.文化傳統;3.種族遺傳;4.教育事業;5.自然資源的人均擁有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所謂生產力包含了三個組成部分: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通常把這稱為生產力三要素,因此,生產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於這三個因素的優劣,也就是說,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生產工具的效能和勞動對象的多寡。下面就對這三者逐一進行分析。
所謂勞動者的素質,實際上由兩個方面的內容所組成:一方面是智力素質,也就是指人的聰明才智、科學文化知識、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技能等;另一方面則是非智力素質,包括人的創業精神、進取精神、市場觀念、商業頭腦、競爭意識、對待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心等。智力素質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先天因素,實際上就是指種族遺傳因素;二是後天因素,主要是指教育事業。非智力素質的高低也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經濟制度,二是文化傳統。因為一個國家是實行計劃經濟還是實行市場經濟,這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素質當然具有重大的影響,而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對於該國人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所謂生產工具的效能,是指它的現代化程度。很顯然,這主要取決於科技水平的高低。科學技術愈是先進,生產工具的現代化程度也就愈高,那麼科技水平的高低又是取決於什麼呢?眾所周知,科技的發展需要依靠人,把科技成果運用到生產中去也同樣依靠人,而能夠發展科技和運用科技的人則又都是由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教育愈發達,培養的人才就愈多,也就愈有利於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更新,所以,生產工具的效能最終還是取決於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狀況。
所謂勞動對象,其實就是指自然資源。但要評價一個國家自然資源的多寡,卻必須同該國的人口數量聯系起來。即衡量一個國家自然資源多寡的主要標准應該是人均資源擁有量。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系統理論,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取決於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還取決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說,還必須考慮到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以及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所謂生產關系,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所謂上層建築,是指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至此,整個推導過程便全部完成,我們從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系統理論(包括生產力三要素的理論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作用的理論)出發,最終推導出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能否成功的五大深層因素:政治和經濟制度、文化傳統、種族遺傳、教育事業、人均自然資源擁有量。
二、社會經濟制度
在近代史上,由於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較快,封建生產關系的解體和消亡也比較早,因而在歐洲各主要國家中率先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過渡。英國封建制度的較早解體主要表現在:第一,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在進入14世紀以後就逐步瓦解,到了該世紀末,農奴制在英國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第二,封建行會制度在英國的勢力和影響也相對較弱,這一方面是因為英國的一些主要工業紛紛由城市轉移到不受行會限制的農村地區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行會內部的貧富分化也使整個行會制度趨於解體。第三,作為封建制度主要支柱的貴族階級在英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先的舊貴族因在15世紀的內戰中自相殘殺而大為削弱,而其後在商品經濟影響下興起的新貴族則大多採用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因此他們實際上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封建貴族,而一個資產階級化了的新興社會力量。
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之所以能夠在歐洲各國中居於領先地位,這除了因為它的封建制度較早解體之外,還因為它具備下列有利條件:第一,英國沒有出現過嚴重的封建割據現象,它較早地發展能夠得到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扶植和保護。第二,在地理大發現以後,世界主要海上航路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因而使濱臨大西洋的國家都處於有利的地位,尤其是英國正位於西北歐各國同美洲、地中海、印度洋等地海路交通的要沖,所以其地理位置對於發展海運業、對外貿易和進行殖民擴張特別有利。第三,英國不象歐洲其它一些國家那樣擁有龐大的官僚機器和常備軍,所以政府對工商業的稅收也一向較輕,這顯然有利於工商業者的資本積累。第四,在歐洲各國中,英國可以說是經歷了典型的原始積累過程:一方面,在英國國內持續展開了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對廣大農民進行了較為徹底的剝奪,使失去土地的大批農民成為自由僱傭勞動力。另一方面則是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殖民擴張,通過海盜活動、掠奪式貿易、販賣黑奴和商業戰爭來牟取暴利。由於英國在16—18世紀的殖民爭奪戰中先後擊敗其主要競爭對手(西班牙、荷蘭、法國)而成為頭號殖民強國,所以其殖民掠奪規模之大、獲利之豐遠遠超過所有其它國家。第五,在十六七世紀,英國成為歐洲其它國家的新教徒逃避宗教迫害和戰亂的避難所,這些外來的新教徒大多是富有經驗的商人、工場主和熟練手工業者,他們往往隨身攜帶了資金、技術以及組織和管理生產的經驗進入英國,從而大大促進了英國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壯大。第六,英國早在17世紀中葉就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這比法國大革命要早一個半世紀,比德國1848年的革命則幾乎早了兩個世紀,所以在歐洲各大國中,英國不僅是最先建立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國家,也是最早開始向政治民主化過渡的國家,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發源地,與其它國家相比,無論是在生產關系還是在上層建築領域,英國都長期具有相對優勢。
與英國相比,歐洲其它幾個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都明顯落後。義大利和德國雖然早在中世紀後期就已經有了較為發達的工商業和繁榮的城市經濟,所以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也比較早,但是在地理大發現之後,由於商路的轉移使德國和義大利都處於嚴重的不利地位,因而導致這兩國境內的工商業和城市經濟普遍趨於衰退,已經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也就未能進一步發展壯大。而且德國和義大利都遲遲未能消除封建割據、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因而使統一的國內市場無法形成,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得不到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的扶植和保護。位於大西洋沿岸的法國在地理大發現之後也與英國一樣處於較有利的地位,而且法國較早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建立起強大的專制王權,這既有利於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也使資本主義的發展可以得到中央政府行政力量的扶植和保護,所以在近代早期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顯著領先於德國和義大利。但是與英國相比,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仍然相形見絀。這一方面是因為法國的封建制度(包括封建土地制度、等級制度、君主專制制度等)要比英國強大得多、也牢固得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法國資本原始積累的規模和進度遠不如英國。在法國沒有發生象英國那樣大規模的圈地運動,所以農民與土地分離的過程十分緩慢,自由僱傭勞動力的形成遠不象在英國那樣順利;法國海外殖民擴張的規模和殖民掠奪所得也遠不如英國。至於地處東歐的沙俄,則長期實行落後的農奴制,又因深居內陸而缺乏出海口(尤其是缺乏不凍港),所以資本主義的發展更是遠遠落後於西歐各國。
三、民族性
英國人在民族性上的主要特點是:第一,英國人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擅長航海、經商,富有冒險和進取精神,尤其是在近代史上,英國人又先於其它國家形成了積極進取,合理謀利的工業民族精神。第二,英國人素以冷靜的理智和果敢的求實精神而著稱,他們都具有務實重行的特點,所以既不象德國人那樣沉湎於抽象的思辯哲學,也不象法國人那樣熱情奔放和喜歡漫無邊際的幻想。第三,在清教禁慾主義的影響下,英國人形成了崇尚艱苦奮斗和勤儉節約的精神風貌。第四,在文化學術領域里,英國人則以重視感性知識、崇尚經驗主義的思維方式而獨樹一幟。第五,雖然英國人酷愛自由、敢於斗爭,但卻不象法國人那樣行為過火、愛走極端。第六,英國人崇尚秩序、遵紀守法。第七,雖然英國人常常被認為是尊重傳統、作風穩健的民族,但是作為近代工業革命和議會民主制度的發源地,他們也極富歷史的首創精神。第八,英國人具有冷漠、矜持的「紳士風度」,他們大多含而不露,屬於外柔內剛型的性格。
關於英國在近代史上所形成的工業民族精神,近年來人們已經有較多的探討,毫無疑問,這是英國經濟之所以能夠率先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原始積累時期,英國之所以能夠在歐洲各國中脫穎而出,成為資本主義發展最先進的國家,這固然有很多原因,但英國人在清教影響下所形成的勤儉節約、力戒揮霍浪費的優良傳統顯然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關於這一點在下節中還要加以進一步的探討。正因為英國人愛好自由、敢於斗爭,所以他們較早地發動了資產階級革命,不僅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且也使其政治民主化的發展領先於其它國家。由於英國人又具有頭腦冷靜、善於自我剋制的特點,懂得如何適時地做出妥協讓步,所以自1688年以後的300多年來,英國基本上是通過一條溫和、漸進的道路繼續對政治和經濟制度進行調整與變革,從而避免了象法國的近代史上那種綿延百年之久的劇烈政治動盪。這種長期穩定的政治局面,確保了英國的經濟能夠持續、平穩地發展,不受政治變動的干擾和沖擊。雖然英國人也同德國人一樣具有崇尚秩序、遵紀守法的特點,但卻不象德國人那樣盲目服從權威,所以象專制主義、軍國主義之類的東西在英國就很難找到適合其生長的土壤,從而使英國的發展進程避免了由此而造成的大起大落。
四、歷史與文化傳統
歐洲各國雖然皆屬基督教國家,但其中又有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之分,英國屬於新教國家,因此其文化傳統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受到新教倫理的深刻影響。從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角度來說,所謂新教倫理的主要精髓就在於:
第一,新教徹底否定了天主教的「聖禮得救」、「善功贖罪」論,認為聖禮和善功對於靈魂拯救是毫無用處的,因此新教把天主教和東正教所規定的七項聖禮削減為兩項,這樣就使廣大信徒能夠從各種復雜、繁瑣的宗教活動和儀式中解脫出來,從而能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世俗的工作與生產勞動中。
第二,由路德奠基、加爾文進一步發展的新教救贖觀認為,人是否可以得到靈魂拯救,取決於他是上帝的「選民」還是「棄民」,而「選民」的標志就是在塵世間取得事業的成功。因此,人們只有勤勤懇懇,盡心盡力地做好本職工作,通過刻苦努力來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才能夠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這樣一來,就把基督教徒最關心的靈魂拯救問題與人們在塵世間的工作表現和事業成就聯系起來,因而有力地調動和激發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進取性和創造性,使廣大新教徒在經濟活動中體現出高度的勤奮和實干精神。
第三,要想取得成功,不僅需要通過勤奮工作來創造財富,而且還需要通過生活上的節儉來積累財富。而「新教倫理」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正是大力提倡勤儉節約、嚴格自律的生活方式,堅決反對豪華奢侈、鋪張浪費、講排場擺闊氣的生活作風,主張杜絕一切不必要的花銷,把積攢的金錢財富全都用於生產性的投資和經營活動中而不是浪費在奢侈的生活中。新教倫理的這一特點,不僅構成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精神前提,而且也成為日後西方社會中一切有事業心、有作為的企業家們的基本行為准則,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與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相比,新教徒通常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規模進行資本積累、投資和擴大再生產。
第四,由於新教還特別強調要讓每一個信徒都能讀懂《聖經》以便能夠直接與上帝溝通,所以新教徒歷來都很重視普及教育。又因為新教徒特別注重現世成就,而要想取得現世成就,就必須具備各種實用的文化知識和技術,所以新教徒不僅重視教育,而且還要求在教學內容中安排較多的世俗性、實用性的課程。
由以上這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新教倫理對於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確實具有很重要的積極意義和促進作用,所以近代以來,大多數天主教國家和東正教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顯著落後於那些以新教為主的國家,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美洲都是如此。即使是在同一個國家中,新教徒在經濟上也通常要比天主教徒或東正教徒更為活躍,更有作為。
在新教各派中,最富有資本主義精神和最能充分體現上述新教倫理的就是加爾文派,而英國正是歐洲各國中受加爾文派思想影響較大的一個國家。除了蘇格蘭人所信奉的長老會是屬於加爾文宗之外,英格蘭的清教徒實際上也是加爾文派在英國的變種。雖然在英格蘭的宗教改革中首先形成的佔主導地位的教派是較為保守的聖公會,但是自從加爾文派思想傳入英國之後,很快就在聖公會的內部分化出一批更激進、更富有資本主義精神的叛逆者,他們堅決要求按照加爾文派的思想深入進行宗教改革,清除聖公會中所保留的天主教殘余,所以這些人被稱為「清教徒」。由他們所掀起的轟轟烈烈的清教運動在英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形成「積極進取、合理謀利」的工業民族精神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英國人崇尚艱苦奮斗和勤儉節約的精神風貌也是直接導源於清教的「入世禁慾主義」。正是由於這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價值觀念在英國社會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才使英國經濟能夠躍居並且長期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正因為英國作為一個新教國家而且又具有相對安全的島國環境,所以它成為歐洲各地新教徒的避難所。尤其是與英國隔海相望的尼德蘭、法國、德意志等地都曾經是歐洲大陸上新、舊兩教斗爭最為激烈的地區,這些地區的大批新教徒為了躲避殘酷的宗教戰爭而紛紛逃往英國,以後便在英國定居下來,融入了英國社會。由於這些外來的新教徒大多是富有經驗的商人、工場主和熟練手工業者,他們把當時歐洲大陸的先進技術和大批資金攜入英國,所以對近代英國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
英國歷史、文化的另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具有深厚的自由主義傳統,這對於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正是通過對政治自由的倡導和維護,才有可能確保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從而為奠定資本主義社會的產權基礎和確立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秩序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正是由於有崇尚自由的傳統,所以英國在進入18世紀以後成為經濟自由主義思潮的發源地,這不僅是工業革命開始以後的正統經濟指導思想,而且也為整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完整的價值觀和倫理觀。
英國在文化傳統上不同於歐洲大陸各國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其經驗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即重視人的感性認識,推崇經驗歸納法,強調觀察和實驗。英國在工業革命時期之所以能夠成為應用技術發展沃土,顯然與這種經驗主義的文化氛圍不無關系。在當時,很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英國人都成長為卓越的發明家和技術革新天才,正是這些人成為發起和推動工業革命的主要技術骨幹,而他們大多是理論知識較為欠缺的工匠型的人物。這與當時歐洲大陸各國因受唯理論的影響而重視理論知識、輕視應用技術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英國還具有深厚的唯物主義哲學傳統,它是近代歐洲唯物主義哲學的主要發源地。近代早期一些主要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如弗蘭西斯、培根、霍布士、洛克等都是英國人。事實上,歐洲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精神早在中世紀的唯名論經院哲學中已經萌芽,而唯名論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英國人,如鄧斯、司各脫、威廉·奧卡姆等。正是因為受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較深,所以英國人普遍看重物質的力量,他們對於物質生產領域的關注和重視要早於其它歐洲國家。
五、自然與資源條件
近代英國經濟發展的另一個有利因素就是它的自然資源條件,在這方面英國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第一,英國的煤礦和鐵礦資源都比較豐富,而對近代大工業來說,最為重要的兩種礦物就是煤和鐵,尤其是煤的重要性更為突出,號稱「工業的糧食」。而英國的煤炭儲量名列世界前茅,其硬煤的探明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9。在大不列顛島上,煤田分布很廣,形成了五大產煤區,且煤田大多為中、厚煤層,埋藏較淺,容易開采,而且煤種齊全,大部分煤質也比較好,發熱量高並能煉焦。在近、現代史上,英國曾經長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輸出國之一,尤其是在19世紀中葉,英國的煤產量大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3,差不多壟斷了整個國際煤炭市場。英國的鐵礦儲量也很豐富,而且大致上都分布在靠近煤田的地區,煤、鐵礦產匹配關系很好,這對近代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發展十分有利。
第二,英國屬於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其突出特點就是多陰雲雨霧,日照不足,尤其是夏季低溫、潮濕,這對牧草的生長十分有利,宜於發展畜牧業,而穀物卻易受澇災,所以在英國的大部分地區,穀物生產不如發展畜牧業的收入來得穩定。自從中世紀以來,英國的養羊業就十分發達,一直是歐洲主要的羊毛產地,這就為毛紡織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而在中世紀時期和近代早期的工場手工業階段,毛紡織工業始終是整個歐洲最重要的一個工業部門。由於養羊業很早就成為英國農業經濟中的一個主要部門,所以與其它歐洲國家相比,英國農業的商品生產性質更為突出,這就有利於資本主義因素在農業中的發展。又由於養羊業適合大面積的牧場經營而不適合小農經濟,所以在英國歷史上引發了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導致了小農經濟的逐步消亡和大批自由僱傭勞動力的產生,從而有力地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第三,英國發展海運業和對外貿易的條件也極為有利,因為它不僅擁有漫長曲折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優良港灣,而且大不列顛島還扼守著西歐和北歐許多重要水上通道(如易北河、萊茵河、塞納河和波羅的海諸海峽)的出口,處於西歐、北歐各國同美洲、地中海、印度洋等地海路交通的要沖。
第四,英國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不易受到外敵的入侵攻擊,這就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長期和平安定的環境。在近代史上,英國所採取的一貫方針就是盡量避免直接捲入歐洲大陸上的戰亂,以便集中力量從事國內的經濟發展和向海外進行殖民擴張。所以當歐洲大陸上戰火連綿、各國打得不可開交之時,海峽對岸的英國卻平安無事。
六、現代歷史上英國經濟地位不斷下降的原因
自19世紀後期以來,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雖然至今仍不失為世界主要經濟大國之一,但其地位卻是在不斷地下降。本節就分別從生產關系、教育事業、文化傳統、自然資源等幾個方面來分析探討其原因。
首先,就生產關系而言,在19世紀中期以前,歐洲大陸各國的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仍然在進行激烈的較量,尚未決出最後的勝負,這時唯有海峽對岸的英國率先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過渡,所以英國能夠憑借它在生產關繫上的相對優勢而取得生產力發展的領先地位。但是到了19世紀後期,情況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時在歐洲大陸上兩大社會經濟制度之間的較量已見分曉,隨著其它歐洲國家也紛紛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過渡,英國原先在生產關繫上所擁有的相對優勢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其它國家(如德國、美國、日本等)相比,英國對教育的發展也不夠重視,因而影響了國民素質的提高。英國的公立學校教育體系形成較晚,職業技術教育也相對落後,而且英國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注重培養造就所謂的紳士淑女,所以較少顧及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者素質所提出的要求,這種方向性的偏差是英國教育發展的一個內在弱點。盡管在英國也有一些號稱「公學」的私立學校素以歷史悠久、教學質量優異而聞名於世,至於象牛津、劍橋這樣的名牌大學則更是譽滿全球,但是這些旨在培養少數精英分子的高質量學府並不是面向全體大眾的,它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所佔的比重甚小(公學畢業生只佔全體英國人的0.5%),所以不能代表英國的總體教育水平。事實上,與德、美等主要競爭對手相比,英國在教育方面是明顯遜色的,例如英國的學齡兒童入學率到1903年才達到88%,而普魯士則早在1860年代就已達到97.5%,在德國的其它許多小邦,這一數字則比普魯士還要高。又如,在1901—1912年期間,英國平均每年獲得科技院校畢業證書的有530人,而當時德國的11所技術院校平均每年卻能培養出3000名工程師。再如,到1913年,英國平均每萬人中有大學生6人,而美國有31.4人,德國11.6人,法國也有7.6人。
在英國的文化傳統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利於現代經濟發展的消極因素。第一,由於在英國社會中存在著傳統的等級意識和門第觀念,因而使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原則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致使許多雖有才乾和進取心但卻不具備高貴出身的人紛紛遷居海外以求發展,這對英國來說無疑是一大損失。
第二,由於受等級意識和門第觀念的影響,在英國社會中人們往往更看重貴族的頭銜、爵位而不是企業家的開拓進取與發家致富,這種價值取向顯然也是不利於現代經濟發展的。
第三,由於近代以來英國人在發展過程中基本上是一路順風,少有挫折,因而使他們過分看重自己國家的經驗,喜歡沉湎、陶醉於昔日大英帝國的光榮歷史之中,形成了一種注重傳統、因循保守的思想作風。
第四,由於在英國存在著重科學、輕技術和重理論、輕應用的學術文化傳統,因此盡管英國在歷史上曾經取得過許多重大的科學成就,英國的基礎研究水平也一向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與其它國家相比,科學技術在英國卻不能很好、很快地轉化為生產力:
礦藏資源優勢的逐漸喪失也是現代英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又一個不利因素。雖然英國的煤、鐵這兩種主要礦藏都比較豐富,但礦藏畢竟是有限的、不可更新的資源,總是會愈采愈少,而英國作為全世界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其工業發展的歷史較長,經過長期的開采和消耗,本土的礦產儲量已大為減少乃至接近枯竭,而且目前還剩下的那一部分儲量也大多是屬於品位低下、質量不佳、開采條件亦較為惡劣的,所以從生產成本和經濟效益上來說,繼續開采這些礦產已不甚合算,以鐵礦來說,目前英國尚存的鐵礦資源埋藏較深,且99%為貧礦,所以進口礦石所佔比重已高達80—90%。英國剩餘的煤礦資源雖然還比較多,但許多老煤田經過長期開采,淺層煤也已所剩無幾,大部分資源已近枯竭。目前產量較多的主要是一些開采歷史較晚的煤田。況且自50年代以來,由於能源結構的改變,煤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其地位已遠遠不能同早期工業化時代相比了。
眾所周知,近代以來英國是佔有海外殖民地最多的頭號殖民帝國,因此,在分析英國的經濟發展時,就不能不涉及到佔有大量殖民地所帶來的影響。雖然驅使歐洲列強進行海外殖民擴張的主要是經濟動機,以期望通過對殖民地的資源掠奪和商品傾銷來使宗主國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願望同結果往往並不相符,甚至適得其反。事實上,擁有大片殖民地的國家(如英、法),其經濟發展速度反而不及那些殖民地很少(如德國)或根本沒有殖民地的國家(如瑞士和北歐各國)。其所以如此,原因則比較復雜。首先,由於英、法等國對海外市場的佔有和控制往往並不是完全依靠其商品本身的競爭能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仰仗與其殖民地的特殊關系,所以從長遠來看,對殖民地市場的過分依賴不利於宗主國工業競爭能力的提高,也影響了對其它國外市場的開拓。相比之下,那些很少或根本沒有殖民地的國家卻更加註意不斷提高其工業的競爭能力。因為對他們來說,既然不能依靠與殖民地的特殊關系,所以要想打入國外市場就只有完全依靠其商品本身的競爭能力。其次,由於大多數殖民地的經濟結構都相當落後,人民購買力很是低下,所以對宗主國商品輸出的吸納能力並不很強,遠不如當初的期望。再者,英國對其殖民地的大量資本輸出也嚴重影響了對其本土的工業投資。
Ⅳ 為啥說英國人做出了正確的歷史選擇
歷史將證明,英國人在重要的歷史周期窗口,選擇甩掉包袱與額外的重擔,選擇順應時代發展的自由與新生!
從哲學及社會運動規律方面講,矛盾運動的結果必將出現「偶然」中的「必然選擇」。脫歐派勝出超過地球多數人的預期,但他其實不是黑天鵝,是預期中不能排除的選項。人們之所以恐慌,就是在錯誤的思維道路上走的太遠,忽視了對社會、經濟矛盾的真相認識。
Ⅳ 英國歷史是怎樣影響英國人的性格的
1. 大部分英國人具有與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質。孤傲(exclusiveness)是英國人最明顯的性格特徵,他們不願意和別人多說話,從來不談論自己,感情不外露,更不會喜形於色。其它國家的人很難了解英國人的內心世界。英國人為什麼具有孤傲的性格特徵呢?原因有二,第一,英國是一個島國,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割斷了它和外部世界的聯系,英國人甚至不把自己看作是歐洲人。第二,英國人對本民族的歷史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其中,詹姆斯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Authorized Version of the Bible)和莎士比亞的戲劇對西方及世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英國議會(Parliament)是歐洲最古老的議會,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Instrial Revolution)的國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與眾不同的祖國文明史使得英國人形成了現在的性格特點。
2. 大部分英國人有守舊而又不願接受新生事物的保守思想。英國人的保守(conservativeness)為世人所知,英國人卻認為他們的做事方式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有人說,英國人需要20至40年的時間才能接受美國目前的新生事物,此話雖然有一點誇張,但也不無道理。英國人直到現在也沒有採用世界通用的米制(metric system),仍然使用英里(mile),直到1971年才將貨幣單位改為十進制(decimal system)。英國是世界上為數較少的保持君主制(monarchy)的國家之一,其保守性可見一斑。當美國人發明中央空調(central heating)的時候,英國人以對身體有害為由拒絕接受這種新生事物,繼續使用壁爐(fireplace)和電爐(electric stove)。
3. 大部分英國人具有講究文明用語和禮貌的好習慣。英國人總是為別人著想,他們不會要求別人做不願意做的事情。如果他們不得不要求別人做什麼事的時候,說得非常客氣,諸如: "I know the trouble I am causing you, but would you mind。。。? " 或 "I don't really like to ask you, but。。。"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麻煩別人,通常說excuse me,如果無意識地干擾了別人,要說sorry。要求別人重復,一般不說what,而是說pardon或sorry。please和thank you是經常掛在嘴邊的用語。在公共場所人們不會大聲喊叫,他們認為那是不文明的行為。
4. 酷愛獨居和個人自由的天性。也許是由於缺乏空間的緣故,英國人喜歡獨居(privacy)和個人自由(indivialism)。在英國,人們恪守著這樣一句名言:My home is my castle。 The wind can come in, but the Kings and Queens and human beings can never come in without my permission。當英國人搬到新家,他會在自己的房屋周圍樹起籬笆(fence),以便和鄰居隔開。
5. 大部分英國人具有感情不外露的冷淡和緘默性格。英國人一般不會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當他們高興時不會喜形於色,當他們悲傷時也不會愁容滿面,這一特點在上層社會中非常明顯。在早晨上班乘坐的地鐵中人們彼此不說話,只是在看自己的報紙,車內鴉雀無聲,偶爾能聽到下車的人因為不小心踩到別人腳時說sorry的聲音。下車後,人們只是走各自的路,彼此不會交談。另外,即使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也不知道對方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員、興趣愛好等情況,因為他們從不談論這些事情。
6. 大部分英國人具有自我嘲笑的幽默。英國人很幽默,不過都是一些自我嘲弄的幽默。他們喜歡嘲笑自己的錯誤、自己的缺點、自己的尷尬境地等。英國人的這種生活態度是多年來形成的,對別人並沒有什麼惡意。
Ⅵ 現在的英國人,是如何看待英國王室的呢
英國可以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他們對於皇室現在還是很尊重的,當然說到英國的發展歷史我們想到很多的事情。
其實我們對於英國王室還是很敬佩的,實際上也是如此他們的身份地位都是很高的。早在封建時期英國王室是最高的領導人。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封建社會已經跟不上時代了,王室的地位在此時有了些變化,後來王室就成了擺設,沒有後什麼實質性的權利了。但是今天的英國人對於封建社會時候的王室為我們帶來的福利還是很感激呢。
總而言之在英國人的眼裡皇室使他們心目中神聖不可侵犯的,而且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可以代替,這也是英國的文化底蘊。
Ⅶ 香港人和英國人各如何看待南京條約等
這個問題的答案毋庸置疑。 在香港人(中國人)看來,南京條約、鴉片戰爭中國的戰敗、日本慘無人道的侵略都是中國屈辱的歷史,是非正義的,侵犯了中國的主權,使中國人民受到更大的壓迫 在英國人看來,他們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廣闊的國際市場,是世界各國受益,也使中國改變了落後的面貌,所以是正義的 。。至於日本侵華,受害的不僅是中國,而是全亞洲乃至全世界的人民,所以英國的看法跟我們是一樣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Ⅷ 請在英國呆過的朋友幫我解惑一下,英國歷史書是怎麼描述他們那一段殖民歷史的
英國人對於他們的殖民史是頗為得意的,那正是他們成為全球霸主的一段歷史,他們英國人普遍認為是文明戰勝荒蠻,給本國人民帶來幸福。隨便說個吧,就連蘇格蘭人的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現在在英國很多歷史學當中被認為是流氓、烏合之眾、垃圾人。。。更不用說非洲、北美、印度和澳洲的被殖民者了。。。就說現在還有個英聯邦運動會、英聯邦這個活動、英聯邦那個活動,英國女王不僅在英國本土受尊重,很多曾經的英國殖民地都認這個女王。。。殖民本身是非常罪惡的!
Ⅸ 歐洲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前的殖民歷史
15世紀中期起,歐洲對商業資本和財富的渴望走到了「擴張時代」.歐洲人正是在這個時期,通過新航路的開辟,開始向世界大規模擴張和殖民.在
其後的450年間,整個西半球和亞洲的重要部分都被置於歐洲的統治和控制之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的確伴隨著赤裸裸的掠奪與壓迫,但若放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
上看,短暫的殖民影響,其貢獻要大於它造成的損害.
西方殖民擴張時代,實際也是西方文明擴張的過程,其方式是軍事與經濟和政治並舉,其他人類主
要文明如儒家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在與西方文化的對撞和沖突中,不得不屈就於有著強大生命力的西方文明的影響,以至在100年之後,幾乎所有的國家
或地區在相當廣度和深度上建立起了西方式的社會管理結構(包括共產制度也是西方文明的產物).殖民擴張不經意地從此大大地改變了整個世界,從而「充當了歷
史的不自覺的工具」.這實在是一種因果關系.
一
西方贏得世界絕對不是僅僅通過暴力,而是通過其思想、價值和宗教的無比優越.
1、
培育了資本主義萌芽,啟動了未開化或半開化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資本、技術,進行建設,為其提供了道路等基礎設施,殖民地的商品經濟
也得到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現了鐵路、公路、電訊、電話、醫院、學校,把原本落後的殖民地地區帶入了市場經濟領域.比較典型的例子如印度和香港.
2、西方在殖民擴張中打破了當地落後的社會結構,消除了以往歷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國的孤立閉塞狀態,發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
3、
傳播了「人權、自由、平等、人道」等西方人文觀念,並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人類道德價值觀,由此使得過去在一些國家流行的傳統手法統統變成了罪行.如在印度流
行數千年的夫死婦陪葬制度,在1829年被英國政府強行廢除;又如在中國流行幾個世紀的女人裹腳風氣,1912年西方促使當時的中國政府廢除了這一陋習;
還有非洲古老的文化習俗中的封閉陰道數等,也被西方殖民者加以制止.
4、築就了現代政府的雛形.一個擁有理性的成文憲法和理性制定的法律,並具
有一個受規章法律所約束的政府,只有西方文化條件下才得以出現.宗主國(尤指英國)在一些國家引進民主政體的一些因素,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行政管理,通過
選舉,實行多數黨組織的政府等,這些做法為這些國家獨立後走上憲政民主道路奠定了基礎(如印度等).
5、實施了現代文化教育.以前非西方文明國
家的教育不僅是非常落後的,也是暗昧的.宗主國在殖民地(如香港和印度等)大力推行理性的、系統的、專門化的科學教育,培養了大批近代科學和人文知識分
子,他們把近代科學知識和觀念帶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為殖民地的知識和觀念上的變革准備了條件.
其他還有,諸如對當今建築和藝術有著重大影響的西方建築、西方藝術在其他地區的廣泛傳播也得益於殖民擴張的普遍做法.所有這些都及其有力地改變了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進程.
二
不
難想像,如果沒有伴隨者殖民擴張的西方文明,人類現在將是個什麼樣子.世界上的現代性,是西方文明代表的現代性,它具有普遍意義.在西方殖民擴張之前,所
有人類其他文明都是僵化、停滯、衰微、封閉和落後的.如果不是西方靠軍事打破僵局,包括日本等非西方文明國家或地區能否主動接受更加道德的西方文明,抑或
靠自身文明迅速找到一條現代化的出路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1、非洲.非洲普遍的可能還住在茅草泥屋,還處在刀耕火種、捕魚狩獵的原始蒙昧狀態;「國家」只是不同種族和更多的部落的零散和碎片化的集合體,沒有在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概念,更沒有公民意識的形成.非洲堪稱是由外力刺激而引發跳躍式步入現代化的極端例證.
在
非洲殖民前,非洲大陸大多數地區並不存在按歷史和邏輯形成的「國家」和「民族」,基本上還處於前民族國家的部族社會階段.如果沒有西方人,非洲人不可能一
下子過渡到文明社會中來.正是由於這樣的歷史,非洲人的對國家概念的不認同,導致了現代民主制度構建難以在非洲大陸上真正紮根和生長.這就釋疑了為什麼經
過外力培植的「現代性」的非洲,由於缺乏內驅力,西方人撤離後很多國家更加貧窮的主因.
2、亞洲.如印度,古老的印度可能還是分散、貧窮、落後
的村社制度,沒有一個統一的印度民族,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卻有著持續不斷的部落之間、種姓之間的沖突.英國人在征服印度全境之後,印度才開始實現統一,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印度民族.印度的統一才是印度實現復興的首要前提.
中國,中國可能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體,天人合一、皇權至上,有
著形形色色的官崇拜習俗的國家.「中國男人可能還留著長長的辮子,中國女人還在裹腳,中國人還在使用馬車作為交通工具,中國的教育『子曰』和科舉……(趙
達功語)」.只有在西方價值觀念的主導下,中國人才認識到了自己也是「人」.它的標志是「五四運動」中開始的全方位批判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孔孟思想,宗法
制度,和等級觀念等.正是由於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反思,中國人步入現代化才有可能.
日本,日本明治維新前的日本社會情況與中國非常彷彿.只是島國文化的傳統屬性雖有其封閉性,但它卻經受不住任何外在壓力.19世紀,美國殖民船隊培里率領的「黑船艦隊」用堅船利炮敲開了幕府時代的日本大門,引起了劇烈的社會變革,讓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阿
拉伯國家.西方文化雖然在世界其他地區長驅直入,但惟有與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發生了長期不斷的沖突.個中緣由在於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教的教義的根本性沖突上.
在基督教里人是「主體」:人統治世俗社會,神統治精神社會;而伊斯蘭教里人是「客體」:世俗社會和精神社會都應由神(安拉)來統治.就此若遵循西方基督教
文明,那可就是「反客為主」了,對於穆斯林來說這是違反「神旨」的,絕對大逆不道.雖然在伊斯蘭世界殖民後發生了一些變化,轉向西方建立起來了西方式國家
結構.但作為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世界,對西方基督教文明充滿敵意,加上9世紀受辱的痛苦經歷,阿拉伯世界普遍極力排斥西方文化.「伊斯蘭教就其本身的特點而
言,其宗教信條涉及現世生活中的一切內容:政治、經濟、文化、道德規范等.這些將人們緊緊地包裹在濃重的宗教氛圍之中,每邁出一步,都要有宗教上的依據,
獲取宗教方面的允許.其結果,導致阿拉伯世界在時代發展進程中步履維艱.
(與其相反,為什麼大多以儒學為核心文化的地域先後不同程度地都接受了
西方文明?應該說,傳統儒學還沒有上升到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而進入立法、行政乃至經濟生活的宗教信條,孔子還沒有被人奉為不可玷污、侵犯的神明,儒學只
是一種人們日常遵循的倫理標志,所以對它的分割、背離、反叛,人們不至於有悖逆「神旨」那樣的強烈的「罪感」.所以以儒學為核心文化的地域,遭受了殖民的
侵害後,痛定思痛,竟而轉向西方文明.)
3、美洲.美洲其狀態甚至還不如殖民前的非洲,更加原始,他們還全都停留在人類初期食物採集階段,歐洲人的殖民使美洲在500年間便從最原始的社會跨進了現代文明社會.
三
但是,我們從歷史積極的角度來看待西方殖民史時,絕不等於不講人道不講正義.雖然西方殖民擴使得先進文明取代了落後文明,促進了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但是早期它又是以一種不人道的、野蠻的手段來進行的,因而,在肯定其正面作用的同時,絕不意味放棄對它道義上的譴責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