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建甌市城門有多少年歷史

建甌市城門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24 06:37:50

❶ 西安城牆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

西安明城牆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區,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牆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鍾鼓樓就位於古城區中心。

西安城牆建築形制:

西安城牆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周長13.74千米。

城門有四: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門城樓三重:閘樓、箭樓、正樓。正樓高32米,長40餘米,為歇山頂式,四角翹起,三層重檐,底層有迴廊環繞,古色古香,巍峨壯觀。

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牆四角各有角牆一座,城牆外有城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西安城牆

❷ 請問建甌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簡單點:

建甌歷史悠久,八閩首府,閩國古都,人傑地靈。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3000 多年,是一座有著 1800 多年建縣歷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詳細:

西周時期為「七閩」地,秦時屬閩中郡。東漢建安初年 ( 公元 196 年 ) 設建安縣,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五個縣之一。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 260 年)設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 ( 公元 621 年 ) 設建州,五代晉天福八年(公元 943 年),王延政以建州(今建甌)建國,國號「殷」,改元天德。「福建」之名即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來。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改建州為建寧府,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府。 1913 年撤府,並建安、甌寧兩縣為建甌縣。 1992 年 10 月撤縣設市。歷代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閩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出過 1154 名進士、 6 名狀元、 10 名宰輔大臣,是中國歷史上出千名進士的十八縣之一。宋代理學家朱熹成長於建甌,史稱「三楊輔政」之一的政治家楊榮和歷史學家袁樞、音韻學家吳域、外交家徐競、文學家吳激、現代革命先驅楊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誕生於此。李剛、陸游、辛棄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等曾駐足建甌並留下贊譽。

❸ 城門鎮的歷史沿革

唐末,閩王王審知曾在此駐軍,以木柵欄為營而得名柴門,演變成今名城門。民國時期稱四維鄉,隸屬林森(閩侯)縣白湖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閩侯縣第一區,1958年稱城門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間改名東方紅公社,1970年劃歸福州市朝陽區(今倉山區),1975年劃歸福州郊區管轄,1984年稱城門鄉,1992年改為鎮。總面積54平方公里,轄城門、敖峰、臚雷村、龍江、浚邊、青富、洋坑、湖際、下洋、梁厝、謝坑、樟嵐、獅山、濂江、紹岐、福濂、潘墩、連坂、黃山、臚廈20個村、64個自然村。1994年有1.4萬戶、6.8萬人。該鎮於1984年跨入福建省首批億元鄉行列,1990年在中國鄉鎮企業10大100強評選中名列全國產值最高的100個鄉鎮之一,1993年被福建省鄉鎮企業局授予「十強鎮」稱號,1994年全鎮社會總產值1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4億元,「三資」企業產值4.4億元,出口交貨總值4.3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719元,達到省定的小康鎮標准。2012年城門鎮位有常住人口21234戶,70188人,外來人口5.6萬多人。下轄25個行政村60個自然村。

❹ 城門鄉的歷史沿革

1950年屬第八區楊柳、白合等鄉,1958年成立城門公社,1984年5月改鄉。1997年,面積51.6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金城、金蘭、白畈、白合、石橋、紅旗、紅心、立新、興聯、聯盟10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後壟黃家,距縣城8千米。

❺ 兩千年前的福州叫什麼

考古發掘證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州地區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閩人」就是當時的土著居民。距今約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末至公元前16世紀初的夏朝時期,這里的閩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了聯系。至周代,這里與中原的關系更加密切。它不僅向周朝進行朝貢,而且也進入了奴隸社會。戰國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擊敗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閩,與閩族融合成為閩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福建進軍。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在福建地區設閩中郡。秦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無諸率閩越族人先是反秦,繼而佐劉邦攻項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復封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福州成為閩越國的都城。無諸依冶山建城,人稱「冶城」。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甌市)侯官、東安二縣設晉安郡,福州為晉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嚴高改建郡城,時稱「子城」。南朝、隋唐時,福州曾作為豐州、泉州、閩州的州城。唐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閩縣等地復設泉州(即今福州市)。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設福州都督府,從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隨其兄王潮率兵南下,佔領福建全境,創立閩國,定都福州。王審知安置中原移民,選用賢能,興文重教,浚湖拓城,減稅撤卡,發展海外貿易。唐天復元年(901年),王審知在子城外環建大城,設八城門、九便門、三水門,稱「羅城」,全部用印有「錢紋」圖案的城磚砌城。羅城內除官吏居住外,還讓百姓按規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圍以高牆,稱之為坊,這便是「三坊七巷」的雛型。開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築月城,大城夾在其中,人稱「夾城」。因南門外一帶地勢低窪,又建城牆以防洪。是時全城略呈圓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於山)、烏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別稱三山。後來,王審知的兒子王延鈞立國號「大閩」,將福州改稱為「長樂府」。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錢昱在夾城之外增築外城。南宋紹興之後,金兵猖獗,中原塗炭,福州被視為「武陵桃源」,避亂者漸次而來,典章人物,極一時之盛。南宋末,益王趙昰登基於福州,升福州為福安府,作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遷返福州。明代,統治者輕徭薄賦,獎廉肅貪,鼓勵墾荒,發展生產,福州經濟恢復,紡織業、商業、航海業復甦。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夾城與宋代的外城基礎上砌石城以防倭,此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後才陸續被拆除。明末,清兵入關,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稱福州為天興府,又稱「福京」,作為行都。明清時,福州為福州府府治。鴉片戰爭後,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擴大。城內、南台和倉山連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為商賈雲集的街市,倉山成為外國領事館區。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經是我國海軍、造船業的發祥地,為我國培養出一代早期著名的海軍將領英才。

❻ 建甌縣的歷史沿革

建甌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3000 多年,是一座有著 1800 多年建縣歷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西周時期為「七閩」地,秦時屬閩中郡。
東漢建安初年(196),劃分侯官北鄉土地,設置建安縣(以年號為縣名)。 建安八年(203),賀齊進兵建安,立南部都尉府。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設建安郡,郡治在建安,屬吳會稽郡南部都尉,管轄建安(今建甌)、建平(今建陽)、吳興(今浦城)、東平(今建寧部分)、將樂、昭武(今邵武)、綏安(今泰寧、建寧2縣)、南平、侯官(今福州)、東安(今同安、南安2縣)10縣,改都尉為太守。
晉惠帝(291-306)時,建安郡屬江州(今江西九江),管轄建安、東平、吳興、建陽、將樂、邵武、延平(今南平)7縣。南朝宋高祖時,建安郡仍屬江州。
陳永定二年(558),建安郡改屬閩州(今福州),後改稱豐州(今福州,民國18年版《建甌縣志》誤作江西撫州)。
隋開皇九年(589),廢郡為縣,屬泉州(今福州)。 大業三年(607),恢復建安郡,郡治設在閩縣(今福州),領閩縣、建安、南安、龍溪4縣。
唐武德四年(621),改建安郡為建州,改太守為刺史,移治建安縣,下轄建安、建陽、綏城、將樂、唐興(今浦城)、閩縣6縣。武德七年(624),邵武屬建州,領縣7。武德八年(625),建陽並入建安、領縣6。景雲二年(711),屬閩州都督府。天寶元年(742),復改建安郡,建安縣屬建安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建州,屬福州都督府。建安縣屬建州。上元元年(760),建州屬福州節度。大歷六年(771),建州屬福州都團練觀察置使。中和四年(884),因黃巢起義攻打建州,建州寓治建陽。
景福二年(893),建州刺史徐歸范叛附王潮(即閩王王審知之兄) 五代晉天福八年(943),王延政以建州建國,國號「殷」,改元天德。南唐保大四年(946),陷建州,殷亡。王延政家族被遷移到金陵州。建州改為永安軍,不久,又改為忠義軍。建安縣屬忠義軍管轄。
宋開寶八年(975),南唐平,恢復建州,建安縣屬建州。太平興國三年(978),建州屬兩浙西南路。雍熙二年(985),建州改屬福建路。端拱元年(988),建州升為建寧軍節度。建安縣屬建寧軍節度管轄。治平三年(1066),劃出建安、建陽、浦城3縣部分地盤設置甌寧縣,與建安縣同駐一城,甌寧縣屬建寧軍節度管轄。熙寧三年(1070),撤銷甌寧縣。元佑四年(1089),劃分建安西北12個里(建陽、浦城之地不再劃入),設置甌寧縣,屬建寧軍節度管轄。自此原建安縣分為建安、甌寧兩縣,縣治同駐一城。建炎二年(1128),州卒葉儂兵變,知州事方承移建陽。建炎四年(1130),農民領袖范汝為在建州在洄源洞聚眾起義,知州事劉子翼移治崇安。紹興三十二年(1162),改建州為建寧府。建安縣、甌寧縣屬建寧府管轄。
元至元初年(1264),建寧府屬江浙行中書省(駐杭州)。至元十三年,元軍取建寧。至元十五年,改為建寧路,建安縣、甌寧縣屬建寧路,屬福州行中書省,置錄事司。至元十七年,改為建寧路總管府。建安縣、甌寧縣屬總管府。至正二十二年(1362)立建寧分省。
明洪武元年(1368),罷錄事司恢復建寧府。建安縣、甌寧縣屬建寧府管轄。 清自順治三年(1646)起沿襲明制。
民國元年(1912)仍稱建寧府,後改稱建甌府。民國2年裁府,合並建安、甌寧2縣,各取首字命名為建甌縣,屬建安道管轄,道址設在南平。民國17年,廢除道,只設省、縣兩級,建甌改為縣政府,直屬省管轄。民國35年,全省劃分為7個行政督察區,建甌屬第三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建陽。
1949年5月13日,建甌解放,設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建甌、建陽、崇安、浦城、水吉、松溪、政和、邵武、光澤9縣,專員公署設在建甌。 1950年3月,改為建甌行政專員公署。同年4月,署址移設建陽,改名為建陽行政專員公署。建甌縣屬建陽行政專員公署。
1956年,建陽專員公署並入南平專員公署,建甌縣改屬南平專員公署管轄。 1970年復設建陽地區行政公署,建甌縣屬建陽地區行署管轄。 1989年1月,建陽地區行政公署改名為南平地區行政公署,管轄南平、順昌、建甌、建陽、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光澤10個縣市。 1992年10月20日,國家民政部批復同意撤銷建甌縣,設立建甌市。
建甌歷代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閩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出過 1154 名進士、 3 名狀元、 10 名宰輔大臣,是福建歷史上出進士最多的縣。宋代理學家朱熹成長於建甌,史稱「三楊輔政」之一的政治家楊榮和歷史學家袁樞、音韻學家吳域、外交家徐競、文學家吳激、現代革命先驅楊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誕生於此。李剛、陸游、辛棄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等曾駐足建甌並留下贊譽。

❼ 南京明城牆有多少年歷史

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全部完工於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歷時達28年。

南京明城牆,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築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現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現完整保存25.1公里。

其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



(7)建甌市城門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南京明城牆歷史悠久,民間流傳著許多的傳說故事。

1、明初建造南京城,所需巨額費用大部分攤派到江南富戶的頭上,其中浙江吳興的大富翁沈萬山單獨認捐了洪武門至水西門的造城費用。

傳說聚寶門建築之初,城牆屢建屢坍。有人獻計要朱元璋使用沈萬山祖傳的聚寶盆,朱元璋用計強行徵用,並把它埋在第一道瓮城東面的牆下,城門果然修成。於是人們將這座城門稱為聚寶門。

2、在南京水西門到中華門之間有段城牆,高度比別處城牆矮得多。傳說原來這段城牆是安徽太平縣人負責修建的。太平縣土地貧瘠,民工缺吃少穿,大家敢怒不敢言,消極怠工。眼看期限已到,城牆還未完工,民工對負責檢查工程的官吏謊稱說:「不知是破了什麼風水,我們這兒的人個個得了黃病,能吃能睡,就是不能做。」

那官吏看到他們臉色蠟黃,就連忙回宮向皇上稟報。實際上民工們是拿荷葉將臉擦黃的。皇上隨後下了一道聖旨:為體恤太平民工,城牆沒完成的就不罰了。不過,既得了黃病就要忌鹽,從此太平縣再也沒有官鹽供應了。對這段城牆,人們稱之為矮城。

3、在金川門和興中門之間,有一段百餘丈長的城牆,傳說這是朱元璋的一位寵臣負責督造的,這位大臣不把造城牆的事放在心上,眼看到最後期限只剩十來天,要備料、派工、挖土、砌牆等等,時間根本來不及了。

這位大臣急壞了,想出一個主意,用大毛竹把這百餘丈地方搭成一個大柵欄,築在城外一道寬闊的河邊上。完工的期限到了,朱元璋帶著文武大臣從聚寶門一路巡查,查到這里,由於河道太寬,他們遠遠觀看,誰都沒有發現問題。

大臣劉基還誇贊道:「皇上,城外挖一道護城河,這個辦法太好了!應該命令城外都挖,與這里連接,出入城門要過橋,豈不更加安全!」朱元璋一時高興,賞賜了那個寵臣。可事隔不久,事情敗露,朱元璋大發雷霆,以欺君之罪殺了那寵臣等一幫人,拆掉了竹柵欄,補築了那段城牆。不過,這柵欄門的地名卻一直傳下來了。

❽ 建甌的歷史故事

西周之前,屬於七閩地,為蠻方,史書記載甚少。 戰國末時越王無諸敗於楚,入閩,為閩越王,並在今建甌溪南覆船山下建無諸行宮。 (秦廢無諸閩越王號,置閩中郡,治東冶地,降無諸為郡長。西漢高祖五年因無諸帶兵佐漢擊楚,立下功勛,劉邦復立無諸為閩越王。武帝元鼎六年,平東越王叛,次年漢以閩越民風強悍,強行遷徙閩越王族平民於江淮,閩越族逐漸沒落並同化於漢。閩地空虛,於東冶舊地設一侯官駐軍鎮之,遠屬會稽南部都尉管轄。昭帝時因閩越遺民相聚漸多,立冶縣。東漢初屬改冶縣為東侯官都尉。) 東漢漢獻帝建安元年(196 )會稽太守孫策攻侯官,廢侯官都尉,並上表奏請於會稽南部分侯官北地設立建安縣(今建甌)、南平、漢興(今浦城)三縣,寓意建安年間、南方平定、漢室復興,連同侯官縣為福建最早正式設立的四縣。 建安八年(203)孫策令賀齊進兵建安,平定三縣暴亂,設南部都尉府於建安縣,析建安縣桐鄉設建平縣(今建陽),連同閩地原建安、南平、漢興、侯官四縣同屬南部都尉府。建安縣開始成為全閩地經濟政治中心。 三國吳景帝時,因人口日益繁多,析建安縣校鄉設邵武縣,綏安(今泰寧、建寧縣),將樂縣等等。 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260)撤銷孫亮侯官封地,並於建安縣新設設建安郡,改南部都尉為建安郡太守,下轄建安(今建甌)、建平(今建陽)、吳興(今浦城)、東平、將樂、邵武、綏安(今泰寧、建寧)、南平、侯官(今福州)、東安(今同安、南安)十縣,基本囊括福建全境。並成為孫吳最大造船基地之一。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侯官、東安二縣設晉安郡,治侯官縣(今福州),於晉安郡新設八縣。 南朝陳文帝永定元年(557)合建安、晉安兩郡為閩州,治侯官縣。 (南朝陳光大年間析晉安郡地設南安郡,治今南安縣豐州鎮)陳文帝天嘉三年(562)晉安郡陳寶應擁兵自立,攻建安郡城,建安郡太守蕭乾拚死抵抗,不為所制。陳文帝天嘉八年(567)陳軍入閩援建安,剿陳寶應,復建安郡,攻晉安郡,全復閩地。因升建安郡守五兵尚書,遷閩州州治於建安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隋軍南征攻陳,於建安郡遭重創,日久城破,屠建安縣城,文帝下詔廢建安郡,(並廢南安郡),拆各縣於鄰近州郡,並將閩州州治由建安縣(今建甌)遷於侯官縣(今福州),改名泉州。 大業二年改泉州為閩州。大業三年(607)廢閩州,復建安郡,改侯官為閩縣,建安郡治閩縣(今福州),而原建安郡城(今建甌)廢為屬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遷建安郡治回建安縣,並改建安郡設建州,並閩縣,下轄建安(今建甌)、閩縣(今福州)、唐興(今浦城)、建陽、將樂、綏城(今建寧,泰寧)六縣。為福建北半部中心。 高祖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閩縣地復設泉州(即今福州市)。 高祖武德七年(624),復劃邵武縣入建州。同年將樂縣並入邵武縣。 八年,建州建陽縣並入建安縣。太宗貞觀三年(629),建州綏城並入邵武縣。後復置沙縣、將樂縣、建陽縣,同屬建州。 (垂拱二年(689),析泉州(今福州)南部分新設漳州。)(景雲二年(711),改泉州(今福州)為閩州,而新設泉州於閩南。)此時建州轄建安、唐興(今浦城)、邵武、沙縣、將樂、建陽六縣。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各取福州、建州首字,設置福建經略使,閩地始有福建之稱。 五代後梁開平三年(909),封王審知為閩主。 五代後晉高祖天福六年(914),封王審知之子王延政建州建安鎮安軍王延政富沙王,此後與閩主互攻不以。 五代後晉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王延政在建州稱帝,改國號為大殷,次年復改為大閩,復稱閩王,以建州為都,福州為東都,轄轄福建全境福、建、泉、漳、鏞(今將樂)、鐔州(今南平)六州。 南唐保大四年(945)唐兵攻閩國,破建州城,劫掠一空,並遷閩王族於金陵。改建州為永安軍,旋改忠義軍,下轄建安(今建甌)、閩縣(今福州)、浦城、將樂、建陽、松源(新設,今松溪)、建寧、歸化八縣。 北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平南唐,復稱建州。 太平興國五年(980),割邵武、歸化、建寧三縣新設邵武軍。 太宗端拱元年(988),於建安縣設建寧軍節度使,統轄閩北部西部七縣。 淳化五年(994)於建州崇安場新設崇安縣(今武夷山市)。 真宗咸平三年(100),割建安縣五里、關隸鎮新設關隸縣(今政和縣)。 英宗治平三年(1066)於建安縣分置甌寧縣,治建安縣寧遠門側,與建寧節度軍、建州、建安縣四級政府同城而治。此時建寧軍轄建安、建陽、浦城、松溪、崇安(今武夷山)、甌寧、關隸(今政和)七縣。熙寧三年( 1070 )將甌寧縣並入建安縣。元祐四年(1089)又分置甌寧縣。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建州葉儂叛亂,建州治所往北逃遷建陽縣。旋復。建炎四年建州范汝為起義,建州治所更遠遷崇安縣。紹興二年(1132)韓世忠率兵攻建州,並欲屠城,李綱救之。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即位,升原藩國建州為建寧府,為閩境第一府。轄境相當今福建北部建甌以北建溪流域和周寧,壽寧兩縣。至此福建設有建寧府,福、泉、漳、汀、南劍(今南平)五州,邵武、興化二州。統稱福建為八閩,而建寧府為八閩首府,八閩上郡。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建寧府黃華頭陀軍起義抗元。 元世祖至元員二十九年,馬可·波羅過建寧府。 明景泰六年封建寧府朱熹九世孫世襲翰林五經博士,敕建博士府於朱子祠左。 清順治五年(1684戊子),清軍攻建寧府城,伐明宗室鄖西王。不久城破,屠城,全城人口倖存不過百。城池基本被夷為平地。 清光緒二十五年,建寧府群眾爆發反對西方列強的「建寧教案」。 民國二年(1913)撤消建寧府,全省分為建安道、廈門道、閩海道、漳汀道四道。將原建寧府建安、甌寧兩縣合並為建甌縣。 1926年,於建甌縣成立閩北第一個共產黨支部。 1927年,成立中共閩北臨委,為中共福建省委前身。 1940年,劃建甌縣第一大鎮水吉鎮設水吉縣,後水吉縣並入建陽縣。 1940~1949年,設第三行政督察區,轄閩北十縣。 解放後到文革的混亂行政區劃調整後,於閩北設南平地區,政府駐南平市,轄閩北一市九縣,建甌為屬縣之一。 1992 年撤縣改市 ,設立建甌市,屬於南平地區。 1996年,撤原南平地區,設南平市(地級),撤原南平市,設延平區;建甌市屬新南平市管轄。

❾ 南天門有多少年的歷史

泰山:

南天門又名"三天門",為三個"十八盤"的盡處,海拔1460米。南天門,是對北座"北天門"說的;"三天門"則是對山下的一天門和中麓的中天門(二天門)說的。南天門建於元初,由岱廟住持道士張志純創建。上有一閣,名"摩空閣"。門的兩側有石刻楹聯一副,上聯: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下聯: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泰山圖志》中說:"磴道盤空,朝天有路矣。"遊人至此,頓覺涼風習習,寒氣襲人,不禁想起唐朝大詩人李白《游泰山》詩中"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的詩句。明朝王思任也有至此"生平雪三伏之仇,亦一快事"之語。因此,遊人在登臨"十八盤"時,應盡量慢走,不要讓身上出汗,以防登上南天門後被冷風一吹感冒。門外西側石棚內有自然石碑一座,上?天門銘"全文,為杜仁傑撰文,嚴忠范書。該碑刻制於元世祖開國之前的中統五年(1264年),距今已經有七百多年。該銘文詞古雅,書法端嚴。文內對當時的社會頗為不滿,因此清乾隆年間在此建台時,把它埋於土中。1956年重修台基時發現此碑,為了不使石碑被風雨侵蝕,在路西新建石棚一座,加以保護。南天門內有廟一座,原為"關帝廟",神像早無,1965年翻修後,改為鐵瓦,名"未了軒",取唐朝詩人杜甫《望岳》詩中"齊魯青未了"句之意。

❿ 建甌的歷史

建甌歷史悠久,八閩首府,閩國古都 建甌城全景,人傑地靈。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3000 多年,是一座有著 1800 多年建縣歷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西周時期為「七閩」地,秦時屬閩中郡。東漢建安初年 ( 公元 196 年 ) 設建安縣,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五個縣之一。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 260 年)設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 ( 公元 621 年 ) 設建州,五代晉天福八年(公元 943 年),王延政以建州(今建甌)建國,國號「殷」,改元天德。「福建」之名即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來。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改建州為建寧府,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府。 1913 年撤府,並建安、甌寧兩縣為建甌縣。 1992 年 10 月撤縣設市。歷代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閩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出過 1154 名進士、 6 名狀元、 10 名宰輔大臣,是中國歷史上出千名進士的十八縣之一。宋代理學家朱熹成長於建甌,史稱「三楊輔政」之一的政治家楊榮和歷史學家袁樞、音韻學家吳域、外交家徐競、文學家吳激、現代革命先驅楊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誕生於此。李剛、陸游、辛棄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等曾駐足建甌並留下贊譽。

閱讀全文

與建甌市城門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