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聽見活埋就脊椎發涼,歷史上發生過哪些活埋事件
戰爭結束之後,勝利者帶著光榮與富貴回來,不過,對於那些戰爭中的俘虜而言,戰爭結束也就意味著痛苦的開始。歷史上發生過四次活埋事件,第一次活埋,長平之戰活埋40萬戰俘,上黨郡原本是屬於韓國領土的,可是秦國東進,韓國國君沒辦法只能把此地贈送給了趙國,趙軍投降秦國之後,然後預先埋伏在山頂的秦軍活埋了這四十萬降卒。
第四次是薛仁貴活埋鐵勒軍13萬,鐵勒酋長比粟毒夥同其他部落起兵攻打大唐,唐高宗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三矢神箭使鐵勒十餘萬官兵在戰場上集體跪拜投降,為了消除後患,薛仁貴命令將這13萬已經投降的鐵勒人就地坑殺。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慘不忍睹的四大活埋。
Ⅱ 春秋戰國的什麼戰役有數十萬官兵被活埋
秦趙 「長平之戰」 。
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長平之戰的舊址在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境內。此場戰爭,發生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趙軍參戰人數就有45萬人,雙方大軍加起來近百萬人。結果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因此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只剩下時間問題。但從國家戰略到具體戰術,軍事家直到現在都在探討它的得失。長平之戰,對中國歷史走向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催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的大帝國。
Ⅲ 人到60歲被活埋到底出現在哪個朝代人到60歲被活埋的真相是什麼
人活到60歲被活埋具體到哪個朝代是無據正可查,因為中國文化歷史幾千載,注重禮、孝,即便哪個朝代有這60歲活埋先例也不敢記載,這可是要背負千古罵名的,每個人從出生,由長輩養育而大,在至老後均無法免於一死,生老病死,乃是自然法則,不可怠慢養育之人,乃是孝悌之禮,豈敢有記載。
這裡面要說傳得最神的,當屬鄂西北,鄂西北是鄂與豫陝渝的毗鄰地區,斜倚於大巴山的余脈,該山脈上遍地都是寄死窯,由於地形偏深山老林,這個習俗從古至今都流傳著,據說明朝時期,六十花甲子,不死也要被活埋。
而這些老人一經背負上去,就永久沉眠於此,也幸得這些風俗沒有被傳承到當今,當今人人溫飽,即便老了還有養老院,可謂幸福滿滿。
Ⅳ 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為何四十萬活人會被活埋
這個戰爭說的就是長平之戰。這場戰爭是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戰爭,當時秦國獲得戰爭的勝利把趙國的40萬人全部殺死。其實這場戰爭雖然趙國死的人數比較多,但是秦國的損失也不少,秦國當時也死了有20萬人之多。由此就可以看出這場戰爭的殘酷性。
其實白起當時根本就不想要放過趙國的任何一個人,他之所以對秦國的人這樣說只不過是想讓秦國的人支持他這樣的做法而已。40萬人當時也是非常多的,即使白起想要全部殺死的話也需要好長一段時間。所以當時白起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不把這些趙國的人全部殺死,而是選擇把這些活人進行活埋。這樣子可以節省一部分力氣,同樣也可以讓這些人死亡。
Ⅳ 薛仁貴一怒活埋13萬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由於小說、評書、和電視劇的廣泛傳播,大唐傳奇將軍薛仁貴及其兒子薛丁山、孫子薛剛的形象,已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然而,史書中真實的薛仁貴真的是像民間傳說的那樣子嗎?
鐵勒(中國北方古代民族)
鐵勒是中國北方古代部落民族名。中國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又稱狄歷、丁零、敕勒、高車。鐵勒眾多部落中,回紇和薛延陀都建立過統一漠北地區的汗國。
而據史書記載,突厥是鐵勒化的塞種人部落。回鶻汗國興起以後,「鐵勒」之見於官方史書逐漸減少,後來常用回鶻或者突厥來指代鐵勒。後契丹人統有大漠南北,鐵勒這個稱呼逐漸消失。
Ⅵ 中國歷史上那個朝代60歲老人被活埋它的典故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秦朝、宋朝、元朝都有過60歲老人活埋的說法。
典故:
1、秦朝
有關於秦始皇的說法是,秦始皇下了一個六十歲不死就活埋的命令。其原因非常可笑,居然是嫌棄老者沒有勞動能力,白白浪費國家糧食。
還有一種說法,秦始皇擔心老者當中有經歷過戰國洗禮的賢能之人,怕他們因為暴秦而謀反。於是很多老者被活埋,直到有一天咸陽城出現一隻怪物,像老鼠又有點像貓,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
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
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
2、宋朝時期
宋遼檀淵之盟後,戰爭停止了,北宋王朝卻失去了黃河以北的大面積國土。十年生聚,加上不願做遼奴的人大量回遷到中原地帶,到宋真宗時代,中原地區人滿為患,社會也逐漸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六十歲的老人既不能戍邊,也不能勞動,只有吃飯的份,還得兒女照顧著。
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大負擔。突然有一個皇命傳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歲一律活埋。有仁義者,忍悲含淚,給自己的父母准備了棺木和食品,送他們去了九泉;有不孝者,乾脆就那樣活埋了自己六十歲的雙親。但是正史上也沒有記載。
3、上古時期
由於土地貧瘠,社會資源匱乏,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由於失去勞動力成為社會的負擔,所以凡是年滿60歲的老人,一律要被處死、活埋,或被拋棄在荒郊野外任其凍死餓死,這叫「花甲葬」,或叫「六十還倉」。
4、元朝
元朝統一中原後實施殘酷的高壓政策,不但把中原人分為幾等,而且還對老年人採取六十不死活埋的政策以達到羞辱漢人和減少人口的目的。
(6)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人被活埋擴展閱讀: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還有一種叫瓦罐墳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也記載了「棄老風俗」: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歲時,為了節約糧食,養育幼童,家裡長子就會把他們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讓其自生自滅。
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發生過,也只能存在在不發達歷史階段(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隨著社會進步、糧食的豐富、禮儀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一位研究民俗學的中國學者說,韓國、中國、印度、日本、印尼等國家均有同類故事傳世。由這樣的故事推斷,遺棄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遍及各個民族普遍現象。
一位歐洲學者曾經詳細介紹了古代社會處死失去健康的國王、巫師、祭司的習俗,有的民族的巫師年邁以後甚至挖個坑讓後代將自己活埋。
Ⅶ 中國古代被燒死和活埋的名人有哪些
介子推
《呂氏春秋》雲,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又命人葬之於綿山,秦二世時遷葬於故里裴介村。並改綿山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將一山崗定為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並立「介廟」於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