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建村的歷史沿革
成村於明朝上德年間,建村於栢峪口溝峽谷的河灘上,村名栢峪飩(又名栢峪坤),有碑文可證。有上村、下街、上井、南井、老井之說,後因洪水之患,全村遷至溝口的北台之上,重建村落,村名隨之改為栢峪口村。毗鄰復興庄,是白羊城村由於洪水之患分遷至此成村,建村於清朝乾隆年間。解放以後,栢峪口村、復興庄,同隸屬的白羊城鄉「一五」期間由於國防工程建設需要,於1956年4月合並遷至現在的村址,距老村址(栢峪口村)1.5公里。遷移時,栢峪口村共150餘戶,人口450餘人,復興庄共30餘戶,人口120餘人。因屬於新建設的村落,所以取名:新建村,屬流村鎮轄村。
B. 張庄村的歷史沿革
張庄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郊區馬廠鎮,它不是一個普通的小村莊,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留下了自己的腳印,一代代的學者和社會人士都曾經在此大放光芒,筆者跟隨前人的腳步也來到了這里。
張庄歷史源遠流長,地處太行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歷來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一直飽受戰爭之苦,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張庄的宿命在劫難逃,百姓飽嘗地主、軍閥的欺壓的同時,又遭受日軍的蹂躪。1945年張庄解放,1946年以前屬於潞城縣五區,1952年區撤銷,1954年長治和潞城合並,取名潞安縣,於是那時候就叫潞安縣張庄村。1957年成立小鄉(四五個村一個鄉)1958年設立了晉東南地區,隨著黃碾東風人民公社成立,1959年長治和潞安縣分開,張庄屬於長治市東風人民公社。1983年撤掉了人民公社,直接改為鄉,更名為馬廠鄉。現在有22個村子, 2002年鄉改為鎮,為馬廠鎮(撤鄉並鎮),現在為馬廠鎮張庄村。
C. 張崗村的歷史沿革
張崗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8000年前就有居住,並從事生產,種植農作物,富裕一方,有『糧倉』之稱(倪樓的紅薯,井庄的麥,張崗的水稻沒的說 方言念衰)。由於村莊屬於山岡地帶,大多人姓張,故名叫張崗。建國以後張崗屬於明港公社,1965年查山公社成立後,並入查山設立張崗大隊,管轄10個生產隊。1982年建立張崗村,下設15個小組,有查山鄉管轄至今。
D. 新村村的歷史沿革
新村村,古稱新村,解放前後叫屬於葯范保,田源保,解放後曾改為田口大隊新村組、新村大隊,1984年改為新村村至今。新村村是我縣的革命老區村之一。東漢末年由永安貢川陳氏子孫在此定居開發,陳姓人口已延續四十七世。1975年沙蕪庫區移民遷入定居二個村,其中:水東隊37戶,132人,100%姓陳;馬家塘隊30戶,101人,90%姓黃。
E. 後山村的歷史沿革
後山村的歷史源遠流長,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掩藏著豐厚的歷史信息。後山村在春秋戰國時期舊有了人類居住,何時建村,已無從考證。明清之前為「堠子山村」。因地處堠子山旁而得名。
據今所知,明清時,全縣曾有過72里,後山村屬72里之一南萬里(罐泉西里、南村裡、萬泉里)。西廟(玉皇廟)有碑載:「因村中有井數十口,遂名為『萬泉』,萬泉里因『萬泉』而名之」。
約民國七年(1918年),陵川縣開始實行區村制度,全縣劃分了3個行政村,區下設村(指行政村,當時尚無行政村之名),大的村莊單獨為一村,小的村莊聯合為一村。 村以下還設有閭、鄰等組織,一般每村設若干閭,每閭轄5鄰,每鄰轄5戶。這種組織體系和區劃形式一直延續到建國前夕。直到民國14年(1925年)前後,村的區劃又作了調整,這次全縣進行了一次行政村的重命名。由明清時的「萬泉里」又命名為「堠子山村」,因「堠」字繁難,遂演化為「後子山」,建國前,又更名為「後山」。後山村原由6個自然村組成(後山、小窯掌、西河溝、後寺、黃華山、南河),經過幾十年的變遷,現在只有3個自然村(後山、小窯掌、西河溝),原來的後寺、黃華山、南河已無人居住。
後山村人傑地靈,他們抗擊社會黑暗,追求幸福生活,抗日戰爭時期先後有5位烈士為國捐軀,解放戰爭時期,後山武委會帶領全村民兵支援解放焦作等戰役,立功受獎;1963年9月23日,《山西日報》以《農村黨支部的光輝旗幟》一文發表後山的經驗,同年山西省委組織部在後山召開了「推廣後山大隊黨支部經驗現場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後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勵精圖治,發揚光榮傳統,艱苦創業,續寫光輝新篇,村容村貌日新月異,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聞名遐邇的小康村。
F. 小里村的歷史沿革
小里村明嘉靖時屬曲沃縣觀庄鄉,稱小里。
小里村村民趙連生開辦的麵粉加工廠院內,現存的清雍正年代之後的「皇清處士正甫郭公暨配秦孺人合葬墓」,方墓碑誌記載:「公離諱天奇,正甫其字也,世居曲沃之小李庄,始祖諱通,遞 傳至邦勵,是為公高祖……」。由此可見,清雍正年代之後的小里村,曾稱「小李庄」。
清光緒年間,小里村屬曲沃縣觀莊裡,稱東小李、西小李,兩個行政村。
據小里村郭廷秀先生介紹,東小李村,早由「東約」、「西約」兩部分組成。現小里村西邊,過去還有個住人不多的「新莊」。
據小里村史安邦先生講,在五十年代農業社時期,曾聽村民馮可心說過,他在村西種小塊地時,發現一通石碑。石碑上面寫著「東李村」。
民國十七年,小里村屬曲沃縣四區,稱東小里。西小里屬東小里村。小里時有174戶,男434丁,女389口。2000年,小里村有700戶,3097口人,耕地169.7公頃,人均收入2860元。
原小里村形似卧牛:村裡的高廟(明王廟,又稱冥王廟)是牛頭,村東堡子城是牛槽,南城門是牛臀部,南大城是牛尾巴,八角樓和黃帝廟是牛的前、後蹄腳。
1958年曲沃縣修澮河水庫,地下水位普遍升高,西小里地處崖下因潮濕無法居住,逐漸遷到崖上與東小里合在一起,西小里原址多年前已無人居住。
清朝年間,小里村人秦廷獻,字和壁。以副貢任中書,遷戶部主事員外郎中,繼為惠州太守。因戰事,惠州城遭兵亂,殘破不全,秦廷獻精心修繕管理,年節省費用多萬,同時扶持社會正氣,杜絕誣告,杜絕送禮,惠州人民為之稱頌。
1926年,東小李人郭篤生(即後任日偽曲沃知事郭連慶),自籌3000餘銀元,在村西冥王廟創辦了汾川高級小學。
1946年侯馬解放後,該校遷至侯馬路西完小。
1941年12月,中共曲沃縣委決定,以太茅公路為界,成立馬南、馬北兩個區委。馬北區委設在小里,邱雨亭為書記。馬南區委設在程村,馬福安為書記。兩區委的建立,推動了三區黨組織的發展。1943年7月,根據革命形勢發展需要,撤銷了馬南、馬北區委。
G. 古城村的歷史沿革
21世紀的鄢陵縣城是後來搬過去的,原址在彭店鄉古城村(現保存有遺址)。東周列國中曾經寫到「楚軍已到古鄢城,晉軍屯留彭祖崗」。
古鄢城遺址位於縣城北9公里彭店鄉古城村,含趙家、古城、前步等村莊,城址是長方形,座北向南,東距鄢尉公路2公里,北臨雙洎河,南臨田崗,西臨范家等村莊。
據《國語》等書記載:「鄢為 雲姓之國,陸終第四子名求言,為 雲姓,封於鄶,在封鄶的同時,別封十邑。即:鄶、虢、鄢、蔽、補、丹、依、茅、歷、華。這里的鄢,即古鄢國。從古鄢城遺址斷壁上發現有大量窖穴,陶片以及出土的石鏟、石斧、獸骨等大量遺物,證明是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屬大汶口文化,證實古鄢城在五千年前已為人類所聚居。
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這時,由於「鄢侯納仲任之女,貪冒愛吝,蔑賢簡能」,故於公元前769年,鄢為鄭武公所滅,廢國為邑,屬鄭地。此時名鄢。因古鄢城坐落在一南北土陵之上,故又名鄢陵。公元前722年「鄭伯克段於鄢」,公元前575年爆發的「晉楚鄢陵之戰」,皆發生於此地。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鄢陵屬韓。公元前319年,秦伐韓,鄢敗之;次年,即魏襄王元年,鄢陵又歸屬魏。因古代安、鄢同音,故戰國時,鄢陵又名安陵。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鄢陵入秦,屬潁川郡(郡治設陽翟,今禹州縣)。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鄢陵屬韓國。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在復置潁川郡的同時,正式設置鄢陵為縣,屬豫州潁川郡,
東漢前期,在黃河第二次大徙之後,即公元69年以後,因古鄢城被水沖毀,始移縣治於今城。
H. 界首村的歷史沿革
據《光緒二十年汝南括倉周氏宗譜》記載,北宋中期,周氏八世祖池公遷界首桂林里居住。至今約有1000年的歷史。1958年有202戶、715人,耕地1800畝,大小水塘108處,水田324畝,山42000畝,在遂安縣為富裕村之一。古代村中重公德,獎學勵農。村民勤耕好學,文人輩出,為官者眾多。
界首村為興建新安江水庫,界首人獻出家園,離鄉背井,舉村大遷移,從1959年4月至1965年1月,界首村民經受後靠、返回、外遷、再返回、再外遷5次大遷移,歷經7個年頭。1958年10月28日,遂安縣撤銷建制,與淳安縣合並。1959年2月,全縣掀起移民高潮。4月27日,全村人都在混亂忙碌之中,把一捆捆的傢具往汽車上搬。後靠在離界首45公里的雲林村。雲林村自從來了界首人,人口多了一倍。新老社員矛盾增加,吃不飽、住不好。界首人只有背起包袱回家,倒流回界首,又怕水淹,大家議定把新村建在雞坑嶺上,立即興起拆老村建新村的熱潮。
水電站大壩開始截流。庫區水位迅速上升。1960年4月22日,新安江水電站第一台機組開始發電,半夜裡水淹村中。逃命上後山,政府決定動員他們外遷金華。1960年5月上旬,全村又遷至金華的石坑、旺新周、楊梅壟,後進八一農場當工人,吃食堂、領工資,不久糧食緊,農場把界首人解僱,劃些田地,要界首人獨家核算,自做自吃。當時正是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群眾生活艱難,加上這個農場靠山,接二連三發生界首的小孩被狼咬死。因此,有的偷偷去投親,有的倒流回淳安。1962年春節,留在金華楊梅壟的只有22戶。
移民倒流庫區後,傍岸搭棚居住,靠佔地種糧和毀林種糧維持生活。家家戶戶缺糧缺油,靠野菜充飢。自1962年開始,會計周小范多次向上級寫報告,要求重新安置,但無答復。後請老師寫了一份長達數十頁的報告,寄人民日報社,轉呈國務院,經逐級批轉至金華專署,才派人專程驅艇登上界首島,調查實情。1964年大隊推選8位代表,赴中共金華地委請示,經過13天協商,終於得到答復,遷往武義白花山一帶。即今村區。界首人一連派出七批代表來武義參觀,第八次是來驗收分配房屋的。從1964年12月開始第五次大遷移。村裡決定將最後一個人進村那天,農歷十二月初六(1965年1月8日)為移民節。延至現在每年移民節全村人就像過清明、端午、重陽傳統節日一樣,蒸糕來紀念。
1965年1月界首村移到此地的有90戶。因田畝不夠,將童、余兩姓28戶遷到雙聯村。只留62戶、272人,以周姓為主,還有戶數不多的胡、唐、程、嚴等姓。其餘90戶散落在三省(浙江、江西、安徽)20多個縣,60多個村。留在金華楊梅壟的現在單獨成一村,村名也叫界首村。
界首村移到武義縣,居住在邵宅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鄉村制,屬邵宅鄉。村名仍用界首。東南靠田,西鄰下廳前村,北依馬坎頭山。在村東南有408畝水稻田,連片劃給界首村耕種,還有地26畝,山510畝,村莊建在馬坎頭小山坡上,一排排泥牆平房瓦屋,由國家移民辦公室統一建造,每戶房子前面有一小塊空基,界首人勤勞朴實,定居後就在屋前屋後植樹,現已樹粗葉茂。開始無柴燒,去鄰村山上砍樹,引起磨擦,也曾發生爭水之事。1978年政府撥款在仰天飯甄建造東湖水庫,正常庫容460萬立方米,保證旱季用水。何村、下邵村先後向界首村無條件贈送柴山100畝,田地山水都齊全,界首人開始安居樂業了。
1981年10月,村幹部討論,要使村民出勤又出力,必須把田分到戶,按田畝包產上交集體,多餘歸個人,這個辦法決定以後就悄悄把全村的田每丘丈量並繪制一幅全村地圖,按圖劃片,把田全部按人口分到戶耕種,第二年全村統計增產糧食8萬公斤。村民高興,但有的縣領導還要批評,認為這是思相倒退,走老路。1982年9月,全縣才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3年青年程祖高開始利用水塘試養珍珠,成功後他創辦武義縣第一所水產珍珠養殖業余學校,培養一批養蚌育珠技術人員,使武義各地掀起養珠熱。界首村現有60戶養珠戶。程祖高看到當地水面已被利用,1987年把視線投向鄰縣,先在金華、義烏、龍游、蘭溪等縣創辦珍珠養殖場,租塘養蚌育珠,現已成為金華市有名的珍珠王。界首村養珠戶,1992年人均養珠收入1470元。養珠的人都兼養魚,每畝水面魚的收入還有300元。養珠戶都學有一手養珠技術,每年3-8月到鄰縣幫養殖戶插片,一師一徒一年可得工資3000-5000元。養蚌育珠已使界首人走上富裕道路。
界首人提出向黃泥山要錢。1978年開始種茶葉26畝,1982年種柑桔86畝,1986年種蜜梨60畝,1992年又種茶葉40畝,界首人用雙手建成一片花果山,這些果園全部承包到戶,向集體交承包款。多餘全歸承包者所有,承包戶的收入比種糧收入要大得多。果樹越長越高,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
生產上去了,村民對生活享受要求也高了,1983年黨支部書記黃新榮、村委主任周解金帶領村民興修機耕路。村民出勞力,集體出資金,建成村莊通往田畈的500米、通往王大路的1500米的機耕路。1988年投資4000元,把龍旋風颳倒的高壓電桿換上新水泥電桿和新線。每戶裝自來水表、音箱廣播。為了節約燃料,1983-1984年,全村建起64隻沼氣池,有60%農戶用上沼氣,每年有半年時間炊事不用木柴,當時號稱界首是武義第一個沼氣村。
1992年底,縣能源辦公室幫助設計一個《能源與住房綜合示範村》規劃,從農副業生產、技術培訓、住房改建、能源利用、文化衛生設施等項目均作了規劃,在原有基礎上全面提高一步。按規劃要求,由村委會主任周解朝負責舉辦養蚌育珠和水果栽培培訓班。村內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建7條水泥路;原有民房根據道路調整,不整齊的拆一點,建一點,翻修舊房,泥牆改磚牆,一層改兩層或三層,根據規劃要修建的有62戶,現在已有43戶動工,有的已建好一層。由村裡統一改建的工程有下水道、水井加深、水塔加高。炊事能源以沼氣為主,太陽能熱水器為副,每家配一隻太陽能熱水器。村中心的大會堂、村北的小學、幼兒班要修理,增添教學設備。這個規劃所需資金大部分由德國一個民間組織資助,村裡出勞力和部分資金。現任村黨支部書記周火明,自1986年11月選任,工作積極,熱心為人民服務,現正為實現《能源與住房綜合示範村》規劃而東奔西跑。他是武義縣八、九次黨代會代表,自1987年至1992年,年年被評為縣級優秀黨員。
I. 老莊村的歷史沿革
黃河未改道之前,順河鄉這一地區是黃河灘。初時,有人打井,挖出一些古舊的物件,是個老的村莊,因此稱呼此村為老莊。
解放初期,村莊規模較小,主要集中於現在村莊北部的一片高地上,俗稱楊家崗子。彼時楊姓較多。
J. 蟒庄村的歷史沿革
蟒庄村距古都洛陽僅30公里;距伊河僅僅7公里,屬於伊洛河流域,在蟒庄東部地塊出土的陶器證明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蟒庄村地帶便是河洛先民的活動中心區域之一。
夏商時期蟒庄村屬於豫州,周代屬於晉國,戰國時期屬於韓國,秦屬三川郡,漢屬河南郡,西晉屬司州,隋屬河南郡,唐宋時屬河南府,汝州,明清屬汝州,民國屬自由縣管轄,現屬洛陽市汝陽縣管轄.明清時期蟒庄村為汝州到潼關的絲路通道的中樞地帶,商業設施鱗次櫛比,盛極一時。
蟒庄的村的中間有個天然形成的水井,據說是千年的蟒蛇神的洞穴;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封建社會時代,村民以水為生命線的硬性指標在蟒蛇洞旁得到了滿足,所以就在蟒蛇洞的周圍漸漸的聚起了村落;因為蟒神的幫助,讓這一帶的人們有了生命之源——水,人們為了紀念蟒神的功勞,就把村莊的名字取名為蟒庄村。
蟒庄村地方勢力王凌漢曾把伊陽縣(汝陽)政府遷到蟒庄村一段時間,1947年夏,解放大軍南渡黃河,挺進豫西,王集四方地主武裝,將蟒庄建為中心寨,妄圖長期與解放軍頑抗。蟒庄解放前夕,王逃往重慶,繼續頑抗,任豫陝邊區綏靖第一路第11縱隊司令,在四川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繳械。後潛匿武漢,1950年被公安人員捕獲。解放後伊陽縣劃分為四個專區,蟒庄村為蟒庄專區,蟒庄區區委書記兼區長范欽周,蟒庄專區民兵大隊長韓長合。後蟒庄專區解散,劃分為內埠公社和蔡店公社。蟒庄專區改為蟒庄村,改屬於蔡店公社。 1916年,孫殿英由洛陽縣付店街(今伊川縣城)李鳳朝引薦,拜廟道會道首蟒庄村王凌霄為師。(廟道會:豫西以信奉「姜太公」的宗教組織,其時的首領為蟒庄村的王凌霄,會員遍布豫西洛陽、南陽一帶,影響力甚大,有信徒數十萬之眾。)
1919年,頭腦靈活的孫殿英取代王凌霄成為廟道會的道首,孫殿英利用廟道會一面蠱惑人心,大肆發展信徒,一面利用廟道會道首的身份販賣海洛因,賭博敲竹杠。
不久,孫殿英利用廟道會會眾組織的力量反了老上司丁香齡,還攻打了彭婆街,依附孫殿英的會眾達到數千人,一時間聲勢浩大;得意忘形的孫殿英放出不知天高地厚的話來 :「跟老子來干吧,要劫劫皇綱,要日日娘娘,天塌下來老子頂著。」師父當然願意徒弟出息,王凌霄把賣了六十畝良田籌集到的資金以及追隨自己的武裝力量朱錫川所部百餘人,連同自己的三個兒子同時交由愛徒孫殿英指揮。
1928年,以豫西、豫西南廟道會為基幹發展而來的國民革命軍的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孫殿英部,以防匪護陵,聲稱「舉行軍事演習」,把清東陵三十里內戒嚴。盜了清東陵乾隆陵與慈禧陵寢。
1944年5月4日,日軍入侵臨汝鎮,5月8日,國民革命軍第13軍西撤,蟒庄陷入日軍之手,王凌漢率地方武裝避敵入付店、靳村一帶。時洛陽專員楊天民,亦逃靳村,因楊王兩家系同僚加內親,遂委王凌漢為伊陽縣縣長。
1944年5月,蟒庄淪陷後,正在重慶中央訓練團受訓的遠征軍第二軍軍長王凌雲派副官處長郭紹緒、副官蔣保林、軍需科長趙子和由四川到蟒庄村接王凌雲的母親和家眷。
1944年8月25日,郭紹緒率領詐降的日軍自衛團,設宴刺殺了日軍110師團139聯隊第三大隊以大內義弘大尉為首的日軍頭目八人,傍晚,郭紹緒率眾到蟒庄村王凌雲家補充彈葯槍支,攜帶王凌雲家眷南撤。
1944年8月26日,氣急敗壞的的日軍糾集三個中隊,追擊郭紹緒部,放大火燒了蟒庄村王凌雲家,並在化為灰燼的房屋廢墟的房基上立一牌子,上書「這就是抗日將軍的下場」。還揚言,誰交出王凌雲的母親,賞兩萬元。
1945年8月,國民黨伊陽縣長王凌漢在蟒庄村組建成立洛陽十區保安團。
1946年1月,國軍第九十軍以檢閱為名,命駐扎在蟒庄村的洛陽十區保安團(團長郭紹緒)到洛陽接受檢閱,後將中隊長以上軍官遣返回家,士兵一千餘人盡數編入九十軍。
1947年9月12日,解放軍秦基偉部九縱二十七旅七十九團佔領伊陽縣城,縣長龐公路撤退;9月16日,國軍新三師五五九團重新奪回伊陽縣城,河南省政府任命王凌漢為伊陽縣長;9月28日,秦基偉第二十六旅再次佔領伊陽縣城。
9月28日,伊陽縣長王凌漢撤退到蟒庄村,縣政府也隨其遷往。
11月12日,王凌漢辭職潛入洛陽。留在蟒庄的武裝力量「洛陽十區保安團」由李長新代理指揮(實際由王凌漢遙控指揮),下屬三個大隊:李長新、張震、盧建章分別任大隊長。趙宏接任縣長後,任命陳旦(梅亭)、武仁仲為縣自衛隊正副大隊長,下屬兩個中隊,董清文、李文光任中隊長,盤踞在以蟒庄為中心的大虎嶺以北地區對抗解放軍。
11月14日,秦基偉派九縱二十七旅部眾5000餘人進軍伊陽縣城駐扎地蟒庄村,先在蟒庄寨池子頭村擊潰了伊陽縣自衛隊第一中隊後,當夜把號稱金湯之寨的蟒庄寨(清末民初以來,伊陽規模稍大的村莊都建有寨牆,蟒庄寨牆全部有大如耕牛天然玄武石石塊修建;蟒庄寨今日已廢,僅殘存有部分遺址)團團包圍。面對數倍於己的解放軍,洛陽第十區保安團僅僅抵抗兩個小時,便已潰不成軍,縣長趙宏率900餘眾四散出逃。。
1948年2月3日,王凌漢,趙宏、申汝瑛在洛陽龍門召集國民政府伊陽政府的殘余勢力,策劃重新奪回伊陽。2月5日,殘余勢力重新從解放軍手中奪回蟒庄、大安等村。
1948年3月14日,解放軍擊潰盤踞蟒庄的殘余國民黨勢力,蟒庄宣告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