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孫中山的生平介紹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孫中山原在香港學醫,並成為西醫醫師。鴉片戰爭後,孫中山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孫中山早期受鄭觀應的改良思想影響,後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決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
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在軍事方面: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探索中國軍事現代化道路的先驅。在西方列強的挑戰下,面臨著「新」「舊」「中」「西」的沖突,孫中山選擇了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道路。他繼承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又認真研究西方兵法,特別是努力學習近現代軍事思想和蘇聯的建軍經驗。
在探索中國軍事現代化道路的斗爭實踐中,系統地提出了中國現代軍事思想,其中許多精闢論述,在中國軍事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沖破「中體西用」思想的束縛,開辟了中國現代軍事思想的新篇章。
❷ 孫中山的人物介紹和他的生平經歷分別是什麼
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生於廣東省香山縣(即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二千年帝制」。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開拓者,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❸ 孫逸仙是指哪位歷史人物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❹ 孫中山的別名叫什麼
孫中山的別名叫做中山樵。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在廣東香山縣出生,名字是單名一個文字,小名叫做帝象,後來曾經化名叫做中山樵。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族革命的先驅,在很小的時候留學在日本,很早的接觸了西方文化的孫中山勵志要推翻清王朝的腐敗統治。
於是留學回來後奔走在各地為推翻清朝政府做准備,並且創立了《五權憲法》。他是第一個說出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統治的人。
(4)孫逸仙是什麼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孫中山小時候名帝象,稍大一點取名文,字德明,號日新。1886年改號逸仙,以後在廣州、香港、澳門學醫、行醫,以及在歐美各國從事革命活動時,都用逸仙名,直到1897年在日本進行革命活動時,化名為中山樵,孫中山的名由此而來。
1896年10月,孫逸仙倫敦脫險後,於1897年8月到達日本橫濱,住好友陳少白寓所。日本友人宮崎寅藏與平山周都讀過孫逸仙的《倫敦蒙難記》,為之傾倒。得知孫逸仙到達日本橫濱的消息,立刻去拜訪孫逸仙。
大家暢談大事,一見如故。第二天,孫逸仙前往東京有樂町回訪平山周,再次闡述了自己到日本的目的,欲以救支那四萬萬之蒼生,雪亞東黃種人之屈辱,望能得到日本仁人志士的支持,平山周聽了很高興,當即邀請孫先生同車前往牛込區馬場下町犬養毅寓所。
孫逸仙在犬養毅等日本友人支持下,決定留日本擴大革命影響。離馬場下町後,隨平山周到敷寄橋外對鶴館投宿。
平山周按規定填寫旅客名簿時,突然想到清朝暗探耳目無處不在,用孫中山的真實姓名恐怕不行,此時途經日比谷中山侯爵府邸的印象猶在,靈機一動,就信手寫上中山的姓。
日本的習俗,中山只能是姓,孫先生還必須有一個名字,正躊躇如何填寫時,孫中山奪過筆,疾書樵於中山下,並解釋說:中國之山樵的意思。
❺ 孫中山是個什麼樣的人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1]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2]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反清事業,自詡「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3]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❻ 孫中山是什麼人物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1]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❼ 歷史人物孫中山
一、孫中山簡介
孫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香山縣(今廣東省中山市)村亨村的普通農民家庭。由於他後來在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焦」所以又叫孫中山。他在少年時就有救國救民的志向,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1894年,中山甲午戰爭爆發,在民族危難中,他走上了資產階級革命道路。同年冬,孫中山在香山創建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他親自為同盟會制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並在1911年武昌起義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1924年1月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建立了國共兩黨和各界人民的統一戰線。�
作為20世紀中國的巨人、偉大的愛國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建立了不朽的業績,他領導了具有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為後來的革命運動開拓了道路;他推翻了封建帝制創建了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共和國,他是輝煌的歷史里程碑;他的思想理論體系和他指定的政綱不愧為正規的全面推進中國近代化的理論和方案;他為建立一個獨立、統一、民主和富強的中國而獻出了全部精力和智慧。
他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他的思想和實踐成為中國人民寶貴的財富。他是一面旗幟。他的業績得到了全人類的廣泛認同。
二、孫中山的故事
孫中山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同學們對他的革命偉業可能略知一些,但對他的少年時代恐怕所知較少。這里我們就來講幾個孫中山少年時代的傳奇故事。
一、孫中山童年時代家境十分貧苦,歲時就隨姐姐上山砍柴、下地割草、干農活,十分勤勞。可以說,他是和窮人孩子一起長大的。所以,他從很小的時候就體會到了底層勞動人民所受到的封建壓迫和種種不平等遭遇。在他幼小的心田裡常常濺起不滿現實的浪花。他性格堅強,好打抱不平,在孩子們中有很高的威信。孫中山幼年時有個綽號叫「石頭仔」。說起它的來歷還有段故事:
孫中山家附近有一間豆腐店,店主叫亞秀,人稱「豆腐秀」。她有兩個10多歲的兒子非常頑皮,經常欺負別人,還經常用彈弓射擊孫中山,孫中山忍痛追趕他們,狡猾的哥倆早已哈哈大笑著逃之夭夭,氣得孫中山直跺腳。有一次,孫中山又遭彈射,他忍無可忍,拾起一塊石頭就朝前追趕,一直追到豆腐店,狠狠地將石頭砸過去,剛好砸在煮豆漿的大鐵鍋上,「咚!」鍋砸壞了,滾燙的豆漿流了一地。亞秀全家大驚失色,見孫中山屹然站著,怒目直瞪他的兩個孩子。後來,亞秀到孫中山家論理,父母嚴加責問,孫中山說明原委,據理力爭,亞秀理屈詞窮,深知自己孩子的頑皮,回到家裡把孩子訓斥了一頓。此後,亞秀的兩個孩子再也不敢欺負村裡的孩子了。
二、孫中山童年時,有空常到武館看三合會員練武,與小夥伴們玩打仗的游戲。他非常好學,喜歡聽老人講太平天國反清的革命故事。有一位曾經跟隨洪秀全打過清軍的太平軍老將士,名叫馮爽觀,在早晚乘涼時經常對孩子們繪聲繪色地講金田起義、定都南京、打破江南江北清軍大營等故事,孩子們聽得個個眉飛色舞。孫中山對這些農民起義的故事有極大興趣,他十分敬慕洪秀全。有一次在聽講中禁不住脫口而出:「洪秀全滅了清朝就好咯!」馮爽觀高興地摸著孫中山的小腦袋說:「你真是洪秀全第二啊!」從此,孫中山在和同伴玩游戲時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常常思考著消除天下的不平事,太平天國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廣州中山紀念堂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籌資興建的。紀念堂座落於孫中山先生當年的總統府舊址上,由我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1929年動工,1931年完成。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八角形建築,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外形庄嚴宏偉,內部結構異常堅固,上蓋全用鋼架和鋼筋混凝土構成。由於力學和聲學的巧妙運用,這座建築物內部沒有柱子,迴音也較少。全部用地面積6公頃,建築面積為12000平方公尺,高47公尺,舞台口寬15公尺,深15公尺,座位4729個。
解放前夕,紀念堂因年久失修,已嚴重損壞。解放後,人民政府於1963年和1976年兩次撥出專款進行全面修葺,增加了化妝間、貴賓室,並改善堂內燈光、音響、座椅、通風和增加冷氣設備。x年由廣州市政府再次撥出專款,對紀念堂的電器隱患進行了全面的裝修改造,更換了音響、舞台燈光控制系統、消防監控中心,美化了環境,是中外人士喜愛的游覽勝地。
❽ 孫中山的簡介是什麼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滿清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廣東省東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學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提倡三民主義。
其童年曾受太平天國的影響而有革命思想。28歲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甲午戰爭爆發。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興中會發動乙未廣州起義。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孫被推為總理,主張使用青天白日旗作為革命旗幟,反對使用黃興提出的井字旗;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並提出三民主義學說。
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9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永久保留其於黨內的「總理」職銜。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
(8)孫逸仙是什麼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政治
三民主義孫中山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族、民主救中國和三民主義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
倡導「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推行「萬能政府」——「廣興福利,大有為式」。
注釋「人民之權」——政權應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項。
注釋「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闡明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提出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建國方略
在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復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劃。
聯俄容共
孫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為自己的座右銘,強調要「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孫中山注重學習世界上的先進知識和有益思想成果,並希望結合中國的實際用來改造中國。
孫中山十分關注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敏銳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變革的重要影響,毅然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三大政策是孫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❾ 歷史人物介紹之孫中山
孫中山(1866.11.12—1925.03.12),原名孫文,號逸仙。廣東香山縣(今為中山市),近代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將陵墓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中文名:孫文外文名:Sun Yat-sen別名:原名孫文,字載之,號逸仙等國籍:中國出生地: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逝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職業: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畢業院校:香港西醫書院主要成就: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國同盟會
1911年發動武昌起義,推翻清政府代表作品:《三民主義》尊稱:中華民國國父 民主主義革命先驅人生哲學:不做大官,要做大事祖籍: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上沙村陵墓所在地:南京 中山陵
❿ 有關孫中山的資料
孫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孫文,字載之,號逸仙。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將陵墓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孫中山(1866年-1925年 享年僅有59年)幼名帝象,學名文,普名德明
[1920年孫中山在上海]
1920年孫中山在上海
,字載之,號日新,後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國國父。早年先後求學於檀香山、廣州、香港,行醫於澳門、廣州。1894年5月,上書李鴻章,主張變法自強,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創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策劃廣州起義,事敗,流亡海外,宣傳革命。1896年在倫敦被清朝駐英公使館誘捕,脫險後曾留居英倫,研究西方政治經濟理論,尋求救國真理。次年經加拿大抵日本,結識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宮崎寅藏、犬養毅等,並在旅日華僑中宣傳革命,發展興中會組織。1900年發動惠州起義,因糧餉不濟而遭失敗。失敗後奔走海外。同保皇派作斗爭,並在旅歐學界中發展革命組織。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領導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制訂「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創辦《民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同改良派圍繞革命與保皇問題展開激烈論戰。同時積極在國內外發展同盟會組織,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在兩廣、雲南等地發動一系列武裝反清起義。
1911年10月,聽聞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即離美赴歐進行外交活動。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會議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於立憲派與其他勢力對袁世凱的支持及革命黨人的妥協,被迫於4月1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同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被推為理事長。曾一度出任全國鐵路督辦職。「實業實為救貧之葯劑」1913年,因「宋教仁案」,發動「二次革命」討袁世凱,宣告失敗。1914年,在日本創建中華革命黨,重舉革命旗幟。1915年發表《討袁宣言》,進行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斗爭,後又發表《二次討袁宣言》。1917年,為反對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南下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成護法軍政府,史稱「護法運動」。被推為海陸軍大元帥,誓師北伐。翌年,
1919年創辦《星期評論》和《建設》雜志,發表《實業計劃》,並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任總理。1920年重返廣東,次年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再揭護法旗幟,組織大本營,准備北伐。1922年因陳炯明武裝叛亂,中止北伐,被迫退居上海。在中國共產黨和蘇俄共產黨、列寧的幫助下,他與時俱進,毅然決定改組國民黨,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1923年再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最大的不同是:明確的提出了反帝綱領。)促成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後創辦黃埔軍校,指揮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同年11月,應北京政府邀請,扶病北上討論國事,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以謀中國的統一與建設的主張,同帝國主義和國內軍閥勢力作不懈斗爭。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綱、黨章,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同時創辦黃埔軍官學校,訓練革命武裝幹部。同年10月在鎮壓 廣州商團叛亂後,應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國事因積勞病劇,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遺體暫厝於北京西山碧雲寺,1929年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園。遺著輯為《中山全書》、《總理全集》、《孫中山全集》等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