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程給我們哪些歷史啟示
第一、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黨的建設之本,堅持毛澤東思想,同時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高我們的政治理論水平。
第二、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廣大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第三、制定科學的理論和方針、政策,使黨的全部工作於中國的發展規律相吻合
⑵ 法國的歷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巴黎和約簽訂後,在大歷史的規制下,法國逐漸形成了戰略配合性的綏靖外交機制,形成了具有法國特色的綏靖政策.英法綏靖推行方以維護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既得利益和霸權為宗旨,一廂情願的進行調整與懷柔,力求"避戰求和";它又以損人利己為原則,通過大量犧牲弱國利益,企圖實現"禍水東引".基於特殊的歷史,國情和戰略取向,迫於英,德,美主導的國際綏靖體系特定的政治安排,法國面對法西斯勢力逐漸處於戰略上"被動綏靖"的二律背反境地.處於綏靖"物自體"不可逆狀態下的法國,"被動綏靖"逐漸在決策層占據主導地位,最終引火燒身,亡國敗種.綏靖政策的惡果對法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現在依然可以從中獲得啟示.
),"綏靖政策"的概念及歷史提法
1,"綏靖政策"的含義:"綏靖"一詞來源於《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君基茂昭明德,修乃懿績,敬服王命,綏靖四方."其意大致為:"安撫平定,合和致遠".現代意義上的綏靖政策特指在國際關系中對侵略者採取姑息縱容,讓步妥協,以犧牲他國利益或犧牲本國微小利益去滿足侵略者慾望,謀求自身安全,保護自己既得利益的政策;它表現為損人不利己的姑息養奸的外交理念及其政策執行過程.
2,"綏靖政策"概念的歷史淵源:最早出現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英法等國簽訂的條約和聲明中,作為"自我預設","自我證實"式政治褒義詞出現在政治外交戰略和活動中.這段時期內,在德,意,日法西斯蠶食式侵略擴張面前,英國,法國等國出於國家極端自私利益的判斷,推行綏靖政策,英國首相鮑爾溫,張伯倫為失敗主義綏靖政策的始作俑者和主要代表."綏靖政策"的實質,兼有"禍水東引"和"避戰求和"兩層含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各有取重.綏靖政策是源於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絕對沒落現狀的恐懼及相對一戰前黷武主義而反動的懦弱的民眾和平主義思潮的根本作用,在國內民主機制的消極影響下,對法西斯主義及其惡劣行經的無原則縱容,它以犧牲自己微小的經濟利益或弱小民族的主權為代價,以求得到暫時的脆弱的和平;同時出於對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仇恨,加之法西斯勢力的假象宣傳和心理的先預作用,企圖實現"禍水東引"的一箭雙雕的幻想.我認為該政策主要目的是"避戰求和",而兼有"禍水東引",只是到了綏靖後期,綏靖方迫於無奈而盲目的幻想實現"禍水東引",以自我安慰.
(二),法國"綏靖政策"的政治地位及歷史發展分期
1,法國式綏靖政策的歷史根源與政治地位:嚴格意義上,英國是真正的綏靖政策的始作俑者與推銷者,是"綏靖主動"方;而法國更多的是綏靖政策的追隨者,是"綏靖被動"方.在整個"綏靖均衡"中,英法是"綏靖推行"方,德意是"綏靖利用"方."綏靖政策"破產的標志,是以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與1940年5月法國滅亡,英國首相張伯倫下台為前後呼應的"綏靖均衡"徹底破碎的完整過程."凡爾賽體系"和"綏靖均衡"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協約國(尤其是英國,法國)不承認德國的大國地位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英,法兩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採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從而背離了制定這一條約的初衷.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餘年,無論英法在處置德國問題時怎樣大發仁慈,都難以改變在德國約定俗成的基本認識:戰勝國強加的戰爭賠款是德國貧困的根源.而更不幸的是,基於對德國存在的恐懼和雄霸大陸的幻想,法國在對歐洲形勢作出錯誤的判斷後,對德國做出了諸多愚蠢的傷害.因之國內錯綜復雜的形勢的醞釀這個綏靖政策的充分條件,加上英國強行施與的綏靖政策這個必要條件,法國的大戰略選擇出現了十分狹隘的漏斗效應,不得不隨在英國的屁股後面,一直被英德雙方牽著鼻子走.
2,法國綏靖政策的具體歷史表現:根據兩次世界大戰前後規制的二十年左右的大歷史,我將法國綏靖分期廣義的劃作以下四個歷史階段:綏靖政策反對期,綏靖政策分娩期,綏靖政策反動(執行)期,綏靖政策破碎期.一般認為,綏靖政策到德國閃擊波蘭時宣告徹底失敗.我認為這樣的劃分是狹隘的,只看到了"綏靖利用"方所獲得的絕對收益,沒有看到作為綏靖推行方的法國所喪失的相對收益,即是第三共和國的滅亡和法國社會的徹底分裂.限於文章規制,現將歷史分期簡述如下:(1),綏靖政策反對期,從巴黎和會到魯爾危機結束(1919年—1923).這一歷史時期,法國在內外政策上有盲目自大的表現,這是對以後近16年的軟弱外交的反對.(2),綏靖政策孕育期,從道威斯計劃到外長巴爾都遇刺(1924—1934).這一時期,法國國內政府更迭頻繁,如果加上前一時期,共有17屆政府執政,左右勢力互相絞織,嚴重的影響了具有前瞻性的外交戰略的出台,並為綏靖政策的產生提供歷史溫床.(3),綏靖政策反動(執行)期,賴伐爾對意妥協到達拉第簽署《慕尼黑協定》(1935—1939).此一階段內,按照綏靖的性質和程度,我將法國綏靖分作積極綏靖期(賴伐爾內閣時期),消極綏靖期(薩羅內閣到勃魯姆內閣時期),失敗主義期(肖當內閣到達拉第內閣中期).(4),綏靖政策破產期,希特勒德國閃擊波蘭而法國進行"靜坐戰"到法國敗亡(1939—1940).具體的講,這一時期可以劃分為"靜坐戰期"(1939年3月15日至1940年5月9日),"第三共和國敗亡期"(1940年5月10日至1940年6月22日).
二,法國推行"綏靖政策"的歷史動因
(一),法國"綏靖政策"的大歷史動因:
1,從國際尤其是歐洲體系,格局,秩序三個層面上考察綏靖政策出台的大歷史必然性.
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在由自由競爭階段到壟斷競爭階段過渡過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沒有解決好利益分配問題,物化為"凡爾賽和約"及其體系,機制,這是根本原因."凡爾賽和約最後定稿是兩頭落空的東西:既不是鐵一般的和約,也不是和解式的和平.它既不是象法國希望的那樣足以永遠把德國人踩在腳下,也不是寬大得足以使被征服的人安於自己的新處境."二十年代初期,當法國人試圖按凡爾賽和約逐字逐句實施時,他們沒有從英國人那裡得到足夠的支持;1924年後,當法國人轉而採取和解態度時,卻為時已晚,已經不能消除深深埋藏在德國人心中的憤恨了.因為"強加給德國的賠款"對德國來講"是既不公平又不可能徵集到手的","而企圖說明賠款合理的'戰爭罪責'那段話則從根本上歪曲了這場沖突(一戰)的根本原因······關於賠款的條文說明這些條約作為一個整體的極大的錯誤:它忽視了解決方案的經濟方面,幾乎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民族問題和領土問題上了".這使得一戰前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及異化了的唯意志論,借著特殊國家地理地緣論和希特勒的"民族生存空間"論,在德意志民族的社會土壤中劇速成長開來,德國的復仇之劍毅然的走上了鍛造之路.
十九世紀的三大歷史主流—科學社會主義,民族獨立主義,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到二十世紀前期,已經取得重大的歷史性突破.最核心的體現是,共產主義政權的出現打亂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蘇俄成為歷史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時,資本主義在這個蛻變時期必然的出現了以經濟危機為中心的一系列體系下的格局和秩序危機,以"大蕭條"為高峰標志.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已經進入成熟的條約體系社會,但由於歷史的原因還有封建(封貢)體系因素的存在,德,日獨特的帝國主義體制就是最大的特徵;而壟斷資本主義社會需要的是制度(機制)體系狀態,美國作為新興的成熟的帝國主義國家很有這種理念和機制需求.老牌的英法,面對三種類型的新生對手,惶惶如喪家之犬,忽忽如驚弓之鳥,只是消極持守,惟恐生變.國聯的產生及二戰後聯合國的發展充分說明了這種時代需求性.新生的力量渴求進行利益的再分配,舊有的既得利益所有者頑強反抗,導致矛盾的不可調和性和戰爭爆發的必然性.然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已經無力進行一場決定性的大戰,因為他們正站在超強國家和二流大國地位的邊緣上,戰爭將加速他們的衰敗.其既得的相對收益要求避免戰爭,這純粹是幻想.因為無政府狀態下的霍布斯效應必然的使新生的勢力,尤其是帶有封建殘余的渴求"高峰體驗"的德日等法西斯勢力,不會畏懼於高風陷的,因為風險的背後是廣闊的利益.但是幻想落實到外交實踐,必然的形成客觀的綏靖政策的形成;希特勒德國的戰爭邊緣政策更加刺激了他們的懼戰心理,主觀上促進了綏靖政策的徹底執行.
⑶ 試述中國古代盛世的歷史啟示
西漢、唐朝和清初三大盛世是世人認可的盛世,在中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重要。三大盛世從出現到結束,有一些內在規律可尋,後人多有研究。對於執政者而言,從以民為本、權力監督、選才用人、統治策略等方面借鑒盛世出現、持續的經驗,有利於執政者抓住關鍵、找准方向、審時度勢地調整政策;從反面吸取盛世衰亡的教訓,有利於執政者面對現實、正視問題、尋找解決方法、消除社會矛盾。借鑒經驗,吸取教訓,最終促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和小康社會實現,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最好態度。
⑷ 歷史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首先,「學史可以明智」,「有資於治道」.也就是說你從古人曾經的所作所為上得到某種啟示,練就一種處世智慧,不要走彎路.
其次,歷史能增加人生命的厚重感,加強對精神家園的戍守,激發人對現世的熱愛.
⑸ 歷史給我們什麼啟示
讓我們吸取古人的教訓,防止再犯
。還可以了解歷史知識、總結歷史經驗,這對我們在以後處事待物都大有幫助。
⑹ 從三次歷史巨變中,你得到什麼啟示
百年巨變得出的結論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才能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⑺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帶領人民使國家實現了那三大歷史性轉變
一、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
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實現的第一次歷史性轉變,其明顯標志就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1、近代中國各階級不能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基本特點在於:政治上,中國的領土與主權的完整遭到嚴重破壞;經濟上,深受地主階級、外國資本和官僚買辦資本的壓迫,中國經濟步履維艱。
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不斷沖突、滲透,「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准則的變化」;在對外關系方面,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在權利與地位上顯現了絕對不平等。
為此,社會各階級如農民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革命派等,都曾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但由於缺乏明確的政治綱領,且不能發動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參加,以及革命對象的過於強大,革命最終遭受失敗,這些階級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命運。
2、中國共產黨領導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轉變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社會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轉變。
首先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的轉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的獨立國家。第一,政治上,實現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
第二,經濟上,實行以國營經濟為領導的包含「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等五種經濟成分」的經濟制度。第三,文化上,實行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最後,對外關繫上,實行以「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為方針的獨立自主的新外交。
其次,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轉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廣大人民,深受三重大山的壓迫。新中國的成立則使得廣大的人民群眾成為新社會的主人。第一,政治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於人民。
人民享有最高的權力。人民選舉產生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再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成立各級人民政府。第二,經濟上,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建立,使國家掌握了經濟命脈,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奠定了經濟基礎。第三,文化上,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總之,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使得中國社會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轉變。
二、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是辨證統一的關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
1、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與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的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改變這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是中國革命的兩個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結果,而社會主義革命則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社會主義建設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因此,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是逐漸遞進、缺一不可的關系。
2、中國共產黨領導實現了第二次歷史性轉變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以後,中國就進入到了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去的過渡性質的社會,是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與橋梁。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性質,決定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必然要走向社會主義革命階段。
在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三年的努力,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1953年,黨中央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以指導社會主義改造。馬克思曾認為小農土地所有製作為「過了時的生產方式的殘余」,「在不可挽回地走向滅亡」。列寧也指出:「把全部土地交給農民,用社會主義原則改造農業」。
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農業、手工業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956年底,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標志著我國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性轉變,「為中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道路」。1956年以後,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1956年以後,由於「左」傾思想的影響,社會主義建設也曾在探索中曲折發展,尤其是「文革」使得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遇到重大挫折。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義的具體國情還認識不足,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尚缺乏經驗。
三、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社會實現了第三次歷史性轉變。
1、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以蘇聯模式為樣板,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曾推動了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但隨著經濟規模的日益擴大,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逐步顯現,如所有制結構過於單一,經濟決策權力過分集中等。黨中央也曾試圖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探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徵就在於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以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與計劃經濟體制相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高效率,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滿了勃勃生機。
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中共中央還對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等做了論述,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論與政策依據。
2、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左」的思想的影響,我國與世界交往的范圍狹窄。特別是「文革」時期,中國進入了「閉關鎖國」狀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對外開放採取了逐步推進的戰略,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轉變。
從1978年開始,我國對外開放經歷了建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地區、實行全面開放等過程,形成了「由南到北,由外到內,由沿海向內地,由點到面逐步推進、全面展開的全國范圍內的對外開放格局」。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階段。
首先是全方位,對外開放是對所有國家的開放並且包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開放。其次是多層次,多層次體現在我國已經形成了點、線、片、面的開放格局。最後是寬領域,我國的對外開放涵蓋了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眾多領域。
總之,建黨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改革創新,使得我國相繼實現了三個歷史性轉變,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據統計,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679億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億元,2010年達到397983億元,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後,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29748元。我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黨領導實現三次歷史性轉變的寶貴經驗與深刻啟示
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國社會的三次歷史性轉變,是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成果,而黨也從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深刻的啟示。
1、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這是總結我們黨的歷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經驗」。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要必須做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相結合,並且二者實際上是相互統一的。
第一,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原則、立場、方法,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質與內涵。第二,深化認識世情、國情與黨情,與時俱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深刻把握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指導中國現代化的社會實踐。
2、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路線是我們根本的工作路線,也是我們根本的領導作風和工作方法」。新時期黨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就必須堅持牢牢群眾路線。
第一,大力弘揚黨的群眾工作的優良傳統。這就要堅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做到「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第二,貫徹執行科學有效的群眾工作制度。通過不斷健全聯系、服務群眾制度、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等,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第三,探索創新黨的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利用信息網路技術,不斷改善群眾工作,使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3、必須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統一戰線問題,武裝斗爭問題,黨的建設問題,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不同階段,中國共產黨都十分注重加強黨的建設。2009年十七屆四中全會確立了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五位一體」的黨的建設總體布局。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就要以這個總體布局來展開,通過「五位一體」的黨的建設,把我黨建設成為一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九十年光輝歷程,九十年宏偉篇章。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實現的「三個歷史性轉變」充分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樣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⑻ 三大歷史貢獻三個永不動搖三個關系重要意義
三個「永不動搖」:「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紮根中國大地、吸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獨立自主實現國家發展的戰略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三個「永不動搖」是從歷史演變中得出的深刻歷史啟示,是已被實踐反復證明的歷史真理,更是我們黨、國家和人民在面向未來的偉大征程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所在。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永不動搖,是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根本前提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舉世公認的巨大貢獻。但近代以來,在西方列強的一再侵略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為重大的歷史任務。誰能夠帶領人民完成這個歷史任務,誰就能夠成為引領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的領導力量。為挽救民族危亡,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先後登上歷史舞台,但最終都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沒能承擔起救國救民的歷史重任。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命運才真正有了轉機,民族復興大業迎來了偉大轉折。
中國共產黨9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黨帶領人民共築民族復興偉業的艱苦奮斗史和艱難創業史。1921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黨成立後第二年,就在中國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帶領人民歷經艱難困苦,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又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開啟了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持續上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無比光明的前景。
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成為領導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核心力量,是近百年來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永不動搖,是符合人民利益和民族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前提。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永不動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證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定什麼向、走什麼路,是能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問題。鴉片戰爭之後,為尋找一條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道路,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不屈奮斗和艱辛探索:改朝換代的太平天國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君主立憲的戊戌維新、「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矢志「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每一種思想,每一條道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華民族的落後面貌,都沒有解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性課題。
當中華兒女又一次站在歷史選擇的十字路口時,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中國提供了走社會主義道路這個全新的選擇。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沿著社會主義方向進行著不懈探索,終於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鞋子合腳才能走得快,道路正確才能走得遠。中國走什麼樣的道路,關鍵是看這條道路是否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是否體現人民利益。50年時間,中國人均GDP增長超過200倍;30年時間,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預期壽命已領先中高收入國家……中國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
回首歷史,我們得出一個堅定的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有先進理論指導、有實踐措施支撐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堅持紮根中國大地、吸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獨立自主實現國家發展的戰略永不動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戰略是關系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全局性、根本性問題。95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紮根中國大地,以實事求是為原則,以維護國家獨立和統一為統領,在吸收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同時,積極探索獨立自主解決中國問題的發展戰略。
革命年代,「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列主義,但沒有送來農村包圍城市,沒有送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在進行了長期艱難的探索後,我們黨終於獨立自主地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國後,我們黨帶領人民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歷經失誤和挫折之後,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得益於立足基本國情的理論創新、獨立自主的發展戰略,我們黨帶領人民造就了中國奇跡。
只有紮根中國大地,才能把握好中國國情。只有吸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才能始終走在世界前列。只有獨立自主實現國家發展,才能有效維護國家利益。我們黨帶領人民實現國家發展的戰略,也必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現在,我們已經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只有深刻領會並長期堅持三個「永不動搖」,才能築牢民族復興的強大根基。
⑼ 三大改造給我們那些啟示
①中國社會,在當前或未來的改造或改革中,為了保證改革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必須牢牢把握人口控制工作,著力提高人口質量,充分體現政府對人的關注。
②改造與改革,要重視民間智慧,深入調查,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讓改革飽含人民的聲音。
③一切改革,要以正確的理論作保證,「理論工作要面向實際」,理論發展與創新要永遠走在改革步驟的前面。
④改革,要體現人民的意志,牢固樹立改革為了人民的思想,要在充分理解群眾的思想覺悟水平的基礎上,推進改革的深入發展。
歷史意義: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
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