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和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根源於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相統一過程。
第一,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歷史選擇性的區別。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主要是指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過程和規律是客觀的,其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社會形態更替歸根結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不同社會現象中的重復性和常規性,即規律性。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性,從根本上規定了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人們歷史選擇性是指歷史主體在社會發展中的能動性和選擇性。它是在既定的歷史條件下對社會生活未來發展的多種可能的方向、目標、方式的選擇,主體的利益和需要是選擇的內在根據,選擇的方向、目標和方式是否正確只能由實踐來檢驗。
第二,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歷史選擇性的聯系。社會形態更替的規律,也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規律的客觀性並不否定人們歷史活動的能動性,並不排斥人們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於某種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性。
首先,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造成了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為人們的歷史選擇提供了基礎、范圍和可能性空間。
其次,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也是一個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過程。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的歷史選擇活動總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驅使和制約;人們的歷史選擇活動只有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才能實現。這就決定了在社會形態更替過程中歷史主體的選擇性活動,必然是一個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過程。
最後,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人們對於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最終取決於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根本意願以及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和順應程度。人民群眾對於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正是在遵循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參與社會變革實現的。————來自「世界大學城網」
㈡ 人們的歷史選擇性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這種選擇是指歷史主體的選擇。從宏觀的歷史發展來說,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走什麼道路的問題上,存在著一定的選擇餘地。這是由於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矛盾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使事物的發展呈現多種可能性。當一個民族或國家處於歷史的轉折點時,社會發展往往顯示出多種不同的途徑。究竟哪一種可能變為現實,這不僅取決於客觀的條件和情形,也受著這個民族的主觀選擇的影響。
社會發展過程中人的行為的選擇性及其作用不能被任意地誇大。客觀的歷史規律性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是第一位的,而人的選擇是第二位的,它並不能使歷史的發展違背自己的規律。
首先,主體的選擇是以不可選擇為前提的。在社會活動中,任何一代人都以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但在一個民族是否遵循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社會形態交替一般次序的問題上,在選擇或拒絕某種社會形態的問題上,人們的選擇餘地就相對更小一些。因為一方面,只有在社會交替的關頭,人們才可以提出選擇不同的社會形態的問題;另一方面,只有在世界歷史進程和國際形勢發展中出現這種跳躍可能的時候,一個國家或民族才可能有選擇社會形態的機會。而且,即使具有了歷史進程和國際形勢方面的可能性,還有一個國情和民族內部條件的問題。因此,並不是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存在在社會形態問題上跳躍前進的機會。
再次,主體在這種可能空間中的選擇,也不是完全任意的。事實上,人們行為的動機、人們選擇的意向也受著客觀的社會條件的制約。某一階級之所以有這種目的,有這種選擇,有這種採取行為的特定的動機,並不是任意的、無原因的,而是受著各種條件的決定和影響。歷史唯物主義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當承認人們的主觀動機在選擇中的作用時,又對人的動機多問了一個為什麼,即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動機。特別是那種促使整個階級、整個民族行動起來的強有力的動機,就更反映出它們自身受著客觀條件的決定。
最後,主體的選擇所達到的結果,也受著社會規律的決定。人們在做出選擇時,當然對這種選擇的結果有所預期,希望通過自己的選擇而出現對自己有利的社會發展後果。但一種選擇是否能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是否促成了社會的發展,不僅取決於人的行為和努力,還取決於社會的客觀條件和進程,受著社會規律的決定。如果逆歷史潮流而動,違反社會規律,做出開歷史倒車的選擇,那他們的選擇最終就不可能成功,就會被歷史否定。
㈢ 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
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學歷史的都知道。
㈣ 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 為什麼
從宏觀的歷史發展來說,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走什麼道路的問題上,存在著一定的選擇餘地。這是由於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矛盾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使事物的發展呈現多種可能性。當一個民族或國家處於歷史的轉折點時,社會發展往往顯示出多種不同的途徑。究竟哪一種可能變為現實,這不僅取決於客觀的條件和情形,也受著這個民族的主觀選擇的影響。
社會發展過程中人的行為的選擇性及其作用不能被任意地誇大。客觀的歷史規律性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是第一位的,而人的選擇是第二位的,它並不能使歷史的發展違背自己的規律。
首先,主體的選擇是以不可選擇為前提的。在社會活動中,任何一代人都以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但在一個民族是否遵循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社會形態交替一般次序的問題上,在選擇或拒絕某種社會形態的問題上,人們的選擇餘地就相對更小一些。因為一方面,只有在社會交替的關頭,人們才可以提出選擇不同的社會形態的問題;另一方面,只有在世界歷史進程和國際形勢發展中出現這種跳躍可能的時候,一個國家或民族才可能有選擇社會形態的機會。而且,即使具有了歷史進程和國際形勢方面的可能性,還有一個國情和民族內部條件的問題。因此,並不是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存在在社會形態問題上跳躍前進的機會。
再次,主體在這種可能空間中的選擇,也不是完全任意的。事實上,人們行為的動機、人們選擇的意向也受著客觀的社會條件的制約。某一階級之所以有這種目的,有這種選擇,有這種採取行為的特定的動機,並不是任意的、無原因的,而是受著各種條件的決定和影響。歷史唯物主義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當承認人們的主觀動機在選擇中的作用時,又對人的動機多問了一個為什麼,即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動機。特別是那種促使整個階級、整個民族行動起來的強有力的動機,就更反映出它們自身受著客觀條件的決定。
最後,主體的選擇所達到的結果,也受著社會規律的決定。人們在做出選擇時,當然對這種選擇的結果有所預期,希望通過自己的選擇而出現對自己有利的社會發展後果。但一種選擇是否能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是否促成了社會的發展,不僅取決於人的行為和努力,還取決於社會的客觀條件和進程,受著社會規律的決定。如果逆歷史潮流而動,違反社會規律,做出開歷史倒車的選擇,那他們的選擇最終就不可能成功,就會被歷史否定。所以人們的歷史選擇性,也是社會的選擇性,歸根到底也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
希望採納
㈤ 簡述歷史選擇性主要含義
根據馬克思歷史唯物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即一個特定時代歷史的發展和選擇要受當時佔主導地位的物質基礎所影響,也就是經濟基礎。歸根到底,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影響生產力。
㈥ 如何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的關系
歷史發展的規律具有必然性,而人們的歷史選擇又具有偶然性,但是這樣的偶然性最終會服從於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性,比如西安事變,如果張學良沒有選擇發動事變,那後來的歷史可能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全國性的抗戰可能要再過很久才會發動,但是不管怎麼選擇,全國抗戰最終還是會開始,只是早晚問題。人們的歷史選擇會改變很多具體的事件,但是歷史的大方向還是會依照規律發展。
㈦ 人們歷史活動的能動性和選擇性主要體現在
社會形態的更替具有客觀性和必然性,但這並不否定人們歷史活動的能動性,並不排斥人們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於某種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性。人們歷史活動的能動性和選擇性主要體現在:
A.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為人們的歷史選擇提供了基礎、范圍和可能性空間;
B.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是主體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相統一的過程;
C.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
㈧ 怎樣正確認識社會制度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歷史選擇性的
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和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是辯證統一的。
一、范疇含義
1、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會形態更替的大趨勢和規律性。
①社會形態更替的大趨勢:社會形態更替的大趨勢是由低級形態飛躍到高級形態,盡管某些社會群體可能發生歷史倒退。例如,英國和法國由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經歷多次反復;蘇聯解體、東歐巨變由社會主義倒退為資本主義社會。但資本主義取代封建社會、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具有必然性。
②社會形態更替的規律性:社會形態更替的規律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內在聯系,包括人類社會發展的兩條基本規律:第一,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規律;第二,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規律。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佔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生產關系的變革;以佔主導地位的新的生產關系為經濟基礎,人們建立新的上層建築,社會就由舊的社會形態發展為新的社會形態。
2、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是指社會成員在社會演變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
①是否革命的選擇:統治階級在守舊和改革之間進行選擇;被統治階級在忍受和革命之間進行選擇。改革是同一社會形態發展的動力,如果改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被統治階級的要求,他們就暫時不會選擇革命。社會形態的更替是通過社會革命實現的,如果被統治階級的要求無法滿足,他們就會選擇革命,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形態。
②革命道路的選擇:道路的選擇對革命階級是生死悠關的。思路決定出路,道路決定前途。中國革命在血雨腥風中選擇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
③人民群眾的選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根本性和決定性選擇。中國人民在社會形態的更替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社會主義的美好制度。
二、辯證關系
1、區別
①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對應的是客觀規律性;相關的理論是歷史決定論。
②人們的歷史選擇性對應的是主觀能動性;相關的理論是主體選擇論。
2、聯系
①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決定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中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
②人們的歷史選擇性體現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規律性,歸根結底要通過人民群眾的選擇和實踐表現出來。
總之,社會形態的更替是一個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過程。
㈨ 怎樣理解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人們歷史選擇性之間的關系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螺旋向上的,新的更加優越的制度和社會形態代替老舊的制度,
這是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因為人類的文明程度在進步,所以必然促使社會形態的發展變化,而這種變化整體上一定是向著更加優越的方向發展。
也許過程中會有些反復,但整體向上的趨勢不變,人類在其中只是起執行的作用,人類不是創造歷史,只是按照規律實現歷史.
㈩ 怎樣分析社會制度變遷的復雜性和選擇性
一、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主要是指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過程和規律是客觀的, 其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 社會形態更替歸根結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 生產 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性, 從根本上規定了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 其中生產力 的發展具有最終決定的意義。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根源於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相統一過程。
二、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歷史選擇性的區別。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主要是指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過程和規律是客觀的,其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社會形態更替歸根結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不同社會現象中的重復性和常規性,即規律性。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性,從根本上規定了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人們歷史選擇性是指歷史主體在社會發展中的能動性和選擇性。它是在既定的歷史條件下對社會生活未來發展的多種可能的方向、目標、方式的選擇,主體的利益和需要是選擇的內在根據,選擇的方向、目標和方式是否正確只能由實踐來檢驗。
三、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歷史選擇性的聯系。社會形態更替的規律,也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規律的客觀性並不否定人們歷史活動的能動性,並不排斥人們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於某種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性。
歷史選擇性包含三層意思:
第一, 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造成了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 為人們的歷史 選擇提供了基礎、范圍和可能性空間。
第二,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也是一個合目的性與合規 律性相統一的過程。
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的歷史選擇活動總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驅使和制約;人們的歷史選擇活動只有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才能實現。這就決定了在社會形態更替過程中歷史主體的選擇性活動,必然是一個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