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黨的歷史簡介50字,要聽得懂的
摘要 中國共產黨創建於1921年7月23日,歷經多年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和絕大多數沿海島嶼取得全面勝利,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中華民國國軍,迫使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澎金馬,並在1949年於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㈡ 中國共產黨歷史一千字
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負責人。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張太雷等先後加入,成員大多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幹。
1920年秋,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推選包惠僧為書記。
1920年秋,施存統、周佛海等在日本東京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施存統為負責人。
1920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以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秘密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春,在與無政府主義者組織的「共產黨」分道揚鑣後,陳獨秀等重新組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有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陳獨秀、譚平山先後任書記。
1921年,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在法國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學生中先進分子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張申府為負責人。
這些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名稱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叫「共產黨支部」或「共產黨小組」,它們的性質相同,都是組成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後來被通稱為「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後,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發起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工人刊物,開辦工人學校,領導工人成立工會,開展工人運動,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這樣,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就基本具備了。
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制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
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備。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
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必然性
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開展革命斗爭迫切需要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領導,到20世紀20年代初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條件已基本成熟,正是這種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同時具備,才構成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性。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艱巨使命,歷史地落在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這是總結近代中國革命斗爭的經驗教訓所得出的基本結論。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的必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共產黨
㈢ 黨的歷史200字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2年在上海召開。
1922年,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二大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
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理論原點在於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求解放的遠大目標,與共產主義理想具有高度一致性。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核心和靈魂,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對理想信念的堅守,為初心和使命的不懈奮斗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全部理論創新的根本主旨。在新時代,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特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結合起來,不斷推進理論創新。
㈣ 黨的歷史50字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既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奮斗史,更是一部不斷創造奇跡的輝煌史。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誕辰,《中共黨史簡明讀本》再次聚焦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和刻印在人類史上的鮮明足跡,讓每個共產黨員重溫那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並以黨的奮斗歷程感召自己,鼓舞自己,在各自的崗位上創造新的奇跡。
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形成,到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並不斷走向深入,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見證並踐行了這一切。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候,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中共一大在上海租界舉行時代表13人,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時只有12人。28年後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參加一大代表的12人中,只有毛澤東與董必武兩人登上庄嚴宏偉的天安門城樓。
㈤ 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歷程100字~200字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浙 江嘉興舉行。 這時全國有黨員 50 多名, 大會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從此在古老落後的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 指南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 黨,中國革命的面目開始煥然一新。 1922 年 7 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舉行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時 全國有黨員 195 人。大會第一次提出了明確、完整、徹底的反帝、反 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㈥ 黨的歷史435左右字
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7月1日成立以來整個發展過程的全部歷史。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的情況、黨章的不斷完善過程、黨在各個不同時期的組織建設和發展狀況、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發展歷程和全部史實的記載。
中共黨史是政黨史,是專史,它研究建國後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歷史。其主要內容,一是怎樣執政,即怎樣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一方面通過憲法和法律把它們變成國家的意志,貫徹到國家生活的各個領域;一方面通過其各級組織、各級幹部,團結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運用廣泛的統一戰線,調動一切 相關書籍
積極因素,實現宏偉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二是執政黨自身的建設,包括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黨的隊伍的發展、壯大,黨的幹部的培養教育,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繼承、發展,黨紀黨規的確立和監督、檢查,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等等。
㈦ 黨的歷史簡介100字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創建於1921年7月23日[1],歷經多年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和絕大多數沿海島嶼取得全面勝利。
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中華民國國軍,迫使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澎金馬,並在1949年於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至今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在中國大陸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執政黨。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早期組織。1920年9月1日,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對於時局之我見》一文中,曾稱「吾黨」為「社會黨」,後來才改稱為「共產黨」。
最早提出「中國共產黨」這一名稱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儉學的他,在給毛澤東寫的兩封信中,詳細地研討了共產黨問題,提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它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
他在對西歐各國共產黨特別是俄國共產黨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建黨步驟,其中包括「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
㈧ 黨的歷史發展簡述150字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2年在上海召開。
1922年,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二大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
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歷史條件
一、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做了榜樣,隨後馬克思主義為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並傳播,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 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
四、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五、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准備。
㈨ 黨的歷史簡介50字,要聽得懂的
黨的歷史簡介:中國共產黨創建於1921年,中國共產黨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掀起了第一次土地革命,最後以長征結束告終。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國共第二次合作,黨領導敵後軍民堅決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經過八年的艱苦奮斗,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956年後,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經歷了許多曲折和失誤,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9)中國共產黨歷史有多少字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憲法第一條第二款增加「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