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淮安楚州在歷史上是哪裡

淮安楚州在歷史上是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24 14:47:32

⑴ 淮安歷史上都叫什麼名字

江蘇省淮安市,古名:淮陰、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還曾叫過山陽

⑵ 楚州在江蘇的哪個市

楚州在江蘇的淮安市。

淮安位於江蘇省中北部,江淮平原東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是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緊密圈層城市,淮河生態經濟帶首提首推城市,坐落於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交點,處在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線上。

淮安市地處黃淮平原和江淮平原,無崇山峻嶺,地勢平坦,地形地貌以平原為主,只有市境西南部的盱眙縣有丘陵崗地,地勢較高。盱眙縣仇集鎮境內無名山最高231米,為全市最高點;淮安區博里地面最高僅2.3米—3.3米,為全市最低點。



(2)淮安楚州在歷史上是哪裡擴展閱讀:

橫貫淮安市境內的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是中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因此淮安市兼有南北氣候特徵,一般說來,蘇北灌溉總渠以南地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以北地區為北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受季風氣候影響,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熱同季,冬冷夏熱,春溫多變,秋高氣爽,光能充足,熱量富裕。

全市年太陽輻射總量在110千卡/平方厘米—119千卡/平方厘米之間,全市分布為北多南少;全市年日照時數在2136小時—2411小時之間,日照時數分布也是北多南少。

⑶ 楚州在哪裡具體位置靠近哪座城市

【楚州】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
楚州區原名為淮安市(周恩,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現在的淮安市以前為淮陰市,後來淮陰為了爭發展爭總理故鄉的名號把老淮安也就是現在的楚州的大名給搶去了。

【歷史名稱】淮陰縣、楚州、淮安府、山陽縣(均是治所在地)、廣陵郡射陽縣、淮城市(抗戰時期)、兩淮市淮城區(抗戰時期)、淮寶縣、淮安縣(1988年撤縣設市)、淮安市(縣級,2001年2月撤市設區)

【區號】0517

【郵編】223200

【方言】江淮方言(淮東方言區揚淮片)

【地理】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位於江蘇中部,江淮平原東部、里下河平原北部,淮安市東南部,處於淮、揚、鹽三市交界地帶。本區介於東經118°59′—119°37′、北緯33°6′—33°45′之間,位於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東鄰鹽城市阜寧、建湖兩縣,南接揚州市寶應縣,西南與淮安市金湖縣隔湖相望,西偏北接淮安市清河、清浦兩區以及淮安經濟開發區,偏西連淮安市洪澤縣,北與淮安市漣水縣隔廢黃河隔河相望。全區東西長64公里,南北寬43公里,總面積1600多平方公里。
全區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帶,季風氣候顯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4.1℃,年均無霜期220天,全年太陽輻射量115.45千卡/平方厘米。

⑷ 元朝時期的楚州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江蘇省淮安市一帶。

隋唐五代時期,今淮安,淮北屬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北淮河對岸),淮南屬楚州(治今淮安區淮城)。楚州、泗州,成為運河沿線兩座全國性名城,楚州更曾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宋代,淮安屬淮南路,分屬楚州、泗州,淮南路,後又分為淮南東、西路。

元代,先後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路(治今淮安區淮城鎮),轄境包括今蘇北地區大部和皖北一部。

⑸ 唐朝時期的淮安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此問題是不是問現在的淮安在唐朝是何地?
今天的淮安地區在唐朝時期並不是稱為「淮安」,而以淮河為界,淮南地區屬「楚州」管轄,楚州的治所為山陽縣(今楚州區),轄境包括今天的清河區、清浦區、楚州區、洪澤縣、盱眙縣淮東地區和金湖縣西部地區,另外,今天的鹽城北部地區也屬楚州轄境。淮北地區則屬「泗州」管轄,治所為宿預縣(今宿遷宿豫區),後遷至臨淮縣(今盱眙縣),轄境包括今天的淮陰區、漣水縣和盱眙縣淮西地區,另外,今天的宿遷地區、徐州東部地區及安徽五河、泗縣等地也屬泗州轄境。
也就是說,今天的淮安在唐朝時期並不屬於同一個二級區劃,而是以淮河為界,分屬楚州、泗州兩地。直到元朝,淮安地區的淮河南岸地區和北岸地區才同屬「淮安路」,之後的明、清兩朝又同屬「淮安府」,淮安大家庭由此形成並延續。

⑹ 楚州的歷史


淮安跨徐、揚之境,居南北之沖,近長江而瀕黃海,古淮水、泗水在此交匯,境內水網密布、河湖交錯,被譽為「漂浮在水面上的土地」, 其似乎天生就是為運河而生。事實上,我國歷史上有跡可尋的第一條運河——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的邗溝,其入淮處就選在了楚州末口(今淮安城區)。但是,淮安以「漕運」為核心的城市功能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春秋戰國時期,楚州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 淮安境內曾設置淮陰侯、射陽侯、東陽侯、盱眙侯等侯國,並出現韓信、陳嬰、枚乘等一批傑出人物,這是淮安在中華文明史上初次登台亮相。然這段時間過於短暫,此後直至東漢末年,淮安長時間的默默無聞。 漢末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群雄割據,南北分裂,淮河成為群雄和南北政權之間天然的分界線,位於淮河、運河交匯處的山陽,位於淮河、泗水交匯處的淮陰,位於淮河和汝潁諸河交匯處的盱眙,其軍事地位凸顯,先後升格為郡、鎮。廣陵郡治亦曾遷至淮安。南方政權視淮安為都城的北門,往往派都督將軍親自鎮守,淮安境內發生多次大規模的戰事,淮安之戰往往決定一代王朝的興起或消亡
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州即是古淮陰縣縣治治所。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韓信為楚王,楚州屬楚王國。同年,貶韓信為淮陰侯,封劉纏為射陽侯,楚州分屬二侯國。十一年,淮陰侯國降為縣。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陽侯國為縣。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制,改射陽為臨淮亭,淮陰為嘉信。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漢末年,廣陵郡移治射陽。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廣陵、臨淮2郡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5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與山陽並存,分屬臨淮、山陽2郡。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300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 明永樂十六年(1416)在板閘設戶部鈔關,同時設工部抽分廠駐清江浦。宣德四年(1429),榷關止收船鈔,「量其船之大小修廣而差其額,謂之『船料』」。當時,全國的商業漸漸集中在長江下游與運河兩岸的兩條線上。「萬曆六年,各地商稅課鈔數,南直各府州(江蘇安徽全境)全數達一千三四百萬貫。殆佔全國四分之一,而淮安一府獨有二百餘萬貫」。(見錢穆《國史大綱》)。據此計算,明代淮關所榷商稅,約佔全國商稅總額的二十五分之一左右,可以稱為「天下第一關」。難怪至清代,滿人爭做淮關監督,朝廷額定滿漢官員各一,以滿人為主。清乾隆年間,淮關(含所屬海關、宿關)統計正額銀25.43萬兩,道光間,歲征正額銀及盈餘銀36.43萬兩。其實淮關歲盈餘銀要比上繳的多得多,據清人筆記,同治年間,滿人穆克登布多方營謀關督之職,任職4年間,撈取私蓄有30萬兩之多[24]。其時,板閘民間有言,「一任關官,三代不窮」。一首《淮陰竹枝詞》稱「板閘人家水一灣,人家生計仗淮關,婢賒斗米奴騎馬,笑指商船去復還」。此詞反映了當地人附食淮關的情況。咸豐、同治間,朝廷多次以淮關銀撥充軍餉,咸豐六年(1856),一次就撥淮關銀20萬兩給江南糧台備餉。淮關對於地方建設亦有所裨益,修路造橋,興辦義學,建造園亭寺廟,著名的碼頭靈濟祠、清江慈雲寺、板閘愛蓮亭都是淮關出資興建的。淮關於民國16年始裁撤。

⑺ 楚州的地名變遷

楚州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楚州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州即是古淮陰縣縣治治所。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韓信為楚王,楚州屬楚王國。同年,貶韓信為淮陰侯,封劉纏為射陽侯,楚州分屬二侯國。十一年,淮陰侯國降為縣。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陽侯國為縣。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制,改射陽為臨淮亭,淮陰為嘉信。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漢末年,廣陵郡移治射陽。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廣陵、臨淮2郡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5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與山陽並存,分屬臨淮、山陽2郡。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300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陽縣,州旋廢。隋大業(605~618年)初,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八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等均駐節楚州山陽城。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遂廢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隸寶應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淮東安撫司於山陽。次年,改為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4縣。二十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3縣入山陽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鹽城2縣地置阜寧縣。民國元年(1921年),淮安府裁撤。3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抗日戰爭時期,楚州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民國29年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屬民國29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35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為蘇皖等五行政區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並入淮安縣。民國37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次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仍屬淮安縣。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時淮安屬鹽城專區。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1983年3月,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縣級市)。2001年2月,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 境域演變 宋初,山陽縣東南境至射陽湖,與寶應、鹽城分湖為界;西南至石鱉山;縣西界與淮陰縣犬牙交錯。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並淮安、淮陰、新城3縣入山陽,山陽縣地域兼及數縣。至明初,山陽縣作為附郭縣,北濱淮河,西及高家堰,東南跨射陽湖,東北至馬邏、廟灣鎮、羊寨子,與元代相仿。清初,縣域與明代無異。雍正十年(1732年),以廟灣鎮為阜寧縣治,並割馬邏、羊寨子等鄉鎮,於是縣東北境入阜寧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位於小清口的清河縣城壞,以山陽縣的清江浦為清河縣治。同時,將清江浦周圍原屬山陽縣的10餘鄉(包括王家營等地)分割給清河縣。此後,山陽縣境沒有什麼改變。此間,山陽縣縣治「西至清河圓通庵界二十七里,又西至清河縣治三里。西南至盱眙周橋界西二十里,又西南至盱眙縣治六十里。南至寶應黃浦閘界六十里,又南至寶應縣治二十里。東南至鹽城金吾庄界八十里,又東南至阜寧縣治九十里。北至安東縣治六十里。西北至清河縣朱家溝界三十里。全境東西廣百有七里,南北袤百八十里。」民國年間,淮安縣境與晚清山陽縣境大體相同。新中國建立後,四境略有變化,如原屬淮安縣的曹甸劃歸寶應縣,原屬淮安縣的高良澗劃歸淮陰縣等等。淮寶縣裁撤後,運西之地大部復歸淮安。1963年,仁和、黃集、岔河劃歸洪澤縣。1983年9月,運西的黃碼、鹽河2鄉劃歸清浦區。至此,運西地區僅有南閘、三堡、范集、林集4鄉屬淮安。2002年6月徐揚鄉劃歸淮安經濟開發區。

閱讀全文

與淮安楚州在歷史上是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