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河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唐河好玩的地方簡單介紹:
唐河縣城東南部文峰街道轄區內,始建於明末清初,當時為培植唐河文風,弘揚聖賢學風,由當地文人雅士興建。文峰塔為仿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邊形,身分九級。第一級直徑5.18米,周長17.28米。塔身通高30米。文峰塔外形挺拔秀麗,酷似一支飽蘸濃墨的神來之筆,巍然屹立,它與泗州寺塔遙相呼應,素有「一城擔二塔,二塔抬一城」之說。
『貳』 虎山水庫,泰安虎山水庫_泰山導游詞,求解說!!!
山東泰山景點——泰山導游詞
文章來源:山東泰山名勝風景官方網站 作者:無 發布時間: ( 2008-4-28 ) 瀏覽次數:275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對大家來泰山旅遊、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間能夠玩得開心,吃、住放心,同時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覽當中能夠得到一個較大的收獲,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泰山,古稱岱宗,它位於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為東經117度6分,北緯36度16分。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於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2年榮登全國旅遊勝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築群有22處,總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在古建築群之間,還有12處石坊、6座石橋、7座石亭、1座銅亭和1座鐵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這里有中國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貴的漢代張遷碑、衡方碑和晉孫夫人碑;有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觀的唐玄宗<<紀泰山銘>>和唐代雙束碑等。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著的世界自然遺產」。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3萬余株,其中有2100年前的漢柏6株,1300年前生的唐槐,500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還有一棵被譽為國寶的600年前生的盆景松樹「小六朝松」。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內有著名山峰12座,崖嶺78座,岩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12條,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處,有著名的黑龍潭、扇子崖、天燭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觀;有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10大自然奇觀。
泰山的日出,是一個想像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自古以來,無數詩人對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觀都有過生動的描述。宋代詞人梅聖俞的「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配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尤為人愛,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峰,舉目東方,晨星漸沒,微暈稍露,天地間的一片雲海滾動,稍頃,一線晨曦透過雲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雲層,在陽光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在陽光中婷婷娜娜從雲層升起,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峰、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陽西下時,朵朵殘雲飄浮在天際,落日的余輝如一道道金光穿過雲朵灑滿山間。太陽象一個巨大的玉盤,由白變黃,越來越大,天空如緞似錦,待到夕陽沉入雲底,霞光變成一片火紅,天際雲朵,山峰好象在燃燒,天是紅的,山是紅的,雲是紅的,大地也是紅的。舉目遠眺,黃河象一條飄帶,彎彎曲曲從天際飄來,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緞帶般的黃河泛起紅潤,波光翻滾,給人以動的幻覺。「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太陽慢慢靠向黃河,綵帶般的黃河象是系在太陽上,在絳紫色的天邊飛舞。泰山的雲霧是變幻莫測的。雨後初晴,大量水氣蒸發蒸騰,加之夏季季風自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成雲致霧。有時大片雲在山腰形成一條長長的帶子,如同官服玉帶,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時則烏雲滾滾,大有倒海翻江之勢;也有時白雲平鋪,如大地鋪絮,山谷堆雪,團團白雲如同千萬個玉盤,輕攏漫涌,鋪排相接,好象平靜如無垠的汪洋大海,這就是著名的「雲海玉盤」。
碧霞寶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寶光」俗稱「佛光」,多出現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碧霞祠地處玉皇頂的前懷,地勢相對低凹,雲霧較為濃密且較穩定,在彌漫背後照來,人影呈現在霧幕上,周圍形成內紫外紅彩色光環,燁燁生輝,彩環呈現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有時還會出現雙環,更加絢麗動人。站在霧幕前的遊客舉手投足,光環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飄飄欲飛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氣溫常在-20攝氏度左右,雪後天晴,氣溫回暖,大陸氣團稍有減少,南方暖溫氣團乘虛而入,霧氣籠罩山間,微風吹動,飄浮的霧滴觸及樹枝、岩石、房頂,凝結成冰粒,層層疊疊,便形成了「千枝瓊玉」、「萬樹花」的霧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個潔白如銀的世界,猶如龍宮洞府,別有一番情調。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卻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體上,急速結成堅硬、滑而透明的冰層,這就是「雨淞」。每當雨淞出現,山巒樹木象冰晶倒掛,地面岩石似鋪明鏡,泰山變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後天晴,紅日映冰峰,藍天襯霞山,光彩奪目,金光迸射,滿山松柏映雪,到處銀裝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潔的北國風光。
泰山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文明篇章。現代考古科學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大量史料也都記載了泰山地區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已經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不僅影響到山東,而且影響到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齊魯之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之一,產生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告訴我們,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嶽之首。
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占第三位。與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但它為什麼成為赫赫於古今的「五嶽之長」、「五嶽獨宗」而獨享盛名呢?這要從泰山的地理環境和原始宗教談起。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亘100餘公里,盤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從古到今,人們總把泰山作為一個高大、美好、高尚、堅毅的形象,熱情加以歌頌。公元前二世紀,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少卿書>>中就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馬遷的這名話教導人們,「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種把泰山精神與人生的意義、人生觀密切聯系起來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岳,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岳,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東方是太陽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因此,東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這個通天拔地的龐然大物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伴隨著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泰山成了各種宗教流派活動的重要場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黃伯陽修道於山後,以後歷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傳經佈道,建觀築廟。佛教自東晉高僧郎公創建郎公寺開始,在泰山也不斷發展。
泰山吸引了眾多的文化名人,歷代詩人墨客紛至沓來,他們朝山覽勝,賦詩撰文,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馬遷、張衡、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劉禹錫、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王世貞、姚奈、郭沫若等都揮筆疾書,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頌岱詩文,把遊人從山神崇拜中引向游覽觀賞、求知審美的新方向。由山腳拾級而上,到泰山之巔,僅摩崖石刻就有千餘處,從秦至清,歷代皆有巨制。書體眾彩紛呈,書意各代不同,其規模之大,作品之多,時代之連續性以及風格、流派、藝術之精湛,構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無與倫比的。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韻深情與巍巍壯麗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數千年的文明中,歷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一系列輝煌的人文景觀與高大雄偉的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景觀。人文景觀的布局與創作,是根據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特點和封禪、游覽、觀賞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禪、百姓朝山進香的路線。其主體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觀,主題是封天禪地的思想內容,布局形式重點是祭地的蒿里山,經帝王駐驛的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了長達10餘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三重空間一條軸線。即以城西南過奈河橋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車站東南側)為「陰曹地府」;泰安城區為人間;自城北岱宗坊開始,沿長達6666級的「天梯」至岱頂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和游覽觀光發展而成的。岱廟是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城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後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與城不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築空間序列上形成一體。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次第展開,貫穿著一種由「人境」至「仙境」的歷程。從地形上看,是由緩坡、斜坡直到陡坡,人們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後宛若登上天府;從建築規模上看,是由人間帝王宮殿上達蒼穹,漸入仙境;從色調上看,紅牆黃瓦始終與蒼松翠柏形成對比。再通過三里一旗桿,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三天門(南天門),三重節奏,構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偉壯觀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勢,又以人工之力加強和美化自然環境。其一,在封禪祭祀活動的序列空間位置的選擇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緩漸陡之勢,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屬「封閉型」自然景觀,下段是緊緊收縮,直至岱頂才開放。前奏長,對比十分強烈,對於「祭天」活動來說,造成環境感應的心理狀態,若步步登天,扣人心弦。登臨南天門驟然開闊,恰似升仙。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是封禪祭祀空間序列的傑作。其二,在建單體或群體位置的選擇與建築結構的創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門戶建築,有登山轉折處的導向性建築,有臨溪而設的賞景建築,有半山懸掛的宗教建築,也有聳立山巔的祭祀建築等。其三,從建築的結構、材料、裝飾及以庭院空間為基本單元的群體組合上,均能適應地形環境多變的要求,該建亭的建亭,該設閣的則設閣;需開敞通透處即造型輕巧,需收縮空間處便實厚重,充分體現因景而設,因境而生的建築思想。
泰山古建築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建築與會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和一幅記載歷史的立體畫卷,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順應自然的建築典範,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和深化自然環境。由於它們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使峻極於天的泰山深入到幾億炎黃子孫的心坎中,並名揚全世界,成為全為類的珍貴遺產。
登泰山,自古3條路。原來的東路已毀,原來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現在的東路,遊人在泰安火車站下火車後,可先游岱廟,然後從岱廟後門至岱宗坊,步行經中天門到南天門,或步行至中天門後轉乘索道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經碧霞祠登上泰山極頂。若走中路(原來的西路),從泰安火車站下車後,可乘游覽汽車沿環山公路經黑龍潭、竹林寺直達中天門,然後從中天門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直至岱頂。若從西路上山,需從泰安火車站乘游覽汽車至界首(泰安與濟南的交界處)向北折,沿新辟的環山公路,在鳥語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從這里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謂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紹就到這里。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大家要想對泰山有一個深刻的了解,還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親身投入到泰山的懷抱里,沿著歷史文化的足跡慢慢地去游覽,仔細地去觀賞。
『叄』 虎山公園的歷史來歷
清人趙國麟《雲月硯軒日記》載:「乾隆十三年三月初一,皇上下岱至東眼光殿前
行圍殺虎。」山巔原有眼光殿,祀眼光奶奶,民國年間毀。1989年竣工開放,建成了以湖為中心創建虎山公園。湖西南是兒童游樂園,有石雕十二屬相;北為由長廊相隔的游泳池;東為動物園,山巔建高閣與西北側的梳洗亭相對,東北角望岳亭與西南隅鴛鴦亭相望。湖光山色與亭台樓閣相映生輝,使遊人不覺沉醉其中。
『肆』 唐河的治理開發
唐水源充沛,興修水利有悠久歷史,但洪水災害相當頻繁。1950年後,人民政府對干支流經過多次治理,並修建分洪滯洪區。
1953年唐河大水,唐河水文站實測洪峰流量3500立方米秒。當年冬,開始對唐河進行治理,本著「小水不出灘,大水不淹灣」的精神,按保證流量3600立方米秒修築堤防,工程由唐河縣上屯鄉柳園村至湖北交界處,培堤長84.5公里,堤頂寬3.5米,超洪高1.2米。國家投資180萬元。1955年7月唐河縣城處洪峰流量達7620立方米秒,河道普遍漫溢,堤防決口473處,長327公里,倒房13.3萬間;社旗縣城進水。當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在武漢召開河南、湖北兩省有關人員會議,決定全面整治唐河,實行分洪滯洪,培修堤防,在新野縣興建狄青湖滯洪區,長18公里,寬2.5公里,最大滯洪面積32.6平方公里,滯洪能力0.8億立方米,最大分洪流量300立方米秒。因滯洪量有限,對削減洪峰作用不大,後廢棄。堤防培修任務於1957年、1958年完成。
1965年7月18日,唐河全流域普降暴雨,唐河縣城以下至湖北交界處普遍漫溢,兩岸村莊遭受嚴重損失。當年冬至1966年春,按確保唐河縣郭灘站3600立方米秒的標准,對上屯以下堤防按頂寬4米、超洪高1米標准進行整修加固,並增修了一部分支堤、圍村堤及庄台。國家投資120萬元,群眾自籌9萬元。1969年4月,唐河支流泌陽河上的宋家場水庫建成,可控制洪水1.3億立方米,對下游水害有所緩解。
1975年8月6~10日,唐河遭受罕見洪水,8日唐河郭灘站最大洪峰流量13400立方米秒,出現較大決口44處,長607米。洪水過後,對唐河按安全下泄流量6000立方米秒、頂寬4米、超高1.2米的標准,修復堤長104公里,完成涵閘9座,砌體3390立方米,國家投資380萬元。防洪標准達10年一遇。
至1987年,共有堤防1196公里,綠化851公里。唐河縣境的唐河已達10年一遇的防洪標准,南陽市境的白河,只達20年一遇防洪標準的62%。 華山水庫
華山水庫,位於泌陽縣城西北40公里的唐河支流沘河上。控制流域面積76平方公里,為淺山丘陵區,植被差。是在古代馬仁陂遺址上復建。1958年3月開工,8月基本建成。原設計壩高15.5米,溢洪道底寬56米,底高程180.4米,輸水洞同時完成。因防洪能力低,1962年春大壩加高2.1米。1972年大水後,當年冬大壩頂高程增至184米,增厚2.5米。在溢洪道內開挖子槽,底寬21米,底高程179米。1975年大水時,庫區是暴雨中心,發揮了極其顯著的防洪效益。大水後,為進一步提高防洪標准和工程質量,1976~1979年按防禦5000年一遇洪水進行除險加固,總庫容63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270萬立方米。大壩進行了灌漿與護坡翻修;增加1.2米高的防浪牆;溢洪道底擴寬為44米;增開副溢洪道底寬46米,底高程179米,並築粘土心牆砂殼引沖自潰壩,為全省最早建成的自潰壩,遇超5000年一遇洪水時引沖自潰。灌區設計5.7萬畝,實灌0.8萬畝。
虎山水庫
虎山水庫,位於唐河縣馬振撫鄉虎山腳下,唐河的三夾河支流丑河,控制流域面積199平方公里,屬桐柏山北麓淺山區。1958年動工,1959年汛前建成左岸臨時溢洪道與右岸輸水洞。大壩築至136米高程。1959年冬建成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143.6米(一說143.5米),最大壩高24.1米(一說25.5米),頂寬5米,防浪牆高1米,主壩長457米,副壩長1030米,堵復左溢洪道,新開右岸溢洪道,防洪能力達500年一遇標准。1975年冬按5000年一遇防洪標准,新開溢洪道,最大泄量1050立方米秒,總庫容8736萬立方米,興利庫容4335萬立方米。右溢洪道改為非常溢洪道,建堵壩,遇超5000年一遇洪水時破壩泄洪。設計灌溉面積10.5萬畝,實灌5萬余畝。水電、水產也發揮了一定效益。 蓄水後因大壩漏水,為保護下游群眾生命財產安全,1962年經省水利廳批准,扒口度汛。後重新設計施工,自1969年7月至1978年8月,歷時9年分5期施工,共完成工程量191.3萬立方米,其中,土沙方176.9萬立方米,石方1.02萬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1.178萬立方米。共投工日840萬個,總投資42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06.6萬元,地方自籌13.78萬元,補助·糧食98萬公斤。虎山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養魚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受益范圍包括馬振撫、昝崗、上屯3各鄉鎮,38個村委,362個自然村。設計灌溉面積10.5萬畝,其中自流灌溉面積8.5萬畝,提水灌溉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6.2萬畝。2010年虎山水庫被開發為九龍湖游覽區。
『伍』 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有幾個鄉鎮分別叫什麼名字
截止2019年9月,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14個鎮,5個鄉,分別是源潭鎮、張店鎮、郭灘鎮、湖陽鎮、黑龍鎮、大河屯鎮、龍潭鎮、桐寨鋪鎮、蒼台鎮、上屯鎮、畢店鎮、少拜寺鎮、祁儀鎮、馬振撫鎮、城郊鄉、桐河鄉、昝崗鄉、古城鄉、東王集鄉。
唐河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部。縣境西與新野縣、南陽市區接壤,北與社旗縣毗鄰,東與泌陽縣、桐柏縣交界,南與湖北省棗陽市相連。地處北緯32°21′-32°55′,東經112°28′-112°16′,東西長74.3公里。
(5)唐河虎山水庫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唐河縣著名景點介紹
1、古寥國遺址
古蓼國都邑在今河南省唐河縣南四十公里湖陽鎮,東北依蓼山。古蓼國轄境,約當於今河南省唐河縣南部,湖北省棗陽市北部,向東包括桐柏、隨州一部分。蓼滅於楚,其後,楚在此置湖陽邑,繼之設湖陽縣。
2、河南唐河國家濕地公園
河南唐河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河南省唐河縣,地處唐河兩岸,北起毗河、泌陽河與唐河交匯處,南至三夾河到唐河入口處,規劃總面積675.5公頃。
其中,永久性河流濕地254.84公頃,時令性河流濕地220.01公頃,劃分為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普宣教區、合理開發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五個功能區。濕地公園以匯集了多處水源、無枯水期的自然河流為核心。
『陸』 河南南陽:唐河縣這十四個大水庫,你最熟悉哪個呢
(1)虎山水庫
虎山水庫位於唐河縣馬振撫鄉境內,面積約6.25平方公里,地處群山懷抱之中,是唐河縣第一大水庫,也是我省南部一座中型水庫。虎山水庫水面開闊,波光粼粼,碧水與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梔香隨風襲來,狹處秀如灕江,美如三峽;開闊處美若西湖,韻如洞庭,是一片讓人留戀忘返的水中世界,是一處讓人心曠神怡的水上樂園。
(2)倪河水庫
水庫壩址位於唐河縣古城鄉倪河村附近,面積約1.37平方公里,是一座兼灌溉養殖和蓄水防洪為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
(3)白馬堰水庫
白馬堰水庫位於唐河縣湖陽鎮東部,距離湖陽街約2公里,面積約1.05平方公里,有灌溉養殖和蓄水防洪等為一體的綜合功能。
(4)山頭水庫
山頭水庫位於唐河縣祁儀鎮南部,面積約0.88平方公里,距離祁儀街約7.5公里,屬於清水河流域,是清水河流域最大的水庫。山頭水庫群山環抱,風景秀麗,是休閑度假和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5)田橋水庫
龍宮河水庫位於唐河縣馬振撫鎮上郭庄附近,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是休閑旅遊和野營垂釣的好地方。
(12)備戰水庫
備戰水庫位於唐河縣祁儀鎮羅山村附近,是一座以農田灌溉和水產養殖為主的小型水庫。
(13)張沖水庫
張沖水庫位於唐河縣城郊鄉,距南陽市約52公里,距唐河縣城約3.7公里,是周邊農田灌溉的重要水源地,地理位置優越。
(14)蓼北水庫
蓼北水庫位於唐河湖陽鎮東北部,蓼山腳下,是一座以農田灌溉和水產養殖為主的小型水庫。
『柒』 河南唐河虎山水庫什麼時候修建的
虎山水庫建於1958年春——1978年8月,水庫整體大堤呈東西向,因堤岸東側一狀似卧虎的山而得名。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99平方公里,最高水位142.46米,庫容8736萬立方米,是河南省一座大中型水庫。兩岸青山逶迤,林濤聲聲,鳥語花香,山水相映,其景觀壯麗,真可謂:山在水中行舟在浪尖穿,大尖四時景蓮捧九重天。
『捌』 河南省唐河縣有多少名勝古跡和風景區
唐河縣被譽為中國梔子之鄉,是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棉、油基地縣,也是重要石油基地和第七屆全國農運會舞龍舞獅舉辦城市。
旅遊
石柱山森林公園
石柱山森林公園位於唐河縣城東35公里處馬振撫鄉境內,山體
東西走向,長約40公里。山頂有兩塊大石屹立如柱,高約14米,故稱「石柱擎天」,為唐河縣八大景之一。柱有環痕,舊縣志載,系大禹導淮治水系舟處。和蚌獻瑞,鷹視蒼穹,平湖醉春,金蟾祈福等景點雄、險、秀、奇、幽五景兼備,是修身養性的綠色世界,娛樂健身的天然氧吧。
文筆峰
文筆峰塔位於唐河縣城建設路東段,唐河革命烈士紀念館院內,是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始建於明末清初,當時為培植唐河文風,弘揚聖賢學風,由當地文人雅士發起興建。
虎山水庫
虎山湖風景區位於唐河縣城東南25公里的馬振撫鄉境內,從312國道沙河鋪段修建的旅遊專線公路可直達該景區,交通十分便利。景區地處群山懷抱之中,控制流域面積199平方公里,是河南省一座中型水庫。行船盪舟於波光粼粼的湖面,但見兩岸奇峰秀石,碧水長天一色,鷺鳥翔集翠鳴,梔香隨風襲來,夾峙之處如游灕江,似進三峽;開闊之處美若西湖,韻如洞庭,是一片讓人留戀的水中世界,是一泓讓人心儀的水上樂園!
白玉山普化寺
普化寺位於唐南古鎮黑龍鎮東北角白玉山旅遊風景區,距唐河縣城25公里處,毗鄰豫S240線,交通便利,歷史悠久,建築佔地5620平方米,有山腳、山腰、山頂五座綜合性廟宇數十座古建築,是豫西南最大的佛教活動場所和宗教文化旅遊聖地之一。
古蓼國遺址
《漢書o地理志》載:古蓼國在今河南省唐河縣南40公里湖陽鎮。東依蓼山,山頂有五代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所建的蓼山神祠(俗稱蓼王廟)遺址,南傍蓼陽河(《水經注》稱阪門水)。《湖陽鎮志》記載:蓼王廟:位於蓼山頂,四合院,石砌牆,石板坡面,整個建築無木料,建於春秋時期。為紀念在大禹時代治水有功的蓼王而修建。
湖陽公主墓
湖陽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據出土文物考證,該處是屈家嶺到龍山時期的一個村部遺址,現存有明萬曆十一年碑文記載:舉功論蔭,世封皋胄子於湖陽,名曰:蓼國。漢唐以來皆為縣。據史料記載:東漢時期是劉秀建立霸業的基地,高級幕僚劉秀的舅舅就是湖陽新店人,二十八宿將中的馬武、陳朋、馬茂、武譚等皆為湖陽人。公元8年劉秀稱帝後,將其娣湖陽公主封邑於此,湖陽因此而得名,湖陽公主墓在鎮南一公里處,並根據有關史料,劉秀駕崩後亦葬於湖陽,現正在考察之中。
友蘭濕地公園
唐河縣友蘭濕地公園位於唐河西岸,是為紀念哲學大師馮友蘭而建,落成時間為2011年11月13日,其中馮友蘭紀念館也位於公園中央,從濕地公園北門走出,正對的便是唐河縣革命紀念館,構成了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成為了唐河人民的又一精神文化家園和旅遊景區。友蘭濕地公園總佔地面積1800畝,劃分為文化旅遊區、休閑活動區、生態景觀區、濱河休閑區4個區域,是一個集濕地生態和厚重人文於一體的旅遊新區。投資2000餘萬元建設的馮友蘭紀念館,全面展示了一代哲學泰斗的生平事跡
http://ke..com/link?url=6ohZ3z81M77R7E8C4eXPX-#7
個人覺得森林公園和普化寺比較好玩
『玖』 唐河縣一共有多少個鎮
一共有12個鎮。源潭鎮、蒼台鎮、黑龍鎮、郭灘鎮、湖陽鎮、龍潭鎮、上屯鎮、少拜寺鎮、桐寨鋪鎮、張店鎮、大河屯鎮、畢店鎮。
河南省唐河縣總面積2512平方公里,轄12個鎮、7個鄉、2個街道和1個產業集聚區(2014年改興唐社區)、525個行政村(社區),143萬人口,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唐河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二省交界處,西近南陽市宛城區,南接湖北棗陽市,東鄰桐柏縣和駐馬店市泌陽縣,北連社旗縣。古代為京都長安、洛陽通向江漢平原的官道,物阜民豐,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總面積2512平方公里,轄22個鄉鎮街道,525個行政村(社區),2017年人口143萬人。
唐河古稱唐州、泌洲,歷史悠久,為中州大地上一塊明珠。夏、商時代為《禹貢》豫州之域,周為申、謝、唐、蓼國地。公元前505年楚國設湖陽縣,秦仍建置湖陽縣,屬南陽郡。境內現存多處仰韶、屈家嶺文化遺址。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大將馬武、光祿大夫樊宏以及中國現代哲學泰斗馮友蘭先生等名人故里。
唐河縣是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棉、油基地,也是河南省重要的石油基地,[2]河南省較具實力的縣市之一,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南陽市各縣前列。唐河縣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中國梔子之鄉」、中部百強縣市、河南省對外開放先進縣、河南省平安建設先進縣、河南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等榮譽稱號。2015年國務院批復「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唐河縣發展納入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