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宣化的歷史是什麼
據水泉、龍門、關子口、賈家營、西望山等處發現的古遺址與小白陽、李大人庄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等物證實,新石器時期,宣化地域即有人類繁衍生息。
虞舜更劃十二州,冀分幽、並二州,宣化此地屬幽州。
夏禹恢復九州,宣化此地復屬冀州。
商代襲夏制,宣化此地仍屬冀州。
周武王滅商後,宣化此地屬燕國。
公元前283年,燕國派大將秦開破東胡,置上谷郡,宣化此地屬上谷郡。
趙王喜八年(公元前228年)公子嘉北占燕、代,宣化此地屬趙國。
秦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宣化此地屬上谷郡。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國為十三刺吏部,宣化此地屬幽州部上谷郡下洛縣。
獻帝時(公元190年)幽州並於冀,宣化此地改屬冀州部上谷郡,仍名下洛縣。
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幽州從冀州部析出改部,下洛縣隸屬幽州部上谷郡。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析上谷郡西部置廣寧郡,屬幽州,轄下洛、潘、涿鹿三縣,宣化此地屬廣寧郡下洛縣。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合上谷、廣寧為東燕州,置廣寧郡廣寧縣,宣化此地屬東燕州廣寧郡廣寧縣。
北齊文宣帝天保九年(公元558年),改東燕州為北燕州,置長寧、永豐二郡,宣化屬北燕州永豐郡此地屬懷戎縣。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北燕州,改置涿郡。宣化此地隸屬涿郡懷戎縣。
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年),宣化為河北道北燕州懷戎縣,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河北道置媯州,懷戎縣歸屬媯州。僖宗光啟元年至昭居龍紀年間(公元885~公元889年),媯州析置武州,懷戎縣分設文德縣。宣化此地屬東燕州廣寧郡廣寧縣。
北齊文宣帝天保九年,宣化此地屬河北道武州文德縣,宣化為州、縣治所。
五代時期,公元916年契丹立國後,隨即南侵文德縣,宣化地域為契丹所佔據。公元938年石敬瑭割讓包括幽、雲、武州等大部分已屬契丹占據的16州後,契丹改稱遼國,遼改武州為歸化州,仍轄文德縣,屬西京路。宣化仍為歸化州和文德縣治所。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歸化州為宣化州;大定八年,又改為宣德州,仍領文德縣;大定二十九年復改文德縣為宣德縣,州、縣均屬西京路。宣化仍為州、縣治所。
蒙古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攻陷宣化仍稱宣德縣,歸宣寧州;蒙古世祖中統四年(公元1263年),改宣寧府為宣德府,領宣德縣;宣德府隸屬中書省上都路。
政區圖
民國十七年(1928年)二月,改直隸為河北省,廢口北道,宣化縣屬河北省轄。同年十二月,建察哈爾省,宣化縣又劃歸察哈爾省。日軍侵佔宣化後,曾在宣化拼湊偽察南自治政府,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十月,又將偽蒙古聯合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和察南自治政府並為偽察南政廳改為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將宣化縣劃入偽自治政府之察南政廳轄,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再將偽察南政廳改為偽宣化省,轄宣化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宣化縣首次解放,建人民民主政權。屬晉察冀邊區民主政府的察哈爾省。民國三十年十月,國民黨政府占據宣化,設縣,屬國民黨察哈爾省。
1948年12月7日,宣化縣再次解放,屬察哈爾省察南專區。1952年11月,政務院撤銷察哈爾省建制。宣化縣改屬河北省張家口地區。1958年10月,撤銷宣化縣建制,化稍營、定方水、沙嶺子等少部分地區分別劃歸蔚縣和張家口市下花園區、茶坊區,大部分地區則並入張家口市宣化鎮。1960年7月1日,宣化鎮升格為宣化市,仍隸屬於張家口市。1961年6月1日,恢復宣化縣建制,除原屬宣化縣之化稍營地區仍屬陽原縣外,沙嶺子、定方水等地區回歸宣化縣,並新劃入趙川地區(原屬龍關縣,1960年7月劃入宣化市),改屬張家口地區。1984年1月,省政府決定,將宣化縣改為張家口市轄縣。
請採納
② 宣化古城的區域歷史
早在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宣化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廢宣府衛所,改置宣化府轄一廳、三州、七縣,宣化為府城所在地。
宣化市古為上谷郡地;唐末置武州、文德縣,此後歷為州、府、縣治所。1946年1月,市、縣分設,方析城區及近郊為宣化市。40餘年來,置市、置鎮、置區,屢有變化,1963年,又改建為宣化區,2010年又改為地級市。茲述其沿革。周初,宣化及其鄰近地區,還是北方游牧部族放牧地帶,戰國時由東胡占據。燕國用大將秦開計,擊破東胡,拓地1000餘里,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等郡。宣化區地屬上谷郡。
秦,仍置上谷郡。宣化市轄境屬上谷郡沮陽縣。
西漢基本沿用郡縣制,但又分全國為13刺史部,設刺史監察郡縣。宣化地方屬幽州刺史部上谷郡下落縣。《宣化縣新志》載:漢武帝時,幽州部設有?瞀縣,即今宣化北境;有下落縣,即今宣化地,城在今城東。
東漢時,宣化市轄境仍屬下落縣。
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析上谷郡西部置廣寧郡,屬幽州,轄下洛、潘、涿鹿三縣。宣化市轄境屬幽州廣寧郡下洛縣。下洛即兩漢時的下落。《晉書.地理志》稱,廣寧故屬上谷,太康中置郡都尉,統三縣,下洛、潘、涿鹿。《宣化縣新志》對此作註:潘、涿鹿,今保安州也。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合上谷、廣寧為東燕州,置廣寧郡廣寧縣,並將下洛並入廣寧。《水經注》指出,下洛為魏燕州廣寧縣,是廣寧郡治。據此,則宣化市轄境在北魏時屬東燕州廣寧郡廣寧縣。
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550),改東燕州為北燕州,領長寧、永豐二郡。宣化市轄境屬北燕州永豐郡懷戎縣。郡、縣均治今懷來城。
隋大業三年(607),廢北燕州,改置涿郡,轄今赤城、涿鹿,直至北京、天津的廣大地區。宣化市轄境仍屬改隸涿郡的懷戎縣。
唐初復置北燕州,後改為媯州,屬河北道。僖宗光啟至昭宗龍紀年間(885---889),析其西部置武州、文德縣,屬河東道。宣化市為當時州、縣治所。
五代時,石敬瑭割讓幽(今北京)、雲(今大同)等16州給契丹,其中就包括武州。契丹改武州為歸化州,仍轄文德縣,屬西京道。宣化市仍為歸化州和文德縣治所。
遼大定七年(1167),改歸化州為宣化州;大定八年,又改為宣德州,仍領文德縣;大定九年,復改文德縣為宣德縣,州縣均屬西京路。宣化市為宣德州、縣治所。
元初,改宣德州為宣寧府,後又改為宣德府,至元三年(1337),因地震復改為順寧府。府轄三縣:宣德、宣平、順聖,屬中書省上都路。宣化市為順寧府和宣德縣治所。
明代,宣化是邊防重鎮,不設地方政府。宣化市既是當時宣府左衛、右衛、前衛的治所,又是鎮守總兵官的駐地,稱宣府鎮城。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廢宣府衛所,改置宣化府,宣化縣。宣化市為宣化府、縣治所。
1913年(民國2年),廢宣化府,存宣化縣,屬直隸省口北道。宣化市為宣化縣治所。1929年(民國18年),廢道,宣化縣直屬察哈爾省。日偽盤據時期,宣化縣初屬偽察南自治區;1939年,日偽建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設察南政廳領轄宣化縣;1943年復改置偽宣化省,宣化縣為偽宣化省省會。此段時期宣化市仍為宣化縣治所。
1945年9月,宣化首次解放。1946年1月,市、縣分設,置宣化縣城區及近效為宣化市,並為察哈爾省省會。當年10月,國民黨政府佔領宣化,仍單置宣化縣。
1948年12月,宣化二次解放,仍市、縣分置。宣化市轄現宣化市及龐家堡和下花園,屬察哈爾省。
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宣化市曾改為察南專屬宣化鎮。1950年2月仍恢復市建制,並於1952年底改隸河北省。
1955年11月,撤銷宣化市,置宣化城區為宣化鎮,屬張家口市。
1958年11月,宣化縣、鎮合並。1959年6月,改合並後的宣化鎮為宣化區,仍屬張家口市。
1960年7月,撤宣化區,改置宣化市,屬張家口地區,由張家口市代管。1961年6月,恢復宣化縣建制,仍市、縣分設。
1963年3月,復改宣化市為宣化區,屬張家口市。
至今。
③ 宣化來歷是什麼
宣化的歷史由來:
夏商屬古幽州,戰國、秦漢時,天下分36郡,宣化屬上古郡;唐置武州領文德縣治所,唐天寶年間建雄武軍城;金代最早使用「宣化」名稱並設州;元代為順寧府治所,明代為宣府鎮是著名的長城九鎮之一;元曾為宣德府,明設宣府鎮為長城九邊重鎮之首。
清朝改為直隸省宣化府,是全國72府之一,被譽為「京西第一府」;至清康熙三十二年定名「宣化」,遂沿用至今。解放後,曾屬察哈爾省,置宣化市,後改屬河北省,直到1963年改市為區,屬張家口至今。
古城宣化,坐落於首都北京西北150公里處,宣化地區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通過考古發現證實了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同時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
古老深厚的文化積淀鑄就了這座千年古城的靈魂,古老的城牆,巍峨的鍾鼓樓,精彩的遼代壁畫,神秘的立化寺……地上的每一處古老建築,地下的每一處墓葬殘石,無不穿越時空,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歷史,折射出幾千年的華夏文明之光。
(3)宣化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宣化文化底蘊深厚,是河北省十大歷史文化名城,為全省60張極具河北特色的文化形象名片之一。多元文化在這里交匯、互融,留下了眾多文物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區內現存全國文物保護單位7處共11個點:宣化古城(含清遠樓、鎮朔樓、拱極樓及古城垣)、下八里遼墓群(含Ⅰ區、Ⅱ區)、明長城、時恩寺大殿、柏林寺、佛真猞猁迤邏尼塔、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共6個點:五龍壁、立化寺塔、關子口遺址、小白楊墓群、直隸省立第十六中學堂及天主教堂;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河灣挎鼓,鼓聲如行雲流水,經典鼓點「鳳凰三點頭」極具民間藝術特色。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柏林寺廟會、趄柳樹窗花等彰顯了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
宣化區充分挖掘資源優勢,構建出「文化+旅遊」的產業發展模式,已形成以宣化文化古城景區、王家灣桑乾河大峽谷旅遊區、龐家堡碾兒溝旅遊景區、洋河南青泉戰國紅瑪瑙交易市場、黃羊山文化園、宣化國玉陶瓷文化園為龍頭的環京津旅遊特色景區20處。
④ 宣化區的歷史沿革
在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宣化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據對宣化西南60公里處的泥河灣遺址和宣化城及附近的劉家夭、王河灣、水泉、趙川、關子口、白廟等地發現的仰韶、龍山文化遺址及出土的石器、陶器等物考證,遠在6000年前人類活動已遍及宣化各地。考古專家論證說,宣化屬中國華北燕山山脈北緣,既有黃河流域的文化特徵,又有北方紅山文化的遺存,是中華民族南北文化交融匯聚的中心地帶,文化積淀豐富,對研究史前文化有重要意義。
夏、商時期中華分九州,宣化先屬幽州、後屬冀州。
周武王滅商紂後,封台公姬爽建立燕國,宣化屬燕國領地。
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由東胡族占據。燕王派秦開破襲東胡,置之不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等郡,宣化屬上谷郡。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宣化為其一的上谷郡,置守尉監,因在谷之上,直名上谷。
漢置幽州刺史部上谷郡,宣化屬上谷郡下洛縣。濡子嬰居攝三年,王莽篡漢,改上谷郡為朔調,並改上谷各縣名。
三國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下洛縣為廣寧縣。
晉太康年間(公元228年至280年)宣屬廣寧郡地。
南北朝時期(公元488年至550年)設永豐郡,宣化轄境屬懷戍縣。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設涿郡懷戍縣,宣化仍屬懷戍縣置。
唐初改為媯州,屬河北道。僖宗年間(公元885年)設武州、文德縣、宣化為州、縣治所。
五代時,西晉石敬瑭割燕,分16州給契丹,其中包括武州。契丹建遼國,遼改武州為歸化州,仍轄文德縣,屬西京道。宣化為當時州、縣治所。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歸化州為宣化州,八年改為宣德州,九年復設宣德州、領文德縣,宣化仍為州、縣治所。
元初,改宣德州為宣寧府,後又改為宣德州。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因地震原因又改為順寧府和宣德縣治所。
明代,宣化是北部邊防重鎮,不設地方政府,只沿長城設九鎮,宣府鎮為九鎮之一,轄四海縣至大同1300里的防禦任務,是宣府鎮總兵駐地和指揮中心,又稱宣府鎮城。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廢宣府衛所,改置宣化府轄一廳、三州、七縣,宣化為府城所在地。
1913年廢宣化府,存宣化縣,屬直隸省口北道。1929年廢道,宣化縣直屬察哈爾省。1939年日偽建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在宣化設察南政廳。1943年改置宣化省,為偽宣化省會所在地。
1945年9月,宣化首次解放。1946年1月設立宣化市,為察哈爾省會。當年10月,國民黨政府佔領宣化,置宣化縣。
1948年12月,宣化二次解放,恢復宣化市建置,屬察哈爾省。
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宣化市曾改為察南專區宣化鎮。1950年2月仍恢復市建制並於1952年底改隸河北省。
1955年11月,撤銷宣化市,置宣化城區為宣化鎮,屬張家口市。
1958年11月,宣化縣、鎮合並。1959年6月,改合並後的宣化鎮為宣化區,仍屬張家口市。
1960年7月,撤宣化區,改置宣化市,屬張家口地區,由張家口市代管。1961年6月,恢復宣化縣建制,仍市、縣分設。
1963年3月改宣化市為張家口市轄區。
2016年,同意撤銷宣化縣、宣化區,設立新的宣化區,以原宣化縣、宣化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宣化區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在原宣化區人民政府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