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延安重大歷史事件
延安重大歷史事件如下:
1、紅軍長徵到達延安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西北革命根據地。從此,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在這里戰斗和生活了13年。延安和陝甘寧邊區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領導中心、解放戰爭的總後方、萬眾矚目的革命聖地——西北革命根據地。
2、瓦窯堡會議
瓦窯堡會議是指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劉少奇、秦邦憲、鄧發、何克全、李維漢、張浩(林育英)、楊尚昆、王稼祥、彭德懷、郭洪濤等十餘人。
3、抗日軍政大學成立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培養軍事和政治幹部的學校。
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紅軍大學 」,1937年初改為此名。1940年11月4日抗大總校進駐河北邢台縣漿水一帶,校部就設在前南峪村。1943年起,校長徐向前,兼任中央處理委員會主任、抗大總學習委員會書記。
4、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
1937年9月6日,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 林伯渠任主席。邊區轄23個縣及神府特區,面積12.9萬平方公里,人口200萬。陝甘寧邊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心,為奪取抗戰勝利和國家政權作出了巨大貢獻。1950年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撤銷。
5、延安大學成立
延安大學(Yan』an University)簡稱「延大」,坐落於革命聖地延安,是毛澤東同志親自命名、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陝西省屬重點大學、陝西省省屬高水平大學。
6、宜川戰役
宜川戰役也叫「築子街戰役」, 1948年2月29日 宜川戰役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經過新式整軍運動後,以主力五個縱隊轉入外線作戰。解放軍從四面向敵軍發起猛攻,激戰至3月1日,將敵近3萬人全部殲滅,斃敵整編第二十九軍軍長劉戡。3月3日,攻克宜川城。使西北野戰軍由內線反攻轉入外線反攻。
參考資料:網路-宜川戰役
② 子長清水園歷史名叫什麼
子常清水源歷史名叫什麼來說的話,這種歷史名叫什麼來說的話可以看一下我們的歷史是也可以問下歷史老師。
③ 延安各縣名字的來歷
1、寶塔區
原為縣級延安市,因境內有著名的延安寶塔而得名。
秦時設高奴縣,三國至南北朝,境內先後設臨真縣、廣武縣、沃野縣、真川縣和豐林縣。隋時設延安郡,同時在境內設膚施縣。唐代設延州和延安郡,宋升為延安府,明清仍稱延安府,民國改稱延安縣。
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同年設延安市,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稱延安縣。1972年,撤縣設市。1997年,延安撤地設市後,改稱寶塔區。
2、延長縣
唐廣德二年(764)始改為延長縣,取延水長流入黃河之意,改屬延州。
3、延川縣
以縣城腳下河流古名"吐延水"得名
4、子長縣
1942年為紀念民族英雄謝子長,改名為子長縣
5、安塞縣
宋以「安定邊塞」之意設安塞堡,屬綏德軍轄。元初(1252)置安塞縣,縣從堡名
6、志丹縣
史稱保安軍、保安州、保安縣。1936年為紀念民族英雄劉志丹而命名為志丹縣
7、吳起縣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靖邊縣首置吳起鎮。相傳戰國名將吳起曾在此駐兵戍邊,為紀念而命名吳起。1942年設吳起縣,因鎮為名。不久改吳旗縣。2005年10月19日正式更名吳起縣。
8、甘泉縣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置甘泉縣,因城南有泉,水質甘甜而得名。
9、富縣唐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洛交縣城兼設鄜州,1912年廢鄜州設鄜縣。1940年4月2日解放。1958年並入洛川縣。1961年復設鄜縣。1964年因「鄜」字生僻,改為富縣。
10、洛川縣
漢高祖元年(公元206年)始置鹿縣。後秦姚萇建初八年(公元388年)分鹿縣北部設洛川縣,因洛河水穿境而過故名。
11、宜川縣
宜川歷史悠久,古系雍州之域,西魏大統三年,始置義川縣,至今有近1500年歷史。宋太平天國初,為避太宗匡義名諱,將義川改為宜川。
12、黃龍縣
黃龍縣得名於黃龍山,其山在歷史上,一直被譽為「馮翊屏障」。
13、黃陵縣
1944年改設黃陵縣,因縣北橋山有黃帝陵而得名。
(3)子長縣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延州和延安之名始見於《隋書》。《地理志》雲:「延安郡,後魏置東夏州,西魏改為延州,置總管府。開皇中,府廢統縣十一,戶五萬三千九百三十九。大業三年(607年),在膚施置延安郡。」
延安古稱膚施、延州,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人文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陵寢:黃帝陵所在地,是民族聖地、中國革命聖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勝利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是全國革命根據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的城市 。
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是「雙擁運動」發祥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著「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的美譽。境內有各類文物遺址點8545處,其中革命遺址445處。
④ 子長諸史內容概括 急急急急
諸史提要
《諸史提要》是藏於內府的一部古籍,作者是宋代錢端禮。
四庫提要
宋錢端禮撰。端禮字處和,臨安人,吳越王俶六世孫,榮國公忱之子。少以恩蔭入仕,累官至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以庄文太子妃父罷為資政殿太學士。再知寧國,移紹興,復以觀文殿學士提舉洞霄宮。卒諡忠肅。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乃取諸史之文可資辭藻者,按部採摘,匯輯成編。各以一二語標題,而分注其首尾於下。凡《史記》一卷、《前漢書》二卷、《後漢書》二卷、《三國志》一卷、《晉書》三卷、《南史》一卷、《北史》一卷、《新唐書》三卷、《五代史》一卷。其著錄於《宋史·藝文志》者,與此本卷目相同。前有其門人劉孝韙《序》,不著年月。詳其詞意,蓋端禮為參政時所刊行也。其體例頗與洪邁《史漢法語》、《諸史精語》相近。陳振孫《書錄解題》嘗譏其泛然錄鈔,毫無義例。蓋南宋最尚詞科,以妃青儷白相高,故當時有此抄書之學也。
⑤ 子長縣怎麼讀,陝西省的
你好!
子(zǐ)——兒子
長(cháng)——長頸鹿
位於陝西省陝北,歷史上有著名人物有謝子長。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⑥ 子長市是幾線城市
截止到2021年11月2日,子長市是三線城市。
子長市地處陝西省北部居中,北依橫山南麓南臨永坪川,居延安市北部清澗河上游,東端馬家砭、南溝岔鄉與清澗縣、子洲縣接壤。
南部熱寺灣、余家坪鄉與延川縣、延安市毗鄰;西部安定鎮、李家岔鄉與安塞區、靖邊縣相連;北依橫山山脈與橫山區交界。縣境介於東經109°11′58″—110°01′22″,北緯36°59′30″—37°30′00″之間。
風景名勝:
鍾山石窟又名「普濟院」、「普濟寺」、「石宮寺」、「萬佛岩」。始建於西晉太和年間,其歷史比中國的四大石窟還早,是中國最早、世界罕見的石窟群,其藝術價值可與西方美神維納斯相媲美,被國內外專家譽為「第二敦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區包括鍾山石窟、蕭寺宮、石窟寺磚塔、惠善大和尚浮圖塔、松岩大禪師浮圖塔五部分,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現已挖掘出的石窟內石佛像數以萬計,且都是連石雕刻,其手法細膩、形態生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子長
⑦ 誇家鄉,子長縣
誇家鄉的作文
我的家在谷城縣趙灣鄉政府的對面山上。門前有一大片四季常青的翠竹,把我的家鄉打扮得美麗如畫。
春雨綿綿,竹筍從地下冒出來,一下子就躥出好高。它們在溫暖的春光里,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哧哧」地往上長,直指藍天,不幾天就長成了一竿新竹子。
夏天裡,驕陽似火,酷熱難當。而你一走進那濃密的竹林,頓時感到涼風習習,清幽涼爽,暑氣全消。往竹林中的床上一躺,可真是快活似神仙呢!小朋友們用竹筒做成「水槍」打水仗;抓住兩根竹子翻筋斗;爬上竹梢去掏鳥蛋……累了,坐下來,用豎笛吹幾首歌兒。氣得太陽公公在竹林外面干冒火。
秋天到,天氣涼,樹葉飄落草枯黃,而竹林依然蒼翠,葉色更濃,嘰嘰喳喳的鳥聲依舊。
冬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竹林也壓上了一層層厚厚的白雪。可是風一吹,有著勇敢精神的竹子抖落身上的積雪,昂起頭,又大聲嘲笑那些在夏天得意非凡而現在卻落光了葉子的樹木。
竹子的用途很廣。人們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它。竹籃、竹筐、竹椅、竹床、竹席、筷子、牙簽……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
我愛家鄉,我愛家鄉的青青竹。
誇家鄉的作文
記憶中的家鄉,是個特別美麗歷史悠久的古城。大街小巷之中都沉澱了濃濃的歷史積韻,無數的文物見證了歷史的滄桑。雖然因為上學的關系,我已經離開了家鄉很久,但是只要有人提到家鄉,心裏面還是會怦然心動。
家鄉是一座旅遊城市,每到旅遊旺季,都會有成群的遊客來到這里遊山玩水,大街上行人絡繹不絕。家鄉的每個景區這時候都是人滿為患,而依賴旅遊來養家糊口的家鄉人民卻喜笑顏開。不僅如此,我的家鄉還搞了一個水系工程,將家鄉所有的景區全部給連在一起,使我們的旅遊更加的有特色了。
不僅僅是風景,家鄉的美食和人文風光也是特別的出彩。無論是鼓樓的夜市,還是小宋城的演出,亦或者是鐵塔的燈影展覽,都顯示出了我們家鄉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每次回到家鄉,看到這些演出,吃到美味的小吃,我的心裏面都是美滋滋的。
小夥伴們有機會一定要來我的家鄉遊玩喲!對了,你問我的家鄉是哪?我的家鄉就是美麗的七朝古都——開封!
⑧ 子長縣的歷史
西周初,地屬翟。東周隸晉、隸魏、隸秦,更迭頻繁。
秦統一六國後,全國實行郡縣制,於今榆林一帶置上郡,在今子長縣石家灣鄉曹家坬附近設陽周縣,隸上郡。
楚漢戰爭時,項羽於高祖元年(前206)二月在戲(今臨潼縣東)分封諸侯,封董翳為翟王,改上郡為翟,境內為翟地。七月,董翳降漢,陽周為西漢上郡屬縣。
新莽時期,王莽改陽周縣為上陵峙,仍隸上郡。東漢初,廢上陵峙,置膚施縣(治所在今綏德附近),子長縣為上郡膚施縣地。建武十八年(42),罷州牧,復置州刺史部,境內屬並州刺史部,仍為膚施縣地。三國時期,境內為羌胡占據,未置縣。東晉時期,境內相繼為前秦、後趙、後秦領地。東晉義熙三年(407),赫連勃勃於奢延水(今無定河)以北、黑水以南築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夏國,境內為夏國領地。南北朝時期,境內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所轄。北魏始光元年(424),境內屬夏州轄。北魏中葉,在今子長、延川縣交界地帶設朔方郡魏平縣,境內為魏平縣地。神龜元年(518),在今縣東北部設城中縣(治所在今子洲境內),境內分屬城中、魏平兩縣。北周,境內為延州城中、魏平縣地。
隋代開皇元年(581),城中縣避文帝楊堅之父楊忠名諱改稱城平縣,治所東遷30里(今清澗縣境內),境內仍屬城平、魏平兩縣,隸延州。大業三年(607),延州廢,置延安郡,境內為延安郡轄地。大業十三年(617)八月,延安、雕陰諸郡降唐,境內屬唐。唐代武德元年(618),大並州縣,分天下為15道,境內為關內道延州延川縣地。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境內為上郡延川縣地。五代十國時期,境內相繼為後梁、後唐轄,隸延州。
北宋初,設路以轄州,境內隸郎延路延州,仍為延川縣地。至道年間(995~997),境內被兩夏占據。康定元年(1040),升安定寨為安定堡。慶歷元年(1041)設丹頭寨(在今史家畔鄉丹頭村)。元符元年(1098)在安定堡西北置殄羌寨。崇寧元年(1102),在安定堡西北築天降山駢城,政和八年(1118)更名制戎城。正大三年(1226),升綏平、懷寧、克戎3寨為綏平、懷寧、克戎3縣,今子長縣南溝岔鄉屬懷寧轄,余為延川縣地。蒙古憲宗二年(1252),升安定堡為安定縣,屬延安路轄。至元元年(1264)析置丹頭縣,至元四年(1267)撤丹頭縣並入安定縣。明洪武二年(1369),改延安路為延安府,子長縣屬延安府綏德州轄。清代實行省、道、府、縣四級行政制,子長縣為陝西省延榆綏道延安府屬縣。
民國二年(1913),省下設道、縣兩級,子長縣隸屬陝西省榆林道。二十二年(1933),道制廢除,縣直屬於省。二十三年(1934)八月,中共陝北特委在澗峪岔區景家河村建立陝北第一個縣級政權——安定縣革命委員會,十月,更名為赤源縣臨時蘇維埃政府,十二月改稱赤源縣蘇維埃政府,為陝北第一個縣蘇維埃政府,與南京政府陝西省安定縣政府並存。二十四年(1935)二月,秀延縣蘇維埃政府在境內建立(治所在今玉家灣鎮柳樹溝村,1937年10月並入邊區安定縣)。同年一月底,陝北省在境內白廟岔(今屬安塞縣)成立。同年四月,西北工委在安定縣西北和安塞縣北部籌建重遠縣(未公開),五月,在此區域建立子長縣(1937年10月廢)。赤源、秀延、子長3縣隸屬陝北省。同年九月,赤源、秀延、子長3縣隸屬陝甘晉省。十月,瓦窯堡市(縣級建置)建立,亦隸屬陝甘晉省。十一月,中共中央機關進駐瓦窯堡,瓦窯堡遂成中國革命的紅都。西北辦事處成立後,赤源、秀延、子長、瓦窯堡4縣市屬陝北省轄。二十六年(1937)九月,邊區安定縣與陝西省安定縣在境內並置,邊區安定縣為陝甘寧邊區政府直屬縣。二十九年(1940)二月二十九日,陝西省安定縣政府撤離,境內屬邊區安定縣轄。三十一年(1942)五月一日,經陝甘寧邊區政府批准,安定縣改為子長縣,沿用至今。
建國後,陝西省人民政府於1950年5月2日發布劃分區域命令,子長縣為綏德分區轄縣。1956年10月5日,子長縣劃歸延安專署轄。1958年11月,安塞縣治撤銷,原安塞縣北部地區劃入子長縣,1961年6月復歸安塞。
⑨ 子長編史指《史記》哪篇
子長偏史」不是《史記》里的篇章。
子長: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字;偏史:喜歡歷史,偏:偏愛,史:歷史。
子長偏史:司馬遷喜歡學習歷史;說的是讀書時的愛好。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1]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⑩ 陝北延安子長劉建東
延川縣地處陝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北部,距延安市80公里,東徑109°36′20″-110°26′44″,北緯36°3715-37°5'55″。全縣東西長74.25公里,南北寬51.5公里。東臨黃河與山西省永和縣隔河相望,北與榆林市清澗縣接壤,西北與子長縣毗鄰,西接寶塔區,南靠延長縣。
延川縣 - 概況
延川縣地圖延川縣地處陝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北部,東臨黃河與山西省永和縣隔河相望,北與榆林市清澗縣接壤,西北與子長縣毗鄰,西接寶塔區,南靠延長縣。東徑109°36′20″-110°26′44″,北緯36°37′15″-37°5′55″。全縣東西長74.25公里,南北寬51.5公里。距延安市80公里,210國道、205省道和渭清線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全縣轄8鎮6鄉,346個行政村。總人口1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5萬人,總面積19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8.3萬畝。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永坪購物中心。溝壑區,平均海撥850米;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0.6℃,年日照時數2558小時,無霜期185天,常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適宜於多種作物生長,是紅棗、梨果、花椒等經濟林果的最佳適生區。礦產資源豐富,石油、煤炭、沙子等資源可觀,已探明石油儲量為4386.5萬噸,可開采量達212.8萬噸;煤炭預測儲量2.1億噸,探明儲量3308.2萬噸,埋藏淺,煤質好,可開采量達3000萬噸;沙子儲量達1.5億立方米,可供開采開發,是各界興業致富的首選之地。
延川縣 - 行政區劃
延川縣轄8個鎮、6個鄉:延川鎮、永坪鎮、延水關鎮、文安驛鎮、楊家圪台鎮、賈家坪鎮、禹居鎮、關庄鎮、高家屯鄉、馮家坪鄉、賀家灣鄉、馬家河鄉、眼岔寺鄉、土崗鄉。
延川縣 - 歷史沿革
2000年,延川縣轄8個鎮、9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6490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延川鎮26858永坪鎮26634延水關鎮10660文安驛鎮5474楊家圪台鎮5550賈家坪鎮9800禹居鎮9529關庄鎮10440高家屯鄉11980馮家坪鄉6256賀家灣鄉6194黑龍關鄉5892南河鄉3122馬家河鄉7257眼岔寺鄉7433稍道河鄉6369土崗鄉5454。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