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貞觀之治發生在什麼時期有哪些歷史意義
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間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
❷ 貞觀之治的作用是什麼
詳解「貞觀之治」
1. 含義:在唐太宗統治時期,社會秩序比較安定,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太宗的年號叫「貞觀」(貞觀年間為公元627~649年),歷史上把這一時期比較清明的封建統治稱為「貞觀之治」。
2.原因:唐太宗引隋之苛政為戒,調整統治政策,糾正前朝之弊端,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唐太宗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他善於用人,勇於納諫,不斷調整統治政策,他的個人作用也是「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3.政績:
第一,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用調制,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第二,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的實行,使宰相的人數比秦漢時期增多,便於皇帝控制。
第三,唐太宗時期加強了國內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聯系,加強對西北等地區的管轄,另外還加強了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
第四,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這既是「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貞觀之治」的內容之一。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為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貞觀王朝的強盛是中國的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比擬的。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強盛王朝,強盛的標志不外乎國富兵強和民豐物阜,在深層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遺產)上作出突出建樹的只有貞觀王朝。唐帝國的富庶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為證。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相適應,唐王朝的國際威望也達到了頂峰,對外戰爭取得連綿的勝利,連續百餘年保持連續不斷的進攻態勢,疆土極度擴張,朝鮮、漠北、西域的遼闊疆土相繼並入中國的版圖,西部疆土直達鹹海東岸的石國(中亞細亞塔什干城)。除了這些人所共知的豐碩成果外,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在當時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幾條文明成果使大漢民族成為當時已知世界最最優秀的民族。
一、社會秩序空前安定。
貞觀王朝的社會秩序好得令人難以置信,是真個的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六三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明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少之又少,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二、開放的國界。
唐帝國是當時世界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就象今天的美國紐約一樣。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在看到唐帝國的高度繁榮和文明之後,自己的國家在他們心中和沒有開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於是就不想回國,千方百計地要留下。中國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中國的各國人民,大多數以成中國人為榮(這使人想起今日美國的綠卡)。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王朝,外國人入境和中國人出境並沒有太嚴格的限制,即不擔心中國人出去後忘本忘祖;也不擔心外國人進來後喧賓奪主。僅這一點就說明貞觀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國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強的土地,不擔心外來文化把自己淹沒。貞觀王朝的國民素質是如此之高,對外國僑民既不歧視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來主義」,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國民氣度和王者風范。外國人在中國就象中國人在自己家裡一樣,享有和中國人一樣的公民權力,不但可以發財致富,還可以從政當官。來自阿拉伯帝國和日本的僑民就有不少在中國擔任官職的,有的還擔任部長級高級官員。
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一千。
一千二百年後,日本帝國進行了第二次現代化運動,全方位地接受西洋文化,使自己再度平空躍進幾百年,並把昔日的老師踩在腳下,在老師的「庭院」里製造了兩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日本民族並不高明,它只是善於學習而已。這個步子比別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個最大的優點――落後但不固執。當外來文明入侵時,它總是虛懷若谷地主動接受比本民族先進的文化,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接受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使自己快速躍進到先進民族的行列。
一個民族落後並不可怕,固執才是最可怕的!
三、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
中國官場的貪污病菌是無孔不入的,以至占絕大多數的國人都認定貪污是人類社會的不治之症,只要是有「官」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貪污。當從英美等國歸來的留學生向他們的親朋好友陳述這些國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時,沒有幾個人不認為他是在胡說八道。其實,貪污並不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地球上就有不少文明程度較高的國 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不僅是美利堅和英吉利等現代化強國,就連主要由中國人組成的新加坡也基本上消滅了貪污。
這里所說的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並不是說完全杜絕了貪污現象,而是指貪污行為在整個官場中屬極個別的現象,且貪污的數額不大(一年的貪污額一般不會超過此人一年的薪水),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很長(連續作案三年以上的少之又少),都會很快敗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嚴懲。柯林頓事件是美國政治上的最大丑聞,可一位中國人說:我國的一個村長也比柯林頓要風流好多倍,美國總統真是當得太窩囊了……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這也許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稱導的政績。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份,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尢為可貴的是:李世民並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檠告貪污,主要是以身示範和制定一套盡可能科學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治者面前,官吏貪污的動機很小,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明王朝的朱元璋對貪污的處罰最為嚴酷,貪官一律處以剝皮的慘刑,可明王朝的貪官之多在歷史上仍屬罕見。可見防範貪污主要取決於一套科學修明的政治體制,光靠事後的打擊只能取效於一時,不能從根子上鏟除貪污賴以滋生的社會土壤。
四、分權制度的初步嘗試。
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已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歷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傑出智慧和胸襟(美國的開國皇帝華盛頓有點象他的學生)。
五、高度發達的商業。
中國封建王朝的經濟特徵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王朝是唯一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的高瞻遠矚之處。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楊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舉世文明的「絲綢之路」 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可這條商業通道在唐帝國時才達到她的最高使用價值。唐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四個軍事重鎮(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回顧貞觀王朝的燦爛文明史,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華民族曾經是世界上最最優秀的民族,中國人也曾經是最最優秀的國民!當今天的中國人回首先輩輝煌的過去時,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是死抱著「四大發明」和「文明古國」等早以消逝的光環自欺欺人;還是痛心革面地反省自己,改造自己?重新找回中華民族的理性和自信,還是每個中國人自己來作出決擇吧!
回答者:beef1988 - 助理 三級 2-7 09:47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餘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准。」作為一位萬人之上的君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唐太宗不愧是一位開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復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制的最高標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歷史原因
1。隋唐更替,其間的戰爭是人口減少約2000萬以上,戰爭結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這是貞觀之治產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開創了大運河,絲綢之路以及科舉,大運河的勞民導致隋滅亡,但這些卻造就了貞觀之治的產生。開創大運河,鄙在當時,功在千秋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敗的教訓,正如漢朝初期汲取秦滅亡的教訓一樣,讓百姓修養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虛懷從諫。但是,晚期的李世民變了,不在那麼虛懷從諫,不在讓百姓修養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麗失敗。這些是貞觀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史書記載:
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繪的「貞觀之治」。貞觀時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過著安居樂業、富足美好的生活。這是一幅多麼動人的社會圖畫啊!事實真的這樣么?有一點,但被誇大了。在貞觀時期,農民生活還是很苦的。隋煬帝時,人民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殘肢體,稱之為福手」、「福足」,貞觀時期,這種「遺風猶存』」。它說明了在封建社會的治世,人民的負擔依然沉重,生活很艱苦。唐朝,尤其是李世民,被歷代歷史學學家誇大美化了。貞觀時期比亂事當然好,也比一般的和平時期強,但遠沒有現在通常吹捧的那樣美好。
❸ 《貞觀政要》這本歷史資料有什麼價值
《貞觀政要》和《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有關貞觀政事的記載相比,較為詳細,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徵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資料。
❹ 《貞觀政要》是一本什麼樣的史書
《貞觀政要》
「參詳舊史,撮其指要;舉其宏詞,義在懲勸」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貞觀政要》雖記載史實,但不按時間順序組織全書,而是從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告誡當今皇上的意圖出發,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鑒戒、教戒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系列專題內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
這部書是對中國史學史上古老記言體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創作出來的,是一部獨具特色,對人富有啟發的歷史著作。
《貞觀政要》全書10卷40篇,8萬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學家吳兢。
吳兢,唐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出生於唐高宗總章三年(670年),病逝於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吳兢年輕時就立志從事史學事業,武則天時,經友人推薦,開始擔任史官。吳兢具有忠於歷史的赤誠。當時武三思領導修撰國史,武三思等人以朋黨為界限,記事不實。吳兢憤而私撰《唐書》、《唐春秋》,意欲為後人留下信史。唐中宗時,他任右補闕,與劉知幾等人共修《則天實錄》。書成後,轉任起居郎,又遷水
部郎中。開元初,自請繼續修史,得准與劉知幾撰《睿宗實錄》,並重修《則天實錄》。劉知幾去世後,張說為相,見到書中記載張易之誘他誣陷魏元忠之事,感到不安。
故意對吳兢說:「劉五(知幾)修實錄,記魏齊公事,殊不相饒假,與說毒手。」吳兢從容回答說:「是兢書之,非劉公修述,草本猶在。其人已亡,不可誣枉於幽魂,令相公有怪耳。」
張說幾次請求刪改,他都斷然拒絕,凜然回答:「若取人情,何名為直筆。」(以上引文均見《唐會要·史館雜錄》)吳兢的高風亮節,得到時人贊嘆,人們稱譽他是當世董狐。他任史職30餘年,編纂唐國史65卷。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
以後他調離史職,先後任荊州司馬,台、洪、饒、蘄四州刺史,相州長史、鄴郡太守、恆王師傅等職。70歲以後,他有感於南北朝史繁雜,撰寫梁、齊、周史各10卷,陳史5卷,隋史20卷。他的一生是為史學事業勤奮勞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風范成為後世史家學習的榜樣。
《貞觀政要》寫作於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仍呈現著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政治上頗為敏感的吳兢已感受到衰頹的趨勢。為了保證唐皇朝的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當時的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貞觀政要》正是基於這樣一個政治目的而寫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國安民的重大參考價值,而得到歷代的珍視。
書中所記述的封建政治問題是全面而詳備的。吳兢把君主作為封建政權的關鍵,他在開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討了為君之道。他列舉唐太宗的言論說明:要想當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正自身。把安民與修養自身當作為君的兩個要素,對於封建政治來說,是抓到了點子上的。對於君主的個人修養,他以唐太宗為例,說明清心寡慾和虛心納諫是相當重要的。做到這兩點,是唐太宗成功的關鍵,從
歷代統治者的施政實踐上看,這兩條對於政權安危具有普遍意義。
在書中,吳兢還重點記述了人才使用問題。書中介紹了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賢的事跡。唐太宗對用人有較深刻的認識,他一再強調「為政之要,唯在得人。」(《貞觀政要·崇儒》)對於人才,他提出了必須具有高尚品德,能夠克己恭儉,正直廉潔等要求。為此,他不但採取了一系列選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視對官員的考核和賞罰。通過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於初唐政壇,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大批人才的出現,也在鞏固封建政權,組織民眾生產,安定民眾生活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正是君明臣賢,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吳兢在此似乎同意魏徵的觀點:「大廈雲構,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隋書》卷66「後論」)知賢用賢一直是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視的問題,唐太宗君臣相得的實踐,為此提供了一個成功的佐證。《貞觀政要》對此的記述,則把這一問題的討論引向了深入。
吳兢在書中還對太宗朝的大政方針進行了歸納和概述,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學、加強禮治、執法寬弛、休養生息、安定民眾,採取懷柔政策,安撫周邊少數民族等等。農業是安定民心、治理國家的根本,這是歷代有識統治者的共識,但真正能抓住這一環節不放,取得實際效果的,卻不多見。唐太宗也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其可得乎?」(《貞觀政要·務農》)
這個說法比之前代政論家的言論,應該說沒有太多新意。但作為一個執政者本身,有了這個認識,又能把它貫徹到自己的政策方針中去,其作用就難以估量了。唐太宗在兵戈擾攘之後,把自己的簡靜無為,推廣為對天下民眾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貞觀後期天下豐足,可以上比漢初的文景盛況。對此,歷代統治者都心往神追,可通過努力把它變為現實,卻是相當大的難題,《貞觀政要》對此的
記述,很有理論指導意義。
唐太宗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政治家,對於如何保持長治久安,使李家天下穩如磐石是非常關心的。他看得非常明白:「前代撥亂創業之主,生長民間,皆識達情偽,罕至於敗亡。逮乎繼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貴,不知疾苦,動至夷滅。」(《貞觀政要·君臣鑒戒》)有鑒於此,他對於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教育,頗費了一番苦心。雖然他的一番努力最後歸於失敗:他的皇太子李承乾因驕奢淫逸被廢,另一位太子李治庸懦無能,沒能很好繼承他的事業。但他慮及身後,嚴教子弟的作法,顯示出他的政治遠見,對於封建帝王來說,他的作法值得學習。吳兢特立《太子諸王定分》、《教戒太子諸王》等篇,對此進行記述,說明他也認為這是關系國家安危的重大問題。
《貞觀政要》中,也反映了吳兢思想中的一些消極東西。如書中第五卷羅列了關於封建倫理道德的一些說教;第六卷中又列舉了許多關於修身養性的議論。這固然是希望統治者能夠正身修德,作出表率,但也表明吳兢對封建倫理的重視和虔誠。
《貞觀政要》在史料學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現在唐代起居注、實錄、國史已不存,《貞觀政要》是現存記載太宗朝歷史較早的一部史書。書中保存了較多的重要史實,比它晚出的《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書所記貞觀年間史實,有些方面也不如它詳盡。
❺ 《貞觀氏族志》有什麼作用
在新修的《氏族志》中,崔民斡降為第三等。雖然《貞觀氏族志》貶抑門閥士族,但在肯定氏族高卑、士庶有別的前提下,以當代官爵作為升降主要標准,改定氏族等第,實質上是建立以李氏皇室為首,以唐朝功臣(包括傳統的關隴門閥和新貴)為核心的新的門閥體系,以取代南北朝時期的舊門閥體系。這對於鞏固新統一王朝的統治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由於崇尚舊族望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太宗朝的功臣新貴房玄齡、魏徵及李勣等人,仍然力求與山東氏族聯姻,《氏族志》所能起的實際作用是有限的。
❻ 貞觀之治的表現和作用是什麼急!!
貞觀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間,吸取隋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即貞觀新政;恢復和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知人善任,虛心納諫(魏徵);完善科舉制;注意加強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唐太宗的統治促成了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民族和睦,國力增強的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❼ 《貞觀政要》是一本怎樣的歷史著作
那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有個諫議大夫叫魏徵,敢於犯顏直諫,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從不退讓,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准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唐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還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唐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還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有損自己善於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丈夫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唐太宗下拜。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這番話就像一盆涼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滅了。
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故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做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做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做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上面的這些故事,記錄在唐代史學家吳兢所著的政論性史書《貞觀政要》中。吳兢從武則天到唐玄宗期間,長期擔任史官,著述豐富,編著有《樂府古體要解》、《唐春秋》、《唐書備闕記》、《太宗勛史》、《睿宗實錄》、《中宗實錄》、《貞觀政要》、《則天實錄》、《唐高宗實錄》等,可惜只有《貞觀政要》傳於後世。
《貞觀政要》寫作於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仍呈現著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對政治頗為敏感的吳兢已感受到衰頹的趨勢。為了保證唐王朝的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當時的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
《貞觀政要》正是基於這樣一個政治目的而寫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治國安民的重大參考價值,而得到歷代的珍視。
《貞觀政要》系「隨事載錄」而成,以君道、政體、任賢、納諫、君臣鑒戒等為篇目,分別采錄了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及身邊大臣如魏徵、王珪、房玄齡等45人的政論、奏疏以及重大施政措施等,主要內容包括治國方針、選賢任能、精簡機構、申明法制、崇尚儒術、評論歷史得失等方面,同時強調統治者的自身修養,如敬賢納諫、謙遜謹慎、防止奢惰等。
書中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討論君臣關系、君民關系、求諫納諫、任賢使能、恭儉節用、居安思危為其重點。書中總結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後來君主以為借鑒。由於敘事詳實,文字明暢,論述的又是統御之道,因此晚唐以後受到歷代治國者的重視。
《貞觀政要》雖記載史實,但不按時間順序組織全書,而是從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告誡後世皇帝的意圖出發,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鑒戒、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系列專題內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
書中所記述的封建政治問題是全面而詳備的。吳兢把君主作為封建政權的關鍵,他在開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討了為君之道。他列舉唐太宗的言論說明:要想當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正自身。
把安民與修養自身當作為君的兩個要素,對於君主的個人修養,他以唐太宗為例,說明清心寡慾和虛心納諫是相當重要的。做到這兩點,是唐太宗成功的關鍵,從歷代統治者的施政實踐上看,這兩點對於政權安危具有普遍意義。
在書中,吳兢還重點記述了人才使用問題。書中介紹了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賢的事跡。唐太宗對用人有較深刻的認識,他一再強調「為政之要,唯在得人」。對於人才,他提出了必須具有高尚品德,能夠克己恭儉,正直廉潔等要求。
為此,唐太宗不但採取了一系列選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視對官員的考核和賞罰。通過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於初唐政壇,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大批人才的出現,也在鞏固政權、組織民眾生產、安定民眾生活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正是君明臣賢,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吳兢在此同意魏徵的觀點:「大廈雲構,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知賢用賢一直是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視的問題,唐太宗君臣相得的實踐,為此提供了一個成功的佐證。《貞觀政要》對此的記述,則把這一問題的討論引向了深入。
吳兢在書中還對唐太宗朝政的方針進行了歸納和概述,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學、加強禮治、執法寬弛、休養生息、安定民眾、採取懷柔政策、安撫邊民等等。農業是安定民心、治理國家的根本,這是歷代有識統治者的共識,但真正能抓住這一環節不放,取得實際效果的,卻不多見。
唐太宗在兵戈擾攘之後,把自己的簡靜無為,推廣為對天下民眾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貞觀後期天下豐足,可以上比漢初的文景盛況。對此,歷代統治者都心馳神往,可通過努力把它變為現實,卻是相當大的難題,《貞觀政要》對此的記述,很有理論指導意義。
《貞觀政要》是一部獨具特色、富有啟發性的歷史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貞觀政要》是現存記載太宗朝代歷史較早的一部史書,在史料學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❽ 「貞觀之治」的起至時間在歷史上的影響是什麼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治世局面。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他還下令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 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准。」作為一位萬人之上的君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唐太宗不愧是一位開明的皇帝。 法律制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復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制的最高標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貞觀王朝的強盛是中國的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比擬的。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強盛王朝,強盛的標志不外乎國富兵強和民豐物阜,在深層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遺產)上作出突出建樹的有貞觀王朝。正因為有了貞觀之治的基礎,武則天才能做到「政啟開元」,從而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開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為證。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相適應,唐王朝的國際威望也達到了頂峰,對外戰爭取得連綿的勝利,連續百餘年保持連續不斷的進攻態勢,疆土極度擴張,朝鮮、漠北、西域的遼闊疆土相繼並入中國的版圖,西部疆土直達鹹海東岸的石國(中亞細亞塔什干城)。除了這些人所共知的豐碩成果外,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在當時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幾條文明成果使大漢民族成為當時已知世界最最優秀的民族。 貞觀年間,農民佔有一定土地,賦役負擔減輕,有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那時候,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
❾ 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歷史意義是什麼
"貞觀之治"的重要內容有四個方面:
第一,唐太宗君臣論治。唐太宗與大臣們經常議論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原因,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對人民的剝削壓迫要有所節制。
第二,選賢任能,兼聽納諫。唐太宗堅持任人唯賢,不因血緣、地域甚至是政敵而舍賢才。因此能夠從各階層搜羅許多傑出人才。並注意對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能夠兼聽眾議,注意納諫。其臣下敢於犯顏直諫,形成了封建社會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風氣。
第三,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唐初賦稅徭役比隋朝有所減輕,尤其力役征發,比較有節制,注意不奪農時。對災區免除租賦,開倉賑恤。另外還緊縮政府機構,以節省政府開支,減輕人民的負擔。並通過"互市"換取大批牲畜,用以農耕。
第四,布德懷柔,民族關系密切。對於依附的各族,一般不改變其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尊重其習俗,任命各族首領以統轄本部。還通過"和親"進一步發展民族關系。唐太宗被少數民族尊奉為"天可汗"。
貞觀之治的現實意義——親和民生與親和政治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為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❿ 唐朝貞觀之治有什麼意義
熟讀過歷史的人士一定會知道“貞觀之治”,貞觀之治就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這個時期,唐太宗任用賢能、廣開言路、完善各項政治規章制度,最終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三、貞觀之治的意義
“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幾乎百姓夜不閉戶,道不拾遺,一片蓬勃發展的景象。唐太宗在位期間,僅僅魏徵一人所諫之事就有數十萬字,都是針對當下的時弊。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可見唐太宗十分重視人才,這些優秀的人才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明太祖曾經說過:"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可見後者對於“貞觀之治”的評價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