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柏李氏的由來是什麼
三柏李氏的由來,是因為李氏始祖李穆在吳陽定居時曾經種下三棵柏樹,因此得名。
李穆,字貴和,號文庄。他出自大唐宗寶,是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九代孫,原籍福建漳州府龍溪縣錢山村,於南宋嘉定時中進士,十三世紀由閩入粵,先任龍川、後任石龍(今化州)縣令。任職期滿,歸途經吳川入海,屢遭台、風海盜之害受阻,暫卜居吳陽。
其下有三子,故李穆手植三株柏樹於傍潭,視其枯榮,決定去留。後三柏參天,枝繁葉茂,便了卻歸念,定居吳川西南之極浦。
李穆在南宋朝嘉定,即公元1208元年中進士,任石龍縣(化州縣前身)知縣。公元1214年任期滿,入吳川吳陽,第4代到三柏。原地無名,種上三棵柏樹後,產生三柏李。
如今中山、黃坡、振文、樟鋪等地有三柏李氏村子超過150條。三柏李今有32代人。加上平澤李、華山李在吳川人口超過18萬人。按照吳川大約120萬人,平均10個吳川人就有至少一個是三柏李吳川人。
自此,李氏在這里繁衍生息40代,歷經800春秋,至目前人口達80萬之眾,人們稱其後裔為三柏李氏。李穆則為之三柏李之開基祖。於是,每年二月十六日,嶺南三柏李穆公商孫,聚在吳陽鎮參加一年一度的三柏李氏文荘始祖祭祀活動。
(1)李穆公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建於1937年,磚木瓦結構,上下兩進,下進有木樓閣,中為天井,該神祠解放前曾是革命同志的聯絡站,本村也因此成為革命老區。解放初期鄉農協會曾在此辦公,後為村民學校,那津大隊成立時為大隊辦事處。
時過七十餘年,宗祠遭風雨襲損,鼠蟻所傷,已殘破不堪,成為廢墟。烈祖是發始之天,宗朝為報本之地,族無祠則子孫不知祖宗之本源,神祖也無所依存。故立祠朝宗恆念祖訓,是弘揚祖德和睦宗親,保存鄉粹資治後人之舉措,決定重建宗祠。
為實現眾子孫多年之要求與願望,在公元2011年初,經本房各村領導和知名人士商討,決定重建宗祠並成立重建籌委會。公元2011年八月二十日午時重建動工,次年五月土建完工,後陸續裝修,數月後竣工。
祠堂建於原址,基本按原模樣而建,紅磚水泥鋼筋結構,寬約十二米,深約廿四米,坐北向南。公元2013年十一月廿四日卯時入火大吉。
B. 秦朝有多少年的歷史
秦朝有多少年歷史,秦朝有15年歷史,共有兩代帝王,秦始皇和秦二世。之後是劉邦創建的漢朝,400年歷史。
C. 歷史上,李穆戰場捨身救主被加官封爵,免死十次,為何後又背國助他人竊權
因為李穆是一個非常能看清楚形勢的人,幫助他人竊權是因為國家已經要亡了。自從宇文泰以來,李穆可以說是戰功赫赫,每位皇帝都希望李穆可以一心向著自己。
然而後來,李穆又幫助楊堅奪取權利。宇文邕死後,周宣帝雖然任皇帝,但是他荒淫無度,早早去世,於是權力就落到了楊堅手裡。楊堅入宮攝政後,尉遲迥表示了強烈的不滿,選擇發兵造反,同時希望任職並州總管的李穆可以響應他,二人配合奪回權利。然而李穆卻一心向著楊堅,大力支持楊堅登基。
D. 人類到現在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人類歷史: 世界最早發現的猿人化石,,是1891年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發現的爪哇猿人,距今60至80萬年。爪哇猿人同1927年在我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猿人,一度被世界公認為「最早」的人類。當時人們認為,人類歷史不超過數10萬年,最早出現人類的是亞洲。1981年我國發現的山東沂源猿人,與北京猿人屬同一時代。然而,這一人類最早起源之說為我國兩起考古發現所推翻。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先後在陝西藍田和雲南元謀發現猿人化石。藍田猿人距今100萬年,元謀猿人距今170萬年。 那麼,人類歷史到底有多長呢?近二三十年來,考古學家在非洲大陸發現了許多猿人化石,使我們對於人類歷史有了新的認識。1959年,在坦尚尼亞發現的一個幾乎完整的猿人頭骨化石和勞動工具,測定年代為距今175萬年。1972年,在肯亞發現的猿人頭骨、腿骨化石和石器,測定年代為距今260萬年。1973年,有報告說衣索比亞發現的猿人化石,距今約300萬年或300萬年以前。由此看來,人類歷史不是80萬年,也不是170萬年,而是300多萬年。至於人類最早的出現地,也還有待更多的考古發現方能確定。 中華歷史: 其實沒什麼依據,就是自吹一下。 回答者:carefreecat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0 16:30 傳說的五千年歷史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 實際上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就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其代表就是陝西西安半坡文化 長江流域的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樣古老,7000年前那裡的人們已經會用大型木構件建築房屋。 大約4000多年前,發生了一些部落戰爭。黃帝是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因為他深得人心又聰明勇敢,取得了最後勝利,之後華夏族就初步形成 在古老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黃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黃帝也就被後世尊為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黃帝之後,中華民族先後又出現了幾位傑出的人物:堯、舜、禹。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 堯舜禹的時代,洪水泛濫成災。大禹奉命治水,終於治服了洪水 後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 從夏朝開始中國的朝代就已經成型了。
E.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一生,比如說他的朋友、冤家、配偶(不要說阿史那)等等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字禰羅突,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561年—578年在位),在位18年。西魏權臣宇文泰的第四子,鮮卑人。
宇文護專橫跋扈,連殺二帝,又立宇文邕為帝。宇文邕不甘做傀儡,於572年殺死宇文護,正式臨朝聽政。 在位期間,宇文邕極力擺脫鮮卑舊俗,接受華夏文化,而且自己也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宇文邕生活儉朴,能夠及時關心民間疾苦。據史書記載,他「身布袍,寢布被……後宮不過十餘人」,另外他還聽從衛元嵩意見大舉滅佛,搗毀全國大量佛塔、佛寺,嚴令僧尼還俗,這是「求武器於塔廟之間、以士兵於僧侶之下」的富國強兵運動,是為三武滅佛之一。而在宇文邕禁止佛教之外,起初亦禁止道教。
正當北周日益強盛的時候,北齊卻日衰。於是宇文邕於建德四年末出兵大舉進攻腐朽的北齊,並於一年半後滅北齊。
宣政元年宇文邕率軍分五道伐突厥,未出發即病死,英年中逝時年僅36歲,謚號為武帝,廟號是高祖。他可以說是魏晉南北朝兩百多年的亂世中少數稱得上有作為的君主,他死後,朝廷漸由楊堅掌握。
在史書中,他是一位嚴父,曾對其繼承人長子宇文贇施用體罰,並多次威脅教而不善的太子宇文贇(北周宣帝)會削去其太子地位,但最後都沒有實行。
宇文邕生活儉朴,諸事希求超越古人,對宇文護及北齊所修過於華麗的宮殿一律焚毀,對下嚴酷少恩,但果斷明決,耐勞苦,征伐時躬親行陣,得士卒死力。齊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為廝役的雜戶,周境有從東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虜的良人沒為奴婢,他都豁免為良人。突厥強盛,目北齊、北周為在南兩兒。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為後,滅齊之後,宣政元年宇文邕率軍分五道伐突厥,未成行而病死。其長子宇文贇即位。不久贇讓位於子宇文闡。又兩三年,楊堅逼闡禪讓,篡周,建立隋朝。
宇文邕發明類似樗蒲、打馬的擲賽游戲,史稱北周象戲,並編著有《象經》一書。
宇文邕於公元560年即位。登基後,他把目標定為消滅北齊,統一北方,為此決定集中精力搞好內政,增強國力。而當時北齊國力已是江河日下,漸漸失去了在經濟上和軍事上與北齊對抗的實力。宇文邕於是於公元563年聯合突厥出征北齊,屢屢獲勝,攻佔北齊20餘城。後因突厥撂了挑子,北周軍隊孤軍奮戰最後失敗。這次失敗使宇文邕摸清了雙方的實力對比,決定繼續發展和增強北周的國力。但掌握國家政權的宇文護向一座大山一般擋在他親政的路上。宇文邕決定先除掉宇文護,掃親親政的障礙。宇文邕與對宇文護不滿的大臣多次商議,終於擬定誅殺宇文護的計劃。公元572年,宇文邕設計在太後宮里殺掉了宇文護,隨後將其兒子、兄弟及親信斬盡殺絕。終於迎來親政。親政後武帝把注意力集中在內政上,發展生產,吸收均田農民充當府兵,擴充軍備加強實力。公元575年,自感實力大增的周武帝派18萬大軍討伐北齊,接連攻克了北齊30座城池,最後因自己生病不得不放棄進攻,班師回朝。這次出征使得北齊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北周抗衡了。公元577年,宇文邕再次出兵,很快攻下鄴城,俘獲齊主,滅掉北齊,統一了北方。為日後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可惜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英年早逝,沒能親歷華夏一統大業。於公元578年親征突厥途中病倒,回到洛陽當天病逝,享年45歲。
武帝不怕死後下地獄的威脅,於建德三年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建德六年,北周滅北齊後,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相當於當時總人口數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為國家編戶,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
後妃:
阿史那皇後,突厥木桿可汗阿史那俟斤之女。。
李娥姿,楚人,北周宣帝宇文贇生母。
子:
宣帝宇文贇, 580年逝世。
漢王宇文贊,581年被隋文帝誅殺。
秦王宇文贄,581年被隋文帝誅殺。
曹王宇文允,581年被隋文帝誅殺。
道王宇文充,581年被隋文帝誅殺。
蔡王宇文兌,581年被隋文帝誅殺。
荊王宇文元,581年被隋文帝誅殺。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武帝上》:高祖武皇帝諱邕,字禰羅突,太祖第四子也。母曰叱奴太後。大統九年,生於同州,有神光照室。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年十二,封輔城郡公。孝閔帝踐阼,拜大將軍,出鎮同州。世宗即位,遷柱國,授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武成元年,入為大司空、治御正,進封魯國公,領宗師。甚為世宗所親愛,朝廷大事,多共參議。性沉深有遠識,非因顧問,終不輒言。武成二年夏四月,世宗崩,遺詔傳帝位於高祖。高祖固讓,百官勸進,乃從之。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冬十二月,改作露門、應門。是歲,齊常山王高演廢其主殷而自立,是為孝昭帝。癸酉,吐谷渾、高昌並遣使獻方物。乙未,突厥、宕昌並遣使獻方物。丙午,省轝輦,去百戲。弘農上言九尾狐見。夏四月丙子朔,日有食之。庚寅,以少傅、吳公尉遲綱為大司空。丁酉,白蘭遣使獻犀甲、鐵鎧。五月丙午,封孝閔皇帝子康為紀國公,皇子贇為魯國公。晉公護獲玉斗以獻。戊辰,突厥、龜茲並遣使獻方物。十一月乙巳,以大將軍、衛國公直為雍州牧。陳遣使來聘。進封柱國、廣武公竇熾為鄧國公。是歲,追封皇族祖仲為虞國公。己亥,柱國、大司馬、涼國公賀蘭祥薨。洛州民周共妖言惑眾,假署將相,事發伏誅。梁主蕭察薨。以大將軍、蔡國公廣為秦州總管。三月壬午,熒惑犯左執法。壬辰,以柱國隨國公楊忠為大司空,吳國公尉遲綱為陝州總管。六月己亥,以柱國蜀國公尉遲迥為大司馬,邵國公會為蒲州總管。分山南荊州、安州、襄州、江陵為四州總管。秋七月己巳,封開府賀拔緯為霍國公。十一月丁卯,以大將軍衛國公直、大將軍趙國公招並為柱國。又以招為益州總管。三年乙酉,太保、梁國公侯莫陳崇賜死。壬辰,於乞銀城置銀州。渭州獻三足烏。夏四月乙未,以柱國、鄭國公達奚武為太保,大將軍韓果為柱國。丙戌,幸同州。戊子,詔柱國楊忠率騎一萬與突厥伐齊。乙巳,以開府、杞國公亮為梁州總管。庚戌,陳遣使來聘。遣太保、鄭國公達奚武率騎三萬出平陽以應楊忠。夏四月癸卯,以柱國、鄧公竇熾為大宗伯。五月壬戌,封世宗長子賢為畢國公。癸酉,以大將軍、安武公李穆為柱國。六月庚寅,改御伯為納言。八月詔柱國楊忠率師與突厥東伐,至北河而還。戊子,以柱國齊公憲為雍州牧,許國公宇文貴為大司徒。九月丁巳,以柱國、衛國公直為大司空,封開府李昞為唐國公,若干鳳為徐國公。陳遣使來聘。閏月己亥,以大將軍韋孝寬、大將軍長孫儉並為柱國。冬十月癸亥,以大將軍陸通、大將軍宇文盛、蔡國公廣並為柱國。甲子,詔大將軍、大冢宰、晉國公護率軍伐齊,帝於太廟庭授以斧鉞。於是護總大軍出潼關,大將軍權景宣率山南諸軍出豫州,少師楊摽出(枳)〔軹〕關。庚子,令荊州、安州、江陵等總管並隸襄州總管府,以柱國、大司空、衛國公直為襄州總管。乙巳,以庸國公王雄 世子開府謙為柱國。二月辛酉,詔陳國公純、柱國許國公宇文貴、神武公竇毅、南安公楊(薦)〔薦〕等,如突厥逆女。丙寅,以柱國安武公李穆為大司空,綏德公陸通為大司寇。五月丙戌,以皇族父興為大將軍,襲虞國公封。己亥,詔左右武伯各置中大夫一人。二月戊申,以開府、中山公訓為蒲州總管。夏四月乙巳,以大將軍、陳國公純為柱國。丁丑,進封柱國、安武公李穆為申國公。六月辛亥,尊所生叱奴氏為皇太後。戊寅,陳湘州刺史華皎率眾來附,遣襄州總管衛國公直率柱國綏(國)〔德〕公陸通、大將軍田弘、權景宣、元定等,將兵援之,因而南伐。壬辰,以大將軍、譙國公儉為柱國。壬子,以太傅、燕國公於謹為雍州牧。三月癸卯,皇後阿史那氏至自突厥。夏四月辛巳,以太保、鄭國公達奚武為太傅,大司馬、蜀國公尉遲迥為太保,柱國、齊國公憲為大司馬。八月乙丑,韓國公元羅薨。齊請和親,遣使來聘,詔軍司馬陸逞、兵部尹公正報聘焉。甲寅,陳安成王頊廢其主伯宗而自立,是為宣帝。二月癸亥,以柱國、昌寧公長孫儉為夏州總管。五年春二月己巳,邵惠公顥孫胄自齊來歸。改邵國公會為譚國公,封胄為邵國公。三月辛卯,進封柱國韋孝寬為鄖國公。夏四月甲寅,以柱國宇文盛為大宗伯。六月壬辰,封開府梁睿為蔣國公。辛巳,以柱國、譙國公儉為益州總管。十二月癸巳,大將軍鄭恪率師平越巂,置西寧州。丁卯,以大將軍張掖公王傑、譚國公會、鴈門公田弘、魏國公李暉等並為柱國。三月己酉,齊國公憲自龍門度河,斛律明月退保華谷,憲攻拔其新築五城。辛卯,信州蠻渠冉祖喜、冉龍驤舉兵反,遣大將軍趙誾率師討平之。甲午,以柱國、燕國公於寔為涼州總管,大將軍、杞國公亮為秦州總管。庚子,以大將軍、滎陽公司馬消難為柱國。陳國公純、鴈門公田弘率師取齊宜陽等九城。以大將軍武安公侯莫陳瓊、太安公閻慶、神武公竇毅、南陽公叱羅協、平高公侯伏侯龍恩並為柱國。封開府斛斯征為岐國公,右宮伯長孫覽為薛國公。丙寅,以大將軍唐國公李昞、中山公訓、杞國公亮、上庸公陸騰、安義公宇文丘、北平公寇紹、許國公宇文善、犍為公高琳、鄭國公達奚震、隴東公楊纂、常山公於翼並為柱國。六月乙未,以大將軍、太原公王柬為柱國。是月,齊將段孝先攻陷汾州。秋七月乙丑,以大將軍、越國公盛為柱國。乙未,遣右武伯谷會琨、御正蔡斌使於齊。壬寅,上親率六軍講武於城南。十一月壬子,以大將軍梁國公侯莫陳芮、大將軍李意並為柱國。丙辰,齊遣使來聘。丙辰,誅大冢宰晉國公護、護子柱國譚國公會、會弟大將軍莒國公至、崇業公靜,並柱國侯伏侯龍恩、龍恩弟大將軍萬壽、大將軍劉勇等。大赦,改元。罷中外府。癸亥,以太傅、蜀國公尉遲迥為太師,柱國鄧國公竇熾為太傅,大司空、申國公李穆為太保,齊國公憲為大冢宰,衛國公直為大司徒,趙國公招為大司空,柱國枹罕公辛威為大司寇,綏德公陸通為大司馬。夏四月甲戌,以代國公達、滕國公逌並為柱國。詔荊州、安州、江陵等總管停隸襄州。己卯,以柱國張掖公王傑為涇州總管,魏國公李暉為梁州總管。詔公卿以下各舉所知。遣工部代公達、小禮部辛彥之使於齊。丙戌,詔百官軍民上封事,極言得失。丁亥,詔斷四方非常貢獻。庚寅,追尊略陽公為孝閔皇帝。癸巳,立魯國公贇為皇太子。壬戌,以大司空、趙國公招為大司馬。甲寅,詔皇太子贇撫巡西土。壬戌,遣司會侯莫陳凱、太子宮尹鄭譯使於齊。省雍州內八郡,並入京兆、馮翊、扶風、咸陽等郡。丁丑,以柱國周昌公侯莫陳瓊 為大宗伯,滎陽公司馬消難為大司寇,上庸公陸騰為大司空。三年春正月壬戌,朝群臣於露門。冊柱國齊國公憲、衛國公直、趙國公招、譙國公儉、陳國公純、越國公盛、代國公達、滕國公逌並進爵為王。己巳,祠太廟。庚午,突厥遣使獻馬。乙亥,親耕籍田。丁酉,紀國公康、畢國公賢、酆國公貞、宋國公實、漢國公贊、秦國公贄、曹國公允並進爵為王。丙午,令六府各舉賢良清正之人。戊辰,以柱國、大宗伯、周昌公侯莫陳瓊為秦州總管。丙辰,始州民王鞅擁眾反,大將軍鄭恪討平之。十一月戊午,以柱國、大司空、上庸公陸騰為涇州總管。三月丙辰,遣小司寇淮南公元(衛)〔偉〕、納言伊婁謙使於齊。九月辛酉夜,班師,水軍焚舟而退。齊王憲及於翼、李穆等所在克捷,降拔三十餘城,皆棄而不守。唯以王葯城要害,令儀同三司韓正守之。正尋以城降齊。戊寅,至自東伐。己卯,以華州刺史、畢王賢為荊州總管。冬十月戊子,初置上柱國、上大將軍官,改開府儀同三司為開府儀同大將軍,儀同三司為儀同大將軍,又置上開府、上儀同官。閏月,齊將尉相貴寇大寧,延州總管王慶擊走之。以柱國齊王憲、蜀國公尉遲迥為上柱國,柱國代王達為益州總管,大司寇滎陽公司馬消難為梁州總管。己酉,帝總戎東伐。以越王盛為右一軍總管,杞國公亮為右二軍總管,隨國公楊堅為右三軍總管,譙王儉為左一軍總管,大將軍竇(泰)〔恭〕為左二軍總管 ,廣化公丘崇為左三軍總管,齊王憲、陳王純為前軍。甲戌,以上開府梁士彥為晉州刺史,加授大將軍,留精兵一萬以鎮之。十一月己卯,齊主自並州率眾來援。帝以其兵新集,且避之,乃詔諸軍班師,遣齊王憲為後拒。是日,齊主至晉州,憲不與戰,引軍度汾。齊主遂圍晉州,晝夜攻之。齊王憲屯諸軍於涑水,為晉州聲援。河東地震。癸巳,至自東伐。獻俘於太廟。甲午,詔曰 :「偽齊違信背約,惡稔禍盈,是以親總六師,問罪汾、晉。六年春正月乙亥,齊主傳位於其太子恆,改年承光,自號為太上皇。壬辰,帝至鄴。齊主先於城外掘塹豎柵。癸巳,帝率諸軍圍之,齊人拒守,諸軍奮擊,大破之,遂平鄴。齊主先送其母並妻子於青州,及城陷,乃率數十騎走青州。遣大將軍尉遲勤率二千騎追之。是戰也,於陣獲其齊昌王莫多婁敬顯,斬之。尉遲勤擒齊主及其太子恆於青州。乙卯,帝自鄴還京。丙辰,以柱國、隨公楊堅為定州總管。夏四月乙巳,至自東伐。列齊主於前,其王公等並從,車轝旗幟及器物以次陳於其後。戊申,封齊主為溫國公。庚戌,大會群臣及諸蕃客於露寢。乙卯,廢蒲、陝、涇、寧四州總管。五月丁丑,以柱國、譙王儉為大冢宰。庚辰,以上柱國杞國公亮為大司徒,鄭國公達奚震為大宗伯,梁國公侯莫陳芮為大司馬,柱國應國公獨孤永業為大司寇,鄖國公韋孝寬為大司空。秋七月己卯,封齊王憲第四子廣都公負為莒國公,紹莒庄公洛生後。癸未,應州獻芝草。丙戌,行幸洛州。己丑,詔山東諸州舉有才者,上縣六人,中縣五人,下縣四人,赴行在所,共論治政得失。戊戌,以上柱國、庸公王謙為益州總管。九月壬申,以柱國鄧國公竇熾、申國公李穆並為上柱國。戊寅,初令民庶已上,唯聽衣綢、綿綢、絲布、圓綾、紗、絹、綃、葛、布等九種,余悉停斷。朝祭之服,不拘此例。甲申,絳州獻白雀。壬辰,詔東土諸州儒生,明一經已上,並舉送,州郡以禮發遣。癸卯,封上大將軍、上黃公王軌為郯國公。壬申,封皇子充為道王,兌為蔡王。癸酉,陳將吳明徹侵呂梁,徐州總管梁士彥出軍與戰,不利,退守徐州。遣上大將軍、郯國公王軌率師討之。是月,稽胡反,遣齊王憲率軍討平之。己未,東壽陽土人反,率眾五千襲並州城,刺史東平公宇文神舉破平之。庚申,行幸並州宮。移並州軍人四萬戶於關中。丙寅,以柱國、滕王逌為河陽總管。丁卯,以柱國、隨國公楊堅為南兗州總管,上柱國、申國公李穆為並州總管。戊辰,廢並州宮及六府。是月,北營州刺史高寶寧據州反。宣政元年春正月癸酉,吐谷渾偽趙王他婁屯來降。分相州廣平郡置洺州,清河郡置貝州,黎陽郡置黎 州,汲郡置衛州;分定州常山郡置恆州;分並州上黨郡置潞州。二月甲辰,柱國、大冢宰譙王儉薨。乙丑,以上柱國越王盛為大冢宰,陳王純為雍州牧。三月戊辰,於蒲州置宮。廢同州及長春二宮。壬申,突厥遣使獻方物。甲戌,初服常冠。以皁紗為之,加簪而不施纓導,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上大將軍、郯國公王軌破陳師於呂梁,擒其將吳明徹等,俘斬三萬餘人。壬辰,改元。庚申,突厥入寇幽州,殺掠吏民。五月己丑,帝總戎北伐。遣柱國原公姬願、東平公宇文神舉等率軍,五道俱入。發關中公私驢馬,悉從軍。癸巳,帝不豫,止於雲陽宮。丙申,詔停諸軍事。六月丁酉,帝疾甚,還京。其夜,崩於乘輿。時年三十六。謚曰武皇帝,廟稱高祖。己未,葬於孝陵。
F. 古時廣東吳川有人在皇帝身邊做過大官嗎
吳川人才輩出,既有騷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如宋代進士鞠杲、林廷,粵西唯一的狀元林召棠,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清代詩翁李文泰,還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龐雄,愛國將領張炎將軍,國民政府廣東省主席李漢魂。 解放後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劉華秋等。
吳川歷史上計有進士十八人,翰林二人,欽賜翰林三名,舉人一百六十六名。如宋進士霞街始祖林永、李屋巷始祖李凌雲,元江淮指揮使劉承忠將軍,明進士林廷獻,清狀元林召棠,粵東七才子之一林聯桂,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清瓊州督撫彭玉將軍,清廣東水師提督竇振彪將軍,名標儒林傳之吳懋清,清才子李文泰。他們之中有位列尚書、御史、道台、知府、知州、知縣、教諭等職,多達數百人且大都政聲卓著、清正廉明。清朝武官有十四總兵,兩提督。
李凌雲:李屋巷李族始祖,南宋解元。為三柏始祖李穆公之長子,李穆公原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錢山村人,乃北宋乙丑狀元。李凌雲高中解元後,恬淡不仕,承父教鞭,重建「極浦亭」,隱居設帳,傳播文明。
劉承忠: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揮使,當時江淮地區大旱,蝗蟲成災,劉承忠率領鄉民奮勇撲滅蝗災,立下大功。元亡後,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尊他為「劉猛將軍」,建廟祭祀。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皇帝詔令全國各省、府、州、縣,建「劉猛將軍廟」,每年春秋祭祀。
麥為儀:(1695~1762年)綽號劏狗六爹,吳川塘尾鎮院村麥屋人。六爹為清乾隆歲貢生(秀才)、廣東有名的阿凡提式人物。是一位機智勇敢、膽略過人、見義勇為、才思敏捷的大學者,一生敢於與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及神鬼作斗爭。
林懷蘭:吳川明代名醫。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編印的《辭源》釋「番薯」一詞的註解:「其本出於交趾(今越南),吳川人林懷蘭嘗得其種以歸,遍種於粵,因不患凶旱。電白縣有懷蘭祠,題曰番薯林公廟。」
彭子衡:(1832~1883年)即彭玉,吳川振文大寨彭屋村人。曾任深圳大鵬九龍協副將、後任瓊州督撫,告授武顯將軍晉授「振威將軍」。彭玉一生仗義疏財,賑濟災民,興辦學校,現振文中心小學乃由彭玉捐建的「振文書院」改建而成的。據《吳川縣志》載:彭玉曾數次用火輪船運米回吳川平賣賑災,救人無數。
竇振彪:(1785~1850年)字升堂,吳川硇洲人,1826年署瓊州鎮總兵。1841年升廣東水師提督,同年調福建任水師提督。竇振彪一生,經歷了嘉慶、道光兩個朝代,當時中國處於封建社會的末期,處此內憂外患的歷史環境中,竇振彪以其裝備落後的水師,積極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易傅伯:(1707~1767年)名易中,吳川板橋鎮上杭村人。1740年中武進士,1745年駐京任提塘官。易甚得和親王賞識,解組時,親王親贈墨跡及對聯,聯雲:「柳色煙相似,梨花雪不如」。他一生豪爽仗義,舉粵西人在京城有厄,他都慷慨以赴,聲名大振。易中詩文亦佳,有著作傳世,可謂文武全才。易三個兒子都中武舉人。易中墓在今吳川尖峰嶺,墓前有石牌坊,右額刻「山高」,左額刻「水長」,正中刻「聖旨」二字。
吳懋清:(1774~1845年)字澄觀,號回溪,廣東吳川黃坡鎮水潭村人。公元1810(嘉慶15年)庚午科舉人。和海南定安縣張岳松(探花),邑人林召棠(狀元)交善,名噪一時。因以求天下賢者學益廣大,潛心撰述,至老不衰。博學多才,擅堪輿術數。
林聯桂:(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吳川市塘綴鎮新村人。公元1828年(道光八年)中進士,「粵東七子」之一,曾任湖南綏寧知縣,後實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廳通判,政聲卓著,極受上級器重,林聯桂著作等身。
林召棠:(1786~1872年)字愛封,號市南,吳川市吳陽鎮霞街村人。林公17歲為秀才,公元1823年(道光三年)癸未科狀元及第。皇帝閱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筆誤偏旁,非關學問。」授職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一年,任陝甘正主考官;道光十三年,受聘肇慶府端溪書院主講,連續15年,弘揚文化;後回鄉寄廬於金蓮庵,終老泉林。
陳蘭彬:(1816~1895年)字荔秋,吳川黃坡鎮黃坡村人,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中國首任駐美大使。咸豐三年中進士,選拔為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資政大夫,是首任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為幼童出洋肄業局之「洋局」第一任正委員,帶領詹天佑等第一批留美學生官費赴美留學。
龐雄:(1891-1911)字蘇漢,早年投入新軍,秘密從事革命活動。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吳川人。1909年(宣統元年)冬,與倪映典等策劃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春起義失敗。赴香港,又東渡日本,歷經南洋各島,准備再舉。 1911年初歸國,參與籌備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同年4月29日被俘,直認革命不諱,遂遇害。葬於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張世德:(1893-1930年)名世德,吳川市塘綴鎮樟山村人,張炎堂兄,61師第9旅旅長。北伐時在湖南衡陽七塘戰役中陣亡,1930年犧牲後被追封為中將師長。在「八一」南昌起義時,世德隨葉挺參加起義。1929年提升為蔡廷楷師副師長、旅長,轉戰廣東。1931年,廣東軍政領導人陳濟棠等,撥款在樟山建世德中學,以示紀念。
張炎:(1902-1945年)又名巨炎,字光中,吳川塘綴樟山人。原國民黨十九路軍愛國將領。「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成立時任第四軍中將軍長。後被蔣介石密令委人殺害,解放後毛澤東主席簽字追認張炎為革命烈士。
李漢魂:(1895~1987年)字伯豪,號傑華,又號南華,吳川縣黃坡鎮嶺頭村人。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曾任國民政府廣東省主席、國民黨廣東省黨部主任委員、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上將參軍長、內政部長等職,可謂出將入相。
詳見網路
G. 唐代唐太宗李世民的歷史功績,在位多少年
太宗 【概述】 唐太宗,名叫李世民(598年—649年 )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國封建社會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書法家和詩人,同時也是一位理論家和藝術家。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後人稱他的統治為「貞觀之治」。太宗的飛草非常著名,詩歌在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太宗編寫了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同時在帝范和唐會要等書籍中,對太宗的政治理論有相當多的描述。
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2 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的予以採納;3 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發布,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4 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復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准時到來、無一人逃亡。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佔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6 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在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7 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齒常之、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8 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范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H. 北周的建國,發展,滅齊,邙山之戰,宇文邕誅殺宇文護的歷史,O(∩_∩)O謝謝
周是朝代名。北朝之一。公元557年初宇文泰子宇文覺代西魏稱帝,國號周,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史稱北周,亦稱後周。公元57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公元581年為隋所代。共歷五帝,二十五年。
北朝之一。宇文覺創建。歷五帝,共二十五年(557~581)。西魏恭帝三年(556),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
北周疆域
後,子宇文覺繼任大冢宰,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孝閔帝),國號周,都長安(今西安),史稱北周。
孝閔帝年幼,大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九月,宇文護殺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宇文護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為帝,是為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殺宇文護,親掌朝政,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華北。公元581年,掌權的外戚楊堅篡奪北周政權,改國號隋,北周亡。
北周 - 建立
宇文護,南北朝時期北周權臣,內蒙古武川人,宇文泰之侄。宇文護是西魏、
宇文覺
北周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宇文氏政權由西魏過渡到北周至關重要的一環。宇文護又名薩保,是宇文泰長兄宇文顥少子,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生,據稱「幼方正有志度」,其祖父宇文肱十分喜愛他。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宇文顥在與六鎮起義軍作戰中被殺,十二歲的宇文護隨諸叔到了葛榮軍中,葛榮失敗後,又轉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跟隨宇文泰東征西討,在與東魏的交戰中屢建戰功,又與於謹南征梁朝江陵。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死,諸子幼小,遺命宇文護掌管國家大政。宇文護名位素卑,在舊日與宇文泰並肩的大將於謹的支持下統理軍國大事,為大司馬,封晉國公。他以宇文泰嗣子宇文覺幼弱,想乘宇文泰的權勢和影響尚存時早日奪取政權,因迫使西魏恭帝(名元廓)禪位於周。不久,就殺了元廓。這是557年的事情。
同年,宇文覺稱周天王,建立北周。護為大司馬,封晉國公。宇文覺也是少年堅毅剛決,不滿宇文護的專權。趙貴、獨孤信對宇文護也是相當的不服。他們一起鼓勵宇文覺除掉宇文護。於是宇文覺招了一批武士,經常在皇宮後園演習如何擒拿宇文護;他又與大臣商量,決定於某一天開宮廷宴會時,抓住宇文護殺掉。誰知他們的陰謀還來不及實施,就有人向宇文護告密了,反被其先發制人,殺趙貴(滿門抄斬),罷了獨孤信的官,後來孤獨信也被賜死。宇文覺被廢黜(後被毒死)。這時是559年。
事後,宇文護遷大冢宰(當時的宰相),並擁立宇文泰另一個兒子宇文毓,是為周明帝。在他眼裡,宇文毓溫文儒雅,覺得好欺負吧,就立他為帝。豈料,宇文毓卻並不如宇文護所想像的那般懦弱無能,他在處理事務中逐漸顯露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才幹。他周圍逐漸集聚起一批老臣元勛。他致力於發展經濟,在百姓中也威望日高。為了試探一下,宇文護假惺惺地搞了一次「歸政於帝」的舉動,把除了軍權以外的所有權力都交還給皇帝。誰知宇文毓毫不客氣地照單全收,並把自己的名號正式改為皇帝(在此以前,北周的最高統治者不稱皇帝而叫天王)。所有這些,都引起宇文護的疑懼和不安。於是,公元560年指使一個御廚在明帝的食物里下了毒葯,毒死了明帝。
爾後,又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為帝,是為周武帝,實際大權仍由他掌握。宇文護雖性寬和而不識大體,委任非人而久專權柄,又素無戎略,兩次伐齊都大敗而歸。諸子貪殘,僚屬恣縱,蠢政害民。宇文邕與弟衛王宇文直策劃,於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殺死宇文護。
北周 - 周武帝
周武帝
宇文邕(公元543年—公元578年),字禰羅突,鮮卑族人,他當了十八年皇帝,死時僅三十五歲,史稱北周武帝,南北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
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子,據說他「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宇文泰因此很喜歡他,常對人說:「成吾志者,此兒也。」青少年時代的宇文邕,前途平坦,十二歲時就被封為輔城郡公。後來孝閔帝即位,他又被拜為大將軍,出鎮同州。明帝即位,宇文邕「遷柱國,授蒲州刺史,入為大司空,行御正,進封魯國公,領宗師,甚見親愛,參議朝廷大事」。宇文邕性格沉穩,不愛多說話,但如果有事問他,他總能說到點子上,所以明帝曾感慨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武成二年四月(公元560年)北周明帝被宇文護毒死,宇文邕即位,是為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即位時,北周政局十分不穩,關鍵原因就在於宇文護壟斷了北周實權。
宇文護,又名薩保,是宇文泰的侄兒。西魏時,曾任大將軍、司空。公元556年,宇文泰病重臨終之前,曾鄭重地對宇文護說:「吾諸子皆幼,外寇方強,天下之事,屬之於汝,宜努力以成吾志。」宇文護表面許諾下來。第二年,他擁立宇文覺為帝,建立了北周政權。宇文覺「性剛果,惡晉公護之專權」(《資治通鑒》卷一六七《陳紀》一)。宇文護見他不服,不久就把他毒死,另立宇文毓為帝,是為北周明帝。北周明帝在位不過短短四年之久,宇文護又將他毒死,改立北周武帝。
奪權,整頓政治
周武帝深知宇文護勢力已經長成,所以剛開始時,他不敢暴露自己對宇文護的不滿。有這樣一件事說明了他的謹慎和精明。有一次,周梁躁公侯莫陳崇隨周武帝一同到原州,夜裡,他執意回到長安去。眾人都認為這件事有些奇怪。陳崇自以為聰明,便對自己周圍親近的人說:「吾比聞術者言,晉公今年不利,車駕今乎夜還,不過晉公死耳。」有人把陳崇的話傳了出去。周武帝聽說後,立即召諸公於大德殿,當著眾人的面責罵陳崇,陳崇惶恐謝罪。就在這一天夜裡,宇文護派兵沖進陳崇住所,迫使他自殺了。周武帝這樣做,起到了表明自己對宇文護決無二心的作用。不久,周武帝又用韜晦之計表彰宇文護,詔稱:「大冢宰晉國公,親則懿昆,任當元輔,自今詔誥及百司文書,並不得稱公名。」( 《資治通鑒》卷一六九《陳紀》三)
宇文護的母親,被北齊俘虜,母子分離三十五年,後來北齊將她放回,周武帝對她也竭力奉承,「凡所資奉,窮極華盛。每四時伏臘,周主帥諸親戚行家人之禮,稱觴上壽」。用此來博得宇文護的歡心。
由於周武帝表面上的尊重、曲從,宇文護沒有像對宇文覺、宇文毓那樣對待他。然而在暗中,宇文護還是時時要挾周武帝,專橫跋扈,總想取而代之。
公元572年,周武帝決心鏟除宇文護。一天,宇文護從同州返回長安,周武帝便與他一同來見太後,周武帝一邊走,一邊對宇文護說:「太後春秋高,頗好飲酒。雖屢諫,未蒙垂納。兄今入朝,願更啟請。」說著,又從懷中掏出一篇《酒誥》交給宇文護,讓他以此勸說太後。宇文護進到太後居處,果然聽從周武帝所言,對太後讀起了《酒誥》。他正讀著,周武帝舉起玉珽在他腦袋上猛地一擊。宇文護跌倒在地,周武帝忙令宦官何泉用刀砍殺宇文護,何泉心慌手顫,連砍幾刀都沒有擊中要害。這時,躲在一旁的周武帝母親的弟弟衛公直跑了出來,幫忙殺死了宇文護。誅宇文護,是北周武帝一生中的大事。它使周武帝避免了走短命皇帝的老路,把北周從內亂傾軋中解救出來。
宇文護被殺後,北周的大權才真正開始掌握在北周武帝手中。周武帝除去了心頭之患,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在父親宇文泰所建立的基礎上,終於使原來弱於北齊的北周,轉弱為強。
抑制佛道
北周武帝一生中另一件大事就是滅佛。
公元572年,周武帝誅殺宇文護,把大權收歸己有之後,於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僧侶、百官再次討論佛、道、儒三教的問題。這一次,「帝升高坐,辨釋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把佛教抑為最末,事實上已是滅佛的前奏。當時有些佛教徒不知周武帝用意所在,還一個勁地爭辯不休,說明佛教當在道教之上,心裡很不服氣。而另一些明眼人卻看透了周武帝的心事,指出:「若他方異國,遠近聞知,疑謂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深誠可怪。」他們認為周武帝這樣做並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因為「但頑僧任役,未足加兵;寺地給民,豈能富國」(《廣弘明集》卷24《周釋曇積》《諫周高祖沙汰僧表》)。
僧侶的譏諷、反抗都無濟於事,反而更增添了周武帝對滅佛的決心。建德三年(574)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歷代三寶記》)。
建德六年(577)正月,周武帝率軍攻入齊鄴城。當時齊地佛風最盛,周武帝決心將尊儒滅佛的政策在齊地推行。
北周佛教石刻造像
齊國有一個叫熊安生的國子博士,博通五經,聽說周武帝入鄴城,連忙叫家人掃門准備迎接周武帝前來拜訪,他的家人都感到奇怪,熊安生說:「周帝重道尊儒,必將見我。」果然不久,周武帝就親自來拜見他了。周武帝給了這個儒生很高規格的禮遇,「不聽拜,親執其手,引與同坐,賞賜甚厚,給安車駟馬以自隨」(《資治通鑒》卷一七三《陳紀》七)。在尊儒的同時,周武帝又召集北齊僧人,講敘廢佛的理由。僧人慧遠以地獄來威脅周武帝,他警告周武帝說:「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滅三寶,是邪見入。阿鼻地獄不簡貴賤,陛下何得不怖。」(《廣弘明集》卷十《敘釋慧遠抗周武帝廢佛教事》)周武帝沒有懼怕所謂死後下地獄的警告,下令禁斷齊境佛教。
周武帝滅佛一事,被佛教徒視為佛教浩劫,竭力攻擊。但從當時歷史來看,周武帝的滅佛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利大於弊的。周武帝不顧世俗偏見,從公元574年到578年,他下令「毀破前代關山西東數百年來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掃地悉盡。融刮聖容,焚燒經典。八州寺廟,出四十千,盡賜王公,充為第宅。三方釋子,滅三百萬,皆復軍民,還歸編戶。」(《歷代三寶記》)
周武帝滅佛,時間較長,涉及面廣,觸動深,成績很可觀,這一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當時有人稱贊說:「帝獨運遠略罷之(指滅佛),強國富民之上策」(《廣弘明集》卷七《敘列代王百滯惑解》)。滅佛事實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調年增,兵師日盛。東平齊國,西定妖戎,國安民樂」的作用。正因為北周成功的滅佛運動,才使它國力大大增強,為滅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積蓄實力,消滅北齊統一北方
周武帝一生中第三件大事,就是滅北齊,統一北方。長期以來,北周和北齊的關系主要是戰爭關系,雙方互有勝負,力量大體均衡。但是自從北周武帝親政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經過滅佛,國家經濟勢力增長;二是吸收均田上廣大漢族農民充當府兵,擴大了府兵隊伍,軍事優勢形成;三是北與突厥和親,南和陳朝通好,外交策略上的成功。而北齊,卻處於「政出多門,鬻獄賣官,唯利是視,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闔境嗷然,不勝其弊」(《周書·韋孝寬傳》)的狀況。
北齊後主高緯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他不愛說話,膽子又小,因此不願意接見大臣。大臣向他奏事時,都不敢抬頭看他,往往是把要講的事撮其大要,略略一說就慌忙退出了。高緯對理政全無興致,日常生活卻十分奢侈,「後宮皆寶衣玉食,一裙之費,至直萬匹,競為新巧,朝衣夕弊。盛修宮苑,窮極壯麗,所好不常,數毀又復。百工土木,無時休息,夜則然火照作,寒則以湯為泥,鑿晉陽西山大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中」(《資治通鑒》卷一七二《陳紀》六)。高緯整日里和一些寵臣、美姬鬼混,自彈琵琶,唱無愁之曲,近侍和之者以百數。齊朝的老百姓給他送了個雅號,稱為無愁天子。高緯還隨意封官,連他寵愛的狗、馬、鷹、雞都被封為儀同、郡官、開府。北齊的政治一團漆黑。
北周武帝看清了北齊混亂的局勢,決定出兵伐齊。公元575年七月,周武帝命宇文純、司馬消難,達奚震為前三軍總管,宇文盛、侯莫陳瓊、宇文招為後三軍總管。楊堅、薛迥、李穆等率軍分道並進。周武帝自率大軍六萬,直指河陰(參見河陰之戰)。周軍進入北齊境內,紀律嚴明,「禁伐樹踐稼,犯者皆斬」。頗得民心。不久,周武帝所部順利攻下了河陰城(今河南孟津縣東)。齊王憲部拔武濟,進圍洛口,攻下了東、西二城。周軍包圍中城(今河南孟縣西南)達二十天,久攻不下。周武帝自率所部攻金墉城不克。九月,齊右丞相高阿那肱從晉陽率大軍援救河陽,周武帝得了急病,只得退兵。
第二年(576)十月,北周再次出兵伐齊。此次伐齊,周武帝集中了十四萬五千兵力,改變了前次進軍路線,親自率部直攻晉州。他對群臣解釋此舉意圖時說:「前出河外,直為拊背,未扼其喉。晉州本高歡所起之地,鎮攝要重,今往攻之,彼必來援;吾嚴軍以待,擊之必克。然後乘破竹之勢,鼓行而東,足以窮其巢穴,混同文軌」(《資治通鑒》卷一七二《陳紀》六)。周軍以越王盛、杞公亮、隨公楊堅為右三軍,譙王儉、大將軍寶泰、廣化公丘崇為左三軍,齊王憲、陳王純為前軍。十月下旬,周軍主力進抵平陽城下(參見平陽之戰),北齊晉州刺史崔景暠等投降。平陽為晉陽門戶,在軍事上具有重大意義。周武帝接受了上次伐齊失敗的教訓,派上開府儀同大將軍安定梁士彥為晉州刺史,留精兵一萬鎮守平陽城。
北齊後主高緯在周軍進攻平陽的時候,正帶領妃子馮淑妃在天池(今山西寧武縣西南管涔山上)打獵,晉州告急的文書,從早晨到中午飛馬傳送了三次,右丞相高阿那肱居然不去報告高緯,理由是:「大家正為樂,邊鄙小小交兵,乃是常事,何急奏聞!」一直到晚上,信使來說:「平陽已陷。」高阿那肱才上奏高緯戰事情況,馮淑妃卻要求高緯「更殺一圍」。高緯竟然置如此緊急的戰局而不顧,又和馮淑妃盡興打起獵來。唐詩人李商隱《北齊二首》詩雲:「巧笑知堪敵萬機,傾城最在著戎衣。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回。」就是諷刺此事的。
十一月初,北齊後主率齊軍主力十萬到達平陽,開始將平陽城包圍,晝夜不停地攻打。城中情況危急,城堞皆盡,城牆完好處不過數仞而已。齊周雙方短兵相接,或交馬出入。周外援不至,守城將士有些驚慌,梁士彥慷慨自若,對將士們說:「死在今日,吾為爾先。」於是周軍奮勇爭先,無不一以當百。齊軍稍退,梁士彥立即命令城中軍民乃至婦女,晝夜修城,三日就把城牆修好了。齊軍挖地道攻城,城坍陷了一處,將士乘虛而入,可就在這緊急關頭,高緯突然命令將士暫停攻城。原來傳說晉州城西石上,有聖人遺跡,高緯要和馮淑妃同去觀看,馮淑妃塗脂抹粉,耽誤了很長時間才姍姍而來,這期間,周軍早已搶時間用木板把缺口擋住了。高緯又恐城中射出的弩矢傷了馮淑妃,特抽出攻城的木料,築造遠橋。這樣一折騰,齊軍失去了攻城的有利時機。
周武帝
十二月,周武帝從長安趕赴平陽,周軍其他各路也聚集平陽,約有八萬兵力,周軍臨城而陣,東西長達二十餘里。起先,齊軍怕周軍猝然而至,曾想出一個辦法,在城南穿塹,從喬山至於汾水,齊王高緯見周軍到來,便下令齊兵在塹北布陣。周武帝命齊王憲前去探看虛實,齊王憲回來很有信心地對周武帝說:「請破之而後食。」周武帝聽了十分高興說:「如汝言,吾無憂矣!」周武帝乘著馬,巡視周軍,一邊走,一邊高聲讀出各軍主帥姓名以示慰勉,將士喜於被知,精神更加振奮。
兩軍交戰,實力不相上下,後來齊軍略略後退,馮淑妃就驚慌失措地大聲喊道:「齊軍敗啦!齊軍敗啦!」齊錄尚書城陽王穆提婆急忙對高緯說:「趕快走,趕快走呀!」高緯帶著馮淑妃慌忙向高梁橋逃去。齊師君主一逃,頓時軍心大亂,連戰皆潰,死者萬餘人。「軍資甲仗,數百里間,委棄山積。」
平陽之戰,北齊主力實際已被打垮。高緯逃回晉陽,想逃往北朔州(今山西朔縣),進而投奔突厥。他一出晉陽城,群百紛紛逃離,連穆提婆見大勢已去,也轉而投奔周武帝去了。
齊後主高緯逃到鄴城,企圖重整軍容,斛律孝卿請他接見將士,並為他事先准備好講稿,告訴他要「忼慨流涕,以感激人心。」高緯走到將士面前,突然記不起該要講的話,於是大笑起來。見高緯笑,左右隨從也禁不住跟著大笑。將士們見此情景,都非常氣憤,紛紛說:「你皇帝都不著急,我們還急什麼!」於是皆無戰心。
高緯在鄴,還搞了一個禪位的把戲,將皇帝位子讓給了八歲的兒子高恆,自己當起太上皇來。公元577年正月,周武帝率軍攻破鄴城,高緯於先一日逃往濟州,又從濟州逃往青州,准備投奔陳朝,為北周追兵所俘,送往長安,第二年被殺。
周武帝滅齊,統一北方,在歷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結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人民免受戰爭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從而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展,為隋統一中國(參見隋統一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北周北齊的統一,就沒有後來南北朝的統一。
周武帝一生戎馬倥傯,能和將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他「銳情教習,至於校兵閱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每宴會將士,必自執杯酒或手付賜物。至於征戰之處,躬在行陳」,故「能得士卒死力」。
周武帝一生,勤於政事,生活簡朴,平居常穿布衣,蓋布被,後宮不過十餘人。前宇文護掌權時所建宮室,「悉令毀撤,雕斲之物,並賜貧民」。連《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也不止一處談到他「性節儉」,稱贊說:「周高祖可謂善處勝矣!他人勝則益奢,高祖勝而愈儉。」
周武帝不愧為南北朝時期的一代英主,可惜正當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實現統一全國理想的時候,不幸於出征前夕病逝
北周 - 末期
北周宣帝宇文贇(公元559年—公元580年),在位1年。性格矯飾荒淫。父宇文邕,母李太後。字乾伯,宇文邕
周宣帝奢靡的後宮生活
長子,他是個暴虐荒淫的皇帝。宇文贇即位前,父親武帝對他管教極為嚴格,曾派人監視他的言行舉止,甚至只要犯錯就會嚴厲懲罰。578年武帝去世後,宇文贇即位,即位後他沉湎酒色,又大肆裝飾宮殿,且灠施刑罰,經常派親信監視大臣言行,北周國勢日漸衰落。579年宣帝禪位於長子宇文衍,他本人則在禪位次年去世,時年僅二十二歲。去世後次年,楊堅即廢靜帝宇文闡自立,改國號為隋,北周滅亡。
史稱:「宣帝初立,即逞奢欲。」周武帝的巨大棺材還擺放於宮中,未及入斂,宇文贇臉上不僅絲毫沒有死了親爹的愁容,還自撫著腳上的杖痕,大聲對著武帝的棺材叫罵:「死得太晚了!」一轉身,這位新皇馬上把武帝的嬪妃宮女叫到面前,排隊閱視,模樣俊俏的都一一納為自己的後宮。封建時代,倫常嚴謹,即使周武帝的嬪妃比宇文贇還要年輕,輩份上講仍是母輩,太妃級的人物,這位新皇全然不顧這些帝王禮儀,擁著那些年輕的後媽們共入花闈,春風遍度。同時,他當皇帝後下的第一道行政命今就是破格提升他當太子時一直為他出謀劃策的吏部下大夫鄭譯為開府儀同大將軍、內史中大夫,委以朝政。(正是這位鄭譯,兩年後宇文贇一死就投靠楊堅,矯詔宣楊堅入朝輔政,幫助楊堅篡周立下首功)。
宇文贇帝座剛剛坐穩,馬上就誅殺了他的叔父、功高德茂的齊王宇文憲。宇文邕當皇帝之初,受制於權臣宇文護,終日沉默不語。當時的宇文憲卻和宇文護關系很好,常常率領大軍與齊國軍隊大戰,並打敗過北齊的名將斛律明月、高長恭等人,威勢漸隆。宇文護上奏書,多讓宇文憲代奏,宇文憲對自己同父異母的皇帝心存敬畏,經常調解權臣與皇帝之間微妙的緊張關系,周武帝對此心裡十分明白,故而在誅滅宇文護以後,不僅沒有殺宇文憲,還常常讓這位能征善戰的兄弟率領前軍,攻克四伐。伐北齊時,宇文憲率軍打得北齊後主高緯一路狂奔,又俘虜北齊最能打仗的宗室安德王高延宗、任成王高諧以及廣寧王高孝珩等,可以說是北周王朝平滅北齊的頭等功臣。同時,這位仁厚老成的王爺又是一個深知急流勇退的有智之人,他深知當皇帝的兄長不僅英果剛毅,而且是雄猜之主。平滅北齊之後,宇文憲覺得自己威名太重,就有意時常稱病不出,不再追隨周武帝攻打北方的外族,很想頤養天年,使自己能善終於家。
周武帝一死,剛一即位的宇文贇馬上就想到了自己這位功高蓋世的叔父。某晚,他下詔宗室諸王入見,大家齊聚殿門時,獨召齊王宇文憲入見。殿門忽閉,一群壯士擁上前死死按住這位皇叔。宇文憲辭色不曲,陳說自己沒有任何罪過。旁邊錄記證詞的文吏就勸他:「以大王您今天的情勢,還用得著說這么多嗎。」宇文憲一聲慨嘆:「我位重屬尊,貴為皇弟帝叔,一旦遭逢此難,也是死生有命,並不想還能活下去,……我只是留戀老母在堂,無人奉養呵……」話音剛落,壯士一擁而上,把這位齊王縊死於堂。時年35歲,所生六子,除長子宇文貴先前病死,其餘五子一並伏誅。宇文贇時年已二十,青春正盛,乾綱獨攬,馬上以無名之罪冤殺這位仁德善戰的叔父,頓時大失天下所望。
周宣帝奢靡的後宮生活
宇文贇又認為周武帝的《刑書要制》里刑罰太嚴酷,便下旨廢除。為了收買人心,又大赦囚犯,一時間盜賊們紛紛從牢里跑出來,鄉里為患。見到國家量刑過輕,周圍人也紛紛「以身試法」,社會一片混亂。南北朝時期四分五裂,群雄環立,所謂「亂世用重典」,周武帝的刑法應該是必要的。宇文贇年青小夥子不懂事,按書本治國,不知變通,不諳時事,一時間搞得自己下不來台。加之他本人又「奢淫多過失」,為了懾服臣下,又頒布新法《刑經聖制》,上演祭天告地行新法的把戲,刑罰比周武帝時更重,臣下人民小有過失,馬上就會被砍頭滅家。
周宣帝宇文贇在位不到二年,於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病死,楊堅以宣帝後父的地位,聯絡典掌機密的近臣漢世族地主鄭譯、劉昉等,假稱受遺詔輔政。時宣帝子靜帝宇文闡繼位,年僅8歲。楊堅自任大丞相、都督內外諸軍事。至此,北周的國家最高權力,實際落入楊堅手中。
宮內上下一片混亂之際,又是一朝孤兒寡母惶惶不知所以。年僅8歲的皇長子宇文闡被立為帝。天元皇帝寵臣鄭譯矯詔以楊堅入朝輔政。此時的天元皇後楊氏也高興自己父親掌握權柄,以免他姓權臣或皇族中野心大的人篡位。殊不料,這位楊堅奪起外孫的皇位來毫不手軟(宇文闡親生母親姓朱,與楊堅之女是名義上的母子),不到兩年,就遍誅宇文皇族,共計殺周朝文帝子孫二十五家,孝閔帝子孫及明帝子孫6家,武帝子孫12家,荒唐皇帝宇文贇的兒子宇文闡禪位後即被殺,時年不到9歲。宇文贇另外兩個幼子還在懷抱之中,為斬草除根,也被楊堅誅殺。加之其餘宇文氏的宗室疏屬,幾乎為楊堅誅殺無遺,成千上萬的鳳子龍孫均於一年多內慘遭屠戮。清朝歷史學家趙翼感嘆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安坐而登帝位……竊人之國,而戕其子孫至無遺類,此其殘忍慘毒,豈復稍有人心!」
北周 - 尉遲迥叛亂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六月至八月,北周丞相楊堅遣上柱國韋孝寬率軍平定相州總管尉遲迥之亂的戰爭。
經變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贇病死。周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楊堅為預防北周宗室生變,穩固其統治權力,以千金公主將嫁於突厥為辭,詔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因尉遲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位望素重,恐有異圖,遂以會葬宣帝為名,詔使其子尉遲惇召尉遲迥入朝;並以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赴鄴取代尉遲迥。六月,尉遲迥恐楊堅專權對北周不利,公開起兵反對楊堅。
七月,青州總管尉遲勤(迥弟之子)從迥反楊。迥所統相(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衛(治朝歌,今河南淇縣)、黎(治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沼(治廣年,今河北永年東南)、貝(治武城,今河北清河西北)、趙(治廣阿,今河北隆堯東)、冀(治信都,今河北冀縣)、瀛(治趙都軍城,今河北河間)、滄(治饒安,今河北鹽山西南)及勤所統青、齊、膠、光、莒等州(均屬今山東)皆從之,有眾數十萬。滎州(治成皋,今河南汜水)刺史宇文胄、申州(治平陽,今河南倌陽)刺史李惠、徐州(治彭城,今江蘇徐州)總管司錄席毗羅等,皆據州響應;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永橋鎮將紇豆陵惠以城降迥。整個山東(太行山以東)除沂州(治琅邪,今山東臨沂西)外,幾乎都為尉遲迥控制。尉遲迥遣兵分路進攻,陷鉅鹿(今河北平鄉東南)、建州(治高都,今山西晉城東北)、潞州(治上黨,今山西長治北古驛)、東郡(治滑台,今河南滑縣東舊城)、曹州(治左城,今山東曹縣西北)、亳州(治小黃,今安徽亳縣)、永州(治楚城,今河南信陽北長台關西)等地;同時質其子於江南陳朝,以請援;並派人出使並州(治晉陽,今太原西南),欲招降上柱國、總管李穆,遭到拒絕。
時楊堅挾幼帝以號令中外。結好並州李穆,送千金公主與突厥和親,以消除北方之患;加強洛陽守御,作為進討尉遲迥的戰略基地;並令計部中大夫楊尚希先發精兵3000人鎮守潼關,防其偷襲。同月十日,楊堅調發關中兵,令韋孝寬為行軍元帥,隴西公李詢為元帥長史,郕公梁士彥、樂安公元諧、化政公宇文忻、濮陽公宇文述、武鄉公崔弘度、清河公楊素等為總管,率軍討伐尉遲迥。七月末,韋孝寬率大軍自洛陽進駐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尉遲迥軍正圍攻懷州(治野王,今河南沁陽),孝寬即以宇文述等將其擊破,遂率軍東進至永橋鎮東南。眾將請先攻此城,孝寬為求殲敵主力,說服諸將避開堅城,引軍進屯武陟(今河南武陟西),與進到沁水東的10萬尉遲惇軍隔水對峙。八月十七日,楊堅所派監軍高熲到達前線,遂令於沁水架橋,發起進攻。孝寬軍奮勇進擊,大敗尉遲惇軍,惇單騎逃往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
I. 吳川的風景名勝
吳川市是一個瀕海小城,海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也非常有特色,傳統景區有吉兆灣,吳陽金海岸,現又開發出「南天一石」景區。
吳川八景:一般指「吳川古八景」,包括一覽憑高,麗山樵唱,延華弄月,極浦漁歸,文翁聳翠,東海朝陽,限門飛雪和通駟垂虹。歷史變遷,滄海桑田,如今不少景點已經消失,或者僅僅留下遺址。
一覽憑高:位於吳陽中學(為吳川學宮之聖殿所在地),古代有一小山,山上長滿蓬蒿,山底部周寬六丈,高不到兩丈,登上山頂,朝東南可望見大海帆影,於西北可見江流如帶,景色迷人。後因吳陽中學擴建新教學樓需而平整。
麗山樵唱:位於塘綴鎮麗山嶺,山幽林密,人多樵牧其間,樵唱牧歌,繚繞山中,遠近皆聞。天氣晴朗時,歌聲傳播更遠。由40里外的吳陽鎮向西北遠望,可見此山時而霧鎖,時而綠翠青蔥。
延華弄月:位於吳陽城裡村,在吳川學宮傍,有延華池,延華井。池水清澈可鑒,當月亮正空之時,俯視池水,風光雲影,幻成奇觀。池水,風光雲影,幻成奇觀。
極浦漁歸:位於吳陽黃李村,始建於南宋年間。它地處江口,常有舟船停泊,漁艇縱橫。每當夕陽西下漁船歸來之時,燈光點點,有如繁星滿天。晝夜皆商賈雲集,買魚沽酒,擊掉謳歌,熱鬧非凡。
文翁聳翠:位於吳陽文翁嶺,俗稱「漁翁撒網」,高近十米,嶺巔四周長滿茸茸茅草,嶺上往東遠眺,即見滔滔南海,蔚藍無際。西即一望田丘,形如網狀,更有帶泥丸小丘陵,布列周圍,又如網泡,因而得名。為李族始祖李穆公、鄉賢李凌雲之墓地,千年祭祀,長盛不衰。
東海朝陽:位於吳陽金海岸,當天將破曉時,一輪如盆紅日從彩錦般的波浪中冉冉升起,若浮若沉,水波雲彩,五光十色,交相輝映,壯麗非凡,遊人如織。
限門飛雪:位於吳陽限門海域,乃鑒江出口及通往湛江之內河口與南海交匯處,為吳川乘船到湛江或遠洋的必經之道。該海域險狹,水流急湍且兩旁有礁石,故稱限門。限門海邊流沙細白,有時風飛浪卷,如雪花飛舞。有時波濤浪涌,巨浪沖天,蔚為壯觀。
通駟垂虹:位於塘尾街道邱屋村,原有橋名垂虹,是吳陽至梅錄的主要通道。因長年有車馬來往,故又名通駟橋。橋下水雖不深,但終年不涸且澄如鏡,天晴日麗,橋影如虹。 吳川,文物古跡頗多。有有聞名遐邇的吳川八景,有新石器時代梧山嶺貝丘遺址,有晉代茂山書院,有唐朝吳陽古船、止寮港遺址,有宋朝梅菉祖廟、極浦亭,有明朝吳川縣遺址、吳川學宮、雙峰塔、巷門寨東炮台遺址,有清朝狀元林召棠故居、吳川縣城南門、陳蘭彬故居,還有民國名將李漢魂故居、張炎將軍故居等。 新石器時期遺址:梧山嶺貝丘遺址,在吳川市長歧鎮黎屋村南梧山嶺西坡。初步鑒定為距今五千至一萬前,文物普查隊1983年發現,1984~1986年試掘。遺址面積350多平方米。文化層高1.3米。含大量蜆、螺殼。出土陶器主要是釜、罐、紋飾有繩紋、籃紋和石器。這些證明了吳川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生息。
古代遺址:塘尾鎮東隅村南蛇嶺東漢生活遺址,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兜嶺南朝村落遺址,王村港譚尚村南的奴嶺東晉村落遺址,吳陽鎮那良村的宋代貝丘遺址,吳陽鎮白沙絲茅嶺下的宋代村落遺址,長岐嶺頭村下廟嶺宋代窯址,王村港譚尚村奴嶺北端的南朝古墓,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烏嶺南朝墓群,黃坡鎮那羅嶺尾村背東北的那拉嶺隋唐墓群,覃巴鎮沙田村南的大墩塘宋墓群,梅菉鎮解放路烈士紀念園門前清代陶棺墓。引 芷寮港:芷寮港是唐宋至民國的近千年間的我國南方大港,縣志記載:「此地富庶曾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銀赤坎」之說。芷寮港遺址位於吳陽街南端,在芷寮村與橋頭村兩地交錯點上,芷寮元末成港,明代最盛,清代衰落。 香山古廟:位於吳川博鋪鎮西南方,始建於公元283年前後(西晉太康初年),後經唐、宋、元、明、清歷代重修。曾有廟聯(已不存)曰:襟梅水帶鑒水潘水長流文曲水,坐茂山向茂山香山遠巒武當山。
梅菉祖廟:位於梅菉頭村西南邊,始建於宋代,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838年(道光十八年)迭修。經修葺後,現基本完好。廟為三進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頂,穿斗式梁架結構。前進兩廊卷棚頂,為琉璃瓦面,多柱支撐。門額刻有「梅麓祖廟」四字。引
茂山書院:位於吳川博鋪鎮,由晉代王浚創建,距今1700多年,原來是王浚藏書的地方,陳蘭彬書「茂山書院」額,歷為名士隱居,著述、教學育人之所。 吳川學宮:坐落於吳陽中學內,始建於元朝,為主簿唐必達和教諭吳仲元所建。原有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由戟門、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五座建築物組成。歷經明、清兩朝多次重修,屬宮殿式建築、磚瓦木柱結構。現僅存學宮大成殿,殿面寬20.3米,進深12米,前檐深1.5米,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失修。 雙峰塔:坐落在吳陽鎮文塔村,公元1599年(明代萬曆二十七年),吳川縣令周應鰲於江海迥流處建此風水塔,又因特思山、麗山遠揖塔前,故名「雙峰塔」。塔為平面八角形,七層仿樓閣式磚樓,高23.15米,首層直徑9.8米。塔身為壁內折上式,各層設假平台,塔基為石板雕花裝飾,塔邊稜角處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樸,姿態各異。200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坡魁星樓:黃坡鎮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只角,整個彷彿是鬼的造型。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朱筆,意為用筆點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鰲魚(一種大龜)的頭部,意為「獨占鰲頭」,左腳擺出揚起後踢的樣子以求在造形上呼應「魁」字右下的一筆大彎勾,腳上是北斗七星,見圖如見字。古時候,各地都有魁星樓,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祈求在科舉中榜上有名。 極浦亭:坐落在吳陽鎮中街內,始建於1241~1252年間(南宋淳祜年間),是解元李凌雲隱居講學之所。極浦亭原建築為亭制,經明、清多次重修,現存建築屬清代祠堂式形制,總面積485平方米。極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築風貌。 南城門:南城門又名永和門,位於吳陽鎮城裡村南路口,建於公元1394年(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原為土城;公元1340年(永樂元年)改用磚砌建成;公元1478年(成化十四年)用巨磚建成城牆,設四城門。1938年為避免日本飛機尋找轟炸目標,吳川縣長劉應時下令拆城,南城門因當時來不及拆毀而保留下來。是吳川歷史的見證。 通津橋:位於吳川塘綴鎮圩內,建於公元1880年(清光緒六年),為七券拱柱式磚砌建橋梁。橋長25米,原面寬3米,兩側石欄桿;橋高3米多,七孔,各寬3米。橋墩兩端呈錐形,各出欄桿1米左右,存宋代船拼浮橋遺風。 林召棠故居:位於在吳陽鎮霞街村,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一廳兩房,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11平方米,佔地面積191平方米;為吳川文物保護單位。 陳蘭彬故居:坐落在黃坡鎮黃坡村,建於公元1875年(清代光緒元年),二進磚木四合院式結構,面積420平方米。1983年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李漢魂故居:坐落於黃坡鎮嶺頭村,建於抗戰時期,佔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有多間建築,主間設有勤園、儉園,配有值班室、涼亭、花園等,貫通布衣一巷、二巷,規模較大,整齊美觀。當地人亦稱「伯豪園」。引 張炎故居:坐落在吳川市塘綴鎮樟山村。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炎為革命烈士;1984年,張炎故居被定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