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潮州的歷史悠久在哪裡

潮州的歷史悠久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25 01:40:39

A. 潮州的歷史沿革

潮州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遠古時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創造了口頭文學——畲歌仔。潮州的先民屬閩族和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大部分從閩南的莆田遷入潮州。潮汕為閩越地,自秦漢 為了削弱閩越,將閩越拆分,潮州劃給南越,北宋地理全書 《輿地廣記》則記載潮州為閩地。明代官方典籍《永樂大典·風俗形勝》:「潮州府隸於廣,實閩越地,其語言嗜欲,與福建之下四府頗類, 廣、惠、梅、循操土音以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之人等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設郡,地域分別屬閩中郡、南海郡,載入版圖,但此時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頭一帶漢族人稀少,從唐朝後期開始漢人數量才有較快增長。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這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這個名稱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隋朝開皇十二年(592年),劃入福建。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然而這個名詞的使用卻有些波折。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罷州復郡,潮州復改為義安郡,隸東揚州,再次劃入福建;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稱潮州。武德五年(622年),在循州設立循州總管府統領循州、潮州、韶州三州之軍戎。
唐貞觀元年(627年),因山川形便,置十道用以監察,那時潮州屬嶺南道。唐貞觀三年,西元629年再次劃入福建,隸屬江南道福建觀察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時泉州州駐地為今天的福州,今天的泉州在唐朝久視年間(西元700年)才最後定設州,前面幾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設置了漳州。此時,潮州的疆域還包括如今的興寧地區,可以說,東到漳州,北到江西贛州(東、北界址大致與今天的廣東省與福建省、江西省界址相同),南到大海,西到循州(今惠州)。唐景雲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劃入福建,潮州先後隸屬江南道福州都督府, 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經略使。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全國改州為郡,潮州因此易名為潮陽郡。唐開元十年,西元751年,從隸屬江南道改為嶺南道管轄。直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才由再度改稱潮州,至此潮州之名完全定型。
潮州話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雲霄、詔安、東山、漳浦、平和等縣市,也都有潮劇團,演出潮州戲,可見,兩地的歷史淵源,是連在一起的。由此可見,唐朝時候的潮州,原來是曾經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韓江的一個源頭,是在汀州的新羅縣(今龍岩市長汀縣),另一個源頭,是在循州的興寧縣(今紫金縣,興寧縣今屬梅州)。可以想像,韓愈那個時候的韓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元朝的時候,潮州稱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稱潮州府。崇幀六年是潮州府轄縣最廣之年,轄海陽(今潮安)、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平遠、程鄉、大埔、鎮平共11縣。
隋唐以後,隨著戰亂、戍邊、遠謫和民族大遷移,大批中原漢人南來,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經宋、明數代,人文漸盛,名賢輩出,潮郡被譽為「海濱鄒魯」。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十幾萬莆仙的莆田人移民到潮州,見潮汕莆田淵源和相關文章。莆田移民,從語言來看,潮州話與現今的莆仙方言有部分差異。原因在於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繼續受到福州省城話的影響,原先使用的方言-閩南話受閩東方言影響,莆仙方言成為有閩南語底子的又帶有閩東色彩的混合兼過渡型的閩語。 明萬曆三年(西元1575年),南澳島開始分屬福建,廣東,設南澳副總兵,即「協守漳潮等處駐南澳副總兵」,分廣東、福建兩軍營。 清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升設南澳總兵,管轄閩南、台灣、粵東海域軍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島才劃給廣東。1576年,始置南澳鎮。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劃潮州府的程鄉縣、平遠縣、鎮平縣,合惠州府興寧縣、長樂縣,設立嘉應州,嘉應州治所駐程鄉縣。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經基本定型,海內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這個基礎上。這時潮州的轄縣共八個,分別為: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史稱「潮州八邑」,也是今海內外潮州民系、潮州人的界定標准。
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這里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 1904年梅州市梅縣區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 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1907年5月22日,由孫中山指派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人領導發動的潮州黃岡起義爆發,因寡不敵眾,力戰6日而敗;27日下午,起義軍宣布解散,總指揮陳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當時的《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 「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為外界所矚目。
《中法天津條約》增開瓊州(今海南)、潮州、台灣、淡水、登州、江寧(今南京)六口; 中美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台南為通商口岸。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較大,它包括了今天的汕頭市、揭陽市;從管轄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概念區分 中國1949年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了二個「潮州」的概念,一個是廣義的潮州概念,一個是狹義的潮州的概念。
廣義的潮州,也就是歷史上的潮州,此定義已有上千年歷史,主要包括今天廣東省的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以及豐順縣。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民風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語言環境,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擁有了潮州人的稱謂。
狹義上的潮州的概念既為如今的潮州市。
今天的潮州市,是在1991年12月將原來的副地級市升格的。作為地級市,潮州管轄潮安區、饒平縣、湘橋區。湘橋區也就是通常民間稱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關於潮州的概念,還是傾向於廣義的潮州,甚至就是廣義的潮州。
當代潮州成為潮汕地區三個地級之一,本地人較為注意把「潮汕」與「潮州」分別開來。如說「潮州話」、「潮州工夫茶」等,都不冠以「潮汕」二字。且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喜歡稱自己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會館也都稱為「潮州會館」。
關於潮州的概念有兩個,一是民系概念上的「潮州」,二是現有行政區域的潮州,即潮州市。民系的潮州指歷史上的潮州府所屬各縣,即為大家所認同的「潮汕民系。

B. 古時候的潮州指現在的哪

潮州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清末民初,潮州概念已基本定型,這時潮州轄縣共9個:即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及(澄海縣轄地)汕頭埠和南澳島。中國解放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二個「潮州」概念, 廣義潮州即歷史上所說的潮州,包括現在潮州(地級)市、汕頭(地級)市、揭陽(地級)市。狹義潮州即目前潮州(地級)市,現管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和楓溪區。湘橋區也就是通常民間稱呼的「府城」「潮州城」。

C. 潮州有多少年歷史了

潮州有5000年的歷史了

D. 潮州古城在什麼地方擁有多少年歷史

每次談及廣東,很多人第一想法,就認為這里是一座特別發達的城市,但是卻不知道這里其實也有歷史悠久的古鎮。但是,一些外地人對廣東不了解,覺得在古代的時候,其實這里特別的荒涼是比較貧窮的地方。實際上作為省會的廣州市,它已經有2000多年的發展史,不過因為自身的發展速度比較迅猛,現在多數地方都已經感覺不到古城的味道了,很多地方給我們的感覺是現代化,如今的廣州,能夠稱得上古城的也就是「潮州市」。

很多人在旅遊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一些知名的景點,其實忽略了自己身邊的古城。因為古城比較低調一些,所以有一些人沒有來玩過。其實,我們不妨在節假日的時候,帶上相機、帶上家人,來這里拍攝一些美美的照片,你就會發現,它的時代感很濃,而且拍出來的照片也是特別的唯美。所以,對於這座古城有很多人非常的熱愛,總是會來遊玩。朋友,對於這座古城你有什麼印象嗎?有來這里玩過嗎?

旅遊地點:潮州古城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內

E. 廣東潮州古城有什麼歷史文化

潮州古城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內,是廣東省第一批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榮譽稱號的兩座城市之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曾經是「十相留聲」之地,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美譽。

潮州有馳名中外的「潮州八景」,有「三山一水繞城廓」的自然景觀,更有以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藝、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等為代表的自成體系、獨具一格的旅遊文化。

潮州擁有文物古跡700多處,5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譬如下列:

1.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

2.全國歷史最長的紀念韓愈的祠宇——韓文公祠。

3.國內罕見的宋代民居建築許駙馬府。

4.集潮州木雕之大成、堪稱一絕的「己略黃公祠」。

5.始建於唐朝的開元寺。

6.始建於宋朝的青龍古廟。

7.始建於元朝的天後宮。

8.筆架山宋窯遺址。

9.周總理辦公過的涵碧樓。

10.著名的潮州新舊八景。

(5)潮州的歷史悠久在哪裡擴展閱讀:

潮州古城的歷史文化景點:

「潮州老八景」是相對於「潮州新八景」而言的。潮州八景舊時有內外之分,內八景是指於古城街巷之間,而外八景則指城外韓江兩岸。

(1)內八景:「潮州內八景」為:東樓觀潮、西園賞菊、古剎梵唱、府衙鍾聲、蓮花午照、七星步月、奎閣晨暉、蘆荻晚眺。由於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內八景已逐漸湮沒。

(2)外八景:「潮州外八景」為:湘橋春漲、韓祠橡木、金山古松(曾名「馬丘松翠」)、鳳凰時雨、龍湫寶塔、鱷渡秋風、西湖魚筏(原西湖與韓江相通)、北閣佛燈。這是潮州古城最美好的風景。

F. 潮洲的歷史文化是什麼

潮州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平原北部,東鄰福建,南接汕頭,西連揭陽,北通梅州,瀕臨南海。

潮州歷史悠久。始建於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距今已有1666年。1991年12月潮州升格為地級市並擴大區域,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和楓溪區。全市總面積3613.9平方公里,總人口238.6萬人,旅居海外的潮籍華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10萬人。

潮州升格擴大區域以來,市委、市政府從潮州的實際出發,確立了符合潮州實際的經濟發展戰略,並提出了「穩中求進,借力發展,扶持重點,重在效益」的經濟工作指導方針以及「自信自強,坦誠務實,團結拼搏,敢為人先」的潮州時代精神。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真抓實干,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經濟建設進入歷史以來最快發展時期,1996年實現主要經濟指標升格擴大區域五年翻兩番。1998年經濟穩健發展,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70.1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01.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96億元,加上上繳中央財政返回共約11億元,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76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425元。

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工業生產快速發展。形成了以食品、陶瓷、服裝、電子為主體的四大工業支柱,涌現了一批上規模、高效益的「龍頭」企業。金曼、三環、名瑞等企業的產值(營業額)、效益進入全國、全省同行業先進行列。組建了金曼、三環等8家股份制企業,其中金曼、金馬兩家企業已成為上市公司。199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265.5億元。

農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糧食連年喜獲豐收,1996年起連續三年實現「噸糧市」目標。1998年農村總產值36.01億元, 鄉鎮企業營業收入323.5億元。其中鳳凰單叢茶、嶺頭白葉茶和鐵鋪白葉茶多次在全國名茶評比中奪魁,烤鰻出口量連年居世界同行業首位。在1997年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共有11個產品被認定為名牌產品。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出口貿易大幅度增長。全市共有進出口經營權60多家,1998年外貿進出口總值13.5億美元;至1997年底,興辦「三資」企業1065家,合同利用外資13.71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資10.7億美元。

基礎設施建設卓有成效,投資環境日臻完善。先後投入60多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經國務院批準的獨立對外開放一類口岸----潮州港,距香港192海里,距台灣高雄186海里, 現已開通至上海、廣州、香港、韓國的集裝箱貨運航線,現在加緊建設5000噸級多用途貨運碼頭,將繼續興建萬噸級深水碼頭。市區距汕頭機場30多公里。境內國道、省道、地方公路縱橫交錯,公路通邊里程近2000公里,全市有31個鎮已通二級公路,不斷拓寬3條出口道路, 新建港口大道全線貫通;今年底動工拓寬潮汕公路,將改建成寬40米的汽車專用一級公路;安揭線也將動工改建。廣梅汕鐵路在潮州境內建設3個站場,已開通了客貨運。供電系統與省聯網,電力供應充裕。全市實現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8.3萬門, 電話普及率達14.1%。全面完成自來水廠的擴建和配套,日供水量達20萬噸。城市規劃區已從原來62平方公里擴至17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新城區建設初具規模,潮州作為中等城市的構架已基本形成。

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旅遊事業迅速發展。 現有名勝景點700多處,其中,我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湘子橋)和宋代許駙馬府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古剎開元寺、韓文公祠、葫蘆山摩崖石刻、筆架山宋窯遺址等11處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加緊配套建設潮州美人城以及鳳凰山農業旅遊區等一批項目的建設,使潮州成為粵東地區的旅遊勝地。

科技、教育、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全市擁有科研開發機構多個,各類專業協會29個,專業技術人員3.5萬人, 取得科技成果200多項。普及九年義務制教育,先後被評為「全國教育先進市」、「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市」,中小學環保教育被聯全國環境規劃署評為「全球500佳」之一。全市有高等院校1所,各類中專7所。市廣播電視中心已建成投用。

當前,全市人民正緊緊抓住黨的十五大召開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為進一步加快潮州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為把我市各項工作推向新階段而努力奮斗。

歷史沿革及發展 潮州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秦漢時期這里稱南海郡揭陽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設置海陽縣,縣城就在現在的潮州市。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義安郡,郡治便設在海陽縣。隋開皇十年全國廢郡設州,十一年義安始稱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陽縣城。此後,這里一直是歷代州、路、府以至民國的專署一級行政機構的所在地, 是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民國3年(1914年),海陽縣改稱潮安。 解放後行政體制多變。 1953年拆潮安縣城區建潮州市為省轄市。1955年粵東行署從潮州遷至汕頭。 1958年潮州市改為縣級市, 同年11月根據省府518號文件撤銷潮州市並入潮安縣。 1979年恢復市建制。1983年撤銷縣並入潮州市。 1989年1月潮州市恢復為省轄市。1990年由廣東省定為副地市。1991年12月經國務院年批准,原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同時擴大區域,管轄新恢復的潮安縣、新設立的湘橋區、楓溪區和原汕頭市管轄的饒平縣。

湘橋春漲

在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浩瀚的韓江,居閩粵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淳熙元年〔1174),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緯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築建,至紹定元年(1228)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朝+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建設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紹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亨」,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1206),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激十二桐,計長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知府譚倫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甘四圳」的獨特風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鉎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東墩鉎牛墜人江中。故有民謠雲:「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甘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

G. 潮州的地方史

潮州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遠古時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創造了口頭文學——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屬古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大部分從閩南的莆田遷入潮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設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屬南海郡,始載入版圖,但此時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頭一帶漢族人稀少,從唐朝後期開始漢人數量才有較快增長。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這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這個名稱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後人也有詩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
太平路
隋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州復郡,潮州曾一度改為潮陽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稱潮州,在唐朝的時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說,東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從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設置了漳州。現在, 潮州話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雲霄、詔安、東山、漳浦、平和等縣市,也都有潮劇團,演出潮州戲,可見,兩地的歷史淵源,是連在一起的。由此可見,唐朝時候的潮州,原來是曾經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 韓江的一個源頭,是在汀州的新羅縣(今龍岩市長汀縣),另一個源頭,是在循州的興寧縣(今紫金縣,興寧縣今屬梅州)。可以想像,韓愈那個時候的韓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潮陽郡,唐天寶3年,(閩中)割潮州歸嶺南,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復潮州。 元朝的時候,潮州稱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稱潮州府。崇幀六年是潮州府轄縣最廣之年,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平遠、程鄉、大埔、鎮平共11縣。 隋唐以後,隨著戰亂、戍邊、遠謫和民族大遷移,大批中原漢人南來,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經宋、明數代,人文漸盛,名賢輩出,潮郡被譽為「海濱鄒魯」。 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十幾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現在的潮州汕頭,見潮汕莆田淵源。莆田移民,從語言來看,潮州話與現今的莆仙方言有差異。原因在於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繼續受到福州省城話的影響,原先使用的方言-閩南話受閩東方言影響,莆仙方言成為有閩南語底子的又帶有閩東色彩的混合兼過渡型的閩語。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經基本定型,海內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這個基礎上。這時潮州的轄縣一共有9個:就是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還有汕頭埠和南澳島。 這9個縣還有汕頭和南澳的人民,歷史上統稱為潮州人。關於潮州人稱謂的界定,依據就是上面所說的9個縣和汕頭、南澳。後來,也有把豐順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歷史名人,如豐順的丁日昌,人們還是習慣把他作為潮州人。 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這里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 1904年梅縣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 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1907年5月22日,由孫中山指派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人領導發動的潮州黃岡起義爆發,因寡不敵眾,力戰6日而敗;27日下午,起義軍宣布解散,總指揮陳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當時的《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 「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為外界所矚目。 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屬廣東省政府領導,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較大,它包括了現在的汕頭市、揭陽市;從管轄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國解放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了二個「潮州」的概念,一個是廣義的潮州概念,一個是狹義的潮州的概念。 廣義的潮州,也就是歷史上的潮州,此定義已有上千年歷史,主要包括現在潮州市、汕頭市和揭陽市以及豐順縣等。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民風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語言環境,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擁有了潮州人的稱謂。(廣義潮州的概念裡面,包含了狹義潮州族群的概念,是指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與豐順縣講潮州話的民眾。另外陸豐市甲子鎮、甲東鎮、甲西鎮,講惠來口音的潮州話的民眾,屬於廣義潮汕人的概念,不屬於狹義潮州人概念) 狹義的潮州,就是目前的潮州市,它是在1991年12月將原來的副地級市的潮州升格和擴大區域的。作為地級市,潮州現在管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和楓溪區。湘橋區也就是通常民間稱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現在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關於潮州的概念,還是傾向於廣義的潮州,甚至就是廣義的潮州。可見,歷史是阻隔不斷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由於現在潮州成為潮汕地區三個地級之一,本地人較為注意把潮汕與潮州分別開來,如說「潮州方言」、「潮州工夫茶」等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如此說法有失學術意義上的公允。 不過,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喜歡稱自己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會館也都稱為「潮州會館」,這大概是沿續習慣稱呼。

H. 潮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多少年前

潮州建制歷史悠久。自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設立海陽縣以來,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隋朝時撤郡設州,始稱"潮州"。新中國建立前,潮州均為歷代縣、郡、州、路、府的治所,位居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長期的對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與周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滲透,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潮人文化,擁有地方特色鮮明、結構完整、門類齊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觀。728處文物點以及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鑼鼓、潮州戲等眾多"潮"字品牌,構成潮州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自古就有"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的美譽。 潮州文物古跡眾多。全市現有文物古跡72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縣兩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是粵東文物古跡薈萃之地。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於南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石橋梁的廣濟橋,國內罕見的宋代建築府第許駙馬府,始建於唐代、堪稱粵東地區佛教活動中心的開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黃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業繁榮景象的筆架山宋窯遺址。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於宋代、我國現存歷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紀念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韓文公祠,始建於明代、全長2.6公里的古城牆,有與廣州越秀山鎮海樓齊名的明代建築廣濟城樓等。此外還有目前國內建築面積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貴歷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鳳凰時雨、湘橋春漲、鱷渡秋風、北閣佛燈、龍湫寶塔、西湖漁筏、金山古松、韓祠橡木等景點,如珠散落於韓江兩岸,與2.6公里古城牆、濱江長廊和古城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構成潮州古城文化旅遊區的壯麗景象。

I. 潮州文化的歷史悠久嗎


好久的
潮州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遠古時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創造了口頭文學——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屬古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南遷入潮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設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屬南海郡,始載入版圖。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這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這個名稱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後人也有詩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
隋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州復郡,潮州曾一度改為潮陽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稱潮州,在唐朝的時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說,東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從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設置了漳州。現在, 潮州話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雲霄、詔安、東山、漳浦、和平等縣市,也都有潮劇團,演出潮州戲,可見,兩地的歷史淵源,是連在一起的。由此可見,唐朝時候的潮州,原來是曾經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韓江的一個源頭,是在汀州的長汀,另一個源頭,是在河源的紫金,可以想像,韓愈那個時候的韓江,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潮陽郡,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復潮州。
元朝的時候,潮州稱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稱潮州府。崇幀六年是潮州府轄縣最廣之年,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平遠、程鄉、大埔、鎮平共11縣。
隋唐以後,隨著戰亂、戍邊、遠謫和民族大遷移,大批中原漢人南來,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經宋、明數代,人文漸盛,名賢輩出,潮郡被譽為「海濱鄒魯」。
明朝的潮州府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經基本定型,海內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這個基礎上。這時潮州的轄縣一共有9個:就是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還有汕頭埠和南澳島。
這9個縣還有汕頭和南澳的人民,歷史上統稱為潮州人。關於潮州人稱謂的界定,依據就是上面所說的9個縣和汕頭、南澳。後來,也有把豐順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歷史名人,如豐順的丁日昌,人們還是習慣把他作為潮州人。
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這里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

J. 潮州哪個地方歷史就悠久

廣濟橋(湘子橋)傳說八仙中的韓湘子路過潮州與一和尚建成的。至今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又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值得一玩!

閱讀全文

與潮州的歷史悠久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