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與美國之間的關系
歷史經驗的總結,矛盾最尖銳的時候往往預示著矛盾終於化解的時刻臨近了。中、美之戰,怎麼戰?中、美之和,怎麼和?將考驗兩國上層的勇敢與智慧——如果中國排除了國內外隱患加速崛起進程,必然排擠美國既得利益你美國能忍讓多大程度?反過來美國穩住了陣腳強化瓦解中國的力度,必然更加陰險狡詐你中國怎樣度過內憂外患,其中含有很大的變數,截然相反的結果必然影響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
⑵ 中美歷史關系
中美兩國關系是趨於友好與合作的。但由於歷史原因、政治文化等因素也有歧見和矛盾。總體講,是合作多於沖突,共同利益大於彼此分歧。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得益蘇聯的影響和幫助更大,中美是兩個陣營的。後來中蘇分道揚鑣,毛澤東、尼克松高瞻遠矚改善了中美關系,實現了中美建交。
中國和美國都有自己的發展目標。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力爭成為一個富裕強大文明的國家,造福於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同時堅持獨立自主外交,維護世界和平。美國的目標則致力於建設一個強大的美國,實現美國夢,包括國民幸福,國家安全,以及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包括傳播自由民主人權等理念。
因此,中國和美國的矛盾在兩個方面,意識形態上相互爭論,國家利益上不少沖突。因此不少人戲稱為「美中不足」。中美關系事關中國發展大局,對美國也十分重要;從中國的戰略利益出發,我們雙方要加強溝通,建立互信。
建交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同時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地位日益重要。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中蘇之間的裂痕加大。從美方來說,美國經過二十幾年對新中國的孤立政策,逐漸意識到外交政策的失敗,而當時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劣勢,不得不考慮改善中美關系。中蘇關系的惡化為中美關系改善提供了契機。
1966年2月12日,美國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威廉·邦迪(William Bundy)在一次講話中提出,美國應在堅持抵制亞洲共產主義擴張的同時,嘗試同中國接觸的可能性。 邦迪的講話標志著美國對華政策松動的開始。
自邦迪的講話起,美國官員改用「北京」來稱中國的首都,而在此之前他們一直沿用「北平」的稱呼。作為對這些變化的回應,中國政府於1966年春傳達給美國政府一個信息:如果美國不侵略中國和越南北方,而且不轟炸紅河河堤,中國將不直接介入越南戰爭。美國政府接受了這一條件。
⑶ 中國和美國的關系如何
中國方面:希望靠近美國,但擔心美國干涉民權領域;經濟上中國需要美國的市場,並擔心美國的軍事影響。
美國方面:希望中國成為盟友,在亞洲牽制俄羅斯,但對於中國的體制心存疑慮,夢想改變中國,可真要實際改變後又會擔心自己的領導地位受挑戰。
短期內中國不會挑戰美國的權威,美國也不會視中國為高於俄羅斯的威脅。
以上說的都是短期關系和政府行為,國際關系就是眼前的關系,長遠點看除了實現共產主義,國際主義;都是利益關系。都是盡量保持自己的實力,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當然不希望別人強大。
⑷ 中國與美國在歷史上的關系是什麼
有過「蜜月期」也有過「冷戰期」,總體上來說,美國既需要這塊肥沃的市場,但也忌憚飛速發展的中國,而中國的中庸之道一直秉持著以和為貴的立場。
⑸ 如何處理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歷史考題)
努力加強兩國之間的交流合作,但也要在關鍵問題上堅持立場。
⑹ 中國與美國的關系!
合作與競爭。當今世界,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中美作為世界經濟的領頭者,同樣需要彼此之間的合作,中美之間的貿易是最大的雙邊貿易之一。在各個領域是相互合作雙贏的關系。隨著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在經濟軍事科技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是獨自稱霸世界的。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發展中國家,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發,各個領域全面突起。擁有成為超級大國的巨大潛力。這樣就對美國的霸權形成挑戰,所以彼此之間還存在競爭。
⑺ 中國和美國現在的關系發展如何
國家之間的關系就是利益的關系,我們和美國政治上存在敵對,經濟上是友誼的,不要看美國整天嚷嚷要制裁中國,可是它一次都沒有敢在經濟上制裁過中國,如果不是中國商品的便宜,美國人民就要造反了. 總的來說就是:矛盾中充滿和諧! 不過在歷史中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容別的國家來挑戰自己的地位,一般都是用戰爭來解決的.就是不知道在現今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如果中國來挑戰唯一的超級大國是否也要通過戰爭來解決. 想想那屈辱的一百年,不管怎麼樣我們應該相信作為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古國,我們總有一天是最強的!
⑻ 中國和美國的歷史關系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美國對中國:19世紀的侵略者,二戰時期的盟友,50年代建國後的敵人,70年代的朋友,90年代制裁中國的帶頭人,21世紀是中國的競爭對手也是合作夥伴
⑼ 中國和美國是怎麼結仇的 我想了解一下美中關系的歷史。謝謝
中美是洋務運動後,開始有往來的
歷史背景是中國結束太平天國運動,需要改革;美國結束內戰,走向世界
當時的清廷意識到落後,國家需要改革,和美國意識到經濟需要擴張,改變讓兩者相遇了,但雙方基本沒有仇恨,甚至還有合作,比如曾國藩贊助的留美學童
期間八國聯軍開始,也有過沖突,但美國只是參與者,不是主導者,規模小,影響也不深,而且在八國聯軍中,美國是最不主張殖民中國的,清末民初美國還主動歸還部分庚子賠款,支持中國的教育事業和醫療事業,比如燕京大學後面分為北大和清華,還有國內一流醫院,都是出於美帝之手,抗日時期直接對中國捐錢捐命捐武器,美國做的不錯哦,直到二戰結束,中美都是合作關系,無論北洋政府,南京政府,對美大體都處於合作關系。甚至當時的延安都跟美國有一定接觸,這里大概40年的時間里是這樣的。這段時間對中國後來的幫助非常大,接下來的新中國現代化建設方面影響之深遠,超過任何一個國家,蘇聯更多的培養軍事人才,現代化方面人才不是很多。60年代新中國的原子彈專家鄧稼先等,錢學森等火箭專家,以及醫學等各方面現代化人才,都是之前美帝給中國培養的,沒有國民黨在美國培養的現代化人才,新中國50-70年代各種國防建設和基礎建設都會大打折扣,盡管那時候我們都很仇恨他們。
---------
2. 但是從1946年開始,國共內戰美國支持國民黨,到內戰結束,大陸跟美國關系就緊張,但也不算很差
真正結仇是從1950年朝鮮戰爭開始,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中國出兵朝鮮,中美切底撕破臉,長達20多年的中斷和仇恨,出於某種需要,國內上下各種仇恨美帝,各種宣傳美帝如何如何邪惡,直到72年尼克松訪華
朝鮮戰爭,不是資源戰爭,是意識形態沖突,也正是如此,所以現在爭議比較大,但國內主流界還沒有公開反思過,也不允許反思,只是歷史和政治學術界內部在反思,因為這是沒有直接利益沖突的戰爭,是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沖突,這種仇恨是人為,帶來的影響非常深遠,期中更多的是異常沉重的災難,民族浩劫
-----------
3. 在1979年建交到2010年前後奧巴馬重返亞太之間的這段時間,中美合作相對也還可以,雖然中後期有96年台海危機,99年大使館事件,01年南海撞機事件,但總體還可以,合作大於沖突。尤其是越戰後,改革開放開始後進入80年代,簡直是中美的蜜月期,跟同盟國關系似的,各種互動。出於國內政治需要雖然中下層和中小學教科書還在整體打倒美帝,但是高層卻看的非常清楚,積極主動和美國合作,這是中國大國智慧的體現,這里鄧小平是蜜月期最大的推手,也是他最偉大的之處,主動帶領大家向全球最發達的文明學習,耽誤了50-70年代的黃金發展期後,終於有了最近40年多的高速發展,當然在蜜月期美國也有獲利,不過中國獲利顯然更大
4. 但2010前後,美國重返亞太,又開始了所謂的仇恨,與之前不同,這是大國地位的沖突,跟以前的意識形態不一樣,也不單純的資源問題,是一個山頭不能有兩支老虎,一條街上沒有兩個老大,一個村莊沒有兩個惡霸的問題,一個全球化的今天地球不可能有兩個超級大國來主導世界的問題
縱觀美國發展史,從20世紀初崛起之後的所作所為,在這20世紀的100年裡頭,不管是前期的英國、德國、還是中後期的前蘇聯、和後期的日本,或者現在中國,只要你是世界老二,我就要打壓你,因為只有世界老二才能威脅老大的地位!
這不是中國所能決定的,也不美國自己能決定的,這是所有有生命力事物的本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競爭,換誰誰一樣!就算不感謝美帝,也千萬別怪美帝,畢竟別人曾經幫助你那麼多,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像曾經的美帝那麼美好,美帝自身也回不到曾經了,現在只有讓自己強大才是重要的
⑽ 中國歷史上什麼時期跟美國的關系最好,是什麼導致中美的矛盾。
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1979年正式建交簽署《聯合公告》這時關系最好,導致中美關系破裂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台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