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戰國魏國有多少年歷史

戰國魏國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25 02:18:56

A. 戰國七雄中的魏國歷史

漢未社會中的世家大族,魏晉時稱為士族,影響很大,名士多出於這個階層,或者在政治上站在這個階層一邊。曹操由於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說來不為名士所尊重,不具備戰勝出身於世家大族的割據者的政治優勢。曹操殺戮譏議自己的名士邊讓,引起兗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勢力幾乎覆沒。東漢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紹,實力和影響遠勝曹操,在討曹檄文中曾辱罵曹操是「贅閹遺丑」。官渡之戰時,曹操的文武官員多與袁紹通謀。曹操為了戰勝強大的對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從較低的社會階層中網羅有能力的人才。後來他一再發布「唯才是舉」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齒於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但曹操選官的真正准則並不是「唯才是舉」,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曹操不但不曾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標准,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在其帷幄中有許多名士。官渡戰前,徐州混亂,他曾派出名士陳群、何夔等人出宰諸縣,以圖穩定
局勢。曹操得鄴城後,立即辟用袁紹原來轄區內的名士;破荊州,也盡力搜羅本地的和北方逃來的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為念。

曹操死後數月,曹丕在尚未代漢稱帝之時,採納了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選擇賢而有識鑒的員,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負責察訪與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評列為九品,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國齊王芳時,又增設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裡,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未年名士臧否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有利於政權的穩定。但在士族階層發展和易代紛紜的歲月中,此制並不能長久地超然於士族勢力和政局之外而堅持其既定準則,西晉時已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為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特別的戶籍,男丁世代當兵或服特定的徭役。士家身份低於平民,士逃亡,妻子沒官為奴。冀州士家有十萬戶以上。曹操勢力得以不斷壯大,經濟上主要得力於屯田。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潁川黃巾,奪得大批勞動人手和耕牛農具,在許昌附近開辟屯田區。接著,許多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者屯田。屯田區一般都在易墾或沖要地點,自成系統,不屬郡縣。屯田民是國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牛的)或對分(不用官牛的)向國家繳納地租,但不負擔另外的徭役。一部分屯田用軍士屯墾,稱為軍屯。屯田者的生產有政府保障,其勞動生產率比郡縣的自耕農民高,在短期內屯田即能保證軍糧的需要。齊王芳時,由壽春到洛陽一線,軍士屯田取得很大的成果(見曹魏屯田)。

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制,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每畝土地徵收田租谷四升。每戶徵收戶調絹二匹、綿二斤。戶調取代漢代沉重的人頭稅,對農民有好處,也有利於大族豪強庇蔭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對豪強兼並行為的懲罰,但大族豪強兼並事實上難以阻止。

隨著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租調制的施行,北方社會秩序趨於穩定,生產逐漸恢復。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復的冶鐵業中,利用水力鼓風冶鑄的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都日趨繁華。魏國與日本境內的邪馬台國保持著較頻繁的交往。西域諸國也有使臣和商人往來。

文化方面,文學、哲學和科學技術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詩人;還有以王粲、陳琳為代表的所謂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詩歌創作上形成「建安風骨」,留下許多名篇。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蔡琰(文姬)有《悲憤詩》傳世,著名的樂府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創作於建安時。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玄學的產生,是哲學思想的突出成就。後世稱為「醫聖」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後人析為《傷寒論》及《金匾要略》二書),奠定了中國醫學體系的基礎。華佗則精於外科手術、首創用麻沸散作手術麻醉劑。數學家劉徽在圓周率計算上有重大貢獻。馬鈞在機械上有多種發明,包括提水工具翻車。在宗教方面,道教由於黃巾起義和張魯保據的失敗,略有沉寂,佛教則繼續流傳。洛陽有佛寺,西域僧人前來傳法譯經。潁川人朱士行遠赴於闐求經,是第一個西行求法的漢僧。

魏國建立不久,政權開始腐敗。齊王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謚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有軍功。景初二年(238),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國版圖。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齊王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逼迫曹爽屈服,並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件。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1)、毋丘儉(正元二年,255)、諸葛誕(甘露二年,257)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誹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

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司馬氏乘時立功,於魏景元四年(263)出兵滅蜀。兩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魏國歷五帝,共四十六年。

B. 魏國的歷史

戰國魏國魏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國家,屬於戰國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由魏文侯於前403年為周威烈王冊封為侯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有淮、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在河南開封的大梁後,魏國亦稱梁國。共有(兩侯 七王) 文侯(前424年在位,前403年成為侯爵——前387年) 魏武侯(前386年——前371年) 魏惠王(前370年——前335年) 魏襄王(前334年——前319年) 魏哀王(前318年——前296年) 魏昭王(前295年——前277年) 魏安厘王(前276年——前243年) 魏景湣王(前242年——前228年) 魏王假(前227年——前225年公元前403年韓、趙和魏脫離晉國 (春秋時期),將其地三分而獨立,晉國滅亡,史稱「三家分晉」。魏國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攻破滅亡。

C. 戰國時期的魏國是現在的那裡

蜀國:包括四川大部(白帝城以西,且不包括川西高原,也就是四川盆地加上北部的山地),漢中盆地,北方與魏國是以祁山和秦嶺為界,南方擁有雲南和貴州的大部。 吳國:安徽合肥以南、江蘇揚州以南、上海,湖北南部、湖南、江西、浙江、東南沿海、嶺南,但不包括台灣和海南,越南北部、廣西大部分也屬於吳國。 魏國:包括華北、中原地區、荊州北部(今湖北省北部),山東半島,遼西走廊(山海關位置),淮河以北全部,淮河以南的北部,外加陝西中部(西安、咸陽等地),新疆地區的大部分,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北部地區。

D. 魏國,楚國,燕國,齊國什麼時候滅亡

魏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前344年稱王、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1年(一說:公元前339年)魏惠王從安邑(魏縣)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亦稱梁國。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楚國(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223年),又稱作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於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庫現存大量楚貴族墓)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慶、廣東、安徽、江蘇、河南、江西部分地方。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後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季連之後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於丹淅之地,建都於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建立了楚國。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一度強大起來,一路南征,滅掉了隨國(今湖北隨州),迫使隨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被楚國消滅的小國還有古麋國(湖北鄖陽、房州一帶)、盧國、羅國(湖北襄陽、荊門一帶),一路向南征伐百苗等大小諸侯國,成為華南的霸主。公元前223年,楚滅於秦。楚君的後人多以熊為姓,稱為熊氏,史稱熊氏正宗,即江西熊氏。 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的大熊灣(無雜姓)和小熊灣(有雜姓)的熊氏為南北遷移時由江西遷至於此地。
燕國(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22年)為公元前11世紀由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是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漢族在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姬姓。開國君主是燕召公奭。在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於公元前7世紀滅掉薊國,建都薊(今北京市房山區)。燕國是中國歷史上的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華北的一個諸侯國。但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齊國、晉國等中原大國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山戎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借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為戰國七雄之一,傳國43王800年,於前222年被秦國消滅。開國君主召公奭是西周宗室大臣,與周武王、周公旦同輩。
公元前11世紀由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召公奭長子燕侯克代封。公元前7世紀燕國吞並薊國,建都薊(位於今北京市)。疆域范圍大致為今天的北京、天津全部,河北、遼寧、山西、內蒙古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由於建國以後較長時間內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所以文化較中原各國落後。燕桓侯時,山戎南下攻燕,燕被迫遷都臨易。燕庄公時在山戎的侵略下險些亡國,靠齊桓公"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成為春秋時期十二諸侯之一。
前323年,燕國參加了公孫衍發起的"五國相王"活動,燕易王稱王。前320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國都被齊國、中山國攻破,在趙武靈王支持下,姬職即位,是為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後招賢納士、勵精圖治,燕國國力大增,佔領了中山國北境一帶。燕將秦開東向擊胡,拓地千餘里,直到遼東、朝鮮北部。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國、趙國、韓國、魏國合縱攻破齊國,幾乎佔有齊國全境(除了莒、即墨兩城),燕國達到全盛。
燕昭王之後燕國一直內亂,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國俘虜,燕國滅,秦置燕國故地為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 。燕國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傳國43王800年。
齊國(前1122年--前221年)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為今山東。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
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
公元前1046年,姜太公幫助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國建邦,齊國建立,位於今山東省。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封為諸侯,姜姓呂氏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中晚期稱王(曾一度稱東帝)。前221年,齊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國統一六國,齊國滅亡。
齊國國都是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齊之後,仍以臨淄為都城。

E. 魏國是如何被強秦滅亡的

魏國強秦滅亡的過程:

趙國被秦國滅亡後,秦國即想南下滅楚國,但中間尚相隔一個魏國,魏國此時雖然已只剩國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終屬秦進軍楚地之障礙,於是決定先滅魏國,再伐楚國。

本來魏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形勢,但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實力。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戰地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沖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5)戰國魏國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共179年。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西部、河北南部。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稱為梁國 。

公元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公元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戰國初期,魏國迅速成為實力最強的新興大國,對天下諸侯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力。尤其對西鄰秦國,魏國以強盛的國力軍力,奪取了整個河西高原與秦川東部,將秦國壓縮得只剩下關中中西部與隴西商於等地。

這種令天下瞠目結舌的崛起,根源在於魏文侯開創了後來一再被歷史證實其巨大威力的兩條強國之路:一是積極變法,二是急賢親士。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

李悝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的名言。李悝將無功而食祿者稱為淫民,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腐朽落後的世襲制度的挑戰。由於廢除世襲制度,一批於國家無用且有害的特權階層的人物被趕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於一般地主階層的人,可因戰功或因其才能而躋身政界,此舉實際開創了地主階級對奴隸主貴族的斗爭,為以後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開辟道路。

這樣改革的結果,大大削弱了魏國的「世卿世祿」制度,以後的封君在封國食邑內沒有治民之權,只衣食租稅;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況較好。

魏國末期:公元前225年,秦國兵分兩路,分別進攻魏國和楚國,秦軍主帥為王賁,一路長驅直入,迅即攻到魏國國都大梁城下。無奈大梁城池堅固,城內又是糧草充足,秦軍數度強攻,皆無功而返。然而,大梁城在地形上先天不足。

大梁,即今天的河南開封,地處黃河之濱,黃河洪流,就在離城數里之處轟隆而過,而大梁城的地勢,遠低於黃河的河床高度。

王賁於是命軍士於大梁城西北開渠,引黃河之水,築堤壅其下流。時值初春,正是春汛時節,秦軍冒雨興工,王賁親自催督,渠成,雨一連十日不止,水勢越發浩大。隨著王賁一聲令下,決堤通溝,洪水泛溢,大梁城頓成澤國。

城牆久浸於水中,不免頹壞,秦兵乘勢而入,大梁於是告破。見大勢已去,魏王假只得請降。王賁盡取魏地,為三川郡。魏國就此滅亡。

F. 春秋戰國時魏國是現在哪裡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為畢萬(畢公高之裔孫)。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發動三家分晉。
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在戰國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逐漸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魏國領土曾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3]。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

G. 魏國是哪個朝代

魏國(前11世紀-前661年)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諸侯國,首任國君失載。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為畢萬(畢公高之裔孫)。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發動三家分晉。

另外還有三國時期,曹操建立的魏國。

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族建立的北魏。

還有東魏、西魏等國家。

H. 戰國魏國是現在的哪裡

魏國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

魏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前344年稱王、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

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

I. 戰國時期的魏國版圖,經歷了什麼事會如此七零八落

魏國(前403—前225)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同時也是戰國七雄之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周顯王二十五年(前344)稱王至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為秦國所滅,共179年。

它的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基本上就是當時的橫跨黃河,位居中原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周顯王五年(前364),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這之後魏國稱為梁國。


分分合合,雖說魏國通過變法走向了強國之路,但它的歷屆國君卻沒能懂得如何走上一條戰略布局的道路。一味地窮兵黷武四處征伐,最終導致了四面樹敵,牆倒眾人推,這也導致了它的版圖四散破碎。

J. 三國時的魏國建國多少年

魏:公元220~公元266,一共四十六年。
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實際上以丞相的職位掌握東漢政權,取得「魏王」稱號,加九錫。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承其位,同年強迫東漢的末代皇帝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他,建立了曹氏政權,國號「魏」,史稱「曹魏」,定都洛陽。
至此東漢政權正式滅亡,三國時代正式開始。221年,以益州為根據地的劉備自立為皇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定都成都。同年,割據揚州、荊州、交州等地的孫權接受曹魏政權的冊封,開始稱「吳王」。229年,他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吳」,史稱「東吳」,定都建業。
已經事實上控制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於263年吞並蜀漢後,司馬炎於265年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西晉於280年攻克江南的孫吳政權,正式統一中國,三國時代就此結束。

閱讀全文

與戰國魏國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