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醬油有多少年歷史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有制醬的記載了.最初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
南宋人將加工醬和豉得到的各種醬汁,稱為醬油,作為調味品開始在中國的飲食中流行,距今約800多年.
Ⅱ 醬香酒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其實追溯到古代都有了,只不過當時還沒總體歸類劃分。就像現在的「情常在」醬香白酒,很多人以為是個新牌子,其實企業早就在各地銷售打好基礎了。
Ⅲ 醬酒的由來
醬香型白酒因有一種類似豆類發酵時的醬香味而故名。但是醬香型的確立還是有一段故事的: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振興釀酒工業,輕工業部在1952年的時候舉辦了一屆評酒會。這次的評酒會雖然給酒行業帶來了榮耀和聲譽,但是因為當時對釀酒沒有科學深入地研究,只能根據「品德優良」、「廣受好評」、「歷史悠久」等條件來評選名酒。
隨著釀酒技術的不斷提升研究人員發現,雖然都是白酒,但是由於原料、工藝、發酵設備、不同產出的白酒的差異很大,為香型的確立打下了基礎。20世紀60年代由李興發帶領的工作組,分析出了茅台酒的三種典型香氣,分別是:「醬香」、「醇甜」、「窖底」。
到了第三屆評酒會(1979年)的時候,按照糖化發酵劑和將白酒分為5種香型: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和其他香型,不屬於前4種香型的白酒都統稱為其他香型。中國白酒從此開始有了香型的劃分,並確立了各香型的風格特點。由此「醬」和「酒」跨越千年的愛戀終於「修成」。
Ⅳ 東北人都好大醬這一口兒,那麼東北大醬是怎麼做的呢
黑龍江東北大醬的製作方法和風俗故事
小貼士
1,食物味道是否正宗和好吃,水很重要,所以我除了洗豆子用自來水,後續用水全是農夫山泉天然水,因為它來自於長白山;
2,從洗醬坯開始,一直到每次往外盛醬,不要有生水帶入,否則會生蟲;
3,醬一定要發酵透才能吃;
4,陶瓷容器不要用洗潔精清洗。
Ⅳ 韓國大醬和味增和中國東北大醬有何區別
1、用法不同:
東北大醬一般是用於蘸生的蔬菜,比如春天的野菜,小根蒜,婆婆丁等,夏天的黃瓜、大蔥也是每餐必備;而和味增主要是以味噌湯的方式食用味噌,此外在蒸魚、肉、蔬菜時也會加入味噌。
2、口味不同:
東北大醬味咸更粗一點,裡面有很多碎豆瓣;而味增則口感細膩,香氣豐富醇厚,味道也更淡,更適合做全素湯。
3、製作工藝不同:
東北大醬是僅通過大豆自然發酵製造的,主要的微生物是黴菌和枯草桿菌。而韓國味增是用大豆與大米(大麥)混合用白麴黴制曲製造的。
4:分類不同:
東北大醬主要分豆瓣醬和盤醬。豆瓣醬主要材料有蠶豆、黃豆等,輔料有辣椒、香油、食鹽等。盤醬的主要材料是黃豆與食鹽。
韓國味增主要分赤色味噌及淡色味噌,顏色深淺主要是受制曲時間的影響,制曲時間短,顏色就淡,時間拉長,顏色也就變深。
Ⅵ 求介紹:醬香酒的歷史 謝謝
醬香型白酒的起源鼻祖——枸醬酒。近年來醬香型白酒的熱銷,人們越來越喜歡這一獨特而古老酒中佳釀,被其獨有的品質深深吸引。據現有史料查證,醬香型白酒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西漢武帝時期,當時俗稱「枸醬酒」。
據傳,遠古時赤水河畔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於釀酒,時間上比杜康還早。而更為確切的是:《史記》記載,在漢朝,今仁懷一帶已有了「枸醬酒」,可以說是醬香型白酒的雛形。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劉徹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廣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嘗到了今仁懷一帶產的酒——枸醬酒。唐蒙奉旨赴夜郎,由於枸醬酒的緣故,竟改道出符關(今四川省合江縣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鰼部而來。
清代大詩人鄭珍也有:「橡蠶不自烏江渡,枸醬還從鰼部來」。證實了早在漢朝以前,仁懷已盛產美酒。至唐、宋朝,仁懷一帶已成酒鄉,釀酒之風遍及民間。茅台釀制的優質大麴酒「風曲法酒」盛行於市。
到清朝,茅台酒業興旺,有「茅台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及「仁懷城西茅台村釀酒全省稱第一」的記載。1784年茅台「偈盛」酒號正式取名為茅台酒,清末至民國相繼有「成義」、「榮和」出現。
1915年,「成義」、「榮和」兩家酒坊均送出產品參加了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以其精美絕倫的品質冠蓋群芳,一舉奪得金獎。至此,茅台酒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暢銷海內外。
過去,由於其生產工藝特殊性和復雜性,產量小,人們很難品嘗到它;隨著近年來茅台鎮酒業的發展,不少企業把精力投放到醬香型白酒的生成上,相信將會為市場帶來更多優秀的醬香型白酒,為中國白酒市場譜寫出絢麗樂章!
Ⅶ 醬油起源於那個年代
醬油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老的調味品,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
醬油這個名詞是後來產生的,據考證,醬油起源於豆麥醬。按目前所知,最初記載豆麥醬的是西漢人史游。其《急救篇》中有「蕪荑鹽豉醢酢醬」。這里的醬是指以豆和面製成,自此之後,有關豆麥醬的記述大見增加。東漢崔實的《四民月令》說:「正月可作諸醬。至六七月之交,可以作……清醬」。根據醬油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所有的名稱,此處的「清醬」 應當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醬油。在唐代,醬油的生產技術進一步得到發展,它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美味食品,而且在蘇敬的《新修本草》、孫思邈的《千金寶要》、《外台秘要》等醫書中已成為常用的葯劑。
公元753年,我國唐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將中國的制醬技術傳入日本,教會了日本僧人和居民制醬。唐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空海到我國長安留學,也將中國制醬技術帶回日本。約在公元1200年的日本鐮倉時代,有一位叫覺心的日本高僧到中國經山寺修行,歸國之前,掌握了經山寺祖傳醬的技術。歸國後在名叫紀州由良的地方,創立了興國寺,並向附近的人們傳授制醬技術。從此之後,經過漫長的發展時期,醬油的釀造技術在日本發揚光大。日本是目前世界上醬油釀造技術最高的國家。而我國卻由於種種原因使醬油的釀造技術與之相差甚遠。
Ⅷ 大醬是中國人發明的吧
嗯,這個是中國發明的。
Ⅸ 在漫長的歷史中,古都老醬經歷數代而不衰,上千年的制醬精華與特色是什麼
中國醬文化,源遠流長,古韻悠悠。這是我在細細品味古都老醬一番後,得出的感悟。
元代劇作家武漢臣,在《玉壺春·第一折》中寫道:「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後口口相傳,醬便也成為「居家七件事」之一。我在小時候曾親眼目睹過母親自製醬,且至今喜吃醬,尤其是老醬。
醬不像酒,被常人所念念不忘,為文人所津津樂道。古往今來,單是帶「酒」的詩句就不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里人。」......即便是大字不識幾個的人,也知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酒好不怕巷子深」「酒逢知己千杯少」「借酒澆愁愁更愁」之類的說辭。反觀帶「醬」的詩句,卻寥寥無幾。唐代王維的「蔗[zhè]漿菰[gū] 米飯,蒟醬露葵羹」;杜甫的「藉[jiè] 糟[zāo] 分汁滓[zǐ] ,瓮醬落提攜[xié] 」;顏真卿的「蕪荑[wú yí]醬醋吃煮葵,縫靴蠟線油塗錐[zhuī] 」,大概稱得上代表作了。
醬的釀造,始於西漢。早在漢代,就有「醬,以豆合面而為之」的文字。成書於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的《齊民要術》中,也有關於製作醬的記載。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在漫長的歷史中,制醬工藝,同樣並非一成不變。古都老醬由洛陽市文化產業促進會發掘監制,讓醬文化傳承得以延續,「牡丹新食尚,古都老醬香「,唐末的《四時纂要》一書,就記錄了《齊民要術》之後老醬生產工藝的新變化。及至元代,傑出的農學家魯明善,在《農桑衣食撮要》中,也對制老醬工藝做了詳細記錄。
「何以解愁,唯有杜康。」據史料記載,杜康是公認的釀酒始祖。
醬與酒不同,雖然歷史更悠久,范蠡是醬的始祖卻少有人知。
范蠡[fàn 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河南南陽)三戶邑。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文武雙全。因范蠡一生艱苦創業、善於經營理財、三致千金, 又能廣散錢財救濟貧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經商思想理論的影響力,在范蠡去世後,逐漸被後世尊稱為財神、商聖、商祖,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畫像。
相傳,公元前529年,范蠡17歲入宮為姬晉貼身侍從(姬晉,姬姓,名晉,字子喬,生於洛邑,為周靈王之子),那時因大雨連綿,谷、洛二水泛濫,危及王宮。王宮的廚房剩餘的飯菜時間長了,便會發酸或變餿。為倡導勤儉節約,范蠡將這些食物放在儲藏室里。天長日久自然發酵,曬干炒熟後,加些許溫水,攪拌成糊。一次,姬晉與范蠡嬉玩,將一些「糊」拌進面條。不曾想,面條吃出特有好味道。范蠡吃後,尋根問底,姬晉道出個中原委。受此啟發,范蠡用這種酸餿酵藏的食物,創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醬。
醬名字的由來。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韓信這里說的「將將」,指善於使用和統率將領的意思。因「將將」與「醬醬」諧音,自漢代以來便奉劉邦為醬園業的業祖與師神。醬,所以與「將」相提並論,除了諧音,在古代鹽、梅、醯、醢[xiān hǎi]等調味品中,醬居於主導地位。古人雲:「醬者,百味之將帥。帥百味而行。」《論語》也說:「不是其醬不食」。生活實踐表明,醬,就像將軍平暴除惡那樣,可以抑制各種食物之毒。「醬」的大名,因此而生。
在延續的古都老醬文化中,還有一些實物,看似其貌不揚,卻是「凝固」的醬文化。比如,補缸工藝。在我國,制陶歷史悠久。考古發現,早在七八千年前,華北、華南等地就大規模生產和使用陶製品。陶製品,好用不耐用,稍有不慎,就會破裂,或者破碎。民諺曰,「新缸沒有舊缸光」。正因此,便衍生出補缸這一行當。在河圖洛書發源地愛和三彩小鎮收藏了9999口陶缸,令我過目不忘,留下深刻印象。在技藝高超的補缸師傅手中,補缸如同補衣衫,想怎麼補,就怎麼補。不單手法不盡相同,就連「補丁」也可「信手拈來」——用甲缸的碎片,補乙缸的破洞。補出了水平,補出了文化。
懷念家鄉味——古都老醬
厚道洛陽人,古都有老醬
天下好食材,融進一壇醬
牡丹新食尚,古都老醬香
大醬風范,自然不同凡響
雒之坊在探索發掘古都老醬工藝中,穿越時空隧道將醬文化作為歷史文化事件。詮釋醬文化的由來,又領略了醬發展的艱辛,還感悟到醬文化傳承的意義。由此得出一個結論:看似平凡、少被吟誦的醬,卻是深厚文化的積淀、先人智慧的結晶。
國人當自信,國貨當自強!
我們有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它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中國傳統文化的斷代,已經360多年。以往積極地學習西方文化那些先進成果,結果反過來損害了我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
文以化人、文以載道,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國門,讓文化自身說話,使其成為不同語種、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平交流溝通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