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必修一歷史目錄
人教版高一歷史目錄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第6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探究活動課「黑暗」的西歐中世紀——歷史素材閱讀與研討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第8課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第9課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鴉片戰爭
第11課太平天國運動
第12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第13課辛亥革命
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第15課國共的十年對峙
第16課抗日戰爭
第17課解放戰爭
第五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18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第19課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20課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第21課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
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23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第24課開創外交新局面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25課兩極世界的形成
第26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第27課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Ⅱ 高一歷史必修一提綱
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政治發展史)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 考綱要求:
1、 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起政治制度的特點;
2、 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的建立及影響;
3、 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 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了解明代內閣、清朝軍機處的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 高考命題方向:
1、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是考查的重點內容,其中尤其以秦、唐、宋、明、清最為重要,考查的重點放在官僚體系中各部門的職能上,我國古代很多名稱相同的部門在不同的朝代的名稱職能上存在一定差別,復習時要注意將其理順出來。
2、 規律性知識也是考查的重點,很多高考題目側重考查專題內容的綜合性,如從秦、唐、宋、明、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中找出我國古代加強中央集權的一般性手段「分化事權」。
3、 高考題目越來越重視與社會生活知識的結合,強調學以致用,體現出新課標下高考命題的新趨勢。比如,2008年廣東歷史單科考試卷第一題將農村中存在的祠堂與古代宗法制相聯系;2007年山東文綜第九題,從服裝的角度考查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情況,所以,平時復習時要注意日常的生活小知識。
4、 高考命題中,以歷史地圖或歷史圖片作為材料的題目屢見不鮮,因而復習時要注意加強對課本中的歷史地圖、歷史圖片及歷史史料的關注,提高自身的識圖和分析歷史地圖及圖片的能力,並與教材知識相聯系。
5、 對本單元的考查側重於選擇題的形式,以選擇題為主,但也不排除主觀題的可能性。
★ 單元基本知識:
☆一、夏商周的社會政治制度:
1、 夏朝:(1)國家政權的出現,標志:國家機器的建立(注意夏代出現凌駕於社會之 上的公共權利的相關史實)。
(2)夏朝的建立是我國歷史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2、 商朝:(1)內外服制度:①內服是指( );②外服是指( )。③二者關系:( )
(2)政權特點:①充滿神權色彩(注意商王壟斷神權的目的);②商王對屬國的控制力有限。
3、西周:
▲(1)分封制:①目的:鞏固統治;②內容:略;③作用:鞏固了統治,拓展了疆域;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注意對課本分封形勢圖的解讀)
▲(2)宗法制:①目的:(見課本);②含義: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政治制度,是周人將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措施;a、內容特點:①嫡長子繼承製是其最大特點;b、確立嚴格的大宗小宗關系;c、既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即將」國」與」家」結合在一起;d、 作用:(見課本)
(3)禮樂制度:要注意它與宗法制的關系及其實質。
☆二、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背景:(1)春秋時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大國進行頻繁的爭霸兼並戰爭
(2)戰國時,各國競爭激烈,促使各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
(3)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強大起來的秦國結束割據混戰的局面,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2、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基本特徵:權力的高度集中(注意其有哪些體現)。
▲(2)措施:①確立皇帝制度——皇權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繼承製 。
②中央政府機構——三公九卿制(注意三公的各自職責及其這種設置的作用)
③地方行政機構——郡縣制
▲(3)鞏固或保障措施:①政治方面:制定了一套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嚴苛細密的法律;②經濟方面:統一度量衡、貨幣;③文化方面:統一文字,加強思想控制;④軍事方面: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
▲3、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意義:見課本。
☆三、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1、漢武帝的集權
(1)背景:①漢初分封諸侯導致地方勢力膨脹威脅中央;②漢景帝採取強制削藩的措施引發「七國之亂」;③漢武帝時,國力逐漸強盛,中央有能力加強中央集權
(2)目的:強化王權,鞏固國家統一。
▲(3)措施:置中朝,設刺史,頒行「推恩令」。
▲(4)作用:① 積極: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②消極:權力過於集中帶來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局面,導致政局的動盪。
2、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背景: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吸取前代歷史的教訓。
▲(2)措施:①收精兵:a、設三衙(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掌統軍權;b、設樞密院掌調兵權;c、設禁軍,實行更戍法,加強中央集權的力量,削弱地方勢力,達到「強干弱枝、守內虛外」的目的。
②削實權:a、在中央設樞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軍權與財政權;b、地方所有州郡直屬中央,削弱藩鎮的權力;c、設通判,代表皇帝監察地方;d、由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州郡長官;e、由中央派文官主持地方司法,將地方司法權收歸中央。
③制錢谷:設轉運使,將地方財賦大部分收歸到中央,消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
(3)作用(或影響):
①積極:鏟除了地方割據的基礎,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消極:a、過分集權帶來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b、軍隊戰鬥力下降;c、地方財政困難,失去拱衛中央的作用;d、種下積貧積弱的禍根。
☆四、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1、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及其演變
(1)隋唐時期:①三省:中書省——決策機關;門下省——審議機關;尚書省——執行機關(要注意政令的從制定到最後執行所經歷的部門的順序,並要明確政令不論決策還是最後的執行都秉承皇帝在意願,從而體現出皇權的加強)。
②作用:三省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皇權。
(2)宋代:
①設樞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軍權與財政權;
②設副相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③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的辦公機構。
(3)元朝時期:①廢三省,行一省(中書省)。
②特點:相權得到重新的擴大。
③相權擴大的影響:宰相權勢過重,不時捲入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引起政局的動盪不安。
(4)明朝:①裁撤中書省,廢丞相,權歸六部:a、原因:吸取元代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b、影響: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專制皇權發展到了新的高度。
②設立殿閣大學士——僅備顧問兼協理章奏,不參與決策。
③設立內閣(明成祖時),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注意內各大臣權力的變化)。
(5)清朝:①承襲明制設立內閣——負責處理日常事務;
②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軍國大事——皇權受限制;
③設南書房(康熙帝時)——參與機密,替皇帝草擬諭旨——中央中書權力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
④設軍機處(雍正帝時):a、軍機大臣開始只參與處理軍務,跪奏筆錄;b、後職權擴大,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國大計、審理重大案件。c、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五、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趨勢(或特點)
1、在中央:相權不斷被削弱,皇權不斷得到加強。
2、與地方: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勢力不斷遭到削弱(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不斷加強)。
★. 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專政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六、知識重點與難點:
1、重點:① 中國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的兩大內容——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 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③ 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
④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
2、難點:
①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②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歷史作用、評價及其發展趨勢。
③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
④如何全面認識三省六部制度。
⑤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特點和影響。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 考綱要求:
1、 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2、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3、 了解羅馬法律的注意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 高考命題方向:
1、 將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羅馬的法制建設與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相聯系,考查西方政治文明發展史;
2、 將雅典的民主政治與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進行對比,分析形成兩種不同文明的原因,說明古代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樣性;
3、 將羅馬政體演化的歷程與羅馬法的形成與發展的歷史相聯系,考查羅馬法日趨完善的社會根源;
4、 將中國近現代以來的民主政治的探索與希臘、羅馬的民主法制相聯系,考查民主法制的一般性價值觀,理解中國走上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 單元基本知識:
☆一、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1、愛琴文明:
(1)含義:是指分布在愛琴海諸島及其周圍地區的青銅器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2)克里特文明的特點:產生君主制國家,出現象形文字和宏大的王宮建築。
(3) 邁錫尼文明的特點:一系列新的君主國興起,伴之出現王宮、衛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及眾多的刻有文字的泥版文書,尚武好戰。
2、古希臘城邦:
(1)含義:是指希臘的一種國家形態,它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的若干村落。
(2)地理環境:
① 多山少地,三面環水,港灣眾多。
② 影響:a、航海業和對外貿易發達,海軍力量強大;b、大規模向外進行殖民擴張,形成多中心的古希臘世界。
(3)特徵: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4)政體類型:
①劃分依據:各邦公民在公民大會中參政權力的大小。
②類型:貴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頭制和僭主制。
③古希臘城邦的實質:是城邦公民集體聯合起來保護自身利益、壓迫奴隸與外邦人的一種國家組織。
(5)意義: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形成過程:
(1) 公元前8----前7世紀,貴族製取代君主制,為政體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備了條件(注意貴族制與君主制的不同)。
(2)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引向民主的軌道。
(3)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在雅典確立了民主政體(注意其改革中的一項措施——陶片放逐法)。
▲2、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注意該特點的具體體現——通過城邦的三大機構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
▲3、意義及局限:
(1)意義:
①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和民主運作方式,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②調動了雅典人的能動性,促進了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2)局限:
①雅典民主與現代民主不同,它僅僅是對公民集體而言的,而非公民則不能享受民主權利;
②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它殘忍地窒息和限制了社會另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是社會不公的一種暴力機器。
☆三、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1、古羅馬政體的演變:君主制——共和制——元首制——帝制(注意古羅馬政體的演變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
▲2、羅馬法的發展:
(1)起源:早期的習慣法:它存在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損害了平民的利益。
(2)成文法的誕生——《十二銅表法》:
①內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是過去習慣法的匯編。
②目的:維護私有財產和貴族的既得利益。
③作用:內容廣泛、條文明晰,使審判、量刑都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3)完善——查士丁尼法典(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①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和《查士丁尼新敕》。
②意義: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它對人的行為做出了詳細的法律規范,為調解社會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成為維護東羅馬帝國統治的有效工具。
(4)注意:在復習本課內容時,要聯系本節教材後面的「知識鏈接」,並與近代社會有關知識相聯系,以明確羅馬法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影響。
★四、知識重點與難點
1、重點:(1)古希臘的城邦體制。(2)雅典民主政治(3)羅馬法及其影響。
2、難點:(1)地理環境對古希臘城邦體制的影響;(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及其表現;(3)羅馬法對近現代社會的影響。
Ⅲ 高中地理必修一一共有幾章,歷史必修一有幾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一共有6章,歷史必修一有8章.
Ⅳ 嶽麓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的1至3單元的知識體系
必修一第一單元
一、夏代
1、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制度:①傳子的繼承製度
②開始出現了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歷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徵)
二、商代
1、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建立
2、制度:內外服制度 (內服指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3、特點(政權特點):
①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對內服和外服有控制。
②彌漫著神權色彩,商王通過壟斷神權強化王權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於戰爭狀態。
三、西周
1、時間:公元前1046年
2、制度:
(1)分封制(周公旦)
含義: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親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以拱衛皇室。
內容:①周王的直接駐地---王畿
②同姓親族是分封主體
③還有異性親族
作用:①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嫡長子傳宗繼統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作用:①保證了貴族「世卿世祿」
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3)禮樂制度(周禮)
含義:是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則。
作用: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4) 三者關系:互為表裡,緊密相聯
四。東周(春秋和戰國)
1,時間:公元前770年-春秋
公元前475年左右-戰國
2,背景:春秋: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戰國:各大國國君不在滿足原來的封號,戰國中期以後先後改稱「王」。由於競爭激烈,各國不得不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
3,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4,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並戰爭
五、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後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1,背景:經商鞅變法後,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2,時間:公元前221年 親王嬴政實現了統一
3,制度① 確立:
a。中央:皇帝等稱號的確立---皇權至上
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掌管律令,圖籍
九卿:很多重要官職的合稱(分管國家和皇家的各種事務)
b。地方:郡縣制:郡---縣---鄉---里
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里、什伍
②維護:
a。選官制:軍工爵制
b。官吏考核制:① 由中央委派專職官員進行監督,視察
② 年終有官員自行匯報當年政績
4,根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5。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 對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六、西漢
1,背景:劉邦滅秦---建郡縣制+分封制的組織形式
埋下禍根---中央與封國間的矛盾
七國之亂---公元前154年 漢景帝,晁錯,吳王等七國
2,制度:
①確立:A.三公九卿與中朝(漢武帝時期)相互制衡
B.推恩令---解決了中央與封國間的矛盾
②維護:
選官制度:察舉制和徵辟制
(評價: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官僚隊伍的需要,
壞---容易任人唯親,薦舉人和被薦舉人之間也容易形成小集團)
考核官吏制:專設御史府長官為御史大夫,漢武帝時設立十三州刺史為地方專職監察官員,
它屬於御史府
七、隋唐唐代
1,背景:經過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盪之後,隋唐實現了統一。
2,制度:①確立:
A,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
(起草詔書) (封駁審議) (執行)
B,特點: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
C,作用:提高了辦事效率,完整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於加強皇權
②維護:
A,選官制:科舉制
隋---確立
唐---完善
B,考察官吏:門下省(負責諫議和封駁,不僅對在想作出的決策提出異議,也可對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見)
八、五代十國
1、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特點: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九、宋
1,時間:公元前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2,制度:①確立
A,中央:「二府三司」分割相權
兵權——樞密院
財權——三司使
行政權——中樞門下
b、地方:目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措施:
(1)收精兵
統兵權 歸「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衛步軍司和侍衛馬軍司三部分組成)
調兵權 歸樞密院掌管
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兵權最終由皇帝掌握。
(2)消實權:
規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
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
州郡長官下設通判,負責監察。
(3)制錢谷
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作用: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②維護
A,選官制:科舉制
B,考察官吏制:諫院
十、元
1、制度: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2,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使得相權又集中在一起了
十一、明
1,時間:1368年 明太祖朱元璋
2,制度:①確立:
A,廢除丞相制:
原因:吸取元朝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
廢除:1380年借胡惟庸案,徹底廢除,並規定此後各代不得再立丞相,由皇帝執掌六部,直接管理國家
B,設立內閣:
原因:廢丞相後為了提高皇帝處理政務的效率
形成:明太祖時設立殿閣大學士
明成祖時設立內閣(權力地位提高---票擬,皇帝批紅)
②維護:
A,選官制:科舉制
B,考察官吏制:中央---科道
地方---按察使司
十二、清
1、時間:1644年
2,制度:①確立:
A,清朝初年:承襲明制,設立內閣---日常事務
B,議政王大臣會議---重要的軍國大事
C,軍機處
(1)時間:清雍正年間
(2)原因:處理西北軍務
(3)職責:可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政務,但由於軍機處官員品級不高, 只能跪奏筆錄。
(4)影響:
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軍機處完全聽命於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第二單元:
一,古希臘------民主制
(一)、愛琴文明
愛琴文明是古希臘文明的開端,古希臘文明史西方文明的源頭。
1、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公元前1400年)
①特點:出現王宮建築群,象形文字。
②標志性建築:米諾斯王宮
2、邁錫尼文明(公元前1400——公元前12世紀)
①特點:出現王宮、衛城、宏大的王室陵墓,新君主國興起,出現線性文字B。
②特洛伊戰爭出現在這個時代。
(二),黑暗時代(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9世紀)
1,時間:公元前12世紀開始,之後的300年
2,產生原因:另一隻古希臘人對邁錫尼文明的毀滅
3,特點:沉寂,封閉,貧窮
(三)、古希臘城邦
1、興起的時間: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
黑暗時代結束,古希臘進入復興時代。復興時代的標志:就是一系列城邦的出現
2、概念:古希臘的一種國家形態,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村落。
3、地理環境:
①多山少耕地——農耕經濟不發達
②三面環水、港灣眾多——有利於航海與文化交流,商業貿易發達,海外殖民活動活躍。
4、城邦的特徵: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代表城邦:斯巴達和雅典
5、五種政體:貴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頭制
其中最為流行的是:貴族制和民主制
6、城邦政治的實質:公民政治
7、政體劃分的標准:根據各邦公民在公民大會中參政權利的大小劃分。
8、原因:
①人多地少,多山地少耕地,農業不發達
②三面環海,多島嶼港灣,航海業發達。
9、影響:
①促進古希臘商品的生產和海外貿易
②利於古希臘吸收外來文化,形成自己的獨特文明。
(四)、雅典民主制的形成
1、形成的條件:貴族製取代君主制
【解析】雅典進入文明社會之初實行的是君主制。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7世紀,貴族推翻王權,建立了貴族制。
【重點問題突破】君主制與貴族制的不同:
君主制:世襲、終身、專制
貴族制:選舉、任期、集體領導、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
在一定程度上說貴族製取代民主制是一種進步,為後來雅典向民主制過渡創造了條件。
2、雅典民主制形成過程
①梭倫改革:將雅典引上了民主道路。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確立了民主制
③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發展到頂峰。
(五)、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點:
(1)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2)基本特點的體現:
①公民大會: 雅典的最高權力機關,審議並決定一切國家大事。——體現了人民主權。
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附屬機構,在公民大會休會期間行使最高權力。——代表由抽簽選舉產生,每個公
民當選2此後就不能再次當選,體現了輪番而至。
③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並且審議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
、實質
雅典的民主制以奴隸制為基礎,是奴隸主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
、評價
1、積極
①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
②民主政治使決策更全面。
③公職人員由選舉產生,非君主任命,受人民監督,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2、消極:
①是公民主體的民主。
②外邦移民、婦女、奴隸沒有民主權利。
③是社會不公的一種暴力機器。
二,古羅馬------法制
(一)、羅馬政體演變
君主制——貴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
1、貴族共和制
①執政官:共和國的最高官職,有任期,只由貴族擔任。
②元老院:最高權力機關,是古羅馬的決策機構,成員由貴族組成,實行政事共商,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③公民大會:負責選舉公職人員,通過元老院擬定的提案。
④保民官: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
①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②實質: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專制。
③作用:確立了較完整的統治秩序,羅馬進入相對穩定的「羅馬和平」時期。
(2)帝制:三世紀初,戴克里先公開實行君主統治。
(二)、羅馬法
1、《十二銅表法》——羅馬法的源頭
(1)內容:①基本上是過去未成文習慣法的匯編。
②規定了極為嚴酷的債務奴隸制,維護了私有財產和貴族利益。
(2)評價 ①是古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
②雖沒有給平民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組成:
①《查士丁尼法典》②《查士丁尼法學總論》③《查士丁尼學說匯纂》④《查士丁尼新敕》
3、羅馬法
(1)羅馬法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
(2)對羅馬法的評價: 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①《查士丁尼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
②它保留了羅馬法學方面的創造成果,以法律手段規范人的行為,調節社會矛盾,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統治的工具。
③羅馬法具有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所需要的現成的法律形式,是現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先聲。
第三單元
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奉行「君權神授」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控制了議會,迫切要求得到相應的政治地位。
(新貴族:指的是資產階級化的貴族,也就是說採用資本主義方式的舊貴族)
2、過程
①13世紀,《大憲章》目的是為了限制王權
②1640 年——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③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詹姆斯二世下台,最終解決了國王和議會的權力之爭。
④1689年,威廉和瑪麗接受《權利法案》登基。《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3、《權力法案》頒布的歷史意義
①《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建立。
②英國由人治走向法制。
③促進英國政治經濟的發展,英國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
4、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①君主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成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②議會主權至上
③君主受議會制定的憲法的限制
【注意】(1)《權利法案》在英國起憲法作用,屬於憲法性質的文件,但它並不是成為憲法。
(2)英國議會組成:上議院、下議院、國王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與發展
1、形成:
① 「光榮革命」後,英國國王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
②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責任,成為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的最高行政機關。
2、發展:19世紀中期,議會變成兩黨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獲勝黨上台組閣,該黨的領袖成為首相,
有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
3、特點:
①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與首相共進退
②責任內閣制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核心,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對議會負責。
【選擇點】英國歷史上第一位首相: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首相。
4、隨著內閣制形成,英國的兩黨制也形成
形成過程
①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期間產生輝格黨和托利黨
②19世紀,輝格黨發展成自由黨 托利黨發展成保守黨
③20世紀初,自由黨被工黨取代,今天英國政壇上活躍的兩黨是自由黨和工黨
(三)、1832年議會改革
1、根本原因:工業革命的推動
2、內容:使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首次獲得了進入議會的資格。
3、意義:確保了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美國聯邦制的總統共和制的建立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一)1787年憲法的制定
1776年,北美13個殖民地發表《獨立宣言》宣告獨立,
1781年,《邦聯條例》宣告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這個時候的美國是一個鬆散的邦聯制國家。
1、1787年憲法制定的背景:
①邦聯無權實行統一的保護關稅政策
②邦聯鬆散的狀態無法穩定統治秩序、保護國家利益和主權
③美國面臨加強中央集權和確保共和制的新問題。
2、制定:1787年,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經過幾個月的討論,制定了1787年憲法。(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
3、1787年憲法的三原則:
①聯邦制原則:憲法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括一個統管所有地區、指揮全部軍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長官
——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一個權力在各州司法體系之上的聯邦司法體系。
②分權制衡原則: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③民主原則:總統和議會議員都有民選產生。
【要求】結合課本記住三權分立示意圖。
(二)1787年憲法的發展與完善
①1789年,美國國會提出憲法前10條修正案,規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權
②美國內戰結束後,美國國會通過了憲法第13條和14條修正案,廢除了奴隸制,
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三)1787年憲法制定與完善的歷史作用
①根據憲法,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
②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③保證了美國的統一與穩定,成為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政治前提。
(二)、美國兩黨制(驢象之爭:驢:民主黨;象:共和黨)
(1)形成:華盛頓之後形成。(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之後,美國兩黨制形成,
並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2)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之前
①民主黨主要代表南方種植園主(奴隸主利益)
②共和黨主要代表北方工業集團和西部農場主的利益
【了解】美國南部奴隸制和古希臘奴隸制的區別
古希臘:純粹的奴隸制
美國南部:利用努力進行生產,將產品賣給北方,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奴隸制。
(3)南北戰爭之後,民主黨和共和黨都代表資產階級利益,但是政治主張有所不同。
【重點問題突破】英國君主立憲制和美國總統共和制比較
項目 英國 美國
國家元首 國王 總統
行政首腦 首相內閣 總統
立法機構 議會 議會
行政首腦與立法機構的關系 首相對議會負責 相互獨立,相互制約
執政的關鍵 在議會選舉中獲勝 在總統競選中獲勝
三,法國的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一)、法國政體的演變
1791年前,波旁王朝實行封建專制統治
1791年,《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
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
1830年,七月王朝,實行君主立憲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52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
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
(二)、法國大革命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直接原因:三級會議的召開
③思想原因:受啟蒙思想的影響。
【重點問題突破】法國大革命前,波旁王朝統治下的三個等級
①第一等級:教士
②第二等級:貴族(一、二等級是統治階級)
③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和農民(被統治階級)
2、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時間和標志: 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3、成果:
①1789年,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
②1791年,制憲議會頒布了法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1791年憲法。
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原則。
③1792年,巴黎人民推翻王權,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三)、法蘭西第一帝國
1、建立的根本原因:為了維護法國大革命成果,穩定資本主義統治。
2、建立過程:
①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獨裁統治。
②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注意: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君主專制與封建君主專制並不完
全相同,帶有維護資本主義性質)
3、統治政策 ①對內:維護法國大革命確立的資本主義財產制度,頒布了一系列資本主義性質的法典,恢復舊制度,
尤其是等級制度。
②對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摧毀了歐洲封建統治秩序。
4、1815年,滅亡。
(四)、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總統制共和國,標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2、法國「1875年憲法」
①內容:
確立法國為總統制共和國,實行三權分立
行政權:總統內閣
立法權:議會
總統內閣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
②、意義
經過長期斗爭,法國最終確立共和政體,是歷史的進步。
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分享政權的機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重點問題突破】
1、法國1875年確立的政體與美國和英國的不同。
(1)與英國不同:英國是君主立憲制,有國王;法國為總統共和國,沒有國王。
(2)與美國不同:法國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美國總統和議會獨立、制約。
2、法國革命過程中權力機關演變
三級會議——制憲議會——國民大會
四,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一)、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1、統一的背景
①維也納會議確立的「正統」原則維持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據狀態
②根本原因:封建割據阻礙了德國的發展
③18世紀末,德國進步人士提出統一的主張
2、統一的過程:普魯士王國在首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先後發動了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3、統一的歷史意義
積極:不僅解決了德意志的民族統一問題,也是一場結束封建割據的革命。
局限:保留了普魯士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
(二)、德意志帝國
1、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成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頒布
(1)內容:規定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
①帝國元首:皇帝。
②行政權:皇帝首相。首相由皇帝產生並對皇帝負責。
③立法權: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
聯邦議會:權利大,議長由首相擔任,議員由皇帝任命。
帝國國會:權利小,議員由普選產生,有立法權,但不能通過任何對政府不利的法律。
(2)頒布的歷史意義:
①積極:德國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有利於德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德國躋身於世界強國。
②消極:保留了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阻礙了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改造的徹底完成。
【重點問題突破】
1、英法君主立憲制的比較
項目 英國 德國
國家元首 國王 皇帝
行政權 首相內閣 皇帝首相
立法機構 議會 議會
議會獨立立法權 有 無
行政與立法機構的關系 首相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 皇帝首相控制議會
總評 典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 有封建殘余的君主立憲
2、法國和德國政體比較
項目 法國 德國
國家元首 總統 皇帝
行政權 總統內閣 皇帝首相
立法權 議會 議會
行政權與立法權的關系 對議會負責 皇帝首相控制議會
(三)、魏瑪共和國
1、建立:一戰後,德意志帝國滅亡。1918年,德國頒布了新憲法,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
2、特徵:
①人民享受到一些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權利。
②依然沒有摧毀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
被譽為「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3、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①原因:
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德國民族復仇情緒抬頭。
希特勒法西斯實力進行欺騙性宣傳
②德國建立了法西斯專政。
③教訓:在德國這樣的國家,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體,必須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
Ⅳ 高中嶽麓版的歷史必修一,三重點考哪幾個單元大題一般會出哪幾個單元
現在回答是不是晚了– –, 必修三是第一、第三、第五單元出大題,而且分值比較高,一般都出互相比較的.
Ⅵ 高一歷史必修1有幾個單元、
這要看你們是什麼版本的,我是重慶人,用的嶽麓版的歷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歷程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第五單元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七單元 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
查了下人教版,不熟,提不出什麼意見,先粘貼過來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與祖國統一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九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Ⅶ 高一歷史必修一主要是什麼內容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太多拉,一下發不完,你自己在我空間了解下吧!
Ⅷ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課知識點歸納
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
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
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
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2課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
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決策機構
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台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二府中書門下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增強。
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1光榮革命:1688年
2《權利法案》:1689年。特點: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會逐漸處於「同而不治」的地位
3責任內閣制: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作用:
國內影響:提供保障、穩定社會、走入民主、樹立模式;
國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響。
3、特點:英國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徵性
的元首,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
PS:有時間可以看一下歷史書後的光碟 enen
Ⅸ 高一歷史必修一
夏朝「家天下」的開始和百官制度
……禹繼位後,社會進一步發展,階級已經形成,組成國家的各政治、軍事要素已經具備,國名「夏」,禹就是「夏後氏」(夏朝)的第一位國王。……他的兒子啟殺掉益而奪得王位。從此,「禪讓時代」結束,「夏傳子,家天下」的時代開始。
中國古代聖人孔子對這一歷史性的轉變做了如下的描述:關於「五帝」(氏族公社)時期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關於夏、商、西周時期曰:「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是謂小康」。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位,是為夏後帝啟。
——《史記·夏本紀》
「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夏後啟是實現我國歷史上「五帝」時期向「三王」時期深刻轉變的關鍵人物。「王和帝代表著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黃帝的帝和帝堯、帝舜的帝一樣,實際上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時期軍事酋長的稱謂;而夏、商、周的王則是奴隸社會的專制君主」。雖然夏王朝的世系自禹始,但禹只不過是氏族社會最後一個最高首領,他為啟建立王位世襲的奴隸制夏王朝奠立了基礎。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
所謂「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正是後人追述夏王朝建立統治地位的情景。夏禹死,其子啟繼王位。這種廢「禪讓」而實行父傳子的王位繼承方式,引起夏朝爭奪王位的激烈斗爭……夏啟經過王位的激烈斗爭,確立了王位世襲制。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Ⅲ》
夏後氏官百,殷二百……
——《禮記·明堂位》
禹之治天下也,得皋陶,得杜子業,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寧,得然子湛,得輕子玉。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以天下治。
——《繹史》引《鬻子》
(啟伐有扈氏)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
——《尚書·甘誓》
國王「家天下」制度是國王把「天下」(國家)看作是國王一家一姓的私產的制度。這一制度是由氏族公社後期的父系家長制演化而來的。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夏代從啟至桀,共歷13代16王,從王位繼承順序來看,有的是傳子,有的是傳弟,基本上是以傳子為主。傳子是不是傳長子、嫡子,由於資料匱乏,尚難以推定。
——韋慶遠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
夏朝自啟以後,後(王)位只能在夏後氏王族內世襲。禹家族的其他支族,都被分封在全國各地,「以國為姓」,成為夏王朝的侯、伯。這些同姓侯伯封國,成為夏王朝控制全國的依靠力量。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
夏朝的王位世襲、分封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對我國歷代王朝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就是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有著一定的地位。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
商朝的「兄終弟及」和百官制度
把「王位」看作是國王一家一姓的私產,是從夏朝開始。不過夏、商兩代還沒有完全實行嫡長子繼承製,而是嫡長子繼承和「兄終弟及」並行。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商代從湯至紂,共歷十七代三十一王。湯制定了兄終弟及再傳兄子的制度,即兄死由弟繼承,直到同輩諸弟全不在世,再由長兄之子繼承。
——韋慶遠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
商代有很龐大的官僚機構……《尚書·酒誥》中有以下記載:「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這里提出了「內服」、「外服」之稱。……商代「內服官的數量很多,有各種職守……商代最高的官吏是「相」,常在王之左右……(有)所謂「卿士」……為官吏中的「貴者」……商代還有「三公」之稱……並非常設機構……商代有史官……如大史、小史……常在王之左右,遇事時,可以發表意見……「師」也是官名……師長是武官。……商代有侯伯之稱。按照「內服」、「外服」的說法,侯伯屬於「外服」官……這些侯伯,並不是商王朝官僚機構的組成部分,他們的國家是與商王朝並立存在的方國……(有些)侯伯,在本國內雖然也是一國之主,但他們都是商政權中的高級官吏。例如《戰國策·趙策》雲:「昔者,鬼侯、鄂侯。(周)文王,紂之三公也」……
——孫淼《夏商史稿》
西周的嫡長子繼承製和宗法制
周代的王位繼承製度基本是承襲商末,但有了比較重要的發展,這就是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礎上確立了嫡長繼承製度。所謂的「文王世子制」,就是周文王在位時確立武王為世子,文王不在國內,武王代行國政。這種世子制度當時還是處在初創階段,武王死後由周公旦攝政6年,返位於成王時才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和預先冊立太子的制度。根據嫡長子繼承製度,擇立太子的標準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就是說,在後妃所生的諸子中,必須確定嫡後所生諸子的優先繼承地位,而且要以嫡後所生的長子來繼承;如果嫡後無子,在眾多妃嬪所生的庶子之中,要擇立妃嬪家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庶子作為繼承人,而不以其是否年長。這種擇立太子的標准一經出現,便在其後約3000年的時間內被遵守為正統的定規。
——韋慶遠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
至西周時期,宗法制進一步完備,與政治結合得更緊密,嫡長子繼承製實行得更嚴格。《詩·大雅·文王》曰:「文王孫子,本支百世」。注曰:「本,本宗也。支,支子也」。鄭箋曰:文王「以受命造始周國,故天下君之。其子孫適(嫡)為天子,庶為諸侯,皆百世」。如缺嫡,其補充制度是「無適(嫡)則擇立長,年鈞(均)以德,德鈞則卜。王不立愛,公卿無私」。上述立嫡制度及其補充制度總的說來,比較完備,對於王位世襲起到了順利執行的作用,對於穩定政局,動員統治階級以全力加強對全國的統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宗法制度是中國古代維護貴族統治的一種制度,它由原始的父系家長制血緣組織,經過變質和擴大而成。……按照宗法制度,周王自稱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稱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貴族的最高族長,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統治天下的權力。天子的眾子或者分封為諸侯,君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是國內同宗貴族的大族長,又是本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統治本國的權力。諸侯的眾子或者分封為卿大夫,也由嫡長子繼承,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世襲官職,並掌有統治封邑的權力。卿大夫也還分出有「側室」或「貳宗」。在各級貴族組織中,這些世襲的嫡長子,稱為「宗子」或「宗主」,以貴族的族長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權,成為各級政權的首長。
——楊寬《西周史》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公社制中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的。其主要作用是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以確立並鞏固父系家長在本族中的地位。此制度的最大特點是,以始祖的嫡長子一系的嫡繫世代相承為大宗,其餘各代庶子為小宗。庶子各在本支為大宗,其嫡子、庶子又分別為本支的大宗、小宗。如此推衍傳繼,嫡永為大宗,庶永為小宗,構成一個龐大的宗支網,狀如樹之干與枝的關系。周王為姬氏家族的大宗,就是所謂「君之宗之」(《詩·大雅·公劉》)。以周王為首,根據宗法制度的宗支原則與分封制度相結合,將他們的既得利益按照等級分配給各個姬氏家族。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宗法制的核心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嫡子,即兄長地位的不可動搖性。「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五世而遷之宗,其繼高祖者也。是故祖遷於上,宗易於下」(《禮記》)。長子立為「嫡子」,為世代相傳的大宗。而其餘的庶子(即諸弟)即為別子,對長子來說是為小宗。從別子起要自立新宗,他即為這個宗的始祖,即「別子為祖」。別子的嫡長子也世代相傳,「繼別為宗」,也成了「百世不遷」的宗。而他的諸弟(庶子)不能繼別,庶子之子也不能繼別,只能繼承自己的父親(即庶子),即「繼禰者為小宗」。……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
根據文獻記載,中國至遲在周初已經出現了「宗子」、「大宗」等名稱。《詩經·大雅·板》中有「大宗維翰,……宗子維城」,這里所說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貴族中根據血緣關系對族人擁有管轄和處置權的人。這表明當時已經出現了宗法制度。有的學者認為,在有關商代歷史的文獻中,也可發現類似的記載。如《左傳》所記的周初商朝遺民的「宗氏」和「分族」,可能就是指宗法制度下的血緣團體。但迄今對中國早期宗法制度的了解,主要還是關於周代的。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Ⅲ》
在宗法制度支配下,宗子有保護和幫助宗族成員的責任,而宗族成員有支持和聽命於大宗的義務。惟其如此,大宗和宗子對宗族組織起著支柱的作用,所以《詩經·大雅·板》說:「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而小宗對大宗起著輔助的作用,所以《左傳·襄公十四年》說:「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朋友……以相輔佐也」。
——楊寬《西周史》
宗法制度的基礎是奴隸制大家族,周王和各級貴族都是奴隸制大家族的族長,每個奴隸制大家族具有共同的姓氏,共同的直系祖先,共同的宗廟,共同的墓地,有互相保護的義務……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
西周的分封制
分封制在中國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但這個「封建」與我們用於社會發展史稱「中世紀」為「封建」不是一個含義,而是「封諸侯,建藩衛」的簡稱。為了將這兩個「封建」相區別,今天史學界多稱「封諸侯,建藩衛制度」為「分土封侯制」或簡稱「分封制」。
西周所封諸侯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王室的姬氏同姓親屬,如……伯禽封於魯、康叔封於衛等。另一類功臣,如姜太公(呂尚)封於齊。再一類是邊遠地區較強大的異姓氏族或部落首領,實行羈縻政策。……因分封制與宗法制相結合,所有受封者都是宗法貴族,所以我們稱此制為「宗法貴族分封制」。這種制度是西周的主要地方行政制度,也是主要的國家制度。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周公東征勝利以後,推行大規模的分封制,既是鞏固和擴大周朝統治的手段,又是貴族內部對財產和權力進行再分配的一種方式。《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說:「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荀子·儒效》又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周公這種分封制,雖然以姬姓貴族為主體,但是為了穩定統治的大局,又不能不照顧到異姓貴族,還得分封一些異性諸侯。
——楊寬《西周史》
周初的分封諸侯,在武王時即已開始,但大規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其子康王的時期……康王之後,周朝疆域大體固定,分封的機會減少……但分封並未絕跡。直到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宣王還把其弟友分封在鄭(今陝西華縣東)。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Ⅲ》
西周滅商,推行「封建」,所謂的封建,就是封侯建國,裂土封爵。分封的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特權,對天子有朝貢和提供軍賦、力役的義務,負責藩衛王室。
——韋慶遠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
宗法制度是與分封制度互為表裡的。周人滅殷以後,獲得了廣大土地和大批奴隸。為了加強對廣大被征服地區的控制,西周王朝把子弟、同姓和親戚分封到全國各個戰略要地。……周公東征以後,又「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把周王族子弟,諸如「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分封在全國各地。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
在西周鼎盛時期,周王對諸侯擁有很大的權威。各封國的諸侯要定期朝見周王,報告自己國內的情況,聽取周王及其輔佐的指令;如臨時發生重大事故,要及時向周王報告。他們還必須向周王貢獻封國的產物和周王需要的東西。他們還有保衛王室的義務,包括為周王提供作戰的軍隊。如果他們不履行自己的義務或超越周王賦予他們的特權,周王可以收回或削減他們的爵祿,改變他們的封地,可以廢除和另立國君,甚至滅掉他們。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
2.課文注釋
商朝的年代
課本上商朝興亡年代依據2000年10月公布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階段成果報告》,建立於公元前1600年,滅亡於公元前1046年,也即武王伐紂滅商之年。
商王盤庚
盤庚為歷史上的名王之一。一般把盤庚遷殷前作為商前期,遷殷後為商後期。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成果年表,盤庚遷都定在公元前1300年。課本上所述盤庚傳位給他的弟弟,《史記·殷本紀》有記載說:「帝盤庚崩,弟小辛立,是為帝小辛……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為帝小乙。商小乙崩,子帝武丁立」。這四代王中,有兩代是兄終弟及的,只有武丁父子相承。
紂王子承父位
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是父王帝乙的少子。《史記·殷本紀》載:「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子謂之紂」。帝辛就是紂,看來當時商王室已頗講嫡庶,微子啟為長子,因庶出不得立,紂為正後所生,雖非長子,卻可以繼承王位。
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所封采邑在周(今陝西寶雞東北),因此稱為周公。他曾作為周武王的主要輔佐,在伐紂滅商中立了大功。武王死後,「天下聞武王崩而叛」,危難中周公立武王年幼子誦為周成王。同宗管叔、蔡叔、霍叔勾結商後裔武庚叛亂。周公輔佐成王經過三年,平定了叛亂,又一次立下大功。周公藉此又繼周初武王分封諸侯,進行第二次大分封,據荀子記載「立七十一國」,其中姬姓王族佔五十三。姬姓和姜姓進佔了周朝統治的重要地區,鞏固了周王朝統治。後來周公又營建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進一步控制東方。他請成王到新都祀典,開始親政。史書對周公評價很高,《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奄為東方與武庚共為叛亂的部族),四年建侯衛(指分封),五年營成周(東都),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西周控制的地區
西周強盛時控制的地區,已遠遠超過商朝。《左傳·昭公九年》引當時周大夫詹桓伯的話說:「我自夏以後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學者們認為,上述記載與考古發現的地理分布證明相合。西周控制地域應當是西起今甘肅東部,東達海濱,北起遼寧,南達長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楚、吳、越相繼稱王
楚、吳、越先後稱王是在春秋時期。首先楚從公元前740年熊通始稱武王,公元前585年吳王壽夢繼起稱王,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稱王,一說其父允常時已先稱王。
鼎
鼎原為人們的炊具,早在七千多年以前我國原始社會就出現過陶鼎。後來鼎從日常生活器皿中分化出來,成為祭祀中最重要的禮器。鼎形最早為圓腹、圜底、三足。後來陶鼎演變為銅鼎,器狀也由圓腹椎足發展為柱足方鼎、扁足鼎數種,盛行於商周時期。商朝司母戊鼎、西周大盂鼎、毛公鼎為其典型器具。司母戊鼎已成為商朝象徵權力的重器。到西周時鼎更成為等級制度和分封、宗法制的重要標志。據《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擁有鼎數多少,成為等級高低的標志。古代神話傳說中,夏禹是鑄鼎的始創者。相傳禹鑄九鼎,以象徵九州。《漢書·郊祀志》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夏德衰,鼎遷於殷;殷德衰,鼎遷於周」。周武王滅商後,將九鼎從殷都朝歌遷到洛邑。春秋時楚王強大稱霸中原,不僅自稱王,還覬覦象徵天子權力的九鼎,方有楚王問鼎的故事。戰國末年,公元前256年,西周國滅亡,九鼎由洛邑遷至秦,但運途中下落不明,成為千古之謎。3.學術觀點
① 夏朝是否已進入奴隸制社會?
這個問題曾經長期在我國學術界引起爭論,有的認為夏朝只是一個傳說時代的王朝,沒有考古和古文字的實證;有的學者認為夏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第一個王朝,不僅史有記載,而且也有許多考古資料的實證。近年來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遺物的發現,使得史學界大多數專家傾向於夏朝確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的看法。例如: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上古時代(上)》中認為:
「根據文獻記載看來,我們同意夏代處於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時期的觀點。這是我國古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關於禹傳啟的傳說,文獻中的記載是很不一致的,但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轉變」。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中認為: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自禹至桀傳17君,14世,共四五百年。夏朝的中心地區在豫西晉南,四境『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這里說的江指鴻溝水,……濟指濟水……河指今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之間的黃河;淮即淮水。由此可知,夏朝的領土范圍大致東起豫東平原,西至華山,北起濟水,南達淮河」。「二里頭文化時期是否出現了文字尚未完全肯定,但已有青銅器出現,包括爵、戈、鏃……,並發現了鑄銅的坩鍋、陶范、銅渣,經測定所出土的銅爵屬於錫青銅,由此確定二里頭文化屬於中國早期的青銅文化。……二里頭遺址還發現了佔地1萬平方米的大型宮殿遺址……不同形制、葬式和隨葬品的墓葬的存在,說明二里頭文化時期貴族與平民的對立已十分明顯。研究者一致認為二里頭文化是探討夏文化的主要對象……偃師二里頭遺址即是夏都陽城」。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中張傳璽在《中國古代國家的歷史特徵》一文中認為:
「禹繼位後,社會進一步發展,階級已經形成,組成國家的各政治、軍事要素已經具備,國名『夏』,禹就是『夏後氏』(夏朝)的第一代國王」。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也認為:
「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時建立起來的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從那時候起,一直到現在,四千多年間,中國的政治制度,依次出現過奴隸制的政治制度、封建制的政治制度、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制的政治制度等四種形態……從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476年,即夏、商、西周、春秋時代,實行的是奴隸制的政治制度」。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Ⅲ》中載:
「夏中國古代的第一個朝代。根據文獻記載和古代傳說,隨著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組織的逐漸解體,聚居在中原地區黃河中下游的夏部族,通過與周圍地區其他部族聯盟的形式,首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代王朝,史稱夏」。
② 「家天下」是從禹還是啟開始?
關於我國「家天下」和「世襲制」究竟是從禹還是從啟開始的問題,學界一直存有爭議。
任莉萍提出:「從禹建立夏朝到啟登上王位這一段時期還是『公天下』嗎?既然禹已建立了夏朝,那就意味著在禹的時候已初步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機器來鎮壓奴隸和平民的反抗。因此,禹建立夏朝就標志著『家天下』局面的出現。而禹死後,其子啟登上王位,只標志著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中的說法:「禹即位,立國號夏,夏朝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禹即位號稱『天子』,實際仍是一位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長,而不是國家的君王……夏啟即位破壞了軍事首長由部落聯盟酋長會議推舉產生的『禪讓』制度,首領職位繼承原則由推選變為選子,執行酋長會議意志的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領,開始變成國家的君王,夏啟即位是一件標志著中國國家形成的劃時代的大事」。古雲天《談談「禪讓制」向「世襲制」的過渡問題》中說:「把禹視為夏王朝的創建者,是因為當時的夏政權已經具備了一個國家政權的基本職能,但這個國家只處於草創階段,很多制度仍不完備,禹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君王,只有當啟確立了世襲制之後,夏王朝才真正地建立起來」;「無論禹把王位傳給了伯益還是直接傳給了啟,他都是中國歷史上成功地培植家族勢力、讓家族勢力把持國家政權的第一人。從這個角度說,『禪讓制』向『世襲制』過渡,或者是『公天下』向『家天下』過渡是發端於禹而完成於啟。……他是一個過渡性的人物,我們只能說他努力地促使『公天下』向『家天下』轉變,而他的這種努力,終於在他的兒子啟繼承王位的那一刻取得了勝利」。
③ 西周封建論者對周朝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論點。
長期以來,我國史學家對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存在著明顯的分歧,一般有三種觀點,一種認為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分期應從春秋戰國算起,其中又分為春秋說和戰國說。現在大多數學者主張戰國時期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具體年代為公元前475年。這一種觀點是前輩史學家郭沫若等的觀點。目前多採取這一觀點。第二種是西周封建說,即認為我國自西周開始已進入封建社會,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有範文瀾、翦伯贊、呂振羽等。第三種為魏晉封建說,認為遲至三國兩晉我國才進入封建社會,持這一觀點的有著名學者尚鉞、王仲犖、何茲全等。
西周封建論者對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他們不同的解釋。《中國古代史分期討論五十年》一書列舉西周封建論的觀點說:「大多數的西周封建論者都把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看作是中國封建領主制形成的重要標志。例如,範文瀾認為,西周的『天子、諸侯、采邑主都從分封里建立起自己的權力,形成一整套的統治體系』。王亞南把周在滅商後逐漸選擇和創制的『封建諸侯以屏藩周室』,分別等級和頒田制祿等一整套辦法,概括地稱為『封建制度』。束世澄認為西周的分封既封賜采邑,同時又任命為地方官,這是采邑制的發展和領主制的肇端」。「西周封建論者一般都認為,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甚至把宗法制度看作是中國封建制的特點。範文瀾說,西周封建社會最重要的上層建築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為中心,按血統關系的遠近來區別親疏貴賤,從而規定出無可改變的等級制度。這種制度在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里都是存在的,它對貴族領主來說是一種加強統治的力量,對農夫來說也是一種組織力量。王亞南認為,西周封建制和歐洲中世紀不同的特點,就表現在鞏固專制主義的宗法組織上。童書業更徑直把西周的封建制稱作『宗法封建制』……因為它把『宗法』系統擴大為政治系統,並與封建制度密切結合起來,構成宗法封建制的社會」。
4.圖畫說明
太廟
本課文太廟圖系明清時的太廟,在北京天安門東側,今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原創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後在明嘉靖、萬曆和清順治、乾隆時多次重修。主要建築為三層大殿及配殿,殿宇均為黃琉璃瓦頂,雄偉壯麗;前殿四周圍以雕石護欄,巍峨壯觀。清朝滅亡後,1924年辟為和平公園,1950年改為勞動人民文化宮。
夏禹像
禹在歷史上又稱夏禹、大禹、夏後禹等。在古史中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並稱「三王」。他的生平事跡與堯、舜分不開,是我國原始社會最後一位傑出聖賢首領,但又是我國階級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者。從最近公布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成果報告》夏商周年表排列,他是夏朝第一個王, 建立年代為公元前2070年。這和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於是遂即天子位」的說法是一致的。課本中所用「戴冠冕的夏禹」,用自《中華古文明大圖集》,表示了他已是帝王的身份,而這和今浙江紹興禹廟大殿正中所塑身穿華袞、雙手捧圭、頭戴冠冕大禹立像是一致的。冕是古代帝王專戴的禮帽,圭為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所用的玉器。
周公輔佐成王圖
這是一幅漢代畫像石,見於山東嘉祥宋山1號小石祠堂。這是一座型石祠堂,規模較小。此圖見於小祠堂的西壁畫像,西壁畫像僅有這幅周公輔成王和另一幅孔子見老子兩幅歷史故事畫。畫面正中座位上為幼年的周成王,旁有周公輔佐,主題為要求臣子對君上要像輔佐成王的周公一樣忠心耿耿。
宜侯矢銅簋
系1954年在江蘇丹徒煙墩山考古發現的西周青銅器。簋音ɡuǐ。簋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圓口,兩耳。宜侯矢銅簋通高15.7厘米,口徑22.5厘米,飾有旋渦紋、虁紋。此簋腹部有銘文12行,共120字左右。大意是說,四月丁未這天,周康王察看了武王、成王伐商和東方之圖,又有宜這個地方進行了貞卜祭祀,而後對原來的虞侯命令說,立即改封虞侯到宜地為宜侯,賞賜給禮器、土地和人口,宜侯矢感謝王的恩典,稱頌王之功德,因而作此寶器以紀念其父虞公。這一銅器銘文記載了西周分封制的事實和過程,並記述了西周開發江南(宜)的真實情況。此器的地名學術界各有不同看法,寫有眾多論文,因此,此簋被認為是為學者們考釋最多的器物之一。
Ⅹ 北師大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目錄
北師大版高中歷史
必修一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二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第三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第四課
明清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
第二單元
近代中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和民主革命
第五課
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
第六課
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第七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八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第九課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十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第三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十一課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制度
第十二課
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
第十三課
「一國兩制」統一祖國
第四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十四課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第十五課
改革開放後的外交新局面
第五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十六課
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
第十七課
維護奴隸主統治的羅馬法
第六單元
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的代議制
第十八課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第十九課
美國的聯邦制
第二十課
資產階級代議制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第七單元
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
第二十一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巴黎公社
第二十二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第八單元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二十三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第二十四課
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第二十五課
當今的世界政治格局
探究活動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成就——模擬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