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人飲用茶葉有多久的歷史了
中國飲茶歷史最早,陸羽《茶經》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葯用價值已被發現,並由葯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我國歷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嘗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采、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本文旨在簡單敘述飲茶方式和習俗的發展和演變,其大體可分為幾個階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葯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葯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雲「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並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乾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注入開水並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葯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於秦統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見《三國志.吳志》),說明華中地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涌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陸羽《茶經》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茶為「越眾而獨高」,是我國茶葉文化的一大飛躍。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現改變,給飲茶方式帶來深遠的影響。宋初茶葉多製成團茶、餅茶,飲用時碾碎,加調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隨茶品的日益豐富與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漸重視茶葉原有的色香味,調味品逐漸減少。同時,出現了用蒸青法製成的散茶,且不斷增多,茶類生產由團餅為主趨向以散茶為主。此時烹飲手續逐漸簡化,傳統的烹飲習慣,正是由宋開始而至明清,出現了巨大變更。
明代後,由於制茶工藝的革新,團茶、餅茶已較多改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煎煮為主逐漸向沖泡為主發展。茶葉沖以開水,然後細品緩啜,清正、襲人的茶香,甘冽、釅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湯,更能領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後,隨茶類的不斷增加,飲茶方式出現兩大特點: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講究。茶壺茶杯要用開水先洗滌,干布擦乾,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二,出現了六大茶類,品飲方式也隨茶類不同而有很大變化。同時,各地區由於不同風俗,開始選用不同茶類。如兩廣喜好紅茶,福建多飲烏龍,江浙則好綠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綠茶,邊疆少數民族多用黑茶、茶磚。
縱觀飲茶風習的演變,盡管千姿百態,但是若以茶與佐料、飲茶環境等為基點,則當今茶之飲主要可區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講究清雅怡和的飲茶習俗:茶葉沖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涼後),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與我國古老的「清凈」傳統思想相吻,這是茶的清飲之特點。
我國江南的綠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閩粵一帶的烏龍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屬此列。
二是講求兼有佐料風味的飲茶習俗:其特點是烹茶時添加各種佐料。如邊陲的酥油茶、鹽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歐美的牛乳紅茶、檸檬紅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風味。
三是講求多種享受的飲茶風俗:即指飲茶者除品茶外,還備以美點,伴以歌舞、音樂、書畫、戲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館」。
其外,應生活節奏的加快,出現了茶的現代變體:速溶茶、冰茶、液體茶以及各類袋泡茶,充分體現了現代文化務實之精髓。雖不能稱為品,卻不能否認這是茶的發展趨勢之一。
茶之飲,最早的目的在於: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後來有陸羽茶經等等對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數民族的種種「異樣」喝法,都不離其宗;大概宛如詩的雅與風,都值得有心人細細玩味。至若有為「雅」而茶,大概是當今茶藝館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為「道」而茶,比如強調「和敬清寂」,
❷ 茶有多少年的歷史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
❸ 中國茶文化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茶文化有4700多年的歷史。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六安的六安瓜片等。
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在漢民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茶文化
❹ 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多少年歷史了
中國茶始於神農,興於唐宋。距今應該是五千年的歷史了,據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聯合部落尊長伐紂,尊長就曾進貢茶葉。西晉(公元265-316年)已有貢茶的記載,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也記有貢茶。到了唐朝,開始有名茶的記載。
從神農算起,中國的茶有5000年的歷史了。
❺ 茶的歷史時間是公元前多少年
公元前4000年左右,河姆渡文化,開始種植茶樹
❻ 茶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制茶歷史 (一)從生煮羹飲到曬干收藏
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展到生煮羹飲。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如雲南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習俗,鮮葉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茶作羹飲,有《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
三國時,魏朝已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采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曬干或烘乾,這是制茶工藝的萌芽。
(二)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
初步加工的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經反復實踐,發明了蒸青制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後碎制,餅茶穿孔,貫串烘乾,去其青氣。但仍苦澀味,於是又通過洗滌鮮葉,蒸青壓榨,去汁制餅,使茶葉苦澀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制茶廠,組織官員研究制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
唐代蒸青作餅已經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時完整的蒸青茶餅製作工序為: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乾、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術發展很快。新品不斷涌現。北宋年間,做成團片狀的龍鳳團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龍鳳團茶的製造工藝,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採回後,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後冷水清洗,然後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後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乾。
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沖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於奪走真味,使茶香極大損失,且整個製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三)從團餅茶到散葉茶
在蒸青團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採取蒸後不揉不壓,直接烘乾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時還出現了對散茶的鑒賞方法和品質要求。
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元代王楨在《農書·卷十·百穀譜》中,對當時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詳細記載「采訖,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並存,到了明代,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於1391年下詔,廢龍團興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為盛行。
(四)從蒸青到炒青
相比於餅茶和團茶,茶葉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夠濃郁的缺點。於是出現了利用乾熱發揮茶葉優良香氣的炒青技術。
炒青綠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言道:「山僧後檐茶數叢……斯須炒成滿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頃余」之句,說明嫩葉經過炒制而滿室生香,有炒制時間不常,這是至今發現的關於炒青綠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茶錄》、《茶疏》、《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其製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干,這種工藝與現代炒青綠茶製法非常相似,參看附錄中綠茶製造工藝。
(五)從綠茶發展至其它茶類
在制茶的過程中,由於注重確保茶葉香氣和滋味的探討,通過不同加工方法,從不發酵、半發酵到全發酵一系列不同發酵程序所引起茶葉內質的變化,探索到了一些規律,從而使茶葉從鮮葉到原料,通過不同的製造工藝,製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徵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1)黃茶的產生
綠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捻、乾燥,當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如炒青殺青溫度低,蒸青殺青時間長,或殺青後未及時攤涼及時揉捻,或揉捻後未及時烘乾炒干,堆積過久,使葉子變黃,產生黃葉黃湯,類似後來出現的黃茶。因此,黃茶的產生可能是從綠茶製法不當演變而來。明代許次紓《茶疏》(1597年)記載了這種演變歷史。
(2)黑茶的出現
綠茶殺青時葉量過多火溫低,使葉色變為近似黑色的深褐綠色,或以綠毛茶堆積後發酵,渥成黑色,這是產生黑茶的過程。黑茶的製造始於明代中葉。明御史陳講疏記載了黑茶的生產(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產地有限……"。
(3)白茶的由來和演變
唐、宋時所謂的白茶,是指偶然發現的白葉茶樹採摘而成的茶,與後來發展起來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現了類似現在的白茶。田藝蘅《煮泉小品》記載:「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清翠鮮明,尤為可愛」。
現代白茶是從宋代綠茶三色細芽、銀絲水芽開始逐漸演變而來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澤銀白的「白毫銀針」,後來經發展又產生了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其它花色。
(4)紅茶的產生和發展
紅茶起源於十六世紀。在茶葉製造發展過程中,發現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後葉色紅變而產生了紅茶。最早的紅茶生產從福建崇安的小種紅茶開始。清代劉靖《片刻余閑集》中記述「山之第九曲處有星村鎮,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於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種紅茶出現後,逐漸演變產生了工夫紅茶。後20世紀20年代,印度發展將茶葉切碎加工的紅碎茶,我國於20世紀50年代也開始試制紅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於綠茶、紅茶之間,先綠茶製法,再紅茶製法,從而悟出了青茶製法。青茶的起源,學術界尚有爭議,有的推論出現在北宋,有的推定於清咸豐年間,但都認為最早在福建創制。清初王草堂《茶說》:「武夷茶...茶采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現福建武夷岩茶的製法仍保留了這種傳統工藝的特點。
(六)從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歷史。宋代蔡襄《茶錄》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記載,施岳《步月.茉莉》詞註:「茉莉嶺表所產……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術日益完善,且可用於制茶的花品種繁多,據《茶譜》記載,有桂花、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九種之多。現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種外,還有白蘭、玳瑁、珠蘭等。
由於制茶技術不斷改革,各類制茶機械相繼出現,先是小規模手工作業,接著出現各道工序機械化。除了少數名貴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絕大多數茶葉的加工均採用了機械化生產。
❼ 中國茶葉的發展歷史
1、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葉拿來當葯用。拿來當葯用。
2、西周、東周: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拿來當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拿來當葯用。
4、漢代:
(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化,成都成為我國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
(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製作茶餅,以便運輸。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僧道生活和茶為教事吸收的影響,氣候條件也有得於茶業的發展。拿來當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鬥茶獲得。拿來當葯用。
7、元代:700年以前,製作散茶,重炒略蒸。拿來當葯用。
8、明代:據今600多年,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拿來當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製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拿來當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展)。
(2)1886-1947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政治、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敗)。
(3)1950-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展時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定發展之路。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7)茶有多久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飲茶的三個階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葉碾成粉末,燒開水後將調料放入,再將茶粉撒入鍋內。飲用時,趁熱將茶渣和茶湯一起一起喝下去,謂之「吃茶」。
2、宋代點茶法:即用開水沖泡茶粉,並用茶攪拌後飲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於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為整葉茶沖泡,為現代泡茶的開端。
茶區分布
1、世界產茶區
中國、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亞、馬來西亞、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國產茶區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術皆由中國直接或間接引入。
2、中國四大茶區
中國作為茶葉大國,茶區東起台灣東部海岸,西至西藏貢茶場,南至海南島榆林海港,北到山東榮城市,包含西南、華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區。
(1)西南茶區
西南茶區是中國最古老的茶葉產地,包括雲南、貴州、四川、西藏東南部地區。西南茶區地形復雜,山脈高聳,氣候多變,適合各種大葉種茶樹的生長培育。中國的外銷碎茶和邊茶大多數產自這里,也是高檔綠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產地。文章來自微信號:cha567 。多元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西南茶區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西南茶區,可以考證到中國茶大部分的演化史。
(2)華南茶區
華南茶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雲南南部等地,這里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空氣濕度大。而且這些地區多山地丘陵,自然環境優越,對於茶樹的生長得天獨厚。華南茶區的品種資源豐富,優良品種極多,茶樹以喬木型和小喬木大葉種偏多。很多名茶,如鐵觀音、大紅袍、鳳凰單叢、六堡茶、西山茶等均產自這一茶區
(3)江南茶區
江南茶區以長江為界線,從長江抵達南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江南茶區四季分明,春夏兩季多雨,多丘陵地帶,適宜茶樹的生長。茶樹以灌木型為主,是質優高檔綠茶的集中產區,如西湖龍井、碧螺春等,在中國茶區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區
江北茶區從長江向北,直抵信陽,從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蘇北部,包括陝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蘇北部等地區,江北茶區年平均氣溫較低,冬季漫長,降水量因地區不同各異。該茶區以生產綠茶為主,茶樹均為灌木型中小葉種,生產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陽毛尖、紫陽毛尖等。
❽ 中國茶文化多久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栽培、利用茶葉的國家。
據歷史資料考證,茶樹起源於中國,早在5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國是茶的故鄉,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紮下了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下面就分享一下我國茶簡史,徹底了解我國茶歷史。
一、茶文化貫穿古今
1、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葉拿來當葯用。拿來當葯用。
2、西周、東周: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拿來當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拿來當葯用。
4、漢代:(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化,成都成為我國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製作茶餅,以便運輸。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僧道生活和茶為教事吸收的影響,氣候條件也有得於茶業的發展。拿來當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鬥茶獲得。拿來當葯用。
7、元代:700年以前,製作散茶,重炒略蒸。拿來當葯用。
8、明代:據今600多年,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拿來當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製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拿來當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展)。
(2)1886-1947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敗)。
(3)1950-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展時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定發展之路。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❾ 我國的茶到現在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是中國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中國茶樹、利用中國茶葉和栽培中國茶樹的國家。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
❿ 茶道文化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意思就是:喝茶,飲茶等茶道被廣泛的推行,風靡一時,王公貴族朝臣沒有不喝茶的人。)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簡潔,韻高致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