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西周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後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定都於鎬京和豐京(今陝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洛陽)。
歷史上將東遷之前那一時期的周朝稱為西周。周朝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從西周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在這期間,華夏族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從周朝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其它還有夷、蠻、越、戎狄、肅慎、東胡等諸多少數民族。西周國野之制最為典型,到春秋時期國野之制開始瓦解,到戰國則普遍為郡縣。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了。
希望能幫助到你
2. 歷史上有西周王朝嗎
有
殷商後期,紂王無道,在周武王的領導下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周朝屬於奴隸制社會,周王朝在前三百五十年,被歷史學家成為西周,後來發生了著名的由周幽王導演的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之後幽王被殺,申侯、魯侯和許文公乃立前太子宜臼於申,是為平王。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由晉文侯、鄭武公、衛武公、秦襄公等護送,入於雒邑之王城,並以之為首都。此後的周朝便被稱為東周.
3. 西周什麼時候建立的
西周開始時間
公元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後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定都於豐鎬(今陝西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成周洛邑。歷史上將東遷之前那一時期的周朝稱為西周。周朝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從西周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在這期間,華夏族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從周朝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其它還有夷、蠻、越、戎狄、肅慎、東胡等諸多少數民族。西周國野之制最為典型,到春秋時期國野之制開始瓦解,到戰國則普遍為郡縣。西周後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了。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
4. 西周時期的歷史概述
周是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始祖名棄,善種植,堯舜時被封為「後稷」,封於邰(今陝西武功縣及楊陵區一帶)。
公劉時由邰遷到邠(今彬縣、旬邑縣之間),到古公亶父時遷到岐山之陽的「周原」(今扶風縣與岐山縣交界處)。
周人在這里興建城邑、疆理田地、設置官吏、建立軍隊,商代晚期已為渭水中游的強盛諸侯國。姬昌(文王)遷都豐(今西安市長安區馬王村一帶)。
姬昌死,其子姬發(武王)即位,在灃河的東岸營建鎬京(今灃東新區斗門鎮一帶)並修文王緒業,公元前1046年,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洛陽),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4)歷史上什麼成為西周擴展閱讀:
西周時期的重大事件:
1、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又稱成康之世,指西周初姬誦、姬釗的統治期間出現的治世。史家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
中國西周時周成王、周康王相繼在位年間繼承文王、武王的業績,對內推行周公「明德慎罰」的主張,務從節儉,用以緩和階級矛盾;對外不斷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東方少數民族地區,取得了很大勝利。
成康時期,是周最為強盛的階段,故有成康之治的贊譽。康王在位期間,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後世將這段時期和成王末年的統治譽稱為「成康之治」。
2、宣王中興
宣王中興是指周宣王即位後,消除厲王暴虐政治的影響,緩和國內外不安定局面,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頓朝政,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時的復興,大大提高了王室的威信,遂使周勢復振,諸侯又重新來朝。史稱「宣王中興」,
不過,宣王中興,為時並不長,到了宣王晚年,國勢又走下坡路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宣王中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康之治
5. 我國歷史上西周什麼時候建立的什麼時候滅亡的/
建立是在公元前1046年,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所建立,定都於鎬京。滅亡於公元前771年,「平王東遷」之後
6. 西周是什麼時間(比如公元前******)
西周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建都於宗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部),由於周朝後來將都城東遷,所以稱這一時期的周朝為西周。
綜述
西周從公元前11世紀(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周族有著悠久的歷史,長期在陝甘一帶活動,後以岐山之南的周原為主要的根據地。至公元前11世紀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強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國,擴充實力;一面把它的都邑從周原遷到今天長安縣灃水西岸,建成豐京。它不斷向東進逼的勢態,加劇了與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將西伯昌(文王)囚於里。周臣用美女、珍寶進獻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國內後,進一步加緊了伐商的准備。此時,商王朝政治腐敗,內外矛盾空前尖銳。文王認為伐商條件已成熟,臨終前囑太子發(武王)積極准備伐商。武王即位以後,出兵車300乘、士卒4.5萬人、虎賁(沖鋒兵)3000人,浩浩盪盪地向東進發。庸、蜀、羌、鬃、微、盧、彭、濮等許多小國也率兵會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師,歷數商紂之罪。商紂王發兵17萬與周軍對陣,但軍士們無心戰斗,前徒倒戈,引導周軍攻紂。商紂王倉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周王朝時代。
武王克商以後,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統治地區,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牢固控制東方的大片領土,成了武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於是,他採用「分封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一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武王把商紂之子武庚(祿父)封於商都,藉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監督武庚;又將周公封於魯、姜尚封於齊、召公封於燕。周武王死後,其子繼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管叔、蔡叔對周公不滿,散布流言,說周公意在謀取王位。不久,武庚與管、蔡串通一起,並聯合東方的徐、奄、薄姑等國發動叛亂。周公調大軍東征,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平定了武庚與管、蔡之亂,殺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東征取得全面勝利,使周王朝的統治得到鞏固。
武王滅商之後,回到鎬京,深感鎬京與新征服地區相距太遠。他意在夏人活動中心的伊洛河地區建立新的都邑。他的這一想法尚未實現,突然病逝。從寶雞出土的何尊銘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後,繼承了武王之遺志,決定在洛陽附近建一新邑,「宅茲中國」。從這里對新征服地區進行統治,可大大縮短距離。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陽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周)與武王所建的鎬京(宗周)一起,成為西周時期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為徹底鏟除殷遺民的復國夢想,成王時還將殷頑民遷至成周。
由於周公旦在宗周攝政,魯侯之爵由他的長子伯禽就封。魯的地望在今天的山東曲阜,已發現魯城遺址;姜尚所封的齊國,在今山東臨淄;召公所封的燕國在今北京房山,也已發現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亂被平息後,該地封給武王之弟康叔,為衛侯,已在河南浚縣發現衛國遺址;紂的庶兄微子啟未參預武庚叛亂,他作為商族的後裔被封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衛國的西邊,還有個晉國,成王攻滅唐國後,以其地封給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與曲沃交界處已發現其遺址。這些諸侯國的封地往往形成犄角之勢,互有聯系、互相制約,因而在早期階段對政治局面的穩定確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獻中所說「成康之際,四十年刑錯不用」,正說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亂後,周王朝出現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周人在經過一系列戰爭之後,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鄧、楚;北到肅慎、燕、亳;東邊到達濱海;西邊直抵甘、青。其范圍比商朝的地域還大。周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家機器,對域內實行有效的統治。制訂的刑罰,比商代更系統。常備軍的人數比商代還多,在宗周駐有六師,在成周駐有八師。全國的土地與臣民,名義上都屬周王所有,即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周王封給諸侯土地與臣民時,要舉行授土授民的儀式。所封的諸侯國,要定期朝見周王,有保衛王室的義務。他們還要向周王納貢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納貢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懲處。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讓或交換土地,漸漸將土地變為私有財產。同時,隨著新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私田的數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現,對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蝕和沖擊的作用。
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比商代又有發展。大量使用奴隸生產,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剩餘勞動產品,促使各種手工行業得到發展。青銅業生產進一步擴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銅作坊外,諸侯國也有自己的青銅作坊。青銅產品的數量更多,用途也更廣,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青銅業的發展,推動了其它行業的興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廣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萬件銅器上都鑄刻有銘文,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件。最多的一件鑄有499個字,不亞於當時的一篇文獻。農業、畜牧、紡織、冶金、建築、天文、地理等科學技術也有不少新進展。這些成就促使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變化。考古學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發現了人工冶制的鐵器,說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們已經掌握了人工冶鐵技術。這一發現,表明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斗爭中,又掌握了一種有效的手段。
到了周厲王時,國內矛盾日趨尖銳。厲王橫徵暴斂,虐待百姓,還不讓國人談論國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終於發生國人暴動。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縣),國人推共伯和行天子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周宣王繼位後,汲取教訓,改變政策;為解除戎狄的威脅,還發動了對戎狄的防禦戰爭,取得了勝利。在對荊楚、淮夷的戰事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因而號稱「中興」。但是社會中各種矛盾依然存在,整個社會仍處於動盪之中。
歷史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商周時期中原已進入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周邊的一些地區仍相對落後一些。因此,為財富及利益所驅動,周人與其它國族的戰爭幾乎一直不斷。江漢流域是蠻族的根據地。昭王率大軍征伐南蠻,遭到蠻族的強烈抵抗,周朝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昭王也死於漢水之中。這是西周早期周王朝遭到的一次嚴重失敗,從此失去了對南方各國的控制能力。穆王與宣王也曾南征,均未獲得重大的戰果。東方的夷族也時常侵擾周境,戰事不斷。噩侯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國東國」,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驚朝野。周王派西六師、東八師前往作戰,仍無力抵禦。後靠同姓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勝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時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時,犬戎的勢力逐漸強大,阻礙了周朝與西北各國的往來,穆王西征犬戎,「獲其五王」,並將一批犬戎部落遷到太原,打通了周與西北各國的道路。以後,犬戎仍屢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寵愛褒姒,想殺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繼承人。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申侯勾結犬戎攻打周王,殺幽王於驪山之下,犬戎乘機掠走大量財寶。西周就此滅亡。宜臼靠諸侯的幫助,登上王位,是為平王。他遷居洛邑,從此,歷史進入東周時期。
簡況
從周朝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在這期間,華夏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其它還有夷、蠻、越、戎狄、肅慎、東胡等諸多少數民族。
周文王(昌)長子伯邑考被紂所殺。文王死後,周武王(發)即位。後來,商王紂更加暴虐,商朝矛盾急劇激化。周武王率軍東征,渡孟津,與諸侯相會,聲討紂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軍與紂兵於牧野決戰。周軍全勝。紂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周朝建立。
武王死後,周成王(誦)即位。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管叔、蔡叔與武庚叛周。周公奉成王命東征,平定叛亂。東都成周建成,周公還政成王,周朝進入鞏固時期。 史稱成康之治。
周康王(釗)死後,子周昭王(瑕)繼位。昭王十六年,他親率大軍南征楚荊,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經3年,昭王還師渡過漢水時溺死,軍隊也遭覆沒。繼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滿),在位長達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穆王好遊行,致使朝政鬆弛。東方的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過聯合楚國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削弱。這一時期,西北地區的戎狄逐漸興盛。周懿王時,出現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面,周人深為所苦。
到周厲王時期,連年戰亂,給民間帶來深重的疾苦。與此同時,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為壓制國人的不滿,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加殺戮。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起義。前841年,國人大規模暴動,厲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縣)。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兩大臣行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厲王死,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勵精圖治,朝政有明顯起色。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了衰象。宣王干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遭敗績。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姜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慘敗。
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激起國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廢掉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一作伯盤)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陝西臨潼東)。前771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於攜(今地不詳),形成兩王並立。宜臼為避犬戎,遷都到洛邑,是為周平王。東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晉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晉文侯所殺。
* 牧野之戰
* 成康之治
* 共和行政
* 三監
* 宗法制
* 分封制
政權
周武王滅眾多小國建立較大的侯國,強迫奴隸制的小邦國接受周朝的封建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諸侯與周王室的親疏關系而劃分的。周王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採取了「眾建諸侯、裂土為民」的分封制。「井田制」是周朝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也是貴族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農業仍舊是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
禮制和刑罰
周王朝有嚴格的禮制和刑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禮以父系社會體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為基礎,用以調解和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關系。刑罰是用來控制、鎮壓平民和奴隸的,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罰金等刑罰和一套訴訟審判制度。
商業和交通
青銅農具使用比商代更為廣泛,排水與引水技術掌握較好,農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種植。手工業部門多,分工比商代更細,有「百工」之稱,商業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國」與「都」中,出現了更大的市場。
西周實行井田制。每個男性主要勞動力授田百畝(相當於現在31畝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間更換一次分配的田地。當時普遍採用熟荒耕作制,使得農業生產有了很大進步。
西周時期,商業發達,有專門從事貿易活動的商人。海貝、海蚌和占卜用的龜甲等,往往都是從遠方貢獻和交換來的。海貝當時也作為貨幣,以朋為單位計算。舟船和馬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社會生活
採集是當時平民的主要日常生活來源,而狩獵則是貴族的娛樂活動。
戰爭與交往
周王朝建立以後,仍不斷用兵,常和荊楚、鬼方、嚴允、東夷、淮夷等鄰邦發生戰爭,互有勝負。與此相反,更多的則是與鄰邦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
西周君主列表
* 周文王 姬昌(公元前1099年至公元前1050年) 50年
* 周武王 周武王(公元前1049年至公元前1043年) 7年
* 周公旦 姬旦(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36年) 攝政7年
* 周成王 姬誦(公元前1035年至公元前1006年) 30年
* 周康王 姬釗(公元前1005年至公元前980年) 26年
* 周昭王 姬瑕(公元前979年至公元前961年) 19年
* 周穆王 姬滿(公元前960年至公元前923年) 38年
* 周共王 姬繄扈(公元前922年至公元前900年) 23年
* 周懿王 姬囏(公元前899年至公元前875年) 25年
* 周孝王 姬辟方(公元前874年至公元前866年) 9年
* 周夷王 姬燮(公元前865年至公元前858年) 8年
* 周厲王 姬胡(公元前858年至公元前841年) 16年
* 共和 共伯和(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 攝政14年
* 周宣王 姬靜(公元前828年至公元前782年) 46年
* 周幽王 姬宮涅(公元前782年至公元前771年) 11年
本列表周文王至周厲王在位年代及年數,依據郭偉[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夏商周年表疏證]作了修正。穆王、厲王的在位年數,懿王、孝王、夷王的年數,因無其他資料可查,暫定為25年、9年、8年。
奴隸制的強盛時期—西周
1、 周族的早期歷史
周族是西方一個古老的民族。堯時,周族首領稷被舉為農師,封於邰(武功),稱「後稷」。夏末,不窟失職,棄走戎狄之間。不窟孫公劉遷豳,發展農業,周族開始興旺起來。《史記》說:「周之興自此始」(《史記·周本記》)。公劉下傳九世,古公亶父遷至周原,《詩經·魯頌·閟宮》:「後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太王孫姬昌繼位後,「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史記·殷本紀》),為滅商奠定了基礎。
2、 武王伐紂與周公東征
武王姬發繼位後積極准備滅商。經孟津之會和牧野之戰,紂自焚,商亡。武王回師鎬京,正式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在滅商後的第二年病死,其子成王繼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攝政,引起了「三監」(武王之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的不滿,他們與紂子武庚及商朝在東方的殘余勢力聯合起來,發動叛亂。在這種情況下,周公毅然率兵東征,經三年苦戰,平定了叛亂。接著在洛水北岸修建了一個陪都,稱作雒邑(今河南洛陽),作為周統治者控制東方的政治、經濟的中心。
3、 西周的強盛與衰落
周公東征之後,完善了西周的政治制度。通過分封制、宗法制和樂禮制度,加強了王權,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局面。但昭王伐荊楚,使「王道微缺」。到厲王時,實行專制統治,防民之口,與民爭利,結果引起了「國人暴動」。公元前841年,國人不堪忍受厲王的高壓政策,紛紛暴動。厲王奔彘(今山西霍縣),太子靜逃至召公家中。這一年是我國有明確紀年的開始。國人暴動平息後,出現「共和行政」的局面,直到宣王即位才告結束。周宣王即位,整頓內政,穩定社會秩序,在對周邊的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史稱「宣王中興」。宣王後期,對外戰爭陷於僵局。宣王死,其子幽王即位。幽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奢侈腐朽,內政黑暗,加之嚴重的天災人禍,周王朝的統治已無法繼續下去了。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結犬戎和繒侯攻周,殺幽王於驪山之下。平王即位,遷都洛邑,西周結束。
7. 西周是誰建立的
西周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所建立,定都於鎬京和豐京,即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西周王室東遷洛邑後,歷史上將東遷之前這一時期的周朝稱為西周。西周政權的存在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共傳12王,歷時275年。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周文王時期勢力逐步強大。武王繼位,西周建立。通過宗法制和分封制,使周王朝成為地域空前廣大的奴隸制國家。西周是我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在西周時期,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成為現代各民族的前身。
姬發
8. 西周多少年歷史
西周朝代大約是275年歷史。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後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定都於鎬京和豐京(今陝西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
歷史上將東遷之前那一時期的周朝稱為西周。周朝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從西周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在這期間,華夏族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從周朝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其它還有夷、蠻、越、戎狄、肅慎、東胡等諸多少數民族。西周國野之制最為典型,到春秋時期國野之制開始瓦解,到戰國則普遍為郡縣。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
「西周」除了朝代名,還是東周時期的國家名稱,即西周侯國(前367——前256),是戰國末年周王室分裂的產物。在《戰國策》當中有「東周與西周爭」「昌他滅西周」等記載,顯然戰國時代出現的「西周」並不是那個滅亡於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王朝。而是西周國。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內亂,京畿之內分出東周、西周二侯國。兩國以伊洛河交匯處為界,西屬西周都王城,東屬東周都鞏,經東西周一分,天子周郝王失去了養生地,孤居成周城,經濟依賴於西周。秦孝文王於公元前256年破周王城洛陽,攻滅西周國,周郝王及西周君被廢為平民,遷出成周城與王城,不久寄居在西周國的周赧王卒,掛名天子不復存在,秦取象徵天子權力的「九鼎」寶器置於咸陽。周不再稱王,
史家開始以秦紀年。
9. 歷史上西周是因何建立的
西周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全盛時期。社會生產力高於商代,農業繁榮,文化進一步發展。宗法制度和雷區制度是當時最基本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周朝強盛時,南過長江,東北過遼寧,西過甘肅,東過山東。
從西周開始,境內各民族、部落不斷融合。在這一時期,華夏民族逐漸形成並成為現代漢族的前身。從周朝開始,領土內各民族和部落不斷融合。在這一時期,華夏民族逐漸形成並成為現代漢族的前身。還有許多其他少數民族,如彝族、滿族、越族、榮地族、蘇申族、東湖族等。
10. 歷史上的西周是何時建立的呢
西周建立的時間是前1046年。周是一個古老部族,在商王武丁時期成為商王朝的方國之一。等到了季歷統治時期,周國開始日漸強大,與此同時其領土面積也開始日漸增大。當時身任商王朝國君的文丁因此對季歷心生忌憚,最後他為遏制周國的發展而將季歷殺害。而繼季歷之後繼任周國國君之位的人便就是著名的姬昌,而姬昌即位之後因周國國力尚不足以與商王朝抗衡,故而選擇向商臣服。但是商紂王卻未因此對周放下猜忌,姬昌也因此一度遭遇囚禁。
商王朝滅亡之後,姬發隨即建立以“周”為名的王朝,即西周。西周建立之初,其國都設在豐鎬。地處陝西的豐鎬並非疆域中心,為此姬發便萌生了遷都的念頭。有了這個念頭之後姬發便打算在地處中心的伊洛河地區另建新都,但是未等該計劃實施,姬發便因病逝世。周朝這座新都最後在周成王時期落成,即河南洛邑。而有關於這座新都的營造,來自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何尊”,其器體上的銘文則對此進行了詳細記錄。而這些銘文中的“宅茲中國”也是“中國”這二字的最早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