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儒家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仁還是禮
是「仁」,整部《論語》共有59章提到「仁」,公用109字個「仁」字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學注重人的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所應建立的一種和諧的關系。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其他人要博愛,「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人要有抱負而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Ⅱ 孔子創立了什麼學派其思想核心是什麼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其思想核心是仁義。
儒家學派是先秦諸子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一個學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創。孔子的言論經門人整理為《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儒家學說以"仁"為中心,提倡"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崇尚"禮樂"、"仁義",倡導"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德治",重視倫理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Ⅲ 儒學派中仁指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儒家學派核心——「仁」仁: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系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准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人的表現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如以仁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
對人則有愛心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仁」字始見於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范,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Ⅳ 孔子提出了"仁"的學說,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仁: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系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准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人的表現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如以仁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
對人則有愛心
Ⅳ 各大學派代表人物,他們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孔子的弟子曾將他的談話和他與門徒的問答,輯成《論語》一書。
二、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名)之門人,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來源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三、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他認為「道」就是「無」。這個「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沒有意志、沒有具體形狀、無聲無息的,「道」即是宇宙萬物的本源。老子猜測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雙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
事物對立的雙方會互相轉化。他不僅忽略了對立面轉化的必要條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轉化看作是循環的,而不是上升發展的。老子的學說,對後來中國哲學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唯物與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四、韓非(約前280—前233),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
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
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從兼愛的觀點出發,墨子又提出「節用」「節葬」「非樂」「非攻」等主張,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也反對以大欺小。
五、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戰國末思想家、教育家。名況,趙國人。他批判和總結了先秦以來的學術思想,發展了唯物主義。認為自然運行法則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首創性惡論,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六、孫子(?~公元前1105),春秋末期吳國軍事家,思想家孫武。孫武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系,預測戰爭勝負主要就是分析以上這些條件如何。
孫武不僅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對立面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
一、《墨子》的評價:
從《墨子》全書來看,墨子在宋國的活動較多,與宋國的關系最為密切,對宋國的感情最深,這可以從墨子「止楚攻宋」事件中看得出來。另外,《墨子》一書明顯具有宋地方言的特點,沒有魯、楚方言,這也是墨子宋人說的有力證據。
再者,墨子是一位以天下為懷遊走四方的學者,所謂「孔子鍋灶燒不黑,墨子板凳坐不暖」即是,他經常往來於宋國、魯國、齊國、魏國、楚國等很多地方。由此看來,梁啟超以「歸而過宋」語否定墨子為宋人,實為牽強。
「歸而過宋」只是證明了墨子當時沒有居住在宋國,並不能證明他不是宋人。而東晉時期的文學家葛洪在《神仙傳》中早已明確記載。
二、《孟子》的藝術特色: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准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欲,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
Ⅵ 仁的思想是什麼
仁: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系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准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仁」字始見於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范,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孟子在孔子仁說的基礎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說,要求把仁的學說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實行王道,反對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孟子提出一些切於實際的主張,重點在改善民生,加強教化。其首要之點是「制民之產」,要求實行「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說與王道政治聯系起來。認為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則天下難以治理。孟子認為,即使是百里小國,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會歸之而王。他對梁惠王說:「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行仁政須落實到「省刑罰,薄稅斂」,發展農業生產等要事上來,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國家經濟政治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修德行教,使仁愛之心推而廣之,即使是堅甲利兵也能戰而勝之。強調以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評暴力,反對戰爭。這是儒家仁政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與仁政學說及重視人權,滿足人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理論相聯系,從政治治理的實踐和人的生存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儒家重視民生,主張滿足人們求生存的基本物質欲求,並倡富民思想,強調先富後教,使民從善,然後政權得以穩固。孟子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乃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儒家認為,民生是治國之本,民以食為天,衣食足,有恆產才有恆心,滿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國家才能穩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從重視民生出發,倡富民思想。儒家經典《周禮》提出「保息養民」的六項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體現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眾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滿足而富裕,然後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為施教的前提和基礎,可見對富民的重視。孔子還把富民與利民、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利益聯系起來。他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強調利民、富民、保民、愛民,體察和順應民心的向背,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徵。孟子還設想,物質財富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滿足,百姓還有不仁的嗎?他說:「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滿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會使民眾達到仁的境界而國安。而民窮則爭,爭則起暴亂,國難以治。可見民富才能國安,使老百姓安居樂業,民富而國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點。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 造福的大仁大義;「克己復禮,仁在其中」,好象仁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但孔子說的不是一 人個人的仁,而是有權勢在手的統治者的仁,要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慾望,遵守秩序,有步驟 地管理國家,這決不容易,自古極少數大權在手的人能做到;連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說能做到, 只敢說自己好學,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與「仁」的學說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徵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那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麼特徵呢?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達109次之多,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麼?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對象,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
把握「仁」的四個方面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 的態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後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恆價值。
三、「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對象,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孔子還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准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准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斗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 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後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聖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後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恆的「不滅之火」。
仁並非是一種外在的、當下擺在那裡有待認識的現成之物。人和仁並非如兩個現成的對象那樣有一種現成的關系,而是共同生發、相互維持的。人與仁被孔子所說的「里」維系在了一起。此處的「里」不能理解為一種空間關系,而應看作源發的棲居關系。「里仁」體現出了一種人與仁之間的本質關系。海德格爾曾經表示:在最古老的德語中,buan—詞意味著棲居,同時這個詞也是現代德語中的「是」,因此「我是」、「你是」的原本意義就是「我居住」、「你居住」等等。「居」與「里」在中國傳統語境中指引了一種非判斷式的對於人之所是的理解。
如果對「里仁」進行更為具體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里仁」的說法提示著仁的親身性、切近性和本己性。因為居住必然是親身躬行的,仁可以為人提供出從之所出並向之所歸的安心之所。人依眷並親近於仁,因此才能夠「仁者安仁」。第二,「里仁」思想體現了仁的未既性「里」並不是一種既定的空間關系,即某現成之物存在於另一現成之物之中,而是說一種源發性的棲居關系,孔子所說「仁者安仁」「依於仁」、「親仁」,都是對這種棲居關系的描述。這種「安」與「依」將人帶人仁的先於現成化的原始維度之中。第三,「里仁」還指示著一種不斷履踐的時間性。因為只有長久地依寓其中,才可以稱為「里」。我們就從這個重維度著手,來對孔子的「里仁」思想更深入的學習談索。
對於仁的追問並非是標新立異,早在孔子在世之時就多有弟子問仁之事。在《論語》中共記有七處,分別為:顏淵問仁、仲弓問仁、司馬牛問仁;子張問仁;還有樊遲的三度問仁。
從孔子的回答中,可以明顯看出兩點:第一,同樣是問仁,孔子的回答各各不同。不僅是對不同弟子的回答不同,而且對同一弟子的幾次發問之回答也不同。第二,孔子所回答的,都不是對作為具體對象的仁的規定,而是說在怎樣的實行與踐行之中能達到仁、成就仁。簡單來說,就是孔子回答的不是仁的「是什麼」,而是仁的「怎麼」和「如何」。
春秋時,仁往往與忠、義、信、敏、孝、愛等並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並未受到特別的重視,只有到了孔子這里,仁才被從其它德性中超拔出來,並被賦予新的豐富的內涵。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衰道微,這就成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認同的現實基礎。馮友蘭曾說:「孔子對於中國文化之貢獻,即在一開始試將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論化,與以理論的根據。」 這話非常正確。而孔子所給與原有制度的「理論的根據」不是別的,正是仁。全新意義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動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體貼出來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後,在歷代儒家不斷地澆灌和護理之下,這棵新芽歷經兩千多年的時空穿越,終於又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為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因此,發現仁,並且把禮樂文化植根於仁的基礎上,這是孔子對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藉助於仁,中國傳統文化順利地實現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轉折;藉助於仁,孔子之前數千年和孔子之後數千年的文化血脈得以溝通連接,而沒有中絕斷裂。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代表宏觀的一切「人」。意指所有在世界上生存的人類,與天地同步、協調、自然、互惠、共生、共存的「天長地久,人和自然」的寓意。中國古有「以人(仁)為本」、「仁者愛人」、「仁者天地父母心」、「仁者無敵於天下」的關於社會人文經濟心理學相關的理念與哲學,意指的就是諸多的人文社交理念,深刻的指導著諸多大眾的學習、成長、生活、發展、就業、創業、社交、家庭、擇偶與婚姻理念。
穿越五千年的人類社會文明史,時代發展到今天,「仁」的意義,已經從傳統的理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逐步的升華為高於儒家思想的社會主義過程中的「為人民服務」,「為促進時代發展而修身立本」的新時代高度。
這種高度,不再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境界。真正的「仁者」,看事客觀,心態正面,為人忠厚,方向正確,思想積極,為樹立真正可以引領「大時代發展潮流」的大時代楷模、大時代精神、大時代文化、大時代格局而奮身不已的「大時代踐行理念」,正向的引導一切,以期諸多的事務因之而可以愈加正向、陽光、明晰、和善、積極的成長與發展為本質方向。
商業發展,因一個「仁」字,不再是傳統的「為利而利」、「為權而益」、「為名而生、「為勢而棄」的文化格局。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商人,會把員工看作是自己的家人,把客戶看做是自己的首長一樣的誠摯對待。會把真正有益於社會人文發展的諸多高端文化、服務、項目逐步的進行公益化、社會化、時代化、潮流化、國際化。
真正的社會文化,會把創建一個全新的國際商務文化項目互助服務體系,把符合時代發展主題的「青年人際正向協作多元互助同步發展的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為有志青年提供才能興趣之內的就業發展機遇,為正向成長的企事業單位提供強有效力的文化、理念、項目與服務,促進一切正向發展事物積極和諧的服務世界……
客觀、實際、高效而自然的「三個代表」思想,與相應實務的理解、踐行與應用,會成為社會性的文人、學者、學生等諸多人群的必然趨勢。
Ⅶ 孔子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理解
「仁」是由西周人所造,最初代表兩個人相親相愛。孔子首次將「仁」的含義規定為「愛人」,並且建立了一整套的仁愛理論,後世的統制者又以此理論為基礎,發展出了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體系。
孔子認為「愛人」要由近及遠,首先要「親親」,做到「入則孝,出則悌」,然後才能達到「泛愛眾」,這與墨家的「兼愛」以及孫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博愛」又有所曲別。
「仁愛」則有遠近、有深淺,要推己及人,孟子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都是由「仁愛」發展出來思想觀點。
先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能力水平高了,就要愛天下。由此進一步發展,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僅「愛」要由近及遠,「惡」同樣要由近及遠,想要施加於他人的,先施加於自己。
由此可以看出,「仁愛」主張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類型的愛,是一種進取型的仁人之愛。
(7)仁是歷史上什麼學派的核心思想擴展閱讀
「仁」字左邊是一個「人」,右邊為「二」,代表多數。故「仁」本身就顯示了人活在世間,不是一個人的行為,是眾多人組成的群體活動。維系人與人之間的群體關系是「愛」。有弟子問孔子何為仁?孔子回答說「愛人」。
儒家講的愛,不是由雜染情緒推動的貪愛、溺愛等等的愛,而是「仁愛」。仁愛簡別於普通的愛,其特徵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在修身基礎之上,實現內聖外王,從而實現生命本質上的超越。
仁愛,在五倫關系中不同角色之間,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相狀。由此,儒家的仁愛,被人詬病為是不平等的愛、有等級的愛。
其實,正因為這種外相上顯現出的不平等,才使得我們每個個體在不同社會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藉此可以學習而得到提升。由此也顯示出,仁愛不僅是一種道德意義上的美好情感,而是含攝智慧的一種學習方式。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仁」上通「道」與「德」,是對道與德這一宇宙人生真理的最好詮釋與表達,下達「六藝」,即在工作和生活的一切對境中都可以實踐並顯發「仁」的內涵。
Ⅷ 仁愛是哪個學派
「仁愛」是先秦時代儒家的代表學說,也是儒家的核心人物孔子的思想主張,儒家認為,只要天下實現了「仁愛」的目標,那麼,整個社會其實也就可以井然有序的發展了,就不需要再像當時的社會環境一樣混亂不堪。
他們認為「仁愛」是可以拯救天下的學說,而仁愛的基礎用孔子的話來講就叫「親親之愛」。「親親之愛」是孔子所有理論的根基,也是先秦儒家進行發展和傳承的根本,對於構建整個仁愛的體系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儒家思想核心
儒家思想很豐富,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今天我們講「仁」,「仁」即仁愛,仁愛又是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仁愛就是寬仁慈愛,是一種愛護同情的感情。子曰:「仁者,人也」,「仁」是人之為人之根本,而孔子又說:「仁者愛人」,「愛人」本身就是每一個人應該盡的義務和責任,否則就不是人。
孔子要求統治者「愛民」,實行仁政、德政。孔子把:「忠恕之道」作為實現仁的根本路徑,尊重他人選擇的自由,不把自已之所不欲加於人。「忠恕」即是將我心推人心,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Ⅸ 材料中"仁"的含義是什麼這種學說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1、題目出處
2013年秋季學期一所中學七年級歷史中期試卷中有這個考題:
28.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影響極為深遠,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6分)
材料一:儒家最終追求的是一個以「仁」為核心,以「和諧」為目標的境界。因此,千百年來貫穿儒家文化的一個始終不變的特徵就是「和」,「和」的首義是人與人的和諧。「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處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表明人最終要順應自然規律。
(1)材料中的「仁」的含義是什麼?這種學說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4分)
2、參考答案
(1)材料中的「仁」的含義
「仁」是會意字。從人,從二。本意是兩個人在一起、親近友愛。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仁者愛人」。愛人就是親近友愛、善待他人。愛人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要求:①倡導性要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②勸誡性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
「仁」的觀念表現為各種道德行為:
對父母為孝;
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
對國家為忠;等等。
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系起來 ,把「仁義」作為道德的最高准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2)這種以「仁」為核心概念的學說是孔子提出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
孔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