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琦善
蔣廷黻先生評價:琦善與鴉片戰爭的關系,在軍事方面,無可稱贊,亦無可責備。在外交方面,他實在是遠超時人,因為他審察中外強弱的形勢和權衡利害的輕重,遠在時人之上。
雖然,琦善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能算重要,宣宗以後又赦免了他,使他作了一任陝甘總督,一任雲貴總督。他既知中國不如英國之強,他應該提倡自強如同治時代的文祥及曾、左、李諸人,但他對於國家的自強竟不提及。林則徐雖同有此病,但林於中外的形勢實不及琦善那樣的明白。
人物簡介:
琦善生於滿洲貴族家庭,祖上恩格得理爾,以率眾投附有功,封一等侯爵。琦善世襲一等侯爵,父成德,曾任熱河都統。嘉慶十一年(1806年)由蔭生授刑部員外郎,由正五品的員外郎候補。嘉慶十三年(1808)正式補官。
嘉慶十九年,出為河南按察使,歷江寧、河南布政使。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升河南巡撫,被褫職以主事銜留辦河工。歷任山東巡撫、兩江總督、東河總督、成都將軍等職,期間曾因治水失宜而被革職但開復特快,1831年遷直隸總督,1836年授協辦大學士,1838年擢文淵閣大學士。
1838年8月至11月,在天津起獲煙土15萬余兩。1840年8月30日,琦善赴天津,1840年9月28日-12月4日期間,奉旨接替林則徐擔任兩廣總督。全名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的該官職,是兼轄廣西地區的廣東、廣西兩省之最高統治者,亦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
2.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琦善辦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
評價琦善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脫離其所處的歷史背景,否則,用今天的道德觀念去看待歷史人物就難免有失偏頗。如前所析,琦善生不逢時,處於那個歷史時代似乎是他的悲哀。實際上,林則徐、關天培等又未嘗不是如此(僅拿他們的命運來說)。在一個敵強我弱,急需「英雄」的時代,林則徐、關天培成了英雄,而琦善成了賣國賊,成了人們樸素的道德情感的發泄對象。 作為欽差大臣,琦善是辦了一些實事的,大體也是依照道光帝的意旨行事的。僅在1838年8月至11月,他就在天津起獲煙土15萬余兩,僅低於主政廣東的鄧廷楨(26萬余兩),居全國第二。琦善在禁煙中的突出表現也促成了道光帝下令嚴禁鴉片。從前面所述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到了廣東的琦善執行「撫」的政策不可謂不盡心,其後期抗旨的出發點也是因為認識到中英實力懸殊,且認為妥協會成功,並因而會減少清王朝的損失,出發點也不壞,在這一點上,琦善倒比那些為了私利而不顧國家利益(至少主觀上),一味屈從於自己並不贊同的「聖意」的大臣強。 對於林則徐與關天培皆滿意的設防嚴密的虎門炮台的失守,如前所述,主要是武器與戰術的差距所造成。在虎門危機期間,琦善共向虎門派兵3150名,另雇勇5800名,並調撥了一些火炮。小小的虎門地區,至交戰時兵勇已達11000多名,居全國首位,再增兵勇實際上已無濟於事,正如琦善奏稱:「炮台已充滿,亦復無可安插。」但後來卻把虎門戰役的失敗歸於琦善的這道「奏稱」,指責琦善增援不力或拒發援兵,實屬冤枉。對於一場因實力懸殊而註定要失敗的戰爭,主「撫」派自然比主「剿」派更易成為為失敗開脫罪責的犧牲品。
3. 琦善一生忠勇,為何最後卻成賣國賊
於是,「妥協」即被目為「投降」,而「投降」又被提升至「賣國」。帽子正是如此一頂頂地戴到了琦善的頭上。
琦善,可悲又可憐!
4. 如何評價鴉片戰爭時期的林則徐,琦善
鴉片戰爭時期的林則徐、琦善都是統治階級的一員,但是二人在應對西方侵略戰爭上所採取的行動是不同:
(1)琦善擅自允許英國選擇「一處地方寄寓泊船」.英軍再次攻虎門時,他拒絕發兵,致使虎門失陷.琦善的行為是貪生怕死,不顧國家利益,成為歷史的罪人.
(2)林則徐則組織廣大軍民對英國侵略者進行堅決抵抗,進行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成為民族英雄,同時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成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5. 怎樣評價歷史上的琦善這個人
琦善(1790-1854),字靜庵,博爾濟吉特氏,滿洲正黃旗人。出生於一個世襲一等侯爵的貴族家庭。在鴉片戰爭前是弛禁派的主要代表。他反對黃爵滋重治吸食者的主張,攻擊黃的主張「大謬不然」,說什麼鴉片吸食「今則數十年之久,十八省之大,豈能令出惟行乎?」認為鴉片不但禁止不了,而且嚴禁不得,代表了滿洲權貴、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他們都是鴉片走私的受益者,因而極力主張維持現狀,使煙毒進一步泛濫,以便從中取得更多的好處。他的所謂以「不準通商」使「鴉片無自而來」的「正本清源之道」,純然是一句空話,不僅完全做不到,而且也不想這么做。他發表這些言論唯一的目的是阻撓禁煙運動的實行和開展。
鴉片戰爭爆發以後,琦善是清政府中投降派主要的成員之一,而且是「罷戰言和」的始作俑者,即清政府對外投降政策的第一個執行者。道光二十年七月(1840年8月),當英艦竄到天津大沽口對清政府進行威脅時,琦善即主動派人向英軍饋送牛羊及其他大批食品,以取悅侵略者。他受道光帝的委派,與英國全權副代表義律進行談判,除傳遞懿律所投英外交大臣巴麥尊致中國政府照會中提出的償還煙價、割讓一島或數島、索還商欠、賠償軍費等侵略條件外,還誣蔑攻擊林則徐。他向侵略者表示:林則徐查禁鴉片是「受人欺朦,措置失當」,因而向他們保證:「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以便為他們「代伸冤抑」。八月下旬,道光帝任命畸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辦,九月初又革林則徐、鄧廷楨職,任琦善署兩廣總督兼海關監督。道光帝接到廣東巡撫怡良的軍情密報,旋即下令將琦善革職鎖拿進京治罪,查抄其全部家產。3月13日,琦善被押往北京。後復被起用,曾任駐藏辦事大臣、四川總督。1853年初(咸豐二年底)任欽差大臣,建立江北大營,對抗太平軍。次年病死軍中。
6. 如何評價鴉片戰爭時期的林則徐、琦善
鴉片戰爭時期的林則徐、琦善都是統治階級的一員,但是二人在應對西方侵略戰爭上所採取的行動是不同:
(1)琦善擅自允許英國選擇「一處地方寄寓泊船」。英軍再次攻虎門時,他拒絕發兵,致使虎門失陷。琦善的行為是貪生怕死,不顧國家利益,成為歷史的罪人.
(2)林則徐則組織廣大軍民對英國侵略者進行堅決抵抗,進行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成為民族英雄,同時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成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7. 為什麼對於琦善,會說他外交遠超時人他所看清的中外形式是什麼,還有從他賣國這樣的角度來看還要肯定
琦善到底看沒看清 到底看沒看懂當時的中外形式?我認為是沒有,因為當時的大清朝是閉關鎖國的政策,加上當事信息不發達。琦善沒有條件去了解國際形勢。但有一點他應該是心知肚明就是以大清朝當時時情是無法對抗西歐列強的。
至於賣國 我想說 :大清國當時根本就是一個原始的家國政體,根本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而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私產。愛新覺羅家族想買賣 割讓自己的的土地 跟普通草民半毛錢的關系。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普通百姓連皇族的奴才都配不上,只有旗人才能對皇族自稱奴才,漢族官員都不能僭越。愚民。壓迫,剝削。皇族想怎麼樣處理國家的資源,跟百姓根本沒有關系。這個國家不是百姓的 只是愛新覺羅家的。所以所謂的賣國 根本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賣國。
制度,科技,經濟,軍事,教育.......大清朝全面落後於西方列強,西方帝國主義也好,殖民主義也好,霸權主義也好,種種問題,大清朝自己沒有嗎?在抨擊西方的同時,大家反思一下腐朽的大清朝 有一點值得百姓懷念的東西嗎?文字獄 閉關鎖國 民族歧視 愚民政策 富國窮民,百姓談何人權?談何幸福?從康乾盛世肇始,百姓就是悲催的草芥炮灰和奴隸。這樣的暴虐落後的原始國家還要保留嗎?
所以我根本不認為大清朝的恥辱是我們的恥辱,大清朝的敗亡是我們的敗亡。任何一個國家,政府,不能讓國民幸福 安康,那麼他就得被顛覆。
大清朝游離世界發展的總趨勢,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一群盲目自大的皇族蹲在北京城裡自詡天朝。他們能做什麼?當琦善看到西洋堅船利炮,如同天神下凡,他能做什麼?帶兵抵抗?我覺得那隻會讓更多的百姓充當愛新覺羅家族的炮灰。
有句話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群不知從何方而來的陌生敵人操縱著從未見過的強大武器,我們能做什麼?只能談判求和,爭取時間求學習,求發展。這才是聰明的辦法。莽漢一般的蠻干,也許真會讓大清國亡國滅種。 就如同印第安人 。以當時西方的武器裝備,真的可以做到。大刀長矛對馬克沁 有的打嗎?根本打不過還要打,那是什麼?SB。 100級的怪 你一個10級的小號 能幹什麼?
大清朝必須要推翻,無論是內部搞定還是外部搞定,無論是武力還是政治方式。推翻大清朝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至於土地,同志們。除了皇族外所有人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雇員 和奴隸。和這些人沒有關系,要想有關系,就必須奪回所有權,奪回所有權就必須推翻大清朝,哪有什麼愛國賣國可言?建立新的現代國家 才談得上愛國。
8. 博爾濟吉特·琦善的歷史評價
陶元珍指出「琦善在外交方面應受責備的地方似乎比值得稱贊的地方還要多」。他對政府缺乏起碼的誠實,對外人「不免卑屈」,對敵方的認識除了船炮的利害而外是「一無所知」,對漢奸式或煙棍式的人物鮑鵬「根本就不該用」。「琦善之未能堅持煙禁便是琦善外交的失敗」。
歷史朝代
清朝
蔣廷黻先生評價:琦善與鴉片戰爭的關系,在軍事方面,無可稱贊,亦無可責備。在外交方面,他實在是遠超時人,因為他審察中外強弱的形勢和權衡利害的輕重,遠在時人之上。雖然,琦善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能算重要,宣宗以後又赦免了他,使他作了一任陝甘總督,一任雲貴總督。他既知中國不如英國之強,他應該提倡自強如同治時代的文祥及曾、左、李諸人,但他對於國家的自強竟不提及。林則徐雖同有此病,但林於中外的形勢實不及琦善那樣的明白。
9. 琦善做了什麼,讓統治者把外敵侵略誤認為夷民上訪
但遠在廣州的林則徐,雖然還不知道道光皇帝態度已轉變,可情緒卻已經不穩定了。聽說英國人已經把沿海折騰的雞飛狗跳,立刻又上了奏摺:《英逆兵船續籌剿辦折》。
這份奏摺里,林則徐除了老調重彈,說英國戰艦沒什麼了不起。還主動表決心:自己願意“親赴前方,督率將領,擇日整隊,出洋剿辦。”
要放在平日,這份奏疏會把道光皇帝感動的不行,但在此時此刻,卻真是一個拱火的引線:道光皇帝對林則徐壓抑已久的怒火,終於徹底爆發了!
你不知道現在大清是打不起仗的嗎?現在朕連糊弄鬼的辦法都用上了,就求能和平解決,你還嫌不夠亂。
氣呼呼的道光皇帝,乾脆在林則徐的奏摺批註了罵開了娘:林則徐啊林則徐,上次你還說夷人以船堅炮利著稱,該夷兵船笨重,吃水深達數丈,長處是可以乘風破浪而取勝於外洋,我軍必須避免在外洋與之交戰,使其長處就無從發揮,現在卻又說要出洋剿辦,這前後自相矛盾,該如何解釋?你分明是看著英夷滋擾福建、浙江,又北駛至天津,分明是怕朕歸咎於你在廣東辦事不周,所以才急於出洋,豈不知你這樣先斬後奏,實是不曉事體。朕現在傳旨嚴行申飭。現在如果已出兵攻剿,務必將交戰情形迅速馳奏。如果尚未出兵,就應該持以慎重,毋涉輕躁!(《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卷13,第393頁。又見《林則徐集.奏稿》中冊,第854頁。)
10. 琦善怕洋人嗎林則徐與琦善的關系怎樣為什麼對歷史人物(尤其是琦善)的認識和
博爾濟吉特·琦善(滿語:kišan,1790年-1854年),字靜庵,博爾濟吉特氏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大臣,鴉片戰爭時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咸豐四年(1854年)秋病死軍中,贈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依總督例賜恤,謚文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