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快速背誦初二歷史年代
1、首先按時間順序把事件理出來,最好能畫一個時間軸,與重要事件相對應。這樣就能一目瞭然。
2、理清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
你先按順序記憶,慢慢就記住了
還可以把一些年代人物編成順口溜
2. 怎樣學好初二歷史
一、學會使用好課本。
我們要對歷史課本,做一個大概的了解,首先了解課本的基本結構,我們要對,基本知識,部分,尤其是課本中大字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著一部分的內容,在課堂時,要把握重點,尤其是老師講的重點,哪些內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是了解就可以的,只有把握重點,了解基礎才能夠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學會閱讀。
尤其是閱讀教材,在閱讀教材方面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取得課堂上的主動權。在課堂上,要知道老師,講的層次性,針對性的問題。是啟發大家,什麼內容需要詳細的讀,反復的思考。在做歷史筆記時,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圈點批註,給歷史名詞概念人物,所做的補充,要做一個大概的了解,重點知識部分要重點記錄。
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做到愛善於思考和樂於思考。
愛思考,會思考,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知識的源泉。在課堂上,我們要勤思考,培養多種思考能力。經常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可以使自己的邏輯思維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學會掌握,鞏固知識的技巧,也就是巧學。
做到及時鞏固訓練,尤其是在課後的,習題演練中,通過,練習,可以鞏固強化記憶,提高我們的分析能力。所學的知識,要及時復習,反復復習,編制記憶的規律,先快後慢,及時的復習鞏固,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掌握知識。在學習歷史時,要為自己建立一個詳細的知識網,規律性強,線索脈絡清晰,可以把握住歷史知識的綜合聯系,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歷史。
雖然大多數的同學覺得歷史枯燥,但星火教育王老師認為如果發現其中的樂趣,學習歷史會更加容易。初中生通過學習歷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過去,總結一些歷史經驗,有利於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
3. 怎樣記憶初中歷史知識的方法
01
古代中國的政治
1、時空定位
4. 學習初二歷史的具體方法
初中歷史的學習方法要提高歷史的學習成績,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對此,我認為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第一,課前預習,找出疑點。在學習每節新課之前,我們應對所學內容進行預習,提前把握知識脈絡,找出難點、疑點問題,使課堂聽講有針對性。第二,集中精力,專心聽講。課堂上我們的注意力要集中,跟著老師講課的思路,認真聽講。對老師提出的設問和舉例,要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力爭在課堂上掌握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第三,及時復習,加強記憶。對所學知識如果不及時復習,就很容易遺忘,使知識不能得到鞏固。因此,在學完一節或一課內容後,我們應及時復習,並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鞏固所學知識。第四,及時進行歸納整理,使知識系統化。我們在學完一節或一課內容後,應善於把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列出知識網路,形成知識體系。這樣,有助於我們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第五,抓住知識的主線。例如,在學習《大變革的時代》一節時,抓住變革這一主線,可以分為生產工具、生產技術、水利、變法四個知識點,便於學生掌握。第六,注重聯系實際,運用所學教材知識認識分析社會熱點問題。理論聯系實際既是學習歷史課的重要方法,又是中考考核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注意圍繞國內外發生的熱點問題,結合所學教材知識,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認識和分析,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理解所學知識,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人講,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麼相似,歷史上的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彷彿打開了一片新天地。怎樣學好歷史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5. 怎樣才能快速背過初中歷史
我自己曾學歷史專業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適合你否。歷史嘛,多背是應該的,但要有技巧,平時要將知識點歸納起來,列成樹狀圖,先背好主幹知識,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時間就要看書,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憶起當天所背過的內容,回憶不起的第二天就馬上看書。不過一定不要死記硬背,否則你就一定會討厭歷史的.
何況死記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費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張時間,也沒有記住多少東西。二是記不準,易混淆,張冠李戴,錯記漏記,把觀念或原理弄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三是記不牢,容易忘,費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記住的東西,沒有多長時間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歷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切忌死記硬背。
6. 如何高效地學習初二的中國歷史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
初中歷史難,難就難在歷史事件過多,需要記住歷史事件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關鍵點、意義、作用、背景等。三年時間需要記住六本歷史課本,從夏、商到21世紀,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不僅有中國歷史,還有世界史。如此多的內容該怎麼記憶呢?
理解記憶法:理解事件的發展,明白歷史事件這么發展的原因,有些內容一定要先理解才能更快速記憶。有很多歷史事件發展過程過長,這個時候一定要化繁為簡,可以運用公式法進行記憶。
初中歷史還有其他的記憶方法,下面是老師總結整理的記憶方法,希望對大家學習有所幫助!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
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
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化簡記憶法
將復雜內容通過化簡,舍棄次要內容,記住關鍵字眼,然後拓展開去,最後達到全部記憶。例如:中國近現代史中關於中英《南京條約》內容,記起來十分復雜,但仔細推敲,這個條約內容有四條,每一條只找一個關鍵字,就可化簡為「割、賠、開、關」四個字,然後再展開。「割」即割香港島給英國;「賠」即賠款2100萬銀元;「開」即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處通商口岸;「關」即關稅協定。這樣就能較快的達到記憶。
(2)公式記憶法
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較記憶法
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
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
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
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
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4)列表圖示法
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5)聯想法
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
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
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6)串字法
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7)口訣法
通過綜合取捨,把一些零亂的內容整理成比較整齊的押韻句式,讀起來琅琅上口,易於成誦。如:對中國近現代史中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可編成這樣的口訣:
西方列強不讓富,先進技術難傳入。
清朝內部有頑固,阻撓破壞搞洋務。
整個運動缺核心,幾個總督和巡撫。
技術設備單純引,根本原因在制度。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
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1)記人名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
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同學們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
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同學們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7. 如何快速背誦歷史,【我現在是 八年級~~
先培養興趣!
可以跟別人互相提問
比誰背的好背得全
慢慢的,重點知識背好了,再比選學內容的背誦.
比如那張圖片誰長鬍子...有幾個人抗槍之類的...
效果很好!!!
一.明確目的,集中精力背誦一篇課文或者一段必須掌握的語句,最忌東張西望,漫不經心,注意力分散。如果是一篇很簡單的文字,背了幾天後仍老出錯,這肯定是用心不專的緣故。至於出現「前記後忘」的現象,則是正常的,這時千萬不要向這種暫時困難屈服而打退堂鼓。
二.反復閱讀與再現相結合背誦一篇短文,僅僅讀幾遍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熟讀到滾瓜爛熟的程度才行。單純地反復閱讀效果並不好,學習者應該在文章還沒有完全記住前積極進行嘗試再現,回憶不起來時再閱讀。這樣容易記住,保持時間也長。特別生疏的語句,注意多嘗試再現幾次。因為嘗試再現是一種比閱讀更積極的智力活動,又是一種自我檢查的過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識記內容的重點、難點,並及時改正記憶中的錯誤。開始時可短一些,容易一些,然後作一定幅度的調整。
背誦過程中,如果「卡殼」,應該進行追憶。追憶是有意和間接再現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難,多方面尋找線索,進行積極靈活的思維。因此,不能一「卡殼」就立即停止背誦。文章通過理解消化,已納入自己的知識系統,語句通過熟讀試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復朗讀幾遍,就能流利地背誦下來。
復習背誦的時間用得越多,記住的效果就越佳。早晨背誦過的課文或知識,晚上睡前以及第二天起床後,應進行一次復背,並在每周六或周日再作適當的溫習背誦,以後過一個月再復背一次。這樣,可保證很長一段時期不會遺忘。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復習的時候可以把原文提煉成一個提綱,邊看提綱,邊復習背誦,這樣記憶和熟練程度就會更加明顯。
三.加強默寫,強化訓練 所謂「眼過千遍,不如手抄一遍」。這也是運用內部語言背誦的一種形式,既用腦,又動手,可加深對文章的記憶。因為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圖形和符號,經常默寫可幫助我們促進右腦的開發。採取默寫手段,可有效地鞏固已經背誦了的課文和知識,而且對加深記憶大有好處。一篇文章,就這樣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最後,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按照背誦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聯起來,進行背誦。如果能切實做到循序漸進,長期進行默寫訓練,那麼一定會有助於背誦的質量和效果。
8. 如何快速記憶初中歷史
歸納整理對比記憶法。學生如果善於歸納整理、善於對比,記憶知識就輕而易舉了。這要學生把性質相同或者相似的歷史事件、歷史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聯系和區別。經過整理之後的知識就相對有條理性、邏輯性、系統性,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而且對學生記憶歷史知識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9. 如何學好初二歷史
不用死背,要用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將歷史書當成故事書去看,將史實當做故事去記,不需要一天的時間去記,時間長去翻翻,效果絕佳。至於歷史上事件的影響及意義等知識點,要注重去理解,理解並不是背誦,而是將其轉化成自己的觀點,答題時相當於敘述一下,知識點全面並不需要很完整。因為閱卷老師只看大體意思,閱卷速度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