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應該怎樣學習歷史才能記得牢,拿高分。
是要准備會考嗎?把我的個人經驗給你吧。
本人很討厭歷史課,人物太多永遠搞不清楚。。。
我上歷史課是很痛苦的,聽不進去。其實你也不用很認真的去記。
老師上課寫的板書,書上劃的重點,稍微記一下就行了,跟著老師的思路不用太認真的。
要考試的時候,把每冊書最後的大事年表整理一下,可以另寫一張紙,簡單記憶一下。
會考的話老師會給你們做幾套歷年考試的綜合卷,會考基本上都能及格的,不用擔心。
老師應該會把每冊書要求記憶的閉卷部分整理給你們,你只要大概有個概念就行了。
其實平時聽老師說多了,自然而然就會寫出來的。
我屬於歷史文盲那種,但歷史考試也能考滿分,高分。
歷史不難的,主要就是記憶,熟能生巧,平時也可以多接觸一些歷史題材的影視劇。
Ⅱ 初中歷史如何背誦才能考高分
初中歷史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做好思維導圖,把歷史事件按照時間順序捋出來,形成一條鮮明的時間線索,這樣背誦起來就會容易很多。
Ⅲ 學習初中歷史的幾種記憶方法,歷史其實不難記
確記憶基礎知識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但很多學生把准確記憶理解為死記硬背,歷史學科本來是有趣的,學生是喜歡的,並且也是學得懂的,他們擔心的是記不住,害怕的是考試。如果有好的記憶方法,讓他們能學得輕松,考得愉快,相信所有的同學都會喜歡歷史。下面就介紹常見的幾種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性的體驗一下。
口訣記憶法
口訣記憶是把記憶的內容編成口訣、順口溜等來記憶。此法記憶時生動輕松、朗朗上口,久久難忘。特別適用於初一學生,因為初一學生理解記憶能力還比較欠缺,側重於機械記憶,如果把一些枯燥的知識編成順口溜、歌訣,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把每一課的內容總結為幾句順口溜,這種方法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機械記憶效果大有好處,但它也不是萬能的,培養學生的理解記憶能力更為重要。
例如:用口訣法記憶中國歷史朝代──盤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東周)秦兩漢(西漢、東漢)成,蜀魏吳爭晉(西晉、東晉)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
數字歸納記憶法
數字歸納記憶是將所記憶內容按不同屬性加以歸納,然後分門別類地記住這些內容及其屬性。
例如: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即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可歸納為「四三二一」來記憶。即:四次重大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三個主要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次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一條主線──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在「英、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學習中也可用七個「3」進行歸納總結。即:3個導火線:英格蘭人民起義(英)、波斯頓傾茶事件(美)、三級會議召開(法);3個革命開始標志性事件:長期關閉的議會重新召開(英)、萊剋星頓的槍聲(美)、攻佔巴士底獄(法);3個重要文件:《權利法案》(英)、《獨立宣言》(美)、《人權宣言》(法);3個中心人物:克倫威爾(英)、華盛頓(美)、羅伯斯庇爾(法);3次政變:宮廷政變(英)、熱月政變(法)、霧月政變(法)。
精簡濃縮法
精簡濃縮法就是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字眼,把繁雜的內容進行壓縮、整理的過程。
例如:隋朝大運河記住「永、通、邗、南」。記憶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只要記住兩個成語就行,「開天闢地」,「煥然一新」;《中英南京條約》記住「賠款、開商、割地、關稅」;如中日《馬關條約》的內容,可將其簡化為「割三島、賠兩億、開四口、設工廠」。南昌起義意義記住三個「一」:「一面旗幟,一個標志,一個節日」,還可以通過數字把課文內容濃縮為若干條,如「新文化運動」可濃縮為「一個口號,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然後將其還原為完整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方法,既便於記憶,又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串聯記憶法
串聯記憶法是將所記憶的幾項內容根據其各自的特徵和相互聯系串起來記憶。
例如:用串聯法記憶「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先後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時間長了,這「五霸」易忘掉其中的一兩個,如果用串聯法記,就容易記牢。即:「近聞(晉文)齊桓采松香(宋襄),鋸斷秦木(秦穆)留楚樁(楚庄)」。用串聯法記憶「戰國七雄」: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可用串聯加諧音法記作:「七叔含煙找圍巾」。
知識結構記憶法
此法適用於課後復習、單元復習、專題復習、系統復習等各種各樣的復習。復習時畫知識結構樹,一邊回憶一邊畫,包括大標題、小標題、每一個小標題下的各項具體內容,就像畫一棵樹:樹干、樹枝和樹葉,記的時候先抓住枝幹,再添枝加葉。「知識點是零散的,就像滿地的珠子,如果我們用線把它們串起來,帶走就方便了。」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新中國成立與鞏固》:
諧音記憶法
諧音記憶法是通過讀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記內容與已經掌握的內容聯系起來記憶。
例如:李淵618年建立唐朝,可記作:「李淵見糖(建唐)摟一把(618)」。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可用諧音記作:「一拔就死」。「八一」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有周恩來、賀龍、朱德、葉挺、劉伯承。用「劉葉煮粥喝」這五個幫助記憶,記起來就方便多了。
歷史年代記憶法
記憶歷史年代是令許多同學頭疼的,但有些年代學生又不得不記。那怎麼辦呢?孤立的數字是難記而易忘的,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它變得易記而難忘,對此,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1)比較記憶法。如:中共第一、二、三次代表大會,分別在1921年,1922年,1923年舉行;「三國鼎立」的年代: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劉備建蜀;222年,孫權稱吳王。世界近代歷史開始(1640年)和中國近代歷史開始(1840年)剛好相隔200年;中國奴隸社會結束(公元前476年)和西歐奴隸社會結束(公元476年),一個在公元前,一個在公元後;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和中國戊戌變法(1898年)。對於這樣的時間,只要記住一個,另外兩個也就記住了。
(2)尾數相同的事件。如:以「9」為例的歷史事件。1689年英國頒布《權利法案》。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49年,新中國誕生……
(3)歸納同一個年代發生的大事。如:1861年,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總理衙門設立,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開始。又如1927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許多大事: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共產黨人領導了三次武裝起義,召開八七會議等。
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歷史學習更要不斷總結記憶的竅門,但記憶方法是需要自己再學習過程中不斷總結和琢磨,上面的幾種方法我們也不能全部生搬硬套,需要我們靈活掌握。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樂趣無窮。
Ⅳ 初一怎樣在期末考試歷史上拿高分
其實初一歷史都是很簡單的,所以你大可不必憂慮。
至於如何拿高分就要看你是否有耐心復習,還有平時在歷史科下的功夫如何。
1.我建議你平時一定要多讀書,讀熟了對你的幫助會很大的,背的東西反而不用太多,只要背一些老師要求背的,一些什麼意義,什麼重點就行了,被太多了就會搞得很亂。
2.然後呢平時上歷史課前最好預習一下,預習歷史對於你上課是很有用的,而且最好有一本參考書,預習的時候看一下,參考書里比較詳細說明本課的內容,比較易懂,簡單明了,而且會有一些課外知識,這樣機會增加你學習歷史的趣味性,而且會讓你對本課的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因為書本能講的東西畢竟是很少的,老師一節課能講的東西也是很少的。也許你會覺得這些東西對考試沒什麼用,其實不然,因為現在的考試題目很多都要聯系當時的背景人物,你了解多一點總是有用的,但是參考書只要看一下就行了,並不用你深入去了解裡面所講的
3.那麼呢,對於平時的練習方面,我想你們學校應該會有一本配套練習發給你們吧,或者老師要求買的練習書,這些聯系你一定要認真完成,老師有時間評講最好,若沒時間,你不妨找練習冊的標准答案來對一下,我是想你能從這些標准答案里學習一下人家的答題方法,看看人家是從什麼樣的角度回答問題,看看你自己的答案與人家的差距如何,看得多了,練得多了,自然會掌握答題方法,考試的時候自然就會怎樣答題了。
4.歷史科的復習是很重要的,你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只要在考試的前幾天把書本復習一遍就行了,但前提是老師所講的知識點你已經聽懂了,只是記不牢,這樣子你才能在臨考前幾天復習,因為臨考前幾天復習將有利於你將知識點記得更牢固,如果你連老師平時上課所說的都還沒搞明白,死記硬背也是沒有用的。
5.考試時遇到不會的問題怎麼辦呢,在沒辦法的情況下,那麼只要和這道問題有一點關系的,都要填進去。
我能說的也只有這么多了。我自己現在才是初二學生,對你可謂是感同身受,也沒什麼固定的學習方法,我也就是把自己的一些學習體會告訴你罷了。
Ⅳ 怎樣背初中歷史效率最高下學期要中考了歷史
中考前背歷史的建議(個人總結,並非復制,望採納)
1.理解內容是最重要的,切勿死記硬背。
2.我並不建議手抄,但你可以在記完後把每一課的時間、地點和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的關鍵詞寫一下。
3.如果是在理解不了背不住可以問老師,讓老師幫助你理清思路、
4.自己在課下休息、去廁所、去買早點時可以回想一下關於歷史的重點,想不起來的就等回班時看筆記。
5.自己要把學過的所有知識聯系起來,可以從經濟政治來分,也可以從中國史外國史來分,不用全記一遍,把課題炒一下就可以理清思路了。
6.中考題不會都靠你死記硬背的,所以你要做些活題,並把錯的題記下來,也能幫助你記憶的。
7.多看新聞或紀實類節目,我同學不怎麼學歷史,但他總能考高分,因為他總關心時事,並對這些事有自己的看法,而且這些新聞也與我們學的歷史有關系的,建議你多看看,趁現在還有時間。
8.對了,你也可以自問自答,寫完作業後休息一會兒,趁這會兒想起什麼關於歷史的就問自己,然後自己回答(雖然怪怪的,但很有幫助),想不起來馬上翻書,然後正好就能激發興趣復習歷史了。
這些建議對你會有幫助的,忘了告訴你,我今年剛剛中考完的,加油吧!
Ⅵ 怎樣學習歷史才能拿高分
有人講,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麼相似,歷史上的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
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彷彿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怎樣學好歷史
作者:未知 文章來源:本站轉摘 點擊數:381 更新時間:2005-7-2
很多同學認為歷史是一門最適合臨時抱佛腳的功課,只要考前花點時間死記硬背,成績照樣不差,甚至還會有好分數。真要這么想就大錯了,想要把歷史學好,特別是面對文科綜合卷對能力的高要求的時候,想要把歷史學好,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呢,我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探討。
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不要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你有了興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如若反之,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
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的心態,不要老是抵觸。如果這樣,神也救不了你。然後,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歷史劇,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談這個歷史劇,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最後,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節歷史課,你就發現了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雖然我不能保證你能愛上歷史,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
當然,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很多同學認為學歷史要訣就是背,錯了。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基於課本之上的理解。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方便你理解的歷史結構。其實這也很簡單。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中也絕不迴避考試技巧的問題。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就什麼都不寫。最後,答題的時候,字跡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每點內容不要羅嗦,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這樣才能清晰明了。
對於這個話題,我暫時只能想到這么多了,希望大家在歷史學習的道路上走好。
Ⅶ 初中歷史滿分技巧
一、抓好課前預習是關鍵。對於任何學科而言,預習都是非常必要的。預習通常是同學們在課前進行自主的學習,筆者認為同學們在預習時,可以將課上要講的知識大概的瀏覽一遍,不要求看得多仔細,做到心中有數即可。因為預習的虎作目的,就是讓學生做一些初步的理解,這對於他們後續課堂上的聽課效率提升,有非常大的幫助。
二、抓好聽課環節。很多同學預習之後,往往會因為覺得知識點簡單的不聽課,其實這樣是不正確的,學生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講,因為只有在課堂上認真聽講,並且理解了該篇內容的知識點,那麼咱們在課後記憶的時候,才能更加迅速那或許很多人又要問了,該怎樣聽課呢?其實這個好辦,咱們在預習的時候,不妨先根據文章內容想一個問題,然後帶著問題聽,這樣你的聽課效率會高上許多。同時一定要記好筆記,課上做筆記是學習歷史的一個關鍵環節。記好筆記有助於學生課下理解,有助於課上背誦。
三、獨立完成作業環節。作業完成是學生們最不喜歡也最容易鬆懈的一個環節,很多同學上課聽了,但是在做作業的時候,卻並不怎麼上心,其實咱們可以將完成作業當作是一個深化知識,鞏固知識的過程。因為歷史作業基本上不會太多,咱們最好在課上就完成作業,這樣最有效果。
四、課堂背誦、朗讀。很多同學都知道初中歷史需要記憶和吧背誦,但是很少有人會在課堂上背誦,其實在筆者看來,在課堂上記憶背誦是學習歷史的重要環節,當然了,在記憶之後,最後倒回來將課文仔細閱讀一遍,這樣會使所有知識點在你心中牢記,你會更好的理解,是學習達到最佳效果。
Ⅷ 歷史要怎樣才能考得高分,我歷史基礎比較差,我都不知道怎麼學得更好
在高考備考沖刺階段,考生只有掌握科學的備考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容易走彎路,降低復習效率。下面,筆者根據自己指導考生備考的經驗,談一談高考備考最後階段歷史復習的有效攻略,希望能幫助考生更上一層樓。 1.確立重點范圍 雖然每年的《考試大綱》都明確規定了高考考點的具體范圍,但具體考點數量很多,而歷史學科的歷年高考試題涉及內容主要以重點知識為主,因此,確立重點學習范圍非常重要。我們要明確哪些是重要歷史事件,哪些是重要歷史專題,哪些是重要歷史階段等。那麼,如何確立重點學習范圍呢? (1)根據歷史事實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地位來確立,包括歷史事件、人物、歷史階段等。重要的歷史事實有: 中國古代重要歷史階段:春秋戰國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等; 中國近代史重要歷史事件: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 世界近代史中重要歷史專題:資產階級代議制問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問題、思想啟蒙運動問題等。 (2)依據歷年高考考點來確立。 我們可以以近三年高考試題涉及的考點知識為例,對考點知識進行統計研究,依據知識點涉及的頻率大小排列分類,就可以知道哪些知識內容是歷年高考常考的重要考點,哪些是次重點,哪些是從來沒有涉及過的考點,抓大放小,提高復習效率。 2.理解歷史事實 對歷史事實的理解是實現知識遷移運用的基礎,因此歷史復習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對重點知識進行全面的「深挖取」,力爭「吃透」它們。那麼,如何深入理解歷史事實呢? (1)放在不同的時段中去理解,即把具體的歷史事實放在不同的歷史進程中去加深理解,包括短時段、中時段、長時段。 如對辛亥革命的理解,可參考下表。 (3)聯系現實熱點問題來理解,即通過「現在」理解「過去」,探究其歷史根源。 如通過目前特朗普政府簽署「台灣旅行法」,干涉中國內政,聯系過去1972年尼克松訪華及1979年中美建交的歷史,可揭示中美關系發展的走向。 (4)進行對比分析,把相似的歷史事實放在一起進行多角度比較,分析與理解其異同,探究其原因,揭示其規律,如中外現代化發展模式的比較等。 3.記憶方法 眾所周知,記憶歷史事實是歷史學習中最基本的環節。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具體考點、歷史專題與歷史階段的相關知識清楚地記下來呢? (1)重點詞語、語句記憶法 以課本為基礎,記住考點知識內容中的關鍵詞與結論性語句,如下表所示。 (2)大事年表記憶法 根據時空觀念繪制出重要歷史階段的大事年表,如14—17世紀中外大事年表、18—19世紀中期中外大事年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外大事年表等。 (3)數軸記憶方法 以數軸方式羅列出重要歷史事件,可以直觀地看到歷史事件隨時間推移的發展趨勢,使記憶印象更深刻。如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歷史專題和宋元時期的基本歷史事實等。 (4)數字記憶法 用數字概括的形式對學習內容進行濃縮,如考點「宗法制」內容可概括為「一個核心、二個原則、三個形式、四個觀念」,專題「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歷史知識可概括為「一個主題、兩個方向、三次高潮、四個階段、五對關系」,等等。 1.主題學習 高考歷史主觀題往往考查一些重大歷史問題,但古今中外需要學習的歷史問題非常多,我們該如何高效記憶這些知識呢? (1)什麼是主題化學習 以高考考綱、熱點問題、史學範式、命題趨勢等為依據,科學確立核心主題線索,圍繞主題進行整合、歸納、比較有關考點知識,理解歷史現象及歷史認識與評價,探究、揭示歷史事件發展的差異、特徵、本質和規律。 (2)概括歷史主題 歷史主題如中國共產黨的建設與執政為民;制度創新與政治文明;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大國崛起與大國關系;思想解放與社會發展;區域經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重大改革與社會公平;民生問題與社會和諧等。 (3)如何進行主題化學習 ①根據主題整理核心考點和知識結構; ②縱橫比較主題內容; ③通過不同角度,放在不同的_史階段,對同一主題問題進行解讀; ④進行針對性訓練。 來源:求學·文科版 2018年06期
Ⅸ 初中歷史怎樣背才能記的又快又牢
記憶是有規律可循的,記憶力好的人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掌握了記憶的一些基本規律,所以他們記得又快又牢。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你總是花很長時間進行記憶背誦,且記住沒多久又忘了,那你有必要看看下面提高記憶效率的5個關鍵。
1、藉助老知識來記憶新知識,以舊帶新
新知識的記憶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且容易忘記。但如果嘗試將新知識和已經知道的知識建立聯系,以舊帶新,記起來就會容易很多,且不容易忘記。
在學習和記憶一個新知識的時候,要努力回想舊知識,用「這和......類似……」的思路去思考;或者告訴自己「這是......知識的延伸......」。這樣的學習思路,可以讓我們更快地理解所學的知識,讓大腦記住更多信息的同時還減小了記憶的負擔。因為我們在記憶的時候,只需要了解這個新知識和已經知道知識的差異就可以了。
2、把零碎的知識連接成塊,進行塊狀記憶
大量零散、單個的知識是很難進行記憶的。但如果把知識按照一定的關系或邏輯,進行整理和關聯,形成一個個知識塊、知識晶體,記起來就會輕松很多。同時,組塊的知識還可以讓我們理解得更透徹。
這乍一看好像有難度,其實不然。比如用我們熟悉的思維導圖梳理一本書,用知識框架圖的形式梳理一個知識點。或者簡單的以條列的形式把一個個知識點梳理成一個系列(比如:關於時間管理的5個方法、關於發奮讀書的10個案例......),都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和記憶。
3、把記憶的內容趣味化
越是有趣的東西,越容易被我們記住。在記憶的時候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想像力,讓要記得內容生動起來。比如簡單的「219816」這一串數字,我們可以很快記住,但記得快忘得也快,很快就會忘記。如果對數字進行編碼,讓數字活起來「鱷魚在酒吧喝石榴汁」,不僅可以快速記住,且不容易忘記。
具體的學習和訓練也比較多,比如「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中記憶部分的「數字編碼」記憶,以及「人體編碼和家居定位」這種位置記憶法,都是比較簡單實用的記憶策略。
4、調動多種感官參與記憶
我們在學一個知識的時候,通常是用眼睛去看或者用耳朵聽,但如果只是把學習停留在這個階段,那基本是很難掌握知識的。
所以,在聽完或看完之後,我們還要調動大腦去思考、整理,然後用手把它寫出來,用嘴巴把它講出來。眼、耳、腦、手、嘴等多種感官都要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樣學起來效率才會更高。
5、定期復習鞏固
學習之後,不是所有知識都能被我們馬上用到,一旦不用它,時間長了,印象也就淡了。如果想要記得時間更久,就要時不時地去復習鞏固一下。
Ⅹ 七年級的歷史怎麼學習才能提高成績
很多的學生在學習初中歷史的時候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使得很多的人都會感到非常的煩惱,那麼學習初中歷史有什麼技巧嗎?
知識要點
當然想要學好初中歷史,需要多多的進行練習,多做一些練習題,在練習當中提升自己,一般歷史考試都是選擇、判斷、分析、問答,這幾個題目,所以我們需葯了解各種題目的解答方式以及要求,選擇,在考試當中一般都是單選的題目,所以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就可以,一般可以使用排除的方法,將答案一個一個篩選出來。
判斷,我們在做這種題型的時候需要找出題目當中的知識點,然後進行判斷,分析題,我們需要大膽去進行,首先要認真閱讀,然後仔細查看問題,然後使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回答,問答題,這種問題是比較麻煩的,需要將題目完全的看清楚,然後弄清楚需要回答的答案,最好分要點進行回答,通過多次的練習,答題的准確度會大大提高。
以上就是初中歷史的學習技巧,在學習當中需要多多練習以及復習,這樣才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