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長沙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長沙
中國湖南省省會,城市面積53平方公里,人口602萬(2003),其中市區人口107萬,位於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京廣鐵路線上。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長沙是一座有2000餘年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早在春秋時期,就是楚國雄踞南方的戰略要地之一。漢朝的劉邦立國之後,於公元前206年改臨江為長沙,並設立漢朝的屬國----長沙國,自此之後,長沙開始築建城牆,並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15—20萬年前,長沙地區開始有人類活動。約7000年前,長沙開始形成村落。約24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長沙開始建城。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變,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與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故此長沙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時間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不同的歷史時期,長沙曾有「臨湘」、「潭州」古稱;唐宋和明清時期的長沙,其經濟和文化為其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
「長沙」之名有據可查的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關於貢品「長沙鱉」之說,距今3000多年。商周時期的寧鄉炭河裡遺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反映了當時的長沙地區與中原有一定的聯系。長沙約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始建城,屬楚國。「長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時設置黔中郡,長沙為其轄域。秦始皇統一中國,長沙郡為秦36郡之一,這是長沙以中國行政區劃名稱載入史冊的開始。兩漢時期,長沙為長沙國的都城。東漢初期廢「長沙國」改立長沙郡。
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為長沙郡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後期和南北朝時期,長沙為長沙郡郡治,湘州州治。
隋前期撤郡,長沙為潭州總管府;後期改州為郡,長沙又為長沙郡郡治。唐朝時設潭州治所,曾屬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時期的長沙窯,曾興盛一時,成為釉下彩的發源地。五代十國時期長沙為楚國國都,這也是唯一以長沙為都城建立的國家。
宋時長沙為潭州治所。北宋設嶽麓書院,將長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時期。元朝1274年時改為潭州路,湖廣行省治所。1281年仍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隸屬湖廣行省;文宗天歷二年因「天子臨幸」而改名天臨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為長沙府治所,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長沙同為長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時長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稱,為中國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天心閣,當時太平天國軍攻打長沙的地方清朝末年,曾國藩成為「湖南第一人」,長沙府涌現出在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滅太平天國,發動洋務運動,收復新疆等,對晚清的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長沙成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動地。戊戌變法的陳寶箴、譚嗣同,在長沙興辦時務學堂。之後自立軍起義、華興會、公祭陳天華和姚宏業、瀏萍醴起義、搶米風潮,都是很有影響力的活動。黃興在清朝末年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動,為中華民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民國二十二年長沙縣、市分治,設「長沙市」,為湖南直轄市,長沙一直作為湖南省會至今。
長沙在民國時依然是中國政治的革命中心之一。1911年10月22日,焦達峰、陳作新為首的起義新軍光復長沙。1915年,曾就讀於時務學堂的蔡鍔發動了護國運動。1919年,長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儉學,長沙也是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地之一。毛澤東、何叔衡、任弼時、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領導人都在長沙讀書或者從事政治活動。1927年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並試圖攻打長沙;失敗後他轉向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現實方針。
燒毀全城的文夕大火1937年長沙發展到鼎盛時期,經濟物業繁榮,初期成為抗戰的大後方。1938年的文夕大火成為最為悲慘的時期,各種歷史文化遺跡幾乎損失殆盡。1939年到1944年,長沙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中、日以長沙為中心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戰役,中方取得前三次戰役的勝利。
1949年8月5日,長沙正式建立共產黨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長沙開始重建與發展。長沙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毛澤東早期讀書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被認為是革命聖地。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代,長沙經濟開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1990年代後期,長沙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成為中西部重要的城市之一。
B. 寧鄉南門橋是誰建的,有幾年的歷史了
迄今歷史三百多年
C. 長沙有多久的歷史了
長沙作為地名,應出現於城市形成以前。長沙一名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篇》,《逸周書》又名汲冢周書,傳為281年(晉太康二年)得於汲郡(今河南汲縣)戰國時期的魏安厘王墓中,則其成書至少在戰國以前,雖然戰國至秦漢時期篇章有所增變,但據歷代學者考證其記載的史跡多有根據。「王會篇」記載了公元前11世紀周公營建雒邑竣工後,周成王大會諸侯,方國的盛況。當時「長沙鱉」是作為方物貢獻給周王室的,據孔晁注「王會篇」,謂「長沙鱉」「特大而美故貢也」。方物以地而名,可見長沙當時已是很有名氣的地方,這是長沙之名出現有據可考的最早時間,此後在《戰國策·趙策》中有「長沙之難,太子橫為質於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長沙,楚之粟也」等等,長沙的名稱就屢見不鮮了。如果說歷史文獻在流傳過程中還有可能失實的話,還有一份最有權威的資料,1986年湖北荊沙鐵路修建時發掘的包山2號大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簡,其中2件有長沙之名,一為「長沙正」名「龔懌」,一為「長沙公之軍」。包山2號墓的時代為戰國中期,約公元前300年。以上資料證明,長沙地名的出現不晚於戰國中期,可能早於公元前11世紀。據《湘川記》雲:「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鄉地區置長沙郡,則長沙之名始於洪荒之世,而以之為鄉為郡,則在後世耳。」所謂洪荒之世,也是指有人類聚居生活之始。 長沙一名是怎麼得來的,歷來眾說紛紜,史籍記載各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說: 第一,得名於長沙星。古代天文學家觀測天象時選擇一批星象作為定位觀測的標志,創二十八宿之說。認為上有星象,下有相應的「星野」,《史記·天官書》雲:「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名為「長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長沙之地以應長沙星,認為長沙地名源於星名,故長沙又有「星沙」之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雲:「長沙一星在軫中,主壽命。」又雲長沙星明則「主長壽,子孫昌。」這些說法適應於封建社會人們的認識和心理需要,故長沙得名的此說影響最大,流傳最廣。 第二,得名於萬里沙祠。萬里沙祠一說最早見於晉闞馬因 所著《十三州志》:漢「有萬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里,故曰長沙。」此後,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援引《東方朔記》雲:「南郡有萬里沙祠,自湘州至東萊可萬里,故曰長沙。」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為長沙郡」的自注亦雲:「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於是以後的各代地方誌,多引此說作長沙得名之源,並加以闡發考釋,認為長沙在古代有祭禮沙土之神的活動。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1年)春,曾到山東東萊祈禱「萬里沙」(東來曲城有「沙徑三百餘里」的沙原),東漢應劭注曰:萬里沙,神祠也。長沙至東萊相距萬里之遙,人們將此事和此兩地聯系,於是有「長沙者,所謂萬里長沙也」之說。 第三,得名於「沙土之地」。長沙的地質結構為以石英砂岩、砂礫岩、粉砂岩及頁岩等為基礎,經過長年的外力作用,地層崩塌的岩石,經風化和水流的沖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積於地表,特別是現長沙市區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帶,分布著大片的沙灘,沙洲等,每當枯水時節,這些洲、灘露出,向人們展現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長大,「白沙如霜雪」。在古代,自然環境未經污染破壞,這種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稱長沙為沙鄉或沙土之地。如唐大歷間長沙太守張謂著《長沙土風碑銘》引《遁甲記》雲:「沙土之地,雲陽之墟。」又《路史》曰:「沙,為長沙;雲陽,為茶陵。」又《元和郡縣志》雲:「《禹貢》荊州之域,春秋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並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 第四,得名於長形的沙洲。長沙湘江中的水陸洲,長約5000米,寬約100米,是一較有特色的地理景觀。關於水陸洲的出現,有不同的認識,過去人們根據宋代《太平寰宇記》說:「晉惠帝永興二年此洲生。」認為水陸洲是東晉才出現的。但地質工作者在對長沙的地質結構作取樣分析時,確認水陸洲為第四紀全新世時形成的一級階地的典型地層,時代至少在1萬年以上。古代湘江水位較低,如1986年發掘的長沙縣南土乇 遺址,與水陸洲南頭相距不遠,位置就在低於水陸洲的河灘上,遺址年代距今7000多年,其底層亦為屬第四紀全新世地層。因此,水陸洲應早在東晉以前就已出現,可能由於水位的漲落,有時被洪水淹沒。 第五,得名於「蠻越」語「祭禮女神的地方」。在楚國「南平蠻越」之前,長沙居民屬「蠻越」族。在蠻越語中,「長」是「祭壇」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而不是「沙土之神」。「長沙」在蠻越中的含義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壯、侗諸民族聚居區還有女神崇拜的風俗,他們的成語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長沙」之語。 以上數說,經過各時代文人學者的研討,第一、二說逐漸被否定。關於第一說,認為提出「天有九野,地有九州」理論的著作《呂氏春秋》中記錄了軫宿和長沙子星,但該書的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239年。軫宿名稱的出現也僅在公元前443年。曾侯乙墓1件漆器上有二十八宿圖和軫宿之名。此外,根據二十八宿的部分星宿在《詩經》已有出現,可把其星宿營的出現定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但以上均晚於長沙一名出現的時間。正如《善化縣志》所說「星以沙而得名,非沙以星而得名也。」至於第二說,亦早有人提出質疑,明崇禎《長沙府志》雲:「通志謂郡有萬里沙祠,日方 (按:開始)於周威烈王之季,不可考矣。」又明《一統志》雲:「在萊州府城東北三十,夾萬歲兩岸,沙長三百里,是祠在東萊,與長沙無與。」綜合各方面關於「萬里沙祠」並無關系,長沙是否在周威烈王時始有萬里沙祠,不但連記述者都認為「不可考矣」,且周威烈王在位為公元前425年至前402年,距長沙一名出現的周成王時晚了600多年,恐怕即使有萬里沙祠,也在長沙地名出現之後。 第三說和第四說的依據基本相同,都是突出長沙的地物特徵,不同的是前者偏重於個體,後者則偏重於群體。沙質土是長沙的地質結構特點,長如米,白如雪也一定是很引人注目的,但形成長約5000米的沙洲則是更壯觀的景物了。地名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古代人們以其居住的自然環境的突出特徵來命名地名,是古代地名產生的主要來源,這符合古代人們的認識水平和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長沙地名,應是先民們根據長沙古代的自然環境特徵而逐步確認,最後約定俗成,流傳後世;理應「始於洪荒之世」,至西周時被確認。 至於第五說,雖無定論,但亦可作為一家之言。長沙地名的來源之多,正好說明了地名文化的豐富內涵。
求採納
D. 關於湖南長沙寧鄉的歷史。。。
唐貞觀元年(627年)以「鄉土安寧」之意置寧鄉縣。
寧鄉地區漢為益陽縣地。三國時置新陽縣。晉改為新康縣。隋並入益陽縣。境域古為荊楚地。秦屬長沙郡。唐貞觀元年(627年)置寧鄉縣。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建縣,隸潭州長沙郡。元隸湖廣行中書省湖南道宣慰司天臨路。明隸湖廣布政使司長沙府。清隸湖南省長沙府。
寧鄉縣東臨望城,西接安化等縣。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楚黔中郡,秦隸屬長沙郡,三國時期為吳新陽縣,晉太康元年(280)改名新康,隋開皇九年(589)並入益陽,唐武德四年(621)復析益陽置新康。宋太平興國二年(977)析益陽、長沙、湘鄉部分地始置寧鄉縣,縣治設今橫市鎮,後改設今玉潭鎮。千餘年來,境地析劃,幾經變化,縣域卻沿襲未變。從宋代起寧鄉縣就隸屬潭州,明清屬長沙府。
民國時,寧鄉隸湖南省第5行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寧鄉曾歸屬益陽、湘潭兩地區,1983年劃歸長沙市轄。現隸屬長沙市。縣人民政府駐玉潭鎮(城關鎮為舊稱)。距省會長沙市44公里。轄城關、雙江口、煤炭壩、黃材4鎮及74鄉,16個居民 委員會
E. 關於湖南長沙寧鄉的歷史。。。
寧鄉,治邑於三國,建縣於北宋。隸屬湖南省會長沙,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縣,轄35個鄉鎮,384個村,總面積2906平方公里,人口132萬。中文名稱:寧鄉縣行政區類別:對外開放縣所屬地區:湖南省長沙市地理位置:湘中東北部面積:2906平方公里人口:132萬目錄具體介紹 自然地理 溈 水 黃材水庫歷史沿革 人口民族 風土人情 獨特的「圍鼓子戲」 大成橋觀音殿的額戲 大成橋的故事會經濟概況 綜 合 農 業 工業和建築業 固定資產投資和招商引資 國內貿易和旅遊 交通和郵電 注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區域所轄 道林鎮 城郊鄉 道林鎮具體介紹自然地理 溈 水 黃材水庫歷史沿革人口民族風土人情 獨特的「圍鼓子戲」 大成橋觀音殿的額戲 大成橋的故事會經濟概況 綜 合 農 業 工業和建築業 固定資產投資和招商引資 國內貿易和旅遊 交通和郵電 注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區域所轄 道林鎮 城郊鄉 道林鎮展開編輯本段具體介紹 寧鄉縣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寧鄉,地處湘中東北部、湖南「五區一廊」金三角地帶,是長沙通往湘中、湘北之要沖,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便捷的交通條件,處於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武陵源、洞庭湖三大旅遊圈連接地帶,東連古城長沙,西屏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南接韶山名人故里,北望浩淼八百里洞庭。交通發達,縣城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60公里,石長鐵 路、長常高速公路、319國道橫貫東西,洛湛鐵路連通南北,S206、S208、S209和S311四條省道貫穿縣境,構成了寧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寧鄉是省會長沙的西大門,距長沙36公里,是長沙通往湘中、湘北之要沖,溝通湘西北的咽喉要地,兩個小時車程可以輻射湘鄂贛11個地級市4000萬人口。寧鄉地勢由西向東呈階梯狀逐級傾斜,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 8℃,平均相對濕度81%,年均降雨1358毫米,平均日照時數達1739.2小時。 寧鄉是已故國家主席劉少奇同志故鄉,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傳統文化淵源深厚。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四羊方尊、人面紋方鼎等1000多件青銅器的出土震驚中外,被世界考古界譽為「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 自三國時開始這一片文明熱土便引人注目,生於斯的歷代文人騷客、政界名流不計其數。從佛教的一派之宗靈佑到與朱熹 並稱的理學大師張栻,從唐代大詩僧齊己到宋代金科狀元易祓,從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原國家主席劉少奇、人民司法奠基人謝覺哉到前中國科學院院長、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光召、著名美學家李澤厚、著名工藝美術大師楊應修、著名書畫藝術家歐陽篤材等,文明的弦歌代代不絕,鑄就了寧鄉人開闊的胸襟、敢為人先的精神底蘊。 寧鄉境地多為丘陵地帶,山地、平原、江河相映成趣,氣候宜人,植被豐富。豐富的自然資源,蘊涵著巨大的開發潛力。是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生豬之鄉」、「茶葉之鄉」,先後被列為全國優質米、瘦肉型豬、水產品生產基地,生豬和糧食產量分列全國第五位和第九位。縣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40多種150多處,目前已開發利用的有煤、鐵、錳、鈾、金剛石、海泡石、花崗岩等20多種。 寧鄉縣擁有衛生機構600個,病床1400張,專業衛生人員3480人。投資1億元興建的寧鄉縣人民醫院是全省規模最大技術力量最雄厚的縣級醫院。全縣有線電視用戶4萬多戶,電視覆蓋率達99%。科學技術事業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國「科普示範縣」。全縣健全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實了「兩個確保」方針,社會大局穩定。該縣是全國電氣化、信息化先進縣,電力供應充足,通訊業發達。寧鄉電信服務達到全省先進水平,市話裝機容量2.2萬門,程式控制電話、行動電話覆蓋全縣。 改革開放以來,寧鄉縣域經濟發展迅速。1995年提前實現生產總值翻兩番,2002年,整體經濟實力躍居湖南省十強縣前列。2003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3.87億元,同比增長12%;財政收入4.4億元,增長22.9%;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6.3億元,增長58.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1.36億元,增長43%,綜合實力躍居全省第三。
F. 湖南有多少年的歷史
湖南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有人類活動,古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區。西周時期為楚國南部。唐廣德二年(764年)首置湖南觀察使,至此中國行政區劃上開始出現湖南之名。
湖南省現行行政區域在周朝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期納入楚國版圖。秦統一中國後, 實行郡縣制,湖南地區設置有黔中郡、長沙郡。
西漢實行州、郡、縣三級制,與封國並行。湖南境內設有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 長沙國。王莽新朝曾廢長沙國改立長沙郡,桂陽郡改南平郡,武陵郡改建平郡,零陵郡改 九嶷郡。東漢時恢復原郡名,但長沙不再立國而保留長沙郡。
三國時期,湖南地區為蜀漢和東吳角逐之所,零陵、武陵郡屬蜀,長沙、桂陽郡屬吳。 後零陵、武陵郡歸入東吳版圖,並增置南郡、臨賀郡、衡陽郡、湘東郡、天門郡、昭陵郡 6郡。
西晉時,湖南分屬荊州、廣州。東晉偏安江左,湖南分屬荊州、湘州和江州。 南朝宋、齊和梁前期,湖南分屬湘州、郢州和荊州。陳朝時湖南分屬荊州、沅州、湘 州。
隋朝裁並州、縣,改州、郡、縣三級制為郡縣二級制。湖南省境設8郡:長沙郡、武 陵郡、沅陵郡、澧陽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陽郡、零陵郡。
唐初改郡為州,武德四年置潭州總管府,管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連州、南梁 州、南雲州、南營州8州。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統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 連州、邵州和道州。太宗朝始設道,道下設州(或郡),州下為縣。湖南分屬山東南道、江 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廣德二年又置湖南觀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有湖南,立楚國,國都為長沙府。楚分其所轄地為28州1監, 在湖南境有13州1監:潭州、岳州、郴州、朗州、辰州、溪州、邵州、錦州、澧州、敘 州、衡州、永州、道州和桂陽監。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 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 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 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 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 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 (州)、縣三級制。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 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 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權實行省、道、府(直隸廳、直隸州)、縣(散廳、散州)四級制。康熙三年 置湖廣按察使司,湖廣右布政使、偏沅巡撫均移駐長沙。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獨立建 省。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撫直接管轄。 雍正二年,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至此,現行的湖南省行政區域作為獨立的地方一級政 權組織才基本確立下來。
清代湖南總計分4道、9府、4直隸州、5直隸廳(不轄縣)。直隸州、直隸廳直接隸 屬道與省,而不由府管轄。縣以外設有散廳、散州,受府節制,相當縣一級。湖南有散州 3個,散廳1個。作為基本行政單位的縣和散州、散廳,包括不轄縣的直隸廳和直隸州在 內,共有77個單位。
中華民國成立後,湖南的行政設置幾經變化。民國3年(1914),分全省為湘江、 衡陽、辰沅、武陵4道,其轄區與清代長寶道、衡永郴桂道、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 相同,共75縣。
民國5年(1916),裁常德道,所轄縣常德、岳陽、平江、臨湘、華容、漢壽、沅 江、澧縣、安鄉、臨澧、南縣劃歸湘江道,桃源、石門、慈利、大庸劃歸辰沅道。全省存 3道,仍有75縣。
民國11年(1922),撤銷道制,僅存省、縣二級。
民國24年(1935),在沅陵設立湘西綏靖區,將指定綏靖范圍的19縣劃為慈石 庸、沅瀘辰漵、永保龍桑、芷黔麻晃、乾鳳古綏5個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1936), 正式設立專員公署。將澧縣、臨澧、靖縣、會同、綏寧和通道6縣劃入,與原19縣組成 4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公署分別設在沅陵、慈利、乾城和黔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是由省政府派出機構,代行省政府職權。
民國26年(1937)12月,全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專員兼任駐在地 縣長。全省劃為9區:第一區轄瀏陽、平江、臨湘、岳陽、醴陵、湘陰、長沙、湘潭、寧 鄉、益陽等10縣,專員駐瀏陽;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 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縣,專員駐常德;第三區轄沅陵、大庸、桑植、漵浦、永 順、瀘溪、辰溪等7縣,專員駐沅陵;第四區轄乾城、龍山、保靖、古丈、永綏、鳳凰、 麻陽等7縣,專員駐乾城;第五區轄衡陽、常寧、衡山、耒陽、攸縣、茶陵、安仁、酃縣 等8縣,專員駐衡陽;第六區轄邵陽、湘鄉、安化、新化、武岡、新寧、城步等7縣,專 員駐邵陽;第七區轄黔陽、綏寧、會同、芷江、靖縣、通道、晃縣等7縣,專員駐黔陽; 第八區轄郴縣、桂東、汝城、永興、資興、宜章、桂陽、嘉禾、臨武、藍山等10縣,專 員駐郴縣;第九區轄零陵、祁陽、新田、寧遠、江華、道縣、東安、永明等8縣,專員駐 零陵。 民國29年(1940)4月,又將全省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曾一度增置陽明縣( 後改為陽明特別區),但不久即撤銷。先後還增設2省轄市(長沙、衡陽)、2縣(懷化、 隆回)。至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前,全省共有2個直轄市、10個行政督察 區,77個縣。具體情況如下:
省轄市:長沙市(民國22年設,省會),衡陽市(民國32年設)。 第一行政督察區,治岳陽,轄8縣:岳陽縣、長沙縣、湘陰縣、臨湘縣、瀏陽縣、平 江縣、湘潭縣、醴陵縣;第二行政督察區,治耒陽,轄8縣:耒陽縣、衡陽縣、衡山縣、 攸縣、茶陵縣、常寧縣、安仁縣、酃縣;第三行政督察區,治郴縣,轄10縣:郴縣、桂 陽縣、永興縣、宜章縣、資興縣、臨武縣、汝城縣、桂東縣、藍山縣、嘉禾縣;第四行政 督察區,治常德,轄9縣:常德縣、澧縣、桃源縣、石門縣、華容縣、南縣、慈利縣、安 鄉縣、臨澧縣;第五行政督察區,治益陽,轄6縣:益陽縣、湘鄉縣、安化縣、漢壽縣、 寧鄉縣、沅江縣;第六行政督察區,治邵陽,轄6縣:邵陽縣、新化縣、武岡縣、新寧縣、 城步縣、隆回縣;第七行政督察區,治零陵,轄8縣:零陵縣、祁陽縣、寧遠縣、道縣、 東安縣、永明縣、江華縣、新田縣;第八行政督察區,治永順,轄6縣:永順縣、龍山縣、 大庸縣、保靖縣、桑植縣、古丈縣;第九行政督察區,治沅陵,轄8縣:沅陵縣、漵浦縣、 辰溪縣、鳳凰縣、乾城縣、永綏縣、瀘溪縣、麻陽縣;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洪江,轄8縣: 會同縣、芷江縣、綏寧縣、黔陽縣、晃縣、靖縣、通道縣、懷化縣。
此外,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 下,湖南省境的平江、瀏陽、醴陵、岳陽、臨湘、湘陰、長沙、酃縣、茶陵、攸縣、郴縣、 宜章、永興、耒陽、資興、桂東、汝城、安仁、桑植、永順、龍山、大庸、石門、慈利、 華容等25縣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或者成為游擊區,並成立縣蘇維埃政府,建立區蘇維埃 政府170多個,鄉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910多個,成為湖南最早的基層工農政權。 省一級蘇區政府,有1930年7月30日成立湖南省蘇維埃政府;1930年10月成 立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1931年7月,成立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後改為湘鄂贛省工 農兵蘇維埃政府);1931年10月成立湘贛省蘇維埃政府;1934年11月成立湘 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以上均行使省級革命政權的職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 政權的先聲。
G. 公元前的周武王與寧妃的歷史發生在寧鄉嗎
當然不是,因為即使到唐朝,還都沒有寧鄉這么個地方,那時的南方都是瘴癘之地,沒有人煙,也還沒有開發,所以根本不會是在那裡。
周文王十五歲時生武王。周文王姬昌時期,國力逐漸強大,「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為滅商奠定了基礎。姬昌崩逝後,其子姬發繼位,史稱周武王。
姬發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姜太公(即姜尚)為軍師,並用弟弟周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薈萃,政治蒸蒸日上。對外爭取聯合更多諸侯國,壯大力量。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准備條件,等待時機。為便於進攻商都朝歌,周武王在灃水東岸建立新都鎬京(今西安)。
(7)寧鄉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寧鄉取意「鄉土安寧」而得名,治邑於三國,建縣於北宋,2017年撤縣建市。下轄4個街道、21個鎮、4個鄉,1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2906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142.25萬人。
寧鄉市是已故國家主席劉少奇的故鄉,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縣,也是全國17個「中國旅遊強縣」之一。寧鄉出土了四羊方尊、人面紋鼎、象紋大銅鐃等1500多件青銅器,被譽為「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
H. 寧鄉有多少年歷史
治邑於三國,建縣於北宋
I. 寧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作文
我的家鄉寧鄉是個地大物博、人傑地靈的寶地,集「名人、名山、名寺、名泉」於一身.今年我們寧鄉被國家旅遊局定為創建中國旅遊縣的15個試點縣之一,這是我們寧鄉人的驕傲,更是我們寧鄉人大顯身手的好機遇.現在,家鄉把「密印禪寺、千佛溶洞、四羊方尊、灰湯溫泉、少奇故里」整合成「萬佛之奇、造化之奇、國寶之奇、養生之奇、偉人之奇」的五奇旅遊品牌.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萬佛之奇——密印禪寺:
密印寺是我國南方一大名寺古剎,就位於我們寧鄉人人皆知的大溈山.大溈山奇峰聳立,主峰由數十座叢山環抱,山頂形成天然盆地,海拔一千零七十公尺,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地勢險峻,漫山蒼松翠竹,林間鳥語花香,溪流泉水清清,滾滾東流,這就是家鄉第一河流溈水發源之地.
密印寺系佛教禪宗著名寺院,禪宗五派之一的溈仰宗之祖庭,乃溈仰宗發祥之地.唐憲宗元和二年(807),高僧靈佑禪師來溈山開法,經宰相裴休奏請朝廷御賜「密印禪寺」門額,建立了這座寺廟,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現存建築有山門、大殿(萬佛殿)、後殿、配殿、禪堂、祖堂等,佔地共9000多平方米.山門高大庄嚴,為紅色三開牌樓式磚石結構建築,黃色琉璃瓦,中為拱形大門;萬佛殿是密印寺內最著名的建築,全古式建築,規模宏大,書棟雕梁,堂皇富麗.高九丈,重檐歇山頂,內外三十八根柱,全為白色,花崗石,金色琉璃瓦頂.正殿供奉著釋迦牟泥等三尊大佛,慈眉善目,普度眾生,四壁牆磚高尺余,每磚模製貼金佛像,共12182尊,各佛像神態肅穆.殿內金光燦爛,令人目眩,真是一大奇觀.
密印寺內還有很多包含故事傳說的景物.寺內有一塊高五丈、圍二丈的黑色石,上有二孔,相傳為裴休之妻陳夫人齋僧處,一孔出油,一孔出鹽,稱為油鹽石.寺外還有回心橋、來木井、養生池、仙人獻寶、龍王井、蘆花水、鏡子岩、獅子岩、萬人床、白果含枟等「溈山十景」.寺周山環水繞,雲霧飄渺,景色迷人.
盡管密印寺歷經朝代變更,屢遭兵火,但又多次重建,香火不斷.如今,更是迎來了艷陽天.2005年9月20日,中國寧鄉首屆國際佛文化節在溈山密印寺開幕,四眾弟子及各方信徒雲集萬佛寶殿,在庄嚴的鍾鼓聲中禮炮齊鳴,綵帶飛舞,而建於唐朝的千年古剎溈山密印寺上空,彌漫著禮花彩雲,絢麗而庄嚴的景象令人嘆為觀止.10月20日下午,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率中央宗教工作檢查調研組來到溈山密印寺,離別前,他潑墨揮毫,為密印寺留下「奇寧鄉,我心嚮往,溈仰禪宗,萬代敬仰」的美好祝願.
我們相信在這美好的祝願聲中千年古剎密印寺將成為家鄉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