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口是簽訂了什麼條約在什麼時候淪陷的呢
中英天津條約1958.06.26
英國公使得住北京,並在通商各口設領事官;增開牛庄、登州、台灣(台南)、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牛庄口 岸設在營口,登州口岸設在煙台,潮州口岸設在汕頭)
不同國家和中國簽訂的天津條約的時間和開放口岸是不同的,只有中英的條約里有漢口
PS:
中美天津條約是1958.6.18
增開潮州、台灣(台南)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潮州口岸設在汕頭)
中法天津條約1958.6.27
增開瓊州、潮州、台灣(台南)、淡水、登州、南京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登州口岸設 在煙台,潮州口岸設在汕頭),並在各口設領事官;
2. 湖北省武漢的歷史沿革
武漢歷史悠久,早在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先民們就在這水網之域繁衍生息,用石制器具拓現遠古文明。在黃陂區盤龍湖畔的盤龍城,築於商代,距今約有3500年的歷史。東漢末年,江北先後稱曲陽縣、沌陽縣、漢津縣、漢陽縣(606年),江南先後稱汝南縣、江夏縣(589年)。自漢開始經南北朝至元、明,武漢成為水陸交通樞紐,商賈輻輳。明代中期成化年間,由漢陽龜山之南入江的漢水主道改由山北入江,由此而形成漢口新鎮,奠定了武漢三鎮的地理基礎。明末清初,漢口以商業大鎮卓立華中,與北京、蘇州、佛州並稱「天下四聚」,又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清康熙四年(1665年),清政府在漢陽門外白鱔廟下設「常關」,徵收國內商貨通過稅。清咸豐七年(1857年),湖廣總督官文又分設宗關(今漢口上茶庵)、漢關(今漢口下茶庵)等10個征稅關卡。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漢口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1861年3月,漢口正式對外開埠。漢口對外開放後,湖廣總督官文上奏清政府於1862年元月1日設立江漢關,並於次年正式徵收關稅。光緒二十五年 (1899年)分漢水以北地置夏口廳,治所即今漢口。至此,漢口與漢陽城區、武昌城區統稱「三鎮」。1889年,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後,在漢施行洋務「新政」,興辦工廠和學校,編練新軍,民族工業乘勢得到發展,為武漢近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使武漢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在武漢爆發,建立了湖北軍政府,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1926年12月,國民政府遷都武漢。1927年元月,漢口、武昌合並為武漢市,劃為京兆區。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武漢市正式建置。三鎮合並建制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6月改為湖北省轄的省會城市,1984年5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為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計劃單列市。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2年7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2007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文批准設立武漢城市圈(位於湖北東部,以武漢為龍頭,由周邊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9個城市組成,土地面積5.78萬平方千米,人口3123萬人,國民生產總值占湖北國民生產總值總量的61%,武漢城市圈集中了湖北工農業、交通建設、文化教育的精華部分)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2010年1月,國務院《關於同意支持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批復》,使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成為繼中關村後中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也是中部地區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2010年11月,國務院批准同意武漢吳家山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至此,武漢市正式形成了三大國家級經濟開發區,三鎮鼎足開發的局面。201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武漢吳家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更名為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3. 武漢的歷史介紹
一、先秦至南北朝
武漢市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1956年,湖北省博物館對東湖之濱的放鷹台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石斧、石錛以及魚叉等新石器時代遺存,經認定屬於屈家嶺文化。武漢最早的傳說是關於大禹曾在此治水成功的故事,至今武漢漢陽江邊的禹功磯上建有禹王廟。在黃陂區發現的距今約3500年前的盤龍城遺址,是迄今中國極少數已發現並保存完整的商朝古城之一,被認為是「武漢城市之根」,也是目前武漢擁有著比北京、西安等更為悠久的建城歷史的考古依據。
春秋戰國時代,武漢屬於楚國范疇,留下了一些遺跡傳說。《列子·湯問》所記載的俞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鍾子期,名徽,楚國漢陽(今武漢蔡甸)人。至今,漢陽仍存有古代留下的古琴台、鍾子期墓等建築遺跡和「琴斷口」等歷史地名,武漢也因此被稱為「知音」故里。
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武漢新洲地區文化昌盛,成為儒家重地之一。《論語》載:「孔子周遊列國至楚國時,使『子路問津』於長沮、桀溺」。西漢時期有庶民在邾縣(即新洲區)孔子山掘出一塊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八個秦隸大字,淮南王劉安遂就地建廟徵召學士講學,是為「問津書院」,被喻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學」,史上曾與嶽麓書院、東林書院等齊名。
現代武漢的起源,是東漢末年軍閥劉表命江夏太守黃祖在今漢陽月湖附近所建的「卻月城」和東吳孫權於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所築的「夏口城」。卻月城是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址。孫權築夏口城時,在蛇山附近的城牆上修築了一座瞭望塔,這便是後來舉世聞名的黃鶴樓。
公元208年,在武昌附近的赤壁(今咸寧赤壁,一說在江夏區赤磯山)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這是中國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發生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武漢及其周邊第一次發生了改變中國政治格局的事件。三國時期,當時的武昌(今鄂州)成為東吳政權的都城,孫權在此稱帝,使武昌及其周邊第一次成為中國割據政權的政治中心。南朝時,夏口城擴建為郢州城,成為郢州的治所。
二、隋至清中期
隋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期間,武漢經濟文化逐步繁榮,成為文人墨客的匯聚之地,其中,位於武昌長江之濱黃鵠山巔的黃鶴樓被崔顥、李白、白居易、王維、劉禹錫、蘇軾、陸游、黃庭堅等無數唐代乃至後代著名詩人吟詩頌贊,一時之間,使武昌成為中國南方的文化重鎮之一,其中,崔顥所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和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黃鶴樓名揚天下,而李白的另外一首「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使武漢從此擁有了「江城」的別稱。
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郡。南宋時期,武昌再次成為中國僅次於首都地區之外的第二大政治軍事據點,抗金英雄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興師伐金,因此岳飛也被朝廷封為「鄂王」,武漢也曾遍布「岳王廟」的遺跡。南宋詩人陸游在經過武昌時,寫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錯,城外南市亦數里,雖錢塘、建康不能過,隱然一大都會也」來描寫武昌的繁華。宋代武漢的制瓷業極為發達,經過發掘,在武昌城區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磚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在市郊江夏區湖泗、梁子湖等地發現了宋代大型瓷窯群100多座。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湖廣行省為全國10個行中書省之一,轄境包括今長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廣西、海南全省及貴州大部、廣東雷州半島、重慶東南部。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的治所,也是武漢正式成為中國中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的開始。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時,第六子朱楨出生,因而在朱楨長大後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擴建,成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武昌一地繼續成為湖北乃至中部地區的政治中心,明楚王之布政使司衙門駐武昌府。明代中後期,武漢的漢口崛起。
由於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水新河道北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來自徽州、山西、陝西、江西等各幫商人紛紛前來經營,以鹽、典當、米、木材、棉布、葯材為六大行業,發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規模,主要街道漢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前期,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被世人稱為「楚中第一繁盛」,成為全中國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美譽,也因漢口扼長江、漢水兩大水道咽喉,成為天下商賈聚集之地,歷史上也被稱為三大茶市和天下四聚之一。
三、晚清
具有「東方芝加哥」之稱的老漢口
清代後期直至二十世紀初的武漢享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是中國第二大城市,也是中國主要幾個經濟、金融、工業、交通、文化中心之一。
19世紀中葉,中俄萬里茶道源於漢口。從18世紀至20世紀初中葉,漢口一直是中國三大茶市之一。1900年漢口僅出口俄國就達39萬擔,佔中國輸出俄國茶葉的80.9%。由於茶葉貿易的帶動,漢口也成為中國近代最大的農業輕工產品加工出口中心,被中外茶商稱為「東方茶港」。
1862年英國人修建的江漢關大樓,現已改建為江漢關博物館
1858年清朝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闢的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由此,漢口開始了由傳統商業市鎮向近代國際大都市的轉型。此後,漢口先後開辟了英、俄、法、德和日五國租界,40餘個歐美國家在漢設立領事館。
外國各路商人先後來漢通商,從此武漢的對外貿易大幅增長,貿易量穩居全國前四,成為全國四大港口之一,其中有40年對外貿易總額佔全國外貿總額的10%左右,居全國第二位,呈現出了「駕乎津門,直逼滬上」的態勢。隨著漢口在商貿更趨國際化,大批外商在此興修碼頭,設立銀行,成立公司,極大提升了漢口的國際輻射能力。至清末,外商在漢開辦的經營土洋貨銷售、金融、航運、房地產的洋行劇增。到1911年,漢口外國公司增至125家。就具體的實業經濟而言,制茶是當時漢口最大的工業,出口佔全國6成。
1889年,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其執政期間,大力推行洋務運動,特別是興建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使漢陽造成為聞名東亞的品牌,進一步刺激了武漢近代工業興起和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使武漢在原有以商貿金融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基礎上拓展為近現代中國的工業發源地。他主持修建了京漢鐵路,使武漢成為中國的南北交通樞紐,成為名副其實的九省通衢。他還興辦西式現代教育,創建了「兩湖書院」、「自強學堂」等新式學堂,進一步推動武漢成為了中國的教育文化重鎮。
1905年,張之洞修築了後湖長堤,建成後堤內乾涸土地10萬畝,基本奠定了現代漢口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城市輪廓。1907年,張之洞將後城城牆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漢路的後城馬路並成為漢口第一條近代馬路,這條路也是民國時期中國各方政治勢力在武漢地區角逐的主要舞台。
甲午戰爭後,中國開展「實業救國」運動。民族資本主義勢力紛紛進駐中國最大經濟、交通中心之一的漢口,大力發展民族經濟,並進一步推動漢口等中國大城市向現代城市轉型。1906年,宋煒臣等人在漢口創立了「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民營公用水電企業。1909年,該公司為調節供水,在中山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修建了漢口水塔,成為當時武漢最高的建築。
四、中華民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爆發,革命成功後,起義軍宣布脫離清朝,建立軍政府,成立中華民國,隨後中國各省響應,清朝被推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時代宣告結束,武漢成為改變中國命運的地方,於是每年十月十日的武昌起義紀念日,定為中華民國的國慶節。1912年1月,黎元洪成為臨時總統兼湖北都督。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武漢經濟繼續迅速發展,尤其是民族資本主義迅速崛起,民族資本勢力在武漢興建、擴建約600家工業企業。武漢持續作為中國主要的工業中心之一存在,但是工業的迅速崛起也帶來工人階級的迅速壯大和階級矛盾的不斷擴大,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爆發,這是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中最有影響的事件。
隨著中國北伐戰爭的推進,1926年9月,北伐軍攻佔漢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26年10月7日成立漢口市政府,劉文島為漢口市第一任市長。1926年11月21日,國民政府遷都武漢,並決定將漢口、漢陽、武昌合並為一個城市,設為京兆區(首都),定名武漢,這也是武漢三鎮首次在行政上統一於一個城市之內。次年3月24日,中華民國武漢國民政府正式成立。
同年,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也一起搬到武漢,武漢隨即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焦點所在,也成為了中國政治、軍事中心。然而到了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頭目汪精衛默許寧漢合流並發動七一五事變宣布制裁中國共產黨後,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8月7日共產黨在漢口召開會議,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確立了武裝暴動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方針,第一次國共合作宣告失敗。11月起,桂系軍閥建立了在武漢的統治,直到1929年被蔣介石軍攻克。
20世紀20年代直至抗日戰爭前夜,武漢城市規模急速擴大,到1936年末有民營近代工廠516家,人口超過120萬。
1930年日本人繪制的武漢三鎮地圖
抗日戰爭初期,南京國民政府將武漢作為戰時首都據此抵抗日軍入侵,為國民政府內遷爭取時間。1937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軍事委員會等部門陸續遷至武漢,蔣介石來到武漢指揮全國抗戰,中國共產黨有關方面力量也陸續來到武漢,國共兩黨在武漢展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武漢作為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各重要機關的臨時辦公地點,成為中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1938年6月,武漢會戰打響,國民革命軍經歷大小戰斗數百次,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日本三個月亡華的圖謀,此戰也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武漢也因此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焦點城市。
1938年6月,國民政府決定將武漢的各類工業、軍事設施或內遷或破壞,武漢工業的損失達到70%。10月27日,武漢全境被日軍佔領,中國抗日戰爭全面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0年9月,日本扶植的汪精衛政府將武漢特別市改為漢口特別市,期間,武漢人口銳減,常有騷亂發生。1944年11月,美軍為報復日軍,對武漢進行輪番轟炸,武漢市區遭到嚴重破壞。
1949年5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部隊進入漢口中山大道。
1945年9月,國民政府收復武漢後,將武昌和漢陽組建武昌市,漢口仍為直轄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武漢行營,白崇禧坐鎮。1946年10月,僅管轄武昌地區的武昌市政府成立,漢陽市區劃為漢陽縣,1947年8月漢口成為中華民國行政院院轄市。1948年秋,白崇禧在武漢謀求劃江而治,同時向武漢工商業募捐以備戰。1949年5月16日至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了漢口市區、武昌市區和漢陽縣,接管了武漢三鎮。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直到1954年6月以前,武漢是中央直轄市,並且是中南地區黨政軍機關所在地。1954年6月,武漢市被並入湖北省,並被改為湖北省省會。一五計劃時期,武漢被確定為「重點城市」進行建設。根據中央「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指導思想,國家在武漢地區投資新建大型國營企業32個,奠定了武漢引以為傲的工業基礎。
自此,武漢由「工商金融和近代工業中心」迅速的轉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基地,成為「共和國」的「長子」之一。到1956年,公有制經濟在武漢取得了統治地位。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大橋聯通京漢、粵漢鐵路組成中國最重要的南北鐵路干線——京廣鐵路,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南北交流,也使武漢三鎮從陸上連成一體,成為完整統一的武漢城區。
1965年開始的「三線建設」,武漢收獲了一批國家級大項目,使武漢的經濟地位更加穩固。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初期,武漢經濟規模長期位居全國第四位,僅次於北京、上海、天津,位居廣州等市之前,武漢也成為計劃經濟時代全國三大工業中心、三大交通商業中心、三大教育中心之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1974年,毛澤東曾48次下榻武漢東湖賓館並主持國家政務,使武漢成為他自1949年以後除了中南海以外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也使武漢成為北京之外的另一個國家政治中心。期間,在武漢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八屆六中全會等多次中央會議。
1975年,武昌縣、漢陽縣劃歸武漢市。1983年,新洲縣、黃陂縣劃歸武漢市。1984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市為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計劃單列。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的第一站來到武昌,指示武漢在原有的基礎上,建成新的全國三大製造業中心、三大科技開發中心、三大金融貿易中心,在全國經濟中起龍腰的作用,隨後幾年,武漢發展速度連年突破16%,經濟總量一直保持全國前三甲,城市規模始終排名全國城市前列。
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20年間,由於國家奉行「非均衡發展戰略」,中部、湖北和武漢成為「政策窪地」被不斷邊緣化。同時,武漢還是一個「重稅區域」,自身結余極為有限,嚴重影響了武漢城市建設。至此,武漢逐漸被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區拋在了身後。此外,當時的湖北省委省政府對省內武漢「一城獨大」的現狀,提出「削峰填谷」政策,即平抑武漢的發展並將行政資源全部用於發展湖北其他城市,造成武漢經濟進一步下滑,這種情況直至2001年湖北省委領導班子調整後才有改變。
隨著中國經濟由出口拉動向內需拉動轉型,武漢的區位及科教優勢被重新認定。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0年3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重新確立了武漢市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
2008年前後開始,湖北及武漢兩級政府抓住國家經濟環境變化的大勢,全市經濟大幅增長,並被認為是國內「唯一能夠實現製造產業升級換代的城市」和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極少數城市之一,目前全市高新技術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次於深圳等極少數城市,城市創新能力在全國排名第二,創業環境在中國大陸排名前十強。
武漢初步改變了傳統印象中「重工業基地」的形象,變成一座新型經濟城市。武漢城市功能日趨完善,硬體建設突飛猛進,城市面貌顯著改善,對外來人口的吸附作用日漸增強,特別是備受年輕人青睞,年輕人口凈增率現僅次於深圳排名全國第二,是近年來全國吸引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亦是除北上廣之外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海外留學生主要求職目的地之一,城市活力排名全球第七[26]。
2016年8月,中央正式批復同意武漢設立「自由貿易區」,武漢自貿區主要是落實中央關於中部地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的要求,發揮其在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示範作用。2016年9月,中央正式印發《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武漢被列為超大城市,提出發揮武漢核心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2017年1月25日,國家發改委公布《關於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復函》指出,武漢要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3)歷史上武漢簽訂了什麼條約擴展閱讀: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也是中央軍委武漢聯勤保障基地駐所。全市下轄13個市轄區,總面積8494.4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091.4萬人。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中心城區一分為三,形成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構成了武漢濱江濱湖的水域生態環境。武漢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春秋戰國以來,武漢地區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清末洋務運動促進了武漢工業興起和經濟發展,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武漢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開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將武漢列為超大城市;同年12月,國家發改委明確要求武漢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4. 《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分別簽定的時間和背景是什麼
1、《南京條約》簽訂時間是1842年8月29日。
背景:工業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竭力向中國推銷工業產品,企圖用商品貿易打開中國的大門。1840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發動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2、《馬關條約》簽訂時間是1895年4月17日。
背景:日本明治維新後,蓄意對外擴張,逐漸形成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佔台灣,第二步是吞並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
1894年日本派大軍進入朝鮮,並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2月威海衛之戰清軍的失敗,更是使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清廷無心戀戰,日本則繼續保持軍事壓力,清廷不得已日本求和,而到戰爭後期,開始了馬關和談,簽訂了《馬關條約》。
3、《辛丑條約》簽訂時間是1901年7月25日。
背景: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歐洲各國也擔心拋棄慈禧,將導致清朝廷垮台,喪失訛詐中國的機會和可能。這樣,歐洲列強態度漸趨一致,最終決定與清廷議和,簽訂《辛丑條約》。
(4)歷史上武漢簽訂了什麼條約擴展閱讀:
《南京條約》簽訂後,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從此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各帝國主義國家援引片面最惠國待遇,獲得了《馬關條約》中除割地賠款以外中國給予日本的所有特權。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加深民族危機。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從而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災難的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已甘當「洋人的朝廷」,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它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5. 武漢的近現代史,發生的重大事件
武漢近代歷史大事年表 1838年 9月 湖廣總督林則徐在武昌、漢口、漢陽查禁鴉片煙。 1853年 1月 太平軍攻佔武昌城。 1854年 6月 太平軍再占武昌城。 1855年 4月 太平軍三占武昌城。 1858年 6月 《中英天津條約》簽訂,規定漢口辟為通商口岸。 1861年 3月 英國在漢口設立租界。 1862年 1月 江漢關開關。 1864年 英國循道會在漢口開辦普愛醫院。 修築漢口城牆。 1868年 英國匯豐銀行漢口分行開業。 1871年10月 美國聖公會在武昌創辦文化書院。1904年改稱文華大學。 1873年 1月 輪船招商局在漢口設立分局。 1884年 4月 漢口、武昌、漢陽分別成立電報局。 9月 黃鶴樓毀於大火。 1889年 8月 蘆(溝橋)漢(口)鐵路開始築建。 1890年 2月 張之洞奏請建設湖北煉鐵廠和湖北槍炮廠。 3月 湖北織布局在武昌興建。 6月 兩湖書院興辦。 1893年 自強學堂在武昌創辦。 1894年10月 湖北紡紗局在武昌興辦。 湖北繅絲局在武昌興辦。 1895年 德國在漢口劃定租界。 1896年 俄國在漢口劃定租界。 法國在漢口劃定租界。 1897年 2月 漢口郵政總局成立,轄8個分局。 6月 湖北制麻局在武昌興辦。 本年 葉澄衷、宋煒臣合資興辦漢口燮昌火柴廠。 1898年 4月 張之洞撰成《勸學篇》,提倡「舊學為體,新學為用」。 本年 日本在漢口劃定租界。 1899年 設夏口廳,實行陽(漢陽)夏(漢口)分治。 1900年 8月 唐才常的漢口策劃自立軍起事失敗。 1902年 9月 布、紗、絲、麻四局招商承辦。 1903年 1月 留日湖北籍學生創辦《湖北學生界》雜志。 5月 吳祿貞邀集愛國知識青年在武昌花園山集會,從事愛國反清宣傳活動。 1904年 7月 呂大森等在武昌建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 8月 湖北省立圖書館在武昌成立。 1905年 漢口後湖長堤主幹堤建成,後稱張公堤。 1906年 3月 劉靜庵等在武昌建立革命團體日知會。 4月 蘆漢鐵路全線通車。 8月 漢鎮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創辦。 1907年 8月 揚子江機器製造公司在漢口諶家磯創立。 本年 拆除漢口城牆。 1908年 2月 漢陽鐵廠、大冶鐵山和萍鄉煤礦,組成漢冶萍公司。 1909年 4月 孫武等在漢口設立革命組織共進會總機關。 1910年 武漢一批產品參加南洋賽會獲金獎和銀獎。 1911年 1月 蔣翊武等在武昌成立革命組織文學社。 9月 共進會與文學社聯合,成立起義指揮部。 10月 武昌起義。 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擔任軍政府都督。 《鄂州約法》頒布。 民軍與清軍展開陽夏之戰。 11月 黃興出任中華民國戰時總司令。 1912年 1月 夏口廳改制為夏口縣。 4月 孫中山抵武漢訪問。 9月 陳時在武昌創辦私立中華大學。 1913年 5月 江夏縣改名武昌縣。 8月 中華工程師會在漢口成立,會長詹天佑。 1917年 收回漢口德國租界。 1919年 漢口新市場(今民眾樂園)落成營業。 1920年 2月 惲代英等創辦利群書社。 《武漢星期評論》創刊。 3月 董必武等創辦私立武漢中學。 8月 包惠僧、董必武、陳潭秋等在武昌成立武漢共產黨組織 (即武漢共產主義小組)。 1921年12月 中國共產黨武漢區執行委員會成立。 1922年 2月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江岸發生「二七」慘案。 1923年 5月 第一屆華中運動會在武昌舉行。 1924年 文華大學更名華中大學。 武昌大學成立。 1925年 3月 收回漢口俄國租界。 6月 武漢人民掀起聲援「五卅」運動。 1926年 1月 湖北農民協會在武昌成立。 9月 北伐軍佔領漢陽、漢口。 10月 北伐軍攻克武昌。 湖北省政務委員會主任鄧演達就職。 11月 《漢口民國日報》創刊。 12月 工人運動講習所開辦。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暨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在漢口成立。 1927年 1月 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辦公。 武昌、漢陽、夏口三地為京兆區,定名武漢。 2月 中華全國總工會遷來武漢。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開學。 國民政府收回漢口英租界。 國立武昌中山大學開學。 3月 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辦。 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漢口召開。 4月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昌召開。 武漢國民政府第二次北伐。 5月 武漢軍民反擊夏斗寅叛變。 太平洋勞動大會在漢口召開。 7月 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叛變。 8月 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 本年 開始拆除武昌城牆。 1928年 9月 武昌中山大學改名為武漢大學。 本年 拆除漢陽城牆。 1929年 武漢市改稱武漢特別市。不久,武漢特別市改稱漢口特別市, 組成武昌市政委員會。 1930年 漢口特別市改為漢口市。 1931年 7月 長江、漢水大水,三鎮潰堤成災。 9月 武漢各界集會聲討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 1935年 1月 漢口市無線廣播電台開播。 12月 武漢學生積極參加「一二?九」愛國運動。 1936年 粵漢鐵路全線通車。 1937年 7月 「七七」事變發生,武漢各界人民集會聲援中國軍隊在華北的抗戰。 10月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組建。中共中央長江局在武漢建立。 11月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行政院、監察院、外交部、財政部從 南京遷來武漢。 1938年 1月 《新華日報》創刊。 4月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在武漢成立。 7月 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在武漢開幕。 武漢各界掀起救亡獻金運行。 8月 收回漢口日本租界。 10月 武漢淪陷。 1939年 日偽武漢特別市政府成立。 1940年 日偽武漢特別市改為漢口市。 1945年 9月 日本侵華軍第六方面軍在武漢投降。 10月 漢口市政府成立。 11月 收回漢口法國租界。 1946年 5月 國共《漢口協議》簽訂。 10月 武昌市政府成立。 1947年 6月 武漢大學發生「六一」慘案。 8月 漢口市改為漢口特別市。 11月 漢口被服總廠發生「一一?七」慘案。 1948年 本年夏到1949年5月,武漢各界愛國人士,積極參加 反對國民黨進行內戰,迎接解放的斗爭。 1949年5月16日 武漢解放。
望採納O(∩_∩)O謝謝
6. 求有關武漢的中國近代史
民國元年(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民國三年(1914年),同屬江漢道。據民國九年(1920年)5月16日《日日新聞》:當時漢口人口為40萬人,漢陽8萬人,武昌31萬人。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臨時聯席會議宣布,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作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
民國十八年(1929年)6月21日,湖北省政府組建武昌市政委員會。民國二十年(1931年)4月,武昌市政委員會改為武昌市政籌備處。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漢三鎮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
(6)歷史上武漢簽訂了什麼條約擴展閱讀:
武漢的經濟情況
2018年,武漢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47.29億元,同比增長8.0%,三次產業構成為2.4:43.0:54.6。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35136元,同比增長6.4%。
2018年,武漢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900.24億元,同比增長9.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8.70億元,增長11.0%。在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1294.21億元,增長9.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29.54億元,增長12.3%。
2018年,武漢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33元,同比增長9.0%。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359元,同比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52元,同比增長8.5%。
7. 武漢的歷史
武漢市歷史悠久。漢口一帶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台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市郊黃陂區境內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是迄今中國發現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春秋戰國至元春秋戰國時期,以荊山為據點,武漢就成為楚國興起的軍事和經濟中心之一。
東漢末年,地方軍閥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
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隋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於隋唐。
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
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時,第六子朱楨出生,因而在朱楨長大後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擴建,成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
晚清——民國時:1858年清朝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闢的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三鎮鼎立,以武昌為湖北省省會 。1914年屬江漢道。1926年,北伐軍攻佔武漢三鎮,劃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改夏口縣為漢口市,並轄漢陽縣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自廣州遷至武漢。1月5日,數十萬群眾沖擊了漢口英租界,2月19日,國民政府正式收回該租界。4月,武昌市與漢口市(含漢陽縣城)合並為武漢特別市。1938年,中日雙方投入百萬兵力,進行長達數月的武漢會戰。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漢市委員會新建成立。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直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4年武漢市由中央直轄改為湖北省省會。
8. 《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對中國社會發展歷程分別有何影響
《南京條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列強的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條約》清政府徹底變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9. 辛亥革命勝利後簽訂了什麼條約
辛亥革命的勝利
——中國南京臨時政府制定《臨時約法》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並且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辛亥革命是其中最偉大的一次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遭到鎮壓,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清統治者為換取帝國主義支持,不惜賣國求榮,對人民大肆進行壓榨,激起全國人民反抗。清廷為了緩和矛盾,被迫宣布變法,推行新政,並把編練新軍作為重點,用以鎮壓革命運動。北洋大臣袁世凱趁編練新軍之機不斷擴充實力,遭到皇族猜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深。
與此同時,中國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各地革命黨人紛紛組織革命團體。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和各省革命分子聯合,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選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庶務,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樹起武裝革命的旗幟,並制定了「先據兩廣為根據地,而後揮師北伐,直搗北京」的革命方略。
為此,同盟會先後組織多次武裝起義。起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會黨為主,如湘贛萍瀏醴起義、廣東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州防城起義、廣西鎮南關起義、廣東欽州上思起義、雲南河口起義等。這些起義,旋起旋滅、均遭失敗;第二階段轉入以新軍為主,如安徽安慶馬炮營起義、廣州新軍起義軍,亦因組織不嚴而半途夭折。孫中山等並未灰心,決心動員全黨力量,在廣州再次發動起義。1911年5月6日,本計劃四路同時發動,結果僅有黃興率120餘人的敢死隊攻入總督府,幾經奮戰,大部犧牲,後得烈士遺骸72具,葬於紅花崗(後改稱黃花崗),是為著名的「黃花崗起義」。
同盟會在華南領導的起義連連受挫,引起一部分會員不滿,他們組織了同盟會中部總會,意在開展長江中下游的革命運動。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從新軍入手,積聚了雄厚的革命力量。
1911年,清政府實行「鐵路國有政策」,實際上是借「國有」的名義把鐵路利權出賣給帝國主義。這一舉動與各省人民以及地方紳商、立憲派的經濟利益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四川人民興起了保路運動。1911年6月,在成都成立了保路同志會,參加人數十萬人;9月,斗爭發展到全省抗糧抗捐,數萬群眾向督撫遊行請願,四川總督趙爾豐向手無寸鐵的群眾開槍,當場打死30多人,造成駭人聽聞的「成都血案」。於是,四川人民迅速興起了全川的武裝暴動。清廷命令端方自湖北帶兵前往鎮壓,湖北方面便響起了武昌起義的槍聲。
湖北革命黨人原定農歷八月十五(10月6日)舉行起義,由於准備不及而延期。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製造炸彈失慎爆炸事故,武昌起義的秘密機關遭到破壞,湖廣總督實行全城戒嚴,形勢頓時緊張起來。革命黨人決定立即發動起義。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他們打死鎮壓起義的反革命軍官,幾十人沖往楚望台軍械庫奪取彈葯。軍械庫守軍中的革命士兵聞風響應,一舉佔領了楚望台。接著,步、炮各營和軍事學堂學生約五營兵力,紛紛起義,齊集楚望台,臨時推舉原日知會會員、隊長吳兆麟擔任指揮,向總督衙門發動攻擊。革命士兵們奮不顧身,血戰通宵,佔領了總督衙門、藩庫等重要機關,湖廣總督倉皇逃往停泊於長江的兵艦上。起義軍一夜之間佔領了武昌城,取得了首義的勝利。11日晚和12日晨,駐漢陽、漢口的新軍先後起義,武昌三鎮完全為革命黨人所控制。
武昌起義成功後,成立了軍政府,由於武昌起義勝利來得太快,孫中山遠在國外,黃興和同盟會的其他領導人分別在香港、上海等地,一時趕不到武漢。而直接組織起義的領導人有的不在武漢;有的受傷;有的犧牲。起義者沒有認識到掌握政權的重要,錯誤地認為應讓社會上有名望、地位的人出來組織政府,推新軍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為鄂軍都督,並發表宣言,改國號為中華民國,號召各省起義。軍政府迅速擴軍為五協,加強了武漢三鎮的防守。
清廷在得知武昌起義消息後,急派陸軍大臣蔭昌率新建第一軍、海軍提督薩鎮冰率艦隊前往鎮壓。接著,又起用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接替蔭昌,命馮國璋為第一軍總統。黃興趕赴前線,率領革命軍抗擊清軍的進攻,堅持斗爭40餘日,漢口、漢陽相繼失守。漢口、漢陽保衛戰為各省響應武昌起義贏得了時間。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湖南、陝西、山西、雲南、江西、上海、貴州、江蘇、浙江、四川、廣西、福建、安徽、廣東等省相繼宣布獨立。這股革命洪流給清王朝以沉重打擊。
10月12日,革命軍佔領了南京。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
1911年12月,會議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選黎元洪為副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到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並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南京臨時政府除革命派外,還有立憲派、舊官僚,但政府實權基本上掌握在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手中。南京臨時政府制定了《臨時約法》,它是一個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它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全體國民,各民族人民一律平等,享有居住、言論等各項民主自由權利。它還規定了資產階級國家制度的基本原則,具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精神。
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重新起用已被清廷罷黜的袁世凱,讓其鎮壓革命,保住清朝的統治。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採取卑劣的手段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對清政府,利用革命進行逼宮;同時派人南下和談,採取欺騙手段表示贊成共和,誘使革命黨人交出政權,由他當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中外勢力的夾攻和革命陣營內部妥協派的壓力下,表示如清帝退位,袁世凱絕對贊成共和,就可把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給他。袁世凱在得到南方政府同意讓權的保證後,又回過頭來迫使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退位;13日孫中山辭職;14日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夭折了。
10. 武漢在秦朝、漢朝、三國、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時分別叫什麼叫什麼
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吳黃武二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隋朝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於隋唐。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此後經宋以迄明、清,均為歷代州府治所。
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八年,在此興師北伐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相當於現代的省一級)的治所。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楨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於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明末清初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稱為「楚中第一繁盛」,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
清末,漢口建制為夏口廳(地位同縣),使武漢三鎮之名貫於清代、中華民國,三城鼎足雄峙更屬罕見。
清咸豐八年(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闢的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在老漢口鎮的下游沿長江先後開辟了漢口英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和漢口日租界五國租界。這些租界獨立於中國政府管轄之外,在界內分別設置工部局、巡捕房、領事法院(庭)等迥異於中國政治體制的管理機構。清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宣布脫離清朝,成立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武漢成為革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