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看了很多關於近代史的紀錄片,非常好奇:紀錄片裡面的黑白的歷史影像資料是從哪裡來的現在在哪裡保存
你看到在紀錄片 或者 紀實片里打了"資料"兩個字的,黑白影像資料都是真實的,那是當時中國和一些國外的戰地記者冒著生命危險拍下來的.一般都是用的35mm膠片 手搖式或者發條式的電影攝影機 。 當然,在電視劇,或者是某些紀錄片裡面會用到再現的手法,依然用黑白鏡頭來重現當年的場景,這個我們就要區分來看了。一般真實的資料,在右上角打上「資料」二字,或者是在解說詞裡面特別說明。
B. 有誰知道【宣統帝退位詔書】先如今保存在什麼地方
宣統帝退位詔書保存在中國家博物館。
清宣統退位詔書由張謇擬稿,經南京臨時參議院討論後,由袁世凱轉交清廷公布。原收藏者張朝墉題名《遜清四詔》,縱21.5cm、橫分別為40.5cm、4353cm,連軸縱27cm,橫545cm,毛筆書寫。原由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收藏,1975年 撥交中國革命博物館。
四詔分別為:令商議優待詔、同意優待條件詔、令袁世凱全權協商退位辦法詔、退位安民詔。每一件詔書都有內閣總理大臣等內閣閣員的親筆署名。
這組《詔書》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結束的歷史見證,是清王朝覆滅的直接的重要法律文書,是辛亥革命勝利的帶有標志性意義的文獻。
背景故事:
公元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宣統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養心殿里舉行了清王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次朝見儀式。
這一天,攝政王載灃已退歸藩邸,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則稱病不入朝,他委派了外交大臣胡惟德作為自己的代表,令其領著民政大臣趙秉鈞、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譚學衡、司法大臣沈家本、郵傳大臣梁士詒、度支大臣紹英、工商大臣熙彥、理藩大臣達壽等前去朝見。隨後由胡惟德領著,一起向養心殿走去。
等到了大殿後,大臣們發現寶座上空無一人,唯有內務府大臣世續和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早早的在殿中等候。那些帶刀的侍衛倒像往常一樣,依舊是一副威風凜凜的樣子。
片刻後,殿外傳來太監的通報聲:「太後駕到!」
各大臣齊齊轉身,只見隆裕太後在兩個太監的引領下,牽著六歲的小皇帝溥儀進了殿,慢慢的走向了寶座。因這是最後一次朝見,也就不按以前的規矩,隆裕太後也不用垂簾,大臣們也不必向皇帝三叩九拜,只是由胡惟德領著向隆裕太後和宣統皇帝三鞠躬,就算是給太後和皇上行大禮了。
待隆裕太後和小皇帝在寶座上坐定後,胡惟德上前啟奏:「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因病不能上朝,特委託臣等前來向皇上和皇太後請安。」隆裕太後聽後點點頭,說:「袁世凱為國家鞠躬盡瘁,為皇室也出了不少力。他能為皇室爭取到如此的優待條件,也實在不容易。今天我就按照南北議和的條件,頒布詔書,實行退位,讓袁世凱去做好善後事宜。」
說到「退位」二字,隆裕太後還是忍不住眼圈一紅,幾乎又要掉下淚來。底下的那些大臣們見了,也是心有戚戚,但又不知道說什麼好,一群人只是局促站在那裡,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尷尬異常。
好在這時御前太監將早已准備好的退位詔書捧至御案,隆裕太後拿起詔書看了數行,淚水終於忍不住奪眶而出,她也顧不得太後的體面,終於當眾抽泣起來。隆裕太後滿懷悲痛,心想祖宗這二百六十多年的江山,最終在自己手裡斷送,日後如何去見地下的列祖列宗。想到這里,隆裕太後由抽泣變成嚎啕大哭,嘴裡還喊著:「祖宗啊祖宗……」
她將退位詔書緊緊的攥在手裡,淚珠兒幾乎就要把詔書給打濕。這時,胡惟德想起他袖裡還有一份南方議和代表伍廷芳發來的電報,於是急忙從袖中取出,故作驚慌的奏道:「太後,你先別哭,我這里還有南方革命黨發來的一份緊急電文,要向太後奏報!」
隆裕太後一聽「革命黨」這三個字,忍不住又打了個冷戰,慌忙止住哭聲,她帶著哭腔問:「電報里說什麼,是不是革命黨又要變卦?」
胡惟德見「革命黨」起了作用,他心裡一樂,便故作鎮靜展開電報念道:「萬急。南方伍廷芳代表電:今日經參議院同意,如15日下午12點之前清帝不遜位,則收回優待條件。此布,即轉北京。」
隆裕太後聽後也顧不上抹淚了,便慌忙將退位詔書交出,命世續和徐世昌趕緊用御璽用印,生怕晚了真的要收回優待條件。
在念完詔書後,清王朝最後一次朝見儀式便宣告結束,胡惟德拿著詔書,領著各大臣向隆裕太後和宣統皇帝再次三鞠躬,隨後便退出殿外,從此就不再是清朝的大臣了。
隆裕太後愣愣的看著這些人走出殿外,而身邊的小皇帝溥儀仍舊像往常一樣懵懵懂懂的,他哪裡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等大家都走了後,溥儀便也要急著跳下寶座,想走出這陰森的大殿出去玩耍。
隆裕太後見後,急忙將小皇帝抱下,不料剛才哭得過於傷心,兩人差點摔倒在地,好在太監們急忙趕過來扶住。在太監們的扶掖著,隆裕太後和小皇帝溥儀隨後愴然還宮。
C. 東北抗日資料都在那些地方保存
據黑龍江省抗日戰爭研究會統計,東北抗日聯軍對日作戰次數約10餘萬次。據日偽統計機關統計:1935年39105次,1936年3617次,1938年13110次,1939年6547次,1940年3667次;日偽軍傷亡人數,據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推算:1931——1937年抗聯殲敵103500人,1937——1945年殲敵82700人,共計186200人,牽制日軍兵力:1937年20萬,1940年40萬,1941年為76萬。 東北抗日聯軍共有11個軍,人數最多時有4萬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軍是在反日游擊 抗聯戰士抗擊日軍
隊(共產黨領導)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四、五兩軍是在王德林的救國軍、李杜的抗日自衛軍余部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軍是在義勇軍余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 1936年7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宋鐵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1936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改編成立,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治委員,李學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1936年7月末,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二軍編成。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總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由原東北抗日同盟第四軍改編成立,李延祿任軍長,黃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師3個游擊團。 1936年2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由原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改編成立,周保中任軍長,柴世榮任副軍長,胡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 1936年1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四團改編成立,陳榮久任軍長,崔石泉任參謀長。下轄3個師。 1936年9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八軍由原東北民眾救國軍改編成立,謝文東(後叛變)任軍長,滕松柏(後叛變)任副軍長,劉曙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6個師。 1936年冬,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改編成立,汪雅臣任軍長,張忠喜任副軍長,王維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團。 1937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成立,由東北抗日聯軍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路軍編成。周保中任總指揮,趙尚志任副總指揮(1940年2月任),崔石泉任參謀長。 1936年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改編成立,趙尚志任軍長,張壽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師。 1936年9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改編成立,夏雲傑任軍長,張壽篯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轄4個師。 1937年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九軍由原自衛軍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隊改編成立,李華堂(後叛變)任軍長。下轄3個師。 1937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十一軍由原東北山林義勇軍改編成立,祁致中任軍長,金正國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個師。 1939年5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路軍編成。張壽篯任總指揮,馮仲雲(1940年4月任)任政治委員,許亨植任總參謀長。 1942年8月,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軍組成。周保中任旅長,張壽篯任政治副旅長,崔石泉任副參謀長。下轄4個教導營。 1936年2月至1937年12月是東北抗日聯軍組成,東北游擊戰爭的新高潮期。 1938年1月至1939年1月是東北抗日聯軍配合全國抗戰,堅持艱苦的抗日游擊戰爭時期。 1939年1月至1940年是東北抗日聯軍陷入敵人重重包圍的極端苦鬥時期。 1941年至1945年是東北抗日聯軍開展小型游擊戰和轉入蘇聯整訓時期。 東北抗日聯軍成立之後,強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動搖了侵略者的大後方,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調集大批部隊一次又一次進行瘋狂地「討伐」,實施「三年治安肅正計劃」;加之抗日聯軍與上級黨組織失去了聯系,地方黨組織遭到毀滅性破壞,山上密營損失殆盡,糧食、葯品、鹽等給養完全斷絕,許多優秀的指戰員壯烈犧牲,部隊損失慘重。從1939年到1940年,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戰爭轉入極端艱苦的斗爭階段。但是東北抗日聯軍的意志沒有被打垮,抗聯部隊縮編,開展小型游擊戰爭,保存了一部分精華和骨幹力量,進入蘇聯境內整訓。在蘇聯整訓期間不斷派小部隊深入中國抗聯游擊區進行游擊戰,直到1945年8月,他們配合蘇軍重新進入東北,在解放東北的斗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艱苦鬥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938年11月,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給東北同胞的電文中稱贊東北抗日軍隊是:「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範。」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曾專門做出決定,表彰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功績,稱贊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斗爭「是中國共產黨光榮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的電文中再次指出抗聯斗爭是光榮的,稱「此種光榮歷史應受到黨的承認和尊重。」 東北抗日聯軍名義上是中共領導的抗日隊伍,實際上和延安沒有直接軍事聯系,是在蘇聯支持下的抗日隊伍,越過中共直接受共產國際戰略領導。游擊隊軍服是模仿蘇聯紅軍軍服。 其中東北抗日聯軍有不少朝鮮人。戰後,在蘇聯幫助下,他們組建了朝鮮勞動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崔庸健)多為東北抗日聯軍中層軍官。
編輯本段抗聯歷史概述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東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裝,是中國人民反日軍隊的組成部分,是一支用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它在中華民族危亡的時刻,奮起自衛,在長達14年之久極其艱難困苦的歲月里,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殲滅和牽制了大量敵人,為東北和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是在「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各階層人民掀起的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斗爭的高潮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東北抗日聯軍是在東北抗日義勇軍的余部、反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的基礎上產生和建立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我黨在東北沒有武裝力量。在1927年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之前,東北地區甚至沒有統一的黨組織。「八七」會議之後,中共中央派順直省委組織部長兼秘書長陳為人到東北籌建東北地區黨的統一組織——中共滿洲省委。1927年10月24日,在哈爾濱道里中國十三道街48號,由陳為人同志主持召開了有哈爾濱、大連、長春、沈陽等地共40名黨員代表參加的東北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我們在滿洲的政綱》和滿洲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的兩個《決議案》,宣布中共滿洲省臨時委員會成立,選舉陳為人為臨時省委書記兼宣傳部長;決定「臨委機關」設在奉天(今沈陽),同時向東北各地黨組織發出了第一號通告,宣布中共滿洲省臨委成立,領導奉、吉、黑三省黨委。這次會議,標志著東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是會議並沒有決定建立革命武裝。 1928年9月,中共滿洲省臨委改為中共滿洲省委,從此,東北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黨的領導機構,有力地推動了東北三省各地黨組織工作的開展。在中共滿洲省委的領導下,東北的工人罷工、學生罷課、農運、軍運的斗爭,日益高漲,中共滿洲省委成為東北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領導核心。中共滿洲省委在「九·一八」事變前,在東北的主要任務是以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為中心進行革命斗爭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佔中國東北的侵略戰爭。1931年9月19日,中共滿洲省委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和國民黨投降帝國主義的罪惡,指出日本要變東北為其殖民地,號召東北人民奮起抵抗,趕走日本侵略者。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斥責國民黨政府賣國不抵抗的政策,號召全國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931年9月21日,流亡到北平的東北籍學生3000餘人成立「東北學生抗日會」,組織「敢死隊」,決心「與倭賊拼爭」;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要求「在滿洲更應該加緊地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群眾斗爭,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組織「兵變與游擊戰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嚴重的打擊」;1931年9月23日,中共滿洲省委作出《關於士兵工作緊急決議》,發出黨要組織領導東北人民進行游擊戰爭的號召;193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向中共滿洲省委發出《關於滿洲士兵工作的指示》,指出要「抓住有利時機,建立游擊隊和開辟游擊區。同月,《紅旗周報》第20期發表了周恩來的文章《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滿洲與我們黨當前任務》,指出,現在組織「救國義勇軍的組織已成為工農勞苦群眾的普遍要求,我們要領導工農及一切被壓迫民眾自己組織武裝的救國義勇軍」。隨即,中共滿洲省委作出在各地創建反日游擊隊和開展游擊戰爭的決定。 在民族矛盾上升為國內主要矛盾的情況下,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號召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日浪潮的影響下,一些愛國的、有民族氣節的東北軍部分官兵紛紛起來抗日。1931年9月24日,駐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向其所轄各縣通電,呼籲軍民團結共同抗日;1931年9月25日,駐吉林省城的第25旅張作舟部開抵榆樹,宣布抗日;同月末,東北邊防軍司令部駐吉副司令長官公署衛隊團團長馮占海率所部在永吉縣老營盤舉行抗日誓師大會,並通電全省;1931年10月初,鄧鐵梅在鳳城縣四區小湯溝顧家堡子創建東北民眾自衛軍,鄧任司令。他們在裝備、訓練等方面相形見絀的情況下,在國民黨政府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打擊下,在窮凶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壓迫和包圍下,自發地組織起「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各種名稱的抗日隊伍(統稱為抗日義勇軍),不顧一切,接竿而起,殺向抗日疆場。尤以馬佔山為首的東北義勇軍首當其沖,率先於1931年11月與日本關東軍主力多門師團和張海鵬偽軍進行戰斗,斃敵甚多,博得全國人民的喝彩和援助,成為一時的抗日民族英雄。 義勇軍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決心,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意志,義勇軍的隊伍隨之擴大,加入義勇軍行列的不僅有為中國人民徹底解放和中華民族獨立而英勇奮斗的共產黨人、工人、農民、學生和知識分子,而且還有地方官吏和土紳,甚至還有遍布東北各地的綠林隊伍和民間團體的「紅槍會」、「大刀會」等,他們也都紛紛舉起抗日義旗,同義勇軍以血肉勇敢地與日本侵略軍拼殺,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東北抗日義勇軍風起雲涌,盛極一時,發展之迅猛,參加階層之廣泛,在東北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從義勇軍興起,到1932年夏季,僅半年多的時間就發展到三十餘萬人。 東北抗日義勇軍在孤懸敵後的種種困難條件下,勇敢頑強地阻擊日軍進犯。中共滿洲省委對抗日義勇軍的興起和發展,曾在可能的條件下給予領導和幫助,東北各地黨組織不僅發動群眾支援義勇軍的斗爭,動員工農參加義勇軍,而且派了許多共產黨員和進步群眾到義勇軍中工作,對義勇軍的抗日斗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以後抗日聯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由於義勇軍不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他們中的領導人物大多是一些舊軍隊的軍官,政治上比較落後,相互間派別繁多,意見分歧,互相猜疑,甚至火摒,所率部隊成分復雜,紀律鬆弛,往往抗敵不足,擾民有餘 僅持續年余就在敵軍全面進攻、各個擊破的壓力之下,土崩瓦解,煙消雲散。事實證明,他們擔負不起領導群眾進行抗日斗爭的重任,但它在中華民族解放斗爭史上仍有其重要意義,它是一次大規模的民眾自發抵抗運動,揭開了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序幕,它給日本侵略者的沉重打擊,延緩了日軍佔領東北及擴大侵華戰爭的進程,它所體現的各階層人民共同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東北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中共滿洲省委在領導與協助義勇軍斗爭的同時,就注重建立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從1932年初開始,中共滿洲省委陸續派省委軍委書記楊林、楊靖宇等到南滿;中共大連市委書記童長榮到東滿;省委軍委書記趙尚志到巴彥、珠河;省委秘書長馮仲雲到湯原,進行創建抗日武裝的工作,先後建立起巴彥、磐
石、海龍、延吉、琿春、汪清、安圖、和龍、珠河、密山、寧河、湯原、饒河等十幾支反日游擊隊和抗日救國游擊軍、綏寧反日同盟軍等,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者。同時,爭取偽軍嘩變,收編義勇軍殘余部隊和其他一些如「山林隊」、「紅槍會」等反日武裝。各地反日游擊隊在同日偽軍的浴血奮戰中不斷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從1932年1月到1933年9月,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以嶄新的思想風貌和戰斗風格,活躍在抗日的戰場上,它以抗日救國為宗旨,密切和人民群眾結合在一起,英勇頑強、勇於獻身,使在日本侵略軍鐵蹄踐踏下的東北人民,從抗日游擊隊的斗爭中得到了鼓舞,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之所在。但是,東北人民抗日救國的迫切要求,受到了當時中共中央領導機關推行王明「左」傾政策的影響,在1932年6月召開的「北方會議」上規定包括東北在內的北方各省和南方革命根據地一樣進行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和紅軍,把堅持抗日斗爭正確方向的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同志調離領導崗位,把省委和一些地方黨組織的負責人堅持援助義勇軍和聯合其它抗日武裝力量的正確主張和實際工作,斥之為「機會主義」,嚴重地脫離了當時東北工作的實際,不僅喪失了抗日義勇軍蓬勃發展的有利形勢,而且使反日游擊隊的發展也受到不利影響。 1933年1月3日,日本侵略者侵佔山海關,向華北擴大侵略戰爭。1月7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宣言,鄭重提出:中國工農紅軍願在停止進攻蘇維埃區域,保證民眾的民主權力和武裝民眾的三個條件下,和國內任何軍隊訂立作戰協定,共同抗日。1月26日,《中央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簡稱「一·二六指示信」),進一步提出了在東北地區實行全民族反日統一戰線的方針,聯合各種反日武裝力量共同抗日。「一·二六指示信」提出的建立反日武裝統一戰線的策略,切合東北實際情況,東北各地黨組織根據「一·二六指示信」的策略方針,停止了在東北實行土地革命的政策,將建立蘇維埃政權、紅軍游擊隊,改變為建立抗日人民政府和人民革命軍。這一決定,意味著東北的反日游擊隊組織將向反日武裝統一戰線方向發展,標志著抗日武裝的統一化、正規化、序列化的開始和游擊戰爭的新開端。 從1933年9月到1936年2月,反日游擊隊相繼改編成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同盟軍和東北反日聯合軍共6個軍 東北人民革命軍各軍在組建過程中和組建之後,進行了艱苦細致的工作,爭取並團結了各種抗日武裝隊伍共同抗日。人民革命軍的英勇善戰和對抗日救國事業的忠誠,感召了各種抗日隊伍紛紛向人民革命軍靠攏。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和第2軍在成立軍部之前,各自先以軍的番號成立軍下屬的獨立師。第1軍獨立師於1933年9月18日成立,從1934年1月開始,獨立師便聯合幾支抗日義勇軍和山林隊共同作戰。2月21日,獨立師司令部召集了17支抗日義勇軍隊伍代表參加的會議,通過了《東北抗日聯合軍宣言》,成立了東北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選舉楊靖宇為總指揮,以第1軍獨立師為中心,領導對日作戰,參加聯合作戰的義勇軍部隊達5000餘人;第2軍第1獨立師於1934年3月成立。1934年7月,獨立師一部聯合十餘支義勇軍、山林隊共同組成了抗日聯合軍指揮部,推選王德泰為指揮,參加聯合作戰的義勇軍、山林隊共1000餘人;第3軍在成立之前,於1934年3月,由珠河游擊隊發起,召集了以「愛民」、「北來」、「好友」、「七省」為名的義勇軍、山林隊首腦會議,依照中共滿洲省委提出的三項條件(不投降、不賣國、收復失地,抗日到底;擁護民眾利益;允許民眾武裝抗日),決定成立東北反日聯合軍總司令部,推選趙尚志為總司令。第4軍、第5軍都是以我黨直接領導的抗日隊伍為骨幹,聯合救國軍余部和其他抗日武裝隊伍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各地聯合軍指揮部、總司令部和同盟軍的建立,標志著以人民革命軍為中心的聯合各種抗日武裝力量的反日統一戰線已初步形成。 東北人民革命軍的成立、反日統一戰線的形成、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人民革命軍各部由於執行反日統一戰線的方針,實行符合實際的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艱苦的環境中英勇奮戰,粉碎了日偽軍的多次「討伐」,發展壯大了自己的隊伍,並擴大了游擊根據地,開辟了新的游擊區,使東北抗日游擊戰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好局面。 抗聯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民族英雄楊靖宇
1935年5月以來,發生了日本侵略華北和國民黨政府喪權辱國的《華北事變》,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宣言」指出:「我國家我民族已處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呼籲全國「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斗」;並提出了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的主張。同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八一宣言」的發表和紅軍長征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推動了抗日救國運動的蓬勃發展。身處抗日游擊戰爭前線的東北人民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指戰員更受到莫大鼓舞。在中國共產黨東北各地黨組織的領導下,1935年冬,東北人民革命軍各部開始著手組建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2月20日,東北抗日聯軍發表了《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宣布將人民革命軍、反日聯合軍、反日游擊隊一律抗日聯軍、抗日游擊隊。從1936年2月開始至1937 年12月,東北抗日聯軍組建完畢。這個時期是東北抗日部隊第2次改、擴編時期,也是抗日部隊進一步壯大時期,在這一時期,東北抗日部隊由過去的6個軍擴編到11個軍,並形成了東北抗日軍隊第一次統一的稱謂——東北抗日聯軍,它標志著東北游擊戰爭迎來了新的高潮期。 在這11個軍中,除第7軍是在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第4團基礎上改編成立的外,第8、9、10、11這4個軍是在義勇軍余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
D. 中央和什麼以上地方各級各類檔案館是集中管理檔案的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檔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護和利用檔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的檔案,是指過去和現在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象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
第三條一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都有保護檔案的義務。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檔案工作的領導,把檔案事業的建設列入國民經濟的社會發展計劃。
第五條檔案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維護檔案完整與安全,便於社會各方面的利用。
第二章檔案機構及其職責
第六條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主管全國檔案事業,對全國的檔案事業實行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統一制度,監督和指導。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檔案事業,並對本行政區域內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檔案工作實行監督和指導。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指定人員負責保管本機關的檔案,並對所屬單位的檔案工作實行監督和指導。
第七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檔案機構或者檔案工作人員,負責保管本單位的檔案,並對所屬機構的檔案工作實行監督和指導。
第八條中央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各類檔案館,是集中管理檔案的文化事業機構,負責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圍內的檔案。
第九條檔案工作人員應當忠於職守,遵守紀律,具備專業知識。
在檔案的收集、整理、保護和提供利用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或者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三章檔案的管理
第十條對國家規定的應當立卷歸檔的材料,必須按照規定,定期向本單位檔案機構或者檔案工作人員移交,集中管理,任何個人不得據為己有。
國家規定不得歸檔的材料,禁止擅自歸檔。
第十一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定期向檔案館移交檔案。
第十二條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等單位保存的文物、圖書資料同時是檔案的,可以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由上述單位自行管理。
檔案館與上述單位應當在檔案的利用方面互相協作。
第十三條各級各類檔案館,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檔案機構,應當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便於對檔案的利用;配置必要的設施,確保檔案的安全;採用先進技術,實現檔案管理的現代化。
第十四條保密檔案的管理和利用,密級的變更和解密,必須按照國家有關保密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十五條鑒定檔案保存價值的原則、保管期限的標准以及銷毀檔案的程序和辦法,由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禁止擅自銷毀檔案。
第十六條集體所有的和個人所有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或者應當保密的檔案,檔案所有者應當妥善保管。對於保管條件惡劣或者其他原因被認為可能導致檔案嚴重損毀和不安全的,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有權採取代為保管等確保檔案完整和安全的措施;必要時,可以收購或者征購。
前款所列檔案,檔案所有者可以向有關檔案館寄存或者出售,嚴禁倒賣牟利,嚴禁私自賣給外國人。
向國家捐贈檔案的,檔案館應當給予獎勵。
第十七條禁止出賣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
檔案復製件的交換、轉讓和出賣,按照國家規定辦理。
第十八條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和本法第十六條規定的檔案以及這些檔案的復製件,禁止私自攜運出境。
第四章檔案的利用和公布
第十九條國家檔案館保管的檔案,一般應當自形成之日起滿30年向社會開放。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類檔案向社會開放的期限,可以少於30年,涉及國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開放的檔案向社會開放的期限,可以多於30年,具體期限由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制訂,報國務院批准施行。
檔案館應當為檔案的利用創造條件,簡化手續,提供方便。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和組織持有合法證明,可以利用已經開放的檔案。
第二十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公民根據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教學科研和其他各項工作的需要,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利用檔案館未開放的檔案以及有關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保存的檔案。
利用未開放檔案的辦法,由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規定。
第二十一條向檔案館移交、捐贈、寄存檔案的單位和個人,對其檔案享有優先利用權,並可對其檔案中不宜向社會開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的意見。檔案館應當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第二十二條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由國家授權的檔案館或者有關機關公布;未經檔案館或者有關機關同意,任何組織和個人無權公布。
集體所有的和個人所有的檔案,檔案的所有者有權公布,但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不得損害國家安全和利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
第二十三條各級各類檔案館應當配備研究人員,加強對檔案的研究整理,有計劃地組織編輯出版檔案材料,在不同范圍內發行。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二十四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行政處分;造成損失的,責令賠償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損毀、丟失或者擅自銷毀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的;
(二)擅自提供、抄錄、公布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的;
(三)塗改、偽造檔案的;
(四)出賣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的;
(五)倒賣檔案牟利或者私自將檔案賣給外國人的;
(六)攜運禁止出境的檔案及其復製件出境的;
(七)檔案工作人員玩忽職守造成檔案損失的。
有上款第(五)項、第(六)項行為的,有關國家行政管理機關並且可以給予行政處罰。
E. 記錄每個朝代的歷史記錄都存放在什麼地方
古代書籍保存好的話,可以保存到現在,我所知道的,東漢的陵墓出土的有紙質書籍。大多放在陵墓里。歷史可定有遺忘和改寫
F. 電腦上打開過哪些文件的歷史記錄保存在什麼地方
xp系統下,打開的歷史記錄就在「我最近的文檔」里,這個也可以把它給取消掉不讓它顯示的。
G.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里都有啥
放的是明清時期的歷史檔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是專門保存明清兩代中央國家機關檔案及皇室檔案的國家級檔案館,收藏有明清兩代中央機關和少數地方機關檔案。
檔案館保管的明清歷史檔案共74個全宗,約1000餘萬件(冊),其中明代檔案3000多件,其餘絕大多數為清代檔案。
館藏檔案中,漢文檔案約佔80%,滿文檔案約佔20%,蒙文檔案5萬多件(冊),還有少量其他民族文字的檔案以及英、法、德、俄、日等外國文字的檔案。
歷史沿革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下設古物館和圖書館,圖書館下又分設圖書部和文獻部,文獻部即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前身。
1927年6月,文獻部改稱掌故部。
1928年10月,掌故部改稱文獻館。
1951年5月,文獻館改稱檔案館。
1955年12月,故宮博物院檔案館劃歸國家檔案局管理,改稱第一歷史檔案館。
1959年10月,第一歷史檔案館並入中央檔案館,稱中央檔案館明清檔案部。
1969年12月,明清檔案部重新劃歸故宮博物院,稱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
1980年4月,明清檔案部從故宮博物院獨立出來,改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後為國家檔案局直屬文化事業單位。
2016年12月20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遷建工程開工,計劃於2019年8月底主體封頂並進行內外裝修及設備安裝,2020年3月前交付使用。
H. 古代的檔案室叫什麼
皇史宬 :是我國封建社會檔案庫房建築方面的一個最傑出代表,是我國古代檔案事業的一份珍貴遺產。
時間:皇史宬建於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明代統治者為妥善收藏皇族的重要檔案在皇城內仿照古代石室金匱而建造的專用庫房。皇史宬座落在紫禁城東側的宮殿群中,它不僅鮮明地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的特色,而且更具有作為檔案庫房所要求的各種特點,整個建築全用磚石砌成,沒有一點木材,牆壁厚而堅實,僅東西山牆各開一窗,殿內築以四尺多高的石台,上面排列有銅皮鎏金,雕龍閃耀的大木櫃,皇家的實錄,聖訓等重要檔案盡收其中,意取我國古代「石室金匱」之制。清代統治者也將皇史宬作為存放皇家重要檔案的專用庫房,新中國成立後,皇史宬成為我國專門保管、研究明清歷史檔案的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架閣庫
1.宋元時代儲藏文牘案卷的機構。
2.指主管架閣庫的官員。宋朝的架閣庫是各級國家機關設置的保管現行檔案的專職機構,是由唐代甲庫發展而來的。架閣庫中的檔案,通過架閣的形式保存,這樣方便整理與查找利用,因此架閣庫中的檔案較以往明顯增多。
後湖黃冊庫
地位:中國明代專門收貯全國賦役檔案的中央檔案庫。
時間:建於明代初年,位於南京後湖(今玄武湖)中的群島上。明洪武十四年(1381)推行黃冊制度,規定各地每10年編造一次賦役冊籍,共4套,其中3套用青色封面(稱青冊),由布政司、府(州)、縣各存1套;1套用黃色封面(稱黃冊)上交中央戶部。萬曆三十年(1602),後湖冊庫達667間,收貯黃冊153萬余冊,至明代末年黃冊多達179萬余冊,同時藏有全國丈量土地繪制的魚鱗圖冊。為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檔案庫。該庫初由戶部侍郎代管,明都北遷後,由南京戶科給事中一員和戶部廣西清吏司主事一員專管。
庫房管理制度嚴密,用人達百餘名。明中葉以後,由於王朝政治的腐敗和黃冊制度日趨廢弛,後湖黃冊庫也每況愈下。
滅亡:1644年明朝滅亡,後湖黃冊庫隨之消失,庫存黃冊也損毀殆盡。明正德年間南京戶科給事中趙維賢輯有《後湖志》一書,記述了該庫事跡。
我國古代檔案館
我國最早的檔案館是周王朝建造的天府。凡國家貴重的寶器物婁和重要簿籍都由天府保管收藏,負責管理的官員稱守藏室史或柱下史。著名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曾任此職。
天祿閣、石渠閣是漢朝的宮廷檔館,皆為劉邦的謀臣蕭何為收藏入關後在咸陽繳獲的秦王朝的律令、圖籍和宮廷檔案而主持建造的。這里既是存放檔案的庫房,又是撰史著述、校勘典籍和學術交流的場所。漢代著名學者劉向父子在此辯章學術,著《別錄》、《七略》。辭賦家揚雄,也在天祿閣校書。漢宣帝曾召集當時的著名學者在石渠閣論定「五經」。
唐朝的甲庫是我國檔案史上最早的人事檔案庫。統治階級為鞏固自己的政權,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對官吏的職務、履歷、考評都有詳細記載。並根據這些檔案作為選拔官吏的依據。這種人事檔案稱為「甲歷」或「官甲」,「敕甲」收藏的地方叫甲庫。
龍圖閣是宋代建造的第一個皇家檔案館,分上下兩層。上層藏宋太宗的御書、文集、軸卷等。下層藏圖書、寶物,分史傳閣、子書閣、文集閣、天文閣、瑞總閣六部分。館內還設有專職人員。此後真宗又建天章閣,英宗建寶文閣、顯謨閣,徽宗建徽猷閣。北宋建皇家檔案館五座。南宋諸帝沿襲北宋成法建敷文閣、煥章閣、華文閣、寶謨閣、寶章閣、顯文閣六座檔案館,專門收藏皇帝的詩、詞、賦、序、記、碑、政事、手札等檔案。
敦煌莫高窟石室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珍貴罕見的檔案館。收藏著公元五世紀到十世紀(六朝到宋初)用漢、藏、回鶻、龜滋、於闐、印度等中外多種文字書寫的經卷、典籍、方誌、信札、契約、戶籍、賬薄、變文、曲子詞等幾萬件檔案資料,內容十分豐富,是研究古代社會政治、文化、宗教、藝術、交通、外交、家庭、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檔案資料。
皇史宬是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皇家檔案館,為宮殿式建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全部磚石結構(石室),內放152個鎏金雕龍,銅皮樟木箱(金匱),內藏詔冊、實錄、聖訓等重要檔案,是名符其實的石室金匱。
清朝除沿用皇史宬存放清宮實錄、聖訓、五牒外,又建方略館存放軍機處檔案。軍機處是雍正在位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密折制度和特務統治而設的政治樞紐機關,中央政權的一切政令均由此出。自雍正八年建立至宣統三年取消,歷時180年,因此方略館所藏檔案涉及到清代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各個方面,是研究清史的第一手資料。
I. 哪裡能找到關於中國歷史文字的准確資料拜託各位了 3Q
現代人對古代各國的歷史的了解,主要靠的是文字的記述的資料。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了。在世界別的地方發現的古代文字,主要有三種: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使用的圖畫式的象形文字,公元前1000多年腓尼基人發明的字母文字,再就是古代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使用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的辯認,同埃及象形文字的辯認過程極為相似。這件事還得追溯到2500年前。 那是公元前522年3月的事情。當時波斯皇帝岡比西斯率大軍遠征埃及。有一個叫高墨達的僧侶,冒充被岡比西斯處死的皇弟巴爾狄亞的名義在波斯各地和米底發動了叛亂。叛亂持續了半年之久。皇帝岡比西斯在從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一時間波斯貴族門群龍無首。這時有一個叫大流士的貴族用陰謀手法獲得了皇位。他最後平定了叛亂。為了稱頌自己的功績,大流士讓人將他平定叛亂的經過,刻在米底首府愛克巴坦那(今天伊朗哈馬丹)郊外貝希斯頓村附近的一塊大岩石上。這就是著名的貝希斯頓銘文。 貝希斯頓銘文上面也刻著三種文字:楔形文字、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183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法國學者羅林森發現了這個銘文,並製成了拓本。1843年,他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後又將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對照,終於讀通了楔形文字。從此解開了楔形文字之迷。 原來,最古的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直行寫的。因為書寫不便,後來就把字形側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發明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他們在開發兩河流域的同時,創造了這種文字。 最先,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復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再到後來,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例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爾語里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系了,只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 為了表示有關的楔形字應該表示什麼意思和發什麼音,蘇美爾人又發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個人名之前加上一個特殊符號,就表示這是一個男人的名字。 蘇美爾人他們還不懂得造紙。他們就用粘土做成長方形的泥版,用蘆葦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頭在上面刻上字,然後把泥版晾乾或者用火烤乾。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泥版文書。一開始,蘇美爾人的泥板是圓形或者角椎形的,不便於書寫和存放,後來蘇美爾人便將泥板改為方形的。蘇美爾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這種方形泥版上才保存下來的。到現在為止,人們在兩河流域已經挖掘出了幾十萬塊這樣的泥版文書。 由於蘇美爾人用的是蘆稈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落筆處印痕較為深寬,提筆處較為細狹,後來人們就把兩河流域的這種古文字稱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後來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給人類文明作出過重大的貢獻。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後一個王朝衰亡之後,巴比倫王國把這份文化遺產繼承了過來,並且有了更大的發展。 現代人對古代各國的歷史的了解,主要靠的是文字的記述的資料。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了。在世界別的地方發現的古代文字,主要有三種: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使用的圖畫式的象形文字,公元前1000多年腓尼基人發明的字母文字,再就是古代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使用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的辯認,同埃及象形文字的辯認過程極為相似。這件事還得追溯到2500年前。 那是公元前522年3月的事情。當時波斯皇帝岡比西斯率大軍遠征埃及。有一個叫高墨達的僧侶,冒充被岡比西斯處死的皇弟巴爾狄亞的名義在波斯各地和米底發動了叛亂。叛亂持續了半年之久。皇帝岡比西斯在從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一時間波斯貴族門群龍無首。這時有一個叫大流士的貴族用陰謀手法獲得了皇位。他最後平定了叛亂。為了稱頌自己的功績,大流士讓人將他平定叛亂的經過,刻在米底首府愛克巴坦那(今天伊朗哈馬丹)郊外貝希斯頓村附近的一塊大岩石上。這就是著名的貝希斯頓銘文。 貝希斯頓銘文上面也刻著三種文字:楔形文字、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183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法國學者羅林森發現了這個銘文,並製成了拓本。1843年,他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後又將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對照,終於讀通了楔形文字。從此解開了楔形文字之迷。 原來,最古的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直行寫的。因為書寫不便,後來就把字形側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發明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他們在開發兩河流域的同時,創造了這種文字。 最先,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復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再到後來,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例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爾語里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系了,只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 為了表示有關的楔形字應該表示什麼意思和發什麼音,蘇美爾人又發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個人名之前加上一個特殊符號,就表示這是一個男人的名字。 蘇美爾人他們還不懂得造紙。他們就用粘土做成長方形的泥版,用蘆葦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頭在上面刻上字,然後把泥版晾乾或者用火烤乾。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泥版文書。一開始,蘇美爾人的泥板是圓形或者角椎形的,不便於書寫和存放,後來蘇美爾人便將泥板改為方形的。蘇美爾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這種方形泥版上才保存下來的。到現在為止,人們在兩河流域已經挖掘出了幾十萬塊這樣的泥版文書。 由於蘇美爾人用的是蘆稈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落筆處印痕較為深寬,提筆處較為細狹,後來人們就把兩河流域的這種古文字稱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後來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給人類文明作出過重大的貢獻。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後一個王朝衰亡之後,巴比倫王國把這份文化遺產繼承了過來,並且有了更大的發展。 現代人對古代各國的歷史的了解,主要靠的是文字的記述的資料。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了。在世界別的地方發現的古代文字,主要有三種: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使用的圖畫式的象形文字,公元前1000多年腓尼基人發明的字母文字,再就是古代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使用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的辯認,同埃及象形文字的辯認過程極為相似。這件事還得追溯到2500年前。 那是公元前522年3月的事情。當時波斯皇帝岡比西斯率大軍遠征埃及。有一個叫高墨達的僧侶,冒充被岡比西斯處死的皇弟巴爾狄亞的名義在波斯各地和米底發動了叛亂。叛亂持續了半年之久。皇帝岡比西斯在從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一時間波斯貴族門群龍無首。這時有一個叫大流士的貴族用陰謀手法獲得了皇位。他最後平定了叛亂。為了稱頌自己的功績,大流士讓人將他平定叛亂的經過,刻在米底首府愛克巴坦那(今天伊朗哈馬丹)郊外貝希斯頓村附近的一塊大岩石上。這就是著名的貝希斯頓銘文。 貝希斯頓銘文上面也刻著三種文字:楔形文字、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183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法國學者羅林森發現了這個銘文,並製成了拓本。1843年,他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後又將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對照,終於讀通了楔形文字。從此解開了楔形文字之迷。 原來,最古的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直行寫的。因為書寫不便,後來就把字形側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發明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他們在開發兩河流域的同時,創造了這種文字。 最先,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復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再到後來,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例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爾語里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系了,只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 為了表示有關的楔形字應該表示什麼意思和發什麼音,蘇美爾人又發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個人名之前加上一個特殊符號,就表示這是一個男人的名字。 蘇美爾人他們還不懂得造紙。他們就用粘土做成長方形的泥版,用蘆葦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頭在上面刻上字,然後把泥版晾乾或者用火烤乾。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泥版文書。一開始,蘇美爾人的泥板是圓形或者角椎形的,不便於書寫和存放,後來蘇美爾人便將泥板改為方形的。蘇美爾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這種方形泥版上才保存下來的。到現在為止,人們在兩河流域已經挖掘出了幾十萬塊這樣的泥版文書。 由於蘇美爾人用的是蘆稈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落筆處印痕較為深寬,提筆處較為細狹,後來人們就把兩河流域的這種古文字稱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後來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給人類文明作出過重大的貢獻。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後一個王朝衰亡之後,巴比倫王國把這份文化遺產繼承了過來,並且有了更大的發展。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