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銀在中國出現在哪個朝代
中國白銀的貨幣歷史
在我國,白銀作為貨幣有著悠久的歷史。《史記·平淮書》里記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黃是指黃金,白是指白銀,赤就是銅。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用白銀了。先秦銀質貝幣與春秋楚國的銀布幣等出土已經被考古學界所認同。
中國貨幣史上正式以白銀作為交易貨幣是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武帝為抑制豪門大族的巧取豪奪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現,於是改革幣制,採用了「白金三品」幣作為國貨。「白金」的面值分三等,圓形的龍幣值三千錢;方形的馬幣值五百錢;橢圓形的龜幣值三百錢。而我們所講的這種「白金」其實就是銀錫合金,其中白銀的含量比錫少,這種白金貨幣的流通前後只有二年就被廢除。盡管如此,「白金三品」是中國見之於史書的最早銀幣,也是第一次在幣面上鑄出圖案的銀幣。嗣後,新朝王莽頒行「寶貨制」,也鑄過「銀貨三品」,但只是曇花一現。
五代時,白銀已被使用在進獻、輸入貨物、納款、行賄等領域,每次用銀的數量也相當巨大,但只隨便鑄成銀鋌、銀錠、銀餅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參與流通。
到了宋代,除「交子」紙鈔和銅錢、鐵錢外,白銀也被作為貨幣使用,當時的白銀貨幣有碎散的,也有五兩、十兩、二十五兩、五十兩,甚至千兩,其中比較多的是束腰形長條銀塊,個別也有方形、圓形。
Ⅱ 銀的歷史,遍及中國大地的白銀是從哪裡來的呢
根據相關業務知識,白銀源自於銀礦石冶煉而來。中國地大物博,銀礦很多,比如甘肅的白銀市名就源自於白銀礦山。就全國而言含白銀礦石最多質量最高的當屬於西藏,但目前國家出於保護礦山資源而禁止開發開采。
Ⅲ 買賣白銀有多久的歷史了
人類使用白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 作為貨幣是公元前700年美索不達米亞的商人們開始用白銀作為交換形式。後來,其他先民開始認識到白銀作為交易金的內在價值。
Ⅳ 中國白銀有那些歷史呢
中國真正使用白銀為通用貨幣應該是從明清開始,之前的朝代都是以銅幣為主,金銀為支撐的體系,南宋時期還出現了鐵錢,其原因就是中國的商品交易體系過於龐大,銀子不夠用,宋朝時期由於對外貿易發達,每年的銅幣也不夠用(日本、馬來西亞等鄰國是不鑄幣的,直接用我朝貨幣),直到17世紀日本銀礦大發現和美洲銀礦大發現(日本的石見銀和墨西哥、秘魯銀礦),才使得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直到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在對外貿易中一直處於順差地位,白銀為代表的貴金屬普遍集中於中國。
以下維基網路中找的相關資料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宋遼金西夏錢幣
中國宋代是鑄幣業比較發達的時期,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前代,是繼王莽錢之後的又一個高峰。宋朝貨幣以銅錢為主,南宋以鐵錢為主。北宋以後的年號錢才真正開始盛行,幾乎每改年號就鑄新錢,錢文有多種書體。同時,白銀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後陸續出現有別的紙幣:會子和關子,且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對子錢、記監錢、記爐錢、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
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來自鑄幣,以漢文作為為錢文,所鑄的錢幣多為不精。
西夏曾鑄行過兩種文字貨幣,一種是西夏文,叫「屋馱錢」;一種是漢文錢,形制大小與宋錢相似。西夏的錢幣鑄制精整,文字秀麗。
金國由女真族所建,曾統治過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其所鑄錢幣種類繁多,除用銅錢外,亦用紙幣,均以漢文為幣文。金國的錢幣受南宋的影響較大。
元明清錢幣
在元代,紙幣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貨幣,銅錢的地位減弱,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佔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鑄行一些小型的供養錢、廟宇錢供寺觀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紙幣——鈔,明初只用鈔不用錢,後來改為錢鈔兼用,但明代只發行了一種紙幣——大明寶鈔。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明代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清朝主要以白銀為主,小額交易往往用錢。清初鑄錢沿襲兩千多年前的傳統,採用模具制錢,後期則仿效國外,用機器制錢。清末,太平天國攻進南京後,亦鑄銅錢,其錢幣受宗教影響較大,稱為「聖寶
Ⅳ 現貨白銀的歷史有多久
不是很清楚,你問這幹嘛?
Ⅵ 現貨白銀的歷史進程
過去50年白銀重要進程:
1963年6月 ― 美國用聯邦儲備系統發行的紙鈔取代面額1美元的銀幣券,推動銀價升至盎司1.29美元。
1968年6月 ―白銀同美國貨幣體系的關系終結,持有者最後一次將銀幣券兌換為白銀
1968 ― 1971年 ― 美國經濟衰退致銀價下跌,但維持在每盎司1 ― 2.55美元的區間
1972 ― 1978年 ― 美元貶值,以及石油輸出組織(OPEC)的石油出口禁運推動銀價上揚,銀價波動區間為4.35 ― 5.87美元
1980年1月 ―白銀創出每盎司53.50美元的紀錄高位,當時美國德州的亨特兄弟公司試圖囤積白銀操縱價格
1980年9月 ― 兩伊戰爭爆發後,銀價從10美元猛漲至25美元
1980年12月 ― 銀價穩定在16美元,奧地利、法國和西德成為最後一批取消白銀硬幣的國家
1982年6月 ― 銀價跌破5美元至4.98,為三年半最低點,因美國經濟出現持續疲弱跡象
1983年3月 ― 銀價觸及14.72美元,因油價上漲對市場的影響不明朗
1986年5月 ― 銀價時隔四年後再暴跌至4.98美元,市場對供應面感到憂慮
1992年7月 ― 銀價遭受打擊,跌至3.82美元的1973年以來最低點,沙烏地阿拉伯發生一起銀行丑聞後大規模拋售白銀
2006年3月 ― 銀價觸及23年高點13美元,因市場預期美國政府將批准新的iShares白銀信託基金
2006年4月 ― 銀價創出23年新高14.68美元,主要因為市場寄望於白銀上市交易基金投資產品刺激需求
2006年5月 ― 銀價創紀錄新高至15.17美元
2008年10月 ― 銀價創3年新低至8.4美元
2011年4月― 經過2年的暴漲,銀價創30年新高至49.82美元
2013年6月― 2013年銀價一路下跌,新低18.18
白銀,在歷史上曾經與黃金一樣,作為重要的貨幣物資,具有儲備職能,也曾作為國際間支付的重要手段。當然,隨著白銀的用途越來越多的面向工業領域,其作為貨幣支付職能也逐漸淡化。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白銀市場的發展分為以下幾個重要階段:
一、建國初期白銀管理
為了穩定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於1950年4月制定下發了《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實施統購統配政策,嚴厲打擊銀行投機倒把和走私活動。這一政策實施增加了國家儲備,鞏固了人民幣的本幣地位。
二、改革開放前(1955-1978年)的金銀管理
主要任務是調整金銀的收購政策,鼓勵金銀生產,保證國家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對金銀的大量需求。
1977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辦法》(試行),為金銀管理工作提供了准則,這是建國以來第一個金銀管理規章。
三、改革開放後的金銀管理
主要任務是調整金銀管理方法和加強金銀法制建設,促進金銀管理由保管型向經營管理型轉變,適應和保證國家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及人民生活對金銀的需求。
1983年6月,國務院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條例》,對金銀的生產、收購、配售、加工、使用、回收、出土、進出口等提出明確的法規規定。同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發布實施。
1984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與海關總署共同制定《金銀進出國境的管理辦法》。
四、白銀市場的全面放開
從2000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不再辦理白銀收購配售業務。取消白銀統購統配的管理體制,放開白銀市場,允許白銀生產企業與用銀單位產銷直接見面;取消對白銀製品加工批發零售業務的許可證管理制度(銀幣除外),對白銀生產經營活動按照一般商品的有關規定管理。這一規定實施標志我國白銀市場全面開放。2000年至今,我國白銀產業快速發展,白銀交易市場初步形成。我國正式宣布放開白銀市場,我國白銀工業的發展用日新月異形容並不為過。2003年我國白銀產量達到4500噸,是1999年的3倍,白銀消費量達到2000噸,較1999年增長60.7%。以華通鉑銀交易市場的成立,標志白銀現貨市場已經初步形成。
白銀曾經是國際上的通用貨幣,其儲量是國家經濟實力的一個象徵。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白銀的工業應用日益廣泛,儲備職能日漸弱化。世界主要產銀國有秘魯、墨西哥、中國、澳大利亞、智利、加拿大、波蘭和美國等,這八大產銀國近幾年的年產量均在1000噸以上。我國的白銀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白銀工業的崛起正在改變著世界白銀原有的供應格局,白銀市場的開放是我國成為世界白銀需求最具增長潛力的地區。
Ⅶ 現貨白銀的歷史有多久現在這塊發展怎麼樣
有五十年代額歷史了吧,發展不太清楚,如果要投資可以上尋投網,裡面注冊就送現金,而且時不時的還可以抽獎。我對尋投網就很滿意。
Ⅷ 白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作為貨幣的
在4000多年前,白銀就開始作為貨幣。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在我國清代,1兩銀子約相當於今天的400-500元人民幣(長美注)。
(8)白銀在中國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分類
1、銀圓
銀圓,也作「銀元」,是我國過去市場上流通的一種貨幣,種類繁多,以清末各種龍洋,民國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袁世凱頭像銀元、孫中山像船洋最為多見,還有中華蘇維埃幣、四川"漢"字幣等,此外一些外國銀元,如站洋、坐洋、鷹洋、日本龍洋等也在國內流通。
2、銀條
外性長條狀,尺寸不等,重量300克左右,好的成色950‰左右,一般成色900‰左右,以925‰最為多見,是製作銀飾的原料。900‰以下的呈灰白色,質堅硬敲打有銅聲,底面無蜂窩,火燒後表面顯黑紅。
3、松江錠
外貌形狀似乳頭,表麵灰黑色,重量180克左右,成色950‰左右,有突出的鉛釉,底部具深細蜂窩,每錠上附有15克鉛釉,有的地方(北京地區)已經去掉,有打擊痕跡,形成上方下圓。
Ⅸ 白銀的白銀的歷史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
而銀比金活潑,雖然它在地殼中的豐度大約是黃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單質狀態存在,因而它的發現要比金晚。在古代,人們就已經知道開采銀礦,由於當時人們取得的銀的量很小,使得它的價值比金還貴。公元前1780至 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規定,銀的價值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紀,日本金、銀的價值還是相等的。銀最早用來做裝飾品和餐具,後來才作為貨幣。
白銀,即銀,因其色白,故稱白銀,與黃金相對。多用其作貨幣及裝飾品。古代做通貨時稱白銀。銀,永遠閃耀著月亮般的光輝,銀的論文原意,也就是」明亮」的意思。我國也常用銀字來形容白而有光澤的東西,如銀河、銀杏、銀魚、銀耳、銀幕等。
我國古代常把銀與金銅並列,稱為」唯金三品」。《禹貢》一書便記載著」唯金三品」,可見我國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紀,即距今四千多年前便發現了銀。在大自然中,銀常以純銀的形式存在,人們便曾找到一塊重達13.5噸的純銀!另外,也有以氯化物與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常同鉛、銅、銻、砷等礦石共生在一起。
Ⅹ 中國古代歷史上白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作為貨幣使用的
宋朝開始,明朝推廣,大清流通天下。宋朝以前,貨幣還不能做到全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