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河南省歷史上的著名窯口都有那些
你好,實際上我也不是太懂,但找時間幫你查到了點資料,就算照本宣科吧,呵呵!希望對你有幫助。
扒村窯:
在今河南禹縣扒村,故名。創燒於唐,終於元,屬磁州窯系,以燒白地黑花瓷為主。其產品特徵是: (1) 胎色深灰或米黃,白釉呈乳黃色。 (2) 白地黑花與磁州窯風格相似,不同處是紋飾筆調粗放凝煉,黑彩濃厚,也有在白釉上畫紅、綠、黃等彩色花卉的。 (3) 器形主要有瓶、盆、罐、盤、碗、枕等,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盆內用黑彩繪蓮花、荷葉、水波等紋飾,紋飾布局層次繁多,為扒村窯裝飾一大特色。
汝窯:
在今河南寶豐縣,宋屬汝州,故名。以燒青瓷為主,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質細潔而呈香灰色. (2) 釉色以純正的天青色為主,有淡和深兩種.此外還有卵青和粉青等色.釉面較為光亮,一般都是細密開片,無紋片者較少見. (3) 器形有盤、碟、洗、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三足洗、撇口碗、十瓣葵花口碗、葵瓣盞托、橢圓形水仙盤等。盤的圈足較大,圈足外卷呈八字狀。 (4) 燒造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支釘支燒,一種是墊圈或墊餅墊燒。採用支釘支燒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留有支釘痕,支釘細小如芝麻狀,且多靠近圈足內牆,支釘斷面處一般呈白色;支釘數為3、5、6個,以5個為多,橢圓形水仙盆則採用6個支釘。採用墊圈或墊餅墊燒的器物圈足足端無釉,但少見。 (5) 少數器物有銘款。見有兩種,器底刻"奉華"和"蔡"字款。
鈞窯:
在今河南禹縣八卦洞與鈞台一帶,金代屬鈞州,因鈞台或鈞州,故名。始燒於唐代,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以燒制乳濁釉青瓷為主,兼燒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宋代產品 <1> 胎色較深,呈淺灰色或褐紫色
當陽峪窯:
在今河南修武縣當陽峪,故名。燒瓷於宋代,燒制白瓷、黑瓷、醬色釉瓷、白釉剔花及絞胎等品種。其特徵是:當陽峪窯(1)胎色以赭灰居多,故多施用白化妝土。(2) 以白釉剔花最富有代表性,紋飾流利灑脫,尤以黑白、褐白對比強烈的色彩獨具一格。瓶罐一類器物上除主題紋飾外,剔刻方塊形組成的幾何圖案作輔助紋飾,為其它瓷窯所不見。(3)絞胎器的特徵是用白、褐兩種色料絞在一起,組成對稱整齊與羽毛相似的紋理。
臨汝窯:
在今河南臨汝縣,故名。燒瓷於宋、金,以燒制青瓷為主。其青瓷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 胎較厚,胎色有灰白和淺褐兩種。(2)釉色多青中閃綠,釉層較厚。(3) 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以印花為主。紋飾與耀州窯有不少共同點,但比耀州窯遜色,題材多見纏枝、折枝的菊花或牡丹花,團菊花常見。海水紋具有獨特風格,布局多為圓圈形式,一般8-10圈,形成多層波浪式水紋,中心常為一朵花或田螺紋。(4)宋代碗、盤圈足較寬,足端一般無釉露胎,足內有釉。金代產品則挖足較深,足內一般無釉,器內底刮釉一圈,有"澀圈"痕。
鶴壁窯:
在今河南鶴壁市,故名。始燒於唐代而終於元代,唐代燒白、黃、黑瓷;宋金時期以燒白地黑花瓷為主,屬磁州窯系。其產品特徵是:(1)胎色灰白。(2) 唐代器物有短流壺、花口缽等。(3) 宋金時期除燒白地黑花瓷外,還有白釉劃花、褐黃釉刻花及鈞窯系青瓷。白地黑花彩色烏黑;褐黃釉刻花最富代表性,有鵝、蓮花與兔吃草等紋飾,在紋內敷一層薄薄的白化妝土,然後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托出褐黃色紋樣,具有特殊風格。(4)白釉劃花大碗與磁州窯風格相同,碗心有5個長條狀支燒痕。盆口徑一般都在40厘米以上。
密縣窯:
在今河南密縣,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金,品種較多,有白瓷、黑瓷、黃瓷、 青瓷及珍珠地劃花。其特徵是: (1) 唐、五代以燒白瓷為主,胎較粗糙,普遍使用白化妝土,以增加釉層白度。器物以碗、盤、壺等生活用具為主,碗多唇口外侈,圈足平面寬、淺,足外側 邊棱用刀削去;壺頸較寬,柄與口沿齊平,均具有唐代特徵。 (2) 晚唐、五代創用珍珠地劃花裝飾,至宋代流行,紋飾具有仿唐金銀器鏨花工藝特徵。 (3) 還燒制白地黑花瓷,瓶、壺等器物上多畫簡潔的花草紋,畫花紋的較別致 ,是此窯獨創。 (4)採用三岔形支具墊燒,有的器底留有3個支燒痕。
登封窯:
在今河南登封縣,故名.始燒於唐代,北宋為其繁盛時期,終於元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及三彩陶器,白釉珍珠地劃花最具特色.其特徵是: (1) 胎色灰白. (2) 以白瓷為主,有白釉綠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劃花及白地黑花等品種,珍珠地劃花受密縣窯影響,產量在同類瓷器中最大。 (3) 器型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較多。瓶有兩種形式,一種形似橄欖;一種為小口,長身,瓶高在40厘米以上。 (4) 裝飾以珍珠地劃花為代表,如瓶的下部常劃不規則蓮瓣紋,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劃纏枝花卉紋。珍珠地劃花卉紋腰圓形枕最為多見。 (5) 柳斗杯剔花也有一定特色,有兩種不同,一為白瓷,先剔刻後上化妝土及釉;一為淡赭色,先上化妝土,然後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取得不同的裝飾效果。
魯山窯:
在今河南魯山縣,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元代,燒制花釉瓷。
郟縣窯:
在今河南郟縣,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元代,燒制花釉瓷、黃瓷及白瓷等。其特徵是:(1) 胎色灰白。(2) 唐代花釉瓷器與魯山窯不同,就釉色與彩斑特色來看,有黑色、月白和鈞藍釉,飾以天藍色細條紋彩斑,器物有壺罐。(3)唐代黃釉瓷器物主要是碗、罐和壺等,以碗為多,碗內只施半釉,碗底有五角形或六角形露胎,這種施釉方法是為了疊燒的需要。罐的造型為口唇微外撇,短頸,平底,口部都不施釉,有一層白化妝土,一般高度在20厘米以下。壺流呈短小的圓柱形,多有雙系,壺身印有席紋裝飾,較為特殊。(4)唐代黑瓷碗的施釉方法與黃瓷碗相同,有的還在五角或六角形的中心部位繪一朵花蕊。金代則採用中心颳去一圈釉疊燒(即澀圈)。
內鄉大窯店窯:
在河南內鄉縣大窯店。始於唐,盛於宋,金元時繼續燒造。宋代以燒青瓷為主,器皿多盤碗。裝飾以印花居多,另有極少數刻花、劃花器。部分青瓷光素無紋飾,施釉較厚,垂釉處如透明玻璃珠,釉色介於禹縣、臨汝窯之間。大窯店窯位於內鄉縣城西25公里大窯店一帶。北起土糟溝,南經房店、水溝、白楊至王溝等村,南北長約2500米,東西寬約400米,面積達100萬平方米。1975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劉建洲等根據內鄉縣文化館提供的線索,對大窯店窯址進行了初步調查。其後,南陽地區文物隊、北京故宮博物院先後數次派人對該窯址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的結果一致認為,大窯店瓷窯址就是文獻中記載的「鄧州窯」遺址,現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大窯店窯產品主要有缸、罐、瓶、碗、盤等。釉色主要有青釉、白釉兩種,少數為黑褐釉。在1件青瓷片上發現有「窯司」字樣,應系宮廷委派職官監燒的寶物見證。該窯在唐代燒造黑釉及帶斑點裝飾的花釉瓷。北宋時期燒造青釉瓷,有素麵、印花、劃花裝飾。印花裝飾以纏枝菊花紋居多,於汝州、宜陽等窯同類裝飾相似。還有一些青釉瓷碗底心有臍,這類製作應是從金、元開始的。由此可見,大窯店窯創燒於唐末,盛燒於宋,延至金元時期。
鞏縣窯:
在今河南鞏縣,故名。燒瓷於隋、唐,隋代燒青瓷,唐代以燒白瓷為主,此外還燒三彩陶器,黑瓷、絞胎與茶葉末釉也有一定比例。其唐代產品特徵是: (1) 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膩,質量較好,黑瓷胎白釉黑。 (2) 器形有碗、盤、壺、瓶、罐、枕等,以盤碗為最多。白瓷碗的特點是侈口,有的口緣作四花瓣形,碗里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條直棱,地足有淺圈足、圓餅狀實足和玉璧形足數種造型。盤類以直口、平底淺盤多見,裝飾與碗相同,口緣四花瓣形,缺口處凸起成四條直棱。 (3) 黑瓷態體較厚重,碗以平底大碗為多,里施白釉,外施黑釉。盤的造型與白瓷盤相同,施釉亦是里白外黑,但口沿不施釉露胎,為鞏縣窯的獨特製法。瓶類器物修坯精細,製作規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少見。 (4) 所制絞胎特徵多模仿漆器紋理。 (5) 器物裝燒墊具有三岔支具和長方形或圓珠形托珠,碗盤器內或足端一般留有3-4個墊具痕。
宜陽窯:
在河南宜陽三里廟等處,故名。為宋代瓷窯。以燒青釉為主,兼燒白釉,白釉黑花及黑釉等品種。青釉施釉較厚、色多樣。裝飾有印花、刻花等。青瓷刻花先刻出花葉輪廓線、花筋葉脈以蓖狀工具劃刻,風格與耀州窯完全相同,碗內滿刻菊瓣紋,罐的蓋面刻百折紋,也與耀州窯風格相近。
寶豐窯:
在河南省寶豐縣,故名。為宋代陶瓷窯。 產品有白瓷、青瓷,低溫三彩陶器等。青瓷 裝飾有印花、刻花、印花纏枝菊花為多,紋飾清晰,線條細而圓潤,與耀州窯風格雷同 。刻花花紋輪廓用刻花法,花葉筋脈用蓖劃, 與耀州窯風格相同。近年在寶豐清涼寺一帶 發現了燒瓷類似汝官窯產品的窯址,被認為是汝窯的所在地。
安陽窯:
在今河南安陽北郊安陽橋附近,故名。 經過小規模試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窯址。 據此,可確定安陽地區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窯所產。五十年代在善應、天僖二鎮還發現宋 元時期窯址,前者專燒鈞釉瓷器,後者燒白瓷; 二鎮距磁州較近,但未發現有磁州窯風格的瓷器。
汴京官窯:
北宋後期設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由官府直接經營的瓷窯,故名。 官窯專為宮廷服務,有南北之分,宋代顧文薦《負宣雜錄》有「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記載,明代《事物紺珠》、《留留青》因 襲此說。此窯繼汝窯之後為宮廷燒制瓷器,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 器多仿古,胎骨深灰或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釉質晶瑩潤澤,有紋片,有紫口鐵口特徵,底有支釘燒痕。具體窯址至今尚未發現。
東窯:
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附近。專燒磚瓦。《宋會要》窯務條文載: 「京東西窯務掌陶工為磚瓦器給營繕之用,舊有東西二務景德四年廢止,大中祥符二年復置東窯務。」明代曹昭《格古要論》有董窯條,調其特 征與官窯相似,而且又不及,今亦少見。明清兩代談瓷筆記多引用之。 但董窯實物未見傳世,窯址亦無明確地址,或為東窯之誤會。
Ⅱ 四大官窯是什麼
四大官窯是指汝窯、官窯、官鈞窯和宮藏哥窯。
1、汝窯: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後不足20年,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
2、官窯:泛指明、清時期景德鎮為宮廷生產的瓷器。宋代由官府直接營建,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元代景德鎮官窯稱「樞府窯」。
3、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台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 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
4、宮藏哥窯瓷:指傳世的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
(2)歷史上哪個窯口燒玻璃釉擴展閱讀:
中國的其他名窯
定窯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民窯。始建於唐,興盛於北宋,終於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餘年。窯址分布於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里唐代屬定州,故稱為定窯。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製作精湛,造型典雅。
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綉花,特技製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參考資料:網路-官窯
Ⅲ 宋代以前有什麼窯口
您好,宋代以前窯口也很多,但總體分為六大窯系,比較著名的有:越窯,邢窯,洪州窯,婺州窯,耀州窯等等,恕在下才疏學淺,不能一一列舉。希望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Ⅳ 在外國人眼裡,瓷器就是中國的標志,你知道中國的四大官窯是哪些么
1、汝窯:是北宋後期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後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汝州,因而得名。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胎體較厚,釉層較厚,有玉石般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採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
2、官窯:南宋官窯則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造型肅穆典雅,釉色似玉,釉面開大紋片,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瑰寶;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體顯厚,且呈黑色,釉為淡青色,瑩潤溫雅,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不同於汝窯及龍泉窯瓷器,它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徵。北宋官窯存世很少,十分珍稀。
3、哥窯:哥窯與官窯類同,也有紫口鐵足,也有開片,不過至今其窯址不明,學界對其燒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認為並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許多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為了追求工藝一般都不允許有太多的釉面的開裂紋片,但哥窯卻將"開片"的美發揮到了極致,產生了"金絲鐵線"這一哥窯的典型特徵。哥窯瓷器釉面大開片紋路呈鐵黑色,稱"鐵線",小開片紋路呈金黃色,稱"金絲"。"金絲鐵線"使平靜的釉面產生韻律美。因迄今仍未找到確切窯址,是五大名窯中最為神秘的窯口。
4、鈞窯:鈞窯主要燒造時期有說為宋、金、元,而有學者認為目前被定為宋代鈞官窯的陳設瓷為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燒造。均窯有鈞官窯和鈞民窯之分,鈞官窯窯址在河南禹縣(時稱鈞州)。
鈞窯以神秘窯變"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為特徵,色彩渾然天成,為歷代宮廷所珍藏。
Ⅳ 具有玻璃光質的釉面是什麼窯口的
一.晉南北朝青瓷釉面氣泡特點
1.釉面薄,燒結溫度低胎釉結合不是那麼緊密,出現小開片
2.釉清澈到底,質感如玻璃
3.沒有氣泡或少有氣泡
二.唐定窯釉面氣泡特點
1.釉層薄燒結溫度低,胎釉結合鬆散,化妝土厚的地方有少量氣泡
2.釉渾有雜質,無玻璃光,濕潤
3.沒有氣泡
三.宋哥窯釉面氣泡特點
1.多年陳舊感,香灰胎有黑點雜質,燒結溫度低,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面金線顏色發散,鐵線縫隙加大
2.乳濁釉厚,釉面濕潤有濕手感覺,遠觀像一柔物陳舊而發亮,酥油寶光四射
3.大珠小珠落玉盤,大小氣泡層層迭迭布滿釉面,極小氣泡像唾沫與寶光有觀.
四.元青花釉面氣泡特點
1.胎質用麻倉土二元,胎質白,燒結溫度高胎釉結合緊密
2.釉面肥瘦適中,清澈到底,光潤釉面發滑,玻璃質感發玻璃光.青花有黑斑四面暈散
3.稀疏大小兩種氣泡,氣泡清澈光圓明亮,釉面沒有破敗氣泡
五.明永宣青花釉面氣泡特點
胎料淘洗干凈,白色細小結晶體組合,胎釉結合緊密堅硬
2. 肥腴青白釉,釉面光蘊發滑,青花發色深沉暈散,釉濃處有黑色結晶斑閃金屬光澤,釉面有小黑點.
3. 大中小氣泡
六.清康熙青花釉面氣泡特點
1. 糯白色胎質,淘洗干凈,胎釉結合適中,釉潤
2. 釉層薄早期青花發灰藍色,中後期發亮麗的翠毛藍色,釉麵皮緊.青花深淺有層次
3. 大中小氣泡
Ⅵ 碗底有玻璃釉是哪個窯口的瓷器
一般來說,在元代之前的瓷器。普通的民窯底是沒有釉的,官窯的除外。而明代以後的青花瓷,一般底部都有玻璃釉。
Ⅶ 古代較大較出名的所有燒造瓷器的窯口
越窯、鞏縣窯、洪州窯、定窯、官窯、哥窯、邛窯、汝窯、長沙窯、南宋官窯、柴窯、吉州窯、邢窯、鈞窯、壽州窯、建窯、磁州窯、景德鎮窯、耀州窯、龍泉窯。
在歷史上享有地位的是以下幾座窯:
1、越窯
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青瓷窯。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溪、寧波等地。因這一帶古屬越州,故名。生產年代自東漢至宋。唐朝是越窯工藝最精湛時期,居全國之冠。隋、初唐繼承南朝風格,生產碗、盤、盤口四系壺、四耳罐、雞頭壺等產品。盛唐以後產品精美,贏得聲譽。產品都做得很規整,一絲不苟。常將口沿做成花口、荷葉口、葵口,底部加寬,作成玉璧形、玉環形或多曲結構,十分美觀。胎體為灰胎,細膩堅致;釉為青釉,晶瑩滋潤,如玉似冰。唐朝文學家陸羽,在所著《茶經》中評價全國各地生產的茶碗,將越窯產品排在首位。許多文人還在作品中稱頌越窯瓷器,如陸龜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詞》,顧況的《茶賦》。表現出越窯青瓷的秀雅。
2、官窯
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紀~十四世紀),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那時,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如唐景隆初(公元7027~70922年)褚綏為新平(景德鎮)司務,奉詔監燒獻陵祭器。宋代設監,如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2~92222283年),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景德年制」,「樞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景德窯』,「樞府窯」等。
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前者為北宋官窯,後者為南宋官窯。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鳳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一尺的大型產品。
從1128年元世祖忽必烈設置「浮梁磁局」,到1936年清朝覆亡,景德鎮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廠所在地,中國的官窯制度在這里延續了632年,江西景德鎮也由此擁有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景德鎮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絕流入民間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為中國目前品類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豐富的官窯遺址和「地下瓷都」。
3、鈞窯
中國宋元時期北方瓷窯。鈞窯在河南省禹縣,為宋五大名窯之一,亦稱「均窯」、「鈞州窯」。位於今河南禹州。因古屬鈞州,故名。以鈞瓷著稱於世,屬北方青瓷系統。創始於唐,興盛於北宋,以後歷代都有仿造。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古代稱為鈞台,明代稱鈞州,所以命名為鈞窯,傳世不多,評價慎高。
鈞窯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號數,相傳一、三、五、單數為紅色,二、四、六復數為青色,但也有人說是數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窯工為方便辨認而作的記號罷了。
4、邢窯
唐代最著名白瓷窯場。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窯址位於今邢台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一帶,是我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我國的陶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邢窯所燒白瓷,胎質細潔,色純白而極堅硬。釉色白潤,有的微微閃黃,帶些乳白色。胎與釉之間,有一層護胎釉(化妝土)。器內施滿釉,器外釉不到足。碗多折邊,圈足厚而底平。作風樸素,不帶紋飾。前人以「皎潔如玉」比邢窯之白。
5、景德鎮窯
明代時景德鎮已成為瓷都,青花瓷大大發展起來,被稱為「國瓷」,同時還燒有釉上彩、鬥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種單色釉瓷。
清代時燒瓷技術大大提高,品種有青花三彩、粉彩、琺琅彩,還有各類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紋、漆、銅釉色等,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6、哥窯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紋片著稱。
7、定窯
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五大名窯之首,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
Ⅷ 宋代北方著名青瓷窯口中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為深遠的是
宋代北方著名青瓷窯口中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為深遠的是耀州窯。耀州窯是我國宋代著名民間瓷窯之一,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瓷窯。窯址以今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為中心,包括上店村、立地坡、陳爐鎮、玉華村等窯在內。耀州窯燒造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表明,創燒於唐代,盛於北宋中晚期,終於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間。
耀州窯青瓷特點
耀州窯青瓷胎體使用當地出產的粘土,又稱柑子土,可塑性強。胎土淘煉細膩,含鐵欽量較高,為低硅高鋁質,故胎色泛灰白,有深淺之分,結構緊密。採用饅頭窯,燒成溫度在1280度到1300度左右,燒成氣氛為還原焰,胎薄質堅,極少變形、開裂,硬度大,叩之發出極清脆的金屬聲。
釉面潤澤光亮,玻璃質感強,胎釉結合緊密,釉層薄而勻凈,個別有細碎開片,釉中有大小不等的氣泡。釉聲為青綠,俗稱橄欖綠,艾葉青。其呈色主要是鐵的氧化物,但以青中閃黃者居多,有茶黃、姜黃等多種色調。器物的圈足內往往出現姜黃色的斑塊,足牆露胎處有的塗測醬色釉汁,但顏色不如官、哥窯深,從而形成耀州青瓷的獨特風格。
Ⅸ 唐朝兩支制瓷大軍是哪兩大窯口
唐代最有名的兩大制瓷基地就是越窯和刑窯,號稱「南青北白」!
越窯
越窯窯址於1934年被發現。分布以浙江慈溪縣上林湖一帶為中心(見上林湖越窯遺址)。東邊的上嶴湖、白洋湖及上虞等地也有不少瓷窯。上虞窯的代表瓷窯寺前窯所燒制的青瓷與上林湖的基本相同。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唐陸龜蒙《秘色越器》詩就有「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句。
越窯瓷器的胎質細膩,釉層均勻,渾厚滋潤,品種增多,有「如冰似玉」之譽。主要器物有碗、盤、壺、罌、瓶、罐、耳杯、盞托、粉盒、水盂、唾壺等10餘種。
瓷器以美麗的釉色著稱,採用了劃花、印花、刻花和鏤雕等裝飾技法,以劃花為主。
唐五代是中國瓷器大量外銷的重要時期。越窯青瓷不僅銷往鄰近的朝鮮、日本,還遠銷東南亞、巴基斯坦、印度、波斯灣沿岸、埃及等國和地區,成為當時出口的大宗商品。在「絲綢之路」與航海線路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古代遺址中,都發現了不少越窯青瓷,說明越窯青瓷外銷的盛況。
刑窯
白瓷的冰雪素淡則表達了人們對銀的嚮往。白瓷雖然比青瓷發展得晚,但到了唐代,二者已呈現齊頭並進之勢。刑窯其胎體用北方次生高嶺土做成,釉為白色,玻璃質強,號稱「類銀,類雪」。唐代刑窯白瓷以素凈而聞名於世,少有印花、劃花、刻花等工藝手法,器物也包括了碗、盤、壺、罌、瓶、罐、耳杯、盞托、粉盒、水盂、唾壺等10餘種。但是,隨著唐朝的沒落,刑窯也就漸漸淡出了歷史!!取代他的是同樣位於河北的定窯!
Ⅹ 中國五大窯
中國五大名窯
一、【鈞瓷】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二、【汝瓷】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
汝窯蓮花式溫碗
汝窯盤
三、【官瓷】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官窯葵瓣洗
四、【定瓷】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白釉刻花折腰碗
孩兒枕
五、【哥瓷】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
哥窯八方碗
哥窯魚耳爐
瓷器鑒賞 之 宋、金、元篇我國是世界上發明瓷器最早的國家,公元前16-11世紀的商代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的一部分高溫玻璃釉器皿,已符合瓷器的標准。至唐宋時期,我國的瓷器生產已蜚聲中外,許多名窯產品,價重藝林。由於明清以來盛行的仿古之風,贗品充斥,這就需要我們對傳世瓷器的真偽、窯口、製作年代以及它們的藝術價值和科研價值等一系列的問題作出准確的判斷。鑒定瓷器是一門嚴格的學問,必須經過刻苦學習,認真實踐,掌握歷代瓷器的造型特點,流行的裝飾題材和刻繪技法,以及釉料的配製和在高溫條件下的窯變呈色風格。瓷器是工藝美術品,是審美再創作活動的產物,它凝聚著時代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的審美特點。因此,系統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審美意識的嬗變顯得非常必要,而諳悉仿古者的作偽手法,同樣會有助於我們的鑒定工作。本文主要對歷代瓷器的時代風格和變化規律作概括的闡述。宋、金、元時期的瓷器宋代是我國制瓷發展史的一個繁榮昌盛時期。陶瓷史家們通常用多種瓷窯體系的形成來概括宋代瓷業發展的面貌。主要有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哥窯、官窯、汝窯及黑瓷和青花瓷等。定窯:定窯燒制地點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陽縣宋時屬定州,故稱為定窯。定窯以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和綠瓷等。瓷器種類以生產日常生活用具為多,特別是碗、盤、盆、壺、瓶等,式樣非常多。許多瓷器隨著時代的演進,也呈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徵。以碗為例略作說明,唐代早期碗多是大實足,圓唇,胎體厚重;晚期腹壁多呈45度斜出,寬圈足,腹較淺,胎體輕薄,內外均施釉;五代北宋時期,口唇卷凸,圈足較高,腹壁由45度的直線形逐漸變為略呈弧狀的曲線形。北宋中期之後印花裝飾極為流行,紋飾多在盤、碗的內底和?壁。布局工整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以繁縟雅素取勝,形成了定窯獨特的裝飾風格,對我國制瓷裝飾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印花題材以各種花卉最多,次為動物和水波紋,再次為嬰戲圖。花卉圖案多採用纏枝和折枝法,紋飾講究對稱統一。常見碗、盤腹內印三或四朵花卉,內底印一朵團花或四瓣、五瓣海棠花、梅花等。動物多見鹿、孔雀、鳳凰、鴛鴦、雁、鴨等,常與牡丹、蓮花等配合印製。整個紋飾儼如一幅工整的織綿圖案;有的碗、盤內壁印製鳳戲牡丹和犀牛望月等圖案,構圖之嚴密,線條之工整,能給人一種恬靜而充實的美感。定窯瓷器帶題款的有15種之多,大都與宮廷有關,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官」字題款,大多題在碗、盤、瓶、壺和罐的底部,有「官」和「新官」兩種。其他與官府有關的題款有「會稽」、「尚食局」、「尚葯局」、「食官局」等。以上題款多是刻銘後焙燒的,也有一些是燒後刻。另外還有模印字款,如「定州公用」、「使司帥府公用」等。是研究定窯生產性質的珍貴資料。耀州窯:在今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宋時屬耀州,始燒於唐代,北宋為鼎盛時期,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唐、五代時期,耀州窯以燒黑瓷、白瓷為主,兼燒青瓷。主要為碗、盤、罐、盒、注子等日常生活用具,造型多種多樣,以碗、盒最典型。碗有五花瓣口圈足碗和敞口平底碗等造型;盒子有扁形和盒蓋隆起如饅頭狀等造型。晚唐時期由於受越窯裝飾技術的影響,新穎活潑的劃花紋樣開始興起。劃花裝飾技法是採用金屬簽或竹、木簽,在瓷器坯胎上劃出線條紋飾,然後施釉焙燒。其題材主要有菊花、牡丹和水波等。劃花裝飾技術的出現開創了耀州窯瓷器裝飾藝術的新局面,為宋代青瓷刻花工藝奠定了基礎。北宋時期主要燒制青瓷,釉面翠綠而澤潤。器皿以碗、盤最多,每種器物都有多種造型。其中瓶有10多種,有的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瓶體瘦長,勻稱優美;有的是小口寬平肩,瓶身垂直,造型豐滿穩重;有的則是喇叭口、長頸,瓶身橢圓似圖一宋定窯瓷盤印花圖案瓜,高圈足,造型靈巧雅麗。壺、罐等器皿不但式樣繁多,而且瓜棱、葵瓣、多折等造型難度較大的器物,也能做的規整周正,瓜瓣折棱距離與弧度相造應。北宋時期耀州窯的裝飾技法主要以刻花為主,其次還有印花、剔花和鏤孔。刻花是耀州窯具有代表性的裝飾藝術,尤以刻花的犀利刀鋒和線條流暢為宋代同類裝飾之冠。越窯和定窯是以竹類在坯胎未乾時刻出花紋,磁州窯的刻花則是用平刀把整個花紋的地子削平。而耀州窯的刻花是用金屬工具,在胎體上刻出花紋輪廓,用斜刀將紋樣外緣坯土削掉,形成一個坡面,紋飾微凸,層次分明,施釉入窯焙燒,刻花被罩於釉下,透過碧綠的玻璃質釉層,顯現出具有淺浮雕的裝飾效果,風格渾厚沉著,令人賞心悅目。所以,人們鑒賞耀州窯瓷器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這種刀法別致、圖案精細的刻花裝飾藝術。耀州窯刻花多見於碗、瓶、罐、壺、缽、盒等器物的外壁,也有一些的內壁亦施用刻花。宋代晚期往往將刻花和劃花巧妙地結合運用在一件器物上。如採用劃花手法勾勒出單線條的葉筋或花瓣的層次和明暗關系,在刻魚紋周圍,勾畫出動盪的波濤或水波紋等,使耀州窯的刻花藝術更臻完美。耀州窯瓷器裝飾紋樣可歸納為人物、動物、花卉草木和幾何圖案四大類。人物類有嬰孩、飛天、仙人、佛、仕女等。動物類有寫實的獅、虎、鹿、犀牛、鴨、鴛鴦、魚和傳說中的龍、鳳等。花卉草木類以蓮花、牡丹為多,其次為菊花,還有松、竹、梅三寒友和纏枝、水草等。幾何紋樣主要有回紋、扇紋、八卦紋、三角紋、連弧紋和水波紋。紋飾布局嚴整統一,講求對稱而又富於變化。磁州窯:是北方地區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始燒於晚唐,盛於宋、金、元。以河北邯鄲彭城鎮為中心,窯場遍布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磁州窯為了適應當時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區和不同用途的需要,燒造的瓷器種類十分豐富。其中以生產的瓷枕最為著名。從發現帶有「張家造」、「趙家造」、「張家枕」、「王家造」、「王氏壽明」、「李家枕」、「滏陽陳家造」、「劉家造」等標記的瓷枕分析,一個制瓷窯場可能同時有幾個一定規模的瓷枕作坊。它們各有所長,互相學習,促進了磁州窯瓷枕業的迅速發展。瓷枕的造型有長方形、半圓形、雲頭形、葵花形、菱花形、雞心形、八方形、橢圓形和銀錠形等多種樣式,並隨著時代的演變呈現出不同的時代風格。基本上是由小而大,由短而長。以長方形枕為例,北宋時期多在20-30厘米之間,而元代枕的長度多在30厘米之上,有的長達40多厘米。磁州窯的裝飾技法有白釉劃花,白釉剔花,白釉紅綠斑,珍珠地劃花,低溫三彩和白釉黑彩等。白釉劃花可能受定窯的影響,多劃在碗、盤內壁,紋樣以牡丹、蓮花、卷葉與水波紋為多,在紋樣間隙部位還用篦狀工具劃復線,線條流利舒暢,不拘泥於統一的規格。白釉剔花即是施釉劃花紋之後,將紋飾以外的地子剔去,使紋飾凸起,具有浮雕感,在花葉上再劃以花蕊葉筋,剔去釉露出黃褐色的胎,達到烘托白色紋飾的目的。白釉剔花多見於壺、碗、罐等器皿的腹外壁,題材多纏枝花卉和飛鳥。白瓷器上點以紅、綠彩斑的做法在北方地區晚唐窯址中就已經出現,磁州窯繼承了這一傳統,主要見於碗、盤、壺、罐等的口部或肩部。珍珠地劃花始創於河南晚唐曲河窯,北宋時,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的白瓷窯也相繼效仿。珍珠地是指在主題紋飾間隙的化妝土上用鐵管狀工具打戳的小圓圈,這是模仿金銀器打制痕跡的裝飾方法。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宋代登封窯瓷瓶,所飾珍珠地紋就較有代表性。白釉黑花是磁州窯瓷器的主要裝飾,它的特點是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和線描畫的技巧運用在瓷器裝飾上。彩畫內容可分為圖案類和寫實類。圖案類主要有以點線組成的幾何紋樣,用花卉組成的邊飾和主題花紋之間的雲紋、花朵、卷葉、散點、錢紋等陪襯紋樣。寫實類有動物,如獅、虎、熊、馬、鹿、羊、狗和魚、龜、仙鶴、大雁、鴛鴦、鴨、鵝等,祥瑞動物有龍、鳳、麒麟等,人物有兒童、老翁、仕女、雜耍人物和故事人物等。花木植物類如牡丹、蓮花、月季、山茶花、梅花、石榴花、水草和松樹、椰樹、青竹等。磁州窯還繼承和發展了長沙窯在瓷器上題詩作詞的傳統,圖文並茂。有的以詩為主,配合一些邊飾圖案;有的以畫為主,題詩抒情。內容有著名詩人、詞人的佳作,有歌頌自然風光的贊美詩,還有民間的俗語和對聯等。鈞窯是我國北方著名的瓷窯之一,以河南禹縣城關附近的鈞台窯為中心形成了鈞窯系。目前還在山西、河北、內蒙等地發現了燒鈞瓷的窯址。鈞窯始燒於晚唐,盛於宋、金、元。鈞窯瓷器的造型有強烈的藝術傾向,除常見的生活用具碗、罐、盤、瓶等外,還有出戟尊、敞口尊、鼓釘洗、單柄洗和菱花式、葵花式、海棠式花盆及葵花式、六方形盆奩、雞心碗、高足碗、膽式瓶、八方式盤、三足爐等。鈞窯在宋、金、元時期的各名窯中,以「釉俱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鈞瓷穩定的銅紅釉和神奇的窯變,在青瓷中突破了單色釉的格調,像花瑪瑙似的斑斕,絢麗多彩,改變了以前青瓷那種一覽無余的玻璃釉的質感,把釉色特有的自然美和造型的藝術美融為一體,開創了凝厚自然的美學風格。鈞窯釉色大體上分為藍、青、紫、紅幾大類。又可細分為月白、天青、天藍、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皮紫、硃砂紅、丁香紫、火焰紅等。鈞釉釉層豐厚,釉質乳濁瑩潤,釉色深沉多變,釉面有明快的流動感。鈞瓷釉面時常出現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隱紋,好像蚯蚓在泥中遊走,被稱為「蚯蚓走泥紋」,是鈞瓷釉面上的另一個特點。它是釉汁流動時形成的立體畫,色彩紋路之美,以至於後仿燒蚯蚓走泥紋的作品,都在宋代鈞瓷面前黯然失色。汝窯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寶豐、臨汝等地。宋代人即以「汝窯為魁」,傳世的汝窯器多為北宋宮廷燒制的御用瓷,以盤、碟、瓶、碗為多。胎體呈香灰色、透過釉層略顯粉青色。釉色呈鴨蛋青色,近似於柴窯所謂「雨過天晴雲破處」的色澤。可細分為天青、印青、天藍和粉青色等。釉中的細小沙眼如芝麻花,開片為魚鱗狀。碗、盤、洗多為裹足滿釉支燒。南宋周輝《清波雜志》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汝窯以瑪瑙為釉,古樸雅緻,形成了汝窯的特殊釉色,成為宋代名窯之魁。景德鎮青白瓷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有白,白中顯青,故稱青白瓷。青白瓷胎薄,釉汁明澈,紋飾深處積釉呈色較深,對光可以映見青色紋影。所以一般又習稱為「影(映)青」。青白瓷釉色瑩縝如玉,質地冰清素雅,胎體碧透緻密,多仿輕巧優美的金銀器造型,挺拔俏麗,玲瓏剔透。既有日常用具碗、盤、盞、缽、碟、枕、注子、注碗、香薰、盒、罐、瓶、壺,還有專供陳設雅玩的瓷塑人物和動物等。注子、注碗是一組盛酒溫酒的用具,北宋墓出土較多。安徽宿松出土的一套,注碗作盛開的蓮花狀,足部亦浮雕一周蓮瓣紋,注子為瓜棱腹,細長流,扁曲柄,蓋頂蹲一小獅。注子、注碗內含外擁,相配成套。使用時注碗內盛熱水,注子置於碗中,既可保溫,又可隨注隨飲。瓷枕為卻暑的寢具,釉潔胎堅,消涼爽神。李清照《醉花陰》中「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兩句詞,把瓷枕的妙用描述得十分精到。景德鎮青白瓷枕,其題材有卧女、童子荷葉、戲曲故事、建築雕塑等,造形有長方形、方形等。童子荷葉枕,設計巧妙,一童子側卧於榻上,雙手持一荷葉,荷葉邊緣翻卷作枕面,童子仰視,扭動屁股,彎曲雙腿,神態自然,惟妙惟肖。江西豐城《白蛇傳》戲曲人物瓷枕,枕體雕塑成舞台,舞台四面分別演出四段摺子戲,組成裝飾的主要內容,構畫窮奇,堆塑雕鏤巧奪天工。香薰的作用是焚香薰衣,益香去邪。漢代以前就已經出現陶質、銅質香薰,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流行瓷香薰,宋代青白瓷香薰式樣較多,江西萬年縣出土的一件青白瓷香薰,薰體呈圓球狀,上下兩半,可以啟合,上蓋刻有編織紋鏤孔,似張開的網眼,層層環列,整齊美觀。下為喇叭形高足,足下部飾菊瓣紋一周,造型清新高雅。瓷盒大量出現在晚唐五代,其用途主要是為了盛裝葯品、化妝品和香料。宋代瓷窯都大量生產瓷盒,特別是景德鎮青白瓷窯,有專門從事生產盒子的作坊。已發現印有標記的瓷盒多達十幾種,有「許家合子記」、「段家合子記」、「蔡家合子記」、「吳家合子記」、「張家合子記」、「陳家合子記」等。景德鎮窯青白瓷器的裝飾主要採用堆塑、鏤孔、刻劃和印花等技法。青白瓷堆塑蓋瓶是比較有特色的一種隨葬品,形體修長,蓋與瓶身大約相等。通體堆塑繁縟裝飾,內容主要有日月星辰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及十二屬神和道士等偶像,蓋頂蹲立小鳥。瓶內往往儲有稻穀,是一種宗教色彩濃重的糧倉模型,亦稱「魂瓶」、「皈依瓶」或「立鳥蓋瓶」。青白瓷的刻劃、印花,素以輕快活潑和流暢優美見稱。常見的圖案有牡丹、石榴、芙蓉、蓮花、梅花、百合香、纏枝、菊花和雲氣、水波、行龍、鴛鴦、鳳、游魚、人物等。龍泉窯集中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是我國青瓷工藝的代表,改傳統的石灰釉為石灰鹼釉,特點是高溫時粘度比較大,不易流動,因而釉層可施得厚一些。在還原燒制過程中,釉中所放的大量氫元素,無法從粘稠深厚的釉中逸出,冷卻後,被包圍在釉層中,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藏在釉層中如針尖大小的氣泡和未完全熔融的石英微粒,光線照射到釉層上會發生強烈散射,使其在外觀上獲得一種溫潤豐厚,柔和淡雅,光滑而不明亮的藝術效果。釉的呈色類似青綠地上巧施淡粉,這就是著名的龍泉窯粉青釉。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梅子青則是在高溫條件下經多次上釉,燒制而成。玻璃化程度更高,釉層滋厚,色調較深,是巧奪天工的人造青玉,但成品率較低。龍泉青瓷器的造型渾重淳樸,器底厚重、圈足寬闊而矮,十分穩重。北宋至南宋中期主要生產爐、瓶、盒、筆筒、水盂和塑像等。南宋晚期又出現了仿銅器的鬲、觚、投壺和仿玉器的琮。到了元代,由於受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習俗的影響,日常用的碗、盤、盆、瓶向高大發展,胎體厚重、造型更深沉粗獷。龍泉青瓷在胎料中摻加一定量的紫金土,紫金土含鐵量很高,經高溫燒成後,土中的鐵向表面浮升,在足底露胎處呈現出一層紫鐵色,在口沿釉薄處則微顯紫光。這就是所謂的「紫口鐵足」龍泉青瓷,即傳世的弟窯型青窯。哥窯窯場地址仍是一大懸案,據記載,章生一和章生二兄弟倆同在龍泉縣主窯燒器,章生一窯稱為哥窯,章生二窯稱為弟窯。傳世的哥窯器在已知窯址中均無發現。哥窯瓷器很多,有各式各樣的瓶、洗、碗和罐等,胎體有厚薄之分,有黑灰、深灰、淺灰和土黃等多種色調。釉色主要有米黃、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哥窯器有兩個顯著特色:一是紫口鐵足,在這方面與弟窯(即龍泉窯)類同:二是開片紋,哥窯瓷器釉層較厚,有黑色冰裂狀的開片或細密的黃色的小開片。粗疏的黑紋與細密金黃色紋相互交織在一起,被譽為「金絲鐵線」,為哥窯瓷器特有的裝飾。官窯宋代有三個專門為宮廷壟斷的官窯,即浙江餘姚越窯、河南開封北宋窯和杭州南宋官窯。越窯在五代時是貢瓷的主要產地,北宋初年,在越州設窯務監燒,從開寶元年(968年)至太平興國元年(976年),越窯貢瓷達17萬件之多。後因各地名窯興起,而迅速衰落。開封官窯即汴京官窯,見於南宋人顧文薦《負暄雜錄》:「宣政間(宋徽宗政和到宣和七年),京師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汴京深埋在今開封市地下6米處,窯址尚未發現。傳世品中的汴京官窯瓷器胎細,釉層薄如紙,釉色有月白、粉青、粉紅和油灰等。其中月白、粉青為佳品。多有開片,梅花片質量稍遜,冰裂紋倍受稱譽。杭州南宋官窯亦稱杭州修內司官窯,是汴京官窯的繼續。遺址在今天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一帶。瓷器胎體薄,呈黑灰或黑褐色,施釉較厚。釉色有粉青、炒米黃等多種色調。器物造型除習見的碗、盤、洗外,仿銅器和玉器的造型甚多。其釉色和開片與傳世哥窯有些類似,粉青釉為上,淡白釉和油灰色釉次之。開片以梅花紋和細碎片為差,冰裂鱔血紋深得寶愛。黑瓷已發現的宋代窯有三分之一以上都燒黑瓷,甚至有些窯場因生產黑瓷而名冠一時。山東淄博磁村窯、山西介休洪山鎮窯、江西吉州窯和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建窯等都燒制風格獨特、深黑如漆的瓷器。宋代燒制黑瓷的新工藝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因不同的燒成條件而產生的呈色變化,如油滴釉、兔毫紋、鷓鴣斑等;第二類是因不同的裝飾方法而形成的各種紋飾,如玳瑁斑、鐵銹花、剪紙漏花、樹葉紋、玲瓏剔花和印花等。油滴釉的特點是在黑色的釉面上,可以看到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形似油滴。兔毫紋是在黑釉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銹色流紋,細長的程度很像兔毛一樣。黑釉中的鐵斑流成羽毛狀的則叫鷓鴣斑釉。玳瑁斑是黑釉地上滴上含鐵量極少的釉汁,經高溫燒成後,釉面色澤變化萬千,黃、褐、白等色交融在一起,有如海龜的色調,深沉滋潤,是吉州窯主要裝飾品種之一。鐵銹花則相反,用含鐵量很高的釉汁畫在釉地上,經高溫燒成後就會出現紫褐色或深褐色的花紋,多見於磁州窯的瓶、壺、罐等瓷器上。黑釉剪紙漏花和樹葉紋也是吉州窯特有的裝飾。剪紙漏花題材主要有鳳鳥梅花和用以祝福的吉祥語,如「福壽康寧」、「金玉滿堂」和「長命富貴」等。黑釉樹葉紋則是通過特殊的工藝在黑釉地上塗出樹葉紋,燒成後的樹葉圖案,有的連葉脈都能清楚地顯示出來。黑釉剔花是在胎體上施好黑釉之後,再用刀剔刻出流暢的各種紋樣,然後入窯高溫燒成。黑釉印花是受到定窯白釉印花的影響,其製作技法和藝術效果與白釉印花大體近似。青花瓷是指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罩上透明釉,在高溫下用還原或半還原焰一次燒成,呈現出藍色花紋的一種釉下彩瓷。青花瓷器創燒於唐代,經過緩慢的發展,到了元代,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產品遠銷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成為最具中華民族審美特色的瓷器品種。景德鎮元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鈷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兩種。進口料繪畫的青花色澤濃艷,釉面有黑色斑點。國內所產鈷料色澤略顯淡雅,沒有黑色斑點。景德鎮元代青花瓷器往往在同一件器皿上使用兩種青料,在繪紋飾輪廓線時用國產料,而敷染青彩時使用進口料。元代青花瓷器圖案布局工整富有層次,滿壁是畫,空白較少,其紋飾可分為主紋與輔紋兩類。主紋多繪於瓶、罐的腹壁和碗、盤的內底,繪在其他部位的則為輔紋。常見的主紋有植物紋、動物紋、歷史故事等紋飾。植物紋以松樹、竹子、各種花卉和芭蕉、靈芝、山茶、海棠、葡萄為常見。動物紋主要有龍、鳳、鶴、鹿、鴛鴦、鴨、麒麟、獅子、魚、海馬等。歷史故事畫以周亞夫細柳營、蕭何月下追韓信、蒙恬將軍和三顧茅廬等最精彩。其他內容主要有竹石圖和雜寶圖等。輔紋主要有錦地回紋、錢紋、水波紋、蕉葉紋、蓮瓣紋、雲頭紋和纏枝紋等。元代青花瓷器和同時代的其他瓷器造型一樣,具有形體大、胎厚、體重和質硬的特徵。器類主要有罐、瓶、壺、碗、盤和高足碗等。以罐最為常見,多數有蓋,可細分為平頂式蓋、寶珠鈕式蓋、荷葉式蓋、塔式鈕蓋和獅鈕蓋等。罐的造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口、溜肩,最大徑在上腹部,平底,口徑大於底徑,上部渾肥,下部挺拔,整個器形顯得上大下小;另一類罐亦是直口、短頸、圓腹,最大徑在中腹部,整個器形較前者瘦長,製作得極其精緻。青花瓷瓶的種類也非常多,計有梅瓶、玉壺春瓶、葫蘆瓶、獸耳瓶、洗口瓶、蒜頭瓶和戟身瓶等,其中以梅瓶和玉壺春瓶最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