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家對張良這一人物的評價如何
張良
運籌帷幄謀天下
激流勇退修道術
張良是一位既有血氣之勇,又具深謀遠慮的傳奇人物。為報亡國之恨,他「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亡」,博浪沙一擊,差一點要了秦始皇的命;為酬知遇之恩,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終於輔佐劉邦戰勝項羽,登基稱帝;為消除劉邦易太子之念,他略施小計,讓太子請來商山四皓,劉邦一見而易念頓失。
以三寸舌為帝王師,封萬戶,位列侯,功成身退,乃學道術。張良的傳奇經歷,怎不讓人敬慕?
人們大概都熟悉張良拾履的故事。故事中的張良講的就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張良。
傳說張良閑暇時在橋上散步,有一位老年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張良呆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拾鞋。」張良猛然一驚,真想揍他,一見如此大的年紀,就給他拾了鞋。老人要張良替他穿上,張良既已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來為他穿鞋。穿好後,老人笑著走了。走了1里遠,又返回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很可以培養,過5天,天一亮你來等我。」過了5天,張良來時,老人已先到,批評他說:「和老人約會,怎麼能遲到?過5天,你再來等我。」第二次,張良又遲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興,送給張良一部書,並且告訴他說:「讀了這部書,就可做帝王的老師了。後10年你會發跡。13年後,你會在濟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塊黃石就是我。」天亮後,張良一看,原來是一本兵書,叫《太公兵法》。張良得到這本書後.認真閱讀,終於學到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本領,據傳說,13年後,張良跟隨高祖路過濟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見一塊黃石,張良取回它,並把它當做珍寶供奉、張良死後,就和這塊黃石合葬在一起。
張良,字子房,秦末漢初時人,祖先連續五代當過韓國宰相。秦始皇滅掉韓國時,張良還年輕,一心想為韓國報仇。弟弟死了也不厚葬.動用全部家財。終於請到了一名大力士,鑄造了一把120斤重的鐵錘。秦始皇巡遊東方、張良與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東南)窺伺襲擊秦始皇,誤中隨從的車輛。秦始皇大為震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刺客。張良隱姓埋名,逃到下邳(今江蘇省邳縣南)。於是發生了上面所說的拾履的故事。
10年後,陳勝起義。劉邦在沛縣響應。張良也聚集了100多名少年,准備歸從自立為代理楚王的景駒。在路上遇見了劉邦,很得劉邦的賞識。張良認為,沛公的智慧大概是上天授給的。因而從此就跟從了劉邦。在進兵咸陽的過程中,堯關是最後一道關口,張良向劉邦獻計,用重金收買秦將,並乘秦兵鬆懈之機襲擊秦軍。結果秦軍大敗,使劉邦早於項羽進入咸陽;在咸陽又是張良力勸劉邦放棄皇宮里聲色犬馬的富貴生活,還軍灞上;在鴻門宴上,張良利用好友項伯使劉邦虎口脫險;劉邦被封為漢王後,張良又建議劉邦燒掉經過的棧道,麻痹項羽,以建立鞏固的漢中根據地;劉邦移駐漢中後,張良發現韓信是個軍事人才,便和蕭何一起勸說劉邦重用韓信,讓韓信單獨指揮一路兵馬.進軍黃河北岸,從側翼配合劉邦進攻楚軍。劉邦彭城戰敗後,曾問張良:「我願捐棄函谷關以東一帶地方給人,看誰可以和我共同建功立業?」張良進言說:「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的猛將,與項王有隔閡,彭越與齊王田榮正在梁地反抗楚軍,這兩人立即可用。漢王的將領只有韓信可以委託大事,獨擋一面。如果要捐棄關東一帶地方,就給這3個人,這樣楚軍就可以打敗了。」於是漢王派蕭何去游說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聯合彭越。等到魏王豹反叛,漢王就派韓信帶兵攻擊他,接著拿下了燕、代、齊、趙四國。而最後打敗楚國,也正是依仗這3個人的力量。
公元前205年,項羽緊急圍困劉邦於滎陽,劉邦恐懼憂愁、同酈食其商量如何削弱楚國的權勢。酈食其主張採用恢復韓、魏、燕、趙、齊、楚六個諸侯國的辦法,以分散楚軍的兵力。張良聽說後,對劉邦說:「誰給大王出的這種嫂主意,大王的大事這樣不就全完了嗎?」張良分析說採用這種辦法,同樣也會分散漢軍的兵力,得不償失。劉邦最後同意了張良的意見,並罵酈食其是個書獃子,幾乎壞了他的大事。公元前203年,韓信攻佔了齊地,寫信派人送給劉邦,要求劉邦封他為齊國假王(臨時王)。劉邦大怒說:「我被困在這里,日夜盼他來幫助,他卻想自立為王。」張良附在劉邦耳邊說:「現在的戰爭形勢對我們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立他為王,以穩定他的心,不然的話,他一定會倒戈變亂。」於是劉邦改口說:「大丈夫平定諸侯,就當真王,哪裡有當假王的。」隨後就派張良去授給韓信齊王的封印,叫韓信帶兵從東邊攻擊楚軍的後方。這樣,不僅穩住了韓信,還減輕了楚軍對劉邦正面戰場的壓力。
公元前202年,劉邦追擊項羽到了固陵(在今河南省太康南),但韓信、彭越二人卻按兵不動,沒有按期與劉邦軍隊會合。張良又向劉邦建議立即增封韓信、彭越以土地,誘使他們出兵。劉邦採納了這個建議。果然,韓信、彭越率領軍隊迅速地趕來會師。劉邦的主力部隊與韓信、劉賈、彭越、英布諸軍會合以後,在垓下包圍了項羽,垓下之戰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逃到烏江自殺。
公元前201午,劉邦大封有功之臣。張良沒立過戰功,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是子房的功勞,你自己在齊地選擇3萬戶做為封地吧!」其實,張良雖未效命疆場,可是他所提出的計謀,對劉邦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比攻殺戰場的將軍高明萬倍,受封也當之無愧。可是張良卻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和陛下在留相會,這是上天把我授給陛下。陛下採用我的計策,只不過是我僥幸料中的,我希望只封給我留就足夠了,不敢承當3萬戶的封地。」於是劉邦就封張良為留侯。
劉邦已封大功臣20多人,其餘的人日夜爭執不休。劉邦在洛陽南宮,從閣道上看見各位將軍常常在一起坐在沙地上議論。劉邦問張良:「這些人在議論什麼?」張良說:「陛下還不知道嗎?這些人在密謀反叛。」劉邦說:「天下己安定為什麼要謀反?」張良說:「陛下以平民起事,依靠這些人奪取了天下,如今陛下是天子,而所封的都是蕭何、曹參等和陛下親近的老熟人,而所懲罰的都是陛下平時仇恨的人。如今軍官都在計算功勞,他們認為拿出全天下也不夠人人封賞,又怕平生有過失被懷疑而受誅殺,因此就聚在一起謀反了。」劉邦焦急地說:「對他們怎麼辦呢?」張良說:「陛下平生最痛恨的是誰?而這件事又是群臣所共知的。」劉邦說:「雍齒和我是舊交,曾經多次侮辱我,我想殺掉他。因為他功勞大,因此又不忍心。」張良說:「如今趕快先封雍齒給群臣看,群臣看見雍齒被封,人人都會安定下來。」於是劉邦設酒宴,封雍齒為十萬侯。又趕忙催促丞相、御史給其他人定功封賞。群臣都高興地說:「雍齒都封侯了,我們這些人沒有什麼擔憂的了。」張良的計策及時有效地消除了一場內亂。在分封功臣之後,劉邦考慮建都於何處的問題。許多大臣和將領都主張在洛陽建都。張良建議劉邦定都關中,劉邦採納了他的建議,建都長安。
公元前197年,陳稀反漢,自立為王。次年,張良跟隨劉邦出兵,消滅了陳稀。這年正月,劉邦的妻子呂後殺韓信,三月殺彭越;七月,英布反漢,第二年敗死。張良看到這種情況,便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他說:「我的祖先是韓國宰相、韓國亡後,我捨去萬金家財,為韓國報仇。我只有三寸之舌,就封萬戶侯,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已達到極點了。我的願望已經達到了,我想學道去。」後來,張良學道8年後去世。
漢朝初年,張良和韓信整理過古代兵法。據載,自春秋至戰國,有兵法128家,經過張良、韓信審查刪定,保留35家。張良對於整理古代兵法也是有很大貢獻的。
張良確實是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出色的軍事人才,他在劉邦建立和鞏固漢朝的過程中,深謀遠慮、運籌帷幄,起了很大作用。戰爭勝利後,他謙虛謹慎,不要3萬戶候,而要1萬戶。他的「學道」也是一種避禍的巧妙方法。終於沒被劉邦和呂後殺掉.落了一個善終的結局。
張良一生出謀劃策,建立了不世之功,就連司馬遷都想像他一定是一個相貌魁偉、風采奪人的奇男子,然而事實上他卻是「狀貌如婦人」。這正印證了孔子的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㈡ 被劉邦稱為智囊的張良,為何在漢初功臣表位列62位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其實是整個秦末時期最聰明的人,無論是謀略、眼光都高人一等,張良最終結局也是如同春秋晚期的范蠡一樣,非常神秘,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得道仙人一般,潛心修道,並駕鶴西去。
張良出生戰國時期韓國貴族,他的祖上曾經有五代人是韓國相國,身居高位,到了戰國晚期,秦始皇統一天下,東方六國全部被滅亡,而韓國作為第一個被滅亡的國家,張良更是第一個感受到國破家亡的痛楚。
張良的一生隨同秦末社會大變革劇烈的動盪一樣不斷發生變化,張良的理想從最初刺殺秦始皇報仇,同時復原韓國,到最後建議劉邦廢除分封制,並協助劉邦統一天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了張良戰略思想的進步和眼光的極其遠大。
劉邦、張良、樊噲、周勃
這里需要明白一個事情,就是西漢功臣排名表與封賞多少並不成正比例,不是以封賞多來排名的,這個排名的標準是以功臣受重視的地位來排名的,同時參考功勞,蕭何只封了8000戶就排第1這是劉邦欽定的,就連排名第2的曹參都有一萬六百戶的封地,高於蕭何。所以張良的排名並不高,排到了62位,一是張良謙虛推讓不計較,二是其他功臣在意這個,有意以軍功爭取;三是劉邦最終一錘定音,將張良排在62位。
張良在劉邦統一天下這後,就很少出來活動了,都是以身體不好為由隱居,張良怎麼去世的?在哪裡去世的?史書上都沒有記載,就連張良去世的時間,《史記》與《漢書》的說法都不一樣,存在疑問,只知道張良這個人信奉黃老學說,劉邦統一天下後,張良就開始雲游四海,潛心修道,不問世事,有的人說張良最終成仙,駕鶴西去,有的人說張良潛心修道,化作仙道,張良最終的結局神秘不為人所知。
㈢ 張良為什麼會被稱為「謀聖」呢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是有很多爭議的。張良能夠被稱為謀聖。其實在古代三國上有很多的人,他們都有非常高超的一種計謀,比如說諸葛亮,姜子牙等人,他們哪一個人的計謀比張良低?為什麼它們沒有被稱為謀生,而只有張良被稱為謀生呢?其實我認為這個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好啦,以上便是對於張良能成為謀聖原因的一個分析。這是小編個人的看法,可能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見解,大家做個參考即可。
㈣ 張良在歷史上是什麼人 為什麼稱張良為「謀聖」
蘇東坡有一篇幅文章叫《留侯論》說的是誰呢?就是張良,他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張良一生為劉邦設計良謀無數,從歷史角度看,這就是張良成功所在,但蘇軾在《留侯論》論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的原因在於,他放棄了以一擊刺秦王的匹夫之勇,而接受了圯上老人的試探、警誡,「小忍而就大謀」。輔佐帝業也成就了自己。
張良,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張良原本是韓國的貴族,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可見張良的生活在早期還是比較寬裕的,而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只不過後來他們家族沒落了。韓國被秦國滅亡,心存故國之痛的張良,有朝一日定報此仇。
機會很快就等來了,秦始皇東巡會經過韓國,張良早已經做好打算,在此之前已差人打好一隻百斤的大鐵錘,准備刺殺始皇帝。在秦始皇二十九年這天,張良遠遠看著皇帝的車輦慢慢向他靠近,一大隊人馬浩浩盪盪行進,在紛亂的人群里,有種緊張的氣氛,他的眼睛迅速劃過遊行隊伍,卻發現所有馬車都是四駕,分不清哪輛是皇帝的。挑了最豪華的車輦下手,裡面的人卻不是秦始皇,這可讓張良意外又沮喪,遺憾錯失了刺殺的良機。
張良行刺之舉惹怒了始皇帝,張良就成為了頭號通緝犯,全國上下都在抓他,此時此刻的他處境十分危險,每天都過得很謹慎,鮮有在公眾場合露面。
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
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具有轉折點的一年,農民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張良見時機成熟,也聚眾起義,但感勢單力薄難以立足,後在行軍中遇到劉邦,兩人一見如故,便投靠劉邦。與劉邦的不期而遇,既成就了劉邦的帝業,也顯示出張良運籌帷幄的頭腦眼光。
劉邦從奉楚懷王之命西進,到進人關中,迫使子嬰投降,歷時僅一年,由於他採納了張良的計謀,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進展,從而贏得了時間,終於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
前206年十二月,項羽大軍攻破函谷關,進駐新豐、鴻門,要與劉邦一決高下。項伯與張良曾有舊交。在項羽大軍決定進攻劉邦的前夜,項伯悄悄騎馬來到劉邦軍中私見張良,把消息告訴了張良,並讓他一同潛逃。張良沒有背棄劉邦而是精闢地向劉邦分析了項羽其人,即使鴻門宴殺機重重,但張良還是謹慎而靈活地保護了劉邦的安全。
後劉邦又利用張良的妙計,暗度陳倉,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下邑之謀」又助劉邦垓下打敗項羽,張良的確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謀略家和富有遠見的政治家。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是一位既有血氣之勇,又具深謀遠慮的傳奇人物。為報亡國之恨,他「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亡」,博浪沙一擊,差一點要了秦始皇的命;為酬知遇之恩,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終於輔佐劉邦戰勝項羽,登基稱帝;為消除劉邦易太子之念,他略施小計,讓太子請來商山四皓,劉邦一見而易念頓失。
留侯張良也成為後世智者的代名詞,和姜尚並名。
張良作為一個謀士,他在後世廣為人傳誦的卻是他那儒子可教、不昧名利、功成身退的強烈人格魅力,德才智勇四絕。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
㈤ 歷史中的張良
張良,字子房,戰國時韓國人,歷史上與蕭何,韓信一起稱為「漢初四傑」。
張良雖體質羸弱,卻才氣過人,投奔劉邦後,為其出謀劃策,為漢王朝的建立里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漢王朝建立後,張良去以「運籌帷幄只中,決勝千里之外」只功,被封為留侯,繼續為漢王朝的鞏固而效力。但他的歸宿如何?一直沒有定論,有人說他崇信黃老自行告退,欲修道成仙。又有人說他居官善終。
告退說認為,楚漢爭雄,六年才見分曉,劉邦登上帝位,為鞏固自身地位,大肆殺戮功臣,為漢王朝的建立里下汗馬功勞的韓信 ,英布和彭越等先後被殺,張良十分心寒,聯想到歷史上文種,范蠡興越後的悲慘結局。深悟「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害怕韓信等的命運回落到自己身上,乃辭官而去,劉邦再三挽留,但張良去意已決,納還冠蓋,辭朝而去,至白雲山處修道成仙。持此說者一《史記·留侯世家》的記載為據。後世的小說和戲劇也多延續此說,如京劇《張良辭朝》就是此說的代表作。
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張良居官善終。漢朝基業初定,異姓諸侯也多被消滅,國家生活步入正軌,但宮廷中卻醞釀著一場風暴。劉邦寵愛戚夫人,對呂後的野心有所察覺。欲廢太子劉盈(呂後子),欲立趙王如意(戚夫人子)為皇儲,滿朝文武群起諫諍,認為此舉不妥,劉邦卻立意已決,不聽群臣的勸阻,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後焦急萬分,派其弟呂澤求助於「智囊」張良。張良認為廢立太子一事事關重大,不可輕易更立。漢朝初立,百廢待興更立太子很可能引起內亂,只有順其自然才能安定天下穩保江山。基於此,張良對呂澤說道:口舌已難保太子,現在有四個老者,人稱「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餘,節義清高,很受人們敬重,現不就漢朝爵位,隱匿深山,皇上屢請不至;如果太子屈尊固請『四皓」下山輔佐,為鞏固太子的地位一定有所幫助。「四皓」果真被太子的誠意所感動,答應下山輔佐。劉邦討伐英布得勝還朝,舉行慶功宴,四位老人隨太子入宮。劉邦驚問其名,才知道著四位相貌奇特的老人就是自己屢請不至的隱士。四位老人表示:太子仁孝,敬賢愛士,天下人都願意為太子效力。劉邦見四老已為太子左右,可見太子羽翼已豐,恐怕難以動搖,便放棄的易立太子的主張。呂後十分感激張良,在劉邦死後,強勸張良結束學道生活,回朝做官,張良聽從了勸告,回朝做官。惠帝元年,張良病死,謚號文成侯,終得善終。
張良的歸宿到底如何,雖說法不一,但從史料上分析,張良居官善終的說法是比較准確的。不知各位有何見解?
㈥ 謀士張良的功績體現了哪些秘書職能
張良的功績在於給劉邦出謀劃策,張良在整個楚漢爭霸及以前的推翻秦朝政權的戰爭中,表現了其非常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華,秦末農民起義中,張良率部投奔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申徒。以韓申徒之職率軍協助平定關中,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灞上分封時「為漢王請漢中地」。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成語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㈦ 歷史上的秘書名人及其故事
1、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號太公望,是我國周初著名軍事家。因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南陽宛縣西),故從其封姓,也稱呂尚,一呂望。新鄉市衛輝太公泉鄉人。
姜尚青年時期,家境窮困,曾在朝歌(今河南淇縣)屠牛賣肉,後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市)司廚賣飯,他還在商朝做過官,因感商紂王昏殘無道,辭官而去。游說諸候,無所遇,遂隱居下來。《孟子》曰:「太公避紂(亂),居於東海之濱。」後來,姜尚聽說周文王(西伯)在西歧崇賢尚老,就千里跋涉,遷徒陝西。這時的姜尚已是古稀之年,但他音識曲籍,見聞廣博,胸懷治國之道,心藏用兵之術,興世強國之心不衰。相傳,姜尚到陝西後,垂釣於渭濱,周文王出獵相遇,兩人一見如故,話語投機,周文王聽了姜尚侃侃而談治國安邦之策,贊賞不已,遂同載而歸,說:「吾太公望子久矣。」尊號「太公望」,並立為掌管軍事的「太師」。公元前1066年(一說1027年),武王以姜尚為國師,率部伐紂,由孟津渡河,大戰於牧野(今新鄉市郊),紂軍紛紛倒戈,紂王見人勢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姜尚輔佐武王滅商紂有功,封於齊,都營丘(今山東淄博)。為齊國始祖。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亦稱「齊太公」。成王時,曾被授權自以討伐有罪之小國,齊國逐漸強大起來,成為周初大國。相傳作有兵書《六韜》。
太公卒後,歸葬於故里,後人在太公泉上修建了太公廟、太公祠,以示懷念。
2、張良(?—前186),宇子房,西漢傑出的軍事謀略家,與蕭何、韓信同被稱為漢初三傑,被封留侯,謚文成侯。
秦滅韓時,張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傾全部家財尋求刺客,企圖暗殺秦始皇,為韓報仇。後乘始皇東游之機,與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未遂。於是變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曾從圯上老人學《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聚眾響應。不久歸屬劉邦,此後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他協助劉邦制訂作戰方略,並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許多重要建議。這些建議對劉邦奪取楚漢戰爭的勝利和建立西漢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劉邦進據咸陽時,看到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很想留居宮中;張良說剛入秦就想貪圖安樂,這是「助桀為虐」。劉邦聽了,立即還軍霸上,因此得到秦民的擁護。項羽進入關中後,劉、項之間關系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張良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的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漢二年(前205),劉邦在彭城一戰中遭到慘敗,張良又建議劉邦爭取英布、彭越和韓信起兵反楚,從而奠定了日後對項羽實行戰略包圍的基礎。
楚漢相持於滎陽、成皋時,劉邦為了擺脫困境,曾一度想採納酈食其的建議,復立六國之後,以牽制項羽。張良力陳其弊。劉邦頓時改變主意,這對楚漢戰爭以及此後的形勢有重大影響。劉邦即帝位後,封張良為留侯。他勸說劉邦封舊有怨隙的雍齒,以安撫功臣的不滿情緒;力主建都關中,擁立劉盈為太子等。這些建議有助於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
3、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嘆說:「假如沒有管仲,我也要穿異族服裝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齊成霸,是與鮑叔牙的知才善薦分不開的。管仲晚年曾感動地說:「我與鮑叔牙經商而多取財利,他不認為我貪心;同鮑叔牙謀事,我把事情辦糟了,他不認為我愚蠢;我三次從陣地上逃跑,他不認為我膽小怕死;我做官被驅逐,他不認為我不肖;我輔佐公子糾敗而被囚忍辱,他不認為我不知羞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的著作,收入《國語·齊語》和《漢書·藝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內容極豐,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其中《輕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是研究我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4、魏徵(公元580-公元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末年,魏徵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後,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敗後,魏徵隨其入關降唐,但久不見用。次年,魏徵自請安撫河北,詔准後,乘驛馳至黎陽(今河南浚縣),勸嵛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績歸降唐朝。不久,竇建德攻佔黎陽,魏徵被俘。竇建德失敗後,魏徵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貞觀元年(627),魏徵被升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徵說:「今後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魏徵當即面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麼國家興亡,或未可知。」並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徵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太宗點頭稱是。
貞觀二年(628),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不久,長孫皇後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京城之內,絕無僅有。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便下詔將這一女子聘為妃子。魏徵聽說這位女子已經許配陸家,便立即入宮進諫:「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居住在宮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無飢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歡。現在鄭民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傳聞出去,難道是為民父母的道理嗎?」太宗聽後大驚,當即深表內疚,並決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齡等人卻認為鄭氏許人之事,子虛烏有,堅持詔令有效。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聲明以前雖有資財往來,並無訂親之事。這時、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來魏徵詢問。魏徵直截了當地說:「陸家其所以否認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後藉此加害於他。其中緣故十分清楚。不足為怪。」太宗這才恍然大悟,便堅決地收回了詔令。
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准備妥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貞觀六年,群臣都請求太宗去泰山封禪。藉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只有魏徵表示反對。唐太宗覺得奇怪,便向魏徵問道:「你不主張進行封禪,是不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德行不尊、中國未安、四夷末服、年穀未豐、祥瑞末至嗎?」魏徵回答說:「陛下雖有以上六德,但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直到現在,戶口並未恢復,倉庫尚為空虛,而車駕東巡,千騎萬乘,耗費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況且陛下封禪,必然萬國咸集,遠夷君長也要扈從。而如今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灌木叢生,萬國使者和遠夷君長看到中國如此虛弱,豈不產生輕視之心?如果賞賜不周,就不會滿足這些遠人的慾望;免除賦役,也遠遠不能報償百姓的破費。如此僅圖虛名而受實害的事,陛下為甚麼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數州暴發了洪水,封禪之事從此停止。
貞觀七年(633),魏徵代王珪為侍中。同年底,中牟縣丞皇甫德參向太宗上書說:「修建洛陽宮,勞弊百姓;收取地租,數量太多;婦女喜梳高髻,宮中所化。」太宗接書大怒,對宰相們說:「德參想讓國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無發,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參誹謗之罪。魏徵諫道:「自古上書不偏激,不能觸動人主之心。所謂狂夫之言,聖人擇善而從。請陛下想想這個道理。」最後還強調說:「陛下最近不愛聽直言,雖勉強包涵,已不像從前那樣豁達自然。」唐太宗覺得魏徵說得入情入理,便轉怒為喜,不但沒有對皇甫德參治罪,還把他提升為監察御史。
貞觀十年(636),魏徵奉命主持編寫的《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歷時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書》的序論、《梁書》、《陳書》和《齊書》的總論都是魏徵所撰,時稱良史。同年六月,魏徵因患眼疾,請求解除侍中之職。唐太宗雖將其任為特進這一散職,但仍讓其主管門下省事務,其俸祿、賞賜等一切待遇都與侍中完全相同。
貞觀十二年(638),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他還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在宴安則思後患,防擁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
貞觀十六年(642),魏徵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徵營構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留有《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5、 霍光(?~公元前68年),字子孟,霍去病的異母兄弟,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中期的權臣。霍去病死後,他升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霍光做事持重,深得漢武帝賞識,在公元前87年病危時立八歲弗陵為太子時,漢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與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輔佐少主。
霍光 職業生涯編輯本段漢昭帝劉弗陵即位後,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主持朝政,於公元前85年封博陸侯。他的女兒和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結婚。後來上官安的女兒通過蓋長公主的關系,進宮做了婕妤,後來立為皇後。上官安得以加封桑樂侯。上官桀為感謝蓋長公主,多次為公主親信求官,都被霍光拒絕。霍光以皇後外祖父的身份把持朝政,致使雙方矛盾日益緊張。桑弘羊在鹽鐵官營等事務方面和霍光意見相左。公元前80年,上官父子、桑弘羊、謀取帝位的燕王劉旦、蓋長公主共同密謀,企圖殺霍光,廢昭帝,立燕王為天子。最後事情敗露,上官父子、桑弘羊被族誅,燕王和蓋長公主自殺。此後,不但霍光權傾朝野,其兒子、女婿、弟弟也紛紛擔任要職,霍氏勢力達到高峰。
在輔佐昭帝期間,霍光繼續執行武帝末年的「與民休息」政策,經濟繼續發展,國內富足。同時也重新恢復了和匈奴的和親關系。這些措施對於穩定武帝後期以來動盪不安的局勢,恢復社會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74年,昭帝病逝,因為他沒有兒子,霍光擁立武帝的孫子劉賀即位。但劉賀因為荒淫無道被廢,霍光又立武帝之孫劉詢,這就是漢宣帝。宣帝即位後,霍光繼續執掌朝政,並得到宣帝很多賞賜。在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
霍光 個人榮譽編輯本段
霍光 個人影響編輯本段霍光死後,霍氏家族的權勢依然強盛。但後來霍光夫人毒殺宣帝許皇後的事被揭發,宣帝削奪霍家權力。霍家人謀劃廢宣帝立自家人。最後失敗,霍家多人自殺、被殺,霍氏家族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
霍光 人物評價編輯本段霍光秉持漢朝政權前後達20年,他忠於漢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斷,知人善任,實為具有深謀遠略的政治家。他擊敗上官桀等人發動的政變,廢劉賀,立漢宣帝,使漢室轉危為安,其政治膽略頗可與蕭何相比;他改變武帝末年急征暴斂、賦稅無度的政策,不斷調整階級關系,與民休息,使漢代的經濟出現了又一個發展時期,這也說明他以國家為重,以民生為重的治國思想。當然,不能否認,這些成就的取得,都與漢武帝所創立的業績分不開,如果沒有漢武帝時期奠定的基礎,霍光在政治經濟上都很難成功。但盡管如此,也不能否認他的才略和努力。霍光善干用人,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急於奉公的政治團體。他輔政之初,大臣議事的殿中曾發生怪異現象,眾大臣都很驚疑,他為了防止意外變故,把掌管皇帝印璽的郎官召來,要郎官交出印璽,避免有人盜用它變亂朝政。但是這位執掌印璽的郎官卻不願把印璽交給他。當霍光想要奪取印璽時,這位郎官頓時憤怒,按著劍柄說,我的頭可得,印璽不能交出去!這樣忠於職守,捨生忘死的人,自然是國家需要的人材,因此,霍光很快給他增加了俸秩。他在平定上官桀等人政變後所用的丞相田千秋、太僕杜延年、右將軍張安世等人,都是昭、宣之際頗有治略的人材,正是由於能夠知人善任,團結了一大批政治素質較高的人物,才使他的各項措施得以順利推行。霍光也十分注意自身的政治修養,注意以儒學經術約束自己。他的一舉一動,都有一定規矩,都要合於禮法。這些從他廢除劉賀的奏章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奏章中列舉的劉賀的劣跡,多數屬於不遵禮法,不守古訓的事情。他重視賢良、文學的作用,從思想意識上來說,也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的。同歷史上任何有作為的政治家一樣,霍光也受到時代和歷史的局限,擺脫不了光宗耀祖思想的束縛,也擺脫不了身為將相,子弟封侯的腐朽傳統。在他在位時,他的宗族、子弟都已是高官顯貴,霍氏勢力亦已「黨親連體,根據於朝廷」,而他的宗族又多不奉公守法,為霍氏家族留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