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聽說餘姚原來是紹興地區的,是嗎
餘姚在古代屬於紹興地區。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駐蹕越州,以「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之意,次年改為紹興元年,升越州為紹興府。府治所在地山陰、會稽兩縣同城而治,領會稽、山陰、蕭山、諸暨、餘姚、上虞、嵊縣、新昌八縣。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為紹興路,轄境屬縣未變。
明洪武二年(1369)復為紹興府,治所不變,領山陰、會稽、上虞、蕭山、嵊縣、新昌、諸暨、餘姚八縣。
現在餘姚歸寧波代管,轄陽明、鳳山、梨洲、蘭江、低塘、朗霞6個街道,黃家埠、臨山、泗門、小曹娥、牟山、馬渚、丈亭、三七市、河姆渡、陸埠、大隱、梁弄、大嵐、四明山14個鎮和鹿亭鄉。
(1)餘姚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餘姚市地形地貌
餘姚屬浙東盆地山區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區,地勢南高北低,中間微陷。南部為四明山區,山巒起伏,散布大小不等的盆地、谷地,最高峰蘆山鄉青虎灣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殘丘,點綴兩岸;北部為濱海沖積平原。
總面積150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佔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佔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佔18.94%。餘姚耕地64.35萬畝,園地9.84萬畝,林地72.15萬畝。
主要河流姚江,源於境內四明山夏家嶺,自西向東流經中部,匯入寧波市甬江出海,全長109公里,境內流長54公里,支流30餘條,縱橫交錯,織成水網。並有眾多湖塘水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紹興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餘姚
參考資料來源:餘姚市人民政府網-區域概況
② 餘姚的別稱以及有什麼歷史淵源
餘姚得名,說法不一。一說,《風土記》載,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餘姚(「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雲餘姚」)。另一說,《越絕書》裁,夏少康封少於無余於會稽,以奉禹記,姚乃其屆邑,故曰餘姚。《山海經》郭璞注,句余山在會稽餘姚縣南,句章縣北,故此二縣因此為名雲,此為第三種說法。還有一說,「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說,明代《郡縣釋名》說,縣隸會稽,在餘姚山之西,以河東有姚姓,故曰餘姚。近有人主張,餘姚為越語地名,其義石明。
秦時置餘姚縣(一說漢建),屬會稽郡。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始築縣城,為浙東古縣城之一。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唐初「餘姚之境東包明州,西轄上虞,為越州巨鎮」,一度升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為「望縣」,「東南最名邑」。元貞元年(1295年)改為餘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復縣。1911年11月8日(清宣統三年九月十八日)餘姚「光復」。
1949年5月23日餘姚解放。新中國建立後,境域多次變動,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區劃歸慈溪縣,慈溪縣西部稻區、山區劃歸餘姚縣。 1985年7月26日撤縣設市,設9區、8個鎮、63個鄉。隸屬寧波市代管。
③ 餘姚的歷史沿革
餘姚地處亞熱帶南緣,屬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長,春秋略短,平均年日照總時數2061小時。年平均氣溫16.2℃,7月份最高,平均28.3℃,1月最低,平均4.1℃。歷史極端最高氣溫42.2℃(2013年8月6日),最低-9.8℃(1977年1月31日)。雨量充沛,年平均隆水量1547毫米,由於海陸位置和地形影響,降水分布自東南向西北減少,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年降水的70%以上。冬季盛行西北到北風,夏季盛行東到東南風,全年以東風為主,年平均風速每秒2-3米。夏秋間多台風和熱帶風暴,冬季四明山區有積雪。境內災害性氣候以水、旱、風、潮為主。
餘姚北部全境為杭州灣主流隱蔽區,潮汛屬不規則半日潮,歷年平均潮位2.1米,歷史最高潮位5.33米,最低潮位-0.55米,海水潮位低,含沙量高而變幅大,杭州灣為中國潮差最大的海灣,灣頂潮差9.8米,餘姚海域年平均潮差:黃家埠2.5米、小曹娥3米。
④ 餘姚有甚麼歷史悠久的地方
餘姚歷史悠久,境內河姆渡古文化遺址證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定居,繁衍生息。歷代屬.
那是甚麼地方?上
但是也不可否認塑料城是1個可以通過努力創造
⑤ 餘姚以前是屬於紹興的嗎
東南曾經最名邑,兩浙至今亦名邦
有聞紹興人對失去蕭山很有看法,而對餘姚頗為不屑。但事實上,當時的餘姚是紹興最大、最強的一個縣,其綜合實力(經濟、文化等)是當時的蕭山沒法比的。只是經過縣域調整,餘姚面積變小、人口變少,多了很多山地,這才相對變弱(比如,慈溪的縣城滸山也是從餘姚劃過去的)。餘姚的幾個特點是今天的紹興人所不了解的吧:
(1)文化底蘊深厚。
明張岱撰寫的《夜航船》,就可知餘姚人的文化遺脈:「余因想吾八越(指紹興府八縣:山陰,會稽,蕭山,諸暨,餘姚,上虞,嵊,新昌),唯餘姚風俗,後生小子,無不讀書,及至二十無成,然後習為手藝。」
先讀書後習手藝,有文化又能經濟的餘姚人的確底蘊深厚,在原紹興府各縣中獨領風騷。餘姚和山東曲阜一起,並稱「文獻名邦」。
(2)進士、狀元、傑出人物數量眾多,居全國各城市前列。
餘姚自唐宋以來的進士、狀元、傑出人物的數量,高居全國各城市前列,光明朝就有400多名進士,其中不乏嚴子陵、虞番、虞喜、虞世南、王陽明、謝遷、黃宗羲、朱舜水、邵晉涵、蔣夢麟、余秋雨這樣的大家。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和「滿朝朱紫貴,盡是四明人」的美譽,梁啟超對餘姚的評價極高。
餘姚人有五人考中狀元:宋慶元二年的莫子純,宋景定三年的方山京,明成化十一年的謝遷(後官至大學士),成化十七年的王華(王陽明之父),嘉靖十四年的韓應龍。尤其是嘉靖十四年一科,全國共錄取進士三百二十五名,餘姚一縣就考取十七人,更有頭名狀元(韓應龍)、二名榜眼(孫升)。
(3)土地肥沃、風景秀美,自然條件優美,物產十分豐富。
1954年餘姚劃到寧波時,有人口68萬,而當時的慈溪人口僅23萬。經過縣域調整後,今餘姚人口82萬,慈溪人口近105萬(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餘姚的計劃生育搞的有多好呢)。因此,當時的餘姚是中國大縣,紹興第一人口、面積縣,盛產青瓷、佛雕、楊梅、榨菜、乾菜、雪菜、棉花、蜜梨、茭白、葡萄等,土地肥沃,物產極為豐富。有「中國塑料之鄉」、「中國模具之鄉」、「中國楊梅之鄉」、「中國榨菜之鄉」、「中國蜜梨之鄉」、「中國茭白之鄉」等稱號。
(4)悠久歷史,可與中原匹敵。
暫且不提7000多年歷史的河姆渡和田螺山遺址,和1984年已經劃歸慈溪的上林湖越窯遺址。餘姚的文字記載自舜、禹時代開始,先後有「舜耕歷山」、「禹藏秘圖」之說,至今在餘姚還有歷山和相傳大禹藏治水寶圖的秘圖山。餘姚、上虞是舜的後代居住的地方(舜姓姚,姚江又稱舜江),號稱「虞舜大地」。春秋時期餘姚屬越國,戰國中期餘姚成為楚國轄地。餘姚秦時置縣,建縣已有2200多年歷史,建城歷史在浙江僅晚於紹興(會稽)。
(5)東南最名邑。
餘姚的行政地位在歷史上反反復復。秦時為「望縣」,僅次於當時的京郊縣。唐武德四年置姚州,東包明州,西轄上虞。宋為「望縣」,被稱為「東南最名邑」。元貞元年(1295年)又改為餘姚州。其地位一度和紹興(越州)、寧波(明州)平起平坐!
綠的是劃到寧波前的餘姚,黃的是以前的慈溪.現在的界以紅線劃分.
⑥ 餘姚到底是個什麼地方
屬於浙江寧波,餘姚有傳說中的河姆渡遺。
⑦ 河姆渡遺址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7000年前。通過1973年和1977年兩次科學發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干欄式建築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我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地震撼著整個世界。
河姆渡遺址是世界聞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面積約四萬平方米,堆積厚度四米左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距今約七千年,是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第三、四文化層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首先發現,故於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並越海東達舟山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該文化目前唯一經過較大規模發掘的是河姆渡遺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會、浙江省博物館主持,進行了兩期發掘。1982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浙江鄞縣辰蛟,寧波八字橋,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發現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遺存。
河姆渡遺址位於河姆渡鎮金吾廟村(原羅江鄉浪墅橋村)。它是1973年夏天當地農民建造排澇站時發現的,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自下而上疊壓著4個文化層,根據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層距今約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層距今約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層距今約5500-5000年。該遺址於1973年和1977年冬進行過兩次考古發掘,合計面積2630平方米,出土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文物6700餘件,還發現豐富的栽培稻穀和大面積的木建築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骨骸、採集的植物果實及少量的墓葬等遺存。所有這些,為研究我國遠古時代的農業、建築、制陶、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古水文的演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河姆渡遺址第一、二文化層的出土文物與省內湖州邱城遺址下層及嘉興市郊馬家濱遺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層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發現,而且它已擁有較為發達的耜耕農業、採用榫卯技術的干欄式建築,在國內同時代的遺址中它的生產、生活水平處於領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學文化,暫時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後,在海內外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為盡快把它公諸於世,1976年4月,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開「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工作座談會」(實際是一次研討會),來自北京、上海、陝西、廣東、福建、安徽、浙江的專家學者和餘姚縣、羅江鄉的代表共60多人參加了這次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在7000年前長江流域同樣有著繁榮的原始文化,與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一致同意了對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相關市縣文管會在寧紹平原作了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普查,近年來在基本建設中又陸續發現了一些,至今共發現河姆渡文化類型遺址47處,分布於錢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區和舟山群島,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計有25處,因此可以說,餘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鄉。
⑧ 餘姚 這個名稱有什麼歷史淵源
因為當地一餘姚這個特色著稱所以叫餘姚
⑨ 我國浙江餘姚河姆渡村文化遺址的木樁結構有多少年的歷史
7000餘年。
⑩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距今約有多少年歷史
距今約有
7000
年歷史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