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槐茂醬菜的簡史
「槐茂」字型大小的由來 *槐茂醬菜簡史*
槐茂醬菜開業於清康熙10年(公元1671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光緒29年,慈禧太後途經保定,品嘗槐茂醬菜後連聲稱好,並賜名「太平菜」。從此,槐茂醬菜身價百倍,當時,一斤(0.5公斤/千克)醬菜的售價高達1.7兩白銀(摺合人民幣500元左右)。1902年,曹錕在保定設立督軍署,保定工商業繁榮,槐茂醬菜也進入了鼎盛時期。沿襲至今,發展到50多個品種,暢銷世界各地。槐茂醬菜前身是槐茂醬園,位於保定市西大街路北一棵大槐樹底下,因槐樹緊靠門臉故起字型大小「槐茂」,象徵興隆茂盛之意。現在的槐茂醬菜專營店總店在保定永華南大街612號(永華店)。
⑵ 百花串醬菜的發展歷史
安順百花串醬菜已有悠久的生產歷史。據說,最初是四川峨眉山一老僧雲游至安順,在臨終前將製作百花串醬菜的技藝傳給弟子夏紹榮。夏紹榮腌制的百花串醬菜質鮮味美,品質殊佳, 曾博得中外食者的贊賞。
⑶ 槐茂醬菜己有多少年歷史
槐茂醬菜是河北保定傳統的漢族名菜,其醬菜歷史悠久,醬菜工藝製作精良,品種豐富。槐茂醬菜開業於公元1671年(清康熙10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2005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型大小」榮譽稱號。
⑷ 腌製品的歷史起源
由於中國有許多原產蔬菜,很早就製作和應用食鹽,新石器時代期已發明了陶器,公元前就掌握了制曲術,因而中國製作加鹽的腌製品的歷史甚為悠久,可能起於周代以前。古籍中的「菹」字,指將食物用刀子粗切,也指這樣切過後做成的酸菜、泡菜或用肉醬汁調味的蔬菜。至漢以後,「菹」字泛稱加食鹽、加醋、加醬製品腌製成的蔬菜。《周禮.天官.醯人》「七菹」鄭玄註:「韭、菁、茆、葵、芹、箈、筍......凡醯醬所和,細切為齊,全物若艓為菹」。《說文》:「菹,酢菜也。」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仲冬之月,采擷霜蕪菁、葵等雜菜,干之,並為干鹽菹。」清袁枚《隨園食單》:「腌冬菜黃芽菜,淡則味鮮,咸則味惡。然欲久放非鹽不可。常腌一大壇三伏時開之,上半截雖臭爛,而下半截香美異常,色白如玉。」
1971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豆豉姜,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實物證據,是世界上貯藏最久的醬菜。中國製作醬菜的調料,主要有鹽、醬、酒糟、醬油、糖、醋、蜜、蝦油、魚露等。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一書中,記載的「菹」共數十種,大多是鹽醋製品,是腌製品工藝史上極重要的史料。至明、清時,腌製品水平達到最高點,品種極為豐富,這是中國人民對人類飲食文明特有的貢獻。
⑸ 六必居醬菜的追溯歷史
前門外有一條胡同叫糧食店街,臨街有一家店鋪,歷史悠久,聞名遐邇,這就是已有四百十多年歷史的六必居醬園。據史料記載,六必居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由山西臨汾人趙氏三兄弟創辦。由於趙氏兄弟善於經營,加之六必居開業時所選擇的地理位置好,所以買賣一直很興隆。後來又擴充了門面,由開始時的兩間小店堂,擴充為四間門面,且後邊還增設了加工的作坊,使之生意越做越大。最初,這里是一家酒店,為保證酒味醇香甘美,這家作坊曾制訂了六條操作規則:黍稻必齊,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居」由此得名。
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以山西臨汾趙姓等三家為東家的六必居,就已出售豉油而聞名京師,其後逐漸發展成為前店後廠式制售醬菜的醬園,《都門紀略》、《朝市叢載》等都把它列為制售八寶菜、包瓜等醬腌菜的名家。有《竹枝詞》稱: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寶樣多餘。都人爭說前門外,四百年來六必居。
相傳,鋪面門前懸掛的金字匾額系嘉靖年間十分得寵的武英殿大學士嚴嵩所書。嚴蒿雖然是一個奸佞之徒,但其書法卻頗見功底。加上他當時身為宰相權勢顯赫,那時候確實給「六必居」增色不少。後來,這家酒肆改行成為醬菜園,名聲更振。
「六必」的嚴格精神和傳統,卻一代一代繼承沿襲下來。比如:它那裡製作醬菜,選菜講究產地、講究規格、講究時節。老秧瓜必要「七寸白」的成熟;黃瓜必要「頂花帶刺」二兩(舊秤)一條;芥菜頭必要「兩道門」的均勻個;糖蒜選料必要夏至前三天採收進廠,每頭四至五六瓣。這里制醬,每年春節一過去時就把黃豆蒸熟發酵,製成「黃子」,然後曬干碾碎人缸,直到「處暑」才能起缸。
六必居的醬菜,早在明清時期即十分熱銷。上至皇宮貴族大小官員的滿漢大席上,少不了六必居的醬菜;下至百姓庶民的普通家常便飯桌上,也要有一兩碟六必居的醬黃瓜、甜辣蘿卜乾等甜醬小菜。
六必居的老匾曾兩摘兩掛。第一次是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的時候。五月二十日,大柵欄的老德記葯房大火,延燒到六必居。工友張奪標等人鑽進火中,把老匾搶了來,送到山西臨汾會館里保存起來。在當時人看來,有匾就有買賣,匾就是買賣。第二年重修六必居,竣工後,這塊老匾又堂堂正正地掛了起來。六必居的東家,認為張奪標搶匾有功,升張奪標為掌櫃,管理六必居事務。
⑹ 菊花醬菜人見人愛,有多少年歷史
這個歷史比較悠久了,傳說是在宋代九一已經開始了。
⑺ 成武醬大頭的歷史淵源
《成武縣志》1986-2005年版有專門大頭菜記載:「大頭菜,成武縣人民種植大頭菜歷史可追溯到周武王年間,種植面積分布零散,唐朝時期開始大量種植,經過明清兩代形成一定的區域規模,成武唯一的特產是用大頭菜經過一系列的工序醬制而成的醬大頭,傳承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周武王年間,有魯人武忠友為宮御廚,尤擅腌制宮廷小菜,深為宮中喜愛,武忠友回鄉後,將其秘方傳於後人,遂經過了多少代武氏後人的不斷改進完善,形成了獨特的製作工藝。清雍正年間,武氏後人武銀昌,在成武縣城東門里建「老銀昌」醬園,用當地芥菜(大頭菜)腌制醬大頭,產品因「鮮、甜、香、脆」等特點,深受人們喜愛,在黃河流域名聲鵲起,因出產自成武,便有了「成武醬大頭」之美譽。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濟寧州,成武縣令吳秉仁貢以「老銀昌」 醬園產的成武醬大頭,深得稱贊,賜名「紫琥珀」。光緒年間,成武醬大頭作為貢品年年上貢京城,深合慈禧太後的口味,曾賜扁一塊(文革期間被燒毀)。武銀昌前後至清末有10代,傳至清末以後人丁不旺,遂傳孟氏、曹氏,出現孟氏、曹氏醬菜。曹氏後也失傳,只有孟氏傳承下來。現在山東鴻方緣公司的孟照富(1938年)為第12代傳人。
⑻ 醬腌菜的歷史起源
由於我國有許多原產蔬菜,很早就製作和應用食鹽,新石器時代期已發明了陶器,公元前就掌握了制曲術,因而我國製作加鹽的醬腌菜的歷史甚為悠久,可能起於周代以前。古籍中的「菹」字,指將食物用刀子粗切,也指這樣切過後做成的酸菜、泡菜或用肉醬汁調味的蔬菜。至漢以後,「菹」字泛稱加食鹽、加醋、加醬製品腌製成的蔬菜。1971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豆豉姜,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實物證據,是世界上貯藏最久的醬菜。我國製作醬菜的調料,主要有鹽、醬、酒糟、醬油、糖、醋、蜜、蝦油、魚露等。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一書中,記載的「菹」共數十種,大多是鹽醋製品,是醬腌菜工藝史上極重要的史料。至明、清時,醬腌菜水平達到最高點,品種極為豐富,這是我國人民對人類飲食文明特有的貢獻。今之醬腌菜產地甚多,遍及全國各地,四川等地的榨菜、四川大足醬菜、鎮江醬菜、北京天源醬菜、揚州醬菜、北京六必居醬菜等,都是富有特色、馳譽中外的產品。《周禮.天官.醯人》「七菹」鄭玄註:「韭、菁、茆、葵、芹、箈、筍......凡醯醬所和,細切為齊,全物若艓為菹」。《說文》:「菹,酢菜也。」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仲冬之月,采擷霜蕪菁、葵等雜菜,干之,並為干鹽菹。」清袁枚《隨園食單》:「腌冬菜黃芽菜,淡則味鮮,咸則味惡。然欲久放非鹽不可。常腌一大壇三伏時開之,上半截雖臭爛,而下半截香美異常,色白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