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真實的重耳是
歷史上真實的重耳是晉文公。
晉文公姬姓晉氏,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
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
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戰以少勝多,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公元前628年,重耳逝世。
(1)歷史上重耳的母親是如何死的擴展閱讀:
晉文公重耳在位期間,隨著晉國國力膨脹以及政治需要,晉文公不斷改革軍事:先是將晉國二軍擴大編制為三軍,以郤谷統帥中軍,狐偃統帥上軍,欒枝統帥下軍。又因游牧民族對晉國侵擾而設立三行。
前629年,晉文公又裁撤三行,增設新二軍,即新上軍、新下軍,為五軍。在軍事上晉文公先是誅殺王子帶以勤王,執政九年間先後伐曹、攻衛、敗楚、救宋、服鄭、威秦,於前632年在踐土會盟,奠定了其春秋霸主的地位。
⑵ 關於春秋時期歷史問題
在前666年,晉獻公派32歲的重耳守護蒲城。 前656年,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鞮謀殺重耳,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幸逃走。重耳的母親是戎族,他決定往翟族人的地方逃跑。 前651年,晉獻公逝世,荀息當國相,驪姬立他兒子奚齊為國君,里克殺了驪姬和奚齊,荀息自殺,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國即位,重耳辭謝,時年47歲。 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君主寶座,自立為晉惠公。 前644年,晉惠公派勃鞮第二次追殺重耳,重耳沒死,決定不能在翟族地區多留。他聽說齊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決定去齊國給齊桓公效勞,他同時希望得到齊國的幫助和保護。重耳在齊國過安逸的生活,放棄了恢復君位的願望。齊桓王送了他20輛馬車,並許配了宗族之女齊姜給重耳。 前639年,趙衰、咎犯有一天在一棵桑樹下商量如何離開齊國,一個女奴在桑樹上聽到他們的對話,回宮以後偷偷的告訴了重耳的妻子齊姜。齊姜因為害怕女奴泄露秘密,不但沒有給她獎賞,而且馬上把她給殺了。齊姜也勸告重耳趕快離開齊國,但是重耳不肯。因此,趙衰等人讓重耳喝醉了,把重耳抬到馬車上離開齊國國都臨淄。重耳醒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他感到非常憤怒,拿了槍欲殺舅舅狐偃,幸虧沒有成功。重耳和他的忠臣到了曹國。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裸體。因為曹共公對他如此無理,重耳有怨恨心。 前638年,楚國打敗宋襄公軍隊不久以後,重耳到了宋國。宋襄公款待他,並送他二十輛馬車。後來重耳到了鄭國,鄭文公拒絕接待他。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接待他,並問他以後打算如何報答楚國。重耳回答「萬一晉國和楚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我願意命令軍隊撤退三舍(即九十里)」。楚國大夫子玉建議楚成王馬上殺死重耳,以免給自己留下後患,但是楚成王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最後,重耳到了秦國,秦穆公熱烈接待他,並把五個女子許配給他,其中有秦穆公的親生女兒懷嬴。 補充: 前636年,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即位後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侍奉晉惠公的舊臣呂省和郄芮害怕遭到晉文公的迫害,所以想謀殺他。他們計劃放火燒他的宮室。勃鞮聽到了他們的陰謀,想預告晉文公,但是文公拒絕讓他覲見,因為他曾經試圖刺殺文公兩次。勃鞮回答他當時奉命行事,提醒他「過去齊桓公沒有記恨管仲向他射箭」,晉文公聽了,便接待了勃鞮,勃鞮就揭露了呂省和郄芮的陰謀。呂省和郄芮逃走,但是秦穆公把他們俘獲殺死了。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發起動亂,周襄王逃到鄭國並向晉文公緊急請求援助。同時,秦國人正准備去救周王。晉文公想當霸主,他乘這個機會顯示他的權利和威力,所以不顧晉國剛剛才安定,決定在秦國人行動之前拯救周王,不想讓秦國人得到功勞。因此,他答應了周襄王,打敗了王子帶,並護送周襄王回京城。為了感謝晉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內、陽樊等地區賞賜給了晉國。 補充: 所以,重耳離國20年。他回國即位是秦國派兵幫助的。
⑶ 左傳關於重耳的故事簡介
重耳(中國春秋時期晉國國君)一般指晉文公。
晉文公流亡的時候,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有一年晉文公都快餓暈過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塊腿上的肉與野菜同煮成湯給他,當他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大受感動。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
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請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裡,不願出來。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3)歷史上重耳的母親是如何死的擴展閱讀:
晉文公的流亡,是因為晉國乃至東周列國持續不斷的動亂導致的。起點是晉獻公晚年廢長立幼,逼死太子申生,驅逐群公子。而公子重耳只是被驅逐的兒子中的一個,另一個兒子則是公子夷吾,後來的晉惠公。此外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公子,也在驅逐之列,只是沒有留下事跡。
公子重耳剛開始逃亡到了蒲城,公子夷吾逃到了屈城。但隨後晉獻公發出追殺令,群公子在晉國徹底呆不下去了,於是紛紛逃亡外國。重耳逃亡到了狄人的地盤,而夷吾逃亡到了梁國。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二十六年)九月,晉獻公去世,晉國開始陷入進一步的內亂,晉國大夫里克連續殺害了晉獻公的兩名幼子奚齊與卓子,公子夷吾則借機與秦穆公達成土地割讓交易,誘使秦穆公和齊桓公擁立自己為君,是為晉惠公。
晉惠公八年(前643年),晉惠公擔心哥哥回國,於是派人繼續追殺公子重耳,於是重耳繼續踏上流亡之路。他先來到衛國,但沒有得到優待,於是奔齊,在齊桓公的照顧下過了幾年安省日子。
春秋時的諸侯在國內往往要面對「小宗強,大宗弱」的局面,小宗的公族分出去後成為強大的卿大夫。「魯有三桓,鄭有七穆。」政出多門則人心渙散。晉獻公在位時「晉侯圍聚,盡殺群公子」這種血腥手段為晉國弱公族提供了範例。
這項措施多年之後造成了「六卿強,公室卑」最終演變為三家分晉。但在當時,有利於集中君權,提拔功臣。如戰神先軫能為中軍帥,賢臣趙衰被拜為卿,欒枝可以作下軍將,范武子士會最初只是晉文公的車右。這些人才都為晉國的文襄霸業立下了不世之功。
晉文公之弟惠公在韓之戰被俘後,大夫瑕呂飴甥「作爰田」即承認土地的私有,開始扶持封建土地經濟。「作州兵」不僅僅在「國人」中徵召士兵,還允許「野人」參軍,擴大徵兵面。晉國軍隊之後曾一度擴充到六軍。
⑷ 晉文公是怎麼死的
序言:歷史上的晉文公,姓姬名重耳。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人。《左傳》這部書也是他的傑作。而晉文公的一生非常的坎坷,歷經了磨難。歷史上的晉文公在10月份的時候因病逝世了,那個時候的晉文公已經70歲了,因為常年病重。
當時的晉文公還沒有當上國君的時候,曾經流浪到楚國,而楚王也是親自去迎接重耳,最後楚王賞賜寵兒的才能對其厚待有加,在一次飯局中,楚王問道重耳,我對你這么好,你應該怎麼報答我呢?當時重耳回答,如果有機會回到楚國,等我當上國君的時候,如果兩國交戰,我楚國一定退避三舍,絕對不主動攻擊。當時晉文公流落到楚國的時候,晉國國內非常的動盪,國君也因為生病而去世了,所以秦王得知這種情況,便決定扶持重耳當國君,所以重耳順利當上了國君,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⑸ 晉文公的母親是誰
在《左傳·庄公二十八年》中,記載了晉獻公所娶妻妾的情況:「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在司馬遷的《史記·晉世家》中也如此記載到:「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根據這兩處以及其他文獻上的相關記載,我們不難得出,晉文公重耳的母親狐姬是翟國人,而且屬於大戎,是一個戎族女子。晉獻公娶了大戎的狐姬和小戎子,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小戎子則生下了夷吾。
狐姬和小戎子都是狐突的女兒,除了這兩個嫁給了晉獻公的女兒以外,狐突還有狐毛和狐偃兩個兒子。當狐姬嫁入晉國以後,狐突一家人都搬到晉國居住了,狐突還成為了晉朝的一名臣子,歷史上記載狐突是「三晉名臣」。
根據前面兩則史記中的記載,先舉個例子,當我們說到魯姬、周姬的時候,我們知道她們是魯侯、周王室的人,她們是姬姓。由狐姬的名字我們得知了狐姬屬於狐氏、姬姓,針對這一點,很多的史學家們對於晉獻公和狐姬的婚姻提出了疑問,兩個同姓的人是怎麼結為夫妻的?的確,古代有同姓之人不能通婚一說。在《國語》中則記載了:「同姓不婚,惡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實生重耳。」另外,還有註解:「狐氏,重耳外家,與晉俱唐叔之後,別在犬戎者。」
狐姬來自翟國,這是一支戎族,而且還是白狄。知道狐姬出自白狄,是因為在公元前578年的時候,晉厲公派了相國拒絕秦國,當時的說辭就是:「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婚姻也。」這里所說的白狄指的應該就是狐姬,而婚姻指的則是狐姬、小戎子和晉獻公的婚姻。狐姬來自白狄,又是姬姓,說明白狄是姬姓。而通過各種資料我們得知了「狄,北狄也。鮮虞,姬姓在狄者也。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也就是說,鮮虞就是一支在白狄的姬姓族人。古時候記載歷史資料的時候,會出現通假字這種字,我們將兩個相同讀音,但是寫法不同的兩個字稱為通假字。在北魏時期,白翟就被稱為稽胡。又例如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公子重耳的舅舅狐偃因其字為子犯而常常被稱為舅犯,有時也寫作咎犯,所以咎犯就是舅犯,兩者之間並無不同,指的都是同一個人。狐姬即胡姬,稽胡即狐姬也。稽胡就是姬姓之胡、姬姓在白狄者。
另外,關於狐姬的父親狐突的身份也有爭議。根據狐姬父親的稱呼狐突,後面的後綴有一個「突」字,再結合我們中國古代歷史中稱呼王子的叫法,所以,突代錶王子。狐突應該是胡人中的王子或者是公爵,總之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貴族人員。狐突從狐姬入晉國以後也跟著到了晉國,而且一個家族的人都到了晉國來。晉獻公通過和狐姬聯姻,使得狐姬一族成為晉國的附屬,狐的領地也成為了晉國的地盤。到了晉國以後,狐突輔佐晉獻公,而狐突的兒子狐毛和狐偃則輔佐重耳。他們狐氏一族深深的介入到了晉國的政治集團中,並且還在多年後成為晉國的一個大家族,有著很大的權力。
⑹ 左傳中的重耳的生平事跡
晉文公,生於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前636年即位,卒於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ěr)
在前666年,晉獻公派重耳守護蒲城。
前656年,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開始流亡生涯:至翟 齊 曹 宋 鄭 楚 秦
前636年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
前635年,護送周襄王回京城。為了感謝晉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內、陽樊等地區賞賜給了晉國。
晉文公
姓名 姬重耳
謚號 文公
陵墓 今山西省一帶,待考
政權 晉國
在世 前697年或前671年 - 前628年
在位 前636年夏歷二月 - 前628年夏歷9月9日(儒略歷10月27日)
父 晉獻公
母 狐氏
年號 無
政權 晉國
君主 晉文公姬重耳
歷時 9年
晉文公,生於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或周惠王六年(前671年),前636年即位,卒於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晉獻公之子,姓姬名重耳[1],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在位九年,在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輔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1 流亡生涯
1.1 至翟
1.2 至齊
1.3 至曹
1.4 至宋
1.5 至鄭
1.6 至楚
1.7 至秦
2 返國即位
2.1 護周
2.2 稱霸
3 逝世
4 相關項目
5 參考
流亡生涯
至翟
在前666年,晉獻公派重耳守護蒲城。
前656年,重耳之兄申生被驪姬害死,重耳遭到也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鞮謀殺重耳,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幸逃走。重耳的母親是戎族,他決定往翟族人的地方逃跑。
前651年,晉獻公逝世,荀息當國相,驪姬立他兒子奚齊為國君,里克殺了驪姬和奚齊,荀息自殺,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國即位,重耳辭謝。
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位自立,是為晉惠公。
至齊
前644年,晉惠公派勃鞮第二次追殺重耳,重耳沒死,決定不能在翟族地區多留。他聽說齊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決定去齊國給齊桓公效勞,他同時希望得到齊國的幫助和保護。重耳在齊國過安逸的生活,放棄了恢復君位的願望。齊桓公送了他20輛馬車,並許配了宗族之女齊姜給重耳。
前639年,趙衰、咎犯有一天在一棵桑樹下商量如何離開齊國,一個女奴在桑樹上聽到他們的對話,回宮以後偷偷的告訴了重耳的妻子齊姜。齊姜因為害怕女奴泄露秘密,不但沒有給她獎賞,而且馬上把她給殺了。齊姜也勸告重耳趕快離開齊國,但是重耳不肯。因此,趙衰等人讓重耳喝醉了,把重耳抬到馬車上離開齊國國都臨輜。重耳醒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他感到非常憤怒,拿了戈追殺狐偃,幸虧沒有成功。
至曹
重耳和他的忠臣到了曹國。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裸體。因為曹共公他如此無禮,重耳頗生怨心。
至宋
前638年,楚國打敗宋襄公軍隊不久以後,重耳到了宋國。宋襄公款待他,並送他20輛馬車。
至鄭
西元前637年(魯僖公23年、周襄王15年、鄭文公36年),重耳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予禮遇接待。
至楚
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接待他,並問他以後打算如何報答楚國。重耳回答「萬一晉國和楚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我願意命令軍隊撤退三舍(即九十里)」。楚國大夫子玉建議楚成王馬上殺死重耳,以免給自己留下後患,但是楚成王沒有採納他的意見。
至秦
最後,重耳到了秦國,秦穆公熱烈接待他,並把五個女子許配給他,其中有秦穆公的親生女兒懷嬴。 (參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返國即位
前636年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即位後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侍奉晉惠公的舊臣呂省和郤芮害怕遭到晉文公的迫害,所以想謀殺他。他們計劃放火燒他的宮室。
勃鞮聽到了他們的陰謀,想預告晉文公,但是文公拒絕讓他覲見,因為他曾經試圖刺殺文公兩次。勃鞮回答他當時奉命行事,提醒他「過去齊桓公沒有記恨管仲向他射箭」,晉文公聽了,便接待了勃鞮,勃鞮就揭露了呂省和郤芮的陰謀。呂省和郤芮逃走,但是秦穆公把他們俘獲,並殺死了。
護周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發起動亂,周襄王逃到鄭國並向晉文公緊急請求援助。同時,秦國正准備去救周王。晉文公想當霸主,他乘這個機會顯示他的權利和威力,所以不顧晉國剛剛才安定,決定在秦國行動之前,拯救周天子,不讓秦國得到功勞。因此,他答應了周襄王,打敗了王子帶,並護送周襄王回京城。為了感謝晉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內、陽樊等地區賞賜給了晉國。
稱霸
前633年(周襄王二十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
前632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為霸主。
逝世
前628年冬,晉文公薨,其子晉襄公即位。
⑺ 晉公子重耳的流亡經歷以及對重耳的形象分析。一千五百字
晉獻公年老的時候,寵愛一個妃子驪姬,想把驪姬生的小兒子奚齊立為太子,把原來的太子申生殺了。太子一死,獻公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險,逃到別的諸侯國去避難了[1]。
重耳[2]
晉獻公死後,晉國發生了內亂。後來夷吾回國奪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處逃難。重耳在晉國算是一個有聲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願意跟著他[1], 比如有狐毛、狐偃、趙衰、先軫、介子推等文武精英等[3]。
重耳在國外顛沛流離了19年,輾轉了8個諸侯國,直至62歲才登基做國君。他即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晉國很快就強盛起來。後來又經過關鍵性的城濮之戰,晉文公重耳終於在花甲之年當上了中原的霸主[3]。
晉文公(前671年-前628年),姬姓,晉氏[1],名重耳,晉獻公之子,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在位九年,在趙衰(趙國先祖)、狐偃、賈佗、先軫、魏武子(魏國先祖)、介之推等人的輔佐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開創了晉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中原霸權,為後來的三晉(趙國、魏國、韓國)位列戰國七雄奠定了基礎。
流亡過程
重耳出奔流亡的時間是公元前655年,到公元前636年結束,總共十九年的時間。分別在狄國十二年,其餘七個國家七年。至於其他七個國家的時間分配則是有商榷的,比如說有的說在齊國待了五年,有的說待了三年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流亡的國家是狄國、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然後回到晉國。另外關於經歷這些國家的先後順序,唯一存在問題的就是重耳從狄國十二年後,到底是先去了齊國還是衛國。《左傳》和《國語》不一樣,左傳和史記都說先經歷了衛國,然後再去齊國,而國語則說先去了齊國再去了衛國[4]。
狄國
在前666年,晉獻公派重耳守護蒲城。
前656年,重耳之兄申生被驪姬害死,重耳也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鞮謀殺重耳,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幸逃走。重耳的母親是戎族,他決定往狄族人的地方逃跑。
前651年,晉獻公逝世,荀息當國相,驪姬立他兒子奚齊為國君,里克殺了驪姬和奚齊,荀息自殺,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國即位,重耳辭謝。
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位自立,是為晉惠公。
重耳先在狄國住了十二年,因為發現有人行刺他,又逃到衛國。衛國看他是個倒運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他們一路走去。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陽東南)地方,實在餓得厲害,正瞧見幾個莊稼人在田邊吃飯。重耳他們看得更加口饞,就叫人向他們討點吃的。
莊稼人懶得理他們,其中有一個人跟他們開個玩笑,拿起一塊泥巴給他們。重耳冒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動手揍人了。隨從的有個叫狐偃的連忙攔住,接過泥巴,安慰重耳說:「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給我們送土地來啦,這不是一個好兆頭嗎?」
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階,苦笑著向前走去[1]。
齊國
前644年,晉惠公派勃鞮第二次追殺重耳,重耳沒死,決定不能在翟族地區多留。他聽說齊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決定去齊國給齊桓公效勞,他同時希望得到齊國的幫助和保護。重耳在齊國過安逸的生活,放棄了恢復君位的願望。齊桓公送了他20輛馬車,並許配了宗族之女齊姜給重耳[5]。
重耳流亡路線[6]
前639年,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趙衰、咎犯有一天在一棵桑樹下商量如何離開齊國,一個女奴在桑樹上聽到他們的對話,回宮以後偷偷的告訴了重耳的妻子齊姜。齊姜因為害怕女奴泄露秘密,不但沒有給她獎賞,而且馬上把她給殺了。齊姜也勸告重耳趕快離開齊國,但是重耳不肯。因此,趙衰等人讓重耳喝醉了,把重耳抬到馬車上離開齊國國都臨淄。重耳醒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他感到非常憤怒,拿了戈追殺狐偃,幸虧沒有成功。
曹國
重耳和他的忠臣到了曹國。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裸體[7]。曹共公如此無禮,重耳頗生怨心。
宋國
前638年,楚國打敗宋襄公軍隊不久以後,重耳到了宋國。宋襄公款待他,並送他20輛馬車。
鄭國
西元前637年(魯僖公23年、周襄王15年、鄭文公36年),重耳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詹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予禮遇接待。
楚國
到了楚國,楚成王隆重地歡迎他們,並用國君的禮節接待他們。一天,在宴席上,
楚成王
楚成王半開玩笑地問重耳:「如若公子回到晉國,如何報答我呢?」重耳笑著道:「大王的恩惠是無法用金銀財寶報答的。託大王的福,如若我回到晉國執政,我要讓兩國和睦相處;一旦兩國為各自利益發生爭斗,我晉國將退避三舍,以報答大王的恩德。」成王聽後毫不在意地微微一笑,但他身邊的大將成得臣卻非常憤怒。等宴會結束後,成得臣便對楚成王說:「重耳現在就這么狂妄,準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不如現在就殺了他,以免後患無窮。」好在楚成王沒有答應他。不久秦穆公派人來接重耳,楚成王便順水推舟地送重耳一行人去了秦國[3]。
秦國
最後,重耳到了秦國,秦穆公熱烈接待他,並把五個女子許配給他,其中有秦穆公的親生女兒懷嬴。[8]
編輯本段返國即位
前636年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一進入到晉國,形勢馬上就轉變了
晉文公
。很多城邑就投奔了重耳,表示擁護重耳。在這樣一種大勢之下,懷公的死黨,呂甥,郤芮,雖然掌著兵權,也沒辦法,只好率著晉國的部隊出來迎接新的君主,他們不是怕重耳,而是怕重耳後面的那個秦國。子犯代表重耳跟軍隊盟約,表示接收軍隊。這時,懷公繼位沒幾天,屁股還沒坐熱乎,一看大事不好,就溜了,一直向北跑到高粱地里去了,不久被重耳派的人追殺了。他這一出算是沒了[9]。
重耳回到了都城,朝拜了祖廟,繼位為君。稱晉文公,即位後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侍奉晉惠公的舊臣呂省和郤芮害怕遭到晉文公的迫害,所以想謀殺他。他們計劃放火燒他的宮室。
勃鞮聽到了他們的陰謀,想預告晉文公,但是文公拒絕讓他覲見,因為他曾經試圖刺殺文公兩次。勃鞮回答他當時奉命行事,提醒他「過去齊桓公沒有記恨管仲向他射箭」,晉文公聽了,便接待了勃鞮,勃鞮就揭露了呂省和郤芮的陰謀。呂省和郤芮逃走,但是秦穆公把他們俘獲,並殺死了。
護周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發起動亂,周襄王逃到鄭國並向晉文公緊急請求援助。同時,秦國正准備去救周王。晉文公想當霸主,他乘這個機會顯示他的權利和威力,所以不顧晉國剛剛才安定,決定在秦國行動之前,拯救周天子,不讓秦國得到功勞。因此,他答應了周襄王,打敗了王子帶,並護送周襄王回京城。為了感謝晉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內、陽樊等地區賞賜給了晉國[10]。
稱霸
晉文公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為了實現他稱霸天下的願望,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他與民同苦樂,受到了百姓的擁戴。他減輕關市的征稅,減輕刑罰,布施貧民,救濟飢荒,使人民能安居樂業。他不斷增強晉國的實力,堅守信用,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當時,與晉有力量爭霸的是長江流域的楚國。晉文公想成就霸業,必須向南擴展疆土,非與楚國交鋒不可[10]。
前633年(周襄王二十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前632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衛國的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十四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史記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晉文公在踐土給周襄王修了行宮,還把陳、蔡和楚國的俘虜獻給周天子。晉及齊、魯、宋、衛等七國國君和周王室大臣王子虎訂立盟約,正式稱晉文公為盟主。不久又會諸侯於溫,周襄王也被請赴會,任命晉文公為諸侯之長,命他安撫四方,監督和懲治危害周天子的人,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從此晉文公成為諸侯霸主[10]。
在晉國歷史上,晉文公雖只在位9年,但他的政績最為突出。他的霸業只是政績的一部分,他的主要政績是通過國內的政治經濟改革,為晉國以後的繁榮富強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法令,並確定了會盟制度,不僅使晉國由甸服偏侯發展為雄踞中原的超級大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當時的局面,把諸侯間的征戰控制在了一個比較小的范圍內[10]。
晉文公重耳是一位霸主。爭奪和保護霸主地位的戰爭,雖然不可避免地要給人民帶來種種災難。但也產生了有利於歷史前進的客觀效果。它加快了統一中國的步伐,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它不但使晉國強大起來,而且還使中原一帶保持了一段時間的相對安定,從而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⑻ 晉文公重耳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他的妻子是誰晉文公
晉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一、妻妾:
1、懷嬴
秦穆公(嬴任好)之女。嬴姓,名文,嬴文。先是晉惠公(姬夷吾)的兒子晉懷公(姬圉)的夫人,嬴是秦國的國姓,懷嬴的懷說明她是晉懷公的夫人,後來,她又嫁給了晉文公姬重耳,又叫辰嬴。生下一子,姬樂。
2、逼姞
姞姓,晉文公重耳的夫人,晉襄公姬歡的母親。她在晉文公的妻妾中位次第二,次於文嬴,高於季隗、杜祁、齊姜。
3、季隗
季隗是赤狄部族的一支廧咎如的公主,隗姓,和晉文公重耳生活了十二年。夷吾派人刺殺重耳的時候,重耳匆匆逃離狄國,臨行時候告訴季隗希望能撫養好孩子,等自己回來,並且說二十五年後如果回不來,就讓季隗改嫁。
對於季隗來說,自然不捨得他離開,但出口的話語卻讓人吃驚,她不但安慰重耳好男兒志在四方,又說道二十五年之後,自己已經是行將就木,還嫁什麼人。
言外之意就是我會撫養好孩子,也會等你回來。言語之中飽含著深情款款。這段「不復成嫁,請待子」的歷史典故也在後世傳為佳話。
二、生平經歷:
1、少年時期
晉武公十九年(前697年),重耳出生,他是晉獻公和狐姬之子。他自幼喜好結交士人,到十七歲時,已有五個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朋友: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
晉獻公還是太子的時候,重耳就已長大成年。晉武公三十九年(前677年),晉武公去世,晉獻公繼位,重耳已二十一歲。
晉獻公二十二年(前655年),晉獻公因重耳與夷吾兩位公子不辭而別而大怒,認定他們有陰謀,於是就派公使勃鞮去討伐蒲城。重耳說:「君父的命令不能違抗。」於是他通告眾人說:「違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敵。」重耳翻牆逃走,勃鞮追上他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逃到了母親的故國翟國(又作「狄國」)。
2、流亡生涯
重耳與狐偃、趙衰、顛頡、魏犨、胥臣等人一起流亡到翟國,其中狐偃是重耳的舅舅,翟國也是狐偃的祖國,此時翟人正在和廧咎如打仗並俘獲的兩個姑娘,翟人把這兩個姑娘送給了重耳。重耳娶了其中一個叫季隗的姑娘,生了伯鰷和叔劉,另一個賜給了趙衰。
晉惠公元年(前650年),夷吾即位,史稱晉惠公。
晉惠公即位後,違背了給秦及里克的約定,又殺死了邳鄭父與七輿大夫,晉人認為夷吾言而無信所以對他都不順服。晉惠公八年(前643年)晉惠公恐晉國人依附重耳,就派勃鞮追殺重耳。
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各國進行流亡的生涯。
重耳在國外顛沛流離了19年,輾轉了8個諸侯國,直至62歲才登基做國君。
3、重耳復國
晉文公元年(前636年)春天,秦國護送重耳到達黃河岸邊。面對重耳即將登上大位,狐偃說:「我跟隨您周遊天下,有太多的過錯,我自己都知道,我請求現在離去吧。"
重耳說:"如果我回到晉後,有不與您同心的,請河伯作證!」於是,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黃河中,與狐偃明誓。
那時介子推也是隨從,正在船中,就笑道:"確實上天在支持公子興起,可狐偃卻認為是自己的功勞並以此向君王索取,太無恥了。我不願和他同列。"
說完就隱蔽起來渡過黃河。秦軍包圍了令狐,晉軍駐扎在廬柳。二月辛丑日,狐偃與秦晉大夫在郇結盟。壬寅日,重耳進入晉軍中。丙午日,重耳到達曲沃。
丁未日,重耳到武宮朝拜即位,是為晉文公。大臣們都前往曲沃朝拜。晉懷公逃到了高梁。戊申日,重耳派人殺死了晉懷公。己丑傍晚,呂省、郤芮意圖放火燒死重耳,被勃鞮告密,呂省、郤芮逃到黃河邊,被秦穆公誘殺。
4、壽終正寢
晉文公九年(前628年)十二月己卯,晉文公卒,公子歡即位,史稱晉襄公。
(8)歷史上重耳的母親是如何死的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1、清明寒食
晉文公流亡的時候,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有一年晉文公都快餓暈過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塊腿上的肉與野菜同煮成湯給他,當他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大受感動。
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請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裡,不願出來。
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2、文公逐麋
晉文公即位後,有一次追獵一隻麋鹿卻跟丟了,便問路邊農夫老古說:「見我的麋鹿了嗎?」老古跪著用腳指路說:「往那邊去了。」
晉文公說:「我問先生,先生卻用腳指路,是為什麼呢?」老古抖抖衣服站起來說:「想不到我們的君王竟然這樣愚笨啊,虎豹因為離開偏遠之地靠近人類,所以才被人獵到;魚鱉因為離開深水,才被人捉住;諸侯離開他的民眾而外出遠游,才會亡國。
《詩經》里說:『喜鵲築巢,斑鳩居住。』國君你外出不歸,別人就要做國君啦。」於是晉文公開始害怕。回去遇到了欒枝。欒枝問:「獵到野獸了嗎,我看您臉上有愉悅的神色?」
晉文公說:「我跟丟了,但得到了忠告,所以高興。」」欒枝說:「忠告您的人在哪裡呀?」晉文公說:「我沒有請他一起來。」
欒枝說:「作為王上卻不體恤他的屬下,是驕橫;命令下得遲緩而誅罰來得迅速,是暴戾;採納別人的忠告卻拋下其本人,是偷盜啊。」晉文公於是回去搭載老古,與他一起回去。
⑼ 關於重耳、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重耳很是感慨,表示將來即位後一定重加封賞介子推。後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願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
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大仙了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於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並定為清明節,全國禁火,吃干糧冷飯,以祭奠介子推,並勉勵自己勤政清明,以紀念介子推,這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寒食節的來歷。
(9)歷史上重耳的母親是如何死的擴展閱讀:
寒食節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隋唐時期多在清明節前第二天,宋代則在清明前第三天。一般的說法是在冬至後105天過寒食節,所以也稱「百五節」。流傳至今,山西各地亦有清明節前一、二、三天過寒食節的不同說法。
禁火並非寒食的習俗,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周代。從先秦的文獻記載可知,當時已有比較嚴格的禁火制度,從官方到民間都有改火的習俗。《周禮》中即明確記載當時有「司炬」之官,每當仲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在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准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